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层序界面及其附近的地质特征与地质过程的表现 被引量:6
1
作者 赵玉光 王剑 +1 位作者 唐锦玉 李忠雄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74-380,共7页
本文探讨了层序界面及其附近的地质特征及其构型,建立了三型(Ⅰ,Ⅱ,Ⅲ型)八类层序界面分类方案;Ⅰ型界面包括暴露侵蚀削截面、古土壤面、古喀斯特面和暴露侵蚀界面;Ⅱ型界面包括海平面下降结构转换面和海侵上超界面;Ⅲ型界面包括海底侵... 本文探讨了层序界面及其附近的地质特征及其构型,建立了三型(Ⅰ,Ⅱ,Ⅲ型)八类层序界面分类方案;Ⅰ型界面包括暴露侵蚀削截面、古土壤面、古喀斯特面和暴露侵蚀界面;Ⅱ型界面包括海平面下降结构转换面和海侵上超界面;Ⅲ型界面包括海底侵蚀成岩间断面和事件界面。运用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及碳氧同位素等多学科,对二叠纪和三叠纪中,二叠与前二叠系之间、二叠与三叠系之间和中下三叠统之间3个主要层序界面进行了探讨,这3个界面分别属于Ⅰ型、Ⅲ型和Ⅰ型界面。提出了层序界面及其附近的地质特征及其地质过程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界面 地质特征 地层 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区白垩-第三纪沙漠及沙漠沉积学问题 第一章 地质概况 被引量:2
2
作者 江新胜 陈乐尧 李玉文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1992年第5期3-12,共10页
第一节地质背景本文所研究的白垩-第三纪沙漠沉积区位于四川地块的西南缘。四川地块有印支运动形成广阔的内陆盆地格架,于三叠纪晚期构成完整的四川盆地(包括黔北),并且沉积盆地与现在的地理盆地基本相当。当时气候炎热温润,生物繁盛,... 第一节地质背景本文所研究的白垩-第三纪沙漠沉积区位于四川地块的西南缘。四川地块有印支运动形成广阔的内陆盆地格架,于三叠纪晚期构成完整的四川盆地(包括黔北),并且沉积盆地与现在的地理盆地基本相当。当时气候炎热温润,生物繁盛,既是举世文明的恐龙之乡,也是好的成煤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沉积 西南区 沉积盆地 四川地块 格架 成煤期 印支运动 地质背景 黔北 恐龙之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造山带沉积地质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2
3
作者 罗建宁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4年第Z1期177-183,共7页
大陆造山带一直是地质科学研究的中心议题之一,在开展大陆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研究过程中首先遇到的是地层问题。由于造山带地层构成因素复杂,不能简单地使用Smith地层原理和法则所建立的地层学的一般工作方法,而应当使用一套新... 大陆造山带一直是地质科学研究的中心议题之一,在开展大陆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研究过程中首先遇到的是地层问题。由于造山带地层构成因素复杂,不能简单地使用Smith地层原理和法则所建立的地层学的一般工作方法,而应当使用一套新的实用于造山带的地层工作方法和原理。笔者将造山带地层划分为四种类型:(1)沉积-地层体型:沉积地层基本上呈连续的和相互叠加的,并在侧向延伸上基本连续;(2)构造-地层体型:沉积地层遭受较强烈的褶皱和冲断作用,层状岩石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构造-地层体之间多为断层接触;(3)构造-岩石体型:地层遭受强烈的褶皱和剪切作用,层状岩石的叠置和侧向连续性被破坏,仅呈断续的连接;(4)构造-混杂岩体型:沉积地层被完全破碎、混合。造山带与盆地是地球动力学作用下的统一的相互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造山带可看作为沉积盆地演化的最终产物,深入研究沉积盆地,有助于解决造山带结构与造山作用过程研究中所遇到的一些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造山带 地层 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地区晚古生代到三叠纪沉积环境和沉积盆地演化 被引量:8
4
作者 徐强 潘桂棠 +1 位作者 许志琴 杨经绥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1998年第A01期80-93,共14页
东昆仑地质在早古生代经历了从裂谷—岛弧—前陆盆地的沉积演化后,于早古生代末造山。晚古生代,东昆仑地区进入新的沉积-构造演化旋回,以石炭系和三叠系沉积为最重要,分布广泛,厚度大,岩相变化复杂。泥盆系在格尔木到昆仑山口的... 东昆仑地质在早古生代经历了从裂谷—岛弧—前陆盆地的沉积演化后,于早古生代末造山。晚古生代,东昆仑地区进入新的沉积-构造演化旋回,以石炭系和三叠系沉积为最重要,分布广泛,厚度大,岩相变化复杂。泥盆系在格尔木到昆仑山口的路线上零星分布,主要为陆相火山碎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地区 沉积环境 晚古生代 沉积特征 沉积盆地 巴颜喀拉 三叠纪 沉积序列 火山碎屑岩 火山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区白垩-第三纪沙漠及沙漠沉积学问题 前言 被引量:12
5
作者 江新胜 陈乐尧 李玉文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1992年第5期4+1-2,共3页
古沙漠沉积的研究可以重塑古地理、古纬度和古气候,从而指导同此类沉积环境相关的矿产的找寻,并恢复沉积盆地的地质发展史。在国外,不仅对各时代的古沙漠沉积作了广泛的沉积学的研究,而且发现有与之相关的大型油田。然而在我国,古沙漠... 古沙漠沉积的研究可以重塑古地理、古纬度和古气候,从而指导同此类沉积环境相关的矿产的找寻,并恢复沉积盆地的地质发展史。在国外,不仅对各时代的古沙漠沉积作了广泛的沉积学的研究,而且发现有与之相关的大型油田。然而在我国,古沙漠相的研究工作极其薄弱,缺乏系统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还属于一个空白。为此,笔者遂从地层古生物工作转而侧重风成沉积作用和古沙漠相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沉积 西南区 沙漠相 沉积盆地 沉积环境 风成沉积 沉积学 古纬度 研究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秦岭柞水—镇安地区泥盆纪沉积环境和沉积盆地演化 被引量:18
6
作者 刘宝珺 许效松 +1 位作者 徐强 杨志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12,共10页
东秦岭陕南柞水—镇安地区泥盆纪沉积盆地中主要发育有冲积扇、小型辩状河、河口湾、潮坪、潮下洼地、台地边缘生物滩、生物礁、开阔台地、斜坡和盆地沉积环境。台地沉积主要由陆源碎屑和碳酸盐混合类型岩石组成,斜坡—盆地为巨厚的陆... 东秦岭陕南柞水—镇安地区泥盆纪沉积盆地中主要发育有冲积扇、小型辩状河、河口湾、潮坪、潮下洼地、台地边缘生物滩、生物礁、开阔台地、斜坡和盆地沉积环境。台地沉积主要由陆源碎屑和碳酸盐混合类型岩石组成,斜坡—盆地为巨厚的陆源碎屑浊积岩充填。根据沉积作用特征和大地构造差异,在构造活动期和构造稳定期的沉积模式就反映了沉积盆地演化特征。 根据沉积作用,沉积环境的发展变化,结合区域构造特征、地层层序、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地球物理和化学资料,论证了当时沉积盆地为南北向展布(与秦岭造山带总体方向垂直),具向东走滑的大陆边缘裂谷—断陷盆地。盆地的发展演化阶段为:(1)岩石圈裂前拱起—陆内裂谷早期阶段(Z_2—S);(2)大陆边缘裂谷—断陷盆地的中期阶段(D_1—D_3);(3)晚期回返—陆内俯冲阶段(C—T_2)。盆地的关闭是由于强烈陆内俯冲,同时盆地被挤压进东西向展布的秦岭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盆纪 沉积环境 沉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特提斯多弧-盆系统演化模式 被引量:58
7
作者 潘桂棠 陈智樑 +2 位作者 李兴振 徐强 江新胜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6年第2期52-65,共14页
自70年代以来,以板块构造观点分析特提斯演化已有三种模式,即“剪刀张”、“传送带”和“手风琴运动与开合”模式。所有这些模式都是以一个联合古陆的形成和特提斯是泛大洋(古太平洋)中一个海湾的假设为前提,或以冈瓦纳大陆裂离... 自70年代以来,以板块构造观点分析特提斯演化已有三种模式,即“剪刀张”、“传送带”和“手风琴运动与开合”模式。所有这些模式都是以一个联合古陆的形成和特提斯是泛大洋(古太平洋)中一个海湾的假设为前提,或以冈瓦纳大陆裂离、亚洲大陆增生为基点。随着对东特提斯(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主体)地质构造演化的认识深化,特提斯演化、造山作用的解释由两陆(劳亚和冈瓦纳)一洋(特提斯)模式转变为三陆群(劳亚、冈瓦纳、泛华夏)二洋(特提斯和古亚洲)的特提斯多弧-盆系统洋陆转换演化模式,即多岛弧造山模式。这一多岛弧造山模式源自大陆地质,尤其是在中国西部造山带-盆地长期的地质考察研究实践。运用多岛弧造山模式,反思青藏高原及邻区山盆系统的地质事实,深刻认识到在东特提斯发现的许多由消减洋壳和消减杂岩所组成的蛇绿混杂岩带中,“三位一体”的蛇绿岩多数是“小洋盆”、弧后盆地、岛弧边缘海型,既存在早古生代岛弧、陆缘弧和晚古生代的火山弧,又有中生代的陆缘弧、岛弧。多岛弧-盆系统的存在意味着大洋岩石圈的存在、消减和转换。特提斯大洋岩石圈至少从古生代到中生代历经发生、发展到萎缩、消亡的长期连续的复杂的演化过程。古特提斯是原特提斯的继承和发展,中生代东特提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特提斯演化 大地构造演化 弧盆演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大陆古地理与Pangea对比 被引量:21
8
作者 许效松 徐强 +1 位作者 潘桂棠 刘巧红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6年第2期1-23,共23页
中国南大陆为—构造古地理名称,在地理上包括昆仑、秦岭山脉以南的广大地区,泛称中国南方。这些地区在地质历史演化中分属于扬子陆块、华夏陆块、羌塘—昌都陆块、中咱微陆块,也包括由冈瓦纳陆块群裂解出来的拉萨陆块和印度陆块北缘... 中国南大陆为—构造古地理名称,在地理上包括昆仑、秦岭山脉以南的广大地区,泛称中国南方。这些地区在地质历史演化中分属于扬子陆块、华夏陆块、羌塘—昌都陆块、中咱微陆块,也包括由冈瓦纳陆块群裂解出来的拉萨陆块和印度陆块北缘的江孜地区(雅江以南的中国境内)。塔里木陆块和柴达木陆块在中国古大陆的聚合中裂解、漂移,在早古生代末脱离扬子陆块的群体,与华北陆块聚合。因此,中国南大陆古地理的重建,不仅涉及南方各块体的聚合,还涉及中国古大陆的形成与劳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会聚的关系,以及古特提斯洋的消亡。正是由于中国古大陆记录着多块体的聚合和叠置的洋壳消减带,因而表现出中国大陆上不仅克拉通盆地的稳定性低,也具边缘活动性高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南大陆 泛扬子陆块群 PANGEA 古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昌都地块沉积演化与古地理 被引量:23
9
作者 杜德勋 罗建宁 李兴振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7年第4期1-17,共17页
通过对昌都地块古生代至中生代沉积岩相、沉积组合、古地理及生物群落与生物的深入研究及现有成果,提出了沉积地质与构造演化的五个阶段:以古中元古代的宁多群为代表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形成阶段;以青泥洞群为代表的早古生代褶皱基底... 通过对昌都地块古生代至中生代沉积岩相、沉积组合、古地理及生物群落与生物的深入研究及现有成果,提出了沉积地质与构造演化的五个阶段:以古中元古代的宁多群为代表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形成阶段;以青泥洞群为代表的早古生代褶皱基底形成阶段;晚古生代台地型沉积为代表的稳定地块及火山弧至弧后盆地形成、演化阶段;中生代前陆盆地形成发展阶段及喜山期走滑拉分盆地发展阶段[1]。同时,表明了介于冈瓦纳和劳亚两个超级大陆之间的特提斯,是个多阶段发育的具多岛屿的洋,其间存在一系列的地块群,昌都地块便是其中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演化 古地理 多岛屿 地块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昌都盆地碱性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以高吉岩体为例 被引量:4
10
作者 彭勇民 潘桂棠 罗建宁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1998年第A01期101-108,共8页
一、前言目前,在三江地区发现的少数碱性岩体之中,高吉岩体发育较好,且与金矿成矿关系十分密切。在近10年来,地质工作者在高吉地区对该碱性岩地质特征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并发现了自然金①。二、地质概况昌都盆地是三江地区一个... 一、前言目前,在三江地区发现的少数碱性岩体之中,高吉岩体发育较好,且与金矿成矿关系十分密切。在近10年来,地质工作者在高吉地区对该碱性岩地质特征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并发现了自然金①。二、地质概况昌都盆地是三江地区一个较大的盆地,面积约680万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碱性岩体 稀土元素特征 稀土总量 轻稀土 花岗岩类 金沙江缝合带 盆地 正长岩类 铕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特提斯板块会聚边缘与岛弧造山作用 被引量:18
11
作者 罗建宁 彭勇民 潘桂棠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6年第3期1-15,共15页
本文重点简述了特提斯构造域内古、中、新三个演化阶段的蛇绿混杂岩与岛弧带的时空展布及其为-弧-盆体系,所识别出的蛇绿混杂岩、洋中脊拉斑玄武岩、大洋沉积物和岛弧带等地质记录,提供了东特提斯早期大洋岩石圈板块运动的有力证据... 本文重点简述了特提斯构造域内古、中、新三个演化阶段的蛇绿混杂岩与岛弧带的时空展布及其为-弧-盆体系,所识别出的蛇绿混杂岩、洋中脊拉斑玄武岩、大洋沉积物和岛弧带等地质记录,提供了东特提斯早期大洋岩石圈板块运动的有力证据。同时,与岛弧有关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各种弧前盆地、弧间盆地和孤后盆地成为造山带板块会聚边缘特征的标志。这些类型多样的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也颇有特色,它们受制于东特提斯构造域内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的影响和控制。很明显,盆地均经历了断陷拉张-稳定沉降-挤压隆升的演化过程。断陷拉张阶段多以火山活动强烈与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为典型特征;稳定沉降阶段主要碳酸盐与陆源的混合和低密度浊流沉积;挤压阶段早期发育海底扇.需要强调的是,普遍存在于各种盆地中的石英质糜棱岩岩届物源是确定再旋回造山带的重要因素。典型的义敦岛弧与沙鲁里山岩浆弧之间的弧-弧碰撞模式及其外延到整个东特提斯构造域内都是很普遍的。义敦岛弧的成长是一个从早期裂谷基础上由不成熟到成熟的阶段发展起来的过程。沙鲁里山岩浆弧在一个古老陆块基础上发展而形成。它们之间的俯冲、碰撞,造成柯鹿洞-亚金带的造山并抬升。这种造山作用不仅向西提供了大量的糜棱岩岩屑,而且在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特提斯板块 会聚边缘 岛弧 造山作用 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雄前陆盆地的充填层序与造山作用 被引量:19
12
作者 蒲心纯 尹福光 朱同兴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6年第3期47-57,共11页
楚雄盆地是一中生代前陆盆地,发展过程有两个阶段:晚三叠世卡尼期至诺利期为前陆复理石充填期;诺利晚期至瑞替期为前陆磨拉石充填期。相应的形成两个二级层序和四个三级层序。层序的构型显然与造山过程耦合。哀牢山前缘逆冲带推进的... 楚雄盆地是一中生代前陆盆地,发展过程有两个阶段:晚三叠世卡尼期至诺利期为前陆复理石充填期;诺利晚期至瑞替期为前陆磨拉石充填期。相应的形成两个二级层序和四个三级层序。层序的构型显然与造山过程耦合。哀牢山前缘逆冲带推进的速度控制着楚雄盆地基底挠曲幅度,因而决定了盆地的沉降率;逆冲带隆升幅度则决定了陆源区的物源供给量。由于可容空间和物源供给率是控制盆地层序地层格架的两个基本因素,因此前陆逆冲载荷的迁移就是控制层序地层的关键。作者以盆地中的充填层序反馈哀牢山造山作用的特点和过程:早、中期,盆地中以向上变深的二级沉积层序代表了哀牢山道冲的初始价段,逆冲载荷达到盆地拉张变薄的基底上,前陆挠曲幅度大,造山带抬升的相对高度较低。晚期,盆地中以向上变浅的二级沉积层序代表了逆冲载有推进到克拉通基底上,地壳挠由受阻,物源供给量加大。三级沉积层序的相互叠量则反映了造山带多幕次、多周期活动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盆地 充填层序 造山作用 楚雄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区白垩-第三纪沙漠及沙漠沉积学问题 第三章 古沙漠环境 被引量:3
13
作者 江新胜 陈乐尧 李玉文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1992年第5期38-55,共18页
第一节 概述从前述沉积特征不难看出,川南黔北的大佛砂岩,打儿由组和柳嘉组存在许多风成沉积标志,具有沙丘、丘间和丘外沉积的各种典型特征,说明了风成系统的存在。
关键词 沙漠沉积 沙漠环境 西南区 风成沉积 沉积特征 黔北 三章 峨眉 仁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区白垩-第三纪沙漠及沙漠沉积学问题 第二章 沙漠沉积特征 被引量:3
14
作者 江新胜 陈乐尧 李玉文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1992年第5期13-37,共25页
第一节 风力作用与沙漠沉积 一提到沙漠,人们就会联想到风沙,风是沙漠里最重要的地质营力。严格地说,盛行风是沙漠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营力。一、盛行风与热沙漠的形成气众所周知,
关键词 沙漠沉积 西南区 盛行风 沙漠形成 地质营力 风力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东部白垩纪沙漠的时空分布及其气候意义 被引量:52
15
作者 江新胜 李玉文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6年第2期42-51,共10页
本文介绍了中国中东部白垩纪沙漠沉积的时空分布,探讨了时空分布规律,认为:(1)中东部白垩纪沙漠分布严格受气候带控制,其实际分布限于北纬20—40°的干旱带(横跨当时的副热高压带),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 本文介绍了中国中东部白垩纪沙漠沉积的时空分布,探讨了时空分布规律,认为:(1)中东部白垩纪沙漠分布严格受气候带控制,其实际分布限于北纬20—40°的干旱带(横跨当时的副热高压带),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江汉盆地和苏北盆地之中;(2)各盆地沙漠发生的时间不同,鄂尔多斯盆地为早白垩世,四川盆地为中白垩世晚期,江汉盆地为晚白垩世早期,苏北盆地为晚白垩世中期,(3)沙漠发生的穿时性反映了各盆地进入干旱带的顺序,由北到南,由西及东;(4)造成这种顺序的原因是由于亚洲在白垩纪时其总体为顺时针旋转,因而使西北部鄂尔多斯盆地率先进入干旱带,其次是西南部的四川盆地,然后是中部的江汉盆地。晚白垩世的降温事件迫使干旱带南移而使其滞后的最东部的苏北盆地进入干旱带,(5)中国白垩纪沙漠的存在说明处于“温室效应”的大气环流不仅不会“呆滞”而且还有所增强,季风的存在也说明当时的气候并不均一。本文提出了气候带漂变(climaticzonedrift)的概念,认为气候变化的表现形式为气候带漂变。漂变既有长周期和短周期漂变之分,又有相对和绝对漂变之别。中国中东部白垩纪沙漠的时空变迁就是干旱气候带漂变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沙漠分布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山转换和当代盆地分析中的新问题 被引量:27
16
作者 许效松 徐强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6年第2期24-33,共10页
盆地和造山带之间的关系是当前大陆动力学探索的热门和前沿思想的生长点。大陆构造上最突出的和最基本的构造单元:一是盆地系统;二是造山带系统。这两个系统是地壳时空演化的一对孪生体。沉积盆地系统是把堆积空间和各类物源区作为一... 盆地和造山带之间的关系是当前大陆动力学探索的热门和前沿思想的生长点。大陆构造上最突出的和最基本的构造单元:一是盆地系统;二是造山带系统。这两个系统是地壳时空演化的一对孪生体。沉积盆地系统是把堆积空间和各类物源区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系。盆地是地壳构造运动的产物,是地球动力学的响应,而盆地的发生和发展又与造山带是相辅相成的。盆地的性质、类型、演化和盆地性质转换的动力学分析,通过火山岩的性质、蛇绿岩和混染堆积或者是岛弧带的走向等判断,这些信息无疑是重要的因素。沉积地质学的发展所赋予新的研究内容是:通过不同物源堆积体的相互关系可以反馈盆地地球动力学性质和盆山转换的信息,盆地边界的构造要素、不同物源的充填堆积物的生长序列、堆积物的几何形态及其叠置关系等也具有与蛇绿岩同等的重要性。造山带是地壳构造活动和动力转换的记录,它代表陆块间的相互运动、消失的大洋、消失的陆块和大陆边缘盆地,所以造山带就是消失的大洋系统和消失的盆地系统,即盆地转为山系。这种“盆山转换”的耦合关系是当代沉积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交叉的前沿。本文提出“盆山转换”的新思路和研究的内涵,并讨论这一理论、方法的基本观点和思路:“板块构造控盆、盆转山和山控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造山带 盆山转换 盆地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会理-会东及邻区中元古代的岩相古地理格局 被引量:4
17
作者 牟传龙 周名魁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1998年第A01期32-43,共12页
会理—会东及邻区中元古代沉积盆地为一继承性裂谷盆地,盆地内堆积了东川群。由于受后期构造作用的影响,盆地内东川群地层呈块断产出,可具体分为会理块、会东块和东川块。会理块夹持在绿汁江断裂和滥坝-易门断裂之间。东川群主要于... 会理—会东及邻区中元古代沉积盆地为一继承性裂谷盆地,盆地内堆积了东川群。由于受后期构造作用的影响,盆地内东川群地层呈块断产出,可具体分为会理块、会东块和东川块。会理块夹持在绿汁江断裂和滥坝-易门断裂之间。东川群主要于通安和黎溪地区出露,可分为四段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元古代 碳酸盐台地 古地理格局 四川会理 会东地区 叠层石 青龙山 岩相 粒序层理 东川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颜喀拉-川西边缘前陆盆地演化 被引量:20
18
作者 颜仰基 吴应林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6年第3期16-29,共14页
巴颜喀拉古特提斯洋的消亡过程反映在巴颜喀拉残留盆地到边缘前陆盆地转化的沉积记录中。鉴于这个前陆盆地与其向克拉通延伸的组成部分──四川盆地现为龙门山逆冲带所分隔,以致已往的沉积盆地研究多将其相割裂,本文将结合巴颜喀拉洋... 巴颜喀拉古特提斯洋的消亡过程反映在巴颜喀拉残留盆地到边缘前陆盆地转化的沉积记录中。鉴于这个前陆盆地与其向克拉通延伸的组成部分──四川盆地现为龙门山逆冲带所分隔,以致已往的沉积盆地研究多将其相割裂,本文将结合巴颜喀拉洋的消亡过程,把这两个盆地视为一个统一整体来加以分析,研究其演变历程。晚二叠世,扬子板块向百楔入的同时,发生向北(昆仑-柴达木陆块)和向南(羌塘-昌都陆块)的双向俯冲消减。本文提出了巴颜喀拉洋的主体闭合,从而开始转化为边缘前陆盆地阶段的时间是在拉丁中晚期,而不是晚三叠世的见解。这点可由拉丁中晚期时,四川盆地川冲广大地区形成与前陆挠曲沉降相对应的前陆隆起得以证明。此时期发生的前陆沉降,结束了被动边缘的饥饿沉积盆地状态,充填了厚逾2,000—10,000m的类复理石沉积,并向扬子克拉通边缘超覆。随着逆冲带的由北向南推进,在诺利-瑞替期形成了滨海含煤磨拉石和陆相含煤磨拉石(逆冲褶皱带地区大多后期被剥蚀).晚三叠世中晚期,逆冲带侵位推进到四川盆地西部边缘的龙门山地带,从而前陆盆地迁移入四川盆地内,进入陆内汇聚的后造山陆相磨拉石前陆盆地阶段。晚自垩世-早第三纪,因四川盆地晚期的抬升,这一前陆盆地便逐渐萎缩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古特提斯洋 盆地演化 前陆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古生代特提斯区热带、亚热带植物群的东西分异 被引量:3
19
作者 江新胜 潘桂棠 李兴振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6年第2期34-41,共8页
从早石炭世开始,地球出现明显受气候带控制的植物分区现象,产生了分别代表南、北温—寒带的冈瓦纳植物区和安加拉植物区以及夹在其间的代表热带、亚热带的欧美植物区(广义)。随着南、北大陆在特提斯西部的汇聚,广义的欧美植物区在... 从早石炭世开始,地球出现明显受气候带控制的植物分区现象,产生了分别代表南、北温—寒带的冈瓦纳植物区和安加拉植物区以及夹在其间的代表热带、亚热带的欧美植物区(广义)。随着南、北大陆在特提斯西部的汇聚,广义的欧美植物区在晚石炭世产生了东西分异,形成了西部狭义的欧美植物区和东部的华夏植物区。本文从分析东、西两植物区的生态特征、演化阶段、古构造格局的重组和古地理环境等因素入手,探讨了两植物区之间的区别及其分异的原因。可以认为植物区的东西分异是由气候的东西分异造成的,而气候的东西分异则是由于特提斯西部的板块汇聚造成的,它促使西部特提斯地区转变为干旱的大陆性气候,而东部特提斯地区为裂解阶段,保持着潮湿的海洋性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古生代 植物群 特提斯区 亚热带 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阿合勒-冲乎尔地区泥盆纪相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牟传龙 刘宝珺 朱晓镇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6年第3期30-38,共9页
阿合勒-冲乎尔火山沉积盆地是一个以火山岩并伴有陆源和内源沉积物的堆积场所,即该区泥盆纪地层是以事件作用的产物为其主要成分特点。显然,对其古地理的恢复、相的划分采用传统的相序分析方法是不合适的。作者认为要阐明该区泥盆纪... 阿合勒-冲乎尔火山沉积盆地是一个以火山岩并伴有陆源和内源沉积物的堆积场所,即该区泥盆纪地层是以事件作用的产物为其主要成分特点。显然,对其古地理的恢复、相的划分采用传统的相序分析方法是不合适的。作者认为要阐明该区泥盆纪的古地理面貌,必须在区域地层研究基础上,综合分析各种相标志和沉积物的特点,寻求它们的物理成因和地质成因解。在这一过程中,相的动力学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上述学术思想指导下,把本区泥盆纪的相分为成因相和环境相两大类,并对其中的微相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而为把沉积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了火山岩的搬运机制和堆积环境研究中提供了先期研究实例,同时为研究和恢复该区以至整个新疆北部泥盆纪的古地理格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盆纪 环境相 动力学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