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部国际学术史——《儒学国际传播·序》
1
作者 刘忠德 《云梦学刊》 2005年第3期5-9,共5页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的国际传播,代表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明交往。《儒学国际传播》一书,实际上就是一部国际文化交往史,一部国际学术交流史,一部国际人学史。
关键词 儒学 国际 传播 学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挖掘儒学核心价值 共谋儒学价值教育——“第二届海峡两岸儒学交流研讨会”学术综述 被引量:1
2
作者 于建福 王杰 《理论视野》 CSSCI 2010年第10期56-59,共4页
2010年6月5日至6日,来自大陆和台湾的50多名学者聚首台北,参加由国际儒学联合会和中华孔孟学会联合主办的以"儒学核心价值与普及"为主题的"第二届海峡两岸儒学交流研讨会"。经过广泛交流和深入探讨,初步达成了某些共识,提出了有待... 2010年6月5日至6日,来自大陆和台湾的50多名学者聚首台北,参加由国际儒学联合会和中华孔孟学会联合主办的以"儒学核心价值与普及"为主题的"第二届海峡两岸儒学交流研讨会"。经过广泛交流和深入探讨,初步达成了某些共识,提出了有待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流研讨会 核心价值 海峡两岸 儒学 学术综述 价值教育 挖掘 2010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汉思想家王符《潜夫论·赞学》中的教育观
3
作者 王荣霞 于建福 《教育史研究》 CSSCI 2024年第3期64-71,共8页
东汉思想家王符自少好学而有志操,友善当世经师,博通诸子经籍,因耿介而不得升进,著书《潜夫论》。《潜夫论》通篇充满着儒家的教化思想,《赞学》作为首篇,倡导修习典籍,推崇先圣先儒,注重化民成俗,奠定了全书的立论之基。王符不仅继承... 东汉思想家王符自少好学而有志操,友善当世经师,博通诸子经籍,因耿介而不得升进,著书《潜夫论》。《潜夫论》通篇充满着儒家的教化思想,《赞学》作为首篇,倡导修习典籍,推崇先圣先儒,注重化民成俗,奠定了全书的立论之基。王符不仅继承了先秦诸子和西汉思想家尤其是儒家的精神品格,而且展现出经学时代强烈的效法古圣先贤之道、崇尚圣典教化的思想理念:悲天悯人的殷殷深情、民生关怀的忧患意识、针砭时弊的批判精神、修己济世的使命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符 《潜夫论》 教化 修己济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礼”与中华礼乐文明
4
作者 杨朝明 《船山学刊》 2024年第5期11-19,共9页
“三礼”是中华礼乐文化的经典代表著作。作为一种人文文化,“三礼”不仅是中华礼乐文化的集中体现,而且是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门径。从形式上来看,“三礼”作为一种礼乐文化的有机整体,关注着中国社会的世道人心,追求并向往着融洽... “三礼”是中华礼乐文化的经典代表著作。作为一种人文文化,“三礼”不仅是中华礼乐文化的集中体现,而且是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门径。从形式上来看,“三礼”作为一种礼乐文化的有机整体,关注着中国社会的世道人心,追求并向往着融洽和谐的大同之世。从内容上来看,“三礼”承载着周公之德业与孔子之显学,为中华礼乐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而言之,“三礼”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敬仁爱”的文化精神,铺定了中华儿女优秀的生命底色,成就了一代代中华民族的格局与气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礼 周孔之道 礼乐文化 礼乐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存有路线的展开——儒家生生伦理学对明道历史贡献的新判定 被引量:6
5
作者 杨泽波 《中原文化研究》 2022年第2期5-12,F0002,共9页
两千多年儒学的发展实际有一主一辅两条线索:主线为道德践行问题,这是自孔子创立儒学之始就有的;辅线为道德存有问题,这是受佛教影响到宋代之后渐渐形成的。明道的历史贡献,除了提出天理概念,开辟心学方向外,还表现在道德存有方面。其&q... 两千多年儒学的发展实际有一主一辅两条线索:主线为道德践行问题,这是自孔子创立儒学之始就有的;辅线为道德存有问题,这是受佛教影响到宋代之后渐渐形成的。明道的历史贡献,除了提出天理概念,开辟心学方向外,还表现在道德存有方面。其"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的思想,正式展开了道德存有的路线,使儒家道德践行和道德存有这一主一辅两条线索的整体格局具有了雏形;而"物不能推,人则能推"的论述更包含着建构道德存有的主体只能是人,不能是天的深刻意蕴。对于明道的道德存有论,学界多有不同的理解,而分歧的焦点之一,是如何界定创生道德存有那个主体的性质。这个问题关系甚大,亟待深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明道 道德存有 儒家生生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的“法德共治”论 被引量:3
6
作者 单纯 《新经济》 2015年第13期34-37,共4页
"中国特色"的治国理政传统在思维类型上表现为"天人合一"的形式,即,中国的社会治理是将"法治"与"德治"协调成一种互补互促的治理形态,其本质特征在于:与西方"神人相分"或"主客相别"的二元对立论不同,它强调的是社会治理的... "中国特色"的治国理政传统在思维类型上表现为"天人合一"的形式,即,中国的社会治理是将"法治"与"德治"协调成一种互补互促的治理形态,其本质特征在于:与西方"神人相分"或"主客相别"的二元对立论不同,它强调的是社会治理的目的与功能的统一,儒家将这种统一性建立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的治理辩证原则之上,最终形成为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类型,其在当代政治和社会治理中的理论形态就是"法德共治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维类型 中国特色 以德治国 二元对立 良法之治 辩证关系 宪法保障 形式正义 宪法层面 恶法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念兹在兹 同舟共济——黄济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甲子情愫
7
作者 于建福 《教育史研究》 2022年第2期119-131,共13页
黄济是当代著名教育家。通过挖掘史料,结合黄济人生阅历,梳理其对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筹建和后续发展所作贡献,以及与学院首创院长董纯才及复办后首任院长张承先的工作关系和师友情谊,呈现这位德高望重的老教育家的际遇、品质和风采。黄济... 黄济是当代著名教育家。通过挖掘史料,结合黄济人生阅历,梳理其对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筹建和后续发展所作贡献,以及与学院首创院长董纯才及复办后首任院长张承先的工作关系和师友情谊,呈现这位德高望重的老教育家的际遇、品质和风采。黄济晚年对学院依然一往情深,为学院发展竭尽“老教师”责任,生动地诠释了教育家忠诚、担当、仁爱、奉献的可贵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济 董纯才 张承先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教育家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游”教育传统下的古代书院师生关系及启示 被引量:24
8
作者 杨雪翠 刘福才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2013年第3期27-32,共6页
"从游"文化是在春秋战国历史大变革的背景下,伴随着士人阶层的形成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传统。"从游"的主要价值在于弟子们通常以主动求学为动力,追随教师,不离左右,与老师朝夕相处中感润教师的德惠,濡染观摩之效... "从游"文化是在春秋战国历史大变革的背景下,伴随着士人阶层的形成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传统。"从游"的主要价值在于弟子们通常以主动求学为动力,追随教师,不离左右,与老师朝夕相处中感润教师的德惠,濡染观摩之效不为而成。古代书院继承了这种文化传统,师生在共同生活中形成了以道相交、合志同方,师严弟恭、以爱相济,教学相长、亦师亦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师生关系的文化渊源及其特征,在此基础上继承和汲取积极因素,对于重建师生和谐关系具有一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游” 书院 师生关系 共同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照着讲” “接着讲”到“自己讲” “讲自己”——访中国人民大学资深教授张立文 被引量:1
9
作者 韩宵宵(采访) 张立文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19年第3期123-134,共12页
一韩宵宵(以下简称“韩”):您作为我国著名的哲学史家和哲学家,思想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首先想请您谈一谈您的治学经历或者受教育经历、成长经历。在这些经历中,有没有哪些印象特别深刻、特别有趣的事儿,能对青年学者有更多的启发性?
关键词 中国人民大学 “接着讲” 张立文 教育经历 哲学史家 治学经历 成长经历 青年学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学说与俄罗斯政治文化──十九世纪至二十一世纪
10
作者 列.谢.贝列罗莫夫 《船山学刊》 CSSCI 1998年第1期90-94,共5页
关键词 孔子学说 政治文化 俄罗斯 普希金 阿列克谢耶夫 十九世纪 托尔斯泰 索尔仁尼琴 中国文化 价值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四书”与中华家风
11
作者 杨朝明 《中原文化研究》 2020年第3期44-50,共7页
儒家“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经典,在以“四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浸润之下,造就了具有中华文明特色的中华家风。中华家风非仅是一家一户之门风,由个体而家庭而国族天下,家国一体的思想与组织结构,使得家风作为勾连个体与国家的中... 儒家“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经典,在以“四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浸润之下,造就了具有中华文明特色的中华家风。中华家风非仅是一家一户之门风,由个体而家庭而国族天下,家国一体的思想与组织结构,使得家风作为勾连个体与国家的中间环节而具有重要的地位,家风决定着国风。家国一体奠定了家风建设的最终方向。家风建设的具体抓手,是以“礼”为中心的关于成人与成长的教育。“礼”强调与规范人的社会性存在,进而立人成人,以致成就大人君子。家风建设的精神支柱,以孝与悌为基底,从而认识人的价值,进而走向广泛普遍的爱与敬。家风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是从个体的正心修心开始,使得功夫真正落于实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书 家风 家国一体 孝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书心得
12
作者 胡献军 《书画世界》 2019年第7期60-65,共6页
世居村野,余幼时习书,既无师承,亦非家传。学业之余,鲜有可娱心之事,故得一帖而久摹之不倦。稍长,入初中,始有师略指迷津。其后入县一中,同窗习字渐成风气,余亦好此愈笃。午休之时,课后假日,余每铺纸濡毫,对临不辍。及入人大就读,余广... 世居村野,余幼时习书,既无师承,亦非家传。学业之余,鲜有可娱心之事,故得一帖而久摹之不倦。稍长,入初中,始有师略指迷津。其后入县一中,同窗习字渐成风气,余亦好此愈笃。午休之时,课后假日,余每铺纸濡毫,对临不辍。及入人大就读,余广选博修艺、文诸课,书法有郑晓华师,教以魏碑,荐以欧阳先生,稍后得以前往拜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