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联合升降轨Sentinel-1A的地表形变监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陈有东 何毅 +2 位作者 张立峰 王文辉 唐源蔚 《海洋测绘》 CSCD 2020年第4期59-64,共6页
河谷型、海岸带、海岛礁以及滩涂等区域地表形变信息的准确获取,迫切且关键。利用25景升轨和28景降轨Sentinel-1A数据,基于SBAS-InSAR技术,获取兰州城区2014年10月~2016年9月的地表沉降速率图和沿视线方向(line-of-sight,LOS)的时相位移... 河谷型、海岸带、海岛礁以及滩涂等区域地表形变信息的准确获取,迫切且关键。利用25景升轨和28景降轨Sentinel-1A数据,基于SBAS-InSAR技术,获取兰州城区2014年10月~2016年9月的地表沉降速率图和沿视线方向(line-of-sight,LOS)的时相位移量,探讨升降轨数据在河谷型城市地表形变监测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升降轨Sentinel-1A数据之间的时相位移量具有高度关联性,其中升轨数据在地形起伏较大区体现出良好的干涉性,而降轨数据在平坦区表现出较好的监测能力。兰州城区大部分区域处于稳定状态,但沙井驿、九州、小达坪、东岗、伏龙坪、西客站以及周边区域地表存在沉降趋势,最大沉降速率可达30 mm/年。联合升降轨Sentinel-1A数据监测河谷型、海岸带、海岛礁以及滩涂等区域地面沉降具有可行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小基线集技术 升降轨 地表形变 河谷型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BAS-InSAR技术的喀喇昆仑公路盖孜河谷段形变监测与影响因子分析
2
作者 莫丹丹 火久元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2-42,共11页
喀喇昆仑公路(KKH)盖孜河谷段地质条件复杂、气候特殊多变、沿线滑坡灾害多发,因此针对该区域的滑坡灾害调查与监测研究工作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BAS-InSAR)技术结合光学遥感影像,对KKH盖孜... 喀喇昆仑公路(KKH)盖孜河谷段地质条件复杂、气候特殊多变、沿线滑坡灾害多发,因此针对该区域的滑坡灾害调查与监测研究工作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BAS-InSAR)技术结合光学遥感影像,对KKH盖孜河谷段进行地表形变监测和时序形变特征分析。①基于覆盖研究区的64景Sentinel-1A影像数据,利用SBAS-InSAR技术获取了研究区域在研究时段内的形变分布图及时序形变特征,研究区2017年3月—2022年8月雷达视线向(LOS)的形变速率值为-33.5~11.6 mm/a,最大累积形变量为179.4 mm;②结合研究区内4处典型滑坡区域的光学遥感影像和前人研究成果验证了形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表明SBAS-InSAR技术是滑坡灾害形变监测方面的有效手段;③利用高程、坡度、月均降水量、逐月平均温度、月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表层土壤水旬度、冰川分布数据、地震目录、IGBP土地覆被等数据对时序形变曲线进行分析,进而挖掘不同因素对研究区滑坡地表形变的影响,为灾害早期识别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喇昆仑公路 SBAS-InSAR 形变监测 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PS-InSAR技术与多变量LSTM神经网络的高铁路基冻胀形变预测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李鑫 魏冠军 张德龙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4,共7页
针对传统形变监测及预测难以做到大范围监测和精准预测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联合PS-InSAR技术和多变量长短期记忆(M-LSTM)神经网络监测和预测高铁路基冻胀形变的方法。首先,该方法利用PS-InSAR技术获取路基冻胀空间分布特征;然后,使用皮尔... 针对传统形变监测及预测难以做到大范围监测和精准预测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联合PS-InSAR技术和多变量长短期记忆(M-LSTM)神经网络监测和预测高铁路基冻胀形变的方法。首先,该方法利用PS-InSAR技术获取路基冻胀空间分布特征;然后,使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优化出3种冻胀诱发因素,所得数据经预处理后组成训练数据;最后,引入LSTM构建智能化、多变量冻胀预测模型,精确地预测路基冻胀形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PS-InSAR技术在大范围形变监测中具有可靠性,M-LSTM模型预测精度比传统神经网络模型更高,平均判定系数(R^(2))、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平均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973、0.024 mm和0.035 mm,说明M-LSTM模型在高铁路基冻胀形变预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同时也为路基冻胀形变预测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INSAR 多变量LSTM模型 高铁路基冻胀 形变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SAR技术门源地震地表形变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金鑫田 王世杰 +1 位作者 张兰军 高星月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4,共9页
地震引发的地表形变规模大、范围广,由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对当地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影响明显。研究门源地震造成的地表形变,对理解地震形变运动过程、识别地质灾害隐患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fferential int... 地震引发的地表形变规模大、范围广,由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对当地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影响明显。研究门源地震造成的地表形变,对理解地震形变运动过程、识别地质灾害隐患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InSAR)技术获取门源地震同震形变场,根据升降轨几何关系,提取门源地震地表二维形变信息;利用覆盖研究区域的21景升轨Sentinel-1A影像,基于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技术提取门源地震震后地表形变信息,得到视线向(line of sight,LOS)的时间序列和平均形变速率。结果表明,同震形变主要分布在冷龙岭断裂与托莱山断裂的交汇处,LOS向地表形变升轨隆升形变量为0.40 m,沉降量为-0.65 m,降轨隆升形变量为0.80 m,沉降量为-0.70 m;联合升降轨视线向结果分析二维形变,得到垂直方向最大形变量为-0.32 m,以沉降为主,水平方向最大形变量为0.87 m,以向东运动为主,说明此次地震水平方向形变显著,断层运动状态为左旋走滑作用。2022年1月17日—9月26日期间,整体形变较为稳定,部分区域形变明显,断裂带活动是影响地表形变的主要因素,平均形变速率最大值为53 mm/a,最大形变量达到77 mm。研究结果可为地震灾害防治、应急管理工作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形变 INSAR 门源地震 形变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RACE与InSAR数据地下水变化与地面沉降滞后性研究
5
作者 魏小强 杨国林 +2 位作者 刘涛 邵明 马志刚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30,共9页
河西地区地下水利用比重不断上升导致地下水位显著下降,引起了局部地区地面沉降。研究河西地区地下水变化与地面沉降滞后性对当地水资源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GRACE与GLDAS数据得到研究区2010—2017年地下水... 河西地区地下水利用比重不断上升导致地下水位显著下降,引起了局部地区地面沉降。研究河西地区地下水变化与地面沉降滞后性对当地水资源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GRACE与GLDAS数据得到研究区2010—2017年地下水变化速率,结合监测井实测数据验证了反演地下水变化数据的可靠性,利用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技术得到局部沉降区2014年10月—2017年6月的地表形变速率,并用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ersistent scatters 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PS-InSAR)技术对结果进行对比验证,运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和时滞相关性分析对地下水变化与地表沉降数据解算分析。结果表明,临泽、甘州、凉州、金川沉降区地面沉降较地下水变化滞后时间分别为74~86 d,61~80 d,80~99 d,74~99 d;相关系数分别在0.541~0.593,0.589~0.689,0.600~0.750,0.543~0.630之间。研究结果可为河西地区水资源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和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CE SBAS-InSAR PS-INSAR 地下水变化 地面沉降 滞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知识图谱的地理学家人生轨迹时空分析与对比
6
作者 马荣娟 闫浩文 +2 位作者 禄小敏 毛富康 富璇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90,共9页
对地理学家的人生脉络进行可视化研究有利于剖析特定历史形态下人物的生命历程及人物关系。该文以明朝两位不同领域的地理学家王士性和徐霞客为例,首先基于GeoScene Online的个体轨迹进行空间可视化,利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等空间分析... 对地理学家的人生脉络进行可视化研究有利于剖析特定历史形态下人物的生命历程及人物关系。该文以明朝两位不同领域的地理学家王士性和徐霞客为例,首先基于GeoScene Online的个体轨迹进行空间可视化,利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等空间分析方法剖析两位地理学家人生轨迹的空间分布特征;在首都距、家乡距的基础上,探索性提出仕途距、游历中心距的概念,丰富了轨迹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并从时序角度分阶段构建个体的移动轨迹;重点运用知识图谱思想构建了地理学家的人生脉络全图进行联动分析,并结合地理学家的行迹、著述、故事和社会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不同类型地理学家的时空间行为模式存在明显差异,对地理学理论体系构建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②地理学家的人生轨迹受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社会复杂驱动力影响较大,特定的历史事件、社会变革及思想文化潮流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和塑造了地理学家的空间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图谱 地理学家 人生轨迹 可视化 时空分布 GeoScene Onli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及导热系数与冻土环境变量的高铁路基冻深预测LSTM模型构建及应用
7
作者 张超越 魏冠军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352-3363,共12页
提高季节性冻土区高铁路基冻深预测精度,对保证寒区高速铁路的安全调度和平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现有季冻区高铁路基冻深预测模型缺乏利用多元环境序列信息的问题,提出一种顾及导热系数与冻土环境变量的高铁路基冻深预测LSTM模型,... 提高季节性冻土区高铁路基冻深预测精度,对保证寒区高速铁路的安全调度和平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现有季冻区高铁路基冻深预测模型缺乏利用多元环境序列信息的问题,提出一种顾及导热系数与冻土环境变量的高铁路基冻深预测LSTM模型,以兰新高铁山丹马场−民乐路段DK371+900、DK383+345和DK391+9403处断面为例,对2015-2017年冻深快速增长期的路基冻深进行预测。该模型首先利用EMD算法对导热系数与冻土环境变量时序数据进行信号分解,得到一系列具有不同特征尺度的数据序列,体现出原数据的趋势与波动性,增加数据的细节和多样性;再利用KPCA算法提取出影响路基冻深的关键因子,实现数据降维,消除因EMD产生的数据冗余;最后通过LSTM网络实现基于多变量的路基冻深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较传统路基冻深预测模型、EMD-LSTM模型、多变量BP神经网络模型、多变量LSTM模型有更高的精确度。模型在3处断面路基冻深预测的平均绝对误差(f_(mae))为0.029、0.033和0.060 m;均方根误差(f_(rmse))为0.036、0.042和0.075 m;拟合优度(R2)为0.924、0.949和0.906。其f_(mae)与f_(rmse)相比于传统路基冻深预测模型最高降低了89.1%和86.8%;相比于EMD-LSTM模型最高降低了87.7%和85.7%;相比于多变量BP神经网络模型最高降低了66.3%和64.7%;相比于多变量LSTM模型最高降低了60.2%和56.7%。研究结果可为季节性冻土区高铁路基冻深预测提供一种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路基 经验模态分解 核主成分分析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冻结深度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京津冀土地利用变化及碳储量时空分异研究 被引量:22
8
作者 彭云妮 桑会勇 +2 位作者 翟亮 张紫怡 段晋江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4,31,共7页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是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人类活动改变土地利用格局,而土地利用/覆被(land-use/land-cover,LULC)变化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碳循环。本文在全球地表覆盖数据GlobeLand30的支持下分析了2000-2020...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是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人类活动改变土地利用格局,而土地利用/覆被(land-use/land-cover,LULC)变化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碳循环。本文在全球地表覆盖数据GlobeLand30的支持下分析了2000-2020年京津冀土地利用变化,利用InVEST模型模拟了碳储量时空变化,并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技术对其进行了分区研究。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京津冀地区耕地和人造地表变化面积最大,分别为减少340222.124 hm^(2)和增加246333.493 hm^(2);②京津冀地区2000、2010和2020年碳储量总值分别为1666.47×10^(6)、1654.63×10^(6)、1632.88×10^(6)t,耕地流失和人造地表扩张是碳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③京津冀碳储量高值主要分布在海拔相对较高的山林地区,低值主要分布在北京市中心、津冀海岸带,以及河北省沧州和唐山的东部南部区域;④局部自相关结果表明,碳储量出现高-高聚集的区域在研究区的北部和西部,在出现低-低聚集的区域中天津市东丽区和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弱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土地利用 InVEST模型 京津冀 空间自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继通信技术的灾后区域地形特征点无人机精细测绘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吕雯雪 李建章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02-205,共4页
采用当前方法绘制灾后区域地形时,测绘所用时间较长,绘制结果与实际区域地形之间存在较大误差。为此,该文提出基于中继通信技术的灾后区域地形特征点无人机精细测绘方法。采用中继通信技术获取灾后区域地形影像,基于共线方程理论获取灾... 采用当前方法绘制灾后区域地形时,测绘所用时间较长,绘制结果与实际区域地形之间存在较大误差。为此,该文提出基于中继通信技术的灾后区域地形特征点无人机精细测绘方法。采用中继通信技术获取灾后区域地形影像,基于共线方程理论获取灾后区域地形特征点对应的坐标,利用POS辅助控制三角测量方法处理影像,通过高精度物方DEM匹配技术实现灾后区域地形的绘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继通信技术 灾后区域地形 无人机 地形绘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土地利用转变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姜筱筱 李雪梅 +2 位作者 韩惠 许民 凌红波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75-2082,共8页
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碳储量多少与全球气候危机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基于InVEST模型和ArcGIS软件并结合甘肃省三期(2000、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对甘肃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和碳储量多少进行动态评估与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 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碳储量多少与全球气候危机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基于InVEST模型和ArcGIS软件并结合甘肃省三期(2000、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对甘肃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和碳储量多少进行动态评估与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未利用地和耕地面积明显减少,建设用地、草地、林地和水域面积呈增加趋势,土地类型的转入转出主要以草地和耕地之间的转换为主。(2)甘肃省2000—2020年碳储量累计增加331.24×10^(4) t,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3)未利用地转为耕地和草地转为林地对区域碳储量增加起促进作用,而制约区域碳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换以及草地向未利用地的转换。研究结果可为甘肃省未来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土地利用类型 InVEST模型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点云与密集匹配点云联合测量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丰炯 魏冠军 +1 位作者 党空雁 吴志才 《激光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44-50,共7页
针对地面激光扫描仪在进行作业时,有时因遮挡视线而无法采集数据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利用改进的采样一致性初始配准(Sample Consensus Initial Aligment,SAC-IA)算法在异源多视角点云中进行联合测量的方法。将三维激光扫描仪从地面视角采... 针对地面激光扫描仪在进行作业时,有时因遮挡视线而无法采集数据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利用改进的采样一致性初始配准(Sample Consensus Initial Aligment,SAC-IA)算法在异源多视角点云中进行联合测量的方法。将三维激光扫描仪从地面视角采集的点云和倾斜摄影测量从空中视角获取的影像密集匹配点云,使用改进的采样一致性初始配准(SAC-IA)算法进行配准融合,实现了空中和地面视角的集成,大大减轻遮挡对测绘工作的影响。用某建筑物三维激光扫描得到的点云数据和倾斜摄影得到的密集匹配点云数据进行实验,并对配准融合后得到的点云数据进行了精度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使用本算法配准点云数据时,比现有方法精度上有明显的提升,算法效率提高了57.46%~59.73%。同时,使用本方法配准融合的点云数据其精度小于5 cm,满足测图精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源多视角点云 三维激光扫描 点云配准 改进SAC-IA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InSAR技术的武威市地面沉降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6
12
作者 黄家乐 苏小宁 +3 位作者 石睿娟 鲍庆华 赵立 徐炜祥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75-587,共13页
武威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是一座典型的农业城市,分布有大量农业耕地。由于土壤疏松,地面容易受到降水和地下水的影响,易发生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对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不利影响。本文利用2017年2月至2022年12月的Sentinel-1A数据,通过PS-In... 武威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是一座典型的农业城市,分布有大量农业耕地。由于土壤疏松,地面容易受到降水和地下水的影响,易发生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对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不利影响。本文利用2017年2月至2022年12月的Sentinel-1A数据,通过PS-InSAR技术提取了武威市的地面沉降监测数据,包括视线向形变速率和累积形变量。对形变场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引入Mogi模型反演地下深部变形范围。最后,结合研究区的降水数据和GRACE重力卫星获取到由陆地水负荷引起的地表形变数据,并对研究区的沉降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存在两个主要沉降区,其中主沉降区A的最大累积沉降量达到-290.9 mm,视线向形变速率为-52.0 mm/a;主沉降区B的沉降量达到-178.1 mm,视线向形变速率为-43.8 mm/a。地表沉降呈现周期性变化,且向东南方向逐步扩展,与降水和地下水变化特征相似。通过Mogi模型反演,得出了主沉降区的地下影响范围(半径)和深度,其中主沉降区A为40.96 m和133.67 m,主沉降区B为38.60 m和140.78 m。按季节划分统计形变数据,结果表明,由于研究区所属干旱区,自然降水无法对地面沉降产生显著影响,而农耕时大量地下水的抽取才是导致区域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INSAR 地面沉降 侵蚀性降水 地下水 Mogi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东盟多源遥感数据的森林高度反演及应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谢开翼 陈瑞波 +3 位作者 王志莉 王群 包俊帆 朱宁宁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37,64,共7页
森林生态系统在调节生态气候与碳循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森林高度是衡量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参数。利用单一遥感数据获取森林冠层高度会受到多种制约。因此,本文使用星载激光雷达ICESat-2提供的高质量离散森林冠层高度点,结合Sentin... 森林生态系统在调节生态气候与碳循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森林高度是衡量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参数。利用单一遥感数据获取森林冠层高度会受到多种制约。因此,本文使用星载激光雷达ICESat-2提供的高质量离散森林冠层高度点,结合Sentinel-1、Landsat 8及地形数据,采用随机森林方法建立不同影像特征组合森林冠层高度的回归模型,并分析各特征对森林高度反演的影响,最后将模型应用于广西森林冠层高度制图。试验结果表明,多源遥感数据可有效提高森林冠层高度反演精度,在所利用遥感数据中,特征重要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光学特征、地形特征、SAR特征,“L8+SRTM+Sentinel-1+邻域均值”特征组合的反演精度最高,加入邻域均值特征进行森林冠层高度反演效果最佳,随机森林模型能精确绘制森林冠层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冠层高度 ICESat-2 Sentinel-1 Landsat 8 广西-东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钢板建筑群视角下的西宁市产业园区时空分布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玉清 杨树文 +2 位作者 洪卫丽 苏航 雒亚文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9-247,共9页
产业园区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其时空格局分布的研究对于掌握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园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客观表征产业园的时空分布特征,该文引入彩钢板建筑群数据作为研究产业园区的辅助数据,结合青海省西宁市主城区2005—2... 产业园区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其时空格局分布的研究对于掌握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园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客观表征产业园的时空分布特征,该文引入彩钢板建筑群数据作为研究产业园区的辅助数据,结合青海省西宁市主城区2005—2020年产业园区部分信息和路网等数据,采用网络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和等扇分析法,长时序探析了西宁市产业园区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2005—2020年西宁市产业园数量持续增长,增长率达73%,其中城北区增长速率最快;②园区高度聚集区域由单一区域向多区域发展,从彩钢板建筑群的密度变化来看,新增园区多分布在城市边缘,聚集区呈南北交叉带状分布,与城市空间结构吻合;③产业园区在2005—2020年间均呈现“西北-东南”向分布,集聚方向趋势越来越不明显;④产业园区的扩张有分阶段分区域发展特征,且扩张强度逐渐减小,园区发展逐渐趋于稳定。研究结果将为西宁市城市化发展研究或园区结构转型等提供客观时空数据支持和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园区 彩钢板建筑群 时空分布 网络核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波GRU-ARMA优化的InSAR监测沉降预测方法
15
作者 马志刚 杨国林 +3 位作者 刘涛 魏小强 石守军 陈皓轩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3-39,共7页
本文在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LSTM-ARMA)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小波门控循环神经网络-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GRU-ARMA)优化算法。首先使用小波降噪将InSAR原始时间序列分解成趋势项和噪声项,采用GRU循环神经网络滚动预测... 本文在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LSTM-ARMA)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小波门控循环神经网络-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GRU-ARMA)优化算法。首先使用小波降噪将InSAR原始时间序列分解成趋势项和噪声项,采用GRU循环神经网络滚动预测趋势项、ARMA模型预测噪声项;然后将趋势项和噪声项的预测值之和作为总的时间序列预测值,其优点为提高了各监测点的预测精度;最后选取阿干矿区2020—2023年最严重沉降区域的多个点(CP0001、CP0007和CP0009)为例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小波优化组合模型的预测精度高于传统单一模型GRU/LSTM的预测精度;相较于LSTM-ARMA模型,小波GRU-ARMA优化模型的预测效果更稳定,是一种地表沉降预测的有效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AS-InSAR 小波GRU-ARMA优化模型 地表沉降预测 逐点预测 面域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碳监测卫星光学立体影像定位精度分析
16
作者 丁健行 唐新明 +2 位作者 祝小勇 曲典 刘翔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128,共8页
陆地碳监测(terrestrial carbon monitor satellite,CM-1)卫星主要应用于陆地生态资源调查监测,因此,对其光学立体影像定位精度及DSM质量分析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利用参考影像和AW3D30 DEM数据,在CM-1卫星立体影像上匹配一定量控制点,... 陆地碳监测(terrestrial carbon monitor satellite,CM-1)卫星主要应用于陆地生态资源调查监测,因此,对其光学立体影像定位精度及DSM质量分析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利用参考影像和AW3D30 DEM数据,在CM-1卫星立体影像上匹配一定量控制点,进行区域网平差,以验证CM-1卫星影像立体定位精度;随后,将CM-1立体影像提取的DSM数据分别与AW3D30 DEM和ICESat-2激光测高数据对比分析;最后,利用平均值、标准差和均方根误差3项指标评估CM-1立体影像提取的DSM精度。结果表明,有控条件下,相对于数字正射影像,CM-1卫星立体影像在平原地区平面定位精度达到1 m,相对于AW3D30 DEM,平原地区高程定位精度达到1.57 m。前视后视立体影像提取的DSM精度高于前视正视、后视正视立体影像提取的DSM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碳监测卫星 区域网平差 有理函数模型 数字地表模型 卫星激光测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视觉舒适度的城市户外运动路线选取方法与应用
17
作者 王炳瑄 闫浩文 +2 位作者 李心雨 王卓 王小龙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6,共6页
为避免户外运动路线选取仅依赖个人主观认知而导致效果不佳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视觉舒适度的城市户外运动路线选取方法。该方法基于街景影像数据和EfficientNet_B7深度学习模型模拟用户视觉感知,生成大范围的道路舒适度,据此选择舒适... 为避免户外运动路线选取仅依赖个人主观认知而导致效果不佳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视觉舒适度的城市户外运动路线选取方法。该方法基于街景影像数据和EfficientNet_B7深度学习模型模拟用户视觉感知,生成大范围的道路舒适度,据此选择舒适度较高的路线。最后,以3种不同户外运动主题为例进行实际应用和对比评价,结果表明,基于视觉舒适度选取的户外运动路线周边环境良好,整体舒适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感知 路线选取 舒适度 街景影像 EfficientNet_B7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时间序列乡镇尺度人口密度估算及其变化分析——以上海市为例
18
作者 孙玉杰 车向红 +2 位作者 王勇 徐胜华 罗安 《遥感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121,共10页
高效获取精细化人口空间分布信息对于城市规划、应急救援等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缺少长时间序列乡镇街道常住人口数据的问题,基于长时间序列夜间灯光、土地利用和区县人口统计等数据,结合随机森林模型和特征优选方法,基于空... 高效获取精细化人口空间分布信息对于城市规划、应急救援等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缺少长时间序列乡镇街道常住人口数据的问题,基于长时间序列夜间灯光、土地利用和区县人口统计等数据,结合随机森林模型和特征优选方法,基于空间尺度不变性原理,构建乡镇尺度人口密度估算模型,并对2013—2022年上海市乡镇尺度人口密度进行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特征优选后乡镇人口估算模型的RMSE和MAE分别降低了8和13个百分点,R^(2)提升了4个百分点;不透水面面积比例、夜间灯光年亮度5%和50%分位数、耕地面积比例特征尤其重要,占总重要性评分的67.6%;2013—2022年间,上海市研究区低人口密度区数量呈显著线性降低趋势,中人口密度区数量保持稳定,高人口密度区数量呈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密度估算 夜间灯光 随机森林 特征优选 上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岛礁对航线搜救可达性评估
19
作者 石绍宸 吴文周 +2 位作者 张鹏 李丰宇 苏奋振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74-1283,共10页
文章首先将岛礁和航线分别抽象为点要素和线要素,利用Voronoi图划分出每个岛礁的作用区域,然后利用多级缓冲区对搜救范围进行分级表达,最后分别从出水有人、出水无人及未出水3类岛礁的角度,对南海138个岛礁与航线之间的搜救强度关系进... 文章首先将岛礁和航线分别抽象为点要素和线要素,利用Voronoi图划分出每个岛礁的作用区域,然后利用多级缓冲区对搜救范围进行分级表达,最后分别从出水有人、出水无人及未出水3类岛礁的角度,对南海138个岛礁与航线之间的搜救强度关系进行定量分析,以评估南海岛礁的搜救可达性能力及潜在价值。结果表明:1)岛礁对航线的搜救可达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与其他岛礁的空间配置关系。具体而言,岛礁到航线的距离是决定其搜救可达性的关键因素,距离航线越近,通常搜救强度越高,搜救可达性也越高;然而,在岛礁分布较为密集的区域,岛礁对航线的搜救缓冲区会因受到其他岛礁的竞争挤压而减小,导致搜救强度减弱,搜救可达性变低。2)从对航线的搜救可达性角度分析,出水有人岛礁中,东岛、弹丸礁、中建岛和北子岛对不同航线具有更突出的搜救可达性能力,具有最高的价值;出水无人岛礁中,黄岩岛、全富岛的搜救可达性能力较高,具有最高的价值;未出水岛礁中,司令礁、海马滩、榆亚暗沙、紫滩、浪花礁和皇路礁的综合优势明显,具有较高的潜在开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搜救 空间配置 VORONOI图 可达性 搜救强度 南海岛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植被变化归因的区域机器学习残差趋势法 被引量:3
20
作者 胡博洋 孙建国 +1 位作者 张倩 杨云睿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53,共8页
现有的残差趋势法采用逐像元建模策略,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构建模型,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逐像元建模策略使每个模型都包含了局部空间内的人类活动信号干扰;另一方面,普通最小二乘法不利于模拟普遍存在的非线性特征。因此,该文提... 现有的残差趋势法采用逐像元建模策略,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构建模型,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逐像元建模策略使每个模型都包含了局部空间内的人类活动信号干扰;另一方面,普通最小二乘法不利于模拟普遍存在的非线性特征。因此,该文提出一种全新的基于区域建模策略和机器学习算法的残差趋势法,并对比了用于表达空间异质性的2种环境变量:①地形、水文和土地利用等直接环境变量(direct-environmental variables,DEVs);②植被和气候时空序列组合的代理环境变量(proxy-environmental variables,PEVs)。首先,采用区域建模策略,分别引入DEVs和PEVs,使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植被-气候关系模型;其次,根据残差趋势法的定义得到残差值;最后,评估气候和人为因素对植被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①相比以往的逐像元普通最小二乘残差趋势法,所提方法的优势不仅表现为机器学习能够模拟植被-气候关系的非线性特征,还表现为区域建模具备更强的抗人类信号干扰能力;②新方法中,使用PEVs明显优于使用DEVs,前者充分利用了原有建模数据,没有增加数据获取难度,也避免了引入额外的数据误差。该文提出的区域机器学习残差趋势法可以实现更有效的植被变化归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变化归因 区域建模 机器学习算法 残差趋势法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