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3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气宇宙成因核素10Be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与展望
1
作者 杨睿涵 杨业 +1 位作者 曹振平 徐胜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2-407,共16页
高能宇宙射线及其次级粒子与大气和地表物质中的原子发生反应,分别生成大气和原位宇宙成因核素。大气成因10Be主要由散裂中子与大气中的氧和氮原子发生核反应生成,被气溶胶吸附后在大气层中迁移并通过干湿沉降过程沉积到地表。相比于14C... 高能宇宙射线及其次级粒子与大气和地表物质中的原子发生反应,分别生成大气和原位宇宙成因核素。大气成因10Be主要由散裂中子与大气中的氧和氮原子发生核反应生成,被气溶胶吸附后在大气层中迁移并通过干湿沉降过程沉积到地表。相比于14C,10Be具有更长的半衰期(1.387 Ma),定年尺度可达数个百万年。相比于原位成因10Be,大气成因10Be不仅可以作为年代学和地表风化剥蚀指标,同时也可以重建古地磁场强度和古气候降水变化。大气成因10Be具有应用范围广、自然界核素浓度高和实验室前处理简单等优势,有利于核素的实验室提取和加速器质谱分析。尽管大气成因10Be已经在各个领域中广泛应用,但对古地磁场强度、古气候降水、风化剥蚀通量、年代学等指标的适用性研究仍缺乏系统梳理和深入讨论。本文综述了大气成因10Be指标的基本原理和不同研究实例(如海洋沉积物、黄土沉积物、冰芯、河流沉积物等),探讨了大气成因10Be指标在表层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的适用性,并初步展望了大气成因10Be研究的机遇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成因10Be 沉降通量 古地磁场强度 古气候降水 地表风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变化、层圈相互作用研究与地球系统科学
2
作者 刘丛强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共6页
全球变化是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协同作用的结果,是人类活动主导下地球系统发生的结构性转变,其核心在于地球系统有限承载力与人类无限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气候、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变化。圈层相互作用是驱动全球变化的关键因素,... 全球变化是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协同作用的结果,是人类活动主导下地球系统发生的结构性转变,其核心在于地球系统有限承载力与人类无限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气候、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变化。圈层相互作用是驱动全球变化的关键因素,精准解析和预测圈层相互作用的过程机制、动态演变及相应的气候、环境和生态效应,有助于揭示全球变化的深层机制、准确评估地球系统突变风险和设计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本专辑聚焦全球变化与圈层相互作用前沿科学问题,从地球系统观测、模拟和管理等方面,详细阐述地球系统关键界面过程机制及其与人类活动的互馈关系,概述了当前全球变化和圈层相互作用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进展,梳理了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面临的挑战和前沿科学问题,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全球变化科学应对、人类-自然和谐共生以及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科学 全球变化 圈层相互作用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地球关键带水文过程与水环境和水资源研究:现状、挑战与未来 被引量:1
3
作者 桑丽源 郭威 +12 位作者 张静文 刘艺轩 章同坤 张竹卿 岳展鹏 李丹阳 张润 张旭 唐伟平 刘展航 丁虎 郎赟超 刘丛强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5-461,共17页
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是对生态环境影响最显著的人类活动,伴随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提升,城市化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城市排水系统不足加剧了水环境恶化,严重威胁城市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此,从地球... 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是对生态环境影响最显著的人类活动,伴随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提升,城市化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城市排水系统不足加剧了水环境恶化,严重威胁城市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此,从地球系统科学视角探讨城市三维下垫面结构、水文过程与水资源管理之间的复杂关系成为关键科学问题。本研究基于“地球关键带科学”和“社会-生态系统科学理论”,系统梳理了城市下垫面结构与水循环动态变化、水环境质量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耦合机制。通过整合物理、化学与生物过程,研究揭示了不透水面扩张对降水-径流-渗透动态平衡、污染物迁移及水资源供需分配的影响机制,强调社会与自然系统耦合研究对水资源优化管理的重要性。此外,研究结合水文过程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关联,深入分析了水文动态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人类福祉的调控作用,初步提出了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城市水资源可持续管理框架。该框架为理解城市水文系统结构-过程-功能的耦合机制提供了科学支撑。本综述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复杂的城市水文动态与生态服务关系,打通水文分支学科间壁垒,还为城市水资源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球关键带 水文过程 水环境 水资源 城市社会-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不同地幔端元来源玄武岩判别及其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4
作者 崔岩 王彦飞 +2 位作者 孟凡超 刘浩毅 刘展飞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9-350,共12页
地幔地球化学是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和识别地幔不均一性对于探讨地幔内部物质循环、揭示地球演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地幔端元划分方案主要依赖于幔源岩浆岩的同位素数据,但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 地幔地球化学是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和识别地幔不均一性对于探讨地幔内部物质循环、揭示地球演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地幔端元划分方案主要依赖于幔源岩浆岩的同位素数据,但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相较于同位素数据,主、微量元素数据的数量更大,实际应用前景更广阔。从数据分析的角度看,幔源岩浆岩的主微量元素有27个指标,远多于常用的Sr、Nd、Pb同位素指标,变量数目的增加可能会提高分类判断的精度,但是也会给分类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建模所需的样本数量大大增加;二是传统的二维、三维图版法不再适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数据和方法两个层面入手:首先从全球共享地球化学数据库GEOROC和PetDb获取数据;然后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建立判别模型,最终获得了基于元素特征的玄武岩地幔端元类型逻辑回归模型。该模型不仅具有很好的分类效果,而且有助于分析和总结来自不同地幔端元的玄武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该研究对地幔不均一性的精细识别及与其相关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地幔端元划分 主、微量元素 地球化学数据库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焦离子束显微镜技术及其在地球和行星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9
5
作者 谷立新 李金华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19-1140,共22页
聚焦离子束-扫描电子显微镜作为重要的微纳米尺度精细加工、微小样品制备和微区原位显微分析设备,与其他高精尖显微分析仪器(如透射电镜、离子探针、原子探针和同步辐射等)配合使用,可为纳米地球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本文在简要... 聚焦离子束-扫描电子显微镜作为重要的微纳米尺度精细加工、微小样品制备和微区原位显微分析设备,与其他高精尖显微分析仪器(如透射电镜、离子探针、原子探针和同步辐射等)配合使用,可为纳米地球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本文在简要介绍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技术的原理、功能和技术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展示该技术在加工制备透射电镜超薄片样品和原子探针针尖样品中的应用,以及在代表性地学样品(如矿化微生物和页岩等)样品三维重构成像分析上的应用。最后,分析了该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并对它在地球和行星科学研究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焦离子束 扫描电镜 透射电镜 原子探针 纳米地球科学 行星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科学 被引量:6
6
作者 刘丛强 李思亮 +5 位作者 刘学炎 王宝利 郎赟超 丁虎 郝丽萍 张琼予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466,共12页
地球已进入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人类已成为全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人类活动导致的地球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关键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改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地球生态系统的关键功能,给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带... 地球已进入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人类已成为全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人类活动导致的地球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关键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改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地球生态系统的关键功能,给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带来诸多威胁。本文基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新进展,综述了人类世全球变化特征、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地球系统各圈层演化中的作用及其变化规律。特别关注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生产和消费模式改变等人类活动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气候、生态和环境效应。研究表明,应对人类世全球变化需要系统理解人类活动作为主要驱动力的多要素和多尺度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其生态和环境效应,基于地球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开展针对人类世社会-生态系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研究。在文末提出了人类世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优先领域和方向,并强调解决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高度影响下人类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各种复杂科学问题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世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全球变化 地球系统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沉积学发展战略:沉积地球化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2
7
作者 周锡强 陈代钊 +1 位作者 刘牧 胡建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93-1316,共24页
沉积地球化学是沉积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和手段,在认识地球表层系统圈层相互作用和资源环境效应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随着国家科研经费投入的增加,以及地球化学分析测试的平台建设和技术进步,中国沉积地球化学进入快速发展期,在国际上... 沉积地球化学是沉积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和手段,在认识地球表层系统圈层相互作用和资源环境效应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随着国家科研经费投入的增加,以及地球化学分析测试的平台建设和技术进步,中国沉积地球化学进入快速发展期,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逐渐增强,但是在技术方法与理论的创新、及高质量成果产出等方面,仍有待改进。因此,中国沉积地球化学应加强统筹规划和布局,在战术上重视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提升沉积—成岩过程年代的约束能力,重视对地球化学数据的精细提取和模型定量分析;在战略上加强沉积地球化学在大时空尺度的应用与探索,深化对关键地质时期地球环境—生物协同演化,以及沉积矿产和化石能源的形成与演化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中国沉积地球化学将进一步提升研究水平和国际地位,并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学 沉积地球化学 主量元素 微量元素 同位素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大型古地下工程洞室群的科学研究与启示 被引量:9
8
作者 李丽慧 杨志法 岳中琦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3-84,共12页
作者近20年来在中国浙江省发现多处大型古地下工程洞室群,包括3 000余个古洞室。通过现场调查发现,在这些古洞室群中,既有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大跨度为92 m的天台县黑洞大型古地下采石场洞室,又有最大高度为99 m的长屿硐天水云硐古地下... 作者近20年来在中国浙江省发现多处大型古地下工程洞室群,包括3 000余个古洞室。通过现场调查发现,在这些古洞室群中,既有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大跨度为92 m的天台县黑洞大型古地下采石场洞室,又有最大高度为99 m的长屿硐天水云硐古地下采石场洞室,还有洞壁刻凿最为华丽的龙游石窟古地下洞室。这些洞室均具有共同的特点:始采于几百年-几千年,即均保持了上千年的稳定;它们又具有各自独特的结构:斜墙、鱼尾形柱托、斜顶、穹顶、肋形仰拱,洞间隔墙,洞间水平隔板等等。研究表明,这些独特的结构均对洞室的长期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在这些古地下洞室群中还发现了古人高超的测量技术、开凿技术和防水技术等。这些保持了上千年稳定的无支护大跨度人工洞室群,对现代岩石力学有着诸多启示。然而,随着对这些洞室群的发现及旅游开发,各种破坏现象已经产生,严重威胁着这些古工程遗迹的稳定和安全,同时也对如何开展大跨度人工洞室群的长期保护提出了新课题和新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下工程洞室群 长期稳定 现代岩石力学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绕射理论的探地雷达介质参数最小二乘建模方法研究
9
作者 张江杰 韩坤 +2 位作者 韩素波 王铁领 许宏桥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777-2785,共9页
探地雷达是利用高频电磁波脉冲信号来探测浅表地下构造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其传统数据解读是建立在单偏移距自激自收数据的基础上,因此所得到的信号剖面仅是地下构造的时间域映射而不能展示准确的结构与位置.本文旨在利用探地雷达数据... 探地雷达是利用高频电磁波脉冲信号来探测浅表地下构造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其传统数据解读是建立在单偏移距自激自收数据的基础上,因此所得到的信号剖面仅是地下构造的时间域映射而不能展示准确的结构与位置.本文旨在利用探地雷达数据对地层介质进行准确地速度建模,以便于后续的偏移成像和地下构造识别.由于利用单偏移距数据的连续反射信号提取速度会存在多解性问题,本文首先基于绕射理论研究了提取介质等效速度的方法,然后根据绕射点空间离散和电磁波的传播特征设计了最小二乘拟合层状介质参数反演方法,并利用逆时偏移验证了参数建模的准确性,最后通过理论模型与实际数据的成像效果验证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地雷达 绕射波速度谱 最小二乘拟合 层速度反演 偏移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钨矿床地球化学研究进展:以黑钨矿U-Pb、Sm-Nd、Lu-Hf同位素年代学与微量元素为例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明 王浩 +1 位作者 吴石头 杨岳衡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49-263,共15页
黑钨矿是钨矿床中最主要的矿石矿物之一,对其直接开展定年研究能更有效厘定钨成矿时间。黑钨矿通常含有一定量的U且部分样品具有较高的Sm/Nd比,因而U-Pb及Sm-Nd定年方法广泛地被应用到黑钨矿矿床的定年研究中。但是受黑钨矿U-Pb及Sm-Nd... 黑钨矿是钨矿床中最主要的矿石矿物之一,对其直接开展定年研究能更有效厘定钨成矿时间。黑钨矿通常含有一定量的U且部分样品具有较高的Sm/Nd比,因而U-Pb及Sm-Nd定年方法广泛地被应用到黑钨矿矿床的定年研究中。但是受黑钨矿U-Pb及Sm-Nd定年方法以及黑钨矿样品自身的制约,U-Pb及Sm-Nd定年成功率较低或结果不理想。文章针对黑钨矿在钨矿床U-Pb年代学和Sm-Nd年代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分析,探讨了黑钨矿U-Pb年代学与Sm-Nd年代学的挑战与机遇。同时结合已发表的黑钨矿Lu、Hf数据,针对黑钨矿Lu-Hf年代学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评估与展望。已有数据表明,黑钨矿中Lu/Hf比值变化范围较大,有潜力作为Lu-Hf同位素定年的良好对象。文章探讨了黑钨矿用于限定钨矿床成矿时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方案,旨在促进未来黑钨矿在钨矿床成矿年代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矿床 成矿年代学 定年方法 黑钨矿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洁燃料应用对船舶源硫酸盐气溶胶辐射效应的影响研究
11
作者 孙亦旸 张蓓 +1 位作者 赵曦 朱佳雷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3-273,共11页
船舶排放SO_(2)在海洋大气中形成的硫酸盐气溶胶(PSO_(4))可通过气溶胶辐射效应对气候产生显著影响,主要通过直接辐射效应(DRE)和间接辐射效应(IRE)对地球系统产生净冷却效应。本文利用地球系统模式和全球船舶排放清单,研究了在现行的全... 船舶排放SO_(2)在海洋大气中形成的硫酸盐气溶胶(PSO_(4))可通过气溶胶辐射效应对气候产生显著影响,主要通过直接辐射效应(DRE)和间接辐射效应(IRE)对地球系统产生净冷却效应。本文利用地球系统模式和全球船舶排放清单,研究了在现行的全球0.5%燃料含硫量法规(0.5%S)控制下,以及将部分管控区的0.1%含硫量规定推行至全球的情景下(0.1%S),船舶源PSO_(4)及其辐射效应的变化。结果表明:0.5%S控制下船舶源PSO_(4)浓度全球均值为(58.2±6.5)μg·m^(-2),产生(-10.4±1.6)mW·m^(-2)的DRE。IRE是船舶源PSO_(4)辐射效应的主要部分,0.5%S控制下船舶源PSO_(4)的IRE约为(-64.7±40.5)mW·m^(-2)。航线上的船舶源PSO_(4)浓度平均约为200μg·m^(-2),辐射效应可达-600 mW·m^(-2)。相比于现行0.5%S法规,在0.1%S情景下,船舶源PSO_(4)浓度减小了约80%。而从辐射效应来看,全球平均DRE下降至(-2.1±0.4)mW·m^(-2),IRE则下降至(-15.2±11.2)mW·m^(-2),总辐射效应减弱77%。船舶源PSO_(4)的辐射效应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在全球范围内,总辐射效应在北半球,尤其是船舶航线密集的北大西洋、北太平洋以及北印度洋的沿岸最大,可达约-350 mW·m^(-2)。南北半球辐射效应最强的季节均为各自半球的夏季。全球平均水平表明,北半球夏季时船舶源PSO_(4)的总辐射效应最强(-34.9 mW·m^(-2)),部分区域可接近-1200 mW·m^(-2);北半球冬季最弱,仅为夏季的不到四分之一。在全球使用更清洁的船舶燃料在减少大气污染的同时也将大幅减弱船舶源PSO_(4)的制冷辐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排放 硫酸盐气溶胶 辐射效应 低硫燃料 地球系统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中段干沟基性岩墙形成的构造环境:来自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的制约
12
作者 江拓 高俊 +3 位作者 李继磊 王钟瑞 王信水 马智佩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053-3080,共28页
基性岩墙(岩脉)产生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多样,如大陆内部的裂谷带、地幔柱活动相关的大火成岩省、增生造山带的弧前或弧后局部引张带、后碰撞区域性伸展部位等。本文旨在通过对天山中段干沟公路沿线基性岩墙的地质、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 基性岩墙(岩脉)产生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多样,如大陆内部的裂谷带、地幔柱活动相关的大火成岩省、增生造山带的弧前或弧后局部引张带、后碰撞区域性伸展部位等。本文旨在通过对天山中段干沟公路沿线基性岩墙的地质、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综合研究,结合区域地质研究的最新进展,探讨其形成的构造环境。基性岩墙侵位于古生代沉积岩地层和花岗质岩体之中,具NNW~340°、NE~25°和NE~65°三组延伸方向,并以NNW~340°向优势展布。2个岩墙样品分别获得磷灰石U-Pb年龄302±6Ma和310±9Ma;此外,寄主二云母花岗岩获得锆石U-Pb年龄399±3Ma和403±3Ma。基性岩墙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近平坦、轻重稀土分馏不强、Eu异常不明显,微量元素蛛网图呈现Nb、Ta、Ti和Sr的负异常,(87 Sr/^(86)Sr)初始比值介于0.7058~0.7066、εNd(t)值变化于+4.3~+4.7之间。造就基性岩墙的岩浆可能由受俯冲流体改造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1%~5%)产物与软流圈地幔物质相混合而形成。天山造山带后碰撞造山期,区域性大规模伸展作用促使造山带加厚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发生减薄,导致软流圈地幔物质上涌,为基性岩浆的形成提供了深部前提条件;而中-上地壳层次,不同构造单元的边界断裂发生大规模右行走滑运动,产生一系列破裂面,为基性岩浆侵位提供了有效储存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造山带 基性岩墙 磷灰石U-Pb年龄 构造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高温和自然冷却条件下石英岩热损伤特征对比模拟研究
13
作者 彭潇 周剑 +4 位作者 张路青 杨志法 周唐富 林雅苗 杨多兴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43-1956,共14页
为了探究石英岩力学性能劣化规律和热损伤机制,使用基于颗粒流程序的颗粒簇模型(grain-based model in particle flow code,简称PFC-GBM)开展了实时高温及自然冷却条件下石英岩单轴压缩模拟,分析了石英岩在两种温度条件下的应力-应变曲... 为了探究石英岩力学性能劣化规律和热损伤机制,使用基于颗粒流程序的颗粒簇模型(grain-based model in particle flow code,简称PFC-GBM)开展了实时高温及自然冷却条件下石英岩单轴压缩模拟,分析了石英岩在两种温度条件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峰值应力、弹性模量及破坏模式随温度的演化,并基于裂纹和位移变化探讨了其热损伤机制。主要得到如下结论:自然冷却过程中石英岩内部温度整体上遵循由中心向表面逐渐降低的规律,700℃石英岩在冷却过程中的裂纹扩展导致非稳定热传导过程,进而产生等温线错位现象。实时高温条件下石英岩脆性−延性转变临界温度在25~300℃之间,相较于自然冷却条件下石英岩300~500℃的临界温度更低。实时高温条件下石英岩的峰值强度和弹性模量相较于自然冷却后石英岩试样分别降低了约20 MPa及10 GPa,且二者差值不随温度发生显著变化;在25~300℃范围内,弹性模量相较于峰值强度对热损伤更加敏感。随着温度升高,单轴压缩下石英岩破碎程度明显增加,表现出更多的劈裂破坏特征,热致微裂纹对石英岩破坏模式的控制作用不断增强,两种温度条件下的宏观破裂面均倾向于沿已有热致微裂纹通道扩展,自然冷却条件下宏观贯穿破裂面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岩 高温 热损伤 颗粒流 单轴压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表温度日变化特征对海陆风模拟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肖昀廷 蔡晨康 +1 位作者 黄亦心 朱佳雷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8-230,共13页
海陆风是由于陆地和海洋热力差异导致的滨海地区一天内风向明显变化的天气现象,是滨海地区最为显著的区域大气中尺度环流过程之一。海陆风环流的强度、结构对滨海地区的大气边界层高度、大气化学过程、空气质量和辐射平衡等均有影响。... 海陆风是由于陆地和海洋热力差异导致的滨海地区一天内风向明显变化的天气现象,是滨海地区最为显著的区域大气中尺度环流过程之一。海陆风环流的强度、结构对滨海地区的大气边界层高度、大气化学过程、空气质量和辐射平衡等均有影响。作为影响海陆风环流的直接热力条件,海洋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受太阳辐射、海洋热容量、风速、云量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其对滨海地区海陆风发生发展的影响仍不明确。本研究利用高分辨率海表温度模拟数据结合中尺度天气研究与预报模型(WRF),分析了中国近海典型海域海表温度日变化的特征及其对海陆风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近海地区平均海表温度呈现出从南向北递减的趋势,渤海海域年均海温最低,为10.78℃,东海海域年均海表温度较渤海海域高94.6%,南海海域的年均海温最高,为25.19℃。渤海海域海温日变化的年内波动最大,可达0.55℃,最低仅为0.03℃,均值为0.25℃。东海海域海温日变化波动幅度适中,年均日温差为0.20℃,研究期间涉及的最高海温日变化幅度为0.45℃,约为渤海海域极值的82.0%,高出南海海域33%以上。通过考虑海温日变化的情景与以往模式海温恒定不变的假设情景对比发现,海温日变化可导致我国近海典型海域海陆风日数量增加,南海滨海地区年海陆风日数量增加了14天,涨幅为56.0%;渤海北部滨海地区年海陆风日数量增长了7天,涨幅为20.0%。从季节来看,海温日变化增加可导致冬季海陆风日数量增多,夏季海陆风日数量减少,对春秋两季的影响不大,从而导致我国沿海地区海陆风日季节差异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 海表温度日变化 海陆风环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力工程三维地质建模及协同设计应用研究进展
15
作者 涂新斌 王彦兵 +2 位作者 陈庆伟 赵磊磊 崔振东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10-1521,共12页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在电力工程系统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电力工程设计理念逐渐由传统的二维设计转向三维数字化设计。三维地质建模及协同设计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对三维建模、可视化技术及各专业协同设计的要求逐渐...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在电力工程系统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电力工程设计理念逐渐由传统的二维设计转向三维数字化设计。三维地质建模及协同设计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对三维建模、可视化技术及各专业协同设计的要求逐渐升高。本文基于文献调研与分析,系统梳理了电力工程三维建模中的数据模型、插值拟合方法、实现过程、软件平台等研究现状,重点梳理了电力工程三维地质建模与可视化技术成果,并探讨了电力岩土工程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协同设计中的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针对目前电力工程领域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研发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电力岩土工程特点,提出了相应建议: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应关注电力工程的多尺度特征、注重多源数据的获取和应用。同时,应当加强与水文地质模型的结合,应用机器学习与大数据等相关先进技术,提高协同设计应用水平。本文研究成果将有益于推动电力工程行业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及其协同化设计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工程 岩土工程 三维地质建模 可视化 协同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水资源供需演变面临挑战问题及研究途径
16
作者 陈喜 高满 +1 位作者 董建志 王哲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6-444,共9页
近百年来京津冀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农田扩张、用水需求提高,叠加气候变化,导致区域水资源衰减和供需严重失衡;近年来大规模调水、节水、产业结构调整等缓解了水资源衰减和供需失衡状态;未来低碳、绿色发展以及应对... 近百年来京津冀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农田扩张、用水需求提高,叠加气候变化,导致区域水资源衰减和供需严重失衡;近年来大规模调水、节水、产业结构调整等缓解了水资源衰减和供需失衡状态;未来低碳、绿色发展以及应对全球变化,京津冀地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将面临极大的调整,水资源演变情势、供需结构和安全保障将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本文将京津冀地区水文情势及水资源供需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系统分析历史不同阶段水资源演变“S型”曲线形成及驱动机制,阐述低碳、绿色发展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对水资源供需格局转变的影响,提出促进当地水资源恢复能力的水循环机理以及提升应对极端气候变化的水资源保障能力研究途径,为京津冀地区乃至其他缺水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水循环 供需平衡 京津冀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teWise^(TM)评估原位化学氧化修复地下水污染环境足迹研究
17
作者 刘鹏 桑春晖 +3 位作者 张红振 肖萌 孟豪 李香兰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8-458,共11页
污染场地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ISCO)的环境足迹评估对推动绿色可持续修复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与实践意义。以华北某氯代烃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地下水ISCO修复分为材料消耗、运输过程、修复过程和样品测试四个环节,采用SiteWise^(TM)工... 污染场地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ISCO)的环境足迹评估对推动绿色可持续修复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与实践意义。以华北某氯代烃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地下水ISCO修复分为材料消耗、运输过程、修复过程和样品测试四个环节,采用SiteWise^(TM)工具开展环境足迹评估。结果表明,采用ISCO技术修复7.38万m^(3)污染含水层,温室气体(GHG)排放1261 t CO_(2)-eq、总能耗16876 GJ、硫氧化物(SO_(x))排放4096 kg、氮氧化物(NO_(x))排放2678 kg、可吸入颗粒物(PM_(10))排放912 kg,其环境足迹主要来自材料过硫酸钠和氢氧化钠的使用,施工电能消耗造成了较高的大气污染物排放。蒙特卡洛分析结果表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变异系数低于10%,不确定性来源主要包括ISCO冗余设计以及国内外机械效率和排放因子等方面差别较大。SiteWise^(TM)工具对中国污染场地ISCO修复工程的环境足迹评估具有参考价值,未来研究工作中应考虑机械类型与效率、排放因子和计量单位等进行本土化更新,以更适用于我国污染场地环境足迹评估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代烃 生命周期分析 温室气体 原位化学氧化(ISC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隙扩张及惯性效应共同作用下裂隙中非达西渗流模拟研究
18
作者 戴君一 王礼春 孙晓林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52,共9页
裂隙渗流是核废料、CO_(2)地质储存等重大工程的关键因素,常涉及高压环境。随着水力梯度增加,惯性效应增强,导致非达西效应(表观渗透率减少)。然而,前人研究常忽略高压下水力耦合作用对裂隙的扩张及相应的表观渗透率上升效应,造成刻画... 裂隙渗流是核废料、CO_(2)地质储存等重大工程的关键因素,常涉及高压环境。随着水力梯度增加,惯性效应增强,导致非达西效应(表观渗透率减少)。然而,前人研究常忽略高压下水力耦合作用对裂隙的扩张及相应的表观渗透率上升效应,造成刻画和模拟渗流过程不准确。为此,基于二维粗糙单裂隙和裂隙-基质系统,采用直接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裂隙扩张和惯性效应2种机制共同作用下的非达西渗流发展规律,探讨不同岩石基质力学性质对裂隙非达西渗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压力梯度较小时,渗流处于达西流态,2种机制对渗流的影响都可以忽略,随着压力梯度逐渐升高,渗流进入非达西流态,2种机制都起到重要作用;(2)在2种机制竞争作用下,非达西渗流由惯性效应主导转向裂隙扩张主导,与之对应,裂隙等效水力开度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规律;(3)基质岩石的抗变形能力越弱,裂隙扩张主导效应越显著,并且使得由惯性效应转向裂隙扩张作用主导的临界值也越小,反之惯性效应主导显著。研究成果能为准确研判高压环境下裂隙介质中后达西渗流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裂隙 非达西渗流 裂隙扩张作用 数值模拟 水力开度 临界雷诺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温泉盆地地热田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徐刚 伍坤宇 +5 位作者 王鹏 陈永东 李兴彦 胡林 刘子畅 李海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99-310,共12页
藏北温泉盆地地热资源丰富,但研究程度较低。为查明温泉盆地地热资源赋存状态及热源来源,揭示热循环机理,定量评估研究区热储温度、冷水混入比例、热循环深度等,利用温泉盆地地热田共18组温泉水样进行水化学分析,进行定量计算。结果表明... 藏北温泉盆地地热资源丰富,但研究程度较低。为查明温泉盆地地热资源赋存状态及热源来源,揭示热循环机理,定量评估研究区热储温度、冷水混入比例、热循环深度等,利用温泉盆地地热田共18组温泉水样进行水化学分析,进行定量计算。结果表明:温泉盆地温泉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a-HCO3·SO4型。温泉盆地地下热水在向上运移过程中,受浅层地下水的混合作用影响,使得热水变为“未成熟水”。温泉水中文石、方解石等钙质热液的饱和度指数大于0。热储温度60.93~96.52℃,热循环深度3238.06~5215.28 m,冷水混入比例在20.97%~70.19%之间。硅-焓模型计算出未混入冷水时深部热储温度在81.94~167.26℃之间,热储循环深度4405.56~9145.56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球化学 水-岩平衡 硅-焓模型 热储温度 热循环深度 温泉盆地地热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金矿田的深部地球物理勘查模式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宝林 吕古贤 +3 位作者 梁光河 徐兴旺 李志远 苗雅娜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A01期150-156,共7页
胶东金矿田深部'第二富集带'找矿潜力巨大,但预测难度也大,其中一个问题是深部勘查目标难以识别。作为复杂成矿过程的产物,按经济指标划分的金矿体和规模更大的构造蚀变带,可以整体上作为深部地球物理勘查的目标,扩大目标地质... 胶东金矿田深部'第二富集带'找矿潜力巨大,但预测难度也大,其中一个问题是深部勘查目标难以识别。作为复杂成矿过程的产物,按经济指标划分的金矿体和规模更大的构造蚀变带,可以整体上作为深部地球物理勘查的目标,扩大目标地质体的规模,从而提高物探方法的分辨率。基于矿床地质特征、岩(矿)石物性参数及含矿构造岩相带的空间形态特点,将胶东地区金矿床分为三类:一维角砾岩型、二维蚀变岩型、二维石英脉型。依托'中生代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带'控矿构造模式,应用含矿构造岩相带和地球物理方法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在玲珑—焦家、大庄子、蓬家夼等矿田开展深部找矿预测,为物探方法有效识别深部矿化带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东 金矿田 成矿类型 深部预测 地球物理勘查 构造岩相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