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控制煤层气含量及可采性的主要地质因素 被引量:44
1
作者 张胜利 陈晓东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5-19,共5页
煤层含气量及煤层可采性是决定煤层气能否成藏的重要条件。研究表明,控制煤层气含量的主要地质因素有:煤变质程度,埋藏深度,煤层顶、底板岩性,以及断裂构造情况等,其中煤变质程度起着根本性作用。控制煤层气可采性的主要地质因素... 煤层含气量及煤层可采性是决定煤层气能否成藏的重要条件。研究表明,控制煤层气含量的主要地质因素有:煤变质程度,埋藏深度,煤层顶、底板岩性,以及断裂构造情况等,其中煤变质程度起着根本性作用。控制煤层气可采性的主要地质因素有:煤层渗透性、煤等温吸附特征及煤的含气饱和程度,其中煤层渗透率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成气 含气量 可采性 渗透率 储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煤层气可采性的主要地质参数 被引量:11
2
作者 樊明珠 王树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53-57,共5页
煤层气可采性是煤层气地质评价选区研究的核心内容,是煤层气开采的决定因素、根据煤层气产出机理定义了煤层气的可采性,用实际生产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渗透率、相对渗透率、等温吸附曲线形态和含气饱和度等地质参数对煤层气可采... 煤层气可采性是煤层气地质评价选区研究的核心内容,是煤层气开采的决定因素、根据煤层气产出机理定义了煤层气的可采性,用实际生产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渗透率、相对渗透率、等温吸附曲线形态和含气饱和度等地质参数对煤层气可采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这一系列地质参数对煤层气可采性影响显著,应是煤层气可采性研究和综合评价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成气 采出程序 最终采收率 渗透率 地层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石炭、二叠系煤化变质程度与煤层气储集性的关系 被引量:33
3
作者 宁正伟 陈霞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56-160,共5页
煤化变质程度与煤层气储集性关系密切。华北石炭、二叠系煤化变质程度分为低、中、高三级。低演化变质程度的煤,微孔隙发育而大中孔隙及裂隙不发育,渗透率和解吸率虽然较高,但吸附性和甲烷含量较低,对煤层气的扩散、运移不利。高演... 煤化变质程度与煤层气储集性关系密切。华北石炭、二叠系煤化变质程度分为低、中、高三级。低演化变质程度的煤,微孔隙发育而大中孔隙及裂隙不发育,渗透率和解吸率虽然较高,但吸附性和甲烷含量较低,对煤层气的扩散、运移不利。高演化变质程度的煤因受高温高压的影响,亦是微孔隙较发育而大中孔隙及裂隙不发育,虽然吸附性和甲烷含量高,但渗透率和解吸率都低,是储层评价中不利的煤级。中演化变质程度的煤,因温度和压力适中,产生大量的内裂隙,大中孔隙十分发育,增加了渗透性和孔隙连通性,大量的气体生成后得以吸附保存,在勘探开发中易降压、解吸、扩散和运移,是煤层气勘探中最有利的煤级。太原-长治-郑州弧形高演化变质带的内外翼及弧形内侧太行山东麓含煤区是寻找煤层气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石炭 二叠系 煤化变质程度 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中生代盆地与油气 被引量:18
4
作者 胡居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78-391,共14页
华北地区中生代沉积盆地以单旋回、中小型为主;在纵向演化上为多期成盆,在平面展布上成群成带;在盆地演化过程中常伴有火山活动;盆地的形成机制、时空组合和建造特征都具有明显的分区性。区内60个沉积盆地或残块可划分为坳陷型、山前坳... 华北地区中生代沉积盆地以单旋回、中小型为主;在纵向演化上为多期成盆,在平面展布上成群成带;在盆地演化过程中常伴有火山活动;盆地的形成机制、时空组合和建造特征都具有明显的分区性。区内60个沉积盆地或残块可划分为坳陷型、山前坳陷型、褶陷型、断陷型、山间断陷型和断陷-火山岩型等六类原型盆地,分属10个盆地展布区,其中,辽西、石家庄-临清、沈丘、豫西和莱阳等地区的油气远景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盆地 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集性初步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陈霞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431-438,共8页
华北地区下古生界主要为一套浅海台地碳酸盐岩。其中奥陶系中统及寒武系下统是该区储集岩发育的主要层段。储集岩以溶蚀孔隙和裂隙为主,加里东期和燕山-喜山期的岩溶作用及断裂作用是储集岩形成的主要地质因素。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储集岩 岩溶作用 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加里东侵蚀面与油气富集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光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46-51,共6页
本文叙述华北地区加里东侵蚀面即奥陶纪海相碳酸盐岩顶面(Tg波组)的划分和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形成的控制。此面沉积间断时间长达1.3亿年,缺失志留、泥盆系和下石炭统,侵蚀面上下地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由于长期裸露地表,遭受风化、淋... 本文叙述华北地区加里东侵蚀面即奥陶纪海相碳酸盐岩顶面(Tg波组)的划分和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形成的控制。此面沉积间断时间长达1.3亿年,缺失志留、泥盆系和下石炭统,侵蚀面上下地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由于长期裸露地表,遭受风化、淋滤、溶蚀、剥蚀,奥陶纪碳酸盐岩的溶孔(洞)、溶缝甚为发育,是极好的油气储集岩。 华北地区古生界碳酸盐岩大油气藏的油气源岩,除其自身外,下第三系更是重要的油气源岩。油气生成后,通过断裂、不整合面等通道,聚集在加里东侵蚀面上下的圈闭中,形成高产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盆地的构造演化及油气分布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光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7,共7页
华北盆地各主要拗陷都是张性盆地,构造演化的三阶段形成盆地发育三期,由于基底结构、沉降速度等因素的影响,其成油条件不同,形成不同类型的油气藏,垂向上为三层含油结构,其中油气主要富集在断陷充填期,为下第三系自生自储油气藏。
关键词 盆地 构造 演化 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控制因素探讨 被引量:18
8
作者 张胜利 李宝芳 陈晓东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1-14,共4页
根据煤层气含量,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可划分为北部低含气量区、中部高含气量区和南部中含气量区。影响煤层气含量的主要地质因素为煤层埋藏深度、煤的变质程度、地质构造、煤层厚度、顶底板岩性及岩浆活动等。中部高含气量区是最有利的煤... 根据煤层气含量,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可划分为北部低含气量区、中部高含气量区和南部中含气量区。影响煤层气含量的主要地质因素为煤层埋藏深度、煤的变质程度、地质构造、煤层厚度、顶底板岩性及岩浆活动等。中部高含气量区是最有利的煤层气勘探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 甲烷 含量 分布 鄂尔多斯盆地 东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变质煤区的煤层气可采性 被引量:17
9
作者 樊明珠 王树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87-90,共4页
高变质煤中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是一个极具探索性的新领域。重新认识和正确评价高变质煤煤层气的可采性是突破这一领域的关键。对美国密执安盆地安特里姆页岩气的地质背景、成因、赋存和产出机理、气产能地质控制因素及其成功开发经验进行... 高变质煤中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是一个极具探索性的新领域。重新认识和正确评价高变质煤煤层气的可采性是突破这一领域的关键。对美国密执安盆地安特里姆页岩气的地质背景、成因、赋存和产出机理、气产能地质控制因素及其成功开发经验进行的全面分析表明,以吸附状态存在于无内生裂隙储集层中的天然气,能够仅凭借密度较高、延伸较长、走向多变且开后性较好的外生裂隙而大量产出。我国东部具备形成外生裂缝系统的构造动力条件,能够充分改善高变质煤煤层气的可采性,东部地区高变质煤分布区煤层气的可采性应明显好于安特里姆页岩气的可采性,因而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煤层 甲烷 勘探开发 高变质煤 可采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构造特征及下古生界天然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24
10
作者 李江涛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1-15,共5页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现令构造格局受控于自南向北扩展的两个逆冲推覆体系,上、下古生界之间及基底与盖层之间均存在滑脱层,其东段和西段构造缩短率分别为18.6%和4.8%。构造变形的主体是燕山期逆冲推覆构造,其前缘带是勘探下古...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现令构造格局受控于自南向北扩展的两个逆冲推覆体系,上、下古生界之间及基底与盖层之间均存在滑脱层,其东段和西段构造缩短率分别为18.6%和4.8%。构造变形的主体是燕山期逆冲推覆构造,其前缘带是勘探下古生界构造类气藏的有利区带,且以东北部地区勘探风化壳型气藏最有利;前缘外带保存条件最好,以非构造圈闭为主,是本区最有勘探前景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断层 推覆体 构造特征 天然气勘探 早古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集层参数对煤层气产出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利 蔡云飞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74-77,共4页
利用煤层气模拟技术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研究了储集层参数对煤层气产出的影响,指出决定煤层气产出的关键储集层参数是割理绝对渗透率、割理相对渗透率,原始含气量和吸附等温线。同时,井网密度和裂缝半长对生产的影响也相当明显。
关键词 煤成气 储集层 参数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口拗陷东部中新世孢粉组合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吴建庄 袁淑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08-114,共7页
首次报道了周口拗陷东部钻井剖面中具有中新世孢粉组合,从其特征中可分为上下二个组合,与其他地区对比可定为早期及中晚期,在此基础上对植被群生长环境进行研究,论述了此段地层沉积时代的古气候及古环境。
关键词 周口拗陷 中新世 古气候 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地台奥陶系岩溶储集层的成因及储集性能初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霞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61-272,共12页
鄂尔多斯地台奥陶系岩溶储集层主要发育在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及峰峰组粉—细晶白云岩、含膏云岩、盐溶角砾岩和颗粒灰岩中。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为溶蚀孔隙和各种成因的裂隙。该区岩溶储集层有三种成因类型:第Ⅰ类为沉积成岩期形成的... 鄂尔多斯地台奥陶系岩溶储集层主要发育在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及峰峰组粉—细晶白云岩、含膏云岩、盐溶角砾岩和颗粒灰岩中。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为溶蚀孔隙和各种成因的裂隙。该区岩溶储集层有三种成因类型:第Ⅰ类为沉积成岩期形成的潮上萨勃哈层间岩溶储集层,第Ⅱ类为沉积成岩期形成的层间岩溶叠加加里东期风化、淋溶岩溶储集层;第Ⅲ类为深断裂岩溶储集层。前二类主要分布在地台中东部地区,具有好—较好的储集性能,后一种主要分布在地台西南缘,具有中等—较差的储集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台 奥陶纪 岩溶 储集层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限压力下煤岩孔隙度的变化特征及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苏付义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7-31,共5页
在对30多个煤岩样品在不同围限压力下测得的孔隙度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煤层甲烷开采的生产特点,讨论了煤岩孔隙度在围限压力下的变化特征。进而探讨了煤岩地下孔隙度的计算方法和煤岩有效孔隙体积压缩系数的变化特征。
关键词 煤岩 孔隙度 变化特征 煤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油气田成藏条件的认识 被引量:1
15
作者 何海泉 张忠先 唐一丹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6,共6页
雅克拉油气田的发现,是我国在下古生界寻找大油大气的重大突破.本文试从生、储、盖、圈、运、保等六方面论述该油气田的成藏条件,特别对控制油气田大小的主要条件,储层、圈闭作了进一步分析,指出下奥陶统及其以下地层组成的古残山,其上... 雅克拉油气田的发现,是我国在下古生界寻找大油大气的重大突破.本文试从生、储、盖、圈、运、保等六方面论述该油气田的成藏条件,特别对控制油气田大小的主要条件,储层、圈闭作了进一步分析,指出下奥陶统及其以下地层组成的古残山,其上为侏罗一三叠系地层直接所披盖的圈闭成藏条件最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田 成藏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大的发现 丰硕的成果——议早年突破松辽油区的重大意义
16
作者 韩景行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263-265,共3页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编辑部要我谈一谈“松辽盆地油气发现的重大意义”,以示对建国四十年来石油地质普查工作所获成绩的庆贺。这是一个广泛、深刻、严肃的题目,无论是在政治、
关键词 石油地质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中、新生界油气资源预测
17
作者 朴元羲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S1期33-34,46,共3页
一、区域地质概况 河南省地处中原,面积约16.7万平方公里,沉积岩分布面积约8.6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50%,中、新生界分布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0%左右。发育有52个中新生代凹陷,其中有6个凹陷的主体部位不在本省。 (一) 区域构造... 一、区域地质概况 河南省地处中原,面积约16.7万平方公里,沉积岩分布面积约8.6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50%,中、新生界分布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0%左右。发育有52个中新生代凹陷,其中有6个凹陷的主体部位不在本省。 (一) 区域构造 由于印支、燕山、喜山运动的发生发展,使中、新生代沉积有较大分割性,并呈现出断裂控制盆地沉积或是中生代发育的凹陷又叠置新生代沉积,使其结构复杂化(表一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资源预测 新生界 生油岩厚度 平方 河南省 泌阳凹陷 中新生代 总资源量 下第三系核桃园组 分布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