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1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评促建: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探讨
1
作者 唐琳 汪淼 +1 位作者 时婧玥 李双成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1-25,共5页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必要环节,是高等学校组织高水平科学研究、培养和聚集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为进一步完善实验室规范化建设和提高日常管理,教育部每5年对重点实验室进行一次定期评估,全...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必要环节,是高等学校组织高水平科学研究、培养和聚集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为进一步完善实验室规范化建设和提高日常管理,教育部每5年对重点实验室进行一次定期评估,全面了解和检查实验室的运行情况。该文以北京大学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9年评估工作为例,结合实验室自身发展之特色,以评促建,总结和探究评估工作的经验与意义,促进实验室的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评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植被指数的青藏高原生长季开始时间分析和模拟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蕾 赵昕奕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3-1176,共14页
青藏高原是重要的牧草产地、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其植被生态过程可以直接牵动中国乃至东亚的变化。随着全球变暖,青藏高原植被物候期不断改变,通过碳循环、水热循环等影响着气候和生态系统,物候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成为关键问题,构... 青藏高原是重要的牧草产地、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其植被生态过程可以直接牵动中国乃至东亚的变化。随着全球变暖,青藏高原植被物候期不断改变,通过碳循环、水热循环等影响着气候和生态系统,物候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成为关键问题,构建可以实现未来物候预测的模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文基于2000-2020年卫星获取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MODIS NDVI),利用动态阈值法提取青藏高原植被生长季开始时间(SOS),并结合植被类型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构建SOS与气温、土壤水分的多种物候模型,探究不同区域、种类植被开始生长所需水热条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青藏高原SOS整体呈提前趋势,东部最为显著,提前速率超过10d·(10a)^(-1),针叶林、灌丛、草甸和高山植被覆盖区SOS提前比例较高,草原有约50%的轻微延后区域;(2)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区域有明显的暖湿化趋势,年均温上升速率约为0.36℃·(10a)^(-1),年均土壤水分增加速率约为每年3.8×10^(-4) m^(3)·m^(-3)(p<0.01);(3)四个物候模型参数率定结果均显示,青藏高原东部和南部植被开始生长对水热条件要求更高,南部植被SOS的主控因子为气温,而北部则为土壤水分,不同植被类型生长季开始的气温、土壤水分阈值和主控因子也与其空间分布位置密切相关;(4)文中构建的积温-累积土壤水分阈值模型对于青藏高原主要植被类型(草原、草甸和高山植被)模拟效果最好,均方根误差仅在8天左右,对于青藏高原未来SOS预测、物候与气候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等相关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物候 生长季开始时间 气温 土壤水分 物候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巧玲 李双成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8-537,共10页
运用莫兰指数分析和冷热点分析方法,明晰了云南省2000-2021年碳排放的时空演变规律;采用随机森林模型,识别了云南省16个州市的关键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云南省没有明显的碳排放低值区域,排放值普遍接近平均值,在空间分布上较为均... 运用莫兰指数分析和冷热点分析方法,明晰了云南省2000-2021年碳排放的时空演变规律;采用随机森林模型,识别了云南省16个州市的关键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云南省没有明显的碳排放低值区域,排放值普遍接近平均值,在空间分布上较为均匀.在研究时段内,热点区域较为稳定,呈现明显的空间聚集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费、人口数量和GDP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区域碳中和路线图和实施差异化碳减排决策以及低碳绿色发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时空演变特征 影响因子 随机森林模型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实时监测和运动轨迹分析方法评估西南地区农村居民PM_(2.5)暴露
4
作者 钟国梁 符楠 +5 位作者 王平书 杨明 王金泽 沈国锋 林楠 杜伟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4-213,共10页
PM_(2.5)暴露对全球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且这一问题正日益受到关注。然而,PM_(2.5)暴露评估方法的准确性尚未得到充分验证,这为居民健康风险评估带来了不确定性。本研究利用实时PM_(2.5)监测仪和详细的活动轨迹调查,量化了云南省玉溪... PM_(2.5)暴露对全球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且这一问题正日益受到关注。然而,PM_(2.5)暴露评估方法的准确性尚未得到充分验证,这为居民健康风险评估带来了不确定性。本研究利用实时PM_(2.5)监测仪和详细的活动轨迹调查,量化了云南省玉溪市农村地区47户家庭居民的真实PM_(2.5)暴露情况。研究还通过对比分析时间加权法和时间分配法的评估准确性,探讨了各微环境对居民PM_(2.5)暴露的浓度贡献、暴露时间占比和暴露强度。结果表明,由于无法实时捕捉环境污染的动态变化,时间加权法显著低估了居民PM_(2.5)暴露水平,而时间分配法结合了居民24 h的活动轨迹和实时PM_(2.5)浓度数据,通过考虑居民在各个微环境中的停留时间和对应的实时浓度提供更准确的健康风险评估依据。厨房/室外(K/O)、客厅/室外(L/O)和卧室/室外(B/O)的PM_(2.5)浓度比值分别为1.4±0.4、1.3±0.5和1.2±0.6,均大于1,表明农村居民家庭的PM_(2.5)污染主要由室内源贡献。烹饪活动导致午餐和晚餐时间的个人暴露达到峰值,显著增加了全天的个人PM_(2.5)暴露。卧室是居民PM_(2.5)暴露的主要来源,贡献率达38.0%,同时也是暴露时间最长的微环境,占比40.3%。虽然个体居民在厨房的暴露时间较短,但暴露强度最大(1.4±1.1),提示短期的高强度PM_(2.5)暴露对健康风险的潜在影响不容忽视。厨房暴露贡献和暴露强度呈现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在厨房暴露时间更长,尤其是老年女性,这表明烹饪活动是导致PM_(2.5)暴露水平升高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为评估居民PM_(2.5)暴露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制定减少居民PM_(2.5)暴露的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内空气污染 农村居民PM_(2.5)暴露 实时监测 时间分配法 微环境暴露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中国耕地撂荒的时空格局演变与主导因素分析
5
作者 张豪 陈祁琪 蒙吉军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54-966,共13页
采用土地利用轨迹变化检测法,构建2000—2020年中国耕地撂荒的空间信息数据集,进而分析耕地撂荒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主导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中国耕地撂荒面积和撂荒率呈现持续增长趋势,撂荒面积从255.96×10^(4) hm^(2... 采用土地利用轨迹变化检测法,构建2000—2020年中国耕地撂荒的空间信息数据集,进而分析耕地撂荒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主导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中国耕地撂荒面积和撂荒率呈现持续增长趋势,撂荒面积从255.96×10^(4) hm^(2)增长到3113.03×10^(4) hm^(2),撂荒率从1.29%增长到14.08%,撂荒率较高的区域集中分布在胡焕庸线西侧;2)中国耕地撂荒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高-高”集聚区持续扩大,集中分布在胡焕庸线两侧区域,“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区,在撂荒率持续上升的同时,农业区内部出现两极分化现象;3)2020年,土壤类型、人口密度、海拔高程、乡村人口占比和地貌类型5个因素对耕地撂荒空间分异产生重要影响,双因子探测结果均为非线性增强或双因子增强,自然环境因素组内部的协同效应更强。当自然环境因素存在时,经济社会因素对耕地撂荒空间分异的解释度显著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撂荒 时空格局 主导因素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表层系统自然地理过程的研究方法 被引量:5
6
作者 徐丽芬 许学工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4-68,80,共6页
近十几年来,过程研究在陆地表层系统科学研究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陆地表层系统的复杂性为地理过程研究带来了诸多困扰和挑战,合理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进展的关键之一。该文概述自然地理过程研究的基本方法,并综述相关综合的研究方法;包括... 近十几年来,过程研究在陆地表层系统科学研究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陆地表层系统的复杂性为地理过程研究带来了诸多困扰和挑战,合理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进展的关键之一。该文概述自然地理过程研究的基本方法,并综述相关综合的研究方法;包括格局—过程综合、时—空过程综合、不同地理要素过程综合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过程研究在方法上的三大难点,即人为-自然相互作用的辨识与定量化方法、模型综合与选择、尺度转换。全球变化研究的兴起以及相关学科与技术的发展为自然地理过程研究带来了机遇。总之,陆地表层系统自然地理过程研究方法呈微观化、层次化、现代化、模型化和综合化的趋势,而且方法的创新是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地理过程 格局—过程综合 时—空耦合 地理要素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地区近20年城镇化与景观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吴大放 甘梓莹 +3 位作者 宁芳洁 何晓莉 郑嘉欣 赖焕明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8-307,共10页
针对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的珠三角地区生态景观胁迫程度日趋严峻,亟需加强区域生态保护的现状,构建新型城镇化与景观生态安全的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度2000—2020年珠三角地区城镇空间扩展与景观生态安全耦合协调时空格局以及发展状态,运... 针对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的珠三角地区生态景观胁迫程度日趋严峻,亟需加强区域生态保护的现状,构建新型城镇化与景观生态安全的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度2000—2020年珠三角地区城镇空间扩展与景观生态安全耦合协调时空格局以及发展状态,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和灰色预测模型揭示其驱动机理,并预测2040年城镇空间扩展和景观生态安全耦合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9市城镇化与景观生态安全的耦合协调度在20年间呈现缓慢波动上升的趋势,耦合协调度由2000年的0.305~0.436升至2020年的0.385~0.545,现处于拮抗耦合阶段,未来20年将继续向着协调同步、有序发展的方向前进。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镇开发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难以同步发展,景观生态状况不乐观,生态环境滞后型的地市逐渐增多,尚未全面形成良好的协调发展状态。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投入水平等因素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较为显著(P<0.05),今后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耦合协调的机理研究,持续关注城镇空间拓展与景观生态安全的协调发展趋势及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景观生态安全 耦合协调度 驱动机制 GM(1 1)预测模型 珠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氮排放估算的城市发展过程生态影响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苏瑀 王仰麟 +4 位作者 张小飞 谢苗苗 薛怡珍 赵志强 刘焱序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139-143,共5页
基于氮元素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及其对生物生长、人类活动的指示性,本研究选择人类活动氮排放为切入点,广东省深圳市为研究区,估算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氮元素排放量。研究主要由农业、工业生产及人类生活三方面进行计量,分... 基于氮元素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及其对生物生长、人类活动的指示性,本研究选择人类活动氮排放为切入点,广东省深圳市为研究区,估算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氮元素排放量。研究主要由农业、工业生产及人类生活三方面进行计量,分析人类活动过程中的氮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基于1991-2012年深圳市人类活动氮排放分析结果表明,氮排放总量呈现波动而后下降的趋势,随着城市发展,深圳市农业氮排放比重明显减少,工业生产氮排放明显增加,人类生活方面的氮排放则先上升,后面呈现下降的趋势,显示高强度的工业生产及高密度的人口聚集为深圳市带来一定生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人类活动 氮排放 深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丁美洲主要国家碳中和状况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被引量:1
9
作者 崔倩 杨晨 朱江玲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6-115,共10页
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和智利4个拉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与我国处于相似阶段,分析其碳排放特征、评估其碳中和政策的成效,对我国碳中和实现路径的探索具有借鉴意义。该文利用拉美4国的化石燃料碳排放、陆地碳收支等数据,分析其1990—2016... 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和智利4个拉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与我国处于相似阶段,分析其碳排放特征、评估其碳中和政策的成效,对我国碳中和实现路径的探索具有借鉴意义。该文利用拉美4国的化石燃料碳排放、陆地碳收支等数据,分析其1990—2016年碳排放及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特征及驱动因素;系统梳理拉美4国长期减排目标相关政策规划,采用情景分析方法评估各国2017—2050年的减排成效和碳中和状况。研究表明:①经济增长和人口膨胀是驱动拉美4国碳排放量上升的主要原因,但墨西哥、阿根廷和智利的能源强度变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碳排放量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主要受毁林活动强度和森林碳汇功能影响,巴西、阿根廷因毁林活动较强远离碳中和目标,但墨西哥和智利的陆地生态系统能吸收部分化石燃料碳排放,其中智利大致接近碳中和状态。②情景预测结果显示,现有政策规划可实现巴西2025年和2030年阶段性目标、阿根廷2030年阶段性目标以及智利2050年碳中和目标,可使巴西基本接近2050年碳中和目标,但在实现阿根廷2050年碳中和目标以及墨西哥各阶段性目标上存在困难。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我国在碳中和实现路径和方案探索中,应注重推动能源结构整体优化、持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掘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潜力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化石燃料 陆地生态系统 碳排放 碳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植物园主要观赏植物春花期和秋叶期的过程模拟
10
作者 唐菱珮 陈效逑 +1 位作者 钱思蔚 莫志鸿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49-658,共10页
为了准确地模拟观赏植物春花期和秋叶期的发生时间,揭示城市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并预测赏花和观叶的最佳时机,利用统一促进模型、统一冷激模型与日最低温–光周期耦合模型,分别模拟北京植物园1979—2019年20种春花植物开花期... 为了准确地模拟观赏植物春花期和秋叶期的发生时间,揭示城市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并预测赏花和观叶的最佳时机,利用统一促进模型、统一冷激模型与日最低温–光周期耦合模型,分别模拟北京植物园1979—2019年20种春花植物开花期和10种秋叶植物叶变色期的年际变化,并评价最优模型模拟与预测的误差。结果表明,园林观赏植物春季开花期的发生主要受生态休眠期和生长期促进温度驱动,内休眠期冷激温度需求没有对春季开花期的发生起到限制作用;观赏植物秋季叶始变色期的发生主要受温度降低诱发叶片衰老的过程驱动,叶全变色期的发生主要受光周期缩短诱发叶片衰老的过程驱动。开花始期和开花盛期模拟的平均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3.7和3.2 d,且这两个物候期的模拟误差具有较好的种间同步性;叶始变色期和叶全变色期模拟的平均RMSE分别为9.4和5.6 d,而这两个物候期之间的模拟误差不具有种间同步性;物候模型对各种植物开花日期和叶变色日期模拟的RMSE与其年际波动标准差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最优春季和秋季物候过程模型的外推检验与模拟检验的RMSE数值相近,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稳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景观时序美 开花始期和盛期 叶始变色期和全变色期 气候驱动 过程模拟与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多规合一”视角下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评介
11
作者 李双成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8-150,共3页
近年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压力,供给和需求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突出表现为供给侧对需求侧变化的适应性调整明显滞后。这就需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 近年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压力,供给和需求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突出表现为供给侧对需求侧变化的适应性调整明显滞后。这就需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促进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国土空间治理体系 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 被引量:137
12
作者 岳超 胡雪洋 +3 位作者 贺灿飞 朱江玲 王少鹏 方精云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10-516,共7页
利用我国分省区的化石能源消费数据和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公布的我国碳排放数据,对1995—2007年我国各省区的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碳排放和人均排放排序为:东部>中部... 利用我国分省区的化石能源消费数据和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公布的我国碳排放数据,对1995—2007年我国各省区的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碳排放和人均排放排序为:东部>中部>西部,但中西部地区碳强度远远高于东部地区,这种特征与中西部地区高耗能行业占工业比重较高有密切关系。1995—2007年我国省际碳强度差异变化不大;从东、中、西部地区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差异的角度对省际差异进行的分解表明,我国省际碳强度差异主要是由区域内部省际差异导致的,而区域之间差异贡献较小。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能源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省区碳强度的决定因素,说明我国未来碳强度控制应从调整产业结构、改革能源政策、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着手,以确保我国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区 碳排放 碳强度 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植物与土壤因子关系及生态位分析 被引量:21
13
作者 马宗文 谢正磊 +3 位作者 段晓峰 周鑫 Timothy R.ROSEN 许学工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01-811,共11页
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36个样地22个植物种的重要值(IV)为基础,使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将其分为6个群落类型:翅碱蓬群落、柽柳翅碱蓬群落、柽柳芦苇+碱蓬群落、芦苇群落、旱柳芦苇群落、人工林群落(刺槐林和白腊林)。在群落演... 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36个样地22个植物种的重要值(IV)为基础,使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将其分为6个群落类型:翅碱蓬群落、柽柳翅碱蓬群落、柽柳芦苇+碱蓬群落、芦苇群落、旱柳芦苇群落、人工林群落(刺槐林和白腊林)。在群落演替梯度上,土壤pH逐渐增加,土壤盐分呈下降趋势,土壤含水量最大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芦苇群落和人工林群落,土壤有机碳和总氮总体逐渐增加,土壤碳氮比呈下降趋势。通过典范对应分析(CCA)发现,影响黄河三角洲植物种分布的关键土壤环境因子是土壤盐分和pH,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盐分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pH有正相关关系。在土壤pH和盐分梯度上的生态位分析发现,优势种柽柳、芦苇和翅碱蓬的生态位宽度较大,植物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一般较小,说明物种在土壤pH和盐分梯度上出现了生态位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指示种分析 典范对应分析 植物物种多样性 土壤因子 生态位分析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波变换的NDVI与地形因子多尺度空间相关分析 被引量:42
14
作者 李双成 高伟明 +1 位作者 周巧富 刘逢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4198-4203,共6页
以西藏高原生态系统的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及其地形影响因子为分析对象,使用小波变换揭示了其多尺度空间格局。通过小波方差尺度图可以辨识出,在研究区域内NDVI及其地形因子存在着41、2 km和25 km等多尺度变... 以西藏高原生态系统的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及其地形影响因子为分析对象,使用小波变换揭示了其多尺度空间格局。通过小波方差尺度图可以辨识出,在研究区域内NDVI及其地形因子存在着41、2 km和25 km等多尺度变异格局。小波多尺度相关分析是对普通相关的一种拓展,使用小波系数分尺度计算了NDVI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系数,并与普通相关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4种地形因子(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和CTI)不论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在较小尺度上与NDVI的相关系数都比较小,一般情况是尺度增大,相关性增大。这反映了地形因子作为大的宏观制约因素对NDVI起作用。实践证明,小波分析对于揭示自然要素的多尺度空间结构和各向异性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变换 多尺度空间分析 NDVI DEM 西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郊聚落景观的集聚特征分析方法选择研究 被引量:34
15
作者 刘焱序 王仰麟 +3 位作者 彭建 袁媛 马晶 魏海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74-682,共9页
高度集聚是城郊聚落景观最明显的空间格局特征,是郊区城市化的直观反映。针对目前景观集聚程度研究空间计算方法缺乏筛选、不具可比性等问题,通过4种集聚空间算法在不同角度分析典型区域的城郊聚落景观集聚特征,并在西安市长安区作以简... 高度集聚是城郊聚落景观最明显的空间格局特征,是郊区城市化的直观反映。针对目前景观集聚程度研究空间计算方法缺乏筛选、不具可比性等问题,通过4种集聚空间算法在不同角度分析典型区域的城郊聚落景观集聚特征,并在西安市长安区作以简单应用。结果表明:1景观聚集度适于区分出同类连续大斑块和不同类破碎小斑块,核密度适于宏观上集聚组团的识别,空间关联算法适于空间定位具体要素点的集聚特征,Ripley’s L函数适于识别空间距离以确定搜索半径;2根据核密度计算结果,从研究区聚落景观中提取出3个大型组团,分别命名为"政府商业中心聚落组团""沣渭新区聚落组团"和"旅游度假区聚落组团",其划分模式符合研究区各经济板块的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郊 聚落景观 集聚算法 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M数据的北天山地貌形态分析 被引量:35
16
作者 赵洪壮 李有利 +1 位作者 杨景春 吕红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45-449,共5页
基于SRTM3-DEM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通过面积-高度积分、地形高程(平均高程、最大高程、最小高程)、地势起伏度及地形剖面线方法,对北天山的地貌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北天山山势险峻并且呈NW-SE走向,显示天山受南北向水... 基于SRTM3-DEM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通过面积-高度积分、地形高程(平均高程、最大高程、最小高程)、地势起伏度及地形剖面线方法,对北天山的地貌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北天山山势险峻并且呈NW-SE走向,显示天山受南北向水平挤压隆升作用。近S形的面积-高度曲线、偏高的面积高度积分值表明北天山地区处于构造活跃时期,地貌发育属壮年期的早期阶段。地形高程剖面线揭示了北天山存在3级夷平面地貌特征,地势起伏度变化幅度最大地区则是受陆内挤压构造应力影响地形抬升最强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高程模型(DEM) 面积-高度积分(hypsometric Integral) 夷平面 构造地貌 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灌水稻土有机氯农药残留分析的样品净化 被引量:17
17
作者 朱雪梅 郭丽青 +4 位作者 崔艳红 陶澍 沈伟然 赵喜梅 韩兰香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7-182,共6页
研究了不同样品净化方法和方法组合在长年污灌的水稻土有机氯农药残留分析中的效果 .采取高纯铜粉净化、浓硫酸磺化、 1 0 %脱活氟罗里硅土层析等一系列净化步骤 .用该方法测定α BHC ,β BHC ,γ BHC ,δ BHC ,p,p DDE ,p,p DDD ,o... 研究了不同样品净化方法和方法组合在长年污灌的水稻土有机氯农药残留分析中的效果 .采取高纯铜粉净化、浓硫酸磺化、 1 0 %脱活氟罗里硅土层析等一系列净化步骤 .用该方法测定α BHC ,β BHC ,γ BHC ,δ BHC ,p,p DDE ,p,p DDD ,o,p DDT ,p,p DDT等 8种有机氯农药的回收率达 4 2 5 %— 84 8% ,检出限为 3 2 1× 1 0 - 6— 1 34× 1 0 - 5μg·ml- 1.且方法的重现性较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样品 净化 水稻土 有机氯农药 残留分析 污水灌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子流域划分对流域径流、泥沙、营养物模拟的影响——丰乐河流域个例研究 被引量:35
18
作者 胡连伍 王学军 +1 位作者 罗定贵 蒋颖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5-240,共6页
以丰乐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选用SWAT2000模型定量化研究不同子流域划分层次对模型模拟结果的影响,得到结论:①不同的子流域划分层次在阈值范围内对径流过程的影响较小,而对泥沙、营养物的影响较大;②就本流域而言,子流域划分层次对模拟结... 以丰乐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选用SWAT2000模型定量化研究不同子流域划分层次对模型模拟结果的影响,得到结论:①不同的子流域划分层次在阈值范围内对径流过程的影响较小,而对泥沙、营养物的影响较大;②就本流域而言,子流域划分层次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存在上限、下限两个阈值,高于上限,出现模拟失真,低于下限,尽管可通过调参获得满意结果,但难以满足流域规划与管理对空间数据的要求,阈值的确定与具体的流域特征有关;③就本流域而言,当子流域划分数量比较少时,出口泥沙响应的敏感性高于总磷、总氮;当子流域划分数量比较多时,出口泥沙响应的敏感性要低于总磷、总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参数集总 模型结构 子流域划分 SWAT200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骅坳陷三马地区中深层储层孔隙发育及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常兴浩 张枝焕 +4 位作者 李艳霞 王泽中 钟宁宁 吴水平 张秀川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5-82,共8页
本文根据储集岩样品的显微特征,分析了黄骅坳陷三马地区下第三系中-深部储层中孔隙的成因类型、微观特征及演 化规律。研究表明,研究区储层孔隙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划分为原生孔隙、混合孔隙及次生孔隙3个发育带。中-深部 储层中原... 本文根据储集岩样品的显微特征,分析了黄骅坳陷三马地区下第三系中-深部储层中孔隙的成因类型、微观特征及演 化规律。研究表明,研究区储层孔隙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划分为原生孔隙、混合孔隙及次生孔隙3个发育带。中-深部 储层中原生孔隙所占比例很小,以次生孔隙为主,随埋藏增大,次生孔隙所占比例相应增加。中深部储层中主要分布3个次生 孔隙发育带,其深度分别为3 200~3 500 m,3 600~4 000 m,4 200~4 500 m。次生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也 可见到铸模孔和微裂缝。导致原始孔隙降低的主要原因为压实和胶结作用,次生孔隙形成机理主要包括长石、方解石的溶解 作用和矿物的转化等。本文还讨论了储层岩相、岩性特征、地层水中有机酸浓度的改变、早期方解石的充填、烃类注入、异常 高压及微裂缝等地质与地球化学因素对中深部储层成岩作用和次生孔隙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孔隙 深部储层 黄骅坳陷 储集岩 成因类型 孔隙演化 地球化学 主控因素 微裂缝 异常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寨沟世界遗产地旅游流时间特征分析 被引量:42
20
作者 颜磊 许学工 章小平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1-177,共7页
引入4种指数和小波分析工具定量探讨九寨沟旅游流的时间特性。以morlet母小波对1994--2006年逐月和2003--2006年逐日两个旅游流时间序列实施小波变换,揭示了九寨沟旅游流多时间尺度的复杂结构,分析了不同尺度下的周期性。结果表明:... 引入4种指数和小波分析工具定量探讨九寨沟旅游流的时间特性。以morlet母小波对1994--2006年逐月和2003--2006年逐日两个旅游流时间序列实施小波变换,揭示了九寨沟旅游流多时间尺度的复杂结构,分析了不同尺度下的周期性。结果表明:在年际尺度上,旅游流呈现出三次函数增长方式,其年内分布为明显的三峰型;在月际尺度上,旅游流季节波动特性逐步变小;近13年来,旅游流存在1年左右的变动周期,尤在近4年表现强烈,此外该时段还在50~70天小尺度上存在周期现象。小波分析的时频局部化特性可以展现旅游流时间序列的精细结构,为分析旅游流时间特性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客流 时间特性 小波分析 九寨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