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地球物理学的X射线荧光技术在我国固体矿产资源中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章晔 谢庭周 +1 位作者 周四春 葛良全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441-449,共9页
本文概述:1.理论研究及基体效应的校正;2.本文作者设计与发展的HYX-1轻便型X射线荧光仪、HYX-2轻便型双道X射线荧光仪、HYX-3微型机400道X射线荧光仪、JXY-1X射线荧光测井仪以及用于各型轻便型X射线荧光仪的找金矿滤波器;3.用于Fe、Mn... 本文概述:1.理论研究及基体效应的校正;2.本文作者设计与发展的HYX-1轻便型X射线荧光仪、HYX-2轻便型双道X射线荧光仪、HYX-3微型机400道X射线荧光仪、JXY-1X射线荧光测井仪以及用于各型轻便型X射线荧光仪的找金矿滤波器;3.用于Fe、Mn、Cu、Ni、Cr、Zn、Pb、Sr、Mo、As、Sn、sb、Ba、W、Hg、Au、K、P等矿种的勘查或开采中的测定。实践表明,核地球物理学的X射线荧光技术在勘探和生产中是有效而经济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地球物理 X射线荧光法 固体矿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超声地震模型试验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17
2
作者 孙进忠 郭铁栓 +1 位作者 唐文榜 赵鸿儒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266-274,共9页
超声地震模型试验是地球物理模拟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5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了超声地震模型试验的研究实践,在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的超声地震模型试验在方法理论、研究实践和工程应用上都得到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 超声地震模型试验是地球物理模拟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5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了超声地震模型试验的研究实践,在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的超声地震模型试验在方法理论、研究实践和工程应用上都得到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我国地球物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地震模型试验 方法理论 研究实践 工程应用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波震相分析的应用 被引量:21
3
作者 赵鸿儒 孙进忠 唐文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54-63,共10页
全波震相分析法是以弹性波传播理论为基础,以现代数字技术为手段,对地震波进行全面综合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它既包括对单一分量震波观测记录中的各种震相的识别、确认和分析,又包括对多分量震波记录的合成、分析和图示.全波震相分析法涉... 全波震相分析法是以弹性波传播理论为基础,以现代数字技术为手段,对地震波进行全面综合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它既包括对单一分量震波观测记录中的各种震相的识别、确认和分析,又包括对多分量震波记录的合成、分析和图示.全波震相分析法涉及震源、射线路径、初动、走时、振幅、波形、时域和空域的瞬态谱、质点振动矢量等诸多方面,因而能更全面地揭示地震波场与地下介质之间的关系.本文以实例展示在不同领域的研究中全波震相分析的应用情况.全波震相分析法为实现多种波型的联合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波 震相 超声模型 地球物理学 震源 走时分析 波谱 波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析成像新算法及其在工程检测上的应用 被引量:72
4
作者 杨文采 杜剑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239-244,共6页
基于走时和振幅的层析成像反演涉及大型稀疏矩阵方程的求解,当矩阵严重病态时,目前流行的正交分解型迭代算法难以取得良好的成像效果.本文介绍一种改进的LSQR算法,即带阻尼的LSQR迭代算法,它应用在北京机场高速公路桥墩施... 基于走时和振幅的层析成像反演涉及大型稀疏矩阵方程的求解,当矩阵严重病态时,目前流行的正交分解型迭代算法难以取得良好的成像效果.本文介绍一种改进的LSQR算法,即带阻尼的LSQR迭代算法,它应用在北京机场高速公路桥墩施工质量检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墩 工程质量 检测 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孔地震层析成像的级联方法 被引量:26
5
作者 杜剑渊 杨文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771-780,共10页
对厚度小于1/4波长的超薄波速干扰体进行高分辨率成像,作者曾采用走时反演和波场反演相结合的方法,体现了由低分辨率向高分辨率逐步逼近的思想.级联算法是这种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将具有不同分辨率的算法串联起来,以达到高分辨率成像... 对厚度小于1/4波长的超薄波速干扰体进行高分辨率成像,作者曾采用走时反演和波场反演相结合的方法,体现了由低分辨率向高分辨率逐步逼近的思想.级联算法是这种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将具有不同分辨率的算法串联起来,以达到高分辨率成像的目的.本文介绍一种三级串联的算法,并进行了算法分析,数值计算的例子说明这种级联算法分辨率高、稳定性好,只需要地震资料而不要求其它先验信息,因此能较好地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层析成像 级联法 高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球物理模型试验的发展 被引量:12
6
作者 赵鸿儒 王铁男 唐文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A01期267-276,共10页
本文回顾了中国地球物理模型试验40多年的发展情况,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地球物理 模型试验 地球物理勘探 重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_p模反褶积及其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6
7
作者 李凤林 王承曙 +1 位作者 徐伯勋 杨积凯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585-592,共8页
在文献[1,2]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矩阵逆迭代和增强强反射的自适应算法,方法简明,使用方便。理论模拟和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说明该法是很有效的。
关键词 地震 勘探 Lp模 反褶积 逆迭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饱和孔隙材料的Biot弹性常数的声学测量 被引量:6
8
作者 诸国桢 郭宏智 陈丽英 《应用声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1-8,共8页
本文研究用声学方法测量流体饱和孔隙介质的Biot4个弹性常数,4个弹性常数主要是通过测量水饱和的孔隙样品中的3种体波速度去计算的(流体压缩系数已知)。为了讨论和验证测量结果,我们还进行了两个实验,一是测量空气饱和样品的切变... 本文研究用声学方法测量流体饱和孔隙介质的Biot4个弹性常数,4个弹性常数主要是通过测量水饱和的孔隙样品中的3种体波速度去计算的(流体压缩系数已知)。为了讨论和验证测量结果,我们还进行了两个实验,一是测量空气饱和样品的切变波速度和纵波速度,并求得框架的体积模量和切变模量;二是测量空气饱和样品中的慢纵波速度,并验证样品曲折度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饱和 多孔材料 Biot弹性常数 声学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地震反射剖面的初步成果 被引量:5
9
作者 赵文津 K.D.Nelson +7 位作者 高锐 L.D.Brown 车敬凯 M.L.Hauck 武长得 郭宗汾 卢德源 黄立言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25-125,共1页
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地震反射试验剖面,伸入到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内部,长约100km(帕里—萨马达),其数据采集已由中美科学家(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和美国康乃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合作完成。 试验剖面... 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地震反射试验剖面,伸入到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内部,长约100km(帕里—萨马达),其数据采集已由中美科学家(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和美国康乃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合作完成。 试验剖面的科学目标之一是追踪MCT和MBT的向北延伸,涉及到喜马拉雅山脉的隆升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反射 喜马拉雅 INDEPT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利用岩芯、测井、地震资料预测孔隙度 被引量:2
10
作者 冯敬英 罗建群 +1 位作者 聂勋碧 张国喜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7年第3期75-80,共6页
综合利用岩芯、测井、地震资料预测储层孔隙度,首先是利用分辨率高的测井、岩芯资料建立关系模式,然后利用地震层速度计算孔隙度。在远离钻井的地区,也能确定孔隙度的分布情况。文章还介绍了该方法在三个地区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 孔隙度 岩芯 油矿床 测井 地震勘察 储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建地下介质相对衰减的分布:新的成象方法 被引量:12
11
作者 刘立振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98-105,共8页
在传统的连续波电磁层析成象方法中,影响线性方程组的解的重要参量——波源的辐射功率因子k,常常难以确定或根本无法确定,使方法的应用受到严重限制.本文提出了新的电磁层析成象方法,其线性方程组与k无关,能用于传统方法无法应用的情况... 在传统的连续波电磁层析成象方法中,影响线性方程组的解的重要参量——波源的辐射功率因子k,常常难以确定或根本无法确定,使方法的应用受到严重限制.本文提出了新的电磁层析成象方法,其线性方程组与k无关,能用于传统方法无法应用的情况.新方法重建的地下介质相对衰减的二维分布图象,比传统方法重建的绝对衰减的二维分布图象具有更好的分辨力和稳定性,更有利于地质解释.新方法已成功应用于8个不同地区电波勘探资料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波层析成象 衰减图象重建 连续电磁波勘探 绝对衰减 相对衰减 背景衰减 地下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波形特征参数识别和预测储层含油性 被引量:3
12
作者 徐伯勋 白爱萍 杨积凯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78-83,共6页
地震反射波中隐含着大量地下地质信息,如波形的振幅、频率、速度、相关等,反映了地下和油气藏等特征。这些特征在油藏描述中是储层横向预测的重要手段、在勘探初期资料不多的情况下,进行综合研究评价,使用本方法简单、实用。我们用... 地震反射波中隐含着大量地下地质信息,如波形的振幅、频率、速度、相关等,反映了地下和油气藏等特征。这些特征在油藏描述中是储层横向预测的重要手段、在勘探初期资料不多的情况下,进行综合研究评价,使用本方法简单、实用。我们用本方法对已知有油气井和无油气井进行验证,结果绝大部分参数在油气井附近都有异常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形 特征参数 储集层 含油性 地震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大熵谱估计在油气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3
作者 徐伯勋 白旭滨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12,共12页
最大熵谱估计法是一种高分辨率的现代谱估计法。传统谱估计法的分辨率最好也不超过1/T,其中T为数据窗长度。因此当数据长度小于信号周期时就无法计算出信号的实际频率。而最大熵谱估计法取消了窗函数,从而也没有基频的概念。由于用随机... 最大熵谱估计法是一种高分辨率的现代谱估计法。传统谱估计法的分辨率最好也不超过1/T,其中T为数据窗长度。因此当数据长度小于信号周期时就无法计算出信号的实际频率。而最大熵谱估计法取消了窗函数,从而也没有基频的概念。由于用随机过程的自相关序列进行无限外推可获得更加逼近的谱,因此大大提高了谱的分辨率。 本文进一步研究了最大熵谱估计中振幅失真的解决办法,即用一经验公式作为门槛值来选择最佳频率成分,以提高最大熵谱估计的使用能力,力求在油气检测及岩性分析中得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谱熵估计 振幅 地震数据 油气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同态滤波提取子波的改进方法 被引量:7
14
作者 徐伯勋 姜成栋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2-37,共16页
本方法建立在地层反射系数序列是变化的,相邻道子波基本不变的基础上的。我们改进了以往在剖面上随机选取时窗的方式,有目的地在信噪比和分辨率较高和同相轴较一致、连续性较好的目的层附近选取一叠加段。然后再将时窗强行随机化,即对... 本方法建立在地层反射系数序列是变化的,相邻道子波基本不变的基础上的。我们改进了以往在剖面上随机选取时窗的方式,有目的地在信噪比和分辨率较高和同相轴较一致、连续性较好的目的层附近选取一叠加段。然后再将时窗强行随机化,即对所选的同一叠加段中的各时窗起始时间点,人为加上一个随机数,使各时窗的起始点服从随机分布,相应时窗内所包含的反射系数序列也随之重新分布。这样就满足了反射系数序列为变化的,地震子波保持基本不变的条件。最后将这些时窗的对数谱进行叠加,使子波这个不变部分的对数谱能量增加,而反射系数序列这个变化部分的能量极大地减弱,从而达到提取于波的目的。为了提高所提取子波的精度,本方法还采用了对数谱平均、子波的拾取与整形等处理方法,取得了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勘探 同态滤波 子波 反射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赴美国康奈尔大学进行INDEPTH合作研究小结 被引量:1
15
作者 高锐 车敬凯 郭景如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1996年第2期187-194,共8页
本文扼要地介绍了美国康奈尔大学深地层反射剖面技术特点和中美双方合作研究采用的处理流程,以及对INDEPTH反射地震剖面的地质解释和主要认识。文章后半部分主要介绍了美国康奈尔大学与INDEPTH相关的若干学术活动和他们... 本文扼要地介绍了美国康奈尔大学深地层反射剖面技术特点和中美双方合作研究采用的处理流程,以及对INDEPTH反射地震剖面的地质解释和主要认识。文章后半部分主要介绍了美国康奈尔大学与INDEPTH相关的若干学术活动和他们进行大陆岩石图研究的主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研究 深地震反射剖面 大陆 岩石圈 地震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秦岭陆壳反射地震剖面 被引量:93
16
作者 袁学诚 徐明才 +1 位作者 唐文榜 王庆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749-758,共10页
河南省叶县一邓州的反射地震剖面给出了秦岭地壳构造模型.东秦岭深部构造可分为3个区域:华北克拉通、扬子克拉通和秦岭碰撞缝合带.华北克拉通是稳定的地壳;扬子地壳要比稳定的华北地壳更具流变性质,有多层滑脱,至少可分辨出4个... 河南省叶县一邓州的反射地震剖面给出了秦岭地壳构造模型.东秦岭深部构造可分为3个区域:华北克拉通、扬子克拉通和秦岭碰撞缝合带.华北克拉通是稳定的地壳;扬子地壳要比稳定的华北地壳更具流变性质,有多层滑脱,至少可分辨出4个滑脱面:陡岭滑脱面、武当滑脱面、扬子滑脱面和地壳底部滑脱面;秦岭碰撞缝合带宽约100km,向南倾,倾角约15°,地壳结构呈菱形块体样式.秦岭地区的上部地壳为巨型推覆构造,可分为北秦岭和南秦岭两个推覆体,各由主推覆体和前缘叠瓦扇组成.前印支期,秦岭地壳向南俯冲,秦岭古生代海盆闭合.在碰撞的后期,秦岭下部地壳向扬子作A型俯冲,而上部地壳则发生大规模由北向南的推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地震剖面 推覆体 陆壳 东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电磁波法多重信息平面的场值分布模式 被引量:3
17
作者 吴以仁 李晓光 唐玉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245-252,共8页
地下电磁波法的解释工作,原用的直射线代数重建层析方法,从理论分析即能看出。存在着对小目标反映不明显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实际观测到的场值是叠加场,包含目标的散射信息,在多重情况下有明显的规律,可以表示成一定的模式.借助... 地下电磁波法的解释工作,原用的直射线代数重建层析方法,从理论分析即能看出。存在着对小目标反映不明显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实际观测到的场值是叠加场,包含目标的散射信息,在多重情况下有明显的规律,可以表示成一定的模式.借助正演,反映出这些场值的规律,这是建立模型模式的过程,它为一种新的解释方法──模式识别,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电磁波法 多重信息平面 场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震源机制及发震模式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韦宝珠 王凯 姚振兴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51-59,共9页
本文应用Pnl及SH波理论地震图方法求得了大同-阳高地震前、主、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并结合发震区的地质构造,推断了这次地震的发震过程及发震构造。结果表明:前、主、余震发生在同一断层上,前、主震发生在浅层,余震发生在深层;发震断层为... 本文应用Pnl及SH波理论地震图方法求得了大同-阳高地震前、主、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并结合发震区的地质构造,推断了这次地震的发震过程及发震构造。结果表明:前、主、余震发生在同一断层上,前、主震发生在浅层,余震发生在深层;发震断层为一具有右旋走滑分量的正断层,走向201°,倾向NW,浅层倾角75°左右,深层倾角58°左右;前、主震断层运动主要为平移运动,滑动角为—169°,余震断层运动的平移与下滑分量几乎相等,滑动角为—138°。发震区的应力场为北60°东水平向挤压,与华北地区统一应力场一致,深部应力场的P轴俯角较大,体现了发震区局部应力场的特征,并与此区域较大的形变沉降相符合。由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性,我们还推测这次地震实际上是此区域的应力场沿桑干河断裂带释放能量的结果。此外,文中还讨论了这次地震与一般地堑地震的异同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震源 机制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义Radon变换与叠前地震数据处理 被引量:1
19
作者 沈源 杨文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369-379,共11页
在本文中,首先讨论了与几种地震层析成像对应的Radon变换公式,并导出了叠前地震记录的数学模型.在分析叠前地震记录与广义Radon变换的关系的基础上,讨论了速度分析、滤波、动校正、叠加等地震数据处理的数学物理意义.为展示广义Radon变... 在本文中,首先讨论了与几种地震层析成像对应的Radon变换公式,并导出了叠前地震记录的数学模型.在分析叠前地震记录与广义Radon变换的关系的基础上,讨论了速度分析、滤波、动校正、叠加等地震数据处理的数学物理意义.为展示广义Radon变换在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应用,给出了用于滤波和消除多次波的方法及算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勘探 数据处理 RADON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地震反射剖面的数据采集工作 被引量:1
20
作者 车敬凯 K.D.Nelson +4 位作者 M.L.Hauck 郭景如 卢德源 武长得 L.D.Brown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26-126,共1页
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地震反射剖面(INDEPTH)先导性试验剖面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北起西藏康马县的萨马达,南到西藏帕里。近南北向的剖面长约100km(INDEPTH-1),东西向横剖面长为8.6km(INDEPTH-2)。每隔2km测一次低速带。与反射地震工作一... 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地震反射剖面(INDEPTH)先导性试验剖面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北起西藏康马县的萨马达,南到西藏帕里。近南北向的剖面长约100km(INDEPTH-1),东西向横剖面长为8.6km(INDEPTH-2)。每隔2km测一次低速带。与反射地震工作一起还开展了“宽角反射”及“三维地震”测量。最大的震源一接收点偏移距为140—150km。由于地形条件十分困难,INDEPTH-1取弯线,INDEPTH-2取直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反射 喜马拉雅 INDEPT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