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山一径三百寺,唯有碧云称纤秾”--北京碧云寺园林环境的创造 被引量:4
1
作者 黄彪 刘晓明 +1 位作者 陈拓 谢明洋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2-128,共7页
中国佛教东汉末年由印度传入,现寺庙之多,居于世界首位,佛教名寺的园林环境得益于山水环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基于风水学理论和"神权崇拜,万象归一"的哲学观,通过实地考察、测绘、古籍查询、访谈等途径,从选址、山水、... 中国佛教东汉末年由印度传入,现寺庙之多,居于世界首位,佛教名寺的园林环境得益于山水环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基于风水学理论和"神权崇拜,万象归一"的哲学观,通过实地考察、测绘、古籍查询、访谈等途径,从选址、山水、建筑、植物、意境方面,探析了北京碧云寺园林环境的构建特色及其艺术特征,悟出其在中国寺庙遗产景观中精妙绝伦的艺术特征,一如陶允嘉在《纪游》中所云:"西山一径三百寺,唯有碧云称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碧云寺 园林环境 园林理法 意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知识图谱分析的竹林观赏与游憩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2
2
作者 孟宇飞 邓雅云 +1 位作者 李楠 王界贤 《世界竹藤通讯》 2023年第6期92-100,共9页
竹林作为一种森林资源对人类环境构建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解竹林观赏与游憩研究现状,探究未来发展方向,文章基于CNKI数据库,回顾了近30年来国内竹林观赏与游憩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和突现等可视化... 竹林作为一种森林资源对人类环境构建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解竹林观赏与游憩研究现状,探究未来发展方向,文章基于CNKI数据库,回顾了近30年来国内竹林观赏与游憩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和突现等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竹林观赏与游憩研究集中于4个重点方向:竹文化内涵与文化产品、竹景观营造与园林应用、竹林旅游与区域发展、竹林景观感知与康养。其中,竹文化内涵是竹林观赏与游憩研究领域的基础,无论是竹景观设计中的文化表达,还是旅游、康养产业中的文化性感知研究都离不开对传统竹文化内涵的探讨。基于分析结果,展望了竹林观赏与游憩研究的未来方向:一是构建竹文化内涵与文化认同的理论框架;二是发掘竹林观赏特征并与其它观赏植物进行横向对比;三是细化竹林游憩的供需研究,探究竹林社区共享合作模式;四是融合多学科深入研究竹林多维度感知与康养机制,拓展竹林在文化属性、资源利用与健康疗养研究方面的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林 观赏植物 游憩 文献分析 知识图谱 研究热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众植物景观感知与保护亲力行为意愿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孟宇飞 郝思文 +1 位作者 邓雅云 彭红明 《中国城市林业》 2023年第6期135-142,共8页
植物景观是人居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感知景观环境的同时以相应的保护亲力行为反馈于景观环境。文章选取成都市4个典型高访问量公园作为研究样地,构建公众植物景观感知(植物景观信息、空间、能量感知)与植物保护亲力行为意愿的... 植物景观是人居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感知景观环境的同时以相应的保护亲力行为反馈于景观环境。文章选取成都市4个典型高访问量公园作为研究样地,构建公众植物景观感知(植物景观信息、空间、能量感知)与植物保护亲力行为意愿的结构方程模型(SEM),验证3个感知变量与行为意愿的直接与间接效应。结果表明:1)植物空间感知、植物能量感知显著正向影响植物保护行为态度;2)植物信息感知、植物空间感知、植物能量感知与植物保护亲力行为意愿显著相关;3)植物景观空间感知对植物保护亲力行为意愿存在完全中介效应,完全通过植物保护行为态度影响其行为意愿。据此,从传播植物保护信息、设计合宜的植物种类和空间、调动不同背景的公众积极性方面对公园植物景观规划及运营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景观 感知 亲力行为 公众参与 成都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变革视野下文艺审美对园林美感的塑造 被引量:1
4
作者 洪山 徐晗 +4 位作者 胡陶 江泽慧 黄彪 史晓海 毕文思 《山东林业科技》 2019年第6期94-101,共8页
采用大历史观峨角,以唐宋期间文艺创作主体(知识群体)为切入点,并以其出身的转变为线索,研究阶级流动引发的审美观念转变对古典园林美感的塑造作用。受社会变革和阶级流动影响而形成的文化心理决定了文学和绘画风格的转变,也间接指导着... 采用大历史观峨角,以唐宋期间文艺创作主体(知识群体)为切入点,并以其出身的转变为线索,研究阶级流动引发的审美观念转变对古典园林美感的塑造作用。受社会变革和阶级流动影响而形成的文化心理决定了文学和绘画风格的转变,也间接指导着古典园林的营造实践,为园林与文学、绘画之间的进一步融合奠定了基础,使园林景观形式中积淀了丰富的社会内容。“立足本土,世界眼光”,探究园林美感的形成基础也将会为园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阶级流动 文人群体 审美观念 诗词 山水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丹PlSEP1基因的鉴定与调控开花时间功能研究
5
作者 常艳婷 张闻博 +8 位作者 夏梦思 范可可 胡晓萌 王淑华 张雪 白一苇 张娜 胡陶 江泽慧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1-56,共6页
SEPALLATA1(SEP1)基因是重要的MADS-box家族基因,在植物开花时间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明确牡丹中PlSEP1基因在牡丹开花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及表达特性,进一步了解其参与开花时间调控的机制,基于前期得到的牡丹二次开花品种海黄花芽发... SEPALLATA1(SEP1)基因是重要的MADS-box家族基因,在植物开花时间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明确牡丹中PlSEP1基因在牡丹开花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及表达特性,进一步了解其参与开花时间调控的机制,基于前期得到的牡丹二次开花品种海黄花芽发育过程转录组数据中筛选到的一个MADS-box家族基因PlSEP1,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lSEP1基因在牡丹花芽发育过程中的相对表达量,通过在拟南芥中过量表达PlSEP1基因探究其发挥的功能。结果显示,获得的PlSEP1基因具有735 bp的CDS序列,共编码244个氨基酸。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得知,PlSEP1编码的蛋白具有稳定的亲水性,并且不含信号肽。进化分析显示,PlSEP1与拟南芥、大豆亲缘关系较近;亚细胞定位发现,PlSEP1蛋白在细胞核中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PlSEP1在花芽中表达量最高,且在分化期达到最高。拟南芥中过量表达PlSEP1会导致开花时间提前,表明PlSEP1参与调控开花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 PlSEP1 花芽发育 开花时间 亚细胞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柚木人工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30
6
作者 张继辉 蔡道雄 +6 位作者 卢立华 李运兴 李华 闵惠琳 杨保国 农友 黄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5718-5728,共11页
为了阐明林龄对柚木人工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在广西凭祥市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青山实验场选取3块不同林龄(10、32、37 a)的柚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每个林龄地块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段分别设置... 为了阐明林龄对柚木人工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在广西凭祥市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青山实验场选取3块不同林龄(10、32、37 a)的柚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每个林龄地块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段分别设置3块20 m×20 m样地,按照多点混合、随机布点和相同数量的原则,按0—10、10—20、20—30、30—50、50—100 cm土层取样,测定土壤的水分-物理性质、pH、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全氮(Total nitrogen,TN)、全磷(Total phosphorus,TP)、全钾(Total potassium,TK)含量,并计算土壤碳、氮、磷之间的计量比,探讨它们随林龄的变化及其与C∶N∶P化学计量比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柚木人工林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除土壤容重(SBD)、有效磷(AP)、速效钾(FK)、C∶P和N∶P外,林龄对其他土壤理化性质和C∶N均有显著影响;C∶N、C∶P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大,柚木纯林化经营减少了C、N、P储量,其生长受到P限制,适当混交化改造显得十分重要;研究区域3个林龄柚木人工林土壤C∶N(7.32)、C∶P(26.92)和N∶P(3.56)平均值均明显低于全国土壤C∶N(11.90)、C∶P(60.00)和N∶P(5.10)平均水平,表明该地区土壤可利用C、N、P素仍非常有限。对土壤SOC、TN、TP含量、C∶N、C∶P和N∶P之间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得出,C∶N与SOC的相关性大于与TN的相关性,C∶P与SOC的相关性大于与TP的相关性,说明柚木人工林土壤C∶N和C∶P主要受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因此在柚木人工林经营管理过程中如何科学调控土壤中有机碳含量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区C∶N和C∶P较低,表明有机质分解较快,这对于雨量充沛的南亚热带柚木人工林来讲可能不利于其土壤肥力的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柚木人工林 土壤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林分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分密度对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和土壤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69
7
作者 舒韦维 卢立华 +4 位作者 李华 农友 何日明 陈海 黄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4521-4530,共10页
以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究4种林分密度(A:650株/hm^(2);B:1100株/hm^(2);C:1250株/hm^(2);CK:1650株/hm^(2))林下物种多样性、生物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及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灌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Patrick丰富度指数及... 以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究4种林分密度(A:650株/hm^(2);B:1100株/hm^(2);C:1250株/hm^(2);CK:1650株/hm^(2))林下物种多样性、生物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及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灌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Patrick丰富度指数及草本层中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atrick丰富度指数随林分密度的增加均呈现出双峰型变化趋势,在密度A和C处均出现峰值;灌木层Simps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随林分密度升高而降低,且灌、草层4种多样性指数最小值均出现在密度CK处。(2)草本层生物量比灌木层高。草本层总生物量(地上+地下)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少,凋落物的量则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3)土壤养分含量和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随林分密度增大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且有机质含量在密度A取得最大值。(4)灌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Patrick丰富度指数与全氮、水解氮、有效磷、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草本层植被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无显著相关性。(5)各指数与灌木层生物量的相关性较强。综上所述,密度A(650株/hm^(2))能够促进杉木林林下植被发育,增加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和有机质,可提升维持地力的能力,有利于杉木林稳定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下植被 生物多样性 林分密度 生物量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