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资产证券化、融资约束与上市公司股东财富--基于事件研究法的实证分析
1
作者 幸丽霞 佘昭鹏 王雅炯 《中国注册会计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52-57,共6页
基于资产证券化备案制出台至新冠疫情爆发前2014-2018年上市公司发行数据,采用事件研究法分析得出资产证券化提升了上市公司短期股东财富,发行时间窗口[0,+5]内超额累积收益显著为正,且首次发行具有创新融资的资本市场形象效应,相比再... 基于资产证券化备案制出台至新冠疫情爆发前2014-2018年上市公司发行数据,采用事件研究法分析得出资产证券化提升了上市公司短期股东财富,发行时间窗口[0,+5]内超额累积收益显著为正,且首次发行具有创新融资的资本市场形象效应,相比再次发行对股价影响更明显。进一步采用回归分析法研究其内在影响机制发现,资金成本越低的上市公司获取的累积异常收益更高,资产负债结构对超额收益影响不显著,表明市场并未将资产证券化视为缓解财务约束的无差别融资手段,而是对其释放出的企业经营信息有所区分,资金成本较低情形下资产证券化被视作扩大融资渠道、拓展经营规模的有效手段,市场反应积极推动股价上升;反之,资金成本较高时被认为进一步印证了企业资金链紧张,面临更大的财务融资约束,导致股价下跌和股东财富受损。基于此,建议上市公司理性采用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避免盲目扩大融资和经营规模,加大财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产证券化 股东财富 事件研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定性信息与债券信用评级:基于股权性质的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林晚发 王雅炯 幸丽霞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3-131,共9页
随着债券市场集中违约的发生,信用评级受到了监管层与投资者的质疑。本文利用2008—2016年交易所发行的公司债券数据,分析股权性质对信用评级的影响,以此来探讨信用评级的信息与功能效应。研究发现,相对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的债券信用... 随着债券市场集中违约的发生,信用评级受到了监管层与投资者的质疑。本文利用2008—2016年交易所发行的公司债券数据,分析股权性质对信用评级的影响,以此来探讨信用评级的信息与功能效应。研究发现,相对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的债券信用评级更高,且上述关系在违约风险高的企业中更加显著。机制检验发现国有企业控股股东可能通过关联交易、财政补贴与银行长期借款方式对被控股公司进行担保与保护,从而使得国有企业债券的违约率较低。此外,本文也发现地方政府债务水平越低,国有企业的信用评级越高,且相对本土评级机构,外资评级机构在评级时更加关注股权性质这一定性信息。基于上述结论,由于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的存在,国有企业的高评级并不是膨胀的,建议评级机构在评级时考虑企业定性信息,从而提高信用评级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权性质 信用评级 评级膨胀 地方政府债务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低风险自留监管有利于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吗--基于发起银行最优化风险调整资本回报的视角 被引量:3
3
作者 幸丽霞 王雅炯 郭铭 《金融监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64-77,共14页
本文基于风险调整后收益(RAROC)最大化这一经营目标,构建了关于银行作为证券化发行人的最优风险自留比例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投资人决策模型,形成了包括发行人和投资人的均衡模型,并进行了静态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特定条件下发行... 本文基于风险调整后收益(RAROC)最大化这一经营目标,构建了关于银行作为证券化发行人的最优风险自留比例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投资人决策模型,形成了包括发行人和投资人的均衡模型,并进行了静态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特定条件下发行人存在最优风险自留比例,但会随着自留债券的风险调整后收益的变化而变化;并且由于发行人拥有信息优势,可以通过技术性措施主动调整上述指标。因此,若设定统一的最低风险自留要求,会降低风险自留比例的信号传递功能,提高“逆向选择”可能,不利于证券化市场发展。有必要根据发行人风险偏好、基础资产情况设定不同的最低风险自留要求,同时也可以提高最低档次自留债券要求,以达成发行人和投资人的风险收益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券化 风险调整后收益 风险自留比例 均衡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