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乌拉力克组海相页岩岩石物理特征实验研究
1
作者 邓继新 徐小兵 +4 位作者 徐中华 闫龙龙 黄军平 谭开俊 史江龙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0-1147,共18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乌拉力克组海相页岩具备油气勘探开发的有利地质条件,是下一步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接替区,但由于对储层岩石物理特征缺乏系统研究,制约了页岩油层系地质与工程“甜点”地震评价方法的有效运用.为此,通过对乌拉力克...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乌拉力克组海相页岩具备油气勘探开发的有利地质条件,是下一步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接替区,但由于对储层岩石物理特征缺乏系统研究,制约了页岩油层系地质与工程“甜点”地震评价方法的有效运用.为此,通过对乌拉力克组海相页岩样品的岩石学特征、储层特征和岩石物理特征的系统测试,揭示了沉积环境变化对页岩岩石学特征的影响,分析了页岩样品的岩石物理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乌拉力克组海相页岩岩石学特征受沉积古地貌控制,岩性在横向展布上由上斜坡沉积环境的钙质页岩演变为斜坡洼地沉积环境的混合质页岩直至广海陆棚环境的硅质页岩,矿物组分上表现为生物石英含量逐渐增多,组成颗粒粒径逐渐减小,纹层组合特征由钙质纹层为主转变为“硅质纹层+黏土质纹层”为主.页岩样品纹层组合差异造成岩石受力骨架弹性性质改变,从而控制了地震弹性性质的整体变化方式,表现为垂直层理传播纵、横波速度随石英含量变化整体近似呈“V”型趋势,支撑颗粒相似的页岩样品不同方向纵、横波速度关系表现出较好的统计关系,硅质页岩具有最低的纵、横波速度比值,灰质页岩则表现出相对较高的纵、横波速度比值,孔隙度-速度变化关系也具有按组分和纹层组合特征分层分布的特征,孔隙度是影响速度变化的次一级因素.低黏土含量的硅质页岩和灰质页岩速度各向异性主要表现为纹层组合弹性性质差异的贡献,高黏土含量的混合质页岩和硅质页岩速度各向异性则受黏土质纹层中黏土颗粒定向程度和纹层组合弹性性质差异的共同影响,有机质对各向异性贡献较小.研究结果可为乌拉力克组页岩储层“双”甜点的测井与地震评价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物理特征 海相页岩 乌拉力克组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陆上叠合盆地古老碳酸盐岩储层岩石物理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实验研究
2
作者 王佳庆 邓继新 +1 位作者 徐中华 宋连腾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736-2753,共18页
中国陆上叠合盆地的古老碳酸盐岩储层地质演化复杂,造成储层岩石既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整体差别,也表现为同层系内的强非均质性.因而地震岩石物理研究必须融合储层地质信息与岩石特征以应对复杂地质条件带来的挑战,使地震参数能够反映区... 中国陆上叠合盆地的古老碳酸盐岩储层地质演化复杂,造成储层岩石既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整体差别,也表现为同层系内的强非均质性.因而地震岩石物理研究必须融合储层地质信息与岩石特征以应对复杂地质条件带来的挑战,使地震参数能够反映区域上的变化且具有明确的地质意义.本文分别从四川盆地灯影组四段(镶边台地沉积体系)、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五段(蒸发台地沉积体系)和塔里木盆地鹰山组三段(缓坡台地沉积体系)收集了160块岩石样品,通过岩石学特征、储层特征测试以及高温高压条件下超声速度测量,揭示了地质过程对碳酸盐岩岩石学特征的影响,形成了与地质过程适配的储层特征和地震岩石物理参数的实验关系.结果表明,沉积环境决定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成岩路径是影响孔隙保持程度及孔隙结构的关键,而作为地质信息载体的岩石特征控制地震岩石物理性质.高能环境发育的白云岩保持型和白云岩改造型碳酸盐岩物性最佳,灰岩埋藏白云石化型碳酸盐岩次之,其两者的弹性性质变化趋势主要受孔隙结构控制,微裂隙使纵波速度和纵横波速度比明显降低.低能环境发育的碳酸盐岩物性最差,其弹性性质变化趋势受孔隙结构控制和矿物组分共同控制,相似矿物组成的样品具有较为一致的纵、横波速度关系.黏土、硬石膏和石英等矿物对纵波速度的影响与微裂缝作用相似,但纵横波速度比不同.受不同成岩路径成储效应差异影响,孔隙度-速度变化关系具有按沉积环境和成岩路径组合特征分区分布的整体特征.研究与地质过程适配的储层特征与岩石物理参数的映射关系,探讨岩石物理性质的地质意义,可为深层致密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提供反映区域变化的、更为可靠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物理特征 古老碳酸盐岩 沉积体系 成岩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机器学习和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城市水系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反演
3
作者 王显菊 刘严松 +4 位作者 刘琦 吴静 邵青青 Mayada Jamal 马叶情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08-1021,共14页
城市水系被称为城市的血管,水系沉积物记录了城市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快速、高效、准确地获取城市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信息,对城市环境监测、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甘肃天水市籍河沉积物为研究对象,... 城市水系被称为城市的血管,水系沉积物记录了城市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快速、高效、准确地获取城市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信息,对城市环境监测、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甘肃天水市籍河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开展基于高光谱的Cu,Zn,Cd含量反演研究。对采集的样品进行高光谱数据采集,将光谱数据进行多种数学变换后筛选与重金属实测含量相关性较强的特征波段作为自变量,构建人工神经网络(ANN)、支持向量机、多元逐步回归(SMLR)3种反演模型,并选取决定系数(R 2)、均方根误差进行模型精度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原始光谱数据经光谱变换后能有效突出光谱特征信息,不同光谱变换方式的特征波段筛选效果不同。5种变换中一阶微分(FD)、二阶微分(SD)、倒数对数一阶微分(AFD)筛选效果优于倒数对数(AT)和倒数对数二阶微分(ASD)。(2)3种反演模型的R 2均大于0.6,能够有效实现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反演。(3)不同元素的最佳反演模型有差异。Cu的最佳反演模型为SD-ANN模型,R 2为0.750;Zn的最佳反演模型为SD-SMLR模型,R 2为0.962;Cd的最佳反演模型为SD-SMLR模型,R 2为0.761。不同元素的最佳反演模型与特征波段选择有关,基于水系沉积物特征波段开展重金属含量反演有利于提高反演精度。研究为快速获取水系沉积物重金属污染信息提供了参考,为环境无损监测及生态环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沉积物 高光谱反演 重金属元素 特征波段 含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20
4
作者 李秋生 高原 +1 位作者 王绪本 赵俊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89-801,共13页
岩石圈地球物理探测、深部结构成像与各向异性等研究是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和反演成像技术的进步,信息提取与细节分辨能力不断提升,青藏高原壳幔结构、碰撞和隆升动力学、资源与地质灾害的深... 岩石圈地球物理探测、深部结构成像与各向异性等研究是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和反演成像技术的进步,信息提取与细节分辨能力不断提升,青藏高原壳幔结构、碰撞和隆升动力学、资源与地质灾害的深部机制等研究进展显著.本专辑收录33篇论文,主要分布在深部结构与地球物理探测、地震各向异性与变形、断裂性质与地震活动等三个主要研究领域.本文重点围绕这些论文,对近年来青藏高原地球物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球物理探测 地壳-上地幔结构 深部构造 变形 断裂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王绪本 高原 +1 位作者 王志 余嘉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030-2037,共8页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国青藏高原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领域的研究呈现蓬勃的发展态势,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地球物理学报》以青藏高原为专辑,集中在2017年6期刊发36篇文章,涵盖了青藏高原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方面的一批最新...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国青藏高原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领域的研究呈现蓬勃的发展态势,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地球物理学报》以青藏高原为专辑,集中在2017年6期刊发36篇文章,涵盖了青藏高原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方面的一批最新研究成果.这些工作涉及地震特性与大陆动力学、壳幔结构与地震各向异性、深部电性结构及密度结构等研究方向.本文将从这几个研究方向简要介绍收入本专辑论文的研究工作,分享青藏高原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深部地球物理 大陆动力学 壳幔结构 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测井的正演模拟分析与复杂岩性划分
6
作者 徐大维 李琼 +1 位作者 陈子杰 何建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3-793,共11页
油气勘探的研究对象逐渐转为复杂油气藏,潜江凹陷蚌湖向斜周缘为典型的内陆盐湖沉积,蚌湖向斜的潜三段的复杂砂泥岩薄互层储层构造需要高精度与高分辨率的勘探技术支持实际生产。为此,开展基于测井的正演模拟分析与复杂岩性划分。首先,... 油气勘探的研究对象逐渐转为复杂油气藏,潜江凹陷蚌湖向斜周缘为典型的内陆盐湖沉积,蚌湖向斜的潜三段的复杂砂泥岩薄互层储层构造需要高精度与高分辨率的勘探技术支持实际生产。为此,开展基于测井的正演模拟分析与复杂岩性划分。首先,基于原始测井数据分析计算岩性数据,分析含不同流体砂岩(含水砂岩、含油砂岩以及干层砂岩)的岩性特征,根据褶积理论建立4种不同楔形正演模型,研究不同岩性组合的地震响应特征;其次,基于K-均值算法用已知测井岩性数据重构岩性曲线,利用密度属性对自然伽玛值进行修正,进一步划分岩性;最后,设计潜三段4油组连井地质模型,研究储层厚度变化、含流体变化对振幅的影响。模型分析及实例表明,K-均值算法可有效划分盐岩、砂岩和膏泥岩三种岩性,预测准确度为90.4%,基于高分辨率的测井信息建立的正演仿真模型与实际地质特征一致。因此,利用测井数据重构岩性曲线建立仿真正演模型,对盐泥互层以及薄层砂岩的反射特征进行分析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蚌湖向斜 K-均值算法 正演模拟 自然伽玛 岩性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页岩TOC三维定量预测方法
7
作者 汪子祺 吴朝容 +3 位作者 黄开兴 孙正星 郝悦翔 李勇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3-282,共10页
总有机碳含量(TOC)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测井资料可高效评估TOC,但无法预测井间区域;而从地震资料提取的TOC敏感因子,可实现三维空间预测,但由于页岩储层的厚度薄且非均质性较强,仅依靠地震数据难以达到其精度要求。因... 总有机碳含量(TOC)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测井资料可高效评估TOC,但无法预测井间区域;而从地震资料提取的TOC敏感因子,可实现三维空间预测,但由于页岩储层的厚度薄且非均质性较强,仅依靠地震数据难以达到其精度要求。因此需要综合使用多种数据以提升TOC评估准确性。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高精度页岩TOC定量预测方法。首先,针对页岩特性,对钻井实测岩心TOC数据与多种测井特征曲线进行相关性分析,优选出最具代表性和敏感性的特征;其次,基于识别出的敏感参数,构建相应的卷积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将实测TOC样本与敏感测井参数构建的训练样本按7∶3划分数据集,用于模型的训练和验证;最后,利用波形指示模拟技术获得的高分辨率敏感参数反演结果作为三维TOC含量预测的特征输入,将各敏感参数排列重组后输入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中,实现TOC含量的三维定量预测。研究结果表明,CNN在拟合TOC含量与敏感参数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方面较多元回归法和BP神经网络等更具有优势,该方法预测的TOC数据与钻井实测值的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均小于0.6%,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一致。该方法在页岩薄储层三维TOC含量预测方面具有较高准确性和明显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C含量 敏感参数 卷积神经网络 波形指示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谱耦合的高寒湿地土地类型识别与分类
8
作者 聂诗音 刘严松 +3 位作者 李会玲 薛凯伦 沈杜衡 何博宇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4-211,共8页
高寒湿地是青藏高原自然生态系统之一,是中国极其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气候调节区,精确提取高寒湿地的土地覆盖信息,对当地生态安全监测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若尔盖湿地为研究区,综合使用珠海一号高光谱遥感影像、Sentinel-2A遥感... 高寒湿地是青藏高原自然生态系统之一,是中国极其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气候调节区,精确提取高寒湿地的土地覆盖信息,对当地生态安全监测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若尔盖湿地为研究区,综合使用珠海一号高光谱遥感影像、Sentinel-2A遥感影像和Landsat8 OLI影像为数据源,融合光谱、纹理和地形等特征,对该区域进行面向对象分类。结果表明:3种影像数据分类总体精度整体高于85%,Kappa系数高于68%,珠海一号高光谱遥感影像分类效果最好;3种影像数据分类结果总体上具有一致性,均以沼泽湿地为主,河流湖泊湿地分布位置大致相同,高寒草地的分布略有不同,面积相差小;沙化地分布差异不明显,水系整体分布相同,但支流分布稍有差异。该研究充分挖掘有利于影像分类的图谱特征组合,提高了遥感影像识别精度,对高寒湿地的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湿地 遥感影像分类 图谱耦合 特征选择 若尔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地热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评价 被引量:6
9
作者 孙东 李金玺 +5 位作者 曹楠 李智武 张志鹏 谢小国 袁梦雨 蔡鸿燕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3-206,共14页
地处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与滨太平洋构造域交接转换部位的四川盆地,是造山带环绕的多旋回沉积盆地,地热资源禀赋较好,但地质构造复杂,不同构造带地热条件和成热模式差异较大,严重制约地热勘探开发与利用。在四川盆地已有地热勘探开... 地处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与滨太平洋构造域交接转换部位的四川盆地,是造山带环绕的多旋回沉积盆地,地热资源禀赋较好,但地质构造复杂,不同构造带地热条件和成热模式差异较大,严重制约地热勘探开发与利用。在四川盆地已有地热勘探开发资料和油气勘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四川盆地的地热储层、地热流体、大地热流和地温梯度场的特征及分布规律,对比研究了四川盆地不同类型盆山结构区的地热储盖层组合和地热条件的异同性,指明了不同构造单元的勘探靶区。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及周缘的大地热流值为中低热流值,地温梯度在16~30℃/km之间,地热源受活动断裂和基底构造控制明显,发育传导型水热系统,多属中低温(<90℃)地热资源;(2)四川盆地的地热资源分布主要受盆地构造、地层分布和水文条件等控制;(3)海相层系至少存在4个岩溶型热储层,陆相地层局部偶夹1~2个砂砾岩型热储层,地下水多为SO_(4)—Ca型微咸水。研究建议以中~下三叠统和中二叠统岩溶型热储为重点层系,尤其在川东和和川西地区二者勘探潜力较大,其次优选其他海相层系岩溶型热储进行勘探,而陆相碎屑岩热储层盖层、地下水补给和热源等条件较差,勘探潜力一般,开发风险高且需谨慎。该研究可为四川盆地地热勘探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地质 地质构造 地热资源 地热储盖层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连续地震记录快速识别大型滑坡事件的智能方法
10
作者 李怀良 孟令达 +4 位作者 文骏楠 王丹 李泽寰 范宣梅 许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503-4514,共12页
大型滑坡灾害发生时会产生不同于构造地震活动的震动信号,快速准确识别此类地震信号能为大范围区域滑坡灾害速报或预警提供重要参考.然而,快速准确地从连续地震记录中识别这类信号,是一项具有较大挑战性的工作.本文在全球范围内收集了15... 大型滑坡灾害发生时会产生不同于构造地震活动的震动信号,快速准确识别此类地震信号能为大范围区域滑坡灾害速报或预警提供重要参考.然而,快速准确地从连续地震记录中识别这类信号,是一项具有较大挑战性的工作.本文在全球范围内收集了150个滑坡产生的1431条地震信号,采用基础数据增强方法将数据扩展至含8351条滑坡相关地震信号的数据集,并基于ResNet网络训练了一种用于滑坡事件自动识别的深度学习网络(Landslide recognition network,LRNet),对网络进行了改进,加入了跳接结构和连接结构,用于扩展网络的宽度和特征深度,进一步增强了LRNet的泛化能力.利用已标定的滑坡相关地震数据,对比分析了LRNet、AlexNet、VGGNet和ResNet网络,结果显示LRNet网络具有更高的识别准确率,达到98.14%.通过对西藏林芝地区色东普滑坡灾害连续地震记录的判识,进一步验证了LRNet网络对于滑坡相关地震信号的准确识别率,这表明LRNet具有可靠的泛化性能.文中也利用格林函数反演了主事件的运动轨迹,能够为滑坡灾害的速报及救援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监测 滑坡相关地震信号 深度学习 地震信号 格林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1+L2混合范数频域三维重力场反演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广东 王绪本 +2 位作者 柳建新 梁生贤 李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27-1640,共14页
三维重力反演被广泛应用于矿产资源勘探和深部密度结构研究,然而传统空间域三维重力场反演方法存在着深度分辨率低、多解性强和计算效率低的问题,影响了地质解释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本文针对上述不足,提出基于混合范数正则化约束的频域三... 三维重力反演被广泛应用于矿产资源勘探和深部密度结构研究,然而传统空间域三维重力场反演方法存在着深度分辨率低、多解性强和计算效率低的问题,影响了地质解释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本文针对上述不足,提出基于混合范数正则化约束的频域三维重力场反演方法.首先构建基于深度加权和L1+L2混合范数的模型目标函数.并在反演迭代过程中,采用频域三维重力场正演方法更新模型,将传统空间域三维重力场反演中稠密雅可比矩阵的存储和计算等问题转化为频域正演,大幅度降低内存占用.此外使用高精度高斯型数值积分代替传统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算法中的矩形积分,以保证频域正演方法的计算精度.模型试验表明,相比于传统空间域基于L2范数光滑约束反演方法以及基于L1范数聚焦反演方法,本文反演方法能有效降低三维重力反演的"趋肤效应"和拖尾现象,能恢复出更复杂地质模型,且反演结果更接近真实模型.最后将该方法应用到加拿大魁北克省诺兰达市的Mobrun硫化物矿体三维密度成像,结果显示该矿体深度范围约15~170 m,与前人钻井数据所得深度范围一致,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场 三维反演 频率域 混合范数 高斯-快速傅里叶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指纹和相似性阈值方法的水力压裂过程微地震事件检测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秋雨 孟晓波 +3 位作者 陈海潮 陈欣星 陈信宇 王丽玮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5-206,共12页
在水力压裂过程中,常规微地震事件检测方法中基于能量的长短时窗能量比值(STA/LTA)方法检测精度低,而基于波形的模板匹配方法检测速度慢。为此,提出了以指纹和相似性阈值(FAST)方法为主,联合同态反褶积去噪、STA/LTA、带噪声的基于密度... 在水力压裂过程中,常规微地震事件检测方法中基于能量的长短时窗能量比值(STA/LTA)方法检测精度低,而基于波形的模板匹配方法检测速度慢。为此,提出了以指纹和相似性阈值(FAST)方法为主,联合同态反褶积去噪、STA/LTA、带噪声的基于密度的聚类(DBSCAN)方法的一种检测精度高并且检测速度快的微地震事件检测方法。首先使用同态反褶积方法对微地震数据去噪;然后利用STA/LTA方法获取高信噪比微地震事件并作为模板,进一步利用FAST方法将模板和连续波形制作为指纹,再通过比较指纹的杰卡德相似度检测低信噪比微地震事件,得到各个台站的P波初至时间;最后利用DBSCAN方法将多个台站同一震相进行关联以去除错误检测。利用人工合成的171个具有不同信噪比的微地震事件,运用该方法能够检测到所有微地震事件,验证了方法的实用性。对四川盆地威远页岩气开发水平井2014年11月10号第19级压裂段的井下微地震数据集进行处理,并与模板匹配方法、STA/LTA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检测到STA/LTA检测不到的低信噪比微地震事件,检测结果与模板匹配方法相近,其计算效率比模板匹配方法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微地震 微地震事件检测 FAST STA/L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13
作者 王绪本 余年 +2 位作者 高嵩 罗威 蔡学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350-2370,共21页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中国学者针对青藏高原东缘地壳上地幔探测,累积完成超过20000 km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学数据和认识,为青藏高原东缘构造格局、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地震机制和动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根据青藏高原东...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中国学者针对青藏高原东缘地壳上地幔探测,累积完成超过20000 km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学数据和认识,为青藏高原东缘构造格局、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地震机制和动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根据青藏高原东缘的主要构造和断裂分布特征,本文重点对龙门山构造带、川滇构造带和三江构造带三个构造带分区进行研究,主要依据大地电磁探测工作成果和壳幔电性结构特征,系统地对青藏高原东缘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与扬子西缘接触关系、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电性孕震环境及弱物质流通道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一是青藏高原东缘地壳表层岩块和物质沿壳内高导层向龙门山造山带仰冲推覆,表现为逆冲推覆特征的薄皮构造;二是高原东部地壳中下部及上地幔顶部向龙门山造山带和上扬子地块西缘岩石圈深部俯冲,呈现刚性的上扬子地块西缘高阻楔形体向西插入柔性青藏块体的楔形构造;三是将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震源投影到大地电磁剖面上,发现震源位于剖面下方的高阻块体与低阻体之间靠近高阻体的一侧,龙门山构造带岩石圈表现出高阻、高密度和高速的"三高"特征,这种非均匀电性结构可能构成地震孕育发生条件;四是川滇和三江地区的多条大地电磁剖面探测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东缘中下地壳存在下地壳流和局部管道流,大地电磁结果对其空间分布形态、位置及大小进行了较好的刻画.根据研究区壳幔电性结构特征的构造解析和综合实例分析,总结了青藏高原东缘六类壳幔电性结构模型,提出了下一步重点研究领域和目标.总之,青藏高原东缘壳幔电性结构的研究对揭示研究区岩石圈结构和构造格局提供了重要依据,对油气及矿产资源远景评价提供了背景资料,对"Y"型多地震区的构造关系和发震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扬子地块 大地电磁测深 壳幔电性结构 强震源区电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构造带壳幔电性结构特征及其与汶川、芦山强震关系 被引量:17
14
作者 王绪本 张刚 +5 位作者 周军 李德伟 罗威 胡元邦 蔡学林 郭紫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984-1995,共12页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构造带是研究青藏高原地壳物质向东侧向挤出的焦点地区.为探索龙门山构造带活动构造特征及其与发震构造的关系,本文通过布置垂直龙门山构造带南段芦山地震震源区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运用多种数据处理手段,得到研究区...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构造带是研究青藏高原地壳物质向东侧向挤出的焦点地区.为探索龙门山构造带活动构造特征及其与发震构造的关系,本文通过布置垂直龙门山构造带南段芦山地震震源区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运用多种数据处理手段,得到研究区可靠的电性结构,并通过与已有龙门山中段和北段剖面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1)青藏高原东缘岩石圈存在明显的低阻异常带——松潘岩石圈低阻带,该低阻异常带沿龙日坝断裂—岷山断裂—龙门山后山断裂分布,形成松潘—甘孜地块向扬子地块俯冲的深部动力学模式,通过统计研究区的历史强震,发现震源主要沿低阻异常带东侧分布,同时,低阻异常带也是低速度、低密度异常带,松潘岩石圈低阻带可能是扬子地块的西缘边界;(2)青藏高原物质东移过程中,受到克拉通型四川盆地的强烈阻挡,龙门山构造带表层块体和物质发生仰冲推覆,表现为逆冲推覆特征的薄皮构造,中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物质向龙门山构造带岩石圈深部俯冲,印支运动晚期,扬子古板块持续向华北板块俯冲,在上述构造运动作用下,呈现出刚性的上扬子地块西缘高阻楔形体向西插入柔性青藏块体的楔状构造;(3)根据电性结构推断,芦山地震受到深部上里隐伏壳幔韧性剪切带向上扩展的影响,构成芦山地震的深部主要动力来源;汶川地震的发生,在龙门山南段形成应力加载区,是触发或加快芦山地震孕育发生的另一个动力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构造带 汶川地震 芦山地震 大地电磁 电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放大效应与地下地质结构——龙门山山前玉皇观区域观测数据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余嘉顺 韩超 +7 位作者 王绪本 原健龙 付小波 张玮 蓝星 周武 梁群 侯小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239-2255,共17页
通过布置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龙门山山前玉皇观区域的地震观测台站阵列接收地震数据,研究该区域的地震动放大效应和地下地质结构.观测阵列共10台宽频带地震仪,分布在玉皇观河口冲积扇区域.分别采用参考场址谱比法(RSSR)和HV谱比法(HVSR... 通过布置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龙门山山前玉皇观区域的地震观测台站阵列接收地震数据,研究该区域的地震动放大效应和地下地质结构.观测阵列共10台宽频带地震仪,分布在玉皇观河口冲积扇区域.分别采用参考场址谱比法(RSSR)和HV谱比法(HVSR)计算64个高信噪比近震数据的振幅谱比函数,结果显示在玉皇观区域具有较明显的地震动放大效应,并且局部场址效应显著.以S06场址为例,建立近地表地震地质模型,通过SH波放大效应正演模拟研究该场址的地震动放大模式.RSSR与HVSR的结果表明,两者所计算的场址放大效应主频一致,但是HVSR的放大峰值却比RSSR的放大峰值大一倍左右,表明HVSR的结果可能包含了波场在近地表低速层之下传播路径的改造作用.另外,采用27个远震P波的接收函数计算了该区域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接收函数研究结果显示玉皇观地区的莫霍面深度为44 km,沉积盖层、结晶地壳和上地幔的S波速度分别为2.5 km·s^(-1)、3.5 km·s^(-1)和4.5 km·s^(-1).观测阵列台站之间的接收函数反演结果一致性较好,说明本研究区域范围内地形地貌等近地表结构因素的相对变化对接收函数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地震动放大 参考场址谱比法 HV谱比法 接收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探中子探测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7
16
作者 杨剑波 黄红 +2 位作者 刘志 王琦标 王旭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89-96,共8页
中子探测在核辐射探测技术中占特殊的地位。目前国内外对中子探测器的研究较为广泛,在众多领域和设施上,如中子散射实验、加速器、反应堆、外太空探测等均有应用,很多文献均对中子探测有各具特色的叙述,但是关于中子探测器总结性的文章... 中子探测在核辐射探测技术中占特殊的地位。目前国内外对中子探测器的研究较为广泛,在众多领域和设施上,如中子散射实验、加速器、反应堆、外太空探测等均有应用,很多文献均对中子探测有各具特色的叙述,但是关于中子探测器总结性的文章仍然较少,要系统地了解中子探测器的发展现状及趋势,需要大量查阅中子探测器的相关资料,具有较大的工作量。针对此,以国内外中子探测器的发展为线索,通过大量查阅国内外中子探测器的相关文献及资料,对国内外的中子探测器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子探测器 发展趋势 原子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纵横波分离FCT弹性波正演频散压制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聪 周熙焱 +2 位作者 常旭 王一博 程冰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534-2549,共16页
有限差分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地震波数值模拟和传播.传统有限差分法采用Taylor级数展开实现空间偏导数的差分,但该方法会因为网格离散化而产生数值频散,降低地震波模拟的精度.优化差分系数正演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压制部分频散,然而纵、横... 有限差分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地震波数值模拟和传播.传统有限差分法采用Taylor级数展开实现空间偏导数的差分,但该方法会因为网格离散化而产生数值频散,降低地震波模拟的精度.优化差分系数正演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压制部分频散,然而纵、横波速度取值差异较大,在弹性波有限差分正演模拟中,在满足纵波最大速度确定的稳定性条件下,浅层低速横波波场往往会产生明显的频散现象.为了削弱弹性波场正演数值频散,提高数值模拟精度,本文首先采用优化差分网格系数降低数值频散,然后再采用通量校正传输(Flux-Correction Transport, FCT)法来进一步压制弹性波场有限差分数值频散.常规的FCT法是对弹性波场直接进行频散压制,但由于弹性波场中纵、横波速度差异明显,横波波场频散明显强于纵波,为了压制横波波场的数值频散,往往需要选取较大的频散压制参数,但这会使频散较弱的纵波产生假象.因此本文提出基于纵横波分离FCT弹性波正演频散压制方法,对分离之后的纵横波场分别选择合适的频散压制参数进行通量校正,可以有效压制数值频散,削弱纵波FCT产生的假象.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算例发现,本文方法能有效削弱弹性波场有限差分数值频散,相对于常规FCT方法没有假象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波正演 有限差分 纵横波分离 FCT 频散压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地电磁场源效应特征分析及其校正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罗威 王绪本 +3 位作者 王堃鹏 张刚 李德伟 杨钰菡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952-2964,共13页
大地电磁法一直以来基本都遵循场源为平面电磁波的假设,这种假设普遍适用于中高频的大地电磁研究,但在具有显著非平面波场特性的区域或开展长周期大地电磁研究时,则对场源平面波的理论基础带来了挑战,若不满足理论假设,将会导致深部探... 大地电磁法一直以来基本都遵循场源为平面电磁波的假设,这种假设普遍适用于中高频的大地电磁研究,但在具有显著非平面波场特性的区域或开展长周期大地电磁研究时,则对场源平面波的理论基础带来了挑战,若不满足理论假设,将会导致深部探测的可靠性降低,勘探目标定位风险增高.本文通过选择线状、片状及非规则场源模型来模拟极光电集流、赤道环电流和横向波动的波数场源,开展了大地电磁场源效应的模拟研究,对比分析了非平面波模式和平面波模式的响应差别.模拟表明大地电磁场源效应强度与模型平均电阻率正相关,与频率和测点与源水平距离负相关,且与场源的高度、宽度和横向波长等参数均有关系,非平面波模式和平面波模式正演响应在一些情况下具有超过10%的差异.基于场源效应特征,归纳并提出了五种场源效应校正方法,一是计算极限模型来截断场源效应影响频段的频域截断法,二是对多个同步观测的邻近测点进行平均的测点平均法,三是延长测点观测时间的时间域延长法,四是剔除较强垂直磁场分量所对应场源效应较强段数据的时间域剔除法,五是直接考虑场源的反演,五种方法均能一定程度上降低大地电磁场源效应的影响.对于受场源效应影响的大地电磁数据,若直接采用平面波方式进行反演则可能在深部产生较大畸变,若在获知场源相关参数的基础上,可开展考虑场源的大地电磁反演来消除场源效应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 场源效应 非平面波 场源效应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虚拟地震的理论格林函数为模板搜寻小地震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亮 梁春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374-2393,共20页
搜寻小地震而得到更加完备的地震目录是地震学的基本课题.传统的匹配滤波方法用已知地震的波形与连续观测做互相关,可有效识别小地震.然而,一些地区缺乏早期观测或地震活动性低而无真实地震可做模板,造成传统匹配滤波法难以施展.使用虚... 搜寻小地震而得到更加完备的地震目录是地震学的基本课题.传统的匹配滤波方法用已知地震的波形与连续观测做互相关,可有效识别小地震.然而,一些地区缺乏早期观测或地震活动性低而无真实地震可做模板,造成传统匹配滤波法难以施展.使用虚拟地震的理论波形做模板可解决该问题.若使用的虚拟地震包含所有可能的震源机制,即离散地覆盖整个震源机制解空间,虚拟地震的数量将大量增加,导致计算量剧增.本研究借鉴裁剪-粘贴法(CAP)中对滑动互相关的处理方式,发展了以虚拟地震的理论格林函数为模板的匹配滤波方法(Green′s function-based matched filter,简称为GFMF),在不改变计算结果的前提下通过减少滑动互相关的次数,节省计算时间.本文将该方法应用到加州一地震序列,凭借对震源位置和震源机制的网格搜索,得到了该序列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和该区域全部中等地震的震源机制.研究结果显示,虚拟地震可以用作模板来检测小地震以解决真实模板地震不足的问题.若不对虚拟地震的震源机制进行遍历,得到的地震数量将减少70%以上.这表明本研究对震源机制遍历的相关优化是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检测 匹配滤波 模板匹配 格林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气储层裂隙检测的WOA-BP算法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琼 李美琦 王睿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73-784,共12页
煤层气储层中裂隙的发育及空间展布特征对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和利用具有至关重要作用.煤层气储层裂隙检测的WOA-BP算法是将WOA(Whale Optimization Algorithm)与BP(Back Propagation)有机结合形成优势样本和二次误差控制的稳健而有效的... 煤层气储层中裂隙的发育及空间展布特征对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和利用具有至关重要作用.煤层气储层裂隙检测的WOA-BP算法是将WOA(Whale Optimization Algorithm)与BP(Back Propagation)有机结合形成优势样本和二次误差控制的稳健而有效的储层裂隙检测方法.在实际地震数据中提取反映煤层裂隙的相干属性、方位角属性、倾角属性、曲率属性、构形张量属性、加权瞬时频率属性,并将其作为WOA改进的BP神经网络的输入数据,进行煤层气储层裂隙综合检测分析.以井数据、已知井产量数据、岩心薄片分析结果综合建立优势样本作为WOA优化算法改进的BP神经网络的输出评判标准,对研究区域煤层气储层裂隙综合检测分析的结果表明:WOA-BP网络能够继承和发展已有属性的优势,获得裂隙发育水平S_(evlt)值及分级标准,对煤层气储层裂隙发育程度进行了精细刻画,在研究区内,划分出四个裂缝存在区块,获得了优质煤层气储层,取得了很好的地质效果和勘探开发效果.WOA-BP方法促进了微裂缝预测的发展,将微裂缝预测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裂隙 WOA-BP优化算法 地震多属性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