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9-2014年上海某妇幼保健院分离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仓艳琴 李美玲 +1 位作者 陆庭嫣 吕焱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04-412,共9页
目的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临床分离菌株分布及对抗菌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4年临床分离菌株的分布及其药物敏感性;采用VITEK 2全自动细菌分析仪及其配套鉴定... 目的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临床分离菌株分布及对抗菌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4年临床分离菌株的分布及其药物敏感性;采用VITEK 2全自动细菌分析仪及其配套鉴定卡进行菌株鉴定与药敏试验,结果按CLSI标准判定。结果 6年共检出分离菌6 393株,排名前3位的分离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33.6%)、粪肠球菌(19.4%)和无乳链球菌(13.7%)。2009年、2010年、2014年分别检出李斯特菌属8株、1株、10株。自2012年起共检出厌氧菌40株。标本分布主要来自生殖道与宫腔标本,分别占53.7%和21.3%;其次是血液标本,占8.2%,包括静脉血(6.1%)和脐带血(2.2%);手术切口标本165株,占2.6%。宫腔、静脉血标本排名前3位分离菌均为埃希菌属、肠球菌属、链球菌属。切口标本以埃希菌属、肠球菌属、葡萄球菌属为主。脐血标本以链球菌属、埃希菌属、肠球菌属为主。厌氧菌主要分离自血标本,占总厌氧菌的82.5%;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主要分离自静脉血和宫腔。总体上,主要分离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变化趋势相对稳定,且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均处于较好的水平。结论该院临床分离菌主要以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无乳链球菌为主,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均较好。耐药菌以ESBL阳性的大肠埃希菌为主,MRSA少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分布 抗菌药物 细菌耐药性 妇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耐氟康唑白念珠菌克隆流行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吴永琴 王志恒 +3 位作者 高晶 陈慧芬 唐振华 应春妹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1-325,共5页
目的探讨上海地区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菌种分布及其主要致病菌的分子流行特点,并进行菌株遗传进化分析。方法收集2015年8月至2016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及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3所医院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分... 目的探讨上海地区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菌种分布及其主要致病菌的分子流行特点,并进行菌株遗传进化分析。方法收集2015年8月至2016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及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3所医院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分离得念珠菌共2 185株,进行菌种鉴定及统计分析,并采用ATB FUNGUS 3试剂盒检测抗真菌药物体外最低抑菌浓度,对其主要致病菌运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的方法进行分子分型,同时应用e BURST和MEGA6.0软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2 185株念珠菌属中共鉴定出白念珠菌1 988株,光滑念珠菌149株,热带念珠菌20株,其他念珠菌28株;白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率为6.5%;93株白念珠菌共检测出26个二倍体序列型(DST),其中50株敏感菌序列型为分散分布,而43株耐氟康唑白念珠菌集中于同一个克隆复合体(CC 69),并处于同一个进化树分枝上(Clade 1)。结论白念珠菌是上海地区3所妇产科医院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主要致病菌,对三唑类药物的耐药率较高,而且耐氟康唑白念珠菌表现为CC 69的克隆传播流行,需要进行重点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白念珠菌 多位点序列分型 克隆流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通量测序探究流产女性及未孕女性子宫内的菌群 被引量:6
3
作者 韩阳 朱丽红 +3 位作者 骆菲 胡雯婧 秦金红 江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5-169,共5页
目的·探究流产女性及未孕女性的子宫中是否存在微生物菌群。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妇科通过负压吸引刮宫术获得的56例自然流产女性和39例人工流产女性的子宫蜕膜组织,以及通过宫腔镜手术获得的10例未孕女性(排除感染... 目的·探究流产女性及未孕女性的子宫中是否存在微生物菌群。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妇科通过负压吸引刮宫术获得的56例自然流产女性和39例人工流产女性的子宫蜕膜组织,以及通过宫腔镜手术获得的10例未孕女性(排除感染)的子宫内膜组织。选取16S核糖体RNA(rRNA)基因高可变区V4对3组样本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各组样本的微生物组组成,并比较各组间菌群多样性的差异。结果·在流产女性的蜕膜组织及未孕女性的子宫内膜组织中均检测到了低丰度的微生物组。3组样本中,均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主要优势菌门,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为主要优势菌属。自然流产女性蜕膜组织的菌群多样性高于人工流产女性。结论·子宫内存在以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的低丰度菌群。自然流产女性与人工流产女性子宫菌群中的优势菌在门、科、属水平上无显著差异,但自然流产女性子宫菌群多样性高于人工流产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微生物组 流产 蜕膜 高通量测序 16S RRNA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