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西省红芸豆根瘤菌的筛选及其促生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钰 李朦 +5 位作者 王若迪 郭志奋 武文丽 杨治平 张家星 闫敏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11-220,共10页
红芸豆作为山西省重要的小杂粮作物,普遍存在结瘤率、产量和品质低等问题,接种根瘤菌是解决这些难题的有效途径。以‘英国红’红芸豆为供试材料,利用从红芸豆根系中分离出的10株根瘤菌进行接种试验,共11个处理。结果表明,从山西省忻州... 红芸豆作为山西省重要的小杂粮作物,普遍存在结瘤率、产量和品质低等问题,接种根瘤菌是解决这些难题的有效途径。以‘英国红’红芸豆为供试材料,利用从红芸豆根系中分离出的10株根瘤菌进行接种试验,共11个处理。结果表明,从山西省忻州市红芸豆主栽区红芸豆根瘤中分离的根瘤菌分属Rhizobium indicum和Rhizobium etli,其中Rhizobium indicum的RH64菌株固氮酶活性和胞外多糖含量最高,分别达到253.22 U·L^(-1)和415.43 mg·L^(-1);RH130菌株分泌吲哚乙酸(IAA)能力最强,为40.12 mg·L^(-1),RH102菌株溶解有机磷和无机磷能力最强,分别为166.84和4.12 mg·L^(-1)。盆栽回接试验结果表明,接种根瘤菌后显著促进了红芸豆的生长及结瘤能力,与对照相比,回接根瘤菌红芸豆株高、植株地上部鲜重、结瘤数分别显著增加了2.22%~20.23%、34.92%~138.00%、26~173个(P<0.05),其中RH64表现最好,显著优于其他菌株。相关性分析表明,根瘤菌固氮酶活性和胞外多糖含量与红芸豆结瘤存在着极显著的相关性,而根瘤菌IAA和溶磷作用则能够显著促进红芸豆植株生长与根部发育。从山西省忻州市筛选的10株根瘤菌中,RH64具有较强的结瘤和促生能力,且与主栽红芸豆品种高效匹配,适用于山西省忻州地区的红芸豆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芸豆 根瘤菌 结瘤 促生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母质典型农田土壤无机碳与有机碳的关系及影响因素
2
作者 墨美玲 王秀君 +1 位作者 徐明岗 卢同平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6,共12页
针对黄土母质农田土壤无机碳(SIC)的空间异质性及其与土壤有机碳(SOC)的复杂关系,本研究搜集了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地区同时包含有SIC和SOC的0~100 cm农田土壤剖面观测数据,并经过整理和标准化处理,获得了具有代表性的SIC和SOC土壤剖面数... 针对黄土母质农田土壤无机碳(SIC)的空间异质性及其与土壤有机碳(SOC)的复杂关系,本研究搜集了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地区同时包含有SIC和SOC的0~100 cm农田土壤剖面观测数据,并经过整理和标准化处理,获得了具有代表性的SIC和SOC土壤剖面数据,开展了对黄土母质农田SIC和SOC的空间分布特征、二者之间关系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两个区域0~100 cm土层的SOC储量相近(华北平原6.6 kg/m^(2),黄土高原6.7 kg/m^(2))。但SIC储量存在明显差异:在0~40 cm土层中,华北平原的SIC储量(5.9 kg/m^(2))显著低于黄土高原(8.9 kg/m^(2));相反,在40~100 cm土层中,华北平原的SIC储量(10.7 kg/m^(2))显著高于黄土高原(8.8 kg/m^(2))。华北平原表层SIC水平偏低的点位主要分布在耕作历史较长的河北平原,长期农作施肥引起上层土壤酸化导致SIC水解;黄土高原表层SIC水平偏高的农田多位于侵蚀程度高、肥力水平低的西部区域,侵蚀过程使得SIC含量较高的亚表层土壤露出地表。华北平原农田0~100 cm土层中的SIC与SO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黄土高原0~100 cm土层中的SIC与SOC呈负相关关系。综上,华北平原SIC储量及其与SOC的关系主要受施肥、灌溉等农田管理措施的影响,而黄土高原则与其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导致的土壤碳在空间上的重新分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无机碳 土壤有机碳 黄土母质 空间异质性 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对农田管理措施响应的机制
3
作者 张晨阳 孙力扬 +2 位作者 徐明岗 李建华 蔡岸冬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7-188,共12页
为明确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对不同管理措施的响应及驱动因素,深刻理解土壤有机碳周转、快速提升土壤肥力和有效减缓气候变化。收集全球已公开发表的198组文献数据,通过整合分析(Meta-analysis)和皮尔森(Pearson)分... 为明确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对不同管理措施的响应及驱动因素,深刻理解土壤有机碳周转、快速提升土壤肥力和有效减缓气候变化。收集全球已公开发表的198组文献数据,通过整合分析(Meta-analysis)和皮尔森(Pearson)分析方法探究不同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微生物CUE的影响和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添加生物质炭能够增加^(13)C标记底物(CUE_(13C))和^(18)O标记水(CUE_(18O))方法测量(计算)的土壤微生物CUE,而降低化学计量模型(CUE_(ST))方法计算的土壤微生物CUE。施用化肥降低土壤微生物CUE_(18O)(–4.71%),但提高土壤微生物CUE_(ST)(28.20%)。秸秆还田导致土壤微生物CUE_(18O)和CUE_(ST)分别降低14.08%和28.64%。免耕/少耕使通过三种方法评估的土壤微生物CUE均得到显著增加。特定气候、土壤属性和试验年限显著影响了土壤微生物CUE的变化趋势。干旱指数和土壤pH是影响土壤微生物CUE_(13C)效应值的关键因素。土壤微生物CUE_(18O)效应值随着土壤微生物生长速率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微生物CUEST效应值与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细胞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土壤黏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因此,充分考虑特定地点的气候、土壤化学性质以及微生物活性和功能对农田管理措施的响应有利于调节作用于微生物群落或者细胞层面的土壤微生物CUE,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的形成和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碳利用效率 农田管理 ^(13)C标记底物 ^(18)O标记水 化学计量模型 整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容重和有机质对Cr(Ⅵ)还原转化的影响
4
作者 李和平 逯嘉川 +1 位作者 吴忆苏 王恒飞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86-1293,共8页
为了探究土壤容重(BD)和有机质(SOM)含量变化对土壤中Cr(Ⅵ)还原转化的影响,通过室内实验模拟Cr(Ⅵ)在不同BD和SOM含量下的转化特征,从动态角度探讨BD和SOM含量变化对土壤Cr(Ⅵ)还原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BD和SOM含量变化会显著影响Cr(... 为了探究土壤容重(BD)和有机质(SOM)含量变化对土壤中Cr(Ⅵ)还原转化的影响,通过室内实验模拟Cr(Ⅵ)在不同BD和SOM含量下的转化特征,从动态角度探讨BD和SOM含量变化对土壤Cr(Ⅵ)还原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BD和SOM含量变化会显著影响Cr(Ⅵ)的还原转化(P<0.05)。与BD为1.00 g·cm^(-3)时相比,随着BD从1.15 g·cm^(-3)增大到1.45 g·cm^(-3),Cr(Ⅵ)还原转化量增加了8.09%~129.27%;与SOM含量为1.13 g·kg^(-1)时相比,随着SOM含量从5.25 g·kg^(-1)升高到10.75 g·kg^(-1),Cr(Ⅵ)还原转化量增加了21.69%~98.15%。在BD为1.45 g·cm^(-3)、SOM含量为5.25 g∙kg^(-1)时,土壤中Cr(Ⅵ)还原转化量最大,转化率达42.6%。在低SOM含量(1.13 g·kg^(-1))下,提高BD和SOM含量,可以显著增加土壤Cr(Ⅵ)的还原转化量;在高SOM含量(5.25 g∙kg^(-1))下,提高BD可以显著增加土壤Cr(Ⅵ)的还原转化量,但提高SOM含量对土壤Cr(Ⅵ)还原转化量的影响却存在不确定性。研究表明,对于低SOM土壤,可以通过提高BD和SOM含量来促进土壤中Cr(Ⅵ)的还原转化,而对于高SOM土壤,适当增加BD有利于提高土壤中Cr(Ⅵ)的还原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容重 土壤有机质 Cr(Ⅵ)的还原 Cr(Ⅵ)的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间生草对核桃园土壤养分、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程滨 赵瑞芬 +3 位作者 滑小赞 郑普山 王森 王钊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7-64,共8页
探讨行间生草对核桃园土壤养分、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的影响,为核桃园的土壤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基本资料。以汾阳核桃园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大豆、毛苕子、箭筈豌豆、黑麦草、自然生草、清耕6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研究核桃园不同土壤... 探讨行间生草对核桃园土壤养分、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的影响,为核桃园的土壤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基本资料。以汾阳核桃园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大豆、毛苕子、箭筈豌豆、黑麦草、自然生草、清耕6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研究核桃园不同土壤深度(0~60 cm)的土壤养分、有机碳组分、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呈降低的趋势,生草对土壤表层(0~20 cm)的影响最大。在0~20 cm土层,与清耕相比,黑麦草处理显著增加土壤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分别为清耕的1.18、1.15倍;豆科植物(箭筈豌豆、毛苕子、大豆)处理下的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分别提高了17.0%~19.3%、9.7%~11.7%。种植黑麦草的土壤总有机碳(TOC)、轻质有机碳(LFOC)、可溶性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易氧化有机碳(ROC)含量分别提高了21.3%、46.0%、40.1%、12.8%、37.0%;在20~40 cm土层,种植黑麦草的TOC、LFOC、DOC、POC、ROC含量分别提高了16.1%、46.0%、22.7%、8.2%、25.3%。豆科植物(大豆)处理显著提高土壤脲酶的活性(P<0.05),提高了16.0%;黑麦草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的蔗糖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P<0.05),分别提高了10.2%、32.5%、121.4%。因此,要根据土壤肥力状况,选择不同的生草进行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草栽培 土壤养分 有机碳组分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长期定位试验的土壤健康研究与展望 被引量:16
6
作者 徐明岗 段英华 +2 位作者 白珊珊 张文菊 孙楠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53-1261,共9页
土壤健康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落实“藏粮于地”战略的重大需求。长期定位试验时空覆盖面广、数据丰富、施肥管理措施多样,对于土壤健康的研究和健康土壤的培育是难得的宝贵平台。本文在总结土壤健康的内涵及指... 土壤健康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落实“藏粮于地”战略的重大需求。长期定位试验时空覆盖面广、数据丰富、施肥管理措施多样,对于土壤健康的研究和健康土壤的培育是难得的宝贵平台。本文在总结土壤健康的内涵及指标体系与我国长期定位试验布局情况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基于长期定位试验的作物产量演变及高产稳产性、土壤有机质演变及其与产量的关系、土壤pH演变及生物多样性演变等耕地质量和土壤健康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基于长期定位试验的土壤健康研究展望,包括建立因地制宜的土壤健康指标及评价体系,深入解析土壤健康演变的规律和驱动机制与发展健康土壤培育技术,以期高质量推进土壤健康研究,从而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健康 长期定位试验 作物产量 土壤有机质 土壤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南苹果园施肥现状及土壤养分评价 被引量:5
7
作者 郭军玲 杨治平 +3 位作者 程滨 张建杰 黄高鉴 金辉 《山西农业科学》 2021年第8期957-964,共8页
为了解晋南苹果园养分管理现状和土壤养分状况,采用实地调研和查阅文献相结合的方式,对万荣县苹果种植区的125个果园展开调研,并分析其土壤养分含量。结果表明,万荣县苹果园氮、磷、钾肥投入过量现象较为严重,养分平均施用量为N 443.85 ... 为了解晋南苹果园养分管理现状和土壤养分状况,采用实地调研和查阅文献相结合的方式,对万荣县苹果种植区的125个果园展开调研,并分析其土壤养分含量。结果表明,万荣县苹果园氮、磷、钾肥投入过量现象较为严重,养分平均施用量为N 443.85 kg/hm^(2)、P2O5360.82 kg/hm^(2)、K2O 395.45 kg/hm^(2),变化区间为N 175.85~263.55 kg/hm^(2)、P2O5106.92~213.48 kg/hm^(2)、K2O 132.98~272.15 kg/hm^(2),N∶P2O5∶K2O为1∶0.81∶0.89;乡镇之间基追肥投入量差异大,氮磷钾投入比例不科学;农户重视施用有机肥,施用占比为95.2%;传统有机肥、商品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三者占比分别为48.8%、27.2%和17.6%;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农户占比87.2%,有机肥化肥配施是当地主导施肥措施。晋南果园0~30 cm土壤养分状况为:有机质平均含量12.41 g/kg,pH值8.48,全氮0.80 g/kg、硝态氮22.81 mg/kg、有效磷31.93 mg/kg、速效钾262.51 mg/kg;土壤有机质含量中等偏低,全氮、有效磷含量适中,硝态氮含量较低,速效钾含量处于极高水平。相关分析表明,苹果单产与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氮肥投入量、磷肥投入量显著正相关。万荣县苹果园应加强有机肥化肥配施措施,增施有机肥,使其替代部分化肥,减少氮磷钾肥投入;适当调整氮磷钾施肥比例,平衡施肥;增施中、微量营养元素,实现果园养分资源科学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园 施肥现状 土壤养分 万荣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北部典型县域耕地土壤碳氮时空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6
8
作者 高静 李建华 +5 位作者 张强 郑必昭 王瑞 蒙秋霞 郜春花 徐明岗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4-686,共13页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耕地质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土地生产力的高低。选取其北部典型县域——天镇县,研究长时期耕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黄土高原耕地质量提升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基于1983年、200...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耕地质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土地生产力的高低。选取其北部典型县域——天镇县,研究长时期耕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黄土高原耕地质量提升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基于1983年、2008年和2019年耕地质量数据,运用地统计学等方法分析天镇县有机质和全氮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发现:(1)36年(1983—2019年)来,天镇县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呈现整体上升、后期快速增加的变化特征。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年均增加量前期(1983—2008年)较低,分别为0.20 g·kg^(–1)和0.01 g·kg^(–1),在后期(2008—2019年)较高,分别为0.29 g·kg^(–1)和0.03 g·kg^(–1)。碳氮比呈现前期无显著变化,后期显著降低。(2)36年来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块基比均提升至高于25%,表明地形等自然因素影响逐渐减弱,施肥等人为因素影响增强。(3)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呈现西部低、东部高的格局,西北部和中部的变化速度快。综上,36年(1983—2019年)来,施肥及秸秆还田等因素是导致天镇县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因此,结合当地条件增施有机肥、推广秸秆还田并合理施用氮肥能快速提升耕地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天镇县 有机质 全氮 时空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理典型植烟县烟田土壤速效养分时空变异特征
9
作者 程晓梅 王晋峰 +5 位作者 孙楠 蒯雁 范志勇 张久权 徐明岗 李建华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21,共7页
探明烟田土壤速效养分时空变异特征,为烤烟高产优质的施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应用地统计学等方法,分析了大理州祥云和弥渡两个典型植烟县1982、2012和2022年烟田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时空演变特征。1982-2022年祥云土壤碱解氮... 探明烟田土壤速效养分时空变异特征,为烤烟高产优质的施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应用地统计学等方法,分析了大理州祥云和弥渡两个典型植烟县1982、2012和2022年烟田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时空演变特征。1982-2022年祥云土壤碱解氮含量呈先增后降趋势,弥渡土壤碱解氮含量3个年度间无显著差异且以Ⅲ级为主(100~150 mg/kg),空间分布均匀。烟区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呈不同程度上升趋势,弥渡北部和祥云中西部高,其他区域低。近40年土壤速效养分块金效应由<25%上升至50%,表明养分空间变异的影响因素中地形等自然因素影响减弱,施肥等人为因素影响增强。土壤碱解氮含量一直处于中等水平(100~150mg/kg),磷钾肥施用导致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持续升高。根据土壤速效养分丰缺状况,祥云中北部、西部及弥渡北部区域烟田应“稳氮减磷钾”,其余区域需注意“稳氮控磷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理州 烟田 速效养分 时空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根区交替灌溉对土壤水分养分条件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蒲敬轩 樊雅琼 +3 位作者 冯许钰 刘宇航 乔树亭 刘荣豪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09-215,共7页
分根区交替灌溉技术可充分利用生物学特性,调节作物自身生理活动,降低作物耗水量,达到节约灌水量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目的。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从土壤水分、土壤养分(氮素)、作物生长、产量、品质等方面,论述了分根区交替灌溉提高农... 分根区交替灌溉技术可充分利用生物学特性,调节作物自身生理活动,降低作物耗水量,达到节约灌水量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目的。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从土壤水分、土壤养分(氮素)、作物生长、产量、品质等方面,论述了分根区交替灌溉提高农田水肥利用效率的机理及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并对将来需要重点研究的方向作了展望,以期为进一步发展和丰富分根区交替灌溉理论和技术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根区交替灌溉技术 土壤水分 土壤养分(氮素) 作物生长 技术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对我国农田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影响的整合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何宁波 高静 +4 位作者 孙楠 李然 王恒飞 卢晋晶 徐明岗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6,共9页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作为土壤有机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土壤养分供应密切相关,在提升土壤肥力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施肥是影响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重要措施之一,探讨不同土壤性质和气候条件下施肥对ROC变化的影响,为农田合理施肥和培肥地...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作为土壤有机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土壤养分供应密切相关,在提升土壤肥力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施肥是影响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重要措施之一,探讨不同土壤性质和气候条件下施肥对ROC变化的影响,为农田合理施肥和培肥地力提供理论依据。收集了2000-2022年公开发表的文献78篇,建立了378组包含不同施肥条件下表层土壤ROC含量的数据库。采用整合分析和随机森林方法分析全国农田土壤ROC的提升幅度在不同施肥措施之间的差异,定量分析不同肥料施用量,土壤性质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对ROC提升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1)施肥能显著提高ROC的含量,且施用有机肥(单施或配施)对ROC的提升幅度(70.1%)是施用化肥(17.7%)的4.1倍。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ROC的提升幅度也在逐渐提高。(2)在不同土壤养分含量下,施肥均能显著增加ROC含量,但在养分较低的土壤中ROC的提升幅度显著高于养分较高的土壤;中性土壤施用化肥后对ROC的提升幅度(34.8%)显著高于酸性土壤(16.6%)和碱性土壤(10.4%),但施用有机肥对ROC的提升幅度在不同pH下的土壤中无显著差异。(3)不同气候条件下,施肥对ROC的提升幅度存在显著差异,寒冷干旱地区施用有机肥对ROC的提升幅度显著高于温暖湿润地区。(4)不同施肥条件下(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均是土壤性质对ROC的提升幅度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建议在我国构建以有机肥为核心的肥料施用体系,因地制宜地选择有机肥配施化肥的施用量,从而改善土壤性质,以最大的程度提高ROC含量,提升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易氧化有机碳 土壤性质 气候 整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盖措施对土壤水热状况及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永亮 胥子航 +3 位作者 李申 梁哲铭 白炬 杨治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12-1324,共13页
为提高黄土高原东部河谷平原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探究最适宜该地区春玉米种植的地表覆盖措施,基于连续7年长期定位试验,于2021—2022年开展田间试验,共选取无覆盖(CK)、地膜覆盖(plastic film mulching,FM)以及秸秆覆盖(straw mulching,... 为提高黄土高原东部河谷平原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探究最适宜该地区春玉米种植的地表覆盖措施,基于连续7年长期定位试验,于2021—2022年开展田间试验,共选取无覆盖(CK)、地膜覆盖(plastic film mulching,FM)以及秸秆覆盖(straw mulching,SM)3个处理,研究不同覆盖措施对土壤水热状况及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系统分析了2年试验期土壤水分与温度动态变化及春玉米各阶段水分生产力,为该地区春玉米水肥高效提供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管理措施。结果表明:与无覆盖处理相比,地膜覆盖具有增温效应,2年内土壤温度提高0.72~2.63℃;秸秆覆盖具有降温效应,2年内土壤温度降低0.20~1.51℃。与无覆盖处理相比,地膜与秸秆覆盖处理均可改善春玉米生长前期土壤含水量,并驱动土壤“湿干交替”现象促进水分吸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实现增产。虽然地膜覆盖处理改善了前期土壤含水量,促进春玉米前期生长发育,但会导致根系生长过浅,不利于生长后期水分利用,甚至植株存在倒伏风险(2021年倒伏率高达72.14%),影响产量形成。与地膜覆盖处理相比,秸秆覆盖处理驱动土壤“湿干交替”时表现出更强水分缓冲力,协调春玉米各阶段生长发育,生长后期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25.17%~34.71%,并降低倒伏风险。2年平均数据显示,与地膜覆盖处理相比,秸秆覆盖处理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8.55%和10.23%,经济效益显著提高12.57%。综上所述,秸秆覆盖可作为该地区春玉米水肥高效可持续利用的科学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春玉米 覆盖措施 产量 经济效益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粪肥对我国北方农田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柏凯栋 孙力扬 +3 位作者 王晋峰 靳东升 李建华 徐明岗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0-78,共9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明粪肥施用对我国北方农田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_(10)的影响及主要驱动因素,为制定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减少农田土壤CO_(2)排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关...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明粪肥施用对我国北方农田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_(10)的影响及主要驱动因素,为制定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减少农田土壤CO_(2)排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关于施用粪肥对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影响的相关文献,用关键词“粪肥”、“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和“中国北方”进行检索,共提取已公开发表的16篇文献中试验数据104组。采用整合分析(Meta-analysis)探讨不同粪肥施用条件下各因素对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影响。[结果]粪肥施用可显著提高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平均提升幅度为8.11%。施肥类型中,猪粪对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增幅(12.72%)显著高于鸡粪的增幅(5.56%);粪肥施用量≤15000 kg·hm^(-2)对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增幅最大(11.48%);单施粪肥的增幅(11.96%)显著高于粪肥配施化肥的增幅(5.22%)。土壤有机碳含量≥12 g·kg^(-1)时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增幅(7.17%)显著高于6~12 g·kg^(-1)水平(2.23%)时的增幅;土壤初始pH≥7的增幅(8.11%)显著高于pH<7的增幅(3.48%)。不同气候条件下,年均温≤5℃时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增幅为8.49%,年降雨量为400~600 mm时的增幅(8.98%)显著高于≤400 mm(2.71%)和≥600 mm时的增幅(-3.13%)。此外,随机森林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影响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变化的关键因素,其解释率达42.6%。[结论]综上,在我国北方农田鸡粪配施化肥且粪肥施用量>15000 kg·hm^(-2)对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增幅最小,可以有效减缓农田土壤的碳排放,以达到应对全球变暖现状的目的。此外,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影响粪肥施用下中国北方农田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粪肥 土壤呼吸 温度敏感性 北方 整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土壤碳固存研究的演变与最新动态
14
作者 石婷 王晋峰 +5 位作者 程曼 石娇 李建华 孙楠 王恒飞 徐明岗 《山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95-106,共12页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维持、提高和稳定土壤碳固存是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旨在为土壤碳固存的实践应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提供重要科学支持,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收录的2107篇土壤碳固...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维持、提高和稳定土壤碳固存是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旨在为土壤碳固存的实践应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提供重要科学支持,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收录的2107篇土壤碳固存相关论文为数据源,通过文献计量工具VOSviewer和CiteSpace从合作网络、文献共被引、关键词等角度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结果表明,2002年以来,土壤碳固存研究领域的发文数量不断增长,尤其是2016年以后相关文献快速增加。领域内高产国家主要集中于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中国总发文量第一,美国的国际影响力最大(中心度最高),并且中国与美国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研究机构发文数量以中国科学院最多,排名前10的机构中的5所(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均来自中国;目前形成了以LAL RATTAN、SMITH PETE、ZHAO Xin、TIAN Xiaohong和XU Minggang为核心的紧密学术团体。近年来,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土壤微生物在土壤碳循环中的作用”“秸秆还田等农业实践对碳储存的影响”“有机碳转化效率”等。未来应加强不同管理措施对土壤碳固存的影响、土壤微生物与碳循环关系、改进土壤碳循环模型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碳固存 土壤有机碳 文献计量 CITESPACE VOSviewer 可视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煤粉尘对矿区复垦土壤有机碳矿化及细菌群落的影响
15
作者 王浩 王伟 +5 位作者 薄慧娟 张旭龙 李泽瑾 王海波 张强 靳东升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36-1443,共8页
煤粉尘沉降至地表后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通过添加褐煤粉尘的土壤培养试验,探究煤粉尘输入的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矿化效果及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褐煤粉尘影响下,土壤CO_(2)矿化量... 煤粉尘沉降至地表后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通过添加褐煤粉尘的土壤培养试验,探究煤粉尘输入的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矿化效果及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褐煤粉尘影响下,土壤CO_(2)矿化量和矿化速率较对照组最大提升55.02%和54.58%(第5天);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在培养结束后较最大值分别降低40.75和141.39 mg/kg。添加褐煤粉尘导致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而酸杆菌、放线杆菌和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升高。褐煤粉尘输入的有机组分能够在短期内产生激发效应,其自身被土壤细菌分解的过程也能促进土壤CO_(2)的矿化累积,并且提高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变异程度。褐煤粉尘中的有机碳极大程度参与了土壤有机碳库周转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粉尘 矿化过程 活性有机碳 官能团结构 土壤细菌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用高粱养分吸收、产量及品质对氮磷钾营养的响应 被引量:56
16
作者 王劲松 焦晓燕 +4 位作者 丁玉川 董二伟 白文斌 王立革 武爱莲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69-1278,共10页
基于2011—2012年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东阳农业试验基地的大田定位试验,2013年在高粱/玉米轮作体系下,以晋杂23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nch]为试料,设置NPK、PK、NK、NP和CK(不施肥)5个施肥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基于2011—2012年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东阳农业试验基地的大田定位试验,2013年在高粱/玉米轮作体系下,以晋杂23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nch]为试料,设置NPK、PK、NK、NP和CK(不施肥)5个施肥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采用随机区组排列,研究土壤养分耗竭条件下氮磷钾肥对粒用高粱生长、养分吸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出苗后76 d,NPK、PK、NK和NP处理最大叶叶面积分别比CK增加18.7%、4.1%、17.9%和16.6%,单株总功能叶面积分别比CK处理增加54.1%、18.4%、47.4%和48.2%;整个生育期施肥处理对叶片生物量有显著影响。自出苗后121 d,各施肥处理对茎干物质累积具有显著影响。NPK、PK、NK和NP处理籽粒产量分别比CK增加了93.8%、35.5%、91.2%和78.1%。自出苗后100 d,CK和PK处理叶片中的N含量显著低于NPK、NK和NP处理,此时CK和NK处理显著降低了叶片中P含量。在收获期,CK处理显著降低了籽粒中N含量。CK、PK和NP处理提高了直链淀粉含量,而支链淀粉含量下降,导致直链/支链比值相应增加。施氮肥处理(NPK、NP、NK)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CK和PK处理;NPK处理分别提高了73.9%和40.3%。NPK处理籽粒单宁含量比CK和PK处理分别提高15.6%和22.7%。研究表明,不施肥和不施氮肥显著降低了粒用高粱植株生长、干物质积累、籽粒产量、氮磷养分吸收以及籽粒中支链淀粉、蛋白质和单宁含量,不施肥和不施氮对高粱的影响明显大于不施磷或不施钾,平衡施肥有利于粒用高粱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用高粱 氮磷钾养分 养分吸收 籽粒产量 籽粒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包膜尿素在轻度盐碱土壤中释放特点及肥效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琦 王永亮 +2 位作者 郭军玲 郭彩霞 杨治平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2-187,共6页
应用水中溶出率法和轻度盐碱土壤玉米根下土埋法,研究硫包膜尿素在轻度盐碱土壤的释放特征及其对春玉米氮吸收和产量的影响,并且与腐植酸包膜尿素和普通尿素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硫包膜尿素在静水中初期养分释放率大,后期明显出现养分&... 应用水中溶出率法和轻度盐碱土壤玉米根下土埋法,研究硫包膜尿素在轻度盐碱土壤的释放特征及其对春玉米氮吸收和产量的影响,并且与腐植酸包膜尿素和普通尿素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硫包膜尿素在静水中初期养分释放率大,后期明显出现养分"锁定效应"和"尾留效应"现象,仅能释放出59.33%左右的养分;在轻度盐碱土壤中,其释放与静水释放趋势一致,但在玉米收获时养分释放率达87.9%,在玉米全生育期,其累积释放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与玉米吸氮曲线相吻合;而与之相比较,腐植酸包膜尿素和普通尿素的释放规律与玉米吸氮曲线吻合度较差。硫包膜尿素处理与腐植酸包膜尿素和普通尿素2个处理相比,玉米成熟期氮吸收总量分别增加26.97%和44.32%,产量分别增加8.73%和22.43%,差异均显著;苗期耕层土壤pH值分别降低0.66,0.51。硫包膜尿素处理的穗长、百粒质量分别比腐植酸包膜尿素处理和普通尿素处理高1.33%,4.65%和2.69%,8.41%,硫包膜尿素处理的秃尖和穗粒数与普通尿素处理的差异显著。说明硫包膜尿素在轻度盐碱地上应用可降低土壤pH值、增强玉米植株氮素吸收利用能力,释放特征更符合玉米氮素养分的吸收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包膜尿素 养分释放特征 产量 吸氮量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剩余污泥破解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罗渊 乔升 +4 位作者 闫敏 蒙秋霞 张家星 李磊 杨治平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3-421,共9页
为提高剩余污泥资源化利用率,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法探究4种预处理方式对污泥破解率的影响,然后对比联合预处理的破解效果,确定最佳的联合预处理方式,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对比破解前后剩余污泥的形貌变化,最后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污泥... 为提高剩余污泥资源化利用率,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法探究4种预处理方式对污泥破解率的影响,然后对比联合预处理的破解效果,确定最佳的联合预处理方式,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对比破解前后剩余污泥的形貌变化,最后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污泥的粒径变化。结果表明:超声波、热水解、表面活性剂以及复合酶4种方式单独预处理时,超声波预处理对污泥的破解效果最好,在0.15 W/mL能量密度以及10.0 min超声时间下,污泥破解率为18.1%;表面活性剂预处理对污泥破解的效果最差,60 mg/g单位污泥总固体添加量下,污泥破解率仅为8.5%。相较于单独预处理,表面活性剂联合超声波预处理表现出协同作用,污泥破解率提高9.0%,污泥粒径减小45.5%~6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污泥 污泥破解率 联合预处理 超声波 表面活性剂 污泥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物料添加对植物修复铬污染土壤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向云 文永莉 程曼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194-2201,共8页
为探讨有机物料添加对植物修复铬污染耕地土壤的强化效果,在联栋温室中进行室内培养试验和盆栽试验,利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对添加牛粪、羊粪和玉米秸秆后的土壤中铬形态分布进行分析。通过S-N-K法、Pearson相关分析等研究添加有机物料后... 为探讨有机物料添加对植物修复铬污染耕地土壤的强化效果,在联栋温室中进行室内培养试验和盆栽试验,利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对添加牛粪、羊粪和玉米秸秆后的土壤中铬形态分布进行分析。通过S-N-K法、Pearson相关分析等研究添加有机物料后,紫羊茅和羽衣甘蓝对修复土壤的铬富集系数及铬去除率的影响,并探讨其与铬形态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添加牛粪或羊粪的土壤中交换态铬分别比空白处理增加1.30%和0.98%。添加牛粪可显著提高紫羊茅和羽衣甘蓝的根干重和茎叶干重,添加羊粪或玉米秸秆仅可显著提高富集植物的茎叶干重,对根干重无显著影响。添加羊粪或牛粪处理的紫羊茅和羽衣甘蓝,修复土壤的铬富集系数均显著高于空白处理。添加玉米秸秆紫羊茅修复土壤的铬富集系数显著高于空白处理,羽衣甘蓝修复土壤的铬富集系数与空白处理无显著差异。3种有机物料的添加均能增强羽衣甘蓝和紫羊茅对铬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其中添加牛粪诱导强化羽衣甘蓝修复铬污染土壤的效果最佳,对土壤中铬的去除率达到19.62%。紫羊茅和羽衣甘蓝修复土壤的铬富集系数及铬去除率均与土壤交换态铬显著正相关,与碳酸盐结合态铬比例呈极显著负相关。有机物料,尤其是养殖废弃物的添加,能有效提高土壤中可交换态铬比例,进而提高植物修复铬污染土壤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铬污染 耕地土壤 植物修复 有机物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措施及施肥年限下土壤团聚体的大小分布及其稳定性 被引量:52
20
作者 谢钧宇 曹寒冰 +5 位作者 孟会生 郭彦涵 洪坚平 张杰 李云霄 李廷亮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74-281,290,共9页
土壤团聚体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土壤性质和有机碳固存。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及施肥年限对采煤塌陷区复垦土壤团聚体的重量分布比例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可为该区农业生产和土壤质量提升提供科学依据。采集复垦6,11年定位试验不同施肥处理耕... 土壤团聚体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土壤性质和有机碳固存。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及施肥年限对采煤塌陷区复垦土壤团聚体的重量分布比例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可为该区农业生产和土壤质量提升提供科学依据。采集复垦6,11年定位试验不同施肥处理耕层(0—20 cm)土样,选取不施肥(CK)、平衡施氮磷钾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有机无机肥配施(MNPK)4个处理,利用干筛法和湿筛法获得4种粒径的团聚体/粉黏粒组分(>2,0.25~2,0.053~0.25,<0.053 mm),用>0.25 mm团聚体的含量(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团聚体破坏率(PAD)和土壤不稳定团粒指数(ELT)表示团聚体的稳定性,同时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施肥年限较施肥措施对土壤团聚体的含量及稳定性产生了更显著的影响。干筛条件下,施肥6,11年均显著降低了各处理0.053~0.25 mm团聚体和<0.053 mm组分的含量,降幅分别为68.39%~87.37%,69.63%~78.32%(6年)和90.01%~93.68%,78.29%~83.93%(11年);湿筛条件下,施肥11年显著提高了各处理>2 mm团聚体的含量,增幅达473.35%~645.16%,但是显著降低了0.053~0.25 mm团聚体的含量,降幅为43.67%~57.54%。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也随着施肥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增强,表现为DR0.25、WR0.25和MWD值呈增加趋势,而PAD和ELT值呈降低趋势。土壤有机碳含量与DR0.25、WR0.25、MWD水稳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PAD和ELT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本研究表明,该区域连续培肥11年提高了土壤大团聚体的含量而伴随着微团聚体含量的显著减少,导致土壤结构越来越稳定。这对于提高采煤塌陷区复垦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垦土壤 施肥 土壤团聚体 稳定性 团聚体破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