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坪沟活断层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1
作者 满侨侨 赵其华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4年第6期189-195,共7页
松坪沟流域地质构造复杂且发育断层,地质灾害频发,为研究松坪沟断层对地质灾害的影响;通过野外勘察、物探等方式对松坪沟主沟发育的松坪沟断层进行厘定,同时对该区地质灾害进行详细勘察分析。结果表明:松坪沟断层破裂带整体走向为北偏西... 松坪沟流域地质构造复杂且发育断层,地质灾害频发,为研究松坪沟断层对地质灾害的影响;通过野外勘察、物探等方式对松坪沟主沟发育的松坪沟断层进行厘定,同时对该区地质灾害进行详细勘察分析。结果表明:松坪沟断层破裂带整体走向为北偏西,沿着松坪沟主沟发育,起始于茂县较场弧形构造带及其西侧,分为三段斜列式展布。地质灾害沿着断层的两侧呈带状分布,距离断层越近,地质灾害越发育且规模越大,断层两头的部分地质灾害发育集中。地质灾害发育的坡向与断层走向呈斜交,表明受到了断层长期活动的影响;地质灾害发育规模从断层南东段向北西段依次逐渐减少,进一步说明断层活动性依次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坪沟断层 活断层 地质灾害 发育分布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高速公路边坡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措施 被引量:8
2
作者 王宇 罗贵强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19年第1期27-31,共5页
针对某高速公路K16~K33段沿线边坡发生的15个地质灾害点,这些灾害点的成灾类型主要有块体崩落、滚石、剪切滑移及浅表层滑塌。其中块体崩落主要受结构面发育情况和临空条件影响,滚石危害主要受其所处高程和边坡坡角大小影响,剪切滑移... 针对某高速公路K16~K33段沿线边坡发生的15个地质灾害点,这些灾害点的成灾类型主要有块体崩落、滚石、剪切滑移及浅表层滑塌。其中块体崩落主要受结构面发育情况和临空条件影响,滚石危害主要受其所处高程和边坡坡角大小影响,剪切滑移失稳主要受中缓倾坡外结构面控制,浅表层滑塌主要受土体或覆盖层密实度和降雨影响,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灾害点的发育特征,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某高速公路 边坡灾害 发育特征 防治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灾害监测NB-IoT数据传输系统研制 被引量:19
3
作者 王洪辉 卓天祥 +2 位作者 魏超宇 邹定康 钟盼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1-127,共7页
为解决传统地质灾害监测采用 2G/3G/4G 及其他无线技术存在的耗电大、费用高、网络盲区等问题,该文设计基于 NB-IoT 的地质灾害监测数据传输系统架构。通过 STM32 单片机采集位移传感器、雨量计等传感数据,基于中国电信物联网平台,将地... 为解决传统地质灾害监测采用 2G/3G/4G 及其他无线技术存在的耗电大、费用高、网络盲区等问题,该文设计基于 NB-IoT 的地质灾害监测数据传输系统架构。通过 STM32 单片机采集位移传感器、雨量计等传感数据,基于中国电信物联网平台,将地质灾害数据以规定的格式通过 BC95 通信模块上传至 Java Web 平台,实现监测数据的远程传输。系统在四川省绵阳市某泥石流监测预警站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预警站虽处西南山区,但 NB 网络覆盖良好,设计的 NB-IoT 数据传输系统数据传输稳定、功耗低(电压 5 V,持续数传电流 146.36 mA,省电模式电流 5 μA)、成本低(单点年费 20 元),为地质灾害监测远程数据传输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也可拓展 NB-IoT 的应用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B-IoT 低功耗 地质灾害监测 BC95 模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SAR技术在地质灾害早期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4
作者 何朝阳 巨能攀 解明礼 《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1期32-39,共8页
我国川西地区近年来发生多次7.0级以上地震,诱发大量震裂山体。震裂山体有着高位隐蔽性特点,对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威胁。In SAR技术对于识别潜在崩滑地质灾害有着较好的应用效果,本文采用In SAR技术与地表专业位移监测方法对... 我国川西地区近年来发生多次7.0级以上地震,诱发大量震裂山体。震裂山体有着高位隐蔽性特点,对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威胁。In SAR技术对于识别潜在崩滑地质灾害有着较好的应用效果,本文采用In SAR技术与地表专业位移监测方法对杂谷脑河左岸进行地质灾害识别。研究结果表明:通过In SAR技术识别出该区域存在3处变形体,其中黄泥坝子滑坡在2017年8月10日产生整体滑动,西山村滑坡仍在蠕滑变形,裕丰岩变形体(疑似滑坡体)为蠕滑变形;通过地表专业位移监测结果,显示西山村滑坡变形趋势与In-SAR结果一致,验证了In SAR结果的合理性;西山村滑坡体失稳后堆积体运动演化过程具有阶段性特征,即加速滑移阶段、减速滑移阶段、渐进稳定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裂山体 INSAR GPS 疑似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灾害物联网监测系统研制及贵州实践 被引量:8
5
作者 王洪辉 李鄢 +2 位作者 庹先国 孟令宇 YANG Jiaxin 《中国测试》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94-99,共6页
为提升地质灾害监测能力,提出一种基于物联网地质灾害监测方法,并开发其硬件、软件系统。该系统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组成,感知层采用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将地质灾害监测(以地表位移、地表倾斜角、降雨量为例)传感器进行组网通信,实现... 为提升地质灾害监测能力,提出一种基于物联网地质灾害监测方法,并开发其硬件、软件系统。该系统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组成,感知层采用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将地质灾害监测(以地表位移、地表倾斜角、降雨量为例)传感器进行组网通信,实现对监测区域的全方位感知与控制;网络层由GSM和北斗卫星通信网络构建,实现监测数据的双向传输;应用层基于B/S架构,实现监测数据管理、提供友好人机界面以及预警信息发布。基于该系统,建立贵州省赫章县乌木铺岩质高边坡地质灾害监测示范站,近4年的运行结果表明:监测数据准确,信息传输稳定,整体性能良好。该系统已在贵州、四川两省进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联网 地质灾害监测 北斗卫星 无线传感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空-地-内一体化技术在高寒艰险地区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与思考 被引量:2
6
作者 邵海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0年第8期178-179,共2页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十分严峻,其中西南、西北地区是地质灾害防范的重点地区,在西南、西北部的高寒艰险山区开展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任务繁重。文章对近年来基于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和InSAR技术,无人机航拍和LiDAR技术、集成研发和优化改进...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十分严峻,其中西南、西北地区是地质灾害防范的重点地区,在西南、西北部的高寒艰险山区开展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任务繁重。文章对近年来基于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和InSAR技术,无人机航拍和LiDAR技术、集成研发和优化改进的各类传感器在地质灾害隐患普查调查和监测预警中的广泛深入应用进行了总结,对天-空-地-内一体化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LIDAR 地质灾害 调查 应用与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增强页岩气开采及地质埋存的三维数值模拟 被引量:2
7
作者 赵鹏 朱海燕 张丰收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4-114,共11页
将CO_(2)注入页岩储层中,既可以提高气藏天然气采收率,又可以达到CO_(2)地质埋存的目的,是实现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之一。页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将CO_(2)注入页岩储层后,储层纵向非均质性对于CO_(2)增强CH_(4)开采效果的影响机理研究还... 将CO_(2)注入页岩储层中,既可以提高气藏天然气采收率,又可以达到CO_(2)地质埋存的目的,是实现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之一。页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将CO_(2)注入页岩储层后,储层纵向非均质性对于CO_(2)增强CH_(4)开采效果的影响机理研究还存在不足。为此以四川盆地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储层为对象,以考虑CO_(2)和CH_(4)竞争吸附的热—流—固多场耦合数值模拟方法为基础,建立了页岩非均质储层CO_(2)增强CH_(4)开采及地质埋存一体化三维数值模型,最后通过CO_(2)驱替CH_(4)室内实验结果验证该数值模拟方法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当注入井所在层位保持不变时,随着开采井埋深增加,各小层内CH_(4)剩余量呈增加趋势,CO_(2)埋存量表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②当开采井所在层位保持不变时,各小层内CH_(4)的剩余量随注入井埋深的增加而减小,各小层内CO_(2)的埋存量随注采井纵向间距的增加而提高;③增加注采井纵向距离能够提高CH_(4)增产量和CO_(2)埋存量。结论认为,页岩对CO_(2)和CH_(4)有较强的竞争吸附特性,相关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热—流—固耦合过程,该基础理论模拟研究对注CO_(2)置换CH_(4)提高页岩气采收率并实现碳封存具有现实意义,且研究认识对今后相关技术的现场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增强页岩气开采 CO_(2)地质埋存 储层非均质性 热—流—固多场耦合三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山区地质灾害监测的LoRa数传系统研制 被引量:8
8
作者 吴艺豪 王洪辉 +4 位作者 孟令宇 魏超宇 卓天祥 钟盼 刘一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37-142,共6页
针对目前使用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普遍采用的基于2G/3G/4G及其他无线技术的单点独立通信方式所存在的功耗高、信号盲区大、费用高昂等问题,该文设计一种基于远距离无线电(long range radio,LoRa)的面向山区地质灾害监测的数传节点。系统... 针对目前使用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普遍采用的基于2G/3G/4G及其他无线技术的单点独立通信方式所存在的功耗高、信号盲区大、费用高昂等问题,该文设计一种基于远距离无线电(long range radio,LoRa)的面向山区地质灾害监测的数传节点。系统基于STM32嵌入式控制器和SX1278无线通信模块,采用星型拓扑进行组网设计,实现远距离、高稳定性的传输链路,以解决山区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区域覆盖问题。通过在四川省某泥石流监测预警站的应用测试,结果表明:LoRa数传系统在泥石流监测区域的山地密林环境下信号覆盖范围良好(满足监测预警站800 m范围内的信号覆盖,丢包率低于5%),节点功耗低(电压3.6 V,平均静态工作电流0.39 mA,连续发射电流138.29 mA),能够有效解决复杂山区地质灾害监测数据的传输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监测 数据传输 LoRa 低功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山峡谷地貌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以雅江县为例 被引量:14
9
作者 李怡飞 刘延国 +1 位作者 梁丽萍 李景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64-370,共7页
对雅江县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并为其县城建设提供依据。借助谷歌影像解译,获取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点224处。选取工程岩组、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坡向、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距道路距离、距河流距离、降水量9... 对雅江县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并为其县城建设提供依据。借助谷歌影像解译,获取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点224处。选取工程岩组、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坡向、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距道路距离、距河流距离、降水量9个评价指标。运用信息量模型、ArcGIS空间分析平台得到各因子信息量值,再根据信息量值对该研究区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结果表明:研究区极高和高危险区分别占总研究区面积的4.53%,9.89%。地质灾害点共170处落在极高危险区和高危险区内,占总样本灾害点的75.89%。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断裂发育、岩体较破碎的河流两侧以及道路旁边。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行检验,其线下面积(AUC)为0.909,评价模型精度较高。雅江县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为雅江县防灾减灾以及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价 信息量法 雅江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组合权重的金阳县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 被引量:18
10
作者 王欣 赵其华 +1 位作者 张朝俊 王红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9年第6期29-35,共7页
由于不同区域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的复杂性与差异性,目前在进行评价时,权重的确定仍存在一定的分歧。因此,从权重计算优化入手,将组合权重应用到金阳县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中去,以期对其进行定量的客观评价。主要从地质环境、生态环境... 由于不同区域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的复杂性与差异性,目前在进行评价时,权重的确定仍存在一定的分歧。因此,从权重计算优化入手,将组合权重应用到金阳县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中去,以期对其进行定量的客观评价。主要从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3个方面进行影响因素的分析,构建了一套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的递阶层次指标体系。基于多目标线性规划原理将计算权重的主观层次分析法与客观CRITIC法相结合,获得了各评价因子的组合权重。利用Arcgis10.2软件平台对数据处理后,将组合权重应用到评价模型中去,并进行了实证评价,最终获得了金阳县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的现状和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金阳县整体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中等,基于组合权重的评价结果与实际调查结果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环境 组合权重 CRITIC法 承载力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坪沟地质灾害发育分布及主控因素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煜 赵其华 王旭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0年第1期22-27,共6页
以叠溪地震和汶川地震在松坪沟地区诱发的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资料分析,重点剖析了地质灾害的的分布特征和主控因素,并得到以下认识:两次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均沿松坪沟呈带状分布,主要集中在三段斜列式断层附近,其中... 以叠溪地震和汶川地震在松坪沟地区诱发的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资料分析,重点剖析了地质灾害的的分布特征和主控因素,并得到以下认识:两次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均沿松坪沟呈带状分布,主要集中在三段斜列式断层附近,其中,叠溪地震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中下游地区,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全区均有分布;松坪沟内地震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主要受控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断裂带性质及与发震断裂的距离、地震活动强度等4个方面,地形越陡,地层岩性风化程度越严重,距活动断层距离越近,地震加速度越大,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越高,灾害的规模也越大,危害也越严重;两次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的分布在平面上有一定的重合,叠溪地震对山体斜坡造成隐蔽性损伤,降低了岩体的强度,为汶川地震诱发地质灾害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质灾害 分布特征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对称发育深卸荷地质力学模式 被引量:8
12
作者 韩刚 赵其华 彭社琴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123-2130,共8页
揭示不对称发育深卸荷空间分布规律、变形破坏类型及地质力学模式。以白鹤滩水电站深卸荷为典型实例,基于现场调查、精细描述,分析深卸荷空间分布特征、变形破坏特征、变形破坏类型,结合河谷演化历史,揭示深卸荷岩体能量演化过程,... 揭示不对称发育深卸荷空间分布规律、变形破坏类型及地质力学模式。以白鹤滩水电站深卸荷为典型实例,基于现场调查、精细描述,分析深卸荷空间分布特征、变形破坏特征、变形破坏类型,结合河谷演化历史,揭示深卸荷岩体能量演化过程,从能量存储、释放角度建立不对称发育深卸荷地质力学模式。研究表明:深卸荷分布于距边坡表面水平、垂向深度均为50~150m空间范围,均处于历次谷底高应力集中影响范围;深卸荷变形破坏类型可划分为3类:继承性拉张型、新生性张剪型与错动扩展型;偏移一下切河谷演化使左岸岩体经历多次循环加卸载过程,能量演化过程具有区别于右岸的三高特点:储存量高,耗散量高,强度劣化程度高,这是深卸荷不对称分布的根本原因;深卸荷地质力学模式可概括为先期沿结构面与岩桥拉裂,以及后期沿缓倾角错动带产生的滑移一拉裂;深卸荷形成过程可概括为3阶段:损伤加剧与强度劣化阶段、局部拉应力形成阶段、错动扩张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深卸荷 不对称发育 地质力学模式 能量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cGIS空间插值分析的三维地质可视化 被引量:7
13
作者 邹林志 任光明 杨曦璃 《世界有色金属》 2020年第19期195-196,共2页
本文基于ArcGIS 3D分析扩展模块ArcScene实现某变电站站址的三维建模,建模方法分别选用了基于真实数据的地表地形建模和基于面的地质实体建模方法。在地质实体建模中,基于整理各钻孔点的各高程值,以此高程值插值,并通过精度评价对普通... 本文基于ArcGIS 3D分析扩展模块ArcScene实现某变电站站址的三维建模,建模方法分别选用了基于真实数据的地表地形建模和基于面的地质实体建模方法。在地质实体建模中,基于整理各钻孔点的各高程值,以此高程值插值,并通过精度评价对普通克里金法(OK)、泛克里金法(UK)、反距离权重法(IDW)、样条函数法(TS)进行精度误差分析,通过分析第一、三、四层采用反距离权重法,第二层采用普通克里金法。然后进一步通过TIN的拉伸拓展工具,展示出三维地质体的地质剖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GIS 三维地质建模 空间插值分析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微动在工程地质快速勘察中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潘凯 谢春庆 +4 位作者 赵新杰 李航 张李东 谭洵 吉锋 《路基工程》 2021年第6期17-24,共8页
依托新疆某地下工程勘察项目,提出一套基于智能微动勘探技术的快速勘察方法。实践表明:微动探测岩性分层与钻探对比验证吻合度达80%以上,在钻探等常规的勘察方法难以实施的情况下,智能微动勘探技术可显著提高勘察精度和效率。
关键词 智能微动勘探技术 快速勘察方法 吻合度 对比验证 勘察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箍筋间距对型钢混凝土结构轴压性能影响研究
15
作者 路军富 苗志豪 +1 位作者 王明胜 汤印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3-88,100,共7页
研究目的:隧道穿越断层、软弱破碎带等不良地质时易导致初期支护型钢与喷射混凝土接触界面出现相对滑移现象,使得初期支护结构承载能力降低、极易失稳。为提升型钢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协同承载能力与变形延性,提出一种沿型钢翼缘表面环向... 研究目的:隧道穿越断层、软弱破碎带等不良地质时易导致初期支护型钢与喷射混凝土接触界面出现相对滑移现象,使得初期支护结构承载能力降低、极易失稳。为提升型钢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协同承载能力与变形延性,提出一种沿型钢翼缘表面环向布置箍筋的结构形式,为探明箍筋间距对型钢及混凝土的约束作用,开展4种不同工况的型钢混凝土柱轴心受压试验和数值分析,揭示箍筋间距对型钢喷射混凝土柱的轴压承载能力的影响规律。研究结论:(1)无箍筋约束工况下,工字型钢与喷射混凝土接触界面极易发生分离破坏,二者无法协同承载,当设置环向箍筋约束时,型钢混凝土试件破坏模式为胀裂破坏,其环向箍筋对型钢翼缘和混凝土变形约束效果较好,从而增强了型钢混凝土试件的极限承载力和延性;(2)环向箍筋约束试件的极限承载力随箍筋间距的减小而增大,相较于无箍筋约束试件,环向箍筋间距为150 mm、100 mm、50 mm试件的极限承载力的增长百分比分别为18.78%、24.59%和31.16%;(3)减小环向箍筋间距对型钢混凝土柱的极限承载能力有较大提升,当布置箍筋间距75 mm时约束效果最优;(4)本研究成果可为隧道支护结构抗变形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向箍筋间距 型钢混凝土结构 轴压性能 承载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支护组合结构大偏心受压性能试验研究
16
作者 王明胜 王奎 +1 位作者 路军富 张宏鑫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88-1201,共14页
为保证隧道初期支护型钢拱架与喷射混凝土两者更好地协同工作,考虑隧道支护结构常处于偏心受压的受力特点,提出在型钢拱架上添加不同形式的栓钉剪力件形成组合支护结构并进行室内大偏心受压试验。试验对自然黏结状态以及添加栓钉剪力件... 为保证隧道初期支护型钢拱架与喷射混凝土两者更好地协同工作,考虑隧道支护结构常处于偏心受压的受力特点,提出在型钢拱架上添加不同形式的栓钉剪力件形成组合支护结构并进行室内大偏心受压试验。试验对自然黏结状态以及添加栓钉剪力件的组合结构进行承载性能分析,探究栓钉剪力件最优的布设方式,并对组合结构极限承载力的理论计算公式进行推导。研究结果表明:自然黏结状态下的型钢混凝土构件进行大偏心受压试验之后,其破坏形态与实际隧道支护结构破坏一样,混凝土极易剥落,当型钢腹板布设栓钉剪力件时,裂缝扩展范围会有所减小,组合结构的协同承载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而栓钉剪力件梅花形布设相比双排布设在抑制构件破坏方面更为有效。布设栓钉剪力件的构件其延性、承载性能和抗弯刚度均得到了增强,与自然黏结工况相比,双排和梅花形布设的构件极限承载力分别提升了14.83%与27.63%,侧向挠度值分别减少了24.27%与30.21%;在加载至极限荷载的0.4倍时,自然黏结构件已无法满足平截面假定,而双排和梅花形布设的构件在加载至0.8倍和0.9倍极限荷载时仍能满足平截面假定。通过试验分析可知,梅花形布设栓钉的方式对于提高组合结构的承载性能更为合理。基于平截面假定,提出并验证了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大偏压极限承载力理论计算公式,研究结果可为隧道初期支护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钉剪力件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共同承载 平截面假定 偏心受压试验 极限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快中子测量中探测器角度模拟与屏蔽条件实验研究
17
作者 邓超 杨祎罡 +3 位作者 庹先国 王琦标 李怀良 冷阳春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31-1134,共4页
采用Geant4对100 Me V电子轰击Ta靶产生的中子和光子的能量和角度分布规律进行模拟研究,对特快中子和光子能量和数量的角度分布情况比较分析,确定了探测器的探测角度;结合中子能量测量原理与实验现场实际情况,确定了探测位置。在基础铅... 采用Geant4对100 Me V电子轰击Ta靶产生的中子和光子的能量和角度分布规律进行模拟研究,对特快中子和光子能量和数量的角度分布情况比较分析,确定了探测器的探测角度;结合中子能量测量原理与实验现场实际情况,确定了探测位置。在基础铅屏蔽条件下,对比不同厚度前向屏蔽铅的光子脉冲宽度分布,确定了特快中子能谱测量的最佳屏蔽铅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快中子 探测角度 屏蔽条件 能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山峡谷区滑坡灾害隐患InSAR早期识别--以雅砻江中段为例 被引量:70
18
作者 戴可人 铁永波 +3 位作者 许强 冯也 卓冠晨 史先琳 《雷达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54-568,共15页
我国西部山区滑坡灾害频发,具有强隐蔽性、高突发性、强破坏性等特点,对灾害隐患点进行早期识别是最为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西部山区多为高山峡谷区域且范围辽阔,人不易至甚至人不能至,传统的人工排查早期识别方法较难实施。合成孔径雷... 我国西部山区滑坡灾害频发,具有强隐蔽性、高突发性、强破坏性等特点,对灾害隐患点进行早期识别是最为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西部山区多为高山峡谷区域且范围辽阔,人不易至甚至人不能至,传统的人工排查早期识别方法较难实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作为新兴雷达遥感测量手段,可以高效准确地对高山峡谷区域进行滑坡灾害隐患早期识别。该文基于欧洲空间局(ESA)的哨兵一号(Sentinel-1)SAR遥感数据,利用时间序列InSAR技术对雅砻江流域雅江县-木里县段的高山峡谷区域进行了滑坡灾害隐患广域早期识别,成功探测到8处隐患区域。并结合滑坡隐患历史资料与光学影像遥感解译对识别结果进行了验证与分析,对灾害点风险等级进行了评定。并探讨了几何畸变因素对高山峡谷区域InSAR技术滑坡灾害隐患广域早期识别的影响。该案例可为当地的防灾减灾提供有力的数据与技术支持,并为高山峡谷区的滑坡灾害隐患早期识别提供思路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遥感 时间序列InSAR 高山峡谷区 滑坡灾害隐患早期识别 雅砻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维非达西径向抽水模拟实验
19
作者 刘毅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8年第5期10-12,共3页
文章通过不同取水条件下一维渗流场室内模拟试验,分别改变表面水层水位、含水层结构、竖井降深等条件,分析各要素对取水量的影响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当垂向入渗速率小于含水介质的饱和渗透系数而难以维持饱和流运动时,部分介质开始由饱... 文章通过不同取水条件下一维渗流场室内模拟试验,分别改变表面水层水位、含水层结构、竖井降深等条件,分析各要素对取水量的影响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当垂向入渗速率小于含水介质的饱和渗透系数而难以维持饱和流运动时,部分介质开始由饱和状态转变为非饱和状态,地下水水位降低导致表层水与地下水脱节,从而形成非饱和带。且表水层水位越高,相应的取水量越大,越不易出现非饱和带,运行时间更长;含水层上部存在弱透水层时,相同竖井降深情况下,对应取水量小于不存在弱透水层的情况;饱和取水的条件下,由含水层下部取水,竖井降深越大,相应的取水量越大,但随着竖井降深的增大,含水层内部出现非饱和带,相应的取水量呈下降趋势,二者呈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下水流 非饱和带 土柱实验 竖井降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性环境移动监测通信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
20
作者 任俊 刘明哲 +2 位作者 庹先国 彭凤凌 唐应兵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66-1072,共7页
介绍了一种利用Android系统手机实现野外环境监测设备和室内监测中心计算机之间通信的方法及其在放射性污染监测预警技术中的应用。首先分析了Android系统架构并设计了监测预警通信方案;其次在放射性污染监测现场数据采集技术的基础上,... 介绍了一种利用Android系统手机实现野外环境监测设备和室内监测中心计算机之间通信的方法及其在放射性污染监测预警技术中的应用。首先分析了Android系统架构并设计了监测预警通信方案;其次在放射性污染监测现场数据采集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蓝牙通信技术实现监测仪器与android手机的蓝牙通信,接收由监测设备所测量的数据(辐射监测结果);最后,通过GPRS技术实现了Android手机与室内监测中心的计算机进行文字、现场测量数据文档、图片、视频等信息的相互通信和相互的远程控制。在应用层上设计了一套协议用于实现多种类型信息一次性收发的功能,实现了现场数据的连续采集,并达到智慧状态把数据发送至监测中心的功效。实验结果表明:该通信方案具有较好的通信功能,能够满足实际中各种远程通信的要求,把辐射监测系统用户化推进一大步,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牙 通用分组服务技术 监测设备 安卓手机 远程计算机 放射性污染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