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近海沿岸泥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量:43
1
作者 赵一阳 鄢明才 +2 位作者 李安春 高抒 3贾建军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81-185,共5页
中国海域辽阔,分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4个海区。各海区沿中国大陆均有呈斑块状或条带状的泥质沉积分布。选取各沿岸泥的代表性样品,采用先进的XRF和ICP-MS等方法,测定了K、Li、Rb、Cs、Mg、Ca、Sr、Ba、Al、Fe、Ti、Be、Nb、Ta、W... 中国海域辽阔,分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4个海区。各海区沿中国大陆均有呈斑块状或条带状的泥质沉积分布。选取各沿岸泥的代表性样品,采用先进的XRF和ICP-MS等方法,测定了K、Li、Rb、Cs、Mg、Ca、Sr、Ba、Al、Fe、Ti、Be、Nb、Ta、W、Sn、Bi、La、Ce、Th。元素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渤海和黄海、东海、南海沿岸泥的地球化学特征分别与黄河、长江、珠江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一致,显示了元素的物源效应;从渤海到南海,由于气候的变化使沿岸泥中某些元素有所流失或富集,显示了元素的气候效应;中国沿岸泥元素的丰度相对接近中国大陆沉积物的丰度,而异于西太平洋褐色粘土和深海粘土的丰度,显示了元素的亲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沉积 元素地球化学 中国近海 物源效应 气候效应 亲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北部地球物理调查(Ⅱ)──非地震方法 被引量:50
2
作者 杨文采 方慧 +2 位作者 程振炎 徐宝利 白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508-519,共12页
在北苏鲁超高压变质带(UHPM)上开展了深反射地震的同时,进行了大地电磁、地磁、放射性测量和重磁编图.本文介绍用这些方法取得的结果.两条区域性的地球物理剖面总长126km,经过二维反演取得了电阻率和磁性体剖面.结果表明:(1)... 在北苏鲁超高压变质带(UHPM)上开展了深反射地震的同时,进行了大地电磁、地磁、放射性测量和重磁编图.本文介绍用这些方法取得的结果.两条区域性的地球物理剖面总长126km,经过二维反演取得了电阻率和磁性体剖面.结果表明:(1)大地电磁等综合地球物理资料与深反射地震剖面的推断结果基本一致,同样反映了UHPM岩块的俯冲折返与后期的隆升.(2)非地震地球物理资料不仅为地震解释提供约束,还可以提供地热流上涌、断裂和磁性体分布等更多的信息.(3)新发现莒南─海州北北西向断裂,对研究本区构造演化有重要意义.(4)根据地热流上涌、侵入体多和高波速体埋藏较深等特征,认为在本区进行科学钻探不够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带 地球物理调查 非地震法 变质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地电磁法在阿苏卫填埋场地下水污染检测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闫永利 马晓冰 +2 位作者 袁国平 李元厚 孔祥儒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863-1868,共6页
城市垃圾填埋引发的地下水污染是一个危及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对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状况进行有效探测已成为环境治理工作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通过应用大地电磁法对阿苏卫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的检测研究,揭示出该地区地下电性结构... 城市垃圾填埋引发的地下水污染是一个危及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对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状况进行有效探测已成为环境治理工作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通过应用大地电磁法对阿苏卫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的检测研究,揭示出该地区地下电性结构和地下水污染区的电性特征,并通过引入模糊数学的隶属函数理论,给出了地下水污染划分的量化指标,清晰、直观地显示出阿苏卫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法 阿苏卫填埋场 地下水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农耕区黑土和沼泽土团聚体颗粒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解析 被引量:20
4
作者 龚仓 马玲玲 +7 位作者 成杭新 徐殿斗 刘应汉 刘飞 张博 李柏 刘志明 郎春燕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635-1639,共5页
了解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富集特征是其风险评价和土壤修复的基础。分别以黑龙江省典型的农耕黑土和沼泽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干筛法获得>4 000、4 000~2 000、2 000~1 000、1 000~250、250~53和<53μm 6个粒级的土壤团聚体颗粒组。... 了解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富集特征是其风险评价和土壤修复的基础。分别以黑龙江省典型的农耕黑土和沼泽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干筛法获得>4 000、4 000~2 000、2 000~1 000、1 000~250、250~53和<53μm 6个粒级的土壤团聚体颗粒组。利用等离子质谱(ICP-MS)测定了本土和各级团聚体颗粒中Cr、Cd、As和Pb的含量,并对其颗粒组分布特征及对有机碳的响应进行了解析。研究表明,2种土壤中的重金属Cr、Cd和Pb的富集因子均大于1,而As则存在明显的流失。除了黑土中的As和Pb外,其他重金属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增加而呈现富集减弱的趋势。其中,Cr和Cd主要趋向分布在粉-黏团聚体(<53μm)颗粒中;Pb在黑土中易赋存于1 000~2 000μm大团聚体中,在沼泽土中则富集于53~250μm的微团聚体中;As不但趋向被吸附在53~250μm的微团聚体中,而且在黑土中也容易被吸附在>1 000μm的大团聚体中。金属质量负载计算表明,大粒径颗粒组对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总体贡献较大。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团聚体粒径减小而升高,Cr和Cd分布与颗粒有机碳含量正相关,黑土中As的分布与颗粒中有机碳含量负相关而在沼泽土中呈弱正相关,Pb的分布则与有机碳含量均无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沼泽土 重金属 团聚体颗粒组 富集 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农耕区褐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分布及组成 被引量:7
5
作者 任雅阁 马玲玲 +4 位作者 成杭新 徐殿斗 刘飞 刘应汉 刘志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19,共5页
对河北省典型农耕区褐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组成特征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水稳性土壤团聚体随粒径的减小而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不规则W形分布趋势。藁城市和行唐县两地全土有机碳含量基本相当,分别为12.49和11.20g/kg。土... 对河北省典型农耕区褐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组成特征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水稳性土壤团聚体随粒径的减小而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不规则W形分布趋势。藁城市和行唐县两地全土有机碳含量基本相当,分别为12.49和11.20g/kg。土壤有机碳主要受团聚体粒径分布的制约,藁城市和行唐县农耕区褐土优势团聚体(1000-250μm和250-53μm)中有机碳的比例分别为69.53%和82.71%。藁城市和行唐县〈20μm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分别为12.78和20.02g/kg,可作为研究区褐土固碳的稳定性指标。红外光谱解析表明,研究区土壤团聚体有机碳以芳香碳(大团聚体57.35%;微团聚体67.69%)和多糖碳(大团聚体29.43%;微团聚体:25.2%)为主。气候条件的差异可能是导致藁城市和行唐县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组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大团聚体有机碳中主要是脂肪碳、多糖碳等活性较高的碳,而稳定的芳香碳则趋向于被保护在微团聚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水稳性团聚体 有机碳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农耕区棕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特征 被引量:5
6
作者 任雅阁 成杭新 +5 位作者 徐殿斗 刘应汉 刘飞 欧阳宏 刘志明 马玲玲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4-237,266,共5页
对山东半岛棕壤区耕地和荒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各级土壤团聚体质量比总体呈"两头低中间高"的不规则"W"形分布,耕地和荒地土壤微团聚体(<250μm)平均含量分别为51.74%和51.61%,耕种... 对山东半岛棕壤区耕地和荒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各级土壤团聚体质量比总体呈"两头低中间高"的不规则"W"形分布,耕地和荒地土壤微团聚体(<250μm)平均含量分别为51.74%和51.61%,耕种的扰动增加了土壤颗粒分散度,水流对大团聚体的破坏作用更大。有机碳分布受团聚体分配的制约,其含量随团聚体粒径减小而增加。耕地和荒地有机碳在大团聚体中平均含量分别为5.98,3.48g/kg,而在微团聚体中含量分别为8.05,9.11g/kg,有机碳含量比例分别高达55.36%和68.58%,其中<20μm粉黏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最高(耕地为10.97g/kg;荒地为11.63g/kg),可作为研究区土壤固碳潜力评价指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解析发现,棕壤微团聚体有机碳以芳香碳和多糖碳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壤 水稳性团聚体 有机碳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铬铁矿中主次量组分 被引量:52
7
作者 李国会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31-134,共4页
采用低熔点的混合熔剂熔融制样,用3080E2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铬铁矿中Na、Mg、Al、Si、P、S、K、Ca、Ti、Cr、Mn、Fe和Ni等13种主、次量元素进行测定,使用理论α系数校正元素间的吸收-增强效应,其... 采用低熔点的混合熔剂熔融制样,用3080E2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铬铁矿中Na、Mg、Al、Si、P、S、K、Ca、Ti、Cr、Mn、Fe和Ni等13种主、次量元素进行测定,使用理论α系数校正元素间的吸收-增强效应,其分析结果有较高的准确度。精密度试验统计结果,主、次量组分的RSD(n=10)为0.20%~10.0%。方法经标样检验,结果与标准值相符,全分析结果加和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铁矿 混合熔剂 X射线 荧光光谱 主次量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