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8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Arase卫星数据的地球电子外辐射带数据同化建模
1
作者 罗陶荣 倪彬彬 +2 位作者 曹兴 王晓宇 雷源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7-1200,共14页
Arase卫星是一颗专门探测地球辐射带的科学卫星,于2016年12月20日成功发射.在2019年10月范艾伦卫星终止运行后,Arase卫星仍然继续正常运行并提供高质量的观测数据.本文结合Arase卫星高能电子探测器的电子通量观测数据和基于Fokker-Planc... Arase卫星是一颗专门探测地球辐射带的科学卫星,于2016年12月20日成功发射.在2019年10月范艾伦卫星终止运行后,Arase卫星仍然继续正常运行并提供高质量的观测数据.本文结合Arase卫星高能电子探测器的电子通量观测数据和基于Fokker-Planck扩散方程的三维辐射带数值模型,利用卡尔曼滤波方法实现对2017年4月至2022年3月期间地球外辐射带(L^(*)=3~7)电子通量时空演化过程的数据同化建模.结果显示,同化模型有效弥补了Arase卫星数据对于高赤道投掷角电子的观测缺失,重构了不同能量、投掷角辐射带电子在不同L^(*)处的长期动态演化过程及其对地磁活动的响应特征.通过计算电子通量的数据同化结果与卫星观测结果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平均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误差,发现电子通量同化结果和观测结果整体一致.通过计算同化过程中的新息矢量,分析卫星观测结果对辐射带数值模型模拟结果的修正程度及其对电子能量和L^(*)的依赖性,这为分析辐射带数值模型所缺失的物理机制以及后续模型的改进与完善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ase卫星 地球辐射带 电子通量 三维数据同化 模型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科学中铁同位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2
作者 何永胜 胡东平 朱传卫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4-71,共18页
21世纪初,铁同位素的高精度分析因多道等离子体质谱仪的引入成为可能。铁在自然界中具有高丰度、多价态和生物可利用性,其同位素地球化学受到广泛关注,并取得巨大的进展。本文综述了铁同位素研究的进展和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这些进展包... 21世纪初,铁同位素的高精度分析因多道等离子体质谱仪的引入成为可能。铁在自然界中具有高丰度、多价态和生物可利用性,其同位素地球化学受到广泛关注,并取得巨大的进展。本文综述了铁同位素研究的进展和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这些进展包括:(1)查明了各类陨石的铁同位素组成,并制约了太阳系及早期行星演化过程;(2)调查了地球主要储库的铁同位素组成;(3)积累了大量高、低温常见体系中两相间的铁同位素分馏系数;(4)初步探明了岩浆过程(如部分熔融、地幔交代和岩浆分异等)中的铁同位素分馏行为;(5)初步查明铁同位素在主要低温过程(如风化、早期成岩作用等)中的分馏行为;(6)实例性研究揭示了沉积岩样品铁同位素在示踪古海洋-大气氧逸度变化和早期生命演化方面的潜力。随着人们对铁同位素分馏机制理解的加深,各体系中分馏系数的积累,铁同位素将在地球科学的各个方面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同位素 太阳系和行星演化 分馏行为 氧逸度 生物作用遗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100~2000m超高压变质岩普通Pb同位素地球化学初步研究——俯冲陆壳内脱耦的证据 被引量:3
3
作者 董锋 李曙光 +2 位作者 李秋立 刘贻灿 陈福坤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791-1798,共8页
本文首次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100~2000m榴辉岩中的绿辉石和片麻岩中的长石进行了普通Pb同位素研究。钻孔上部岩段(0-800m)样品放射成因Pb同位素含量比较高且变化幅度较小(206Pb/204Pb=16.81-17.29,207Pb/204Pb= 15.37-15.45,2... 本文首次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100~2000m榴辉岩中的绿辉石和片麻岩中的长石进行了普通Pb同位素研究。钻孔上部岩段(0-800m)样品放射成因Pb同位素含量比较高且变化幅度较小(206Pb/204Pb=16.81-17.29,207Pb/204Pb= 15.37-15.45,208Pb/204Pb=37.20-37.66),说明其原岩的U/Pb和Th/Pb或者初始Pb同位素比值比较高。钻孔中部岩段(800~1600m)发育有韧性剪切带,相应的Pb同位素比值开始降低且有起伏(206Pb/204Pb=16.26—16.72,207Pb/204Pb=15.27 -15.38,208Pb/204Pb=36.73-37.40)。钻孔下部岩段(800-1600m)样品放射成因Pb同位素含量低但变化幅度较小(206Pb/204Pb=16.05-16.46,207Pb/204Pb=15.22~15.29,208Pb/204Pb=36.68-37.48),说明其原岩的U/Pb和Th/Pb或者初始Pb同位素比值比较低。实测数据同模拟数据对比表明,钻孔上、下两岩段样品普通Pb同位素不同一方面是由于继承了原岩初始Pb同位素不同,另一方面是由它们的μ值不同所致。结合氧同位素研究,本文认为800m以上和1600m以下分属上地壳和中地壳,前者是从俯冲大陆岩石圈解耦的上地壳,在大陆岩石圈俯冲过程中,上部岩片同俯冲的大陆岩石圈发生挤离,率先沿着这一个挤离面逆冲折返至浅部。下岩片是随后从俯冲岩石圈解耦的中地壳岩片,并折返至浅部下伏在先期折返的上部岩片之下。考虑到中部岩段(800-1600m)既发育有韧性剪切带又具有异常低18O峰值(Xiao et al,2006),挤离面是在地壳内部晚元古代的断裂带及冷水活动通道基础上发育起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 超高压变质岩 普通Pb 大别-苏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4
作者 罗珽 冷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31-440,共10页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球科学领域的各种测量和模拟数据呈爆炸式增长,对数据的可视化和实时分析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二维可视化方法已经不能充分满足地球科学的科研和教学需求.新一代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使观察者能够直观地...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球科学领域的各种测量和模拟数据呈爆炸式增长,对数据的可视化和实时分析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二维可视化方法已经不能充分满足地球科学的科研和教学需求.新一代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使观察者能够直观地观察和分析三维地球的科学数据,并与数据进行交互,实现沉浸式地实时分析或远程虚拟野外考察,这将帮助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更快更准确地理解三维地球科学数据.同时虚拟现实技术也能促进新的科学发现的产生,并能够帮助地球科学的成果在大众中的科普推广.目前已经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本文回顾了过去几十年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各种具体应用方式,讨论了该技术在地球科学领域的优势与前景,以及进一步拓展应用水平还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浸式 虚拟现实 地球科学 数据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义反透射法计算效率提升策略的研究
5
作者 周红 文健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586-2600,共15页
广义反透射法是一种合成水平层状介质地震波的重要方法,提升其计算效率是重要的研究课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文提出了两种策略:(1)实施Shanks变换:广义反透射法合成地震波,需要在频率域计算一系列核函数与贝塞尔函数乘积构成的振荡函... 广义反透射法是一种合成水平层状介质地震波的重要方法,提升其计算效率是重要的研究课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文提出了两种策略:(1)实施Shanks变换:广义反透射法合成地震波,需要在频率域计算一系列核函数与贝塞尔函数乘积构成的振荡函数的波数域积分,这些积分是该方法最为耗时的部分.为了加快这些积分的收敛,本文对其实行了Shanks变换,给出了Shanks变换步长的选择依据,算例显示Shanks变换可以使积分在函数振荡结束之前收敛,无需等到振荡停止.对于文中的模型,该变换使计算效率提高了2~5倍.(2)引入了有效计算时长:广义反透射法需由频率域反傅氏变换计算时间域地震波,对于一定的频宽,需要计算的离散频谱个数由频谱间隔决定,频谱间隔等于计算时长的倒数.因此使用越短的计算时长,计算的频谱个数越少,则计算效率越高.本文定义的有效计算时长主要由场点地面运动时间构成,尽量不包含地面未发生运动的平静期.文中给出了按介质参数估计有效计算时长的公式,经算例实验有效时长可以提高计算效率40%.同时实施Shanks变换和有效时长合成地震波,可以提速近5倍,这说明本文提出的提升策略较为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反透射法 Shanks变换 有效计算时长 峰谷平均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亳州市土壤-白芍典型重金属含量分布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1
6
作者 贺芳 汤泉 +2 位作者 郑刘根 刘桂建 王玲玲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7-198,共12页
以亳州市谯城区为研究区域,采集了143组白芍及根际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和白芍中典型重金属Cd、Cr、Ni的含量,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P_(i))、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RI、E_(i))和生物富集系数(BCR)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和白芍重金属富集特征... 以亳州市谯城区为研究区域,采集了143组白芍及根际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和白芍中典型重金属Cd、Cr、Ni的含量,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P_(i))、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RI、E_(i))和生物富集系数(BCR)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和白芍重金属富集特征.同时,利用危害商值、靶器官毒性剂量法、致癌风险值和蒙特卡洛模拟等方法对白芍中Cd、Cr、Ni对人体健康的风险进行评估.研究结果显示,土壤中Cd、Cr、Ni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09—0.42、24.07—117.13、26.74—62.96 mg·kg^(−1).P_(i)值显示Cd污染程度最为严重;RI值表明研究区土壤的潜在生态风险水平较低;BCR结果表明相较于Cr和Ni,白芍更容易富集Cd.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白芍中Cd、Cr、Ni的非致癌风险值均小于1,但靶器官毒性剂量法修正后的非致癌健康风险值结果高于传统的危害商值法,尤其是对于Cr造成的非致癌风险明显提高;致癌风险值在1×10^(−6)至1×10^(−4)之间,均处于可接受范围内;利用蒙特卡洛模拟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对非致癌健康风险和致癌风险的评估结果与确定性评估一致.结果表明,亳州市谯城区的土壤和白芍中重金属污染程度较低,白芍中典型重金属Cd、Cr、Ni产生的人体健康风险也处于可接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白芍 重金属 生态风险评价 人体健康风险评估 靶器官毒性剂量法 蒙特卡洛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煤中硫的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45
7
作者 高连芬 刘桂建 +2 位作者 ChouChen-Lin 郑刘根 郑旺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5年第1期79-87,共9页
燃烧过程中,煤中硫会以硫氧化物等形式释放出来,污染大气以至形成酸雨,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本文在对中国煤中硫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并分析了中国煤中硫在不同地区、不同煤层和不同形成环境中的含量与分布规律,阐述煤中硫形成的地... 燃烧过程中,煤中硫会以硫氧化物等形式释放出来,污染大气以至形成酸雨,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本文在对中国煤中硫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并分析了中国煤中硫在不同地区、不同煤层和不同形成环境中的含量与分布规律,阐述煤中硫形成的地质成因和影响因素,以及有机硫、无机硫和元素硫的赋存状态,概述了煤利用过程中硫的转化机理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对煤中硫的研究趋势和今后研究方向与热点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全面分析 形成环境 影响 过程 热点问题 研究趋势 地球化学研究 地质成因 赋存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蝌蚪山晚中生代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研究:岩石圈地幔性质与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62
8
作者 闫峻 陈江峰 +3 位作者 谢智 杨刚 喻钢 钱卉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55-469,共15页
长江中下游地区繁昌火山盆地蝌蚪山晚白垩世玄武岩为硅饱和岩石,SiO2含量在47.63%~50.02%之间,在TAS图上位于碱性和亚碱性的分界线上,多数属于玄武岩,少数为粗面玄武岩。MgO含量较低(3.72%~5.58%),但Mg#值较高(61~71)。岩石富集大离... 长江中下游地区繁昌火山盆地蝌蚪山晚白垩世玄武岩为硅饱和岩石,SiO2含量在47.63%~50.02%之间,在TAS图上位于碱性和亚碱性的分界线上,多数属于玄武岩,少数为粗面玄武岩。MgO含量较低(3.72%~5.58%),但Mg#值较高(61~71)。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Th、U、LREE和Pb,亏损高场强元素Nb、Zr和Ti,具富集的Sr、Nd和Pb同位素组成。初始87Sr/86Sr(t)比值介于0.7065~0.7066之间,εNd(t)值介于-5.5~-7.3之间。在87Sr/86Sr(t)-εNd(t)相关图上投在富集的第Ⅳ象限,并趋向于EMⅡ地幔端员。206Pb/204Pb(t)、207Pb/204Pb(t)和208Pb/204Pb(t)比值分别为17.928~18.311、15.426~15.621和37.785~38.525,在Pb同位素相关图上处在DMM和EMⅡ地幔端员之间。蝌蚪山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原始岩浆来源于岩石圈地幔,底侵到壳幔边界后曾有一段时间的滞留,并经历了一定程度的以橄榄石和斜方辉石为主的结晶分异,随后在上升过程中没有受到明显的地壳物质的混染。本地区晚中生代时期陆下岩石圈地幔具有同位素富集的性质,曾受到过古老俯冲事件中析出流体/熔体的交代。与本地区新生代玄武岩地球化学性质的对比表明,从晚中生代至新生代,由于岩石圈拉张和软流圈的上涌,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岩石圈的减薄,其过程和华北地块东部的岩石圈减薄事件基本一致。造成华北地块东部和华南地块东部的岩石圈减薄具有一致的动力学机制和背景,很可能是晚中生代时期古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之下俯冲造成的弧后盆地的拉张减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岩石圈地幔 同位素富集 岩石圈减薄 晚中生代 长江中下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幔源气体同位素地球化学 被引量:19
9
作者 陶士振 刘德良 +1 位作者 朱文锦 杨晓勇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12-419,共8页
中国东部地幔岩包体及其单矿物中发育有大量的流体包裹体,采用阶段加热真空热爆的 方法脱出幔源包裹体中的气体,测试了气体的碳、氧、氦、氮等同位素组成。CO2的σ13℃普遍较低, 主峰值为(-18~-22)×10-3 ,多... 中国东部地幔岩包体及其单矿物中发育有大量的流体包裹体,采用阶段加热真空热爆的 方法脱出幔源包裹体中的气体,测试了气体的碳、氧、氦、氮等同位素组成。CO2的σ13℃普遍较低, 主峰值为(-18~-22)×10-3 ,多数样品在高温下的 σ13℃普遍小于低温下的对应值。氧同位素变 化也很大,从-3.4×10-3至25.5×10-3(SMOW),并呈现多峰的特征。σ18O与σ1C3具有很好的相 关性,可能受控于同种分馏机制。C、O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中国东部大陆地幔具有很大的化学不 均一性,可能是由地幔碳的多样性、源区的不均一性或地幔交代作用所致。氧同位素的变化可能是 结晶作用、去气作用或地壳物质混染所至。4He含量变化范围为(0.24~25.00)×10-8,3He/4He变 化范围为(0.46~12.80)×10-6,40Ar含量从0.97×10-6到34.18×10-6,40Ar/36Ar变化范围为 250.58~1202。3He/4He的变化反映了亏损地幔和富集地幔的存在。不同地区40Ar/36Ar的巨大差 异显示了地幔脱气程度的不同,也说明在地幔演化中Ar、He同位素地球化学行为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同位素 流体包裹体 地幔岩 中国 地幔交代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北煤田二叠纪煤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32
10
作者 郑刘根 刘桂建 +3 位作者 张浩原 高连芬 薛翦 Chou Chen-lin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1-52,共12页
从淮北煤田二叠系10,7,5,4和3煤层中采集34个样品,采用等离子体质谱(ICPMS)、中子活化(INNA)、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等方法对样品中主量元素和稀土元素进行了测试,利用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煤中矿物质及其煤质参数进行了测定。在各种... 从淮北煤田二叠系10,7,5,4和3煤层中采集34个样品,采用等离子体质谱(ICPMS)、中子活化(INNA)、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等方法对样品中主量元素和稀土元素进行了测试,利用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煤中矿物质及其煤质参数进行了测定。在各种测试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稀土元素含量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地球化学参数和分布模式,探讨了淮北煤田二叠纪煤中稀土元素的主要来源及其在煤中的主要赋存方式。研究表明:与华北和国内外其他地区相比,本区煤层中稀土元素相对富集;产于石盒子组煤中的稀土元素含量高于山西组的,在同一煤层中自下而上稀土元素含量有增高趋势,在顶底板中可能出现富集。Ce呈正异常,Eu明显负异常,不同煤层稀土元素的分布模式相似,稀土元素和灰分具有较好的正相关,∑REE与灰分、灰分中的主要元素以及典型陆源灰分中的微量元素正相关,与反映海相的低灰组分相关性较差。结合煤中矿物质的X射线衍射结果,分析获知,淮北煤田二叠纪成煤环境基本不受海水影响,稀土元素主要由陆源供给,而且主要赋存在以高岭石、伊利石为主的粘土矿物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地球化学 煤层 二叠纪 淮北煤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雀儿山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和岩石成因 被引量:17
11
作者 刘树文 王宗起 +3 位作者 闫全人 李秋根 张德会 王建国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355-1363,共9页
位于川西义敦岛弧北端的雀儿山花岗岩体主要由岩体边部或者作为包体的花岗闪长岩、主体似斑状花岗岩和较晚的呈条带状或者脉状伟晶质、细晶质花岗岩组成。这些花岗质岩石表现了较宽的常量元素变化范围,属于高钾钙碱性到shoshonite亚铝... 位于川西义敦岛弧北端的雀儿山花岗岩体主要由岩体边部或者作为包体的花岗闪长岩、主体似斑状花岗岩和较晚的呈条带状或者脉状伟晶质、细晶质花岗岩组成。这些花岗质岩石表现了较宽的常量元素变化范围,属于高钾钙碱性到shoshonite亚铝到过铝质岩石系列,表现了较平坦式具有负Eu异常的稀土配分模式。在原始地幔标准化的多元素图解上所有这些岩石表现Rb、Th和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强烈富集,Nb、Sr、P和Ti等元素明显亏损。Sm-Nd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似斑状花岗岩亏损地幔模式年龄tDM=1.23~1.61Ga,εNd(t)=-5.3^-6.3,细晶花岗岩脉tDM=2.30Ga,εNd(t)=-6.9。这些岩石的εNd(t)分布在康定杂岩的Nd同位素演化范围内和上部。岩石地球化学和Nd同位素特征研究揭示其花岗岩岩浆起源于上部地壳杂砂岩、砂页岩和泥质岩石的部分熔融,经历了早期阶段的铁镁质矿物和副矿物的分离结晶,晚期钾长石等卷入了分离结晶。雀儿山花岗质岩浆活动发生于同碰撞到碰撞后隆升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雀儿山花岗岩 岩石地球化学 ND同位素特征 岩石成因 构造背景 义敦岛弧北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天井山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前景 被引量:31
12
作者 段留安 杨晓勇 +3 位作者 孙卫东 方世明 余良范 范增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65-978,共14页
皖南地区山高林密,地质工作条件差,基础地质工作相对还很薄弱,金矿的找寻工作一直没有取得大的突破。本文选取皖南休宁县天井山金矿为切入点,对该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基本理清了本区与金成矿相关的各种因素,对矿床成因进... 皖南地区山高林密,地质工作条件差,基础地质工作相对还很薄弱,金矿的找寻工作一直没有取得大的突破。本文选取皖南休宁县天井山金矿为切入点,对该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基本理清了本区与金成矿相关的各种因素,对矿床成因进行了剖析,并对其找矿前景作了探讨。系统统计分析区内地层、岩浆岩、矿石的主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特征,讨论了地层、岩浆岩和构造与金成矿的关系,对比了位于同一条成矿带上的江西金山超大型金矿床一些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结合笔者前期在天井山野外调研及小贺矿段布设工程见矿情况,认为本区金矿具有较好的成矿远景和广阔的找矿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床成因 地质地球化学 金矿找矿 天井山金矿床 皖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南沟钼矿矿床地球化学研究兼论东秦岭钼矿床成岩成矿动力学 被引量:29
13
作者 杨晓勇 卢欣祥 +3 位作者 杜小伟 李文明 张正伟 屈文俊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049-1079,共31页
本文对东秦岭南沟钼矿床开展成矿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综合研究。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南沟钼矿床侵入岩为高钾钙碱性系列,高硅(71.79%~78.09%)、低钛(0.112%~0.268%)、富铝(11.69%~14.89%)、富碱(Na2O含量为2.21%~4.26%,K2O含量是4.01... 本文对东秦岭南沟钼矿床开展成矿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综合研究。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南沟钼矿床侵入岩为高钾钙碱性系列,高硅(71.79%~78.09%)、低钛(0.112%~0.268%)、富铝(11.69%~14.89%)、富碱(Na2O含量为2.21%~4.26%,K2O含量是4.01%~7.57%,K2O/Na2O在1.07~3.42之间)、Mg#低(16.44~42.50)、贫钙(0.2%~1.54%)。南沟矿区侵入岩稀土总量较低,轻重稀土分异明显,有弱的铕负异常,δCe有强的负异常,样品的Ce负异常可能是具有Ce负异常的沉积物俯冲重熔所致,反应了形成花岗岩的源区物质可能为俯冲的海相沉积物源的特征,且具有还原特征。稀土配分模式图解与上地壳配分模式十分相似,也指示了花岗岩的物源区有大量的上地壳物质参与。南沟钼矿区侵入岩的微量元素分析表明,具有较高浓度的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K等),具有相对低含量的高场强元素(HFSE:Zr、Hf等),过渡金属含量变化较大,明显富集Cu,Sc,Co。本区侵入岩贫Ba、Sr,富Rb、K。壳型花岗岩类Ba、Sr含量低,Rb含量高,而幔源型或壳幔同熔型花岗岩的Ba、Sr含量高,且贫Rb,指示本区含钼侵入岩多具有壳源物源的性质。岩石地球化学判别图解指示这些含钼岩体主要为同碰撞花岗岩和后碰撞花岗岩。利用锆石LA-ICP-MS法测定了东秦岭南沟钼矿区两个相对独立的白石尖和马脖壕两个矿段含矿侵入岩体的U-Pb年龄,同时采用辉钼矿Re-Os同位素方法直接测定上面两个矿段的成矿年龄。高精度的锆石LA-ICP-MS研究表明:白石尖矿段花岗岩中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51.7±5.7Ma(MSWD=1.6),马脖壕矿段花岗岩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09.8±4.1Ma(MSWD=1.17)。由此可见南沟钼矿区至少有两期岩浆活动:1)早古生代晚奥陶世(约451Ma)第一次岩浆活动;2)中生代早白垩世(约109Ma)第二次岩浆活动。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研究表明:白石尖矿段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103±17Ma(MSWD=0.84),马脖壕矿段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107.08±0.61Ma(MSWD=0.96)。综合上面两种同位素年龄数值结合地质情况表明:南沟钼矿区白石尖矿段和马脖壕矿段为同期形成,都为燕山期,对应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碰撞造山后的东西向岩石圈大规模减薄作用。本文在准确厘定成岩成矿年龄的基础上,结合区内花岗岩和钼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东秦岭钼矿成岩成矿物质来源、地球动力学背景,建立了钼矿成矿模型,提出了区内钼矿找矿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LA-ICP-MS测年 RE-OS同位素测年 成矿模式 东沟钼矿床 东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地球中水的分布和循环 被引量:20
14
作者 夏群科 杨晓志 +2 位作者 郝艳涛 盛英明 李佩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23,共14页
深部地球中的主要物相(橄榄石、辉石、石榴石等及其高压相变产物)是理想化学式中不含H的“名义上无水矿物”,以缺陷形式存在于它们结构中的OH/H2O(统称为结构水)的发现是近二十年来地球科学领域最重要的进展之一。从天然样品的观察和高... 深部地球中的主要物相(橄榄石、辉石、石榴石等及其高压相变产物)是理想化学式中不含H的“名义上无水矿物”,以缺陷形式存在于它们结构中的OH/H2O(统称为结构水)的发现是近二十年来地球科学领域最重要的进展之一。从天然样品的观察和高温高压实验结果来看,深部地球矿物中普遍含有结构水,其总量可能远远超过了水圈。水在深部地球不同层圈中的分布可能具有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不均一性。在板块俯冲过程中,即使温压条件超过了含水矿物的稳定范围,名义上的无水矿物(如石榴石、辉石等)也可以携带大量的水(质量分数至少数百10-6)进入深部地球,构成了壳幔之间水循环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义上无水矿物 深部地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陆块北缘上两地区二长花岗岩成因: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及地球化学制约 被引量:10
15
作者 刘伟 杨晓勇 +2 位作者 马志鑫 孙志明 廖忠礼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5-76,共12页
本文通过对扬子陆块北缘上两地区二长花岗岩年代学、Hf同位素及地球化学研究,限定其形成时代、物质来源以及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上两地区二长花岗岩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年龄为909±5Ma。锆石Hf同位... 本文通过对扬子陆块北缘上两地区二长花岗岩年代学、Hf同位素及地球化学研究,限定其形成时代、物质来源以及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上两地区二长花岗岩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年龄为909±5Ma。锆石Hf同位素显示二长花岗岩的ε_(Hf)(t)既有正值也有负值,在-6^+3.4之间,变化较大。tDM2变化于1570~2156Ma,平均值为1802Ma,当ε_(Hf)(t)为最小负值-6.0时,tDM2为2156Ma。表明其物源主要是约1800Ma新生地壳的部分熔融,混染了部分古老地壳。地球化学显示,二长花岗岩的SiO_2含量较高,平均值达75.46%,均属亚碱性系列,且均为铝质过饱和(A/CNK=0.93~1.29);轻稀土富集,微量元素原始地幔蛛网图中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具有明显的Nb、Ta负异常,并具有与上部陆壳非常相似的蛛网图曲线,在花岗岩的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中落入弧花岗岩区,其应是扬子陆块北缘大陆边缘弧岩浆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代学 HF同位素 新元古代 二长花岗岩 扬子陆块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煤中硒的环境地球化学 被引量:15
16
作者 张莹 刘桂建 +2 位作者 郑刘根 Chou Chen-Lin 齐翠翠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389-398,共10页
硒是煤中易挥发元素之一。伴随煤炭的开采、利用,煤中硒可能进入环境并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影响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本文在全面综合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煤中硒在不同省份、不同成煤时代中的含量及分布规律,总结了硒在煤... 硒是煤中易挥发元素之一。伴随煤炭的开采、利用,煤中硒可能进入环境并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影响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本文在全面综合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煤中硒在不同省份、不同成煤时代中的含量及分布规律,总结了硒在煤中的赋存状态、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概括了煤在燃烧和淋溶过程中硒的迁移转化及其环境影响,指出中国煤中硒的含量在不同煤田、不同成煤时代及不同变质程度的煤中,含量差别较大,全国平均值约为5.60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量 赋存状态 形成机理 环境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及其燃烧产物飞灰和底灰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集散规律 被引量:23
17
作者 姚多喜 支霞臣 王馨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91-500,共10页
采用ICP-MS法测试了褐煤、肥煤和无烟煤以及在不同燃烧条件下获取的飞灰、底灰等29个样品的稀土元素含量;分析了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煤种的稀土元素含量不同,相同煤种在不同燃烧条件下获取的飞灰、底灰中的稀土元素含... 采用ICP-MS法测试了褐煤、肥煤和无烟煤以及在不同燃烧条件下获取的飞灰、底灰等29个样品的稀土元素含量;分析了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煤种的稀土元素含量不同,相同煤种在不同燃烧条件下获取的飞灰、底灰中的稀土元素含量也不同;褐煤、肥煤、无烟煤及其燃煤产物飞灰、底灰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呈左高右低的宽缓的“V”型曲线;Eu存在明显负异常。研究了燃煤过程中稀土元素的分布及集散规律,稀土元素在飞灰、底灰中的含量比原煤有明显提高,其增加幅度为几倍至20多倍不等,表明煤炭燃烧后稀土元素在飞灰、底灰中进一步聚集;飞灰和底灰中稀土元素含量、飞灰和底灰对煤的稀土元素含量比和富集因子以及飞灰对底灰的稀土元素含量比和富集因子等,不仅与原煤中稀土元素有直接关系,而且还受锅炉燃烧方式、燃烧温度(炉温)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地球化学 飞灰 底灰 燃烧产物 ICP-MS 集散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南朱集井田二叠纪煤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解释 被引量:21
18
作者 吴盾 孙若愚 刘桂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158-1166,共9页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学发射光谱仪(ICP-OES),系统测定了淮南朱集井田二叠纪3个沉积组11个煤层371个煤样品的稀土元素含量。通过对煤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参数分析,得出以下认识:朱集煤中稀土元素总量位于86×10-6~143×10-6...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学发射光谱仪(ICP-OES),系统测定了淮南朱集井田二叠纪3个沉积组11个煤层371个煤样品的稀土元素含量。通过对煤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参数分析,得出以下认识:朱集煤中稀土元素总量位于86×10-6~143×10-6范围内,平均值为112×10-6;稀土元素具有指相意义,靠近物源区的上、下石盒子组煤中稀土元素总量比远离物源区受陆表海影响的山西组煤分别高出38%和25%;上、下石盒子组及山西组煤中稀土元素分配模式总体属于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型,轻稀土曲线段呈"右倾"趋势,重稀土曲线段则较为"平坦";样品δEu变化范围为0.52~0.80,平均值为0.59,Eu中度负异常,指示成煤沼泽受陆源碎屑影响较大;样品δCe变化范围为0.93~1.04,平均值为0.99,Ce含量无异常,指示成煤沼泽受海水影响较小;煤中稀土元素总量与煤中灰分呈不太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59),说明成煤过程中陆源碎屑物质所携带的部分稀土元素可能吸附在煤的有机质中。原煤X射线衍射图谱(XRD)和光学煤岩薄片显示煤中矿物以石英和粘土矿物为主,高岭石可能是稀土元素的无机载体。另外,稀土元素与陆源碎屑元素(Si、Al、Ti、Ni、Sc和Se等)相关性较好,而与海相元素(B、Sr和Ca)相关性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地球化学 二叠纪 淮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甘交界红柳河地区下二叠统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 被引量:11
19
作者 赵泽辉 郭召杰 +2 位作者 张志诚 史宏宇 田杰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545-553,共9页
红柳河地区下二叠统拉斑玄武岩 ,主要表现为低Mg和全碱 (Na2 O +K2 O)以及高Fe和Ti的特征 ,微量元素Rb ,K ,Sr和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 ,轻稀土元素 (LREE)相对富集。La/Yb =10 .6 1~ 16 .87,Th/Ta =1.0 3~ 1.99,Fe/Ti=5 .30~ 6 .39... 红柳河地区下二叠统拉斑玄武岩 ,主要表现为低Mg和全碱 (Na2 O +K2 O)以及高Fe和Ti的特征 ,微量元素Rb ,K ,Sr和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 ,轻稀土元素 (LREE)相对富集。La/Yb =10 .6 1~ 16 .87,Th/Ta =1.0 3~ 1.99,Fe/Ti=5 .30~ 6 .39,Ti/P =5 .6 1~ 7.30 ,Ti/Zr =38.83~ 4 6 .30 ;Zr=(2 5 4~ 32 8)× 10 - 6 ,Zr/Y =5~ 10 ,Y/Nb =1.5 2~ 2 .4 5。这些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们主要为板内玄武岩 ,其岩浆主要源于亏损地幔 (DM)和富集地幔 (EM)组分的混合 ,其中富集地幔 (EM)为主要端元 ,且部分熔融程度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柳河地区 下二叠统玄武岩 地球化学特征 构造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南二叠纪含煤地层泥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9
20
作者 范翔 刘桂建 +1 位作者 孙若愚 孙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99-311,共13页
淮南煤田地处华北板块东南缘,可能记录了华北和华南板块碰撞过程的重要信息。本文对所采淮南二叠纪煤系地层泥质岩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包括稀土元素)测试和矿物成分分析,并据此讨论了泥质岩的物源区岩石风化程度、母岩性质以及板... 淮南煤田地处华北板块东南缘,可能记录了华北和华南板块碰撞过程的重要信息。本文对所采淮南二叠纪煤系地层泥质岩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包括稀土元素)测试和矿物成分分析,并据此讨论了泥质岩的物源区岩石风化程度、母岩性质以及板块的构造特征,为理解华北板块南缘的构造演化提供了地球化学方面的证据。地球化学参数图解lg(SiO2/Al2O3)-lg(Fe2O3-K2O)、La/Sc-Th/Co、Fe2O3-K2O-Al2O和Al2O3-K2O以及XRD分析表明,淮南泥质岩样品中矿物主要是石英和由长石风化的以高岭石、绿泥石等为主的黏土矿物;主量元素(Al2O3/TiO2、K2O/Al2O3和碎屑沉积岩母岩判别函数图)、微量元素(La/Sc、Th/Sc、Cr/Th、V-Ni-La×4三角图和Ni-Cr图)和稀土元素(Eu/Eu*、(La/Yb)N和Eu/Eu*-(Gd/Yb)N图)地球化学参数表明,淮南泥质岩的母岩主要是后太古宙长英质火成岩;极高的CIA、CIW和PIA值以及Al2O3-CaO*+Na2O-K2O-CIA、Al2O3-CaO*-Na2O-CIW图解指示了淮南泥质岩的母岩经历了剧烈的风化作用。根据样品的K2O/Na2O-SiO2图、Th-La-Sc和Sc-Th-Zr/10三角图解,本研究认为淮南煤田二叠纪时期先后经历了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的以及可能的大陆岛弧的板块构造环境,指示了华北和华南板块在早二叠世可能已经发生了碰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岩 地球化学 物源分析 淮南煤田 华北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