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滑坡二次灾害的三角面积比预警方法及其预警阈值确定 被引量:1
1
作者 邵玮玺 肖先煊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2-378,共17页
西南山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滑坡地质灾害频发,首次滑坡后的救援现场可能发生滑坡二次灾害,给应急抢险救援带来新的挑战。现有预警预报常出现延报、漏报及错报等问题,构建更可靠、更精准的预警方法是有效应急防灾减灾的重要出路。本文基... 西南山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滑坡地质灾害频发,首次滑坡后的救援现场可能发生滑坡二次灾害,给应急抢险救援带来新的挑战。现有预警预报常出现延报、漏报及错报等问题,构建更可靠、更精准的预警方法是有效应急防灾减灾的重要出路。本文基于滑坡位移−时间曲线三阶段演化规律,建立了滑坡二次灾害三角面积比(Φ)预警方法。该方法依据各变形演化阶段曲线特征,提出了不同阶段的三角面积比计算公式并初步确定了其预警阈值:Φ<1,变形趋缓阶段;Φ=1,等速变形阶段;Φ>1,变形加剧阶段。在此基础上,以四川省普格县白水河滑坡二次灾害为例,在对地基合成孔径雷达(GBSAR)和小基线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SBAS-InSAR)位移−时间曲线提取基础上,研究了传统预警指标(包括变形速率V、累积加速度a、改进切线角α’)与预警阶段的对应关系,将利用三角面积比计算公式所得数值依照传统指标预警阈值划分标准进行了分析,变形加剧阶段可分为3个亚阶段,对应的三角面积比预警阈值为:①缓慢加剧阶段,1<Φ<1.2;②中等加剧阶段,1.2≤Φ<1.4;③快速加剧阶段,Φ≥1.4。研究认为,三角面积比预警阈值与传统预警阈值相结合可实现更为准确的预警预报。这为滑坡二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二次灾害 GBSAR SBAS-InSAR 预警指标 三角面积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_(S)6.8级地震形变场特征及场地效应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赵伟华 许强 +4 位作者 吉锋 解明礼 范宣梅 王运生 赵建军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3-184,共12页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28.50°N,87.45°E)发生M_(S)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本次地震发生在申扎—定结裂谷与藏南拆离系的交汇区域,是近年来该区域发生的最大地震。采用现场调查、雷达遥感分析和光...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28.50°N,87.45°E)发生M_(S)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本次地震发生在申扎—定结裂谷与藏南拆离系的交汇区域,是近年来该区域发生的最大地震。采用现场调查、雷达遥感分析和光学遥感解译等方法,对西藏定日M_(S)6.8级地震的地质背景、形变场、地表破裂特征以及地震场地效应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得到以下成果。(1)通过InSAR技术分析和光学遥感解译,揭示了地震造成的强烈地表位移,断层主要表现为北段上盘的垂直向下位移分量和相对左旋位移分量,因此可以推断登么错断裂的运动机制以北段的上盘正断运动为主,兼少量左旋运动。(2)地震引发的地表破裂显著,北段破裂显著而南段相对较弱,破裂带与登么错湖边界形态较为一致,整体表现为拉张陷落特征。(3)场地效应方面,地震导致房屋建筑严重破坏,表现为断裂带破坏效应、上盘效应、延伸方向效应和房屋结构效应,特别是土木结构的房屋受损严重;此外,地震未诱发大规模地质灾害,仅在局部地区发现少量滑坡和崩塌。本研究可为深入理解该地区地震活动规律、提升地震灾害防范能力以及灾后重建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定日县 6.8级地震 InSAR形变场 地表破裂 场地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定日2025年1月M_(S)6.8级强震对藏式民居的破坏模拟与动力响应反演
3
作者 常鸣 范宣梅 +2 位作者 周康驰 赵伟华 刘洋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5-198,共14页
为研究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藏式民居在M_(S)6.8级地震中的破坏模式与动力响应,以土木石结构的藏式民居为原型,使用1/12缩小模型开展了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对西藏定日藏式民居在M_(S)6.8级地震中破坏情况和动力响应反演的重要研究... 为研究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藏式民居在M_(S)6.8级地震中的破坏模式与动力响应,以土木石结构的藏式民居为原型,使用1/12缩小模型开展了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对西藏定日藏式民居在M_(S)6.8级地震中破坏情况和动力响应反演的重要研究结果如下:(1)藏式民居模型的薄弱点集中在屋檐处的墙体、二层、门窗开口附近的墙体以及墙角,其中屋檐和门窗开口是最易受损的部位。(2)模型结构存在扭转效应,即模型第一层刚度远超过第二层,导致第二层产生了显著的层间位移并伴随扭转效应,使得该层成为结构的薄弱层。(3)通过加载逐级增大的加速度,模型能有效抵御高达0.4g的地震强度,但在更高强度的地震(0.62g及以上)作用下,模型会出现倒塌破坏。由于缩尺效应,实际房屋的破坏程度将更为严重。本研究对认识此次定日M_(S)6.8级地震房屋破坏模式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该地区藏式房屋抗震性能的提高以及灾后重建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式民居 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 破坏模式 动力响应 定日M_(S)6.8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斑岩成矿系统蚀变矿物的高光谱响应及找矿指示
4
作者 郭娜 卓烨鑫 +3 位作者 周维瑞 唐楠 李雪蕊 邓思源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90-1508,共19页
西藏斑岩成矿系统在不同构造阶段经历了复杂的岩浆活动与热液矿化过程, 形成了以冈底斯和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为代表的矿床富集区。近年来, 基于高光谱技术的矿物精细识别与矿化作用光谱响应研究已成为揭示成矿机理和指导深部找矿的重要... 西藏斑岩成矿系统在不同构造阶段经历了复杂的岩浆活动与热液矿化过程, 形成了以冈底斯和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为代表的矿床富集区。近年来, 基于高光谱技术的矿物精细识别与矿化作用光谱响应研究已成为揭示成矿机理和指导深部找矿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短波红外(SWIR)和热红外(TIR)光谱技术, 系统研究了西藏典型斑岩矿床的蚀变矿物光谱特征及其找矿指示意义。研究表明: (1)高光谱技术能够高精度识别矿物的空间分布, 并揭示蚀变矿物的成因演化及其与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2)SWIR+TIR联合光谱分析可有效区分不同类型蚀变矿物, 提供矿化程度的量化评估参数;(3)矿物特征光谱在矿床类型判别及矿化带圈定方面具有重要指示作用, 可为建立高效的找矿预测模型提供科学依据。未来, 通过高光谱技术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方法的多学科融合研究, 可进一步提升复杂地质背景下的矿产勘查效率, 为战略性矿产资源的高效开发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技术 西藏 斑岩成矿系统 蚀变矿物 找矿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_(S)6.8级强震地表同震形变特征与房屋建筑震损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谭莎莎 杨莹辉 +5 位作者 许强 王运生 赵伟华 罗永红 陈强 吉锋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222,共11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了M_(S)6.8级强震,此次强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及大量房屋倒塌。综合利用国内外雷达卫星影像,成功提取了定日地震地表形变场,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为近南北走向的登么错断裂,同震断层...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了M_(S)6.8级强震,此次强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及大量房屋倒塌。综合利用国内外雷达卫星影像,成功提取了定日地震地表形变场,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为近南北走向的登么错断裂,同震断层破裂长度约45 km,并以正断层运动为主,且地表形变集中在断层西侧上盘区域,最大形变量达2.1 m。结合InSAR相干系数、地震前后雷达影像后向散射系数以及现场调查,开展了震区房屋建筑震损分析。结果表明倒塌房屋集中在断裂以西上盘,该特征与地表形变强烈区吻合;且震区房屋倒塌比例随距断裂距离增加呈衰减趋势。其中登么错西北的长所乡及周边村落为房屋倒塌最为严重区域,部分村落房屋倒塌比例超过75%,而震中所在查吉村及临近区房屋倒塌现象相对较弱,与野外调查震中未见断层地表破裂的震损现象一致。研究成果为地震灾害评估和震后重建工作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M_(S)6.8级强震 InSAR同震形变 同震断层破裂 房屋建筑震损分析 地震野外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_(S)6.8级地震InSAR同震形变探测与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雨森 李为乐 +4 位作者 许强 陆会燕 何国庆 范禄震 秦佳松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9-211,共13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级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与印度板块交界处的申扎-定结断裂带附近,是近年来该区域发生的最大地震。为深入了解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特征,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fferential...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级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与印度板块交界处的申扎-定结断裂带附近,是近年来该区域发生的最大地震。为深入了解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特征,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fferential InSAR,D-InSAR),利用陆地探测一号卫星升轨、Sentinel-1降轨数据获取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对发震断层进行滑动分布反演,计算了区内不同深度的同震库伦应力变化。结果表明,此次地震造成的地表变形区可达160 km×100 km,变形集中发生在登么错断裂西侧,沿卫星视线向方向升轨最大形变量为−1.538 m,降轨方向最大形变量为0.68 m;反演结果显示,破裂断层以正断性质为主,兼有少量走滑性质,滑动主要分布在地下0~14 km范围内,最大滑动量约4.73 m。通过反演结果及地质资料综合判断,本次发震断层为登么错断裂;不同深度的同震库伦应力变化表明藏南滑脱拆离系断裂带、申扎-定结断裂带,扎达-拉孜-邛多江断裂带中部区域均处于应力加载区,未来需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地震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同震形变 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奔子栏-真达乡河段滑坡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廖俊生 许强 +4 位作者 张富灵 巨袁臻 杨建 郭德存 何万通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1-212,共12页
金沙江奔子栏-真达乡河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与横断山脉交界的位置,地质活动强烈,滑坡灾害频发。为进一步掌握金沙江奔子栏至真达乡河段水电站库区及其所属范围的滑坡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以区内调查和遥感识别的189处滑坡为基础,研究... 金沙江奔子栏-真达乡河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与横断山脉交界的位置,地质活动强烈,滑坡灾害频发。为进一步掌握金沙江奔子栏至真达乡河段水电站库区及其所属范围的滑坡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以区内调查和遥感识别的189处滑坡为基础,研究河段滑坡分布的规律,提出相关的控制因素并分析其对滑坡分布规律的影响,通过相关性分析确定主要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①区内滑坡分布规律的控制因素主要是坡体结构,其次是工程地质岩组和地形地貌;②逆向坡的分布对滑坡发育存在显著影响,逆向坡是区内滑坡的主要坡体结构,为岩体的变形破坏过程提供了缓慢变形的结构基础,使得风化碎裂的岩体堆积在原位构成滑体;③工程地质岩组的分布导致滑坡空间分布规律呈明显的差异性特征,较软岩组中滑坡发育数量最多,占比50.8%;④滑坡主要发育于陡-极陡的中小起伏中山地貌中,地形坡度多介于15°~41°之间,以25°~33°为主,倾向以东西向为主;⑤断裂构造和河流形态控制着局部的滑坡分布,断层距与发育滑坡数量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研究成果对区域性的滑坡灾害防治工作和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上游 滑坡 分布规律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空-频率波数域同步提取变换及其在致密河道砂岩储层表征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方月 陈辉 +2 位作者 王思媛 陈旭平 兰萍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63-1173,共11页
致密河道砂岩储层作为非常规油气领域的重点勘探开发对象,其形态特征可以在频谱分析中突出显示.然而,现有时频分析方法大多侧重于对地震数据进行逐道分析,缺乏横向约束,不能详细描绘出河道的形态特征.为此,本文提出一种时空-频率波数域... 致密河道砂岩储层作为非常规油气领域的重点勘探开发对象,其形态特征可以在频谱分析中突出显示.然而,现有时频分析方法大多侧重于对地震数据进行逐道分析,缺乏横向约束,不能详细描绘出河道的形态特征.为此,本文提出一种时空-频率波数域同步提取变换(Space-Time Frequency Wavenumber Domain Synchroextracting Transform,STFKSET).该方法引入一个时空窗口来捕捉地震信号的横向变化,然后从二维纯谐波信号出发,在二维短时傅里叶变换(Two-dimensional Short-Time Fourier Transform,TDSTFT)时频域上准确推导时空-瞬时频率(SpaceTime Instantaneous Frequency,ST-IF)和时空-瞬时波数(Space-Time Instantaneous Wavenumber,ST-IK)的估计式,并定义一个新的时空-频率波数域同步提取算子(Space-Time Frequency Wavenumber Domain Synchroextracting Operator,STFKSEO),仅提取与ST-IF和ST-IK曲线高度相关的时频结果系数,以此提升对于噪声的鲁棒性,实现信号时频表征的高度聚焦性.最后构造出能有效反映储层纵横向变化的STFKSET,并根据ST-IF与ST-IK的关系来确定波数参数.合成地震剖面表明,STFKSET能够进行精细的频率脊线提取,同时保持较高的横向连续性,STFKSET具有优于传统时频分析方法的抗噪性能;将STFKSET应用到中国四川盆地西部某气田的实际地震数据处理中,进一步验证了该时频算法在刻画河道及其边界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频分析 时空-频率波数域同步提取变换 横向连续 致密河道砂岩储层 边界刻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湿过程花岗岩残积土微观结构演变规律
9
作者 赵艳龙 冯文凯 +3 位作者 易小宇 白慧林 李双权 赵家琛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2-140,共9页
为探明花岗岩残积土在增湿过程中微观结构变化特征,采用电镜扫描试验,通过PCAS软件分析土体非饱和-饱和状态下孔隙变化,实现孔隙结构的定量表征,并通过核磁共振试验分析土体非饱和-饱和状态的T 2曲线,进一步分析其三维分形维度特征。研... 为探明花岗岩残积土在增湿过程中微观结构变化特征,采用电镜扫描试验,通过PCAS软件分析土体非饱和-饱和状态下孔隙变化,实现孔隙结构的定量表征,并通过核磁共振试验分析土体非饱和-饱和状态的T 2曲线,进一步分析其三维分形维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非饱和状态下,随着含水率的增加,整体呈现较小孔隙数量减少、而较大孔隙增多的趋势,小的团粒在此过程中吸纳粗颗粒扩大形成较大团粒;达到饱和状态后,团粒解体,呈现相反的发展趋势;基于横向弛豫时间(T 2)可将孔隙分为团粒孔隙、粒间孔隙、微裂隙3类,其中粒间孔隙受孔隙水影响最为显著,团粒孔隙和微裂隙受孔隙水影响则较弱;三维结构分形维度随含水率提高而呈现降低趋势,并与含水率具有指数函数关系。对花岗岩残积土增湿过程中微观结构变化规律的研究为分析花岗岩残积土群发性滑坡的启动机理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监测土体含水率变化可预判孔隙结构演化阶段,结合分形维度模型可建立边坡稳定性评价指标,为闽粤丘陵区花岗岩残积土滑坡预警提供了关键判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残积土 微观结构 扫描电镜 核磁共振 分形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