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三江并流区近地表氧含量影响因素研究
1
作者 张林浩 唐海萍 史培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8-274,共7页
缺氧威胁着高海拔(海拔≥2 500 m)地区人群的身体健康.最近的研究表明,海拔不是影响青藏高原近地表大气氧含量(体积分数)的唯一因子,还受到气温和植被因素的综合影响,这种影响在青藏高原典型地区由于氧含量的观测点比较零散而未能深入探... 缺氧威胁着高海拔(海拔≥2 500 m)地区人群的身体健康.最近的研究表明,海拔不是影响青藏高原近地表大气氧含量(体积分数)的唯一因子,还受到气温和植被因素的综合影响,这种影响在青藏高原典型地区由于氧含量的观测点比较零散而未能深入探究.本研究于2019-2022年夏季沿川藏线和滇藏线对三江并流区开展野外路线考察测量,获得90个采样点数据以探索三江并流区干旱河谷近地表氧含量与海拔、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叶面积指数(LAI)、植被覆盖率(FVC)、生长季节长度(LOS))、气候变量(气温、月平均降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气温、海拔、LAI、降水量、NPP和FVC是预测三江并流区近地表氧含量的重要变量;2)海拔是影响三江并流区近地表氧含量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3)相较于整个青藏高原,植被因素对本研究区近地表氧含量的标准化直接影响显著下降.未来应将近地表氧含量的不同驱动因素纳入地球系统模型,以减少预测氧动态及其对全球变暖的潜在反馈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并流区 近地表氧含量 海拔 植被 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生态环境水循环关键参量监测设备与物联网监测系统研制和示范 被引量:1
2
作者 刘绍民 徐自为 +5 位作者 黄晓东 周纪 孙义博 陈莹莹 晋锐 徐同仁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51-1260,共10页
极端生态环境水循环关键参量监测设备基本依赖进口,部分关键参量尚无原位监测设备或缺乏大范围监测设备,且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低,亟需自主研发相关监测设备与物联网监测技术,填补国内外相关设备的空白或实现国产替代。本文主要介绍国家... 极端生态环境水循环关键参量监测设备基本依赖进口,部分关键参量尚无原位监测设备或缺乏大范围监测设备,且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低,亟需自主研发相关监测设备与物联网监测技术,填补国内外相关设备的空白或实现国产替代。本文主要介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典型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2023年立项的项目“极端生态环境水循环关键参量监测设备与物联网监测系统研制和示范”(2023YFF1303500)的立项背景、主要研究内容、实施方案以及考核指标与创新点等。本项目紧密围绕国家生态监测需求,瞄准极端生态环境水循环关键参量高精度、自动、稳定监测等技术难点,研制极端生态环境(高寒、干旱)水循环关键参量监测设备6套,研建极端生态环境物联网监测系统1套,并开展基于物联网监测系统的研制设备野外测试和示范应用。项目将满足国家“三区四带”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重大科技需求,实现极端生态环境水循环关键参量监测设备的自主创新与升级换代,大幅度提升极端生态环境野外台站监测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服务于我国脆弱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生态环境 水循环 监测设备 物联网监测系统 野外测试与示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教融合下的城市景观可持续教学实践和创新研究
3
作者 黄庆旭 刘志锋 +3 位作者 何春阳 白岩松 戚涛 陈沛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97,共6页
城市景观可持续是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重要方向.在科教融合理念指引下,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自然资源学院持续推进城市景观可持续教学体系建设,形成了一系列实践创新进展.本文系统介绍了城市景观可持续教学体系的课程构成,对... 城市景观可持续是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重要方向.在科教融合理念指引下,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自然资源学院持续推进城市景观可持续教学体系建设,形成了一系列实践创新进展.本文系统介绍了城市景观可持续教学体系的课程构成,对标科教融合新要求梳理了现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教材与案例建设、理论与实践融合、课程思政体系完善、多主体互助激励培养模式构建等维度分享了城市景观可持续教学体系的课程设计方案与实践路径,为相关专业开设同类型课程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可持续科学 城市景观 城市可持续 地理设计 课程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师范大学生态水文与水资源研究进展与展望
4
作者 徐同仁 刘绍民 +8 位作者 李小雁 王佩 徐自为 胡霞 马育军 朱忠礼 柴琳娜 陈锡云 赵少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3,共10页
生态水文学是研究陆地表层系统生态格局与过程变化及其水文学机制的交叉学科,水资源则是地球上最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北京师范大学自然资源学院生态水文与水资源研究中心旨在建设以干旱半干旱区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监测、机制分析、模型... 生态水文学是研究陆地表层系统生态格局与过程变化及其水文学机制的交叉学科,水资源则是地球上最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北京师范大学自然资源学院生态水文与水资源研究中心旨在建设以干旱半干旱区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监测、机制分析、模型模拟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综合集成研究为特色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本文介绍了研究中心10余年的工作进展和研究成果.研究中心在陆表水热碳参量综合监测、尺度转换与数据融合、多尺度生态水文过程与机制研究、高寒退化湿地植被恢复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获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18项,获得了省部级奖励3项,研究成果为干旱半干旱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观测数据、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热碳参量综合监测 尺度转换与数据融合 生态水文过程与机制 植被恢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雨洪管理模型与NSGA-Ⅱ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空间布局多目标优化与效益分析
5
作者 孙赫 高培超 +1 位作者 王昊 房德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8-246,共9页
以北京市某建成小区为例,利用该小区的地形、雨水管网等数据,构建了研究区雨洪管理模型.评估了低影响开发(LID)设施对雨洪削减本身的贡献,同时通过货币化方法对设施的初始投资成本、维护成本以及在生命周期内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 以北京市某建成小区为例,利用该小区的地形、雨水管网等数据,构建了研究区雨洪管理模型.评估了低影响开发(LID)设施对雨洪削减本身的贡献,同时通过货币化方法对设施的初始投资成本、维护成本以及在生命周期内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计算,并进行贴现处理,最后将雨洪管理模型与效益评估进行结合,构成了耦合优化模型.考虑到LID设施在生命周期内维护成本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长潜力,利用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对LID设施的空间布局进行优化,以设施面积为决策变量,以径流削减率和净成本为目标函数,利用熵权-TOPSIS法对铺设方案进行综合评价与方案优选.在满足相关约束条件的前提下,实现了76.3%的径流削减率,综合净成本为1.4×10^(6)元.本研究通过对LID设施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估,旨在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更全面的决策依据,促进水资源的再利用和城市环境的改善,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重要的城市生态支持和减排途径.本研究的算法和设施附加价值的货币化结果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根据工程实际对参数进行适当调整后可适用于其他研究区,为这些区域的LID设施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洪管理模型 NSGA-Ⅱ 低影响开发设施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熵权-TOPSIS 海绵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和2020年中国地级行政区综合减灾能力评价及时空特征分析
6
作者 李雨竹 张欣然 徐伟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7-202,共6页
中国是全球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定量评估其综合减灾能力对区域综合风险防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人口普查、统计年鉴和行业部门数据,构建了中国地级行政单元减灾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评估了2... 中国是全球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定量评估其综合减灾能力对区域综合风险防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人口普查、统计年鉴和行业部门数据,构建了中国地级行政单元减灾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评估了2010年和2020年中国337个地级行政区综合减灾能力,分析了其时空特征及主要贡献因素和变化。结果表明:2010年和2020年,中国地级行政区综合减灾能力呈现东部较强、西部较弱的空间格局;东部地区为综合减灾能力热点区;这些主要贡献因素包括人口城镇化率、老年人口比重、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均GDP、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减灾能力 指标体系 因子分析 时空特征 中国地级行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高原矿区露天开采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7
作者 刘环宇 史培军 王永芳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90,共10页
[目的]量化矿区开发建设对区域土壤侵蚀的影响,为未来对晋陕蒙地区露天矿区的土壤侵蚀防治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鄂尔多斯高原最大的露天矿黑岱沟和哈尔乌素煤矿为研究对象,根据遥感影像、统计数据及调查数据获取高分辨率的... [目的]量化矿区开发建设对区域土壤侵蚀的影响,为未来对晋陕蒙地区露天矿区的土壤侵蚀防治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鄂尔多斯高原最大的露天矿黑岱沟和哈尔乌素煤矿为研究对象,根据遥感影像、统计数据及调查数据获取高分辨率的研究区地形和植被状况,分别利用风蚀RWEQ模型和水蚀RUSLE模型计算研究区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土壤风力侵蚀、水力侵蚀模数,计算矿区和自然对照区的1990—2000年、1990—2010年、1990—2020年的侵蚀模数不同级别变化的面积比例,以分析露天开采对2种土壤侵蚀营力的影响。[结果]1990—2020年研究区的整体土壤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的模数均呈下降趋势,矿区的风蚀、水蚀模数下降的面积比例小于对照区,增加和不变的比例大于对照区,说明露天开采作业一定程度上加速土壤风蚀和水蚀的自然侵蚀速率。[结论]区域的水土保持工作有阶段性的成效,其中风蚀和水蚀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互抑制作用,开采区的水土保持仍需要进一步考虑其复合侵蚀下的水土流失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露天矿区 RUSLE模型 RWEQ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草地灌丛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奕吟 丁婧祎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7-141,共15页
草地灌丛化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我国草地面临的重要生态问题。为深入了解中国草地灌丛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本文基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中国境内“草地灌丛化”的文献,利用CiteSpace和Meta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定量分析。中... 草地灌丛化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我国草地面临的重要生态问题。为深入了解中国草地灌丛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本文基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中国境内“草地灌丛化”的文献,利用CiteSpace和Meta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定量分析。中国草地灌丛化研究近年来快速发展,研究热点包括灌丛化的成因研究以及灌丛化对土壤、植被、生物多样性等的影响研究,研究区域主要集中于干旱区和高寒地区。我国草地灌丛化的成因主要包括放牧管理、气候变化、生境特征和火烧,草地灌丛化总体降低了土壤质量、提升了植物和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和结构,灌丛化的管理措施主要有禁牧、畜牧调控、物理移除和火烧移除。未来需加强不同草地类型下的大尺度灌丛化动态研究,融合遥感技术以提升其监测与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化 灌丛管理 生态系统 文献计量 CiteSpace软件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气旋降水模拟研究进展及展望
9
作者 苏鹏 徐伟 +3 位作者 陶凯 翟广然 廖新利 孟晨娜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3-133,共11页
【目的】热带气旋降水模拟评估是热带气旋预警和风险评估的基础。针对热带气旋降水模拟方法差异不清等问题,【方法】通过文献分析,从热带气旋数值天气预报模型、统计模型、物理模型和机器学习模型角度,系统综述了四类模型的特点、进展... 【目的】热带气旋降水模拟评估是热带气旋预警和风险评估的基础。针对热带气旋降水模拟方法差异不清等问题,【方法】通过文献分析,从热带气旋数值天气预报模型、统计模型、物理模型和机器学习模型角度,系统综述了四类模型的特点、进展、适用性以及代表模型,并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对四类模型的发展做出建议与展望。【结果】结果表明:数值天气预报模型模拟信度较高,适用于热带气旋降水的预报工作;统计模型能够构建大量仿真热带气旋,适用于热带气旋降水重现期的估计;物理模型能在简化计算的基础上,较好地解释热带气旋降水物理机制;机器学习模型灵活性强,能和其他模型组合使用,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结论】未来除进一步完善相关模型外,还需加强降水与次生灾害之间的协同以及新技术在降水模拟上的应用,实现热带气旋降水的快速与精准预估,更好地为区域热带气旋预警和风险防范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降水模型 数值天气预报模型 统计模型 物理模型 机器学习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谷歌地球引擎平台的中国城市环境质量分区和分规模动态评估
10
作者 王艺锦 白岩松 +3 位作者 岳铠鸿 谷天赐 朱国梁 黄庆旭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8-537,共10页
[目的]城市环境评估可以识别城市发展各阶段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为城市环境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旨在分析评估城市内不同区域和不同规模城市的环境差异.[方法]基于谷歌地球引擎平台,利用遥感数据构建综合环境指数(comprehens... [目的]城市环境评估可以识别城市发展各阶段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为城市环境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旨在分析评估城市内不同区域和不同规模城市的环境差异.[方法]基于谷歌地球引擎平台,利用遥感数据构建综合环境指数(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 index,CEI),对2000—2020年的中国城市环境质量进行评估,并对比老城区、扩展区和城郊区,以及不同规模城市的环境质量差异.[结果]全国城市环境质量呈显著“U”形变化:2000—2013年CEI从0.464降至0.425,此后大幅上升,2020年达到最高值0.499.老城区环境最差但改善幅度最大(11.3%),城郊区环境最好但改善幅度最小(5.2%).不同规模对比显示,城市规模越大,城市内部各区域环境均越差,超大城市的环境改善幅度最大(8.3%),特大城市的环境改善幅度最小(4.6%).[结论]2013年后,随着环境治理政策的实施,空气质量和城市绿化情况明显改善,但城市地表热环境的治理仍面临挑战.未来需进一步针对不同区域的环境特点和问题实施差异化的环境治理策略,以缓解城市扩展和气候变化带来的压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谷歌地球引擎 城市环境评估 综合环境指数 城市可持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城市综合实力引力模型的珠三角城市群土地变化多情景模拟
11
作者 高怡凡 宋长青 +2 位作者 叶思菁 张潇丹 高培超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8-237,共10页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已经成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土地变化模拟可以预测未来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为人们更合理地使用土地资源提供参考.土地变化模型是土地变化模拟的有效工具.在众多土地变化模型中,CLUMondo模型成为近年...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已经成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土地变化模拟可以预测未来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为人们更合理地使用土地资源提供参考.土地变化模型是土地变化模拟的有效工具.在众多土地变化模型中,CLUMondo模型成为近年来流行的土地变化模型,其特征在于允许一种土地类型提供多种土地系统服务,更真实地刻画了土地类型与土地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该模型已广泛地应用于全球或区域的土地变化模拟中.为了使得CLUMondo模型应用于城市群的扩张研究时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城市综合实力引力模型的模拟方法.具体而言,本文通过集成CLUMondo模型和城市引力模型,将城市引力模型的计算结果作为驱动因子参与CLUMondo模型的土地变化模拟中,解决了CLUMondo模型应用于城市群扩张模拟时忽略城市间相互作用的问题,并选择了珠三角城市群作为案例区域,验证了集成后模型的精度.本文得到如下结论:1)城市引力模型可以较好地刻画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2)通过集成CLUMondo模型和城市引力模型,可以提高CLUMondo模型在模拟城市扩张时的精度.本文的研究为城市群的扩张模拟提供了解决方案,并为珠三角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UMondo模型 城市扩张 引力模型 均衡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于德永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7,共10页
生态系统服务从概念提出至今经历了50余年的研究历程,多学科、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应用、旺盛的实践应用需求推动了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向纵深和广域发展.总结与回顾了生态系统服务量化、生态系统服务维持机制和生态系统服务应用... 生态系统服务从概念提出至今经历了50余年的研究历程,多学科、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应用、旺盛的实践应用需求推动了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向纵深和广域发展.总结与回顾了生态系统服务量化、生态系统服务维持机制和生态系统服务应用研究进展.建立了自然景观、半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和城市景观生态系统服务量化方法,提高了生态系统服务量化的精度,揭示了生态系统服务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提出了生态系统服务约束作用关系理论框架和方法,揭示了生态系统服务相互作用关系的依赖性、竞争性、独立性特征及其生态学机制.提出了集景观格局-生态过程/功能-生态系统服务-居民福祉于一体的土地利用优化策略方案,支撑了区域高质量发展政策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服务 约束关系 绿色GDP 环境资源量 生态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宁市主要湿地挺水植物光合与蒸腾作用的时空变化和影响因素研究
13
作者 张春娜 刘志锋 +2 位作者 左晔 张凤娇 毛旭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7-216,共10页
挺水植物作为城市湿地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光合作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同时通过蒸腾作用调节湿度,对于提升高原旱区城市居民福祉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聚焦西宁市城市湿地中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香蒲(Typha orientali... 挺水植物作为城市湿地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光合作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同时通过蒸腾作用调节湿度,对于提升高原旱区城市居民福祉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聚焦西宁市城市湿地中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香蒲(Typha orientalis)2种主要挺水植物,通过在不同地点、不同时段测定芦苇和香蒲的生理指标和环境参数,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时间上,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为多峰型,香蒲(14.72μmol·m^(-2)·s^(-1))高于芦苇(8.46μmol·m^(-2)·s^(-1));芦苇蒸腾速率为单峰型,香蒲为双峰型,香蒲(7.68 mmol·m^(-2)·s^(-1))高于芦苇(3.90mmol·m^(-2)·s^(-1));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为单峰型,芦苇(2.34μmol·mmol^(-1))高于香蒲(2.03μmol·mmol^(-1)).2)空间上,芦苇和香蒲净光合速率表现入水口高于出水口的特征;芦苇入水口蒸腾速率高于出水口,香蒲出水口蒸腾速率高于入水口;芦苇入水口水分利用效率低于出水口,香蒲水分利用效率没有明显空间差异.3)光合有效辐射、水汽压差、大气温度和水质是影响挺水植物光合与蒸腾作用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4)香蒲固碳释氧量和增湿能力均高于芦苇.研究结果为评估和提升西宁市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城市 城市湿地 挺水植物 光合作用 蒸腾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师范大学自然资源学科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
14
作者 李晓兵 李小雁 +3 位作者 姜广辉 王佩 黄庆旭 刘颖慧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3,共11页
回顾了北京师范大学自然资源学科建设30年来在多个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涵盖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综述了自然资源学科研究团队在自然资源调查与监测、资源形成与演变机制、资源开发与利... 回顾了北京师范大学自然资源学科建设30年来在多个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涵盖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综述了自然资源学科研究团队在自然资源调查与监测、资源形成与演变机制、资源开发与利用、生态保护与修复,以及资源规划与管理等领域取得的突出贡献.梳理了学科发展面临队伍建设、科研转型、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挑战.亟须面向新时期自然资源学科发展的新要求,立足学科的交叉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特点,在学科融合和集成创新方面取得新突破.积极服务于生态文明、绿色低碳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为“地理学”一流学科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科学与技术 自然资源管理 回顾与展望 人才培养 30周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牧交错带景观尺度土壤腐殖质层厚度空间变异分析
15
作者 徐婷 张卓栋 +1 位作者 王旖林 朱淼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7-254,共8页
研究农牧交错带景观尺度土壤腐殖质层厚度空间特征及变化规律,探明腐殖质层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其土壤资源利用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野外实地调查数据,利用地统计与GIS相结合的方法,从景观尺度分析农牧交错带土壤腐殖质层厚度... 研究农牧交错带景观尺度土壤腐殖质层厚度空间特征及变化规律,探明腐殖质层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其土壤资源利用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野外实地调查数据,利用地统计与GIS相结合的方法,从景观尺度分析农牧交错带土壤腐殖质层厚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地形、植被等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土壤腐殖质层厚度均值为53.8 cm,主要集中于20~60 cm;2)土壤腐殖质层厚度具中等空间自相关性,其空间变异性较高,呈较明显的斑块状分布;3)海拔是土壤腐殖质层厚度最显著的影响因子(P<0.05),土壤腐殖质层随海拔增加明显变薄,不同坡向、坡度、植被类型条件下的土壤腐殖质层厚度均值存在差异,但总体差异不显著(P>0.05).景观尺度下多种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土壤腐殖质层厚度空间分布的高复杂性,其空间异质性在土壤碳储量测算等相关研究中应被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殖质层厚度 空间变异 地形 农牧交错带 景观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6-2024年若尔盖湿地景观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16
作者 邱梦琪 刘焱序 +5 位作者 刘涛 张叶 王璟 杨猛 秦杰 向国萍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62-2172,共11页
若尔盖湿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泽集中分布区,在保障黄河水资源安全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当前缺乏针对若尔盖地区的长时间序列、较高时空分辨率的湿地景观信息,导致对若尔盖湿地景观演变全貌认识不全。为明晰若尔盖湿地... 若尔盖湿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泽集中分布区,在保障黄河水资源安全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当前缺乏针对若尔盖地区的长时间序列、较高时空分辨率的湿地景观信息,导致对若尔盖湿地景观演变全貌认识不全。为明晰若尔盖湿地时空演变趋势及驱动因素,研究以若尔盖湿地草本沼泽和水体为研究对象,在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中,利用Landsat⁃5/7/8遥感卫星数据集,结合随机森林分类与样本迁移方法,生成了1986—2024年湿地空间分布数据集,空间分辨率为30 m、时间间隔为1年,整体分类精度在95.49%以上。研究表明:2024年草本沼泽及水体总湿地面积相对1986年退化了77.15 km^(2),湿地退化率为2.5%。草本沼泽以1996年及2013年为时间节点,呈现出“增⁃减⁃增”的变化趋势;水体面积的变化波动较大,呈现“减⁃增”的变化趋势,2024年的水体规模约是1986年的1.6倍。草本沼泽会随着生长季温度的升高而发生退化,降水量与径流量的增加促进了水体面积的扩张,近些年的湿地修复工程有效促进了湿地恢复。然而,水体的连通性及草本沼泽的聚集性却呈现下降趋势,因此,未来的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应重点提升湿地的连通性和聚集性。研究为若尔盖湿地保护、恢复和可持续管理提供了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湿地 长时间序列 时空变化 景观指数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科野外台站建设回顾与展望
17
作者 徐霞 徐自为 +7 位作者 田玉强 赵少杰 张峰 李小雁 刘绍民 何春阳 黄永梅 张春来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81,共11页
野外台站是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科的重要研究基地.基于区域特点和研究特色,野外台站不断扩大建设,样地和软硬件设施逐步完善,研究内容不断丰富,高水平成果持续涌现.本文分析了野外观测台站在资源学科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及现阶段的发... 野外台站是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科的重要研究基地.基于区域特点和研究特色,野外台站不断扩大建设,样地和软硬件设施逐步完善,研究内容不断丰富,高水平成果持续涌现.本文分析了野外观测台站在资源学科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及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回顾了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科野外台站的建设历程,深入剖析了典型野外台站的建设历史、现状和研究成果,并展望台站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资源学科野外台站的未来建设思路和规划.旨在为资源学科野外台站的建设以及观测数据的获取和使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外台站 资源学科 发展趋势 建设回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宁市行道树夏季正午遮荫效果多尺度评估
18
作者 左晔 张春娜 +3 位作者 林子斌 毛旭锋 刘淑慧 刘志锋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728-4742,共15页
西宁市作为青藏高原最大的城市,面临着强烈紫外线辐射的影响。评估其行道树的遮荫效果对于完善行道树空间布局和降低紫外线辐射对行人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无人机遥感和实地测量,定量评估了西宁市7条主路、21条支路和47个样方的人... 西宁市作为青藏高原最大的城市,面临着强烈紫外线辐射的影响。评估其行道树的遮荫效果对于完善行道树空间布局和降低紫外线辐射对行人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无人机遥感和实地测量,定量评估了西宁市7条主路、21条支路和47个样方的人行道上行道树夏季正午的遮荫效果,并选取了11种典型行道树,分析了不同树种及结构特征对遮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西宁市行道树遮荫率较低。全市遮荫率均值为36%,所有城区行道树遮荫率均值均不超过50%,城北区遮荫率均值最低,仅为29%;93%的道路遮荫率低于50%,湟中路遮荫率最低,仅为21%。(2)不同树种的遮荫效果差异明显。青甘杨(Populus przewalskii)、垂枝榆(Ulmus pumila cv.Tenue)、新疆杨(Populus alba var.pyramidalis)、大叶榉树(Zelkova schneideriana)和美国红梣(Fraxinus pennsylvanica)具有较好的遮荫效果,三角枫(Acer buergerianum)的遮荫效果最差。(3)缺少行道树是遮荫率低的主要原因,全市行道树的种植率均值仅为48%。因此,在西宁市的城市更新过程中,需在湟中路等遮荫率极低的路段通过种植青甘杨等遮荫效果较好的树种提升遮荫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城市 行道树 遮荫效果 紫外线屏蔽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重点城镇化地区人类福祉的时空动态——以拉萨市为例
19
作者 余浩天 许茗雯 刘颖慧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4期530-538,共9页
人类福祉是衡量居民幸福指数与生活质量的指标之一,反映了生态屏障对于百姓生活质量的稳定与提升作用.目前,学界多采用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经不平等调整后的人类发展指数(inequalityadjusted human development... 人类福祉是衡量居民幸福指数与生活质量的指标之一,反映了生态屏障对于百姓生活质量的稳定与提升作用.目前,学界多采用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经不平等调整后的人类发展指数(inequalityadjusted human development index,IHDI)等指标评估人类福祉.青藏高原地区作为我国生态脆弱区、脱贫攻坚重点区域,其人类福祉的分布及变化反映了我国脱贫攻坚的成效与百姓的生活水平,但目前相关研究为数尚少.本文选取拉萨市作为青藏高原的重点城镇化地区案例,以HDI指数与基于熵权法综合测算的人类福祉指标探究其2000-2022年人类福祉变化,并以IHDI探究2020年拉萨市人类福祉县域分布差异.结果表明:1)拉萨市的HDI在2000-2022年间不断提升,由2000年的59.14提升至2022年的78.79,健康指数、生活指数、教育指数水平等分项指标依趋势上涨;2)拉萨市的人类福祉指数自2000-2022年不断增长,由15.86上涨到86.79,分项指标生活发展指数、生态安全指数、健康指数、社会公平与保障指数、教育发展指数均波动上升;3)从IHDI的地域分布视角,拉萨市的人类福祉高值区域集中于市区,低值区域集中于郊县.本文从多种指标分析了拉萨市人类福祉的时空分布,揭示了当下脱贫攻坚的成果与青藏高原人民生活建设的历程,并展望了青藏高原典型城镇区人类福祉的增长,为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的人类福祉研究提供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福祉 熵权法 客观福祉 拉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变化背景下骤旱时空分布、机制与影响
20
作者 胡金龙 缪驰远 +1 位作者 柴元方 苟娇娇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25年第4期1-11,共11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全球干旱增强速率在过去数十年显著加快,干旱模式从缓旱转向骤旱,且未来情景下骤旱的频率和强度将持续上升。骤旱作为一种快速发生且破坏性强的极端气候事件,对全球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安全造成严峻挑战... 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全球干旱增强速率在过去数十年显著加快,干旱模式从缓旱转向骤旱,且未来情景下骤旱的频率和强度将持续上升。骤旱作为一种快速发生且破坏性强的极端气候事件,对全球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安全造成严峻挑战。笔者梳理了骤旱概念的演变,明确了以“快速增强、干旱形成、产生影响”为核心3要素的定义框架,深入解构了驱动骤旱的物理机制,论证了全球变化如何通过大气、海洋和陆地3个层面的协同作用非线性地放大骤旱风险,深入剖析其在全球变化框架下的核心科学问题。骤旱的危害性体现在其与热浪等灾害并发形成的复合效应,以及对农业、生态与水资源产生的级联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应对骤旱的适应与减缓策略,强调了构建高时空分辨率的多指标融合监测预警系统、突破次季节到季节尺度的预报瓶颈、以及建立具有快速响应能力和系统性风险治理适应性治理框架的必要性,旨在为深化骤旱的科学理解、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及制定相关气候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骤旱 干旱 全球变化 陆–气耦合 复合极端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