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丙烯酸钠改性钙基膨润土工程特性及微观结构研究
1
作者 陈宏信 牛松荧 +3 位作者 冯世进 薛钦培 李正霏 石福江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0-868,共9页
中国钙基膨润土(CaB)资源丰富,近年来作为竖向隔离墙膨润土泥浆的替代材料备受关注。然而,由于天然钙基膨润土膨胀能力与化学相容性较差,对其工程特性的改进成为关键问题。为此,研究以聚丙烯酸钠(PAAS)为改性剂对钙基膨润土进行改良,确... 中国钙基膨润土(CaB)资源丰富,近年来作为竖向隔离墙膨润土泥浆的替代材料备受关注。然而,由于天然钙基膨润土膨胀能力与化学相容性较差,对其工程特性的改进成为关键问题。为此,研究以聚丙烯酸钠(PAAS)为改性剂对钙基膨润土进行改良,确定了制浆—干燥—研磨法制备聚丙烯酸钠改性钙基膨润土(PAAS―CaB)的最佳制备条件。系统测试了改性膨润土的工程特性及微观结构,结果表明,改性剂掺量为8%时,PAAS―CaB膨胀指数可达34.0 mL/(2g),聚丙烯酸钠改性显著提高了钙基膨润土的吸水膨胀性能及化学相容性,为降低了膨润土泥饼的渗透系数。随PAAS掺量的增加,泥浆马氏黏度增大,滤失量和pH值减小,泥浆密度则主要由膨润土掺量控制。与未改性的CaB相比,PAAS―CaB在微观上表现出整体性更好的片层结构、更小的蒙脱石晶层间距。聚丙烯酸钠主要通过桥联包覆作用与接枝共聚合作用改善钙基膨润土性能。研究为优化PAAS―CaB制备工艺提供了可靠依据,为CaB的工程应用提供了可行的技术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离墙 钙基膨润土 聚丙烯酸钠 工程特性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式桥抗震韧性评估方法:Ⅰ.基于专家意见的构件震后功能恢复模型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晓伟 叶爱君 +6 位作者 吴学平 周连绪 宋开辉 李军 娄亮 魏新农 彭俊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6,共12页
梁式桥是中国交通路网中最普遍的桥型,建立其抗震韧性评估方法是“韧性城市”国家战略顺利实施的必然需求,但其中至关重要的梁式桥各构件震后功能恢复模型尚未建立。震后功能恢复模型表征了结构在遭受地震后使用功能损失-保持-恢复的过... 梁式桥是中国交通路网中最普遍的桥型,建立其抗震韧性评估方法是“韧性城市”国家战略顺利实施的必然需求,但其中至关重要的梁式桥各构件震后功能恢复模型尚未建立。震后功能恢复模型表征了结构在遭受地震后使用功能损失-保持-恢复的过程。为填补这一空白,该文第一部分采用专家意见调研的方法,构建了梁式桥主要受力构件(墩柱、主梁、支座、基础、桥台)和次要受力构件(挡块、伸缩缝)的震后功能恢复模型。首先,系统地定义了各构件的多级损伤状态和性能指标;然后,设计了调研问卷,面向全国各地124位桥梁设计、科研、施工、检测、养护、加固领域的专家,征询各构件不同损伤状态下的桥梁震后通行决策、残余通行功能、决策时间、构件修复策略与时间、以及构件修复期间桥梁残余通行功能;最后,通过对调研结果的统计分析,建立了梁式桥各构件的震后功能恢复模型。该文第二部分将利用该模型对我国量大面广的板式支座梁式桥开展抗震韧性评估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抗震韧性 震后功能恢复模型 专家意见调研 功能损失 构件修复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迫振动形式下超高层建筑横风向气动弹性效应的大涡模拟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谭超 全涌 +2 位作者 张正维 姚博 傅国强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9-175,共7页
相比于气动弹性模型风洞试验,强迫振动模型试验具有很强的参数可控性,是研究超高层建筑气动弹性效应的重要手段。然而,强迫振动装置的制造困难却限制了该方法的广泛应用。通过大涡模拟方法对超高层建筑的强迫振动模型的气动力及流场进... 相比于气动弹性模型风洞试验,强迫振动模型试验具有很强的参数可控性,是研究超高层建筑气动弹性效应的重要手段。然而,强迫振动装置的制造困难却限制了该方法的广泛应用。通过大涡模拟方法对超高层建筑的强迫振动模型的气动力及流场进行了模拟,并基于此研究了超高层建筑的气动弹性效应。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较准确地模拟出超高层建筑强迫振动模型所受气动力及流场;当来流风速处于涡激共振风速区间时,横风向振幅的增加会显著加剧建筑侧面的旋涡脱落,使得其侧面风压及横风向气动力系数均方根值显著增大,而当折减风速远离涡激共振风速时,横风向振动对建筑横风向气动力基本没有影响;振幅和折减风速的变化对建筑的横风向气动刚度和气动阻尼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涡模拟 超高层建筑 强迫振动 气动弹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狮子洋大桥设计风参数及主梁断面气动优化研究
4
作者 赵林 刘鹏 +2 位作者 徐军 崔冰 崔巍 《桥梁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3,共9页
狮子洋大桥为主跨2180 m的双层桥面板桁-箱桁组合钢梁悬索桥,该桥中跨桥面高度处设计基准风速高达48.0 m/s。为确保该超大跨度悬索桥运营阶段的抗风安全性,围绕主梁气动外形优化开展多方案抗风性能比选及风致振动性能评价。结合气象站... 狮子洋大桥为主跨2180 m的双层桥面板桁-箱桁组合钢梁悬索桥,该桥中跨桥面高度处设计基准风速高达48.0 m/s。为确保该超大跨度悬索桥运营阶段的抗风安全性,围绕主梁气动外形优化开展多方案抗风性能比选及风致振动性能评价。结合气象站概率统计模型设计风速和混合气候模式设计风速,确定狮子洋大桥桥位处设计风参数;对5种主梁方案开展主梁节段模型风洞试验,进行主梁方案比选和颤振稳定性气动措施优化、不同扭转阻尼比下涡激共振稳定性评价以及台风气候模式下多模态抖振频域计算。结果表明:桥位设计基本风速取34.9 m/s;颤振稳定性方面,对5种主梁方案,上、下层桥面设置通长纵梁能显著改善主梁断面的气动稳定性,增设桥面底部中央稳定板、封闭下层桥面底部和上、下弦杆风嘴可进一步提升抑振效果;涡激共振响应方面,当扭转阻尼比达到0.32%时,扭转涡激共振基本消失;抖振响应方面,台风下主梁抖振响应显著高于《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JTG/T 3360-01—2018)规定的百年重现期内设计风速下抖振响应。推荐主梁方案为上、下层桥面系分别采用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和整体式箱梁的双层桥面板桁-箱桁组合钢梁,其主梁断面可满足颤振、涡激共振和抖振的抗风安全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索桥 双层桥面板桁-箱桁组合钢梁 台风 风致振动 气动选型 风洞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锈蚀钢筋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5
作者 刘小娟 黄哲烜 +3 位作者 刘阳 郭子雄 蒋欢军 陈玉洁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7-206,277,共11页
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同一个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柱中不同部位钢筋锈蚀率往往不一致,在弯曲受拉侧和受压侧的纵向钢筋锈蚀对RC柱压弯性能的影响机理也不同。为研究纵向钢筋锈蚀对RC柱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行了一个未锈蚀R... 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同一个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柱中不同部位钢筋锈蚀率往往不一致,在弯曲受拉侧和受压侧的纵向钢筋锈蚀对RC柱压弯性能的影响机理也不同。为研究纵向钢筋锈蚀对RC柱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行了一个未锈蚀RC柱和五个锈蚀RC柱的拟静力加载试验,分析了钢筋锈蚀率、锈蚀位置和轴压比等参数对RC柱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侧锈蚀RC柱的损伤分布和力学性能存在一定的不对称性。当轴压比为0.1时,锈蚀侧纵筋受拉断裂是导致RC柱力学性能退化的主要原因。当轴压比较大时,锈蚀侧混凝土的受压损伤和锈蚀纵筋受压屈曲是引起RC柱力学性能退化的主要原因。与未锈蚀RC柱相比,纵筋锈蚀率不超过15.00%的单侧纵筋锈蚀RC柱正向承载力降幅不超过10.00%,反向承载力降幅不超过5.00%,在极限状态时的累积耗能降幅约6.48%~15.21%。与承载力和耗能能力相比,钢筋锈蚀对RC柱变形能力的影响最显著。随着钢筋锈蚀率的增大,RC柱的弯曲变形占比减小,剪切变形和滑移变形占比增大。当受拉侧钢筋因锈蚀而提前断裂时,RC柱正向极限变形降低约30.00%~37.00%,反向极限变形降低约10.00%~17.00%。进行锈蚀RC柱抗震性能评估时,需合理考虑受拉和受压纵筋锈蚀的不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锈蚀钢筋混凝土(RC)柱 抗震性能 单侧钢筋锈蚀 锈蚀率 轴压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性抗震设计理念的发展及应用研究综述
6
作者 贾良玖 罗旭亮 +1 位作者 王立军 项平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40,共11页
延性抗震设计旨在通过结构发生较大弹塑性变形来降低结构地震响应。这一抗震设计理念广泛应用于大多数国家抗震规范中,其核心思路是通过使用强度折减系数对设防地震反应谱进行折减,使结构通过非弹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强度折减系数主要... 延性抗震设计旨在通过结构发生较大弹塑性变形来降低结构地震响应。这一抗震设计理念广泛应用于大多数国家抗震规范中,其核心思路是通过使用强度折减系数对设防地震反应谱进行折减,使结构通过非弹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强度折减系数主要由延性折减系数和结构超强系数决定。同时,能力设计法是实现延性抗震的主要工具,该方法要求体系内的非延性构件在延性构件进入非线性阶段前后都保持弹性,以实现整个结构体系的延性设计。通过梳理延性抗震设计理念的研究历史,简要介绍了延性系数、结构周期、场地条件、阻尼比等因素对延性折减系数的影响,阐述了现有强度折减系数的组成和计算方法。最后,总结了中国、美国、欧洲、日本抗震规范中延性设计的应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性抗震设计 能力设计法 强度折减系数 延性折减系数 抗震设计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场的大跨悬索桥挠度可靠度评估方法
7
作者 程进 孙克荻 袁义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21,共9页
大跨度悬索桥造价高,通行量大,扮演着交通网络的关键角色。作为控制性工程,目前主要采用有限元方法等确定性的分析方法对其安全可靠性进行计算和分析。但是实际工程中的结构参数具有不确定性,同时在空间上还存在变异性和相关性,故引入... 大跨度悬索桥造价高,通行量大,扮演着交通网络的关键角色。作为控制性工程,目前主要采用有限元方法等确定性的分析方法对其安全可靠性进行计算和分析。但是实际工程中的结构参数具有不确定性,同时在空间上还存在变异性和相关性,故引入随机场因素的影响。采用数值分析方法,结合随机场理论与可靠度理论,提出了基于随机场的大跨度悬索桥可靠度评估方法。方法主要包括3方面内容:采用中心点法和相关函数处理随机场;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结构数值分析;采用一次二阶矩法中的验算点法进行结构可靠度指标计算。介绍了方法的具体实现流程,编写了与之对应的分析程序,通过若干数值算例验证了方法和程序的准确性和适用性。最后以三塔四跨悬索桥——温州瓯江北口大桥为工程实例,考虑桥梁结构参数的不确定性及其在空间上的变异性和相关性,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对其挠度可靠度进行评价,分析了考虑随机场对温州瓯江北口大桥挠度可靠度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方法适用于大跨度悬索桥的可靠度评估。考虑随机场相比不考虑随机场计算得到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挠度可靠度指标偏小。这说明,忽略大跨度悬索桥结构参数在空间上的变异性和相关性,会导致过高估计结构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挠度可靠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索桥 随机场 一次二阶矩法 有限元分析 可靠度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运营荷载的大跨径拱桥层次贝叶斯模型修正方法
8
作者 罗岚炘 宋明明 +2 位作者 钟华强 何天涛 孙利民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8-297,共10页
现有大跨径桥梁有限元模型修正(finite element model updating,FEMU)方法一般未考虑运营荷载对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导致修正后模型的参数变异性大。鉴于此,提出了一种考虑运营荷载的层次贝叶斯有限元模型修正方法,该方法包含考虑温度... 现有大跨径桥梁有限元模型修正(finite element model updating,FEMU)方法一般未考虑运营荷载对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导致修正后模型的参数变异性大。鉴于此,提出了一种考虑运营荷载的层次贝叶斯有限元模型修正方法,该方法包含考虑温度和交通荷载的概率参数修正、概率响应预测和结构状态评估。首先,根据监测数据的相关性分析结果确定了计算理论频率时需要考虑的荷载。随后,建立了温度-弹性模量线性关系,并基于动态称重(weigh-in-motion,WIM)数据,提出一种车辆荷载估计方法,以在有限元模型中定量考虑运营荷载对结构频率的影响。同时,引入两阶段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Markov chain Monte Carlo,MCMC)采样方法和响应面代理模型,以提高概率模型修正的计算速率。该方法在一座采集了两年监测数据的大跨径拱桥上得到了验证。结果表明,在考虑运营荷载、参数不确定性和建模误差后,实测频率基本处于预测频率的95%置信区间内。最后,基于实测响应和预测响应置信区间提出了一个结构状态指标,并利用该指标检测出该桥的路面铺装更换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模型修正(FEMU) 层次贝叶斯 运营荷载 大跨径拱桥 结构状态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刚度惯性阻尼器控制高层结构振动的试验与模拟研究
9
作者 赵玮伟 全涌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7-176,共10页
建立了控制多自由度高层建筑风致振动的负刚度惯性调谐阻尼器(negative stiffness-tuned viscous mass damper, NS-TVMD)系统的理论模型,通过3D打印技术设计制造了以齿轮齿条式惯容器元件和预压弹簧式负刚度元件组装而成的NS-TVMD系统,... 建立了控制多自由度高层建筑风致振动的负刚度惯性调谐阻尼器(negative stiffness-tuned viscous mass damper, NS-TVMD)系统的理论模型,通过3D打印技术设计制造了以齿轮齿条式惯容器元件和预压弹簧式负刚度元件组装而成的NS-TVMD系统,并将该系统安装在一个6自由度高层建筑气动弹性模型上进行了风洞试验研究。然后通过数值模拟和试验结果相互验证,并分析得到了NS-TVMD的最优参数。结果表明,准确调谐的NS-TVMD系统比传统调谐惯性黏滞阻尼器系统对高层建筑的风致振动具有更好的控制效果。由于负刚度组件在静态情况下具有高刚度,而在动态情况下具有低刚度,当NS-TVMD系统被调频至受控结构的一阶自振频率附近时,它不仅能有效控制结构的一阶模态响应,还能通过其低动态刚度特性控制结构的高阶模态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性阻尼器 负刚度弹簧 风洞试验 风振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压与偏压状态下高强钢轴向约束柱受火后剩余承载力试验研究
10
作者 宋林昕 李国强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37,共15页
文章设计10根截面尺寸与长度均相同的高强钢柱,根据钢柱受力状态分为轴心受压与偏心受压2组。在每组5根试件的试验中,1根钢柱不受火,在室温下加载直至失效,以得到其未受火的极限承载力;另外4根钢柱受到轴向约束,在恒载作用下先升温至设... 文章设计10根截面尺寸与长度均相同的高强钢柱,根据钢柱受力状态分为轴心受压与偏心受压2组。在每组5根试件的试验中,1根钢柱不受火,在室温下加载直至失效,以得到其未受火的极限承载力;另外4根钢柱受到轴向约束,在恒载作用下先升温至设计温度后再在空气中自然冷却至室温,最后在室温下加载直至失效,以得到其受火后的极限承载力(剩余承载力)。通过试验得到高强钢轴向约束柱的火灾响应与受火后响应,并对试验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高强钢轴向约束柱在高温下发生整体屈曲后,其侧向挠曲迅速发展,受火后仍有很大的残余弯曲变形,大幅降低其受火后剩余承载力;在同一条件下,高强钢轴向约束柱受火后剩余承载力的折减程度随着偏心距的增大而减小;有限元模型可较好地模拟高强钢轴向约束柱的恒载升降温全过程响应与高温后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钢柱 轴向约束 偏心受压 受火后剩余承载力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震作用下岩石场地群洞地铁车站试验研究
11
作者 李若舟 贺维国 +1 位作者 袁勇 李清菲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9-178,共10页
为探究岩石场地群洞地铁车站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设计了一个比尺1∶30的群洞地铁车站结构的大型振动台试验模型,通过采用横向输入峰值加速度0.07g、0.15g、0.21g、0.30g、0.50g、0.70g和1.0g等7个不同强度的人工地震波,研究了群洞... 为探究岩石场地群洞地铁车站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设计了一个比尺1∶30的群洞地铁车站结构的大型振动台试验模型,通过采用横向输入峰值加速度0.07g、0.15g、0.21g、0.30g、0.50g、0.70g和1.0g等7个不同强度的人工地震波,研究了群洞地铁车站在强震作用下的加速度响应特征、位移响应特征、结构破坏模式和动应变响应特征。结果表明:阿里亚斯强度(Arias Intensity)的放大系数曲线揭示,模型围岩和站厅衬砌结构在峰值加速度0.5g后进入塑性破坏状态;站台衬砌结构在峰值加速度0.3g后从塑性状态逐步进入破坏状态,同时能量耗散逐渐增加。随着地震动强度的增大,站厅横断面的相对位移增幅显著,开口断面与非开口断面的相对位移峰值差距进一步扩大。结构的裂缝主要分布在纵向,站台直墙中部纵向裂缝宽且长,而站厅直墙中部未产生明显裂缝。结构传递函数的主频随着地震动强度逐渐减小,在弹性阶段和塑性破坏阶段,结构主频分别为22.7、18.5 Hz。当地震动横向激励时,VL断面相同位置的拉应变均大于HR断面,最大拉应变出现在竖向联络通道的下断面拱肩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洞地铁车站 振动台模型试验 岩石场地 抗震性能 裂缝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循环作用下地聚物隔离墙材料渗透特性演化及微观机制研究
12
作者 薛钦培 陈宏信 +2 位作者 冯世进 刘晓轩 谢伟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1-820,共10页
竖向隔离墙是限制污染物迁移最有效的技术之一,已被广泛用于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现场管控。在干湿循环作用下,传统隔离墙材料极易发生性能劣化,导致其服役寿命显著缩短。通过一系列宏微观试验,研究了干湿循环作用下钠基膨润土、氧化镁、... 竖向隔离墙是限制污染物迁移最有效的技术之一,已被广泛用于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现场管控。在干湿循环作用下,传统隔离墙材料极易发生性能劣化,导致其服役寿命显著缩短。通过一系列宏微观试验,研究了干湿循环作用下钠基膨润土、氧化镁、微胶囊3种改性材料对粉煤灰基地聚物隔离墙材料渗透特性演化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地聚物隔离墙材料养护28 d后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渗透系数均满足水泥基隔离墙的防渗设计要求,分别可以达到6.62 MPa和4.73×10^(-11)m/s;不含改性材料的试样在1次干湿循环后渗透系数超过1×10^(-8)m/s,而含有改性材料的渗透系数在5次循环后仍能达到设计要求;3种改性材料通过影响小孔(<0.05μm)、中孔[0.05μm,0.10μm]和大孔(>0.10μm)所占的比例,可以有效提高地聚物隔离墙材料在干湿循环条件下的防渗性能。研究成果对隔离墙的服役性能评价和科学设计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离墙 干湿循环 地聚物 渗透特性 微观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多7.4级地震野马滩大桥桥台纵桥向破坏机理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成 叶爱君 +2 位作者 王晓伟 庞于涛 包绍伦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64,共12页
针对2021年青海玛多7.4级地震中野马滩大桥的桥台震害,开展基于Pushover分析的桥台纵桥向破坏机理研究。提出土-桩-桥台精细化有限元模拟方法,以及基于地勘资料的模型土体参数确定实用方法,建模方法和加载模式要点为:(1)适用于土-桥台... 针对2021年青海玛多7.4级地震中野马滩大桥的桥台震害,开展基于Pushover分析的桥台纵桥向破坏机理研究。提出土-桩-桥台精细化有限元模拟方法,以及基于地勘资料的模型土体参数确定实用方法,建模方法和加载模式要点为:(1)适用于土-桥台相互作用的分布式p-y弹簧修正模型;(2)可识别背墙弯曲、剪切或弯-剪多种破坏模式的背墙非线性梁柱单元-墙底非线性剪切单元串联模型;(3)土-搭板和土-翼墙摩擦弹簧;(4)基于分布式间隙单元的可捕捉地震中主梁与背墙接触位置变化的Pushover加载模式,从而实现了桥台纵桥向地震损伤破坏全过程模拟。结果表明:野马滩桥台在水平地震作用下,背墙底截面先发生屈服,随后背墙剪力达到抗剪能力峰值,桥台整体水平承载力开始退化,直至背墙底完全剪断,而桩基础并不发生明显损伤。总体而言,桥台破坏模式为背墙弯-剪破坏,数值分析结果与桥台实际震害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地震 桥台纵桥向破坏机理 土-桩-桥台精细化有限元模型 PUSHOVER分析 地勘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标准桥梁典型减隔震体系响应行为与谱分析方法
14
作者 管仲国 苏伟 +2 位作者 李晓波 王雨权 国巍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97-1104,共8页
基于铁路标准桥梁3种典型减隔震设计体系,分析了结构的地震响应行为,重点研究了墩身质量的动力效应和减隔震体系的振型效应.结果显示:铁路标准桥梁墩身质量对桥墩的地震响应存在显著的动力效应,忽视该效应会导致墎顶位移和墎底弯矩的平... 基于铁路标准桥梁3种典型减隔震设计体系,分析了结构的地震响应行为,重点研究了墩身质量的动力效应和减隔震体系的振型效应.结果显示:铁路标准桥梁墩身质量对桥墩的地震响应存在显著的动力效应,忽视该效应会导致墎顶位移和墎底弯矩的平均相对误差约达11%~32%,对主梁的地震位移影响较小,平均相对误差不超过5%;桥墩的地震响应主要受计算方向上的前2阶振型控制,其中第2阶振型以桥墩自振形态为主,振型阻尼可偏于安全地按结构阻尼比考虑;基于2阶振型效应的SRSS组合可以较好地考虑减隔震铁路标准桥梁的墩身质量动力效应,其预测墩底弯矩平均相对误差可下降至7.5%;AASHTO规范建议的多振型反应谱法适用于铁路标准桥梁典型减隔震体系的地震响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标准桥梁 摩擦摆减隔震支座 钢阻尼器 桥墩质量动力效应 谱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量平衡融雪模型的地面雪压评估以及与日本规范评估方法的比较
15
作者 吴悦 周晅毅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29,共11页
基于能量平衡多层融雪模型模拟地面积雪演化,克服实测雪压样本实测数据不足的问题。首先,利用中国北方城市的积雪观测数据对文中模型精度进行校核。再选取中国各个地区的多个气象站点进行地面雪压评估,分析雪深、密度、雪水当量之间的关... 基于能量平衡多层融雪模型模拟地面积雪演化,克服实测雪压样本实测数据不足的问题。首先,利用中国北方城市的积雪观测数据对文中模型精度进行校核。再选取中国各个地区的多个气象站点进行地面雪压评估,分析雪深、密度、雪水当量之间的关系,并考查多个概率模型对雪压样本的拟合优度。最后,将文中方法与日本规范评估地面雪压方法进行比较。研究表明,受重力压实影响,最大雪深对应的地面雪压值往往比地面雪压最大值小;采用极大似然估计的广义极值分布与对数正态分布进行雪压估计,拟合优度更高,结果较规范值大;与日本规范方法相比,能量平衡融雪模型计算只需基础的气象数据而无需额外校准,可以作为获取地面雪压样本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雪压 融雪模型 荷载规范 雪密度 概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混凝土梁-型钢混凝土柱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16
作者 潘钻峰 葛雄 +1 位作者 张海鹏 曾滨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3-53,共11页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具有较好的抗裂性能和较高的承载能力,但在实际工程中,裂缝控制要求较为严格,容易出现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端配筋过多,进而导致梁端承载力过剩,难以实现“强柱弱梁”的抗震设计原则。针对这一问题,提出3种不同连接...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具有较好的抗裂性能和较高的承载能力,但在实际工程中,裂缝控制要求较为严格,容易出现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端配筋过多,进而导致梁端承载力过剩,难以实现“强柱弱梁”的抗震设计原则。针对这一问题,提出3种不同连接形式的预应力混凝土梁-型钢混凝土柱节点,通过6个预应力混凝土梁-型钢混凝土柱框架节点试件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研究抗裂等级(影响梁预应力筋数量)、梁柱节点形式对节点破坏形态、滞回曲线、延性、刚度退化等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3种不同连接形式的6个试件均发生了“梁端弯剪破坏”,而节点和柱破坏轻微,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节点通过使用型钢混凝土柱实现了“强柱弱梁”的抗震设计目标,试件延性和耗能能力较好;二级抗裂的节点试件强度退化、割线刚度退化较三级抗裂更快,抗震性能稍差;三种形式的节点中,形式2节点的强度退化、刚度退化较慢,抗震性能较好,且施工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混凝土梁 型钢混凝土柱 节点 抗震性能 反复加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脉冲效应的近断层地震动能量谱研究
17
作者 陈曦 陈清军 廖聪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305-317,共13页
基于能量的设计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结构抗震设计与性能评估,而确定结构能量耗散需求是设计过程中需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针对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能量谱特征的研究仍然不够充分,很可能低估其对结构的破坏作用。为此,从PEER(Pacific Earthqu... 基于能量的设计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结构抗震设计与性能评估,而确定结构能量耗散需求是设计过程中需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针对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能量谱特征的研究仍然不够充分,很可能低估其对结构的破坏作用。为此,从PEER(Pacific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强震数据库中选取了789条近断层地震动作为输入,并从中识别出192条脉冲型地震动,重点分析了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与无脉冲地震动的能量谱差异,研究了地震动特征参数及恢复力模型参数对能量谱的影响,并建立了考虑脉冲效应的近断层地震动实用设计能量谱。结果表明:(1)场地越软,近断层地震动能量谱谱值越大,且各类场地下脉冲型地震动能量谱平均谱的谱值明显大于无脉冲地震动;(2)阻尼比ξ增大对输入能量谱具有削峰作用,并减缓其长周期段的衰减速度,延性比μ增大会提高输入能量谱及阻尼耗能谱峰值,并降低滞回耗能谱峰值,屈服后刚度比α对能量谱影响较小,可近似忽略其影响;(3)脉冲型地震动的输入能量设计谱平台段长度远大于无脉冲地震动,所建立的设计能量谱可为近断层区域基于能量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地震动 速度脉冲 能量谱 输入能量设计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T-CNN的脉冲型地震动与脉冲周期融合识别方法
18
作者 禹海涛 朱晨阳 +3 位作者 傅大宝 许乃星 卢哲超 蔡辉腾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675-2683,共9页
如何快速准确地识别脉冲型地震动是困扰学术界和工程界的关键难题,定量识别方法虽然能够克服人工识别的经验性限制,但是传统定量识别方法存在识别结果不一致、适用范围不广泛、难以同时识别脉冲周期或识别的脉冲周期部分情况下差异明显... 如何快速准确地识别脉冲型地震动是困扰学术界和工程界的关键难题,定量识别方法虽然能够克服人工识别的经验性限制,但是传统定量识别方法存在识别结果不一致、适用范围不广泛、难以同时识别脉冲周期或识别的脉冲周期部分情况下差异明显等问题。为此建立了一种问题针对性融合学习规则并结合卷积神经网络(CNN),开发出了一种新的脉冲型地震动与脉冲周期同步识别方法。该学习规则通过对基于不同识别原理的多个传统典型识别方法进行融合学习并采用全球范围的30000条任意方向地震动数据进行训练和验证,摒弃了以往繁琐的人工标记过程并得到了3个问题针对性识别模型,分别命名为Strict识别模型、General识别模型以及TP识别模型。除此之外,为解决地震动时序输入信息不足从而导致模型泛化能力较弱的问题,对CNN的输入结构进行了优化增强,提出了ST-CNN模型。其引入了S变换层以将地震动时序变换至时频,从而增加了频域分布信息并进一步提高了识别精度。结果表明:Strict识别模型能严格区分脉冲型与非脉冲型地震动,识别结果得到已有方法的一致认可;General识别模型的识别能力更强,适用范围更加广泛;TP识别模型识别的脉冲周期更加准确,并可与前述识别模型并用以同步输出识别结果。提出的问题针对性融合学习规则还可推广至其他工程领域与其他机器学习模型,建立的识别方法可为脉冲型地震动研究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型地震动 脉冲周期 识别方法 卷积神经网络 S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尺度视角下准脆性材料的损伤:从几何不连续度到自由能折减
19
作者 陈建兵 任宇东 卢广达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202-3212,共11页
多尺度损伤演化法则的构建是损伤力学从现象学走向理性坚实基础的核心之一.然而,迄今鲜有人注意到,存在两类损伤变量:几何意义上表征材料不连续程度的损伤与自由能折减(即材料受力性能退化)意义上的损伤.如何实现从几何意义上的损伤向... 多尺度损伤演化法则的构建是损伤力学从现象学走向理性坚实基础的核心之一.然而,迄今鲜有人注意到,存在两类损伤变量:几何意义上表征材料不连续程度的损伤与自由能折减(即材料受力性能退化)意义上的损伤.如何实现从几何意义上的损伤向能量耗散意义上的损伤转化,乃是固体破坏问题的枢机.本文从两尺度视角给出了损伤演化法则及几何意义上的损伤向能量耗散(即受力性能的退化)转化过程的定量刻画,进一步夯实了非局部宏-微观损伤模型的理性基础.在本文模型中,连续体被看作物质点的集合.宏观物质点与其作用域中的其他物质点组成一系列物质点偶,由此形成附加于其上的细观结构.在外部载荷作用下,物质点的位移引起物质点偶的变形.当物质点偶的某种几何变形量(如正伸长量)超过临界值时,微细观损伤开始发展.细观层次物质点偶的渐进破坏引起宏观固体不连续程度的变化,最终导致宏观连续体拓扑的改变.因此,将微细观损伤在作用域中的累积定义为该点的拓扑损伤,以刻画宏观固体的不连续程度,这在本质上是几何意义上的损伤.另一方面,损伤发展引起自由能耗散,导致连续体力学性能的退化.由于宏观能量耗散是作用域中细观物质点偶因损伤而导致的耗散能量之和,因此能量(受力)意义上的损伤为作用域中细观物质点偶上的总耗能与总弹性自由能之比.由此,在细观层次上实现了从几何意义上的损伤向能量耗散(受力退化)意义上的损伤的转化.在本文模型中,不需要经典连续介质损伤力学或断裂相场模型中经验假定的能量退化函数,物质点处的几何-能量转绎关系由该点的两尺度变形状态决定,而非固定形式,从而可能对复杂受力状态具有更好的适应性.计算结果表明,模型不仅可以捕捉到裂纹萌生、扩展全过程,而且可以定量反映加载过程中的载荷-位移曲线.与在宏观层次进行几何-能量转绎的宏-微观损伤模型相比,本文模型可以更准确地捕捉到试验结果的细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拓扑损伤 能量损伤 细观转化 非局部宏-微观损伤模型 准脆性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质量偏心的板状飞掷物数值模拟
20
作者 黄鹏 周华亮 +1 位作者 黎子昱 林华坛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6-34,共9页
风致板状飞掷物是风灾中造成建筑围护结构破坏的主要因素之一,且常因材质不均匀等因素导致质量偏心。建立考虑质量偏心的板状飞掷物运动数值模型,研究了不同质心位置和初始风攻角影响下飞掷物的飞行姿态、轨迹和速度,分析了飞掷物存在... 风致板状飞掷物是风灾中造成建筑围护结构破坏的主要因素之一,且常因材质不均匀等因素导致质量偏心。建立考虑质量偏心的板状飞掷物运动数值模型,研究了不同质心位置和初始风攻角影响下飞掷物的飞行姿态、轨迹和速度,分析了飞掷物存在质量偏心时对人群和建筑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值模型准确高效,可应用于大量不同初始参数飞掷物的快速模拟;质量偏心会加剧板状飞掷物在运动中的反向翻转,转动会耗散平动的能量从而降低冲击的速度;起飞时质心偏下飞掷物一般下坠得更快,质心偏上则更容易导致轨迹发散,且质量偏心对飞掷物冲击建筑围护结构的姿态较为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状飞掷物 质量偏心 飞行姿态 飞行轨迹 数值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