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5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工程地质领域的3个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以此纪念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研究室60周年 被引量:13
1
作者 杨志法 李丽慧 +1 位作者 黄北秀 孙亚丽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共9页
众所周知,工程地质学在国家工程建设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作者还注意到近几年来工程地质界越来越重视岩石风化、古地质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应用研究,并分别形成了有关岩石风化速度测试和评价、大型古地下工程洞室群工... 众所周知,工程地质学在国家工程建设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作者还注意到近几年来工程地质界越来越重视岩石风化、古地质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应用研究,并分别形成了有关岩石风化速度测试和评价、大型古地下工程洞室群工程地质力学研究及针对山地旅游地质灾害防治的山区旅游规划工程地质方法等3个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风化速度 大型古地下工程洞室群 山地旅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斯里兰卡沿海城市综合地质灾害监测平台建设与研究展望
2
作者 赵明辉 SENANAYAKA Dasun +10 位作者 程锦辉 周勇 曹令敏 赵磊 罗耀 张镇秋 潘刚 THALDENA Nilmini 张佳政 张亚运 徐敏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21,共10页
斯里兰卡是海岛型国家,是印度洋航线关键节点,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文章分析了斯里兰卡独特的地质构造背景,其地形起伏剧烈,地质灾害频发,且抵御能力脆弱,历史上曾发生过多起地质灾害,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针对地质灾害频发的问... 斯里兰卡是海岛型国家,是印度洋航线关键节点,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文章分析了斯里兰卡独特的地质构造背景,其地形起伏剧烈,地质灾害频发,且抵御能力脆弱,历史上曾发生过多起地质灾害,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针对地质灾害频发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在沿海城市构建综合地质灾害监测平台的紧迫性,并且详细介绍了地质灾害监测平台建设3个阶段的布设情况,证明监测平台具有可行性。提出了斯里兰卡地块的构造演化机制和沿海城市浅层地质结构的稳定性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两个重要科学问题。利用采集到的最新地震数据,聚焦斯里兰卡沿海地区地质构造与速度结构研究,结合地质灾害的时空变化特征,制定当地的地质结构稳定性评估标准,为区域地质灾害和风险防范提供直接科学证据。利用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地质定年等多学科交叉手段,建立更为全面的地质构造演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监测平台 构造演化 浅层结构稳定性 斯里兰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限元的地球物理电磁场三维正演仿真软件平台EMSIM
3
作者 陈卫营 薛国强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57-870,共14页
电磁法是透视地球内部的重要手段,正演仿真模拟在洞悉电磁场响应机制、优化勘探策略以及深化反演处理与解释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当前,针对各种电磁场正演算法的研究蓬勃发展,涌现出大量开源程序代码。然而,这些工具往往局... 电磁法是透视地球内部的重要手段,正演仿真模拟在洞悉电磁场响应机制、优化勘探策略以及深化反演处理与解释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当前,针对各种电磁场正演算法的研究蓬勃发展,涌现出大量开源程序代码。然而,这些工具往往局限于单一程序层面,尤其在模型构建、网格剖分及后处理显示等核心环节上常需频繁切换至外部软件,增加了操作复杂性与时间成本。为此,开发了一套地球物理电磁场三维正演仿真软件平台EMSIM。该软件基于有限元法实现了三维空间内地球物理电磁场的正演模拟,并具备几何建模、网格剖分、分析求解、可视化显示、数据管理等全流程功能。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重点解决了复杂模型建模与剖分、并行计算优化、大规模计算数据高效管理、后处理显示等关键技术难题,显著提升了仿真计算的精度与效率。通过多个案例的对比验证,EMSIM软件在操作性能、计算精度与效率上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可作为地球物理电磁学研究的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学 电磁场 三维正演 软件开发 有限元 CAD建模 网格剖分 并行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篇典型的月球版地幔地球化学研究论文——学术、学科意义解读与嫦娥系列成果产出背景解析
4
作者 周新华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86-789,共4页
本文对嫦娥6号阿波罗盆地玄武岩的地幔地球化学研究初步成果进行了述评,肯定了应用样品Sr,Nd同位素特征反演其源区为极端亏损地幔属性发现的重要学术意义,并将其与地球亏损地幔物质直接进行了对比。这一成果对月球早期演化史、月球的內... 本文对嫦娥6号阿波罗盆地玄武岩的地幔地球化学研究初步成果进行了述评,肯定了应用样品Sr,Nd同位素特征反演其源区为极端亏损地幔属性发现的重要学术意义,并将其与地球亏损地幔物质直接进行了对比。这一成果对月球早期演化史、月球的內部组成,特别是月幔的化学结构以及月球正面与背面重大差异机制的研究将产生重大影响。作者进而指出嫦娥5号和嫦娥6号成果应是地幔地球化学应用于月球科学成功的明证与开端,更是化学地球动力学应用于行星科学成功的明证与开端。本文强调了嫦娥工程回收样品研究系列成果获取的五方面背景:即深厚的学术积累、坚实的同位素年代学与同位素地球化学的学科基础、老中青三结合的人才梯队、学术引领。技术先行的实验体系和集中力量办大事体制化组织优势的集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嫦娥6号 月海玄武岩 Sr、Nd同位素 极端亏损地幔 地幔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段锡多金属矿床成矿岩体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以边家大院、毛登、宝盖沟矿床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张雪旎 张宇飞 +2 位作者 彭蓉 杨颖 曾庆栋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3-360,共18页
大兴安岭南段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锡多金属成矿区。边家大院、宝盖沟和毛登锡多金属矿床是其中典型代表,其矿体均与燕山期花岗质侵入岩有密切的空间关系。对上述矿床含矿花岗侵入岩,即边家大院石英斑岩,宝盖沟花岗岩以及毛登花岗斑岩进... 大兴安岭南段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锡多金属成矿区。边家大院、宝盖沟和毛登锡多金属矿床是其中典型代表,其矿体均与燕山期花岗质侵入岩有密切的空间关系。对上述矿床含矿花岗侵入岩,即边家大院石英斑岩,宝盖沟花岗岩以及毛登花岗斑岩进行锆石U-Pb测定,结果显示成岩年龄分别为(136.9±0.8)Ma,(143.6±0.8)Ma和(135.0±1.4)Ma,均侵位于早白垩世。全岩主量元素分析显示,这些花岗侵入岩都具有高硅、钾和钠,低钙、镁和钛的特征,为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微量元素分析显示花岗岩具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高场强元素的特征。稀土元素分析显示它们均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根据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TZr温度(753~796℃)判断,这些花岗岩属于高分异I型花岗岩。研究表明3个岩体_(εHf)(t)为–0.86~13.7,T_(DM2)=307~1240 Ma,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花岗岩主要为新元古代年轻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结合地球化学和地质年代学研究表明,大兴安岭南段早白垩纪高分异I型花岗岩具有较大的寻找锡矿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南段 锡矿 高分异花岗岩 早白垩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南地区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 被引量:24
6
作者 江为为 郝天珧 +3 位作者 胥颐 刘振峰 朱东英 涂广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71-183,共13页
利用重、磁和天然地震资料对中南地区进行了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根据研究区的重、磁异常的分布特征,可将其分为4个重力异常区、3个航磁异常区.根据重力资料反演计算得到的研究区的地壳厚度在29.5-41 km之间,总的趋势为西厚东薄,地壳... 利用重、磁和天然地震资料对中南地区进行了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根据研究区的重、磁异常的分布特征,可将其分为4个重力异常区、3个航磁异常区.根据重力资料反演计算得到的研究区的地壳厚度在29.5-41 km之间,总的趋势为西厚东薄,地壳厚度与地形起伏基本上呈镜像关系.根据磁力资料计算得到的研究区居里界面在12-40 km之间变化.地震层析成像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的速度分布总体上体现了纵横交错的断块特征.在纵向尺度上,江汉-洞庭盆地以及周缘造山带的上地壳结构变化不大,中地壳和下地壳则普遍受到现今构造活动的改造,以致岩石的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它们主要表现为低速区域的扩大,尤其是在地壳下部尤为突出,这与断陷盆地的拉张以及造山带岩石层的底侵和拆沉作用密切相关.通过对研究区地球物理场的分析计算,在研究区共提取主要断裂带34条.根据岩石层板块大地构造理论,依据岩石层结构、地壳结构和结晶基底等深部结构的不同,将研究区中板内不同构造单元——块体作为一级构造单元,块体之间的深大断裂带作为块体的边界——块体结合带,据此原则在研究区中划分出两个一级构造单元,五个二级构造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场特征 地壳结构 地震层析成像 断裂体系 构造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不同地幔端元来源玄武岩判别及其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7
作者 崔岩 王彦飞 +2 位作者 孟凡超 刘浩毅 刘展飞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9-350,共12页
地幔地球化学是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和识别地幔不均一性对于探讨地幔内部物质循环、揭示地球演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地幔端元划分方案主要依赖于幔源岩浆岩的同位素数据,但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 地幔地球化学是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和识别地幔不均一性对于探讨地幔内部物质循环、揭示地球演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地幔端元划分方案主要依赖于幔源岩浆岩的同位素数据,但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相较于同位素数据,主、微量元素数据的数量更大,实际应用前景更广阔。从数据分析的角度看,幔源岩浆岩的主微量元素有27个指标,远多于常用的Sr、Nd、Pb同位素指标,变量数目的增加可能会提高分类判断的精度,但是也会给分类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建模所需的样本数量大大增加;二是传统的二维、三维图版法不再适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数据和方法两个层面入手:首先从全球共享地球化学数据库GEOROC和PetDb获取数据;然后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建立判别模型,最终获得了基于元素特征的玄武岩地幔端元类型逻辑回归模型。该模型不仅具有很好的分类效果,而且有助于分析和总结来自不同地幔端元的玄武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该研究对地幔不均一性的精细识别及与其相关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地幔端元划分 主、微量元素 地球化学数据库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北平泉盆地义县组地质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和古生物意义
8
作者 沈中山 俞志强 +1 位作者 贺怀宇 周忠和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923-3937,共15页
本研究对平泉盆地含热河生物群化石的石门剖面义县组沉积地层开展了系统的同位素年代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岩石磁学研究表明,义县组下段载磁矿物以六方磁黄铁矿和磁铁矿为主,而上段载磁矿物以磁铁矿为主.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剖面中两... 本研究对平泉盆地含热河生物群化石的石门剖面义县组沉积地层开展了系统的同位素年代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岩石磁学研究表明,义县组下段载磁矿物以六方磁黄铁矿和磁铁矿为主,而上段载磁矿物以磁铁矿为主.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剖面中两层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夹层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24.5±1.8 Ma和126.9±1.4 Ma.高分辨率磁性地层学结果表明该剖面义县组下部为负极性、上部为正极性.通过整合同位素年龄和磁极性地层学结果,可将石门剖面下部负极性段对应于国际标准极性带M3r,上部正极性段对应于国际标准极性带M3n.基于2020年版国际地质年表(GPTS2020),平泉盆地石门剖面义县组沉积地层时代为Barremian早期.上述年代学结果为区域地质与生物演化事件提供了关键约束:平泉盆地义县组起始时间不晚于126 Ma,即限定了平泉盆地内重要的热河生物群生存最早年限;燕山运动B幕在该区域的结束时间不晚于126 Ma.该研究建立的综合年代框架不仅为实现早白垩世平泉盆地内陆相地层、盆地间陆相地层对比以及与全球海相地层的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热河生物群的时空分布及演化提供了全球等时的可靠的时间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河生物群 早白垩世 平泉盆地 锆石U-Pb定年 磁性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力工程三维地质建模及协同设计应用研究进展
9
作者 涂新斌 王彦兵 +2 位作者 陈庆伟 赵磊磊 崔振东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10-1521,共12页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在电力工程系统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电力工程设计理念逐渐由传统的二维设计转向三维数字化设计。三维地质建模及协同设计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对三维建模、可视化技术及各专业协同设计的要求逐渐...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在电力工程系统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电力工程设计理念逐渐由传统的二维设计转向三维数字化设计。三维地质建模及协同设计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对三维建模、可视化技术及各专业协同设计的要求逐渐升高。本文基于文献调研与分析,系统梳理了电力工程三维建模中的数据模型、插值拟合方法、实现过程、软件平台等研究现状,重点梳理了电力工程三维地质建模与可视化技术成果,并探讨了电力岩土工程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协同设计中的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针对目前电力工程领域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研发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电力岩土工程特点,提出了相应建议: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应关注电力工程的多尺度特征、注重多源数据的获取和应用。同时,应当加强与水文地质模型的结合,应用机器学习与大数据等相关先进技术,提高协同设计应用水平。本文研究成果将有益于推动电力工程行业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及其协同化设计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工程 岩土工程 三维地质建模 可视化 协同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侯德封始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的时间 被引量:1
10
作者 易善锋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51-452,共2页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已于1999年整合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0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办公楼大厅设立了两尊半身铜像,一尊是原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首任所长侯德封先生,另一尊...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已于1999年整合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0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办公楼大厅设立了两尊半身铜像,一尊是原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首任所长侯德封先生,另一尊是原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首任所长赵九章先生,以表达年轻一代对老一辈创业者的崇敬和怀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地质研究所 侯德封 所长 时间 办公楼 创业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环境中生物标志物 GDGTs 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战楠 孙青 +3 位作者 李琪 谢曼曼 尚文郁 郝瑞霞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46,共17页
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脂(GDGTs)是一类来自于微生物细胞膜脂的新兴生物标志物,广泛存在于海洋、湖泊、土壤、泥炭等环境。在活体细胞中,GDGTs通常以完整极性膜脂(IPL-GDGTs)的形式存在,而在地质环境中主要以脱去极性头基的核心脂(CL-GDGTs... 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脂(GDGTs)是一类来自于微生物细胞膜脂的新兴生物标志物,广泛存在于海洋、湖泊、土壤、泥炭等环境。在活体细胞中,GDGTs通常以完整极性膜脂(IPL-GDGTs)的形式存在,而在地质环境中主要以脱去极性头基的核心脂(CL-GDGTs)的形式存在。CL-GDGTs结构稳定、不易降解,并且对环境变化响应敏感,因此被认为是重建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的有力工具。GDGTs结构复杂、种类多样,在环境中的含量通常较低且常与其他化合物共存,因此分析难度较高,现有技术和方法在其分离、纯化、定量等方面仍然面临挑战。本文总结了近年来GDGTs在分析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概述了GDGTs的分类与结构,对环境中IPL-GDGTs和CL-GDGTs的分离、纯化等方法进行总结和比较,其中CL-GDGTs可选择多种提取方法,而极性较强、热稳定性较差的IPL-GDGTs应尽量选取Bligh-Dyer提取法。普通的分离、纯化通常采用柱层析法,而涉及GDGTs单体分离时,一般采用制备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核磁共振波谱、气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是GDGTs含量测定、结构鉴定、同位素分析的主要分析手段。本文评述了现有方法的特点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GDGTs分析技术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地质环境中GDGTs的分析研究提供启示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脂(GDGTs) 提取 分离纯化 含量分析 结构鉴定 同位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化学研究的危机与机遇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旗 原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07-1926,共20页
地球化学是当今地球科学各领域中最热门的学科,其在Sience Citation Index(SCI)统计源期刊上的文章最多,原因之一是地球化学研究有很好的仪器设备,可以出很好的数据,可以发表很漂亮的文章,地球化学研究水平也因此而水涨船高,并导致其他... 地球化学是当今地球科学各领域中最热门的学科,其在Sience Citation Index(SCI)统计源期刊上的文章最多,原因之一是地球化学研究有很好的仪器设备,可以出很好的数据,可以发表很漂亮的文章,地球化学研究水平也因此而水涨船高,并导致其他许多学科纷纷向地球化学靠拢,这是好事,但同时也孕育了地球化学的危机。危机主要表现为:丢掉了基础、丢掉了前提、超越了范围、简单化和地球化学的滥用等问题。个别地球化学研究盲目扩大研究范围,企图代替构造地质学、地质学、岩石学等的研究,这显然是行不通的。让不同质的物质进行对比,思维固定化,使研究变得死板,得出的结果必然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笔者等批评了地球化学研究中重数据轻野外和忽视地质基础的倾向。笔者等指出,将地球化学标志与其解释捆绑在一起的思维方式是不合适的;局部地区研究得出的结果不能推出具有全局性意义的结论。而关于太古宙的研究以及板块构造起源的研究,笔者等认为,光有地球化学数据是不够的,必须结合太古宙野外地质研究的证据。文中最后指出,地球化学研究出现危机,危机孕育机会,机会导致发展。地球化学应当回归正途,引入大数据研究,加强数理化基础,推动地球化学研究进入新范式,带动地球科学跨越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危机 机遇 太古宙 地质 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及邻区深部结构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被引量:66
13
作者 郝天珧 黄松 +4 位作者 徐亚 李志伟 胥颐 雷受旻 杨金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785-1796,共12页
南海东北部及邻区,特别是洋陆转换带地区的复杂地壳结构特征一直是南海岩石层结构研究的热点.本文在Pn波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和深部地震探测剖面的约束下,利用重力数据建立该区两条剖面的密度模型.两条重力剖面二度半密度正反演的拟合结果... 南海东北部及邻区,特别是洋陆转换带地区的复杂地壳结构特征一直是南海岩石层结构研究的热点.本文在Pn波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和深部地震探测剖面的约束下,利用重力数据建立该区两条剖面的密度模型.两条重力剖面二度半密度正反演的拟合结果支持琼粤隆起至吕宋岛弧区一带的地壳结构中存在下地壳高速层的观点,同时认为台西南盆地的拟合结果表明南部凹陷区仍属于过渡型地壳.本文认为剖面AA′和剖面BB′的构造属性虽然均总体倾向于火山岩型,但二者的地质结构并不完全一致,表明了北部陆缘深部结构的横向差异与构造属性的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北部 密度剖面 反演 拟合 大陆边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深部结构与中朝—扬子块体结合带在海区位置的地球物理研究 被引量:52
14
作者 郝天珧 SUH Mancheol +6 位作者 刘建华 阎晓蔚 CHOI Suckwon 姚长利 刘少华 戴明刚 徐亚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51-61,共11页
以黄海及其邻区为研究对象 ( 32~ 4 2°N ,1 2 0~ 1 30°E) ,以研究区的空间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和地震层析成像数据为基础 ,在研究区中分辨出方向各异的主要断裂带并给出它们的分布。对在朝鲜半岛存在的一条近SN向分布的... 以黄海及其邻区为研究对象 ( 32~ 4 2°N ,1 2 0~ 1 30°E) ,以研究区的空间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和地震层析成像数据为基础 ,在研究区中分辨出方向各异的主要断裂带并给出它们的分布。对在朝鲜半岛存在的一条近SN向分布的断裂带进行了重点讨论。根据重力数据、莫霍深度分布特点和层析成像的结果 ,认为该断裂带的两侧应属于不同的构造地质单元 ;提出该断裂带与五莲—青岛断裂带和济州岛南缘断裂带一起组成了中朝与扬子块体在黄海海区的边界结合带的认识 ;并推测在三叠纪的晚期 ,沿郯庐断裂带和该断裂带曾分别发生过左旋和右旋走滑。受SN向挤压应力的作用 ,(下 )扬子块体被平移嵌入到中朝块体之中。因此 ,两个块体在海区的结合带为一个巨大的“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朝—扬子块体边界结合带 黄海 深部结构 重磁异常 地震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残留盆地分布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被引量:37
15
作者 徐亚 郝天珧 +4 位作者 戴明刚 赵百民 李军 涂广红 赵玉合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68-881,共14页
以活动论构造历史观为指导进行渤海海域残留盆地宏观分布特征研究.以岩石物性为基础建立地质界面与物性界面的联系,通过重、磁、震等方法组合圈画不同物性界面的分布特征.浅层沉积盆地结构通过反射地震资料控制,深层地质结构信息利用重... 以活动论构造历史观为指导进行渤海海域残留盆地宏观分布特征研究.以岩石物性为基础建立地质界面与物性界面的联系,通过重、磁、震等方法组合圈画不同物性界面的分布特征.浅层沉积盆地结构通过反射地震资料控制,深层地质结构信息利用重磁异常场分离、物性界面反演等方法得到.在地层分布格架基础上分析前新生代残留盆地宏观分布范围.并结合渤海海域实例研究介绍了残留盆地宏观分布研究的技术方法和流程,在计算上古生界-中生界及元古界-下古生界残余地层厚度的基础上给出了渤海海域残留盆地的宏观分布范围,并指出在歧口凹陷东南部、石臼坨隆起南部及东北部、渤南凸起南部、辽东湾等地区是较好的前新生代油气潜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留盆地 重磁异常 岩石物性 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典型含矿构造岩相带的地质-地球物理信息预测方法与找矿实践 被引量:22
16
作者 张宝林 苏艳平 +5 位作者 张国梁 梁光河 徐兴旺 蔡新平 徐光晶 李会中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5-94,共10页
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的隐伏矿床定位预测是矿产勘查领域的世界性难题,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是研究热点。构造是成矿的决定性因素,准确识别控矿构造是预测成功的首要条件,有利的成矿构造部位就是含矿的构造岩相带。依据构造岩相标志及其物... 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的隐伏矿床定位预测是矿产勘查领域的世界性难题,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是研究热点。构造是成矿的决定性因素,准确识别控矿构造是预测成功的首要条件,有利的成矿构造部位就是含矿的构造岩相带。依据构造岩相标志及其物性参数特点,提出了面向找矿预测目标的矿床地球物理类型划分方案。摆脱经济指标对矿体范围的限制,将更大规模的含矿构造岩相带作为预测目标,提高了物探方法的识别精度,预测成功率随之显著提高。选择胶东金矿集区内受断裂构造控制的焦家、蓬家夼、七宝山3个典型金多金属矿田,具体介绍了该预测方法的操作程序。首先,在详细的地质观察测量基础上,分析成矿规律,识别含矿构造岩相带,建立成矿地质模型。然后,测量含矿地质体的物性参数,研究其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而选择有效的地球物理方法和观测系统,完成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建立地质-地球物理勘查模型,优选找矿靶区靶位。最后,实施工程验证,取得良好的找矿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岩相带 隐伏矿床 定位预测 矿床类型 物性参数 地质-地球物理勘查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INDEPTH-Ⅲ剖面地壳厚度与泊松比:地质与地球物理含义 被引量:39
17
作者 李永华 田小波 +2 位作者 吴庆举 曾融生 张瑞青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37-1044,共8页
对INDEPTH-Ⅲ台站的接收函数进行扫描,利用Moho界面产生的转换波和多次波的走时信息,估计台站下方的地壳平均波速比昨,几和地壳厚度.结果显示:(1)沿着INDEPTH-Ⅲ剖面,地壳厚度整体变化不大,均为65±5km,其中拉萨地块Moho... 对INDEPTH-Ⅲ台站的接收函数进行扫描,利用Moho界面产生的转换波和多次波的走时信息,估计台站下方的地壳平均波速比昨,几和地壳厚度.结果显示:(1)沿着INDEPTH-Ⅲ剖面,地壳厚度整体变化不大,均为65±5km,其中拉萨地块Moho界面埋深较羌塘地体要深约5-6km.结合其他研究资料,我们推断,在整个班公-怒江缝合带存在约10km的Moho错断,为拉萨地体北缘的地幔盖层向北俯冲到羌塘地体之下所致.(2)青藏高原地壳平均波速比整体都较高,可能与青藏高原地壳广泛存在的流体,部分熔融岩浆有关.拉萨地体北部异常高的地壳昨,蚝可能与嘉黎-崩错右旋走滑断裂相关;而另一个泊松比异常区位于羌塘中北部(st36-st40),它可能是由热的地幔引起的壳内部分熔融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接收函数 泊松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新生代残留盆地宏观分布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以大港地区为例 被引量:18
18
作者 郝天珧 徐亚 +7 位作者 周立宏 张丽莉 江为为 胥颐 李军 赵百民 王贝贝 袁淑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91-502,共12页
如何通过地球物理资料圈划残留盆地的宏观分布是残留盆地油气研究中重要的方法技术之一.本文以大港地区为例介绍了残留盆地宏观分布的地球物理研究方法.通过岩石物性分析,利用正演与反演方法,求取本区的重力基底(对应本区新生界底界)和... 如何通过地球物理资料圈划残留盆地的宏观分布是残留盆地油气研究中重要的方法技术之一.本文以大港地区为例介绍了残留盆地宏观分布的地球物理研究方法.通过岩石物性分析,利用正演与反演方法,求取本区的重力基底(对应本区新生界底界)和磁性基底(对应本区太古界顶界)埋深,进而计算前新生界残余厚度,讨论残留盆地的宏观分布特点,并预测了前新生代油气资源有利区.研究结果认为本区前新生界残余厚度分布具有"东西分带"的特点,残余厚度增厚带大多沿NE方向展布,表明后期来自NW-SE向的挤压应力对其分布有一定影响;埕宁隆起与歧口凹陷的结合部位是本区前新生界残余厚度最大的地区,存在由南向北的逆掩断裂构造,有利于前新生代油气的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新生代残留盆地 残余厚度 重磁方法 大港地区 油气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综合地球物理调查与研究 被引量:83
19
作者 吴功建 高锐 +7 位作者 余钦范 程庆云 孟令顺 董学斌 崔作舟 尹周勋 沈显杰 周烑秀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552-562,共11页
本文概述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的地球物理研究成果.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沿断面补做了多方法地球物理调查,对原有资料重新解释,综合新、老资料,给出了断面岩石层构造的地球物理解释模型.研究结果认为,青藏高原是一个拼合的增生大陆,是世界... 本文概述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的地球物理研究成果.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沿断面补做了多方法地球物理调查,对原有资料重新解释,综合新、老资料,给出了断面岩石层构造的地球物理解释模型.研究结果认为,青藏高原是一个拼合的增生大陆,是世界上一种新型的俯冲加逆冲叠覆的复杂类型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学断面 地球物理 岩石层 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磁性基底分布特征的地球物理研究 被引量:47
20
作者 郝天珧 徐亚 +2 位作者 赵百民 张永军 彭利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763-2774,共12页
利用南海最新的磁力资料,在岩石物性分析基础上,选择南海一条典型剖面拟合反演其密度与磁性结构并以拟合结果作为约束,反演全海域磁性基底的宏观分布,对南海磁力数据进行了低纬度化极处理,利用Halo小波基对化极磁异常进行了多尺度分析... 利用南海最新的磁力资料,在岩石物性分析基础上,选择南海一条典型剖面拟合反演其密度与磁性结构并以拟合结果作为约束,反演全海域磁性基底的宏观分布,对南海磁力数据进行了低纬度化极处理,利用Halo小波基对化极磁异常进行了多尺度分析并依据磁力异常特征进行了磁场分区.根据剖面与全海域磁性基底反演结果认为:南海北部陆缘更倾向于非火山型的构造属性.磁性基底对浅部沉积作用的控制关系在莺歌海一带表现得非常明显.中—西沙和南沙块体的磁性基底特征十分相似,推测在海盆拉张之前,二者为同一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磁性基底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