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热资源开发过程中潜在地下水环境问题 被引量:16
1
作者 许天福 陈敬宜 +1 位作者 冯波 姜振蛟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49-1162,共14页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地下水运动和水环境演化密切相关。为了给我国大规模地热资源绿色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本文综述了浅层地热资源、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资源及深部干热岩型地热资源开发现状和典型开采技术。其中:浅层地热资源的开发模式分...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地下水运动和水环境演化密切相关。为了给我国大规模地热资源绿色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本文综述了浅层地热资源、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资源及深部干热岩型地热资源开发现状和典型开采技术。其中:浅层地热资源的开发模式分为土壤源热泵和地下水源热泵;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资源开发模式主要有直接开采、采灌结合和单井循环;深部干热岩型地热资源通过水力压裂或化学刺激等储层改造技术,形成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结合报道实际案例,评述了地热资源开发对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的潜在影响,包括地源热泵技术可能导致冷热堆积、水热开采可能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干热岩水力压裂可能诱发微地震事件,以及压裂液泄露可能造成化学污染等。针对地热开发对地下水土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提出了有助于地热资源绿色开发的相应措施,包括提高回灌能力、采灌过程中保持水量平衡、保持换热效率与地下热量新平衡,及采用新型材料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开采技术 地下水环境 防治措施 可持续开发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膏岩地层地下水环境对混凝土建筑侵蚀实验 被引量:7
2
作者 王福刚 盘惠林 +4 位作者 李胜伟 王东辉 吴铭杰 平世飞 曹玉清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85-1194,共10页
在膏岩富集地层进行地下工程建设时,膏岩与地下水反应溶出Ca^(2+)与SO_(4)^(2-),会增强对地下建筑物混凝土基础的侵蚀作用,影响地下工程的安全。为探究不同地层环境条件下混凝土的侵蚀特征与机理,以地下工程建设中常用的C20与C30混凝土... 在膏岩富集地层进行地下工程建设时,膏岩与地下水反应溶出Ca^(2+)与SO_(4)^(2-),会增强对地下建筑物混凝土基础的侵蚀作用,影响地下工程的安全。为探究不同地层环境条件下混凝土的侵蚀特征与机理,以地下工程建设中常用的C20与C30混凝土为对象,以成都南部台地地区含膏岩地层环境条件为约束条件,探究含膏岩与不含膏岩地层中混凝土在地下温度条件变化下的侵蚀特征和机理。结果表明:1)C20与C30混凝土在含膏岩地层中的侵蚀程度显著大于不含膏岩地层中的侵蚀程度,在不同地层水的侵蚀下,C20与C30混凝土质量变化率最大分别为1.80%与0.87%,抗压强度最大下降率分别为20.14%与12.80%。C30混凝土在不同地下水环境条件下抗压强度的衰减幅度更小,更适合作为地下工程施工材料。2)温度升高导致混凝土受SO_(4)^(2-)的侵蚀作用增强,混凝土抗压强度下降,其中,C20混凝土在第四系和灌口组地下水侵蚀下抗压强度下降速率最大分别达6.89%和3.89%。3)混凝土的侵蚀是由外向内产生的,地下水中Ca^(2+)与SO_(4)^(2-)在混凝土外部重结晶生成石膏,并沿着裂缝向混凝土内部扩散,生成钙矾石晶体,产生膨胀力,形成裂缝,使混凝土抗压强度降低。通过相关分析,建立了混凝土力学性能与温度相关方程,实现了含膏岩地层工程建设中混凝土力学性能长期变化定量化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石膏 侵蚀作用 抗压强度 溶蚀 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系统中镍污染和天然胶体共迁移特征 被引量:9
3
作者 杨悦锁 朱一丹 +3 位作者 张文卿 武宇辉 Yu Tong 张大志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26-233,共8页
为了对地下水系统中天然胶体与Ni2+的共迁移特征进行研究,通过静态吸附实验和石英砂模拟含水层介质柱实验研究了土壤胶体对Ni2+在地下水中运移的影响,以及pH、离子强度(IS)、有机质等对土壤胶体吸附Ni2+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H值升高,... 为了对地下水系统中天然胶体与Ni2+的共迁移特征进行研究,通过静态吸附实验和石英砂模拟含水层介质柱实验研究了土壤胶体对Ni2+在地下水中运移的影响,以及pH、离子强度(IS)、有机质等对土壤胶体吸附Ni2+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H值升高,土壤胶体对Ni2+的吸附量增加;离子强度的增加会显著地降低土壤胶体吸附Ni2+的能力;腐殖酸(HA)的存在会增强胶体对Ni2+的吸附能力;在有胶体的情况下,Ni2+穿透砂柱的时间会缩短,吸附能力增强,吸附量增加,但当离子强度增加时,虽然Ni2+穿透砂柱的时间也被缩短,但是吸附量却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吸附 共迁移 胶体 地下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化纳米铁对模拟地下水中Cr(Ⅵ)的去除效果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8
4
作者 洪梅 韩旭 +2 位作者 王蔷 刘璐 史玉玺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821-1830,共10页
硫化纳米铁(S-nZVI)是一种具有壳核结构的新型纳米铁(nZVI)改性材料,在多种污染物的去除上表现出超越nZVI的反应活性。本文采用两步合成法制备了S-nZVI,并采用透射电镜-能量色散X射线(TEM-EDX)、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 硫化纳米铁(S-nZVI)是一种具有壳核结构的新型纳米铁(nZVI)改性材料,在多种污染物的去除上表现出超越nZVI的反应活性。本文采用两步合成法制备了S-nZVI,并采用透射电镜-能量色散X射线(TEM-EDX)、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方法对S-nZVI和nZVI进行表征,探讨了不同硫铁摩尔比(n(S)/n(Fe))、初始pH值、试剂投加量和地下水化学成分对nZVI及S-nZVI去除Cr(Ⅵ)的影响。结果表明:S-nZVI具有明显的壳核结构,其Fe0核外层包覆着非晶的硫化亚铁和多硫化物;S-nZVI去除Cr(Ⅵ)的最佳n(S)/n(Fe)为0.14;增加S-nZVI投加量会提高其对Cr(Ⅵ)的去除率,投加量相同时,S-nZVI对Cr(Ⅵ)的去除率显著高于nZVI;提高初始pH值时,S-nZVI和nZVI对Cr(Ⅵ)的去除率均逐渐降低,但在相同pH值条件下,S-nZVI对Cr(Ⅵ)的去除率和去除速率始终高于nZVI,尤其是在pH=5时,S-nZVI仍能去除100%的Cr(Ⅵ),而nZVI只能去除85%;K^+、Na^+、Ca^(2+)、Mg^(2+)、SO_4^(2-)、NO_3^-和Cl-对S-nZVI和nZVI去除Cr(Ⅵ)均有促进作用,但对S-nZVI体系的促进作用更强;HCO_3^-的存在会使溶液的pH值升高从而抑制S-nZVI和nZVI对Cr(Ⅵ)的去除,对nZVI的抑制作用强于S-nZVI。总体来说,S-nZVI对Cr(Ⅵ)的去除率在不同pH值和多种地下水化学组分影响条件下均高于nZVI,因此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Ⅵ) 硫化纳米铁 硫铁摩尔比 PH 地下水化学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容去离子化去除地下水中镉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
5
作者 董军 李文德 +2 位作者 陈建隆 吴玥 鹿豪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29-1136,共8页
以高比表面积活性炭作为吸附剂制备电容电极,研究电容去离子化(CDI)对地下水中镉的吸附性能。分别探讨了镉初始质量浓度、体系供电电压、地下水中常见阳离子种类对CDI去除镉的影响。结果表明,CDI吸附镉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满足Langm... 以高比表面积活性炭作为吸附剂制备电容电极,研究电容去离子化(CDI)对地下水中镉的吸附性能。分别探讨了镉初始质量浓度、体系供电电压、地下水中常见阳离子种类对CDI去除镉的影响。结果表明,CDI吸附镉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满足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CDI对镉的吸附为单分子层吸附。吸附量随镉初始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在低质量浓度时,较高的供电电压会提高初始阶段的吸附速率,但对电极的最终吸附量无显著影响;地下水中主要阳离子的存在增加了体系的电导率,从而促进了CDI对镉的吸附,提高了镉的吸附速率和去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电容去离子化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强化零价铁活化过硫酸盐降解地下水中二恶烷 被引量:5
6
作者 刘娜 丁吉阳 +3 位作者 于庆民 张思达 赵宏君 吕春欣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831-1837,共7页
本文采用超声强化零价铁活化过硫酸盐氧化降解地下水中的二恶烷污染物。主要探讨了零价铁添加量、超声强化、不同过硫酸盐用量及地下水中不同碳酸根浓度等对二恶烷降解效果的影响,并对零价铁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超声能够促进硫酸... 本文采用超声强化零价铁活化过硫酸盐氧化降解地下水中的二恶烷污染物。主要探讨了零价铁添加量、超声强化、不同过硫酸盐用量及地下水中不同碳酸根浓度等对二恶烷降解效果的影响,并对零价铁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超声能够促进硫酸根自由基和Fe^(2+)的产生,提高二恶烷的降解率;零价铁添加量和过硫酸盐浓度的增加均能促进二恶烷的降解,但零价铁相对过硫酸盐过多时将降低最终降解率;地下水中的碳酸根会消耗硫酸根自由基,因此碳酸根浓度越高,二恶烷降解率越低。超声强化零价铁活化过硫酸盐氧化法能够有效降解二恶烷,并具有应用于处理地下水中二恶烷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价铁 过硫酸盐 二恶烷 超声 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大连池药泉山矿泉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地质和环境控制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海燕 彭彤彤 +2 位作者 温玉娟 高思萌 杨悦锁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15-826,共12页
药泉山矿泉是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旅游疗养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然而其矿泉水的微生物研究一直是空白。本文在对五大连池药泉山矿泉环境水文地质前期成果的基础上,选择典型季节对该区域的矿泉水进行现场采样和分析,并进一步利... 药泉山矿泉是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旅游疗养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然而其矿泉水的微生物研究一直是空白。本文在对五大连池药泉山矿泉环境水文地质前期成果的基础上,选择典型季节对该区域的矿泉水进行现场采样和分析,并进一步利用分子生物学PCR-DGGE技术对水样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微生物多样性显著,而且不同季节微生物多样性统计参数存在巨大差异;在不同的空间位置夏季微生物多样性变化较大,但是同一位置的总体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这说明矿泉水中的微生物对地质特征、环境条件的响应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而冬季的微生物多样性统计参数在不同空间位置的变化规律也呈现明显差异,但是其他参数变化不大,对地质空间、环境条件响应微弱。该研究对揭示五大连池矿泉水微观成因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泉水 微生物 多样性参数 五大连池 药泉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边界层流体黏度变化的黏性土低速非达西渗流数学模型
8
作者 王福刚 管小桐 +4 位作者 何庆成 程辉 杨国华 程中乐 王耀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3-905,共13页
边界层流体及其黏度变化对低渗介质中流体的流动具有重要影响。现有低速非达西流模型通常忽略流体黏度的变化,或简单地将流体黏度处理为一个与孔隙半径有关的函数;而边界层流体黏度通常与接触角有关。本文基于毛细管束模型和分形理论,... 边界层流体及其黏度变化对低渗介质中流体的流动具有重要影响。现有低速非达西流模型通常忽略流体黏度的变化,或简单地将流体黏度处理为一个与孔隙半径有关的函数;而边界层流体黏度通常与接触角有关。本文基于毛细管束模型和分形理论,考虑接触角对边界层流体黏度的影响,构建了一种新的低速非达西渗流模型,通过实验对模型进行了可靠性验证,并对模型中的关键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接触角对边界层流体黏度有显著影响,进而影响着流体的流动行为。考虑边界层流体黏度变化后,渗流速度下降,本文实验中,考虑流体黏度变化与不考虑流体黏度变化的情况相比,渗流速度的下降率可达57.1%。渗流速度随孔隙分布分形维数D_(f)的增大而下降,随接触角的增大而增大。本文中,在同一压力梯度下,当D_(f)从1.2增至1.8,每增加0.2,渗流速度分别减小18.4%、23.3%、29.1%;当接触角从0°增至80°,每增加20°,渗流速度分别增长10.9%、12.3%、14.0%、16.3%。随压力梯度增大,边界层流体参与流动,有效渗流断面和流体有效黏度增大,流体黏度增大对其流动产生阻滞效应,但作用程度小于渗流断面增大对流速的增益效应,因此,总体上呈现出渗流速度随压力梯度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黏性土 低速非达西流 边界层 流体黏度 分形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力耦合作用下花岗岩粗糙裂隙渗透率演化规律 被引量:1
9
作者 袁益龙 唐佳伟 +3 位作者 李鹏 何瑞敏 郭强 钟承昊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9-187,共9页
为研究热-力耦合作用对增强型地热系统热储裂隙渗透率演化的影响,利用含粗糙单裂隙的花岗岩试样,分别在加卸载围压为5~30 MPa,室温(25℃)、高温(150和180℃)条件下进行了流动-应力加卸载耦合实验,分析了应力加卸载引起的弹-塑性变形与... 为研究热-力耦合作用对增强型地热系统热储裂隙渗透率演化的影响,利用含粗糙单裂隙的花岗岩试样,分别在加卸载围压为5~30 MPa,室温(25℃)、高温(150和180℃)条件下进行了流动-应力加卸载耦合实验,分析了应力加卸载引起的弹-塑性变形与裂隙渗透率演化规律。结果表明:花岗岩粗糙裂隙渗透率与围压呈对数负相关关系。当温度分别为25、150和180℃时,加载阶段裂隙渗透率分别减小78%、90%和92%,卸载阶段裂隙渗透率仅分别恢复63%、26%和19%;这表明加卸载过程粗糙裂隙面在应力作用下发生了塑性变形,导致裂隙渗透率出现永久性衰减。当温度由25℃增加到150℃和180℃时,加卸载过程塑性变形导致粗糙裂隙的渗透率衰减率由15%分别上升至64%和73%;这表明塑性变形与裂隙表面接触微凸体发生的矿物颗粒破碎有关,高温条件下其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地热系统 地热裂隙 热-力耦合作用 流动实验 裂隙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埕宁隆起区寒武系—奥陶系岩溶热储资源评价 被引量:2
10
作者 冯波 刘曦遥 +3 位作者 王学鹏 冯守涛 刘帅 崔振鹏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21-1533,共13页
为进一步探究山东埕宁隆起区域内热储资源量,制定合理可持续的开发方案,为地热资源的进一步勘探和综合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本次研究结合野外地质调查测试结果及以往成果资料,分析了区内地热流体成因,并采用热储法与综合指数法,对寒武系—... 为进一步探究山东埕宁隆起区域内热储资源量,制定合理可持续的开发方案,为地热资源的进一步勘探和综合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本次研究结合野外地质调查测试结果及以往成果资料,分析了区内地热流体成因,并采用热储法与综合指数法,对寒武系—奥陶系岩溶热储进行资源量估算及开发前景分析。结果表明:区内寒武系—奥陶系岩溶热储可利用地热资源量为1.97×10^(19)J,折合标准煤6.72×10^(8)t;地热流体年均可采量为29777.40万m^(3)/a;具备未来开采条件的区域面积为1538.29 km^(2),占岩溶热储总面积的86.18%。区内寒武系—奥陶系岩溶热储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潜力,应加大勘查力度,推进开发利用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埕宁隆起 岩溶热储 资源量估算 开发前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O-XGB混合优化技术的浅层地下温度预测——以长春市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于子望 郑天琪 程钰翔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07-1916,共10页
准确预测浅层地下温度对于降低投资风险和推动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粒子群优化(PSO)和极限梯度提升(XGB)的混合模型(PSO-XGB),并将其与K近邻(KNN)、支持向量回归(SVR)、随机森林(RF)和极限梯度提升(XGB)等单一模... 准确预测浅层地下温度对于降低投资风险和推动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粒子群优化(PSO)和极限梯度提升(XGB)的混合模型(PSO-XGB),并将其与K近邻(KNN)、支持向量回归(SVR)、随机森林(RF)和极限梯度提升(XGB)等单一模型进行了比较。首先收集了54组钻孔数据,使用克里金插值法对数据集进行扩充,经过相关性分析最终选择经纬度坐标、年平均降雨量、年平均气温和与断裂距离等因素用作预测100 m地下温度的输入特征。然后利用测试集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使用均方根误差(E_(RMS))、平均绝对误差(E_(MA))、决定系数(R^(2))和均方误差(EMS)等指标评估了模型的性能。结果表明,PSO-XGB混合模型在测试集表现最好,ERMS为0.0706,E_(MA)值为0.0549,R^(2)值为0.9620,E_(MS)值为0.0050,在精度和拟合程度上明显高于其他模型,可知PSO-XGB混合模型在预测性能方面优于单一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温预测 PSO-XGB混合模型 K近邻 支持向量回归 随机森林 极限梯度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演变和供水构成变化特征 被引量:15
12
作者 杜新强 何立滢 +2 位作者 任思睿 姚泓钰 乔琪庭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66-577,共12页
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的问题日益凸显,为在宏观尺度上全面认识北方地区水资源时空演变过程和各类水源供水分配比例,本文利用Mann-Kendall和Theil-Sen等统计学方法,对北方地区15个省级行政区2003—2019年降水量、水资... 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的问题日益凸显,为在宏观尺度上全面认识北方地区水资源时空演变过程和各类水源供水分配比例,本文利用Mann-Kendall和Theil-Sen等统计学方法,对北方地区15个省级行政区2003—2019年降水量、水资源量和供水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北方地区近17年降水量低于多年平均值,但处于上升周期,年际水资源总量演变规律与降水量变化基本一致;供水量在2013年达到拐点,由持续增加转为缓慢下降并相对稳定;供水水源以地表水源为主且其占比逐年上升,地下水源供水占比逐渐下降,其他类型水源(污水处理再利用、集雨工程、海水淡化等)供水占比均增长明显。目前我国北方地区供水结构变化主要以需求为主导因素,对水资源演变趋势的考虑和主动适应措施不足,仍有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供水构成 M-K检验法 北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漆酶和生物炭固定化海藻酸铜球对亚甲基蓝染料的去除效果实验 被引量:7
13
作者 朴云仙 刘再冉 +1 位作者 张彧 李珂澜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014-2020,共7页
染料废水中存在着大量的亚甲基蓝污染物,本文以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海藻酸铜(CA)为载体,采用包埋的形式制备漆酶和生物炭固定化海藻酸铜球(Lac-BCA),对亚甲基蓝染料进行去除研究,并探讨酶的加载特性与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与游离漆酶... 染料废水中存在着大量的亚甲基蓝污染物,本文以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海藻酸铜(CA)为载体,采用包埋的形式制备漆酶和生物炭固定化海藻酸铜球(Lac-BCA),对亚甲基蓝染料进行去除研究,并探讨酶的加载特性与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与游离漆酶相比,固定在CA上的漆酶在pH(3~7)和温度(10~80℃)工作范围内,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其在4℃的条件下储存15 d,仍具有79.4%的活性;Lac-BCA对15 mg/L的亚甲基蓝在8 h的去除率达到了100.0%,且在重复利用5次后,该复合材料对亚甲基蓝的去除率稳定保持在93.4%;另外,由于高吸附性的生物炭以及漆酶的加入,相比于CA,Lac-BCA对15 mg/L的亚甲基蓝溶液去除率从46%提升至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亚甲基蓝 包埋 漆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两种插值算法的三维地质建模对比 被引量:38
14
作者 冯波 陈明涛 +3 位作者 岳冬冬 李胜涛 贾小丰 宋丹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00-1208,共9页
三维地质建模过程中,插值算法对模型准确性具有显著影响。为评价不同插值算法对三维建模准确性的影响,本文选取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和自然邻域插值法开展对比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从统计学原理、插值误差和可视化效果等三方面进... 三维地质建模过程中,插值算法对模型准确性具有显著影响。为评价不同插值算法对三维建模准确性的影响,本文选取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和自然邻域插值法开展对比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从统计学原理、插值误差和可视化效果等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在建模中精度较高,适应面更广。与自然邻域插值法相比,反距离权重插值法更加适用于地层缺失严重的层位,能够更好地保留地层缺失的特征;同时,反距离权重插值法能够更好地处理断层构造,对于地层的错断起伏情况表现效果更好;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在沉积地层中误差更小,与实际情况更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质建模 GMS 反距离权重插值法 自然邻域插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2WELL的U型地热井供暖潜力数值模拟 被引量:8
15
作者 冯波 崔振鹏 +2 位作者 赵璞 刘鑫 胡子旭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60-570,共11页
为了了解U型井式闭循环地热系统的可持续利用能力,探究场地内利用U型井式闭循环地热系统开发地热能用于供暖的可行性,以及地热井长期运行下的产能状态和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规律,设计合理的地热能开采方案.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以邯郸东部... 为了了解U型井式闭循环地热系统的可持续利用能力,探究场地内利用U型井式闭循环地热系统开发地热能用于供暖的可行性,以及地热井长期运行下的产能状态和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规律,设计合理的地热能开采方案.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以邯郸东部平原地区试验井的短期实测数据为基础,以多相多组分井筒储层耦合流动模拟程序T2WELL为工具,开展场地尺度U型井长期换热数值模拟.研究结果显示:U型井式闭循环地热系统水平井段长度为400~500m,循环流速和注入温度分别设置为80m^(3)/h和20℃左右时,可以实现地热能的可持续开采,20a平均提热功率能满足供暖需求,采用该种方式进行供暖具备较高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闭循环地热系统 数值模拟 T2WEL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岗岩双裂隙热-流耦合参数敏感性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延军 袁学兵 +2 位作者 马跃强 高雪峰 高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71-1981,共11页
为研究岩体热物性参数对渗流传热结果的影响,本文基于离散元3DEC软件,建立了平行双裂隙的热-流耦合数值模型,通过与解析方法进行对照,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准确性。基于数值模型,研究了不同参数下岩体温度场的分布特征。结合正交试验法,对... 为研究岩体热物性参数对渗流传热结果的影响,本文基于离散元3DEC软件,建立了平行双裂隙的热-流耦合数值模型,通过与解析方法进行对照,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准确性。基于数值模型,研究了不同参数下岩体温度场的分布特征。结合正交试验法,对影响热-流耦合的各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值解与解析解的最大误差为3.45%,在合理区间内,表明用该模型研究裂隙中的水流传热问题结果准确可靠。模型运行24 h后,不同方案下裂隙进水口和出水口的温度有所不同,说明不同参数对渗流传热的影响不同。沿裂隙流体流动方向,模型温度对试验参数的敏感程度呈减小趋势,其中裂隙进水口(B点)处岩体比热容、流体速率和裂隙开度极差值分别为10.25、13.80、13.25,说明岩体比热容、流体速率和裂隙开度是影响热-流耦合模型温度的主要因素;而岩体热传导率和流体-岩石传热系数极差值分别为6.53和4.66,表明岩体热传导率和流体-岩石传热系数对模型温度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流耦合 正交试验法 敏感性分析 双裂隙岩体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掺杂碳材料活化过硫酸盐降解4-氯苯酚 被引量:9
17
作者 刘娜 张朋朋 +2 位作者 丁隆真 陈红 焦昕倩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73-1181,共9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氮掺杂碳材料活化过硫酸盐降解4-氯苯酚的方法,首先以廉价易得的废弃工业糖浆作为碳源,以氨水作为氮源,利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3种氮掺杂碳材料(NC-700,NC-800和NC-900),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拉曼... 为了进一步研究氮掺杂碳材料活化过硫酸盐降解4-氯苯酚的方法,首先以廉价易得的废弃工业糖浆作为碳源,以氨水作为氮源,利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3种氮掺杂碳材料(NC-700,NC-800和NC-900),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Raman)、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技术对氮掺杂碳材料进行表征分析;然后考察了NC-800投加量、过硫酸盐(PDS)投加量和初始pH等因素对4-氯苯酚去除率的影响,并进行了电子自旋共振(ESR)和自由基淬灭实验。结果表明:3种材料均可有效活化PDS降解4-氯苯酚,其中NC-800活化PDS去除4-氯苯酚效率最高;当NC-800投加量为100mg/L、PDS投加量为5mmol/L时,反应30min后,50mg/L的4-氯苯酚的总去除率达99.10%;初始pH对4-氯苯酚去除率无明显影响;NC-800活化过硫酸盐降解4-氯苯酚遵循非自由基途径,单线态氧为降解4-氯苯酚的活性物质。循环使用实验证明NC-800具有一定的稳定性,4次循环使用后,4-氯苯酚去除率仍可达到73.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掺杂碳材料 4-氯苯酚 过硫酸盐 非自由基途径 单线态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寒区SWAT模型融雪径流空间异质性参数率定方法及应用——以白山流域为例 被引量:6
18
作者 次旦央宗 李鸿雁 李晓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0-240,共11页
融雪水是东北地区春季径流的重要来源,融雪径流过程的可靠模拟及预报可为科学管理和调度春汛期水资源提供参考。东北寒区年度内存在融雪径流和降雨径流两种产流模式,流域物理空间属性差异对融雪径流产流模式影响显著,为了解决东北寒区... 融雪水是东北地区春季径流的重要来源,融雪径流过程的可靠模拟及预报可为科学管理和调度春汛期水资源提供参考。东北寒区年度内存在融雪径流和降雨径流两种产流模式,流域物理空间属性差异对融雪径流产流模式影响显著,为了解决东北寒区融雪径流空间异质性问题、提高SWAT模型模拟及预报精度,提出对SWAT模型采用单站点和多站点联合参数率定的策略。首先,利用白山水库入库流量进行单站初步参数率定,进而,采用多站点对融雪径流参数进行率定,并将该参数移植到单站初步率定参数集。结果表明:单站初步参数率定后模拟得到年度(1—12月)、夏季汛期(6—9月)、春季融雪期(3—5月)验证期月尺度确定系数(R^(2))分别为0.76、0.74和0.58,日尺度R^(2)分别为0.71、0.75和0.51;单站和多站点联合参数率定后模拟得到年度、夏季汛期、春季融雪期验证期月尺度R^(2)分别为0.80、0.74和0.79,日尺度R^(2)分别为0.74、0.78和0.61。在月尺度和日尺度上,单站和多站点联合参数率定较单站参数率定后春季融雪期的模拟精度分别提高了20%和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寒区 融雪径流 SWAT 参数移植 空间异质性 白山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林甸地热田热水微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朱瑞杰 周学军 +8 位作者 詹涛 马永法 王旭 董俊领 刘玲 杨峰田 李栋 石宇佳 苏玉娟 《中国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67-1677,共11页
【研究目的】研究地热系统微生物群落组成有助于揭示地热流体地球化学演化和指示热储地球化学环境。已有研究显示,林甸地热田热水还原性强且富含甲烷,但关于微生物在甲烷形成中的作用研究较少。本文旨在分析林甸地热田热水中微生物的群... 【研究目的】研究地热系统微生物群落组成有助于揭示地热流体地球化学演化和指示热储地球化学环境。已有研究显示,林甸地热田热水还原性强且富含甲烷,但关于微生物在甲烷形成中的作用研究较少。本文旨在分析林甸地热田热水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并揭示其甲烷生成途径。【研究方法】在地热供暖季和非供暖季采集并测试了9个热水微生物样品,并对热水中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功能基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属水平上,林甸地热水中优势细菌主要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80%),与已有报道的地热系统有一定差异,而同油田热水相似;供暖季和非供暖季热水中细菌多样性差异较大,非供暖季细菌多样性高于供暖季,但古菌多样性基本不受开采影响;优势古菌以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产甲烷菌为主,地热流体中的甲烷气体主要源于H_(2)还原CO_(2)产甲烷途径,而甲基歧化产甲烷作用和H_(2)还原甲基化合物产甲烷途径次之。【结论】林甸地热田热水中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较为独特,与地层中有机质含量较高、地热开采扰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田 微生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开采扰动 产甲烷作用 地热调查工程 林甸 黑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类型及组分对热活化过硫酸盐氧化降解土壤中挥发性氯代烃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凤君 刘哲华 +2 位作者 苏小四 吕聪 刘佳露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12-1220,共9页
为了探究高级氧化技术对土壤中有机氯代烃的氧化降解作用,为ISCO(in situ chemical oxidation)技术体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考察了热活化过硫酸盐(persulfate,PS)氧化降解不同类型土壤(砂类土壤、黏土类土壤)中挥发性氯代烃... 为了探究高级氧化技术对土壤中有机氯代烃的氧化降解作用,为ISCO(in situ chemical oxidation)技术体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考察了热活化过硫酸盐(persulfate,PS)氧化降解不同类型土壤(砂类土壤、黏土类土壤)中挥发性氯代烃污染物(三氯乙烯(TCE)、三氯乙烷(TCA)、顺式-1,2-二氯乙烯(cis-1,2-DCE)、1,2-二氯乙烷(1,2-DCA))的效能;同时,通过硫酸盐与土壤相互作用过程研究,探究了不同土壤介质中有机质和无机组分在过硫酸盐消耗中所占比例。结果表明:在50℃时,热活化过硫酸盐可有效降解土壤中1,2-DCA、cis-1,2-DCE、TCA和TCE,砂类土壤介质中4种氯代烃降解效果依次为25%、89%、5%和61%,黏土类土壤介质中4种氯代烃降解效果依次为35%、86%、8%和63%;4种氯代烃的降解效果从高到低顺序依次为cis-1,2-DCE、TCE、1,2-DCA、TCA,砂类土壤中的氯代烃总体降解效果优于黏土类土壤中氯代烃的降解效果。另外,土壤中过硫酸盐氧化降解氯代烃反应研究发现,砂类和黏土类土壤介质组分中有机质消耗率分别为81.3%和72.6%,铁元素消耗率分别为80.5%和38.6%,表明土壤介质组分与过硫酸盐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导致过硫酸盐自身的大量消耗。由此可知,土壤介质中的有机质、铁元素等矿物质均参与过硫酸盐的消耗过程,且土壤有机质、铁元素与氯代烃之间在消耗过硫酸盐反应上存在竞争关系,土壤组分过多地消耗了过硫酸盐,导致了氯代烃的氧化降解效率较低。因此,针对实际有机氯代烃污染场地,采用过硫酸盐氧化技术进行修复时,过硫酸盐的实际投加量要远高于化学计量值,需充分考虑到土壤组分对过硫酸盐自身的消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根自由基 热活化 氯乙烯 氯乙烷 有机质 矿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