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3篇文章
< 1 2 7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开放与评估机制对部门实验室建设的推动作用 被引量:14
1
作者 陈实 吴根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72-175,共4页
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开放制度和评估制度,以20多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客观回顾和评价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开放制度和评估制度对于部门实验室建设发挥的重要推动作用。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开放制度 评估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生态系统服务到决策的过程链——基于671篇中文文献的分析
2
作者 陈沛媛 黄庆旭 +3 位作者 何春阳 张金茜 周昱辰 白岩松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0-471,共12页
利用荟萃分析方法,以1997—2021年间发表的生态系统服务主题的671篇中文论文为例,根据生态系统服务到决策的4要素过程链,定量和定性分析现有研究关注的主要过程链类型,并讨论未来的研究挑战。结果发现,生态系统服务虽受追捧,但完整纳入... 利用荟萃分析方法,以1997—2021年间发表的生态系统服务主题的671篇中文论文为例,根据生态系统服务到决策的4要素过程链,定量和定性分析现有研究关注的主要过程链类型,并讨论未来的研究挑战。结果发现,生态系统服务虽受追捧,但完整纳入决策链过程的研究尚少。超过2/3的论文关注了过程链中1~2个要素,有2%的论文包含将生态系统服务应用于决策的完整过程链。生态系统服务在国家尺度的研究较少,对利益相关者的关注较薄弱。在生态调节要素上,粮食产量、生物量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是高频考虑因素。在社会经济调节因素上,粮食价格、GDP和人口是高频考虑因素。未来在将生态系统服务应用于决策的过程中,需要在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的标准化、局地优化、时空尺度选择、利益相关者和公众参与以及情景分析上进一步加强,为指导实践和政策制定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规划 决策支撑 生态和社会经济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自然科学实验室智能精益管理模式及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刘春玲 龚吉蕊 +3 位作者 魏欣 高晓飞 刘瑛娜 刘莹莹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5-210,263,共7页
为探索一种适应智能时代管理要求的高效管理模式,用精益思想对实验室管理中的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对精益思想在高校自然科学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成效进行了系统性评估,提出了适合高校自然科学实验室管理的精益+六西格玛+TOC三位一体化管... 为探索一种适应智能时代管理要求的高效管理模式,用精益思想对实验室管理中的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对精益思想在高校自然科学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成效进行了系统性评估,提出了适合高校自然科学实验室管理的精益+六西格玛+TOC三位一体化管理模式,并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其适用性。结果表明:该模式显著提高了实验室管理效率,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同时实验室安全和实验人员健康得到了很好的保障,用户满意度显著提高。也为提高类似实验室的管理水平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科学实验室 精益思想 六西格玛理论 约束理论 集成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宏观管理,完善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被引量:5
4
作者 吴根 陈实 王志成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4-8,共5页
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作为我国最成功的科学基地建设计划之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先后建设了24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布于10个部门以及地方相关科技厅和科研院所,学科分布已经涵盖了37个国家一级自然科学学科中的36个,总体体现了国家重点实... 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作为我国最成功的科学基地建设计划之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先后建设了24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布于10个部门以及地方相关科技厅和科研院所,学科分布已经涵盖了37个国家一级自然科学学科中的36个,总体体现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紧密结合国家需求的宗旨。为保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技研究前沿的引领作用,强化服务于国家需求的职能,今后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应加强前瞻性、强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战略性布局和宏观管理部门的调控能力,加强领域分布的针对性和吐故纳新,避免部分研究方向上实验室建设过于集中、实验室水平参差不齐以及相互之间恶性竞争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布局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早期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被引量:4
5
作者 陈实 章文娟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9-11,21,共4页
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早期的建设情况,包括实验室建设背景、运行评估、变更调整等具体内容,以期全面、翔实、准确地反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发展历程,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今后的决策管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建设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益管理框架下高校自然科学实验室现场走动管理模式
6
作者 刘春玲 龚吉蕊 +3 位作者 高晓飞 魏欣 刘瑛娜 刘莹莹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39-244,共6页
为构建高校实验室管理高效运行机制并强化安全管理效能,创新性地将现场走动管理(Gemba Walk)引入高校自然科学类实验室管理领域。以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为实证对象,基于精益管理理念,建立了融合“望、闻、问... 为构建高校实验室管理高效运行机制并强化安全管理效能,创新性地将现场走动管理(Gemba Walk)引入高校自然科学类实验室管理领域。以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为实证对象,基于精益管理理念,建立了融合“望、闻、问、切”4维观察法的实验室现场走动管理模式。实践表明,该模式有效提升了安全管理规范性和精准度,保障了实验室数据的可靠性,提高了资源开放共享水平,显著提升了实验室运行效能,为高校实验室精益化管理提供了可推广的实践参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益管理 自然科学实验室 现场走动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点实验室综合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实践 被引量:11
7
作者 魏欣 龚吉蕊 +3 位作者 刘春玲 刘莹莹 刘瑛娜 高晓飞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9-162,215,共5页
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已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下设测试分析中心实验室管理的必要工具,可实现全方位、全流程实验室精细化管理。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综合管理系统是涵盖实验室资源管理、人员管理、安全管理、数据管理的一... 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已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下设测试分析中心实验室管理的必要工具,可实现全方位、全流程实验室精细化管理。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综合管理系统是涵盖实验室资源管理、人员管理、安全管理、数据管理的一站式服务和管理平台,实现了规范化、智能化和流程化的实验室管理机制,显著提高了实验室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对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运行统计数据进一步分析,并对实验室管理系统的运行状况与问题进行总结,为实验室管理起到了指导作用,并且为后续的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建设提供宝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管理 实验室建设 综合管理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与农牧户福祉的时空耦合分析——以祁连山国家公园为例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佳桐 唐海萍 邝佛缘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527-6539,共13页
国家公园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面对生态系统服务退化与人类福祉提升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的现实困境,明晰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耦合协调关系是国家公园科学管理的基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以祁连山国家公园为例,基于土... 国家公园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面对生态系统服务退化与人类福祉提升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的现实困境,明晰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耦合协调关系是国家公园科学管理的基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以祁连山国家公园为例,基于土地利用、统计年鉴和农牧户问卷调查数据,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国家公园试点建设过程中生态系统服务与农牧户福祉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国家公园建设的推进,提升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主要贡献来源于冰川;空间上表现为能值聚集特征,高值区成片分布,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区域。(2)农牧户福祉水平不断提升,主要体现在基本物质需求上,空间上呈现为“中间低东西高”的分异格局。(3)生态系统服务与农牧户福祉的耦合协调性有失衡趋势,主要表现为中度协调区面积下降,磨合区面积增加,超过三分之二的区域处于生态系统服务滞后于福祉发展水平;空间上,体现为严重失调区集中分布,磨合区逐渐成片,中度协调区逐步破碎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农牧户福祉 耦合协调度 时空格局 祁连山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理工科实验室防呆设计——以地理科学实验室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刘春玲 龚吉蕊 +3 位作者 魏欣 刘莹莹 刘瑛娜 高晓飞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63-268,共6页
高校实验室承担着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的重任,其安全管理及规范运行直接关系到科学研究能否顺利开展,关系着师生安全乃至社会的稳定。其中,理工科实验室具有分布散、环境危险属性复杂、危险源种类多、总量大、人员流动性大等特点,而且从... 高校实验室承担着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的重任,其安全管理及规范运行直接关系到科学研究能否顺利开展,关系着师生安全乃至社会的稳定。其中,理工科实验室具有分布散、环境危险属性复杂、危险源种类多、总量大、人员流动性大等特点,而且从事实验操作的主力在实验室时间短、实验操作熟练程度偏低,一直以来都是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的高发地。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室内分析测试中心作为理工科实验室,其实验室安全环境极具复杂性、不确定性和综合性,以此为典型研究案例,系统阐述了防呆的概念、基本理念及其应用原理,在此基础上,对气相色谱仪-MIDI微生物鉴定系统做了步骤详细、可操作、可实施的实验室防呆设计。同时,实验过程中的防呆设计要遵循简单、轻松、安全以及自动化原则。随着智能时代的来临,除了传统的物防、人防,亟待推进和加强技防建设,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精密智能化安全防范,提升技防管理水平,从本质上减少实验室安全事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质安全 防呆设计 理工科实验室 技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师范大学自然资源学科建设亮点论文
10
作者 杜恩在 何春阳 +4 位作者 黄庆旭 刘志锋 江源 吴秀臣 于德永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91,共10页
在北京师范大学自然资源学科建设中,涌现出了众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近年来,有7篇论文发表在《Nature》子刊.它们关注植物资源、水资源、人体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评估等自然资源学科热门和前沿领域,研究立意深远、观点新颖,具有丰富的学术价... 在北京师范大学自然资源学科建设中,涌现出了众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近年来,有7篇论文发表在《Nature》子刊.它们关注植物资源、水资源、人体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评估等自然资源学科热门和前沿领域,研究立意深远、观点新颖,具有丰富的学术价值,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影响力研究 亮点成果 生物资源 水资源 可持续发展 人类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兰泰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养分恢复状况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韩彦隆 魏亚娟 +5 位作者 左小锋 左轶璆 康帅 童国利 李建媛 王永平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7-214,223,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下垫面土壤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的变化特征,阐明植被演替与土壤性状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而为该区域的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野外取样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以吉兰泰荒漠绿洲过渡带4种下垫面(流动沙地、半固... [目的]探究不同下垫面土壤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的变化特征,阐明植被演替与土壤性状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而为该区域的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野外取样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以吉兰泰荒漠绿洲过渡带4种下垫面(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和防护林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0—30 cm浅层土壤容重(BD)、土壤含水量(SM)、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从而揭示不同下垫面土壤养分含量和生态化学计量比分布特征以及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1)吉兰泰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下垫面土壤指标均符合正态分布(p>0.05)。从变异系数来看,BD和土壤孔隙度(STP)属于弱变异性,其余指标属于强变异性。(2)除TP和BD外,其他指标大小均表现为:防护林地>固定沙地>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说明绿洲化过程有利于土壤养分蓄积;(3)各下垫面土壤C∶N,C∶P和N∶P随土层深度变化各异。不同下垫面C∶N,C∶P和N∶P分别介于2.94~70.00,6.89~240.95,0.64~23.22。(4)不同下垫面土壤养分恢复指数表现为:防护林地>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结论]人工植被建植更有利于土壤养分蓄积,研究结果为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恢复和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 下垫面 荒漠绿洲过渡带 吉兰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以水而定”的生态系统健康提升潜力评价——以内蒙古察汗淖尔流域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鑫 韩宇 +2 位作者 李永红 李丽娟 刘焱序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868-2876,共9页
水约束下的生态恢复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性工作之一。基于彭曼-蒙特斯-勒宁(Penman-Monteith-Leuning,PML)模型和“活力-组织力-恢复力-生态系统服务”(Vigor-Organization-Resilience-Service,VORS)框架,从土地利用和植被双重条... 水约束下的生态恢复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性工作之一。基于彭曼-蒙特斯-勒宁(Penman-Monteith-Leuning,PML)模型和“活力-组织力-恢复力-生态系统服务”(Vigor-Organization-Resilience-Service,VORS)框架,从土地利用和植被双重条件评估和预测五种恢复情景下的内蒙古察汗淖尔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时空特征,探究人类活动较弱的SSP126情景和人类活动强烈的SSP545下乡镇尺度生态系统健康提升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植被恢复对活力和生态系统服务有较强的正向作用,人类活动较弱的土地利用恢复对组织力影响不大。(2)植被恢复对生态系统健康的积极影响大于土地利用恢复,人类活动越强烈对生态系统健康的消极作用越大;土地利用恢复-植被不恢复-SSP126情景和土地利用恢复-植被不恢复-SSP545情景两种情景下分别增加3km^(2)和2km^(2)生态系统健康良的斑块面积。(3)土地利用不恢复-植被恢复情景对生态系统健康促进作用更大。生态系统健康提升高潜力乡镇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部和南部,北部和东部提升潜力低。基于“以水而定”的生态系统健康潜力评价结果可为研究区未来生态恢复选址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以水而定 旱区 彭曼-蒙特斯-勒宁(Penman-Monteith-Leuning PML)模型 活力-组织力-恢复力-生态系统服务(Vigor-Organization-Resilience-Service VOR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1
13
作者 薛宝林 周璇 +3 位作者 王国强 阿膺兰 王运涛 刘焱序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157-3168,共12页
雅鲁藏布江流域内植被茂盛、种类丰富,蕴含着丰富的天然水能资源,是变化背景下的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的典型代表区之一。水源涵养功能是生态系统服务中的一项重要功能,研究水源涵养功能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对该地区... 雅鲁藏布江流域内植被茂盛、种类丰富,蕴含着丰富的天然水能资源,是变化背景下的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的典型代表区之一。水源涵养功能是生态系统服务中的一项重要功能,研究水源涵养功能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对该地区的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和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河道里的水资源演变规律,较少关注流域内不同生态系统类型下的水源涵养量以及不同水分收支变量对涵养功能的贡献。因此,为了准确量化流域内不同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能力并分析其可能的驱动机制,研究验证了VIC模型在雅江流域的适用性并基于该模型量化了流域内水分收支变量的变化情况,基于水量平衡原理对过去35年间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能力变化进行定量评估分析,按照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对比了流域内的涵养水量,将模拟所得水分变量纳入驱动因素,结合地理探测器识别多个驱动要素的贡献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VIC模型在雅鲁藏布江流域内适用性良好,得到流域内的水分收支变量在35年间有较为明显的变化。其中,降水量7.01 mm/10a的速率增长、植被蒸散发与地表径流深以6.15 mm/10a和4.81 mm/10a的速率增长,而地下径流、植被截留和土壤水分没有较明显的变化趋势。(2)在1980—2015年间,流域的水源涵养能力呈现逐年降低的变化趋势,变化速率为-0.20亿m^(3)/a,其中上、中、下游分别涵养71.75、81.01、82.42亿m^(3)的水量,全流域平均可以涵养约235.18亿m^(3)的水量。(3)流域内覆被以林草为主,且林地和低等覆盖度的草地所表现的涵养水量最高,分别是60.91、63.58亿m^(3)。(4)降水增长和蒸散发需求的增加是影响该地区水源涵养量的主要因素,共同导致了雅鲁藏布江水源涵养量总体减小。以上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能力变化指征着生态敏感脆弱区植被水分支撑功能的降低,在区域生态恢复中应当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 水源涵养功能 水分收支 VIC模型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床质对浑水入渗-堵塞过程影响与入渗模型改进
14
作者 苗庆远 潘成忠 刘聪敏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1-79,共9页
[目的]河床物理堵塞是季节性河流的常见问题,对地下水补给和河流生态修复具有重要影响,分析季节性河流的入渗和堵塞特征,预测河床脱节后的入渗速率,为后续河流生态修复和补水方案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永定河下游为参考河段选择5... [目的]河床物理堵塞是季节性河流的常见问题,对地下水补给和河流生态修复具有重要影响,分析季节性河流的入渗和堵塞特征,预测河床脱节后的入渗速率,为后续河流生态修复和补水方案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永定河下游为参考河段选择5种河床质作为入渗介质,中值粒径(d50)分别为50、100、150、300、600μm,利用6 g/L的浑水开展一维土柱下渗模拟试验,分析河床堵塞特征与饱和流-非饱和流转化规律,研究建立考虑物理堵塞影响的河床入渗过程预测模型。[结果]1)中值粒径为50μm的细颗粒河床未发生明显堵塞,100~600μm河床发生堵塞的深度为0~5 cm,渗透系数较初始值分别下降86%、68%、93%、94%。2)50μm河床入渗全程为饱和渗流,100~600μm河床大约在2.6~51.2 h由饱和渗流转化为非饱和渗流,入渗速率降幅约为15%~30%。3)构建基于达西定律与粗颗粒渗流公式的考虑堵塞影响的河床入渗模型,模型验证表明,4种粗颗粒(100~600μm)河床入渗速率的相对误差分别为8.6%、14.7%、22.1%、36.6%,并随中值粒径的增大而增大。[结论]浑水中细泥沙对粗质地河床堵塞影响较大,河床质地越粗,越容易转为脱节河床。科学认识细泥沙在不同质地河床的下渗-堵塞规律,对后续优化生态补水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渗 河床堵塞 渗流转化 变渗透系数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型识别视角下汾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时空分异及非线性驱动特征
15
作者 冯强 赵文武 +1 位作者 王晶 段宝玲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7921-7937,共17页
厘清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机制对支撑流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出权衡类型识别方法,利用InVEST模型与机器学习等方法,分析了汾河流域2000—2020年固碳、产水与土壤保持服务及其权衡的时空分异与非线性驱动特征。结果表明:... 厘清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机制对支撑流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出权衡类型识别方法,利用InVEST模型与机器学习等方法,分析了汾河流域2000—2020年固碳、产水与土壤保持服务及其权衡的时空分异与非线性驱动特征。结果表明:①除平原区外1型固碳⁃产水服务权衡持续增加但2020年突然下降,山地区2型固碳⁃产水服务权衡在20年间变化不大,但是平原区、台地区与梁峁区的时间趋势各异。地貌区之间1型土壤保持⁃产水服务权衡的时间趋势不一致,2型土壤保持⁃产水服务权衡相对稳定但2020年大幅增加。②2000—2015年1型固碳⁃产水服务权衡的空间范围逐渐扩大但2型权衡相对萎缩,该趋势于2020年逆转。2000—2015年1型和2型土壤保持⁃产水权衡分布位置相对稳定,但2020年演变为2型权衡处于主导的空间格局。③土地利用、降水、坡度等因素对1型或2型权衡的影响均存在阈值效应。林地与降水、建设用地与降水、耕地与坡度之间的交互效应往往存在明显的趋势特征,交互效应散点图提供了丰富的双因子驱动特征信息,对指导不同气候资源及地形条件下的土地利用配置具有参考价值。本研究为权衡机制这类“黑箱”系统提供了更丰富的观察视角,有望更全面的支撑生态保护修复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 时空分异 驱动机制 沙普利加性解释 汾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重大生态工程区生态系统恢复力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
16
作者 吴恬静 刘焱序 +5 位作者 王壮壮 姚莹 王晨旭 伏丰玉 王晨光 刘涛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9000-9010,共11页
生态系统恢复力对于维持扰动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稳定性至关重要,全球范围内生态系统恢复力的降低,给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带来较大不确定性。然而,对中国重大生态工程实施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力变化的演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知之甚少。以中... 生态系统恢复力对于维持扰动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稳定性至关重要,全球范围内生态系统恢复力的降低,给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带来较大不确定性。然而,对中国重大生态工程实施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力变化的演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知之甚少。以中国九个重大生态工程实施区域为研究区,基于遥感植被指数kNDVI和自回归模型系数AR(1)识别中国重大生态工程实施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力的演化,利用偏相关分析恢复力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空间分布上,中国生态工程实施区域呈现高绿度-高恢复力和低绿度-低恢复力的对应模式,绿度越高的工程区往往具备更高的恢复力;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综合治理工程相对而言处于低绿度和低恢复力。(2)时间趋势上,2000年以来,中国重大生态工程实施区域生态系统绿度呈总体上升趋势,恢复力呈波动趋势但总体下降,在2015年后恢复力处于1982年以来最低范围。(3)影响因素中,大部分生态工程实施区域的生态系统恢复力对影响因素(降水变率、平均温度、温度变率、土壤湿度、总蒸散发)的响应是非单一性的,表现为正负偏相关的占比基本持平。平均降水与AR(1)呈负相关性,即降水富集区的恢复力较强;土壤湿度与AR(1)的偏相关显著比例最高。研究结果警示了中国生态工程实施区域的生态系统恢复力持续退化风险,反映了应当将生态系统恢复力纳入生态修复评估中,采取更加有效合理的生态系统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与修复 绿度 自回归模型 偏相关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中国旱地社会-生态系统分类研究
17
作者 宫炳含 吕楠 +1 位作者 武旭同 余慧倩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743-4757,共15页
旱地(干旱指数小于0.65的区域)是人地关系最复杂、人地矛盾最突出的地区之一,是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中国旱地范围广阔,人-地相互作用特征明显且具有较大的区域差异。开展中国旱地“社会-生态系统”(Social-ecological System, S... 旱地(干旱指数小于0.65的区域)是人地关系最复杂、人地矛盾最突出的地区之一,是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中国旱地范围广阔,人-地相互作用特征明显且具有较大的区域差异。开展中国旱地“社会-生态系统”(Social-ecological System, SES)分类研究,有助于识别旱地SES的基本特征,提出与关键挑战和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相符的发展路径。基于SES理论和SDGs框架,构建了中国旱地SES分类框架,运用自组织映射网络的聚类方法进行SES分类,并分析各类型SES的特征、SDGs实现状态及其时空变异,研究时间为2000,2010和2020年。结果表明:(1)中国旱地SESs可划分为五个类型区:农业与城市化区(A)、农林牧交错带发展区(B)、草原工业化区(C)、绿洲待发展区(D)和高寒草地脆弱区(E)。(2)社会经济子系统的三个组分,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政策稳定性和人口特征,以及社会-生态相互作用子系统中人对自然的干预组分在5个SES类型区都呈现向好发展趋势,土地资源特征和生态系统服务在各类型之间差异较大,时间趋势差别较小。(3)整个旱地的SDGs存在显著组间差异,农业与城市化区的SDGs整体表现最好;绿洲待发展区的整体表现最差。各类型SES面临的关键挑战分别是:类型A,提升城市绿色空间并减少不平等;类型B,调节农牧结构失衡、水资源过度以及利用技术创新和转型。类型C、D和E,都面临提升经济发展的挑战,此外,类型C要兼顾减排;类型D兼顾生态系统服务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类型E兼顾生态系统服务维持和满足当地居民的生存、生活需求。研究建议要面向不同SES类型区的关键挑战,制定因地、因时制宜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优先提升人民基本需求,攻克SDGs短板,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社会-生态系统 可持续发展目标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片蚀与细沟间侵蚀过程中地表微地形的变化 被引量:20
18
作者 郑子成 吴发启 +1 位作者 何淑勤 赖腊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31-937,共7页
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和地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4种人为管理措施地表微地形在片蚀和细沟间侵蚀过程中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雨强下,各管理措施坡面地表微地形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不规则性。不同雨强和管理措施条件下,... 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和地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4种人为管理措施地表微地形在片蚀和细沟间侵蚀过程中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雨强下,各管理措施坡面地表微地形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不规则性。不同雨强和管理措施条件下,各等级的高程在片蚀阶段和细沟间侵蚀阶段都发生了相互转移;其中第Ⅰ级和第Ⅱ级转移出最多,且在细沟间侵蚀阶段后也只有很少部分转移至第Ⅰ级、第Ⅱ级;第Ⅲ级地表高程转移最少,且有大部分的其他等级的高程转入第Ⅲ级,这两个侵蚀阶段在0~0.01 m和0.01~0.03 m区域最易发生土壤堆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形起伏 管理措施 变化特征 片蚀 细沟间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过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5
19
作者 效存德 史培军 +15 位作者 李小雁 张光辉 何春阳 陈晋 丑洁明 亢力强 刘宝元 延晓冬 杨晓帆 于德永 赵传峰 赵文武 张春来 张大勇 张强 张文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76-490,共15页
自2007年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批准建设以来,围绕地表多要素、多尺度和多过程及其资源生态效应,开展了基础性和面向国家需求的系统研究.总结实验室15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地表过程监测与研究,包括风沙过... 自2007年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批准建设以来,围绕地表多要素、多尺度和多过程及其资源生态效应,开展了基础性和面向国家需求的系统研究.总结实验室15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地表过程监测与研究,包括风沙过程、土壤侵蚀过程和生态水文过程等的观测系统与大型模拟设施建设,以及理论突破与应用;2)资源生态研究,包括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植被-环境系统互馈及生态参数测量、景观生态与服务等方面的理论与应用实践;3)人-地系统动力学研究,包括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人-地系统动力学模型与模拟2方面的探索;4)区域可持续发展范式,包括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和综合自然灾害风险2个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面对国家重点实验改革与重组,展望未来,将围绕地表过程与可持续发展,开展更加有组织的、面向系统性解决方案的科学探究,核心目标是研究生态脆弱区和灾害高风险区人-地系统耦合理论与区域高质量发展路径.主要任务:1)通过构建天空地网一体化观测体系,系统开展从“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要素过程到生命共同体的综合研究;2)通过研发实验和模拟装置,揭示水土气生人相互作用的机制与动力学过程,构建多要素、多过程、多尺度的地表动态模型体系,揭示人地系统耦合机制与过程;3)以承接系统性国家级科研任务,解析人与自然系统互馈机制和关联效应,建立区域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服务于制定区域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过程 资源生态 人地系统动力学 综合风险防范 区域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lobeLand 30的耕地资源损失过程研究——以环渤海地区为例 被引量:8
20
作者 杨洋 麻馨月 何春阳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2-79,F0003,共9页
研究目的:认识和理解耕地资源损失过程。研究方法:基于中国成功研制出的世界上首套30 m分辨率2000—2010年GlobeLand 30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综合分析环渤海地区耕地资源损失流向、质量和空间特征。研究结果:2000—2010年,环渤海... 研究目的:认识和理解耕地资源损失过程。研究方法:基于中国成功研制出的世界上首套30 m分辨率2000—2010年GlobeLand 30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综合分析环渤海地区耕地资源损失流向、质量和空间特征。研究结果:2000—2010年,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剧烈,耕地资源明显减少,主要损失流向为人造覆盖、草地、水体和森林;耕地资源损失区域主要位于降水量较少、海拔较高等耕作条件较差的地区;耕地资源重心总体向东南方向移动,破碎化程度日趋严重。研究结论:基于GlobeLand30数据的耕地资源损失过程研究能有效揭示耕地资源损失流向、质量和空间特征,为区域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提供了积极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耕地资源损失 流向 质量 空间 GlobeLand30 环渤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