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可塑性与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1
作者 袁栋才 张凤春 +1 位作者 魏巍 郑磊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91-394,共4页
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最主要的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一直以来,运动疗法和物理治疗是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金标准,然而,即使采用高强度的康复训练仍有15%-30%的脑卒中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最主要的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一直以来,运动疗法和物理治疗是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金标准,然而,即使采用高强度的康复训练仍有15%-30%的脑卒中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近年来,随着脑损伤后机体的内源性修复机制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神经可塑性改变是脑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基础。因此,探寻有效增加神经可塑性的康复手段,结合常规的运动和物理治疗,将更加有助于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功能恢复 神经可塑性 脑卒中后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脑卒中患者 运动功能障碍 物理治疗 脑损伤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内源性神经修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2
作者 郑磊 朱建国 袁栋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5-98,共4页
脑卒中后大脑皮质缺血或局灶性病变可引起损伤区微环境变化,导致神经元细胞及胶质细胞结构改变,触发内源性神经修复,但这种由疾病引发的自身适应性改变对受损神经功能的修复作用有限。神经修复治疗就是对这一过程的发生、发展及影响... 脑卒中后大脑皮质缺血或局灶性病变可引起损伤区微环境变化,导致神经元细胞及胶质细胞结构改变,触发内源性神经修复,但这种由疾病引发的自身适应性改变对受损神经功能的修复作用有限。神经修复治疗就是对这一过程的发生、发展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通过药物或细胞治疗刺激和增强机体的内源性神经修复,同时抑制引发神经元胞体和轴突死亡的不利因素,促进神经细胞重塑并最大限度修复患者受损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修复 脑卒中后 内源性 神经功能 局灶性病变 神经元细胞 适应性改变 神经元胞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性痴呆小鼠海马神经元JNK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9
3
作者 王雪笠 吕佩源 +3 位作者 冯连元 张笋 甄宁 黄通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79-381,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小鼠海马神经元JNK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双侧颈总动脉线结反复缺血-再灌注法制备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并设正常组、假手术组、血管性痴呆模型组(模型组),利用跳台试验和水迷宫试验观测其行为学改变,应用免疫组...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小鼠海马神经元JNK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双侧颈总动脉线结反复缺血-再灌注法制备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并设正常组、假手术组、血管性痴呆模型组(模型组),利用跳台试验和水迷宫试验观测其行为学改变,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测其海马神经元JNK的表达变化。结果:模型组小鼠与正常组、假手术组相比较,模型组小鼠学习成绩为跳台试验反应时间长,游全程时间长,错误次数多。记忆成绩为跳台试验潜伏时间短,游全程时间长,错误次数多(P<0.05)。海马的JNK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元免疫组化评分明显增加(P<0.01)。结论:血管性痴呆小鼠认知功能、记忆功能减退与JNK表达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JNK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EC-SC-ECM-PLGA桥接体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解剖学修复作用 被引量:6
4
作者 游华 矫树生 +2 位作者 冯帅南 陈建梅 李兵仓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1期2015-2019,共5页
目的研究OEC-SC-ECM-PLGA桥接体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解剖学修复作用。方法建立15mm的SD大鼠右侧坐骨神经缺损模型后,用OEC、SC、ECM以及自行制备的PLGA导管构成OEC-SC-ECM-PLGA桥接体进行修复,同时设OEC-ECM-PLGA组、SC-ECM-PLGA组、EC... 目的研究OEC-SC-ECM-PLGA桥接体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解剖学修复作用。方法建立15mm的SD大鼠右侧坐骨神经缺损模型后,用OEC、SC、ECM以及自行制备的PLGA导管构成OEC-SC-ECM-PLGA桥接体进行修复,同时设OEC-ECM-PLGA组、SC-ECM-PLGA组、ECM-PLGA组、PLGA组和自体神经移植组进行对照。术后1、3、6、9周OEC-SC-ECM-PLGA组、OEC-ECM-PLGA组和SC-ECM-PLGA组行细胞示踪检测,在术后9周各组行神经连接率、再生神经相对直径恢复率及超微结构检测。结果OEC和SC可在桥接体内至少存活6周,SC的存活率高于OEC,两者沿神经纵轴呈梭形分布,并向桥接体近心端和远心端坐骨神经内迁移至少2.5mm,OEC-SC-ECM-PLGA组的神经连接率、再生神经相对直径恢复率、有髓神经纤维密度、总神经纤维数及有髓神经纤维成熟度优于OEC-ECM-PLGA组、SC-ECM-PLGA组、ECM-PLGA组和PLGA组,还未达到自体神经移植组水平。结论OEC和SC可在缺损坐骨神经桥接体内存活,沿神经纵轴分布,并向桥接体两端坐骨神经内迁移。OEC-SC-ECM-PLGA桥接体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具有显著的解剖学修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球成鞘细胞 雪旺细胞 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 坐骨神经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外侧眶额叶激活对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小鼠的镇痛作用
5
作者 翟德琦 龚子骅 +5 位作者 刘颖元 杨春晓 袁慧娟 那伟楠 于生元 董钊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43-351,共9页
目的:探究腹外侧眶额叶皮质(ventrolateral orbitofrontal cortex,vlOFC)在利扎曲坦(rizatriptan,RIZ)诱导的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medication-overuse headache,MOH)小鼠模型中的镇痛作用。方法:将22只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 目的:探究腹外侧眶额叶皮质(ventrolateral orbitofrontal cortex,vlOFC)在利扎曲坦(rizatriptan,RIZ)诱导的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medication-overuse headache,MOH)小鼠模型中的镇痛作用。方法:将22只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Saline,SAL)组和利扎曲坦(RIZ)组,每组11只,分别使用SAL和RIZ灌胃。神经元激活或抑制调控实验则分别使用36只小鼠分为对照组、激活或抑制组、假激活或抑制组、对照病毒组,注射不同调控病毒。重复RIZ灌胃建立MOH模型,评估其基础痛阈,包括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眶周机械痛阈(head withdrawal threshold,HWT)。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c-Fos表达,分析眶额叶皮质(orbitofrontal cortex,OFC)及相关脑区神经元激活水平;通过化学遗传技术调控神经元活性,评估其对MOH小鼠痛阈的影响。结果:RIZ组小鼠MWT和HWT显著低于SAL组。免疫荧光结果显示,RIZ组小鼠vl OFC的c-Fos表达显著增加(t=3.821,P=0.012),而腹内侧丘脑(ventromedial thalamus,Vm)、前扣带回皮质(anteriorcingulate cortex,ACC)、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PAG)c-Fos表达与SA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统计发现OFC被激活的区域集中在腹外侧(t=2.723,P=0.042),而内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1,P=0.812)。使用化学遗传学技术激活vl OFC脑区神经元,可以显著提高RIZ组小鼠MWT和HWT,抑制vl OFC效果不显著。结论:MOH小鼠vl OFC神经元活动增加,激活该脑区可缓解MOH引起的皮肤痛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 化学遗传学 疼痛 眶额叶皮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6
6
作者 王心颖 丁文婷 +3 位作者 鲍双振 高倩 魏琰 崔永健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2163-2166,共4页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选择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2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100)和对照组(n=100)。对照组仅采用基础药...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选择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2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100)和对照组(n=100)。对照组仅采用基础药物治疗,试验组采用基础药物治疗加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偏利现象发生率。结果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试验组NIHSS评分[(13.3±2.1)分]较对照组[(15.2±1.8)分]明显降低(P<0.05)。治疗前两组偏利现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试验组偏利现象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能够明显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水平,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远隔缺血后适应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诊断神经白塞病脑损害一例
7
作者 祝玉芬 陶冉 +4 位作者 催进国 杜昱平 于江 王建爽 冯连元 《放射学实践》 2005年第7期657-657,共1页
关键词 MRI 诊断 神经白塞病 脑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径式健康教育联合早期强化认知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30
8
作者 朱建国 于梅青 +4 位作者 郗红艳 闫海燕 刘秀丽 尹海潮 司志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89-1392,共4页
脑卒中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其中50%-75%的脑卒中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使患者注意力难以集中、理解能力下降、记忆力下降,同时伴有焦虑、抑郁、抵抗等情感和行为异常,对路径式健康教育及早期康复... 脑卒中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其中50%-75%的脑卒中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使患者注意力难以集中、理解能力下降、记忆力下降,同时伴有焦虑、抑郁、抵抗等情感和行为异常,对路径式健康教育及早期康复训练不能很好地配合。路径式健康教育是在标准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的患者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康复训练 脑卒中康复 健康教育 认知功能训练 路径 认知功能障碍 脑卒中患者 记忆力下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溶血磷脂酸的检测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魏琰 崔永健 +3 位作者 王晓莉 付广印 袁栋才 朱建国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99-599,共1页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致死、致残率高,早期的正确治疗至关重要。本研究探讨了在急性脑梗死溶血磷脂酸(LPA)、同型半胱氨酸(Hcy)、LDL-C、纤维蛋白原和血糖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发现LPA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的预警因子,可指导...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致死、致残率高,早期的正确治疗至关重要。本研究探讨了在急性脑梗死溶血磷脂酸(LPA)、同型半胱氨酸(Hcy)、LDL-C、纤维蛋白原和血糖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发现LPA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的预警因子,可指导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患者 溶血磷脂酸 相关性分析 急性脑梗死 检测 同型半胱氨酸 早期诊断 LD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开放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锦 袁栋才 +3 位作者 张俊领 王佳 吴丹丹 李玉妹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21-823,共3页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侧支循环开放与临床的关系。方法选择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再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证实的患者86例,根据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分为4组:前交通、后交通和眼动脉侧支循环开放组(Ⅰ组...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侧支循环开放与临床的关系。方法选择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再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证实的患者86例,根据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分为4组:前交通、后交通和眼动脉侧支循环开放组(Ⅰ组)1 7例,前交通或后交通动脉侧支循环开放组(Ⅱ组)27例,眼动脉侧支循环开放组(Ⅲ组)28例,无侧支循环开放组(Ⅳ组)14例。分析各组患者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86例患者共检出阳性侧支循环1 39条,前交通动脉侧支循环开放57条,占41.0%,后交通动脉开放32条.占23.0%,眼动脉开放50条,占36.0%。前交通动脉及后交通动脉侧支循环开放较眼动脉侧支循环开放症状轻且预后好。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对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颅内侧支循环的判断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侧支循环的开放情况与临床缺血性病变及预后关系密切,侧支循环的评判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侧支循环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前状态指标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的作用 被引量:9
11
作者 潘殿卿 李志梅 +2 位作者 何新霞 朱建国 张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1年第2期99-102,共4页
目的 探讨血栓前状态指标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指导作用及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等药物的预防作用。方法 应用血浆内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WF)、血小板颗粒膜蛋白 (GMP 140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 (t PA、PAI 1)、D ... 目的 探讨血栓前状态指标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指导作用及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等药物的预防作用。方法 应用血浆内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WF)、血小板颗粒膜蛋白 (GMP 140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 (t PA、PAI 1)、D 二聚体 (D D)及纤维蛋白原 (Fbg)作为诊断血栓前状态的实验室指标。从 6 72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血栓形成恢复期患者中筛选出存在血栓前状态的患者 32 8例 ,随机分为干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干预治疗组口服肠溶阿司匹林 5 0mg,1次 /d ;合并vWF升高者口服维生素E胶丸 10 0mg ,3次 /d ;合并Fbg升高者口服蚓激酶 40 0mg ,3次 /d ;余治疗同常规治疗组。观测上述指标变化和复发率。结果 为期 3年的观察治疗过程中 ,常规治疗组脑卒中复发率为 2 9.1% ,干预治疗组复发率为 10 .7% ,较常规治疗组减少 18.4%。两组脑出血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干预治疗后血浆vWF、GMP 140、D D、Fbg含量及PAI 1活性均降低 ,t PA活性增高 ,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小剂量阿司匹林辅以维生素E、蚓激酶进行相应干预性治疗 ,疗效确切 ,未见明显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二级预防 阿司匹林 脑缺血 血栓前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特点分析与脑脊液Th1-Th2细胞因子检测 被引量:6
12
作者 卜晖 王云灿 +3 位作者 丁文婷 何俊瑛 赵越 吕文静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8期680-686,共7页
研究背景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是新型隐球菌感染脑膜和(或)脑实质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其发生、发展和转归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尤其与辅助性T细胞亚群Th1/Th2免疫应答失衡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 研究背景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是新型隐球菌感染脑膜和(或)脑实质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其发生、发展和转归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尤其与辅助性T细胞亚群Th1/Th2免疫应答失衡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局部Th1和Th2免疫应答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脑脊液Th1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Th2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并动态监测脑脊液细胞学变化。结果脑膜炎组患者脑脊液Th1细胞因子IFN-γ、TNF-α为(11.17±1.50)和(18.74±2.97)pg/ml,低于对照组的(17.69±2.34)和(28.83±3.55)pg/ml(均P=0.000),Th2细胞因子IL-10为(43.65±10.12)pg/ml,高于对照组的(7.80±1.30)pg/ml(P=0.000);急性期IFN-γ、TNF-α为(11.17±1.50)和(18.74±2.97)pg/ml,低于稳定期的(17.70±2.34)和(22.93±1.53)pg/ml(均P=0.000),IL-10为(43.65±10.12)pg/ml,高于稳定期的(22.93±7.39)pg/ml(P=0.000)。脑膜炎组患者脑脊液IFN-γ/IL-10、TNF-α/IL-10比值低于对照组(均P=0.000),急性期亦低于稳定期(均P=0.000)。结论 Th2免疫应答模式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急性期起重要作用,至稳定期转变为以Th1为主的免疫反应。提示Th1/Th2免疫应答失衡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炎 隐球菌性 脑脊髓液 T淋巴细胞 辅助诱导 干扰素Ⅱ型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白质病变的危险因素探讨:417例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8
13
作者 石文磊 董艳娟 +3 位作者 丁继朝 靳延华 张微微 黄勇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01-406,共6页
目的分析脑白质病变(WMLs)的危险因素,尤其是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吸烟等脑血管病与WMLs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417例患者的头颅核磁共振(MRI)检查并给予脑白质病变评分,收集相关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 目的分析脑白质病变(WMLs)的危险因素,尤其是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吸烟等脑血管病与WMLs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417例患者的头颅核磁共振(MRI)检查并给予脑白质病变评分,收集相关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00)、高血压程度(P=0.007)、同型半胱氨酸(P=0.010)、糖尿病患病时间10年以内(P=0.033)、吸烟40年以上(P=0.003)是WMLs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P=0.006)、高血压程度(P=0.028)、吸烟史(P=0.000)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WML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同型半胱氨酸值、高血压等级是影响WMLs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越大,高血压程度越重,同型半胱氨酸值越高的患者WMLs程度越重;年龄越大,高血压程度越重,吸烟40年以上者吸烟时间越长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WMLs程度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病变 危险因素 小血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实施综合促通技术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朱建国 袁栋才 +6 位作者 潘殿卿 张菊香 翁长水 王红燕 魏琰 张俊岭 孟祥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6期261-263,共3页
现代医学的发展使脑卒中的诊断与抢救水平有了较明显的提高,但致残率仍很高,约80%的存活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人们需要的已不仅仅是挽救生命,而且要回归社会。目前,脑卒中的治疗尚无... 现代医学的发展使脑卒中的诊断与抢救水平有了较明显的提高,但致残率仍很高,约80%的存活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人们需要的已不仅仅是挽救生命,而且要回归社会。目前,脑卒中的治疗尚无重大突破,缺乏特效的疗法。为提高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偏瘫 综合促通技术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行下腹或下肢手术全麻苏醒质量及认知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志永 丁翠青 +4 位作者 姚长青 王晓莉 杜永君 王忠义 王福朝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72-475,共4页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患者行下腹或下肢手术全麻苏醒苏醒质量及认知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下腹或下肢手术的帕金森病患者26例(PD组)和在全身麻醉下行下腹或下肢手术的无帕金森病病史患者26例(NP组),于术前1d采用简易精神...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患者行下腹或下肢手术全麻苏醒苏醒质量及认知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下腹或下肢手术的帕金森病患者26例(PD组)和在全身麻醉下行下腹或下肢手术的无帕金森病病史患者26例(NP组),于术前1d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对认知功能评分。两组均使用咪达唑仑、芬太尼、顺阿曲库铵、丙泊酚行麻醉诱导,术中丙泊酚以5mg·kg-1·h-1和瑞芬太尼6μg·kg-1·h-1为起始输注速度,并根据BIS和MAP调节两种麻醉药物输注速度维持适宜麻醉深度,记录低血压发生次数和升压药物用量。术毕停止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输注,观察并记录首次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达OAA/S评分5分时所需时间及术后24h的MMSE评分。结果 NP组术中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量明显多于PD组(P<0.05),NP组血压下降次数和去氧肾上腺素用量明显少于PD组(P<0.05);NP组的首次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达OAA/S评分5分时所需时间明显短于PD组(P<0.05);NP组术后24h的MMSE评分明显高于PD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帕金森病(β=0.513,t=3.350,P<0.05)是影响达到OAA/S 5分所需时间的显著预测变量(R2=0.256,回归模型F=3.163,P<0.05)。其余因素均为不显著的预测变量。帕金森病(β=0.468,t=3.203,P<0.05)也是影响术后24h MMSE评分的显著预测变量(R2=0.325,回归模型F=4.430,P<0.05)。其余因素均为不显著的预测变量。结论帕金森病患者较非帕金森病患者的全身麻醉苏醒时间延长,术后24h认知功能显著低于非帕金森病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苏醒时间 全身麻醉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在脑出血早期诊断及病因判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8
16
作者 闫海燕 郗红艳 +2 位作者 王红梅 张凤春 曹端华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1期68-71,共4页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SWI)在脑出血早期诊断及病因判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筛选急性期脑出血患者(30例),常规行头颅CT、磁共振成像(MRI)常规序列(TlWI、T2WI、FLAIR、DW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SWI序列,统计分析患者脑出血...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SWI)在脑出血早期诊断及病因判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筛选急性期脑出血患者(30例),常规行头颅CT、磁共振成像(MRI)常规序列(TlWI、T2WI、FLAIR、DW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SWI序列,统计分析患者脑出血病灶范围、病灶数量、病因检出率,评价SWI对脑出血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及准确性。结果 SWI检出出血病灶39个,检出率为100.00%;常规MRI序列检出出血病灶31个,检出率为79.48%;CT检出出血病灶27个,检出率为69.23%;三种方法出血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SWI序列显示出血范围较MRI常规序列、头颅CT略大。SWI检出脑淀粉样变性2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静脉畸形1例,动静脉畸形1例;MRI常规序列漏诊静脉畸形和淀粉样变性患者3例,头颅CT未能检出脑出血特殊病因患者5例。MRA检出有不同程度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2例。结论 SWI序列与头颅CT、MRI常规序比较,能够更准确地检测脑出血病灶及出血范围,同时能够更敏感地检测脑出血的少见病因。MRI联合MRA及SWI能够为脑出血的早期病因诊断提供更多、更准确的信息,是急性期脑出血的最佳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敏感加权成像技术 脑出血 早期诊断 应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多奈哌齐对血管性痴呆小鼠认知功能及P300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雪笠 吕佩源 +3 位作者 于曾洋 于宝成 张笋 贺银方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22-224,共3页
目的探讨具有认知功能改变的血管性痴呆小鼠P300电位的变化特征及盐酸多奈哌齐对其影响。方法48只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血管性痴呆模型组(模型组)和多奈哌齐组,每组16只。应用双侧颈总动脉线结反复缺血再灌注法制备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 目的探讨具有认知功能改变的血管性痴呆小鼠P300电位的变化特征及盐酸多奈哌齐对其影响。方法48只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血管性痴呆模型组(模型组)和多奈哌齐组,每组16只。应用双侧颈总动脉线结反复缺血再灌注法制备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采用盐酸多奈哌齐连续治疗4周,利用跳台试验和水迷宫试验观测其行为学改变,测定P300电位。结果与多奈哌齐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学习成绩为反应时间长,游全程时间长,错误次数多,记忆成绩为跳台试验潜伏时间短,游全程时间长,错误次数多(P<0.05)。模型组小鼠P300电位的测定,N2潜伏期、P3潜伏期均长于多奈哌齐组和假手术组(P<0.01);P3波幅低于多奈哌齐组和假手术组(P<0.05)。结论盐酸多奈哌齐对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损伤有肯定的干预和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血管性 认知障碍 事件相关电位 P30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性痴呆小鼠海马p38MAPK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雪笠 吕佩源 +4 位作者 陶冉 冯连元 黄通瑞 张笋 于宝成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3-86,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小鼠海马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的免疫组织化学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双侧颈总动脉线结反复缺血-再灌注法制备VD小鼠模型,并设正常组、假手术组、VD模...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小鼠海马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的免疫组织化学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双侧颈总动脉线结反复缺血-再灌注法制备VD小鼠模型,并设正常组、假手术组、VD模型组,利用跳台试验和水迷宫试验观测其行为学改变,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测其海马p38MAPK的表达变化。结果VD模型组小鼠与正常组、假手术组相比较:VD模型组小鼠学习成绩为跳台试验反应时间长,游全程时间长,错误次数多。记忆成绩为跳台试验潜伏时间短,游全程时间长,错误次数多(P<0·05),VD模型组小鼠的p38MAPK免疫反应阳性锥体细胞数(30·36±17·74)较正常组(8·35±0·71)、假手术组(10·38±4·23)明显增加(P<0·01)。结论VD小鼠学习、记忆的成绩下降,而海马p38MAPK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增加,提示VD小鼠认知功能、记忆功能减退与p38MAPK表达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盐酸多奈哌齐对慢性癫痫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笋 王维平 +4 位作者 王佩 王海祥 周毅 邢红艳 闫佳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4期2307-2310,共4页
目的探讨盐酸多奈哌齐(donepezil,Done)对戊四氮(pentylenetetrazole,PTZ)点燃慢性癫痫大鼠的认知功能损害的干预作用。方法90只雄性SD大鼠分为盐水对照组(n=18)和癫痫模型组(n=72),模型组以PTZ腹腔注射(35mg·kg-1·d-1)21d造... 目的探讨盐酸多奈哌齐(donepezil,Done)对戊四氮(pentylenetetrazole,PTZ)点燃慢性癫痫大鼠的认知功能损害的干预作用。方法90只雄性SD大鼠分为盐水对照组(n=18)和癫痫模型组(n=72),模型组以PTZ腹腔注射(35mg·kg-1·d-1)21d造成慢性癫痫大鼠模型后,随机分为: PTZ组,Done 0.3mg/kg组,Done 1mg/kg组,Done 3mg/kg组,4组均继续每日给予PTZ腹腔注射,Done各剂量组给予Done灌胃21d,停药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和跳台的方法观察PTZ点燃癫痫模型学习记忆功能的改变以及Done的影响作用。结果 PTZ组水迷宫中逃避潜伏期延长(P<0.01),平台象限游泳时间减少(P<0.01),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0.05);跳台实验中反应时间延长(P<0.05),步下潜伏期缩短(P<0.05),错误次数增加(P<0.05);Done 0.3mg/kg组与PTZ组在各项观察中无明显差异,Done 1、3mg/kg组与PTZ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但Done 1mg/kg和3mg/kg两组间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PTZ点燃的慢性癫痫大鼠有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障碍,Done可部分改善慢性癫痫大鼠在水迷宫和跳台实验中的空间学习能力,明显改善空间记忆能力,且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戊四氮 癫痫 学习记忆能力 盐酸多奈哌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行下腹部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志永 丁翠青 +5 位作者 解立刚 姚长青 王柳 杜永君 王晓莉 王忠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83-1086,共4页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患者行下腹部手术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择在全身麻醉下行开放性下腹部手术的帕金森病患者21例(PD组)和在全身麻醉下行开放性下腹部手术的非帕金森病患者27例(NP组),于术前24h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和...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患者行下腹部手术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择在全身麻醉下行开放性下腹部手术的帕金森病患者21例(PD组)和在全身麻醉下行开放性下腹部手术的非帕金森病患者27例(NP组),于术前24h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和VAS评分测评患者抑郁和疼痛水平。两组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术毕前10 min静注芬太尼2μg/kg、托烷司琼2 mg。PCIA泵配方为舒芬太尼200μg+地佐辛15mg+托烷司琼6mg,使用生理盐水稀释成150ml,参数设置为背景剂量2 ml/h,冲击剂量0.5 ml,锁定15 min。记录术后4、24、48h静息状态的VAS、Ramsay评分和PCIA泵按压次数及术后48hHAMD-17评分。结果术毕~术后4hPD组PCIA泵按压次数明显少于NP组(P〈0.05)。术后4~48hPD组PCIA泵按压次数明显多于NP组(P〈0.05)。PD组术后24、48h时VAS评分,术后4、24、48h时Ramsay评分明显高于NP组(P〈0.05)。术后48hPD组HAMD-17评分明显高于NP组(P〈0.05)。PD组术后恶心、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NP组(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帕金森病、VAS评分均为术后48h HAMD-17显著预测变量(P〈0.05)。结论帕金森病患者行下腹部手术术后疼痛、镇静程度、抑郁水平均高于非帕金森病患者,且镇痛不良反应亦多于非帕金森病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术后镇痛 抑郁 全身麻醉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