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心实验室实验技术的历程
1
作者 张义纲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S1期25-26,共2页
实验技术是石油地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既依赖于石油勘探的总历程,又依赖于石油地质学术思想的演变。在50年代,全国各盆地的地层层序尚未确立,沉积相带尚不清楚,为了配合这一需要,实验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侧重于微体古生物鉴定和岩矿... 实验技术是石油地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既依赖于石油勘探的总历程,又依赖于石油地质学术思想的演变。在50年代,全国各盆地的地层层序尚未确立,沉积相带尚不清楚,为了配合这一需要,实验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侧重于微体古生物鉴定和岩矿鉴定。微古和岩矿鉴定在石油勘探的早期阶段确实起到了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配上储层物性的孔、渗、饱测定,一般已可满足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带 地层层序 岩矿鉴定 石油勘探 沉积环境 微体古生物 实验技术 盖层 油气勘探 地震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勘查四十年石油地质实验工作大事摘录
2
作者 王从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S1期95-99,共5页
1955年 地质部普查委员会化验室建立。 1956年 地质部普查委员会化验室改名为石油地质局化验室。主要开展原油的比重,粘度,含水量;油页岩的含油率;煤的碳、氢、氧元素分析。 1955—1958年 在松辽、华北、鄂尔多斯、贵州、江苏、江汉、... 1955年 地质部普查委员会化验室建立。 1956年 地质部普查委员会化验室改名为石油地质局化验室。主要开展原油的比重,粘度,含水量;油页岩的含油率;煤的碳、氢、氧元素分析。 1955—1958年 在松辽、华北、鄂尔多斯、贵州、江苏、江汉、上海等地的石油普查大队中开始建立化验室(组)。主要开展的工作为孔、渗、饱的测定,岩石矿物的鉴定、岩化分析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查 地质部 地质实验 岩石矿物 海洋地质 岩矿 十年 生油岩 学术交流 氧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西南喀什拗陷石油地质特征的再认识 被引量:3
3
作者 陈荣林 胡民 +2 位作者 朱宏发 陈跃 徐翔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19-324,共6页
本文通过对塔西南喀什拗陷石油地质条件的再认识,确认了中侏罗统扬叶组是本区中、新生界的主力生油岩,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中的风成砂岩为优良的储集层,覆盖其上的上白垩统和下第三系为多层系封盖性好的区域盖层,尤其是古新统阿尔塔什组... 本文通过对塔西南喀什拗陷石油地质条件的再认识,确认了中侏罗统扬叶组是本区中、新生界的主力生油岩,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中的风成砂岩为优良的储集层,覆盖其上的上白垩统和下第三系为多层系封盖性好的区域盖层,尤其是古新统阿尔塔什组石膏层更为理想的遮盖层。它们在纵横向上构成了有机的油气生储盖匹配。据此在喀什拗陷选择合适构造进行勘探,可望有新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勘探 圈闭 地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地质分析测试新进展
4
作者 钱志浩 承大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S1期27-32,共6页
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中心实验室在“六五”和“七五”期间,紧紧围绕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在新疆塔里木、东海、松辽和扬子区的广阔范围里,就油气赋存的地质构造、沉积岩相、油气生成、运移、储集和封盖诸领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相应... 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中心实验室在“六五”和“七五”期间,紧紧围绕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在新疆塔里木、东海、松辽和扬子区的广阔范围里,就油气赋存的地质构造、沉积岩相、油气生成、运移、储集和封盖诸领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相应地在分析测试方法的研究方面获得了重要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岩相 油气生成 东海陆架盆地 源岩 碳同位素 封盖 地质分析 下第三系 有机质类型 生油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持不懈地走实验与地质相结合的道路
5
作者 胡民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S1期6-11,共6页
1962年,地质部在上海成立了石油地质中心实验室。在室主任邵杰(已故)、周其吕和总工程师陈丕济(已故)、陈焕疆的领导下,按部局的要求,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精神,经历了初期的进取创新、中期的十年动乱和内迁调整以及近期... 1962年,地质部在上海成立了石油地质中心实验室。在室主任邵杰(已故)、周其吕和总工程师陈丕济(已故)、陈焕疆的领导下,按部局的要求,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精神,经历了初期的进取创新、中期的十年动乱和内迁调整以及近期的重建振兴的艰巨曲折的过程。通过近30年来艰苦努力和辛勤耕耘组建了全国实验工作网;完成了技术培训、方法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丕济 实验模拟 石油普查 生油岩 干酪根类型 碳酸盐岩 下第三系 油气生成 铁还原系数 有机质成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雪峰区(江口─洞口)深部地质构造初探 被引量:3
6
作者 范小林 江兴歌 +1 位作者 蒋洪堪 陆国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28-135,共8页
据雪峰地区陆壳地质反射测深结果,结合作者野外地质工作的认识,并参考MT地电断面结构,建立重力模型和进行人机交互对话联合解释,初步编制区内深部地壳构造的几何形态和介质分布状态的有关图件,据此得出:(1)区内存在元古代“... 据雪峰地区陆壳地质反射测深结果,结合作者野外地质工作的认识,并参考MT地电断面结构,建立重力模型和进行人机交互对话联合解释,初步编制区内深部地壳构造的几何形态和介质分布状态的有关图件,据此得出:(1)区内存在元古代“漂移”微陆块(海山?)和古生代碰撞造陆作用下产生的构造岩浆(变质)岩脉群及中新生代陆内俯冲伴生壳下塑性(碎裂)地幔岩(块);(2)区内古生代“软敛合”和中新生代“陆壳的榨挤”两种不同动力体制下的形变共存;(3)深部—浅部系列冲断构造块体和不对称扇形构造形变体是组成区内“华南造山带”中一个重要的构造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峰区 地质构造 褶皱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岩压汞毛细管压力曲线评价储层的新参数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5
7
作者 张文达 朱盘良 梁舒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84-388,共5页
本文主要介绍砂岩压汞毛细管曲线的进汞速率和临界排替压力两个新参数。这两个新参数对储层性质评价及计算油气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压汞毛细管曲线 砂岩 储集层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部雅克拉凝析气田的扩散量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叶德胜 高国强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1-5,共5页
在高温中压条件下,对塔里木盆地北部雅克拉凝析气田扩散系数及扩散量的计算表明,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扩散损失量大到足以使气藏破坏的规模。下古生界气藏很可能形成于喜山期,其扩散损失量较小;卡普沙良群底块砂岩气藏则是通过其下的下... 在高温中压条件下,对塔里木盆地北部雅克拉凝析气田扩散系数及扩散量的计算表明,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扩散损失量大到足以使气藏破坏的规模。下古生界气藏很可能形成于喜山期,其扩散损失量较小;卡普沙良群底块砂岩气藏则是通过其下的下古生界气藏的扩散进入量与其扩散损失量(通过其上盖层)的大体平衡而得以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凝析气田 扩散量 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油气盆地基本地质特征 被引量:6
9
作者 孙肇才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20,共20页
本文阐述了中国含油气盆地所处的中国大陆板块位置和中国地壳多阶段的发展,强烈的后期活动和改造,以及中新生界以河湖相为主大陆内部沉积。并总结中国油气盆地一系列特征。指出不能简单认为大盆地就一定有大油田,油气在盆地分配不均一性... 本文阐述了中国含油气盆地所处的中国大陆板块位置和中国地壳多阶段的发展,强烈的后期活动和改造,以及中新生界以河湖相为主大陆内部沉积。并总结中国油气盆地一系列特征。指出不能简单认为大盆地就一定有大油田,油气在盆地分配不均一性,与其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等因素有关,特别是与这些因素的有效组合有关。盆地的类型、风格、领域与此有关的盆地分析,是油气资源估价和选区的地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 天然气 盆地 地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龙门山前缘地质地球物理解释 被引量:5
10
作者 徐旭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60-73,共14页
通过地面地质观察和地球物理资料解释,作者认为龙门山区及其前缘有着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特点:即由三大断裂带控制的四个构造带,以及前缘依据其构造风格所确立的三个块体;建立了犁式断层、阶状断层、波状断层、穹背式断层和平移断... 通过地面地质观察和地球物理资料解释,作者认为龙门山区及其前缘有着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特点:即由三大断裂带控制的四个构造带,以及前缘依据其构造风格所确立的三个块体;建立了犁式断层、阶状断层、波状断层、穹背式断层和平移断层等5种断裂模型,以及与断裂作用有关的褶皱构造和与断层组合有关的褶皱构造两类断层-褶皱组合模型;提出了龙门山地区印支晚期-喜山期由西向东的背驮式迁移;并在上震旦统底、志留系、下三叠统和上三叠统4个构造层次上滑脱。处在现今龙门山前渊深部的古生界、中生界内有着良好的与逆冲断层密切相关的构造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 地球物理学 解释 龙门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演化区天然气中C_6^+烃类分析方法和地质应用
11
作者 徐濂 邱蕴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43-50,共8页
作者在四川省4个气田采集了15个天然气样品,用气相色谱法鉴定出71种 C_6以上烃类化合物,并建立了几个新的地化指标,试图用这些指标来回答生气条件和气体保存条件等问题。
关键词 天然气 C6^+烃类 气相色谱分析 地质勘探 高演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酪根红外光谱1550cm^(-1)/1600cm^(-1)地质温度计的提出与应用
12
作者 林宗南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83-95,共13页
根据干酪根的热演化及热模拟实验,干酪根的红外光谱1550cm^(-1)/1600cm^(-1)比值可作为地质温度计,比值的变化主要受控于温度。该温度计足以揭示高于100℃的地温,尤其是热液的影响。
关键词 地质温度计 热模拟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石油沥青的TLC/FID族组成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沈本贤 赵立民 +1 位作者 刘馥英 余至清 《石油炼制》 CSCD 1990年第4期62-65,共4页
现行石油沥青的柱色谱族组成分析方法存在某些局限性.为使其改进,采用薄层色谱(TLC)与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相结合的新方法.以硅胶或氧化铝吸附剂涂制于TLC烧结棒上,然后点样色谱展开,烧结棒以恒定速度通过检测器火焰,各组分被自动扫... 现行石油沥青的柱色谱族组成分析方法存在某些局限性.为使其改进,采用薄层色谱(TLC)与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相结合的新方法.以硅胶或氧化铝吸附剂涂制于TLC烧结棒上,然后点样色谱展开,烧结棒以恒定速度通过检测器火焰,各组分被自动扫描.该法快速、准确,特别适合于低沥青含量样品的分析.此外,由于(TLC)棒在氢火焰上燃烧,吸附剂被活化,不需重涂制.烧结棒可重复使用约50~100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 沥青 TLC F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酪根演化程度的DSC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国清 张玮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76-81,共6页
本文主要介绍DSC法对干酪根演化程度的实验研究。DSC法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热分析方法,与DTA法相比,具有许多优点,实验测试中,DSC法受干扰因素较少,对试样热效应温度的测量更为灵敏精确,同时DSC的△H_1/△H_2比值,可作为判别干... 本文主要介绍DSC法对干酪根演化程度的实验研究。DSC法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热分析方法,与DTA法相比,具有许多优点,实验测试中,DSC法受干扰因素较少,对试样热效应温度的测量更为灵敏精确,同时DSC的△H_1/△H_2比值,可作为判别干酪根演化程度的一种定量或半定量指标,特别是演化程度较高的情况下,采用DSC判别,具有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酪根 演化 DSC法 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油模拟实验的进展及对油气勘探的贡献——一种探索油气生成、来源、估算生油气量的有效方法
15
作者 李执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S1期43-46,共4页
从70年代末,地矿部石油地质实验室就开始注意用室内模拟实验方法解决油气普查勘探中遇到的油气生成理论与实际问题。十多年来,围绕油气生成的机制与动力学、油气源岩评价、油气资源预测、油气与源岩相关性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模拟实验... 从70年代末,地矿部石油地质实验室就开始注意用室内模拟实验方法解决油气普查勘探中遇到的油气生成理论与实际问题。十多年来,围绕油气生成的机制与动力学、油气源岩评价、油气资源预测、油气与源岩相关性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模拟实验研究。为一些国家重点油气勘探科研项目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生成 生油气量 油气勘探 模拟实验 气源岩 油气资源预测 干酪根类型 碳酸盐岩生油 动力学机制 地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源岩吸附烃和天然气轻烃指纹参数的开发和应用 被引量:155
16
作者 胡惕麟 戈葆雄 +1 位作者 张义纲 刘斌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75-394,共20页
通过源岩吸附烃和天然气轻烃指纹特征的研究,开发并筛选出甲基环己烷指数(MCH)和环烷指数Ⅰ(CA_1),分别作为轻烃指纹中最佳的母质类型参数和成熟度参数。运用轻烃指纹参数指标,可以识别天然气和源岩的母质类型、成熟度等特征;进行气/气... 通过源岩吸附烃和天然气轻烃指纹特征的研究,开发并筛选出甲基环己烷指数(MCH)和环烷指数Ⅰ(CA_1),分别作为轻烃指纹中最佳的母质类型参数和成熟度参数。运用轻烃指纹参数指标,可以识别天然气和源岩的母质类型、成熟度等特征;进行气/气、气/源岩直接对比,追索气源岩,为天然气成因分类和气源岩评价提供一种快速有效、简便经济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岩吸附烃 天然气 轻烃 指纹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下扬子区古生代盆地基底拆离式改造与油气领域 被引量:39
17
作者 丁道桂 朱樱 +1 位作者 陈凤良 刘斌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376-386,共11页
导源于古特提斯海关闭的印支运动,使扬子和华北地台分别向大别-胶南造山带的陆内俯冲和挤压,使扬子地台本身也产生了以基底拆离-盖层多层次滑脱为主要方式的变形改造。由江南-雪峰基底拆离推覆隆起带向北挤压所形成的NE至近EW向延伸的... 导源于古特提斯海关闭的印支运动,使扬子和华北地台分别向大别-胶南造山带的陆内俯冲和挤压,使扬子地台本身也产生了以基底拆离-盖层多层次滑脱为主要方式的变形改造。由江南-雪峰基底拆离推覆隆起带向北挤压所形成的NE至近EW向延伸的川鄂湘黔-苏皖南前缘褶皱-冲断带,在燕山晚期又受到了秦岭-大别-胶南造山带向南仰冲推覆形成的NW至近EW向前陆褶皱冲断带进一步的叠加和改造,最终形成扬子地台南北两侧相向对冲的构造格局。文中还提出了中下扬子区与基底拆离-盖层滑脱构造有关的可能的油气聚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代 盆地 基底 油气聚集 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东秦岭洋关闭和华北与扬子两地块拼合 被引量:42
18
作者 吉让寿 秦德余 高长林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53-365,共13页
东秦岭古海洋是一个从晚元古代开始发育,晚志留开始关闭的古海洋。其关闭的后期,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开始拼贴,340Ma基本拼贴结束。古秦岭海洋的北部(华北板块南部)从晚奥陶世起,由原来的被动边缘转化为一具沟、弧、盆体系的活动大陆边缘... 东秦岭古海洋是一个从晚元古代开始发育,晚志留开始关闭的古海洋。其关闭的后期,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开始拼贴,340Ma基本拼贴结束。古秦岭海洋的北部(华北板块南部)从晚奥陶世起,由原来的被动边缘转化为一具沟、弧、盆体系的活动大陆边缘,而其南部(扬子板块北部)边缘仍为被动大陆边缘。泥盆纪到石炭纪,上述两类大陆边缘拼贴。根据东秦岭造山带内的大型推覆体构造组合及其配置关系、推覆岩片的变质相倒置、推覆岩片内应变标志物特征及其应变参数测量(发育在420—340Ma期间的推覆体)以及前陆盆地(泥盆—石炭纪)的研究,认为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是以仰冲兼右行剪切方式碰撞拼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 拼合 泥盆纪 石炭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相在油气源岩与油气评价中的作用——以下扬子区二叠系为例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李华东 王荣福 +2 位作者 吴心一 陆嘉炎 周雷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201-212,共12页
本文根据沉积相、沉积物源、生物组合、地球化学相、有机质丰度和类型、生烃潜力等特征对下扬子区二叠系的主要油气源岩有机相进行综合研究,同时阐明有机相的概念,提出有机相的划分依据和指标界限,将有机相分为强油相(A)、油相(B_1)、... 本文根据沉积相、沉积物源、生物组合、地球化学相、有机质丰度和类型、生烃潜力等特征对下扬子区二叠系的主要油气源岩有机相进行综合研究,同时阐明有机相的概念,提出有机相的划分依据和指标界限,将有机相分为强油相(A)、油相(B_1)、油裂解气相(B_2)、油气混合相(B-C)、无油气相(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相 油气源岩 评价 二叠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秦岭俯冲消减古洋壳的地球化学鉴定 被引量:28
20
作者 高长林 秦德余 +1 位作者 吉让寿 殷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35-146,共12页
本文据笔者所提出的鉴定俯冲消减古洋壳的地质地球化学方法,证实了东秦岭商南松树沟地区存在有俯冲消减的古洋壳的残余。蛇绿岩套和对火山岩带的存在是鉴定俯冲消减古洋壳的主要可靠证据。 松树沟蛇绿岩套中,超基性岩为纯橄榄岩和斜辉... 本文据笔者所提出的鉴定俯冲消减古洋壳的地质地球化学方法,证实了东秦岭商南松树沟地区存在有俯冲消减的古洋壳的残余。蛇绿岩套和对火山岩带的存在是鉴定俯冲消减古洋壳的主要可靠证据。 松树沟蛇绿岩套中,超基性岩为纯橄榄岩和斜辉辉橄岩,具亏损地幔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其中的(变)基性岩为大洋拉斑玄武岩,SiO_2含量值小于52%,TiO_2含量值大于0.80%,TiO_2/SiO_2值高,Q值高,K值低,∑REE低,∑Ce/∑Y值低,不富集轻稀土,与大洋玄武岩相类似。而与蛇绿岩套紧邻的丹凤群火山岩为钙碱性岛弧型岩石,其TiO_2/SiO_2值低,Q值低,K值高,∑REE高,∑Ce/∑Y值高,富轻稀土,与岛弧型火山岩相似,据上述资料及常量元素对应分析结果,表明丹凤群火山岩形成于岛弧环境,松树沟地区的(变)火山岩形成于大洋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洋壳 地球化学 陕西 俯冲消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