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质力学找油的一个基本观点——构造体系的观点 被引量:6
1
作者 孙殿卿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45-254,共10页
构造体系控制油气的分布规律。巨型构造体系的一级构造成分控制油区的范围;由一级构造所导生的二级和更次一级的构造体系则控制油区中各个油田的分布。
关键词 地质力学 构造体系 油气勘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谋盆地晚新生代地质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宗祜 刘平贵 +3 位作者 钱方 闵隆瑞 王强 宗冠福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18,共18页
“川滇南北构造带中段晚新生代地质研究”项目,从选择最佳地质剖面入手,对元谋盆地茂易─马头山剖面进行了详细的地质测量、编录和多学科综合研究。作者对剖面的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磁性地层学、重矿物和岩相古地理的主要特征进... “川滇南北构造带中段晚新生代地质研究”项目,从选择最佳地质剖面入手,对元谋盆地茂易─马头山剖面进行了详细的地质测量、编录和多学科综合研究。作者对剖面的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磁性地层学、重矿物和岩相古地理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并对第四纪下限(N/Q界限)的各种标志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元谋盆地第四纪下限为2.48MaB.P.左右,并对该盆地第四纪地层进行了划分。作者认为过去对元谋盆地第四纪地层划分的所谓“元谋组”,实际上是一套跨第三纪晚期和第四纪早期的地层。作者根据不同级别岩石地层单元划分方案和命名原则,将这套河湖相地层按地层规范定为元谋群,其中的下部地层沿用周明镇最早提议的名称“沙沟组”,上部地层称为“元马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谋盆地 晚新生代 地层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缅怀李承三先生对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研究的贡献 被引量:3
3
作者 段万倜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124-126,共3页
缅怀李承三先生对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研究的贡献段万倜(地质矿产部地质力学研究所)李承三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地理学家、地质教育家。他在大地构造学、地貌学和第四纪冰川地质学等方面,均有高深的造诣。特别是对中国第四纪... 缅怀李承三先生对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研究的贡献段万倜(地质矿产部地质力学研究所)李承三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地理学家、地质教育家。他在大地构造学、地貌学和第四纪冰川地质学等方面,均有高深的造诣。特别是对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做出过卓著贡献。当此李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冰川地质 李承三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地质学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朱大岗 江思鑫 张瑞丰 《中国地质》 CAS CSCD 1991年第11期22-23,共2页
一、农业地质学的概念与范畴从目前研究现状看,我国农业地质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见附表)
关键词 农业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十八顷毫矿区^(40)Ar/^(39)Ar坪年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5
作者 陈洪新 孟宪刚 王建平 《矿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58-61,共4页
对采自十八顷毫金矿区的黑云母、角闪石用阶段升温法进行40Ar/39Ar年龄谱研究,结合矿区地质特征,认为黑云母近似直线年龄谱的坪年龄(277Ma)及角闪石稳定坪年龄(288Ma)代表了韧性剪切带最新活动的时代;角闪石矿物年龄谱反映的后... 对采自十八顷毫金矿区的黑云母、角闪石用阶段升温法进行40Ar/39Ar年龄谱研究,结合矿区地质特征,认为黑云母近似直线年龄谱的坪年龄(277Ma)及角闪石稳定坪年龄(288Ma)代表了韧性剪切带最新活动的时代;角闪石矿物年龄谱反映的后期热扰动(268Ma)反映区域退化变质作用发生的时代,269~277Ma的年龄可能代表了与退化变质同时的金矿化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剪切带 氩40 氩39 年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湖泊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的研究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48
6
作者 孙知明 胡守云 马醒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78-187,共10页
通过固城湖沉积物中高分辨率的岩石磁学取样及其实验研究,取得了环境磁学参数及各种磁参数的比值随深度的变化曲线,结合其他气候指标和同位素年龄结果,表明湖泊沉积中磁参数及其比值的变化能与末次晚冰期以来的古气候变化很好地相对... 通过固城湖沉积物中高分辨率的岩石磁学取样及其实验研究,取得了环境磁学参数及各种磁参数的比值随深度的变化曲线,结合其他气候指标和同位素年龄结果,表明湖泊沉积中磁参数及其比值的变化能与末次晚冰期以来的古气候变化很好地相对应,尤其是在4.00m和12.03m的气候转折点上,沉积物中环境磁参数及其比值同样出现明显的变化,有力地说明沉积物中磁参数及其比值能很好地记录湖泊沉积物沉积时的古气候变化,并且可用来认识古环境突变的界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沉积物 磁性矿物 环境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城凹陷白垩纪至晚第三纪成岩作用与古地温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陶士振 刘德良 +2 位作者 魏大卫 杨晓勇 戴金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6-30,共5页
应用镜下岩石组构分析、电子探针测试、阴极发光技术,在成岩作用研究(成岩作用类型的鉴别、成岩阶段及矿物期次的划分)的基础上,对塔里木盆地叶城凹陷白垩纪至晚第三纪各成岩阶段不同矿物形成期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度、密度等物理... 应用镜下岩石组构分析、电子探针测试、阴极发光技术,在成岩作用研究(成岩作用类型的鉴别、成岩阶段及矿物期次的划分)的基础上,对塔里木盆地叶城凹陷白垩纪至晚第三纪各成岩阶段不同矿物形成期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度、密度等物理参数进行了测试,恢复了上述地质时代(地层缺乏镜质体)的古地温,计算了古地热梯度,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古地热梯度为21.44℃/km,中新世古地热梯度为28.87℃/km。虽然古地热梯度偏低、生油门限深度较大,但埋藏较深的古生界海相油源层热成熟度仍然偏高,有利于天然气成藏与运聚,在本区探获油气的前景应是乐观的。图2表3参8(梁大新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地 盆地 晚第三纪 成岩作用 油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地层中奇异微颗粒的发现与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徐和聆 吴锡浩 +10 位作者 邓寄温 殷伟德 蒋复初 肖华国 安芷生 祝一志 孙东怀 欧阳自远 管云彬 马淑兰 孔屏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57-66,共10页
通过蓝田段家坡黄土和红粘土剖面与第四纪3次巨大撞击事件年代相应的地层内奇异微颗粒的研究,将其划分为5种不同的形态类型,并主要据化学成分,将5类奇异微颗粒归纳为撞击、火山和生物等3种成因类型。文中还提出综合成因模式来解释不同... 通过蓝田段家坡黄土和红粘土剖面与第四纪3次巨大撞击事件年代相应的地层内奇异微颗粒的研究,将其划分为5种不同的形态类型,并主要据化学成分,将5类奇异微颗粒归纳为撞击、火山和生物等3种成因类型。文中还提出综合成因模式来解释不同奇异微颗粒赋存于同一撞击事件时段的地层及它们所显示的因果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撞击事件 微颗粒 第四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地磁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9
作者 刘椿 马醒华 杨振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231-237,共7页
简述了中国古地磁学研究的若干进展,展望未来,应该全方位地发展中国的古地磁学.
关键词 中国古地磁学 成就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基石墨的喇曼光谱学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宣华 郑辙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13-318,共6页
煤体经热变质作用形成的石墨叫煤基石墨。本文研究了煤基石墨的一级和二级喇曼光谱。作者认为,石墨及有关的碳质物质的一级喇曼光谱是由层内振动激发的,反映了它们作为二维晶格的完整性程度。煤基石墨中存在的层内结构缺陷分为两种,一... 煤体经热变质作用形成的石墨叫煤基石墨。本文研究了煤基石墨的一级和二级喇曼光谱。作者认为,石墨及有关的碳质物质的一级喇曼光谱是由层内振动激发的,反映了它们作为二维晶格的完整性程度。煤基石墨中存在的层内结构缺陷分为两种,一是煤中特有的,在石墨化过程中逐渐消失;另一是由研磨(剪切应力)作用带入的,可能与构造应力作用有关。石墨化过程和剪切应力作用过程是效果近于相反的两过程,而石墨的二级喇曼光谱则可揭示其作为三维晶格的完整性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基石墨 结构缺陷 石墨 散射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河湾抽水蓄能电站地应力测量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齐俊修 廖椿庭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0期10-14,共5页
张河湾抽水蓄能电站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甘陶河干流上,电站分上、下两个水库.电站水道系统的压力管道水平段、下弯段、尾水洞段以及地下厂房均设在甘陶河群蒿亭组二段上部的变质安山岩中,其抗压强度平均为208.1MPa,静弹模平均为84GP... 张河湾抽水蓄能电站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甘陶河干流上,电站分上、下两个水库.电站水道系统的压力管道水平段、下弯段、尾水洞段以及地下厂房均设在甘陶河群蒿亭组二段上部的变质安山岩中,其抗压强度平均为208.1MPa,静弹模平均为84GPa,密度为3g/cm3.用YG-73型压磁应力计及KX-81型空芯包体式三轴应力计进行了地应力测量,通过对两种不同方法测量结果的分析比较,论证了测试部位地应力量级为几个兆帕,方向总体为N60°E,及地应力的分布规律,指出所测地应力场的方向与本区域的构造轨迹十分吻合;采用两种应力计测量结果基本是一样的,表明本次测量结果的可靠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应力测量 压磁应力计 应力计 抽水蓄能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调整构造 被引量:19
12
作者 燕守勋 蔺启忠 +2 位作者 黄晓霞 王志刚 孟宪刚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46-155,共10页
调整构造是伸展型沉积盆地和造山带中普遍存在的构造,它与走向构造一起,控制了沉积盆地或造山带的基本轮廓与内部结构。调整构造横切走向构造,并与之共同控盆、控岩、控矿,并间隔开两侧不同的构造样式。它以长时期、多阶段活动,具... 调整构造是伸展型沉积盆地和造山带中普遍存在的构造,它与走向构造一起,控制了沉积盆地或造山带的基本轮廓与内部结构。调整构造横切走向构造,并与之共同控盆、控岩、控矿,并间隔开两侧不同的构造样式。它以长时期、多阶段活动,具有高渗透性为主要特征,是控制矿带展布与矿床就位的重要构造,也是固定成矿预测区与找矿靶区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以鲁西、中亚及乌拉山—大青山地区、兰坪─思茅盆地区及右江盆地区为例,论述了调整构造的基本特征及控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整构造 盆地 造山带 控矿构造 岩石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西地壳隆升的伸展构造模式 被引量:40
13
作者 燕守勋 王桂梁 +1 位作者 邵震杰 孟宪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11,共11页
伸展链锁断层系,形成了鲁西的主导构造格局,即“块断”构造。它是由中、新生代两次伸展运动形成的。伸展运动与幔源岩浆活动有着密切的成生联系。两次伸展运动经历过程是:先是上地壳拉开,形成断裂;其后是因处在伸展断层下盘的泰山—鲁... 伸展链锁断层系,形成了鲁西的主导构造格局,即“块断”构造。它是由中、新生代两次伸展运动形成的。伸展运动与幔源岩浆活动有着密切的成生联系。两次伸展运动经历过程是:先是上地壳拉开,形成断裂;其后是因处在伸展断层下盘的泰山—鲁山—沂山断块的上隆,从而启动泰山—鲁山—沂山以北,沿早前寒武纪与古生界不整合界面发生的浅层次的滑脱运动;在深层次滑脱层上部的“分叉”断层以“接力式”传递伸展。浅层次滑脱向北运动,深层次滑脱向南运动,泰山—鲁山—沂山断块成为南、北滑脱断层的共同下盘,它因上部物质拉开卸载而均衡回弹上隆,深层次滑脱面下的中地壳硅—铝质岩向回弹上隆体下的虚脱空间中汇聚加厚,在地堑系下部减薄;回弹上隆体下硅—铝质加积体冷却,将地堑系封住,然后壳幔物质均衡调整,软流圈发生对流运动。伸展运动的结果,形成了以泰山—鲁山—沂山为核心的鲁中块隆,它至今耸立于周围以平原地貌为标志的地堑系之间,隆起的高点,就是当今的泰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西 地壳隆升 伸展构造模式 壳幔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剩余磁化强度的应力效应 被引量:29
14
作者 郝锦绮 黄平章 +3 位作者 张天中 徐明发 周建国 马醒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81-391,共11页
为模拟构造应力对岩石剩余磁化强度的影响,本研究对六种不同类型的44块岩样进行了应力实验,发现岩石天然剩磁随应力的变化规律比迄今所估计的要复杂得多.作者指出,这些变化可归属于三种类型:在弱不可逆的Ⅰ型效应中,剩磁随应力呈现规则... 为模拟构造应力对岩石剩余磁化强度的影响,本研究对六种不同类型的44块岩样进行了应力实验,发现岩石天然剩磁随应力的变化规律比迄今所估计的要复杂得多.作者指出,这些变化可归属于三种类型:在弱不可逆的Ⅰ型效应中,剩磁随应力呈现规则的减小,应力解除后剩磁部分恢复;而在强不可逆的Ⅱ型效应中,应力去除后剩磁大部不恢复;在Ⅲ型效应中,剩磁随应力呈极不规律的变化.进一步的岩石磁学分析表明,不同应力效应的重要原因,在于天然剩磁中的粘滞剩磁的比例不同,微观上取决于磁性矿物成分及其磁畴状态等因素.因此,不能用单一的岩石压磁模式来解释地震压磁效应,须考虑各震源区的不同岩石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 剩磁化 应力效应 震磁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四纪气候事件的孢粉记录 被引量:11
15
作者 童国榜 羊向东 +3 位作者 王苏民 吴锡浩 陈云 曹家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3-22,共10页
通过总结我国不同区域现有孢粉资料,发现第四纪孢粉植物群的演化序列中明显地存在与演化趋势和周期不符的孢粉植物群事件。归纳起来有三种类型:延续时间约万年的孢粉植物群突变事件;延续时间数千年的孢粉植物群贫乏事件和延续时间几... 通过总结我国不同区域现有孢粉资料,发现第四纪孢粉植物群的演化序列中明显地存在与演化趋势和周期不符的孢粉植物群事件。归纳起来有三种类型:延续时间约万年的孢粉植物群突变事件;延续时间数千年的孢粉植物群贫乏事件和延续时间几百年的孢粉植物群颤动事件。突变事件有4起:Betula-Artemisia事件(2.5MaB.P.);Artemisia-Gramineae事件(1.4MaB.P.);Ephedra-Chenopodiaceae事件(0.8MaB.P.)以及Pinus-Betula事件(0.2MaB.P.)。它们是第四纪气候旋回和地层划分的重要依据之一。贫乏事件有11起,首次发现于陕西黄陵剖面,故称为HL1~11事件。该事件位于黄土古土壤界面处的黄土中,记录了冬夏季风强烈交替的过程。颤动事件有6起,以湖泊和海洋沉积物中记录较完整,黄海QC2孔具代表性,故称为HH1~6事件。其孢粉序列表现为大幅度的摆动,处于全新世环境变化阶段的界面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事件 孢粉 植物群事件 第四纪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尺度水压致裂模拟实验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建中 刘翔鹗 +4 位作者 张雪 刘新美 王连捷 沈政亮 彭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A02期161-169,共9页
本文介绍了在大型双向加载机上进行的大尺度水压致裂模拟实验结果。样品尺寸为40cm×40cm×20cm,辉长岩、大理岩各4块。实验结果表明,从注入压力-时间曲线上可以量出稳定的初破裂压力、重张压力、封闭压力。封... 本文介绍了在大型双向加载机上进行的大尺度水压致裂模拟实验结果。样品尺寸为40cm×40cm×20cm,辉长岩、大理岩各4块。实验结果表明,从注入压力-时间曲线上可以量出稳定的初破裂压力、重张压力、封闭压力。封闭压力、重张压力不仅与应力条件有关,而且和对应裂缝几何形态的弹性恢复能力有关,从而和岩石的弹性常数、裂缝尺度有关。初裂缝是沿着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的垂直缝。峰值注入压力不是孔壁张开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压致裂 模拟实验 地质力学 深部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段家坡黄土剖面中布容/松山古地磁界线附近铱异常的发现及其启示 被引量:6
17
作者 马配学 侯泉林 +2 位作者 柴之芳 徐和聆 吴锡浩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73-177,共5页
利用高灵敏度放射化学中子活化分析方法,对我国陕西段家坡黄土剖面早-中更新统(约0.73 Ma)沉积界线附近铱和其它元素的丰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布容/松山(B/M)古地磁界线附近铱的含量明显增大,最大值为的46.3 pg/g。相对于整个剖面... 利用高灵敏度放射化学中子活化分析方法,对我国陕西段家坡黄土剖面早-中更新统(约0.73 Ma)沉积界线附近铱和其它元素的丰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布容/松山(B/M)古地磁界线附近铱的含量明显增大,最大值为的46.3 pg/g。相对于整个剖面的平均背景值(约15pg/g)大约富集了3倍。用地壳元素钪进行标准化之后,铱异常十分明显,而其它元素在界线附近则没有变化。黄土剖面上铱异常的赋存层位与西南太平洋钻孔(ODP 769A)和东印度洋深海钻孔(ODP 758B)铱异常的赋存层位一致,形成年龄在0.73~0.76Ma左右,并且都与微玻璃陨石层伴生。因此,认为该黄土剖面B/M界线的铱异常的形成与澳-亚微玻璃陨石事件有关。根据黄土剖面B/M界线铱的剩余通量估计撞击体的质量大约为1.3×10^(16)g,相当于直径为951m的球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磁界线 铱异常 玻璃陨石事件 黄土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城地震地区地壳三维结构特征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荣安 徐平 +1 位作者 焦明若 王小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9-13,共5页
用一种新的地震波速图象研究方法和计算程序,处理了辽宁省地震台网观测资料,反演得到海城地震地区及其周围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再次证实海城震区东西两侧的地壳结构有明显差异。
关键词 地震成象 地壳结构 海城地震区 地震 震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与古季风 被引量:10
19
作者 吴锡浩 安芷生 王苏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7年第1期77-83,共7页
中国黄土的古季风记录研究,揭示了东亚季风区的环境变迁历史是来自中、高纬大陆的偏北冬季风与来自中、低纬海洋的偏南夏季风的环境效应优势期相互交替的历史。文中简要介绍了有关黄土高原黄土与古季风研究的重要进展,侧重讨论了中原... 中国黄土的古季风记录研究,揭示了东亚季风区的环境变迁历史是来自中、高纬大陆的偏北冬季风与来自中、低纬海洋的偏南夏季风的环境效应优势期相互交替的历史。文中简要介绍了有关黄土高原黄土与古季风研究的重要进展,侧重讨论了中原地区末次冰期高分辨率黄土所记录的冬季风和夏季风变迁的特征,最后就今后全球变化计划中的黄土与古季风研究提出了几点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古季风 气候变迁模式 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阶梯地貌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15
20
作者 蒋复初 吴锡浩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5-24,共10页
本文通过中国大陆山顶面高程等值线图和大河河床高程等值线图来研究和讨论中国大陆阶梯地貌的基本特征。大致沿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龙门山—玉龙山—喜马拉雅山存在两条明显的山顶面高程等值线和大河... 本文通过中国大陆山顶面高程等值线图和大河河床高程等值线图来研究和讨论中国大陆阶梯地貌的基本特征。大致沿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龙门山—玉龙山—喜马拉雅山存在两条明显的山顶面高程等值线和大河河床高程等值线梯度带。它们是重要的构造地貌界线,将我国大陆分成三级由西向东逐级降低的地貌阶块。中国大陆阶梯地貌于晚期喜马拉雅运动中初具雏形。在新构造运动中,特别是发生于1.4—1.2MaB.P.的构造运动以来,使其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发展。现今中国的地貌格局,主要是近100万年期间新构造运动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阶梯地形 山顶面 河床 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