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活化助剂在砷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风险研究:以草酸为例
1
作者 陈晓晨 张增娣 +6 位作者 吴诗宇 刘小刚 余健英 尧聪聪 徐佳燕 许华诚 魏楠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885-2895,共11页
活化技术有助于砷污染土壤的高效修复,但其应用过程中极可能增加砷的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研究综合运用毒性浸出试验、动物试验、体外试验等方法,从全面对比施用前后土壤砷的形态/价态、浸出性以及口部生物有效性/生物可给性等角度,评... 活化技术有助于砷污染土壤的高效修复,但其应用过程中极可能增加砷的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研究综合运用毒性浸出试验、动物试验、体外试验等方法,从全面对比施用前后土壤砷的形态/价态、浸出性以及口部生物有效性/生物可给性等角度,评估了经典的土壤砷活化助剂——草酸的应用风险,并深入阐释机理。结果显示,草酸会显著增加土壤砷的活跃性和基于浸出性的生态风险。经动物试验和体外试验相互验证,草酸显著降低了土壤砷的健康风险。基于小鼠模型,草酸显著降低了砷的相对生物有效性;基于生理学提取试验人体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模拟(Physiologically Based Extraction Test-Simulator of Human Intestinal Microbial Ecosystem,PBET SHIME)模型,发现草酸显著降低了结肠阶段土壤砷的生物可给性。此外,草酸抑制了结肠液中生物可给态As(Ⅴ)的还原,促进了高毒性As(Ⅲ)的甲基化,进一步降低了土壤砷的健康风险。这主要是由草酸活化后,土壤中释放出过量的金属组分以及肠道菌群对草酸的代谢所共同导致。整体而言,草酸对土壤砷的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的影响在不同土壤中具有一致性。作为典型的低分子质量有机酸类活化助剂,草酸在砷污染土壤修复方面值得推荐。研究成果为砷污染土壤活化修复助剂的选用给予了科学启示,为相关修复场地的风险管控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土壤修复 草酸 风险评估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研究五十年: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
2
作者 马瑾 骆永明 +30 位作者 胡清 林玉锁 马义兵 马奇英 姜林 李发生 仇荣亮 赵方杰 杨忠芳 李芳柏 吴龙华 赵晓丽 刘承帅 侯德义 王玉军 龙涛 侯红 林春野 程红光 胡献刚 陈世宝 汪鹏 苏婧 宋静 师华定 郭观林 颜增光 姜锦林 袁勇 王贝贝 吴丰昌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49-1667,共19页
土壤环境基准是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科学依据,在土壤环境管理体系中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本文系统梳理回顾了我国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研究50年来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萌芽起步(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步应用(20世纪90年代)、先行... 土壤环境基准是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科学依据,在土壤环境管理体系中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本文系统梳理回顾了我国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研究50年来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萌芽起步(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步应用(20世纪90年代)、先行先试(2000-2010年)、系统研究(2011-2019年)和规范发展(2020年至今)五个发展阶段,详细阐述了各阶段的历史背景及国家需求、重要事件及其影响、代表性学者及其学术贡献、重要科研项目及标志性成果、存在问题与不足以及相关成果对国家土壤环境管理的支撑作用等。基于上述分析,形成了我国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研究的历史发展脉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最后,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战略需求,特别是针对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的净土保卫战,从顶层设计、技术体系、数据平台、暴露场景和暴露参数等多个维度,提出了未来中国土壤环境基准研究的发展方向,以期为进一步完善中国土壤环境基准体系,更好地支撑我国土壤环境标准体系建设,提升国家土壤环境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环境基准 发展历程 理论方法 研究体系 未来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一代计算毒理学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3
作者 赵雅萱 杨道远 +2 位作者 黄美玲 隋海霞 庄树林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56-763,共8页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下一代计算毒理学(Next-Generation Computational Toxicology,NGCT)逐渐兴起.NGCT通过整合化学、毒理学和系统生物学等多模态大数据,实现对化学物属性和毒性的高通量预测,克服了传统...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下一代计算毒理学(Next-Generation Computational Toxicology,NGCT)逐渐兴起.NGCT通过整合化学、毒理学和系统生物学等多模态大数据,实现对化学物属性和毒性的高通量预测,克服了传统风险评估方法的局限性,推动了化学物的高通量风险评估.本文总结了NGCT在融合分子交互特征、预测化学物属性和暴露数据、以及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领域的应用.鉴于大语言模型对研究新范式的推动,进一步展望了大语言模型在食品安全领域自然语言处理、预测分析和决策制定方面的潜力,并简述了基于NGCT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物 食品安全 计算毒理学 机器学习 高通量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典型工业-农业复合区杭嘉湖平原土壤锡的空间分布与成因解析
4
作者 陈小磊 张超 +3 位作者 杨琼 徐明星 魏迎春 管冬兴 《岩矿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15-1025,共11页
锡(Sn)作为一种具有潜在环境风险的新污染物,受关注程度较低,但人类活动(工业发展和农业生产)导致土壤Sn污染的现象逐渐凸显。本文以长三角典型工业-农业复合区——浙江杭嘉湖平原区为研究对象,采集表层(0~20cm,n=1982)、深层(150~200cm... 锡(Sn)作为一种具有潜在环境风险的新污染物,受关注程度较低,但人类活动(工业发展和农业生产)导致土壤Sn污染的现象逐渐凸显。本文以长三角典型工业-农业复合区——浙江杭嘉湖平原区为研究对象,采集表层(0~20cm,n=1982)、深层(150~200cm,n=510)及土壤垂向剖面样品,综合分析了土壤Sn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表层土壤Sn含量变化范围为2.10~110.00mg/kg,深层土壤为1.75~100.00mg/kg,表层土壤Sn含量均值(10.72mg/kg)是深层土壤(4.07mg/kg)的2.63倍,Sn元素呈现显著的表层富集特征。土壤Sn高值区集中分布于杭州市及嘉善县、桐乡市等局部区域,表层和深层空间格局总体一致,但表层高值区范围显著扩大。土壤Sn元素垂向分布随深度的增加呈“先降后升”趋势,40~80cm深度出现明显低值带,80cm以下含量回升,这种分布模式可能与淋溶迁移和继承深层母质特性的共同作用有关。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显示,表层土壤呈酸性(pH 3.8~8.8,均值6.3)且有机碳富集(TOC均值1.40%),显著区别于深层土壤(pH 4.7~9.3,均值7.6;TOC均值0.8%)。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表层土壤Sn含量分布主要受土壤pH调控(r=0.336,P<0.01)、有机碳络合(r=0.105,P<0.01)和土壤风化进程(r=-0.401,P<0.01)的共同作用;深层土壤Sn含量则以母质继承为主导(不同母质间P>0.05),但在海岸沉积物发育区,受表层酸化驱动的垂向迁移影响显著增强。研究揭示,人类活动(如电子废弃物处置、含Sn农药施用)通过改变表层土壤酸度和有机质动态,重塑Sn的空间分布格局,建议重点防控高迁移活性母质区与人为干扰热点区的叠加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污染物 土壤环境 空间分布 富集机制 控制因子 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