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优化滤波方法及其在中国大陆布格重力异常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53
1
作者 郭良辉 孟小红 +1 位作者 石磊 陈召曦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078-4088,共11页
在优选延拓法的理论基础上,研究提出基于格林等效层概念和维纳滤波器的优化滤波法,用于对重力异常数据进行去噪和分离.与传统向上延拓法和优选延拓法相比,优化滤波法分离异常与延拓高度无关,不需要已知延拓高度,具有一定的优势.理论重... 在优选延拓法的理论基础上,研究提出基于格林等效层概念和维纳滤波器的优化滤波法,用于对重力异常数据进行去噪和分离.与传统向上延拓法和优选延拓法相比,优化滤波法分离异常与延拓高度无关,不需要已知延拓高度,具有一定的优势.理论重力模型数据的去噪和异常分离试验表明优化滤波法有效,异常分离效果优于传统向上延拓法和带通滤波法.利用优化滤波法对中国大陆重力异常数据去噪和异常分离,得到有效的布格重力异常和区域重力异常.以中国大陆深地震探测推断的莫霍面深度信息为约束,对区域重力异常数据进行密度界面约束反演,得到中国大陆莫霍面深度分布.本文方法为中国大陆深部探测和区域构造研究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滤波 去噪 异常分离 中国大陆 重力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及华北阵列式区域大地电磁场标准观测网建设方法与实验 被引量:10
2
作者 叶高峰 魏文博 +4 位作者 邓明 金胜 董浩 谢成良 张帆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01-807,共7页
大地电磁参数标准网的建设需要大量第一手的观测资料,观测资料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标准网的可靠性。本文分析了大地电磁测深仪器设备、资料采集与处理技术,确定了青藏及华北阵列式区域大地电磁场标准观测网的建设方法;在此基础上,在山东菏... 大地电磁参数标准网的建设需要大量第一手的观测资料,观测资料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标准网的可靠性。本文分析了大地电磁测深仪器设备、资料采集与处理技术,确定了青藏及华北阵列式区域大地电磁场标准观测网的建设方法;在此基础上,在山东菏泽地区对11535和11635号标准点进行了野外观测试验,对采集的宽频及长周期数据进行了深入处理,形成的对辅助测站和中心测站布置、数据采集时间、资料处理手段和远参考测站布设等要求,将指导青藏及华北阵列式区域大地电磁场标准网的建设,并对中国大陆其他区域大地电磁场标准网建设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及华北 大地电磁测深 辅助测站 中心测站 标准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地电磁数据三维反演技术在隐伏断裂勘察中的应用:以郯庐断裂宿迁段为例 被引量:10
3
作者 罗旭 毛星 +3 位作者 魏文博 叶高峰 金胜 尹曜田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87-596,共10页
应用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AMT)对郯庐断裂宿迁段隐伏断裂进行勘察研究,共布设3条AMT剖面,获得61个测深点,并对所获得的AMT数据进行电性主轴分析和维性分析,采用二维反演和三维反演算法,得到了可靠的地电模型。通过基于阻抗张量Groom-Bai... 应用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AMT)对郯庐断裂宿迁段隐伏断裂进行勘察研究,共布设3条AMT剖面,获得61个测深点,并对所获得的AMT数据进行电性主轴分析和维性分析,采用二维反演和三维反演算法,得到了可靠的地电模型。通过基于阻抗张量Groom-Bailey分解方法的电性主轴分析得到,从浅部到深部,电性主轴方向较为一致,约N60°E,这与浅层地质填图资料略有不同(浅表地质资料显示断裂走向约N20°E),这一角度推断为郯庐断裂主断裂或者其分支在地下的走向。应用基于相位张量分解的维性分析,得到郯庐断裂宿迁段在部分深度范围内表现出一定的三维特征,因此单纯采用传统的二维反演方法不能够准确反映地下构造信息,需要同时采用二维反演方法与更先进的三维反演方法对其进行建模来研究隐伏断裂带的产状信息。通过二维反演和三维反演结果对比看出,三维反演能全面反映断裂带的倾向、走向、延伸深度等信息,反演模型更为可靠。最后把三维反演模型垂直切片和水平切片分别与放射性元素探测剖面测得的氡元素异常曲线对比,也得到很好的对应。综上所述,大地电磁数据维性分析和电性主轴分析在隐伏断裂勘查中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复杂异常体,三维反演比二维反演能更加全面可靠地反映构造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 三维反演 维性分析 电性主轴分析 郯庐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东濮凹陷应用的认识 被引量:7
4
作者 黄中敏 孟凡冰 +2 位作者 王莉 王伟 李传强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8-42,共5页
东濮凹陷断裂复杂,多断块、多套生储盖组合,叠后偏移成像效果不佳。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这一复杂断块区的应用可以改善成像效果。研究提出了一套以速度迭代为核心、地质信息为约束的求取偏移速度场的改进方法,提高了偏移速度的精度;通过... 东濮凹陷断裂复杂,多断块、多套生储盖组合,叠后偏移成像效果不佳。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这一复杂断块区的应用可以改善成像效果。研究提出了一套以速度迭代为核心、地质信息为约束的求取偏移速度场的改进方法,提高了偏移速度的精度;通过对偏移孔径、最大偏移角度、射线路径、去假频4个关键参数处理的分析,得出适合东濮凹陷地震资料特点的经验参数,减少了以后处理过程中的试验工作量和参数试验的盲目性,有效地提高了处理效率。通过叠前时间偏移,提高了复杂断块地区成像精度,能够准确地落实断层位置和认识断块之间的关系,与井资料的吻合程度较高,取得了明显的地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叠前偏移 偏移速度 复杂断块 偏移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D地质体重磁异常无解析奇点正演计算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骆遥 姚长利 +1 位作者 薛典军 金玉洁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87-493,共7页
本文明确指出现有文献中有关2.5D重磁异常正演模型在上半无源空间存在某些点的场值无法计算的解析"奇点"问题,长方体ΔT场及其梯度场正演计算理论表达式在上半无源空间存在场值无法计算的解析"奇点"问题仅是2.5D体... 本文明确指出现有文献中有关2.5D重磁异常正演模型在上半无源空间存在某些点的场值无法计算的解析"奇点"问题,长方体ΔT场及其梯度场正演计算理论表达式在上半无源空间存在场值无法计算的解析"奇点"问题仅是2.5D体的一种特例情况。通过详尽的理论推导,建立了2.5D体重磁异常在上半无源空间无解析"奇点"正演计算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导出了新的长方体ΔT场在上半无源空间无解析奇点理论表达式。上述建立的模型或表达式是普遍适用的,同现有模型或表达式相比,具有形式统一、正演计算快速的优点,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正反演中快速计算的需求。对比计算表明,所建立的2.5D体重磁异常无解析"奇点"正演计算模型和新导出的ΔT场无解析"奇点"理论表达式是正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D体 重磁异常 正演 解析“奇点” 长方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可控源电磁采集站的低时漂技术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陈凯 邓明 +3 位作者 伍忠良 景建恩 罗贤虎 王猛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12-1316,共5页
海洋可控源电磁方法要求位于海底的多台可控源电磁采集站对微弱的电磁信号进行长期同步连续观测,对各台采集站的时间一致性严格要求。为解决海底无法进行GPS授时这一技术难题,提出了以高稳OCXO(恒温晶体振荡器)与精确授时GPS结合为硬件... 海洋可控源电磁方法要求位于海底的多台可控源电磁采集站对微弱的电磁信号进行长期同步连续观测,对各台采集站的时间一致性严格要求。为解决海底无法进行GPS授时这一技术难题,提出了以高稳OCXO(恒温晶体振荡器)与精确授时GPS结合为硬件基础,形成通过下水前对钟、出水后对钟以及时漂补偿等组成的低时漂技术。通过室内及海洋试验,实现了多台海底可控源电磁采集站同步观测,显著降低数据同步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可控源电磁法 低时漂 OCX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PC技术在高精度地电数据采集中的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启升 邓明 +3 位作者 杨鹍鹏 陈凯 王猛 孙志成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06-1311,共6页
现代地球物理学科要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需要汲取最新技术提升地球物理数据采集精度。而可编程片上系统(SoPC)技术是一种基于FPGA的灵活、高效的片上系统解决方案,为研制新型高精度地电数据采集装置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介绍了应用SoPC技... 现代地球物理学科要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需要汲取最新技术提升地球物理数据采集精度。而可编程片上系统(SoPC)技术是一种基于FPGA的灵活、高效的片上系统解决方案,为研制新型高精度地电数据采集装置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介绍了应用SoPC技术来研究并设计遵从CS5372芯片工作时序的A/D转换芯片控制器及串并转换模块,借助Matlab、DSP Builder工具的FIR重采样数字滤波器,在QuartusⅡ环境下合理集成NIOS II软核模块,并结合LabVIEW开发的上位机软件,实现了用Cyclone系列芯片替代昂贵的CS5376进行高精度地电数据采集。结果表明,采用SoPC技术可大大提升高精度地电数据采集系统的性能,且可将地电数据采集中的数字电路部分全部整合到一片SoPC芯片上。这为解决复杂地电条件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场 数据采集 SOPC技术 高精度 数字滤波器 NIOSII软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纬度化极应用迭代法的技术条件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姚长利 李宏伟 +2 位作者 郑元满 孟小红 张聿文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75-1184,共10页
针对现有的磁赤道地区磁异常迭代化极方法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迭代计算中的关键因素———映射函数的选择对迭代收敛性的影响,通过改变映射函数将其推广到除赤道外的其它低纬度条件的化极,并进一步给出了不同磁纬度地区的收敛条件。... 针对现有的磁赤道地区磁异常迭代化极方法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迭代计算中的关键因素———映射函数的选择对迭代收敛性的影响,通过改变映射函数将其推广到除赤道外的其它低纬度条件的化极,并进一步给出了不同磁纬度地区的收敛条件。经过模型计算和实测磁异常验证,改进后的方法既适用于磁赤道也同样适用于其它低纬度地区,并且在保证化极效果的基础上提高了迭代计算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异常 迭代化极 映射函数 收敛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入式Linux技术在遥测数字地震电源站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启升 张启卯 +2 位作者 郭建 罗维炳 孙志成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22-1326,共5页
高精度遥测数字地震仪作为新一代地震勘探仪器,对我国油气资源的地震勘探开发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嵌入式Linux技术是一种基于嵌入式微处理器的高性能、低功耗的嵌入式系统解决方案,为研制新型遥测数字地震电源站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介... 高精度遥测数字地震仪作为新一代地震勘探仪器,对我国油气资源的地震勘探开发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嵌入式Linux技术是一种基于嵌入式微处理器的高性能、低功耗的嵌入式系统解决方案,为研制新型遥测数字地震电源站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介绍了应用PPC405高性能嵌入式微处理器及FPGA芯片构建的双层堆叠式电源站硬件系统,并在该硬件构架上完成了U-Boot、嵌入式Linux内核、JFFS2文件系统的移植及电源站相关驱动程序和应用程序的开发,实现了遥测数字地震电源站的数据传输和网络交互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入式LINUX技术 遥测数字地震仪 电源站 数据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检测井壁图像上平面地质特征的改进霍夫变换 被引量:2
10
作者 彭诚 邹长春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26-1729,共4页
为实现井壁图像上平面地质特征的自动提取,研究了图像中单周期正弦曲线的检测方法。提出一种改进的霍夫变换,该方法基于正弦曲线上的三个相关联点在二维累加器中进行投票,从而确定相位与基线深度;然后在一维累加器中投票,确定振幅。对... 为实现井壁图像上平面地质特征的自动提取,研究了图像中单周期正弦曲线的检测方法。提出一种改进的霍夫变换,该方法基于正弦曲线上的三个相关联点在二维累加器中进行投票,从而确定相位与基线深度;然后在一维累加器中投票,确定振幅。对模拟图像及井壁图像进行了处理,并与传统霍夫变换、快速霍夫变换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提高了检测速度,而且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夫变换 正弦曲线 成像测井 自动检测 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定向辐射探测仪的软硬件设计
11
作者 窦道威 侯胜利 曾卫华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248-1251,共4页
γ定向辐射探测仪的主要目的是用来测量一定方向上的γ射线。探测仪利用特别设计的探头及脉冲区分电路对探头接收的γ射线信号进行区分,分别计数,消除侧向信号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保证了测量的准确性。主要介绍了整个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 γ定向辐射探测仪的主要目的是用来测量一定方向上的γ射线。探测仪利用特别设计的探头及脉冲区分电路对探头接收的γ射线信号进行区分,分别计数,消除侧向信号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保证了测量的准确性。主要介绍了整个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硬件电路和软件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定向辐射探测仪 脉冲区分电路 软硬件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重力异常多尺度横向构造分析 被引量:32
12
作者 孟小红 石磊 +2 位作者 郭良辉 佟拓 张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933-3941,共9页
本文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布格重力异常特征,采用优化滤波法和归一化总水平梯度垂直导数法对研究区重力异常进行多尺度分离和横向构造分析.分离出的多尺度重力异常特征表明:1)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大致以东经106°线为界,有一条... 本文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布格重力异常特征,采用优化滤波法和归一化总水平梯度垂直导数法对研究区重力异常进行多尺度分离和横向构造分析.分离出的多尺度重力异常特征表明:1)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大致以东经106°线为界,有一条醒目的重力异常梯级带,即贺兰山—六盘山—川滇南北构造带的北段,其东西两侧布格重力异常特征在形态和走向上截然不同,意味着两侧密度结构和构造特征存在明显差异.2)鄂尔多斯地块内部定边以北,重力异常高带走向由北东向转为近南北向,推测定边附近存在一个密度或构造界面,其两侧物质组成和构造特征具有差异,对比大尺度重力异常和中尺度重力异常,表明异常特征的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上地幔深部结构引起的.3)青藏高原东北部各块体深部边界位置与地表构造分布不同,反映出该区构造复杂,深浅构造差异大.4)由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及随后印度板块持续向北的挤压作用,造成青藏高原东北缘中、下地壳物质在巨大的北东向推挤力和鄂尔多斯刚性块体阻挡的共同作用下,沿着相对软弱的秦岭造山带方向蠕动.依据多尺度重力异常及其横向构造特征,综合推断出研究区内五条断裂带,即秦岭地轴北缘断裂带、海原—六盘山断裂带、香山—天景山断裂带、烟筒山断裂带和青铜峡—固原断裂带,并分析了它们在地壳深部的可能展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重力异常 横向构造 多尺度分离 梯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中段电性结构及其地学意义研究 被引量:34
13
作者 叶高峰 魏文博 +1 位作者 金胜 景建恩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818-2825,共8页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大陆东部一个重要的左行走滑断裂系,对于研究中国大陆的形成演化与构造格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阿拉善左旗—山东日照超宽频带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在山东莒县附近穿越了郯庐断裂带中段,电性主轴分析结果表明断裂带附近构...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大陆东部一个重要的左行走滑断裂系,对于研究中国大陆的形成演化与构造格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阿拉善左旗—山东日照超宽频带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在山东莒县附近穿越了郯庐断裂带中段,电性主轴分析结果表明断裂带附近构造走向大致为北东20°;反演电阻率模型表明剖面穿越处郯庐断裂带的宽度约为30 km,断裂带主体是两条切割深度大、陡倾的断裂,西侧断裂切割深度约为60 km,向西倾斜,断面陡立,倾角约为70°,东侧断裂切割深度大于80 km,但小于100 km,界面东倾,陡立,倾角约为60°~80°;这两条断裂都切穿了地壳,但未切穿岩石圈.郯庐断裂带东缘至剖面终端日照,整个地壳为高阻,与断裂带西侧地壳的电性结构差异明显,这表明郯庐断裂带是华北地块与胶辽朝地块的边界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大地电磁测深 电性主轴 电阻率模型 切割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力和重力梯度数据三维相关成像 被引量:71
14
作者 郭良辉 孟小红 +1 位作者 石磊 李淑玲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98-1106,共9页
本文提出了重力异常三维相关成像方法和重力梯度数据三维相关成像方法,并提出了基于异常分离的三维相关成像方法来提高成像分辨率.通过合成Y型岩脉模型和合成多个直立长方体组合模型的重力异常和重力梯度数据试验分析,验证了本文三维相... 本文提出了重力异常三维相关成像方法和重力梯度数据三维相关成像方法,并提出了基于异常分离的三维相关成像方法来提高成像分辨率.通过合成Y型岩脉模型和合成多个直立长方体组合模型的重力异常和重力梯度数据试验分析,验证了本文三维相关成像方法可显示出异常地质体的空间赋存状态和等效剩余质量分布,具有良好的纵向和横向分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异常 重力梯度数据 三维相关成像 基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均匀快速傅里叶变换的最小二乘反演地震数据重建 被引量:38
15
作者 孟小红 郭良辉 +2 位作者 张致付 李淑玲 周建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35-241,共7页
不规则采样地震数据的重建是地震数据分析处理的重要问题.本文给出了一种基于非均匀快速傅里叶变换的最小二乘反演地震数据重建的方法,在最小二乘反演插值方程中,引入正则化功率谱约束项,通过非均匀快速傅里叶变换和修改周期图的方式,... 不规则采样地震数据的重建是地震数据分析处理的重要问题.本文给出了一种基于非均匀快速傅里叶变换的最小二乘反演地震数据重建的方法,在最小二乘反演插值方程中,引入正则化功率谱约束项,通过非均匀快速傅里叶变换和修改周期图的方式,自适应迭代修改约束项,使待插值数据的频谱越来越接近真实的频谱,采用预条件共轭梯度法迭代求解,保证了解的稳定性和收敛速度.理论模型和实际地震数据插值试验证明了本文方法能够去除空间假频,速度快、插值效果好,具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匀傅里叶变换 不规则地震数据重建 最小二乘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西陆块中下地壳结构存在差异 被引量:20
16
作者 熊小松 高锐 +2 位作者 张季生 王海燕 郭良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413-2423,共11页
四川盆地是中上扬子克拉通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三大稳定克拉通之一,扬子克拉通经历了自太古代以来的长期演化,直到新元古代晚期与华夏板块发生碰撞拼合前,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稳定的统一陆块.基底包括了新太古宙-新元古代岩层,其上广... 四川盆地是中上扬子克拉通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三大稳定克拉通之一,扬子克拉通经历了自太古代以来的长期演化,直到新元古代晚期与华夏板块发生碰撞拼合前,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稳定的统一陆块.基底包括了新太古宙-新元古代岩层,其上广泛被新元古代晚期至显生宙地层覆盖,仅有~2.9—2.95Ga基底岩石零星出露于四川盆地的西缘、西南缘和三峡地区,使得对于沉积盖层之下的中下地壳的性质和分布规模的认识十分有限.重力异常则能够宏观揭示区域结构特征.本文通过刨除沉积盖层和莫霍面起伏引起的重力异常而获得了中下地壳的重力异常,反映了四川盆地东西陆块中下地壳存在结构差异,结合深地震反射资料、航磁异常和地球化学资料,证实了该分界线位于重庆—华蓥一线,故而推测中上扬子克拉通在太古宙-古元古代可能存在东西两个陆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中下地壳 基底 陆核 重力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密度界面的正反演研究和应用 被引量:21
17
作者 冯娟 孟小红 +3 位作者 陈召曦 石磊 武粤 樊振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87-294,共8页
重力位场的界面反演是位场处理解释中的重要问题.本文将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的频率域界面反演方法Parker-Oldenburg公式推广到物性可随深度变化的三维情况,得出了密度可以横向、纵向任意变化的重力界面正反演公式.该方法在计算时可以合... 重力位场的界面反演是位场处理解释中的重要问题.本文将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的频率域界面反演方法Parker-Oldenburg公式推广到物性可随深度变化的三维情况,得出了密度可以横向、纵向任意变化的重力界面正反演公式.该方法在计算时可以合理地选取地面下某一深度作为基准面以减小界面起伏,使迭代易于收敛.理论模型试验表明该方法反演精度高,收敛速度快,在密度界面反演中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最后利用该方法反演华北地区莫霍面的深度,反演结果得到了地震测深数据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位场 界面反演 快速傅里叶变换 Parker-Oldenburg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岩储层AVO特征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何涛 史謌 +2 位作者 邹长春 任科英 裴发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84-1591,共8页
传统的地震AVO正演研究多采用参数固定的岩石物理模型,而实际地层属性参数在勘探范围内具有不确定性.本研究以目标地层岩芯样品的实验室测试数据为基础,通过样品孔隙度和干燥状态下纵、横波阻抗的高度线性关系对岩石物理模型进行了简化... 传统的地震AVO正演研究多采用参数固定的岩石物理模型,而实际地层属性参数在勘探范围内具有不确定性.本研究以目标地层岩芯样品的实验室测试数据为基础,通过样品孔隙度和干燥状态下纵、横波阻抗的高度线性关系对岩石物理模型进行了简化,并结合实验测量和测井解释建立了主要模型参数的概率密度函数.采用Monte-Carlo随机正演和Gassmann流体替换技术,对模型参数不确定性与地震AVO响应关系的研究表明,模型饱和不同流体时的AVO截距-斜率点束的分布形态和偏离饱水背景趋势线的程度受盖层泥岩速度的不确定性影响非常大,而储层砂岩孔隙度的不确定性也有明显影响.正确解释实际地震AVO异常的关键,是将岩石物理模型的参数合理地概率化,通过正演模拟来获得储层物性和流体信息的最大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储层 AVO交会图 不确定性 概率密度函数 岩石物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坐底式海洋可控源电磁发射系统及其海试应用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猛 邓明 +3 位作者 伍忠良 罗贤虎 景建恩 陈凯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253-4261,共9页
利用拖曳式海洋可控源电磁发射系统在探测埋藏较浅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时,会遇到一些新问题.如拖曳式轴向发射偶极源不能贴紧海底,发射偶极源和海底间海水的电磁衰减,使得10 Hz以上的相对高频能量难以导入至海底以下介质;发射偶极源有可... 利用拖曳式海洋可控源电磁发射系统在探测埋藏较浅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时,会遇到一些新问题.如拖曳式轴向发射偶极源不能贴紧海底,发射偶极源和海底间海水的电磁衰减,使得10 Hz以上的相对高频能量难以导入至海底以下介质;发射偶极源有可能出现水平或垂向摆动;拖曳式发射时,时间窗口内叠加的数据有限;拖曳路线可能与海底构造走向平行,不利于揭示探测目标体的异常形态.新型坐底式发射系统有望解决上述问题.坐底式发射系统的硬件部分包括甲板端供电和监控单元、长距离电力和数据通信单元,以及水下发射机主体.新型坐底式发射系统的发射电极紧贴海底,没有海水层衰减,有利于相对高频的人工源电磁信号经过海底以下介质传输至接收端;通过超短基线信标更容易精确定位发射机拖体,利用姿态方位参考系统确定发射电极的供电方向,可以精确校正电偶源水平偏角的影响;增加单点供电时间,提高接收信号信噪比;提供两对电偶极源,从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对异常体进行人工源激发.2015年海洋试验的结果表明,坐底式与拖曳式发射系统联合作业,可从多角度对海底异常体进行宽频带电磁激发,为数据采集提供丰富的场源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可控源电磁法 坐底式发射系统 水平正交电偶极源 天然气水合物 海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在华南桂中海相残留盆地沉积相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淑玲 孟小红 +4 位作者 付立新 姚长利 郭良辉 陈召曦 石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619-2626,共8页
沉积相研究是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综合利用地球物理方法有效识别构造、岩性或沉积相差异是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的前提.本文基于重力、航磁、地震等综合地球物理资料,通过重磁异常正演剥离和剖面正反演拟合技术研究... 沉积相研究是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综合利用地球物理方法有效识别构造、岩性或沉积相差异是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的前提.本文基于重力、航磁、地震等综合地球物理资料,通过重磁异常正演剥离和剖面正反演拟合技术研究了华南桂中地区海相地层的密度分布特征,预测了岩相、沉积相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本区中、下泥盆统海相地层存在横向的岩性、岩相变化,研究区西北、东南部的台地相区重力异常高、岩石拟合密度值高;中部"X"型台地边缘相区重力异常杂乱、岩石拟合密度变化范围大;东部台沟相区重力异常低、岩石拟合密度值低.利用综合地球物理方法预测沉积相为盆地岩性圈闭汕气藏和生物礁油气藏勘探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研究成果已得到初步检验,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留盆地 沉积相 地球物理方法 位场异常分离 正反演拟合技术 岩性圈闭 生物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