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质实验测试科技八五进展及九五发展计划设想
1
作者 周金生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42-52,57,共12页
从岩矿测试、岩石矿物学研究、选冶技术、非金属矿开发利用、标准物质与标准方法、分析仪器的研制与技术改造等专业例举了代表性成果,对八五期间地质实验测试领域技术方面的主要进展作了回顾;并依据地质矿业生产与发展的客观实际,提... 从岩矿测试、岩石矿物学研究、选冶技术、非金属矿开发利用、标准物质与标准方法、分析仪器的研制与技术改造等专业例举了代表性成果,对八五期间地质实验测试领域技术方面的主要进展作了回顾;并依据地质矿业生产与发展的客观实际,提出九五期间地质实验测试技术发展计划设想,其重点是加强基础研究、发展高新技术、增强经济效益,促进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以及地矿产业的迅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测试 地质 地质实验 发展计划 岩矿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金矿地质规律及找矿前景 被引量:3
2
作者 韦永福 孙培基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65-69,共5页
我国地质构造单元的演化千差万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种成矿背景。金矿类型复杂,金矿床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不均一性并具有区域集中的趋势。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有不同的金矿地质特征。金的成矿时代以燕山期最为重要,吕梁—晋宁期和... 我国地质构造单元的演化千差万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种成矿背景。金矿类型复杂,金矿床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不均一性并具有区域集中的趋势。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有不同的金矿地质特征。金的成矿时代以燕山期最为重要,吕梁—晋宁期和华力西期次之,再次为五台期和喜马拉雅期。成矿时代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我国金矿资源比例为岩金占51.76%,伴生金占31.48%,砂金占16.76%。金矿控矿构造特征明显。三大成矿域有各具特色的构造岩浆演化史和相应的成矿作用。各地块边缘活动带、各古隆起区以及主褶皱造山带的某些有利的构造岩浆带是金成矿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规律 金矿床 找矿 成矿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与分区 被引量:32
3
作者 孙叶 谭成轩 +1 位作者 杨贵生 王瑞江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3期42-52,共11页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与地中海构造带交接部位,地质构造复杂,活动性较为强烈,各种内动力地质灾害比较严重,总体看来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相对较差。为了使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与分区获得定量化认识,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和减灾防灾...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与地中海构造带交接部位,地质构造复杂,活动性较为强烈,各种内动力地质灾害比较严重,总体看来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相对较差。为了使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与分区获得定量化认识,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和减灾防灾,本文在分析中国现今活动的主要构造体系与内动力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首先进行区域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待评区的划分;其次进行定量化评价指标的选定、取值、权重分配及评价标准的确定;最后运用模糊数学进行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与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质 定量化评价 模糊数学 地壳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峡工程坝区及外围地壳稳定性评价与分区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孙叶 谭成轩 +1 位作者 王瑞江 胡道功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1996年第3期258-268,共11页
本文分长江三峡工程坝区及外围(约31对万km2)和长江三峡工程库首区(约3万km2)两个层次和范围进行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与分区研究,在构造分区及现今地应力地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模糊数学进行地壳稳定性量化综合评价,然后... 本文分长江三峡工程坝区及外围(约31对万km2)和长江三峡工程库首区(约3万km2)两个层次和范围进行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与分区研究,在构造分区及现今地应力地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模糊数学进行地壳稳定性量化综合评价,然后结合地质分析,进行地壳稳定性分区。长江三峡工程坝区及外围地壳稳定性评价与分区结果为:库首区地壳稳定性总体系属相对较稳定一稳定状态,三斗坪坝址区属于相对稳定地块;长江三峡工程库首区地壳稳定性评价与分区结果为:三斗坪坝址位于古老的花岗岩完整块体之上,属于相对稳定(Ⅰ)地块。从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看,三斗坪坝址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坝址,适宜修建巨型水利电力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稳定性 三峡工程 构造分区 坝区 地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地壳应力场研究
5
作者 王瑞江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9-22,共4页
本文简要介绍研究现代地壳应力场的途径,包括测震学、地应力测量、构造地质学、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和平衡剖面等方法。在内容方面强调历史分析。模拟实验的目的在于确定应力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域分布,以达到绘制一系列的应力图件。最... 本文简要介绍研究现代地壳应力场的途径,包括测震学、地应力测量、构造地质学、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和平衡剖面等方法。在内容方面强调历史分析。模拟实验的目的在于确定应力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域分布,以达到绘制一系列的应力图件。最后提出检验模拟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三条判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 应力场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邦德国大陆超深钻先导孔成果
6
作者 张良弼 肖庆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468-470,共3页
大陆科学钻探是当代地球科学的重大前沿之一,也是一项高科学技术领域。它是继深海深钻计划之后,又一项将促进地球科学技术发展的大型多学科基础研究计划。联邦德国于1985年2月正式实施大陆超深钻(以下简称KTB计划),它是联邦德国80年代... 大陆科学钻探是当代地球科学的重大前沿之一,也是一项高科学技术领域。它是继深海深钻计划之后,又一项将促进地球科学技术发展的大型多学科基础研究计划。联邦德国于1985年2月正式实施大陆超深钻(以下简称KTB计划),它是联邦德国80年代国家级十个重大基础研究计划之一,1989年完成了先导孔,1990年9月主孔正式开钻,现正以每天20m的速度钻进,是世界上深钻工作很有特色的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探 大陆 先导孔 超深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DEPTH与INDEPTH-MT项目简介
7
作者 冯昭贤 赵文津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63-365,共3页
介绍了“国际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剖面及综合研究”(简称INDEPTH)项目概况、科学目标和已取得的主要科学成果。着重阐述了作为该项目组成部分的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加拿大地质调查局合作进行... 介绍了“国际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剖面及综合研究”(简称INDEPTH)项目概况、科学目标和已取得的主要科学成果。着重阐述了作为该项目组成部分的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加拿大地质调查局合作进行的“国际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剖面探测的大地电磁研究”(简称INDEPTHMT)的任务、科学目标和主要成果以及采用的仪器设备、野外数据采集的方法和技术以及数据处理与反演方法所具有的特色和先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高原 大地电磁测深 INDEPTH INDEPTH-M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INDEPTH”合作研究的体会
8
作者 赵文津 冯昭贤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1996年第2期119-128,共10页
“INDEPTH”是中国和美国地学家合作开展的大陆动力学研究项目。本文介绍了研究该项目的重大意义、长远的战略目标和酝酿协议过程,喜马拉雅造山带和青藏高原新一轮研究的科学目标、研究工作方针和研究工作特点;最后对组织管理... “INDEPTH”是中国和美国地学家合作开展的大陆动力学研究项目。本文介绍了研究该项目的重大意义、长远的战略目标和酝酿协议过程,喜马拉雅造山带和青藏高原新一轮研究的科学目标、研究工作方针和研究工作特点;最后对组织管理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 动力学 喜马拉雅造山带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