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4年以来中国矿区生态修复与再利用路径研究进展
1
作者 刘孝伟 李晓东 +3 位作者 高云龙 殷国梅 刘欣超 常虹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25年第3期58-64,共7页
矿区生态修复是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对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4—2024年中国知网文献数据,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系统梳理了矿区生态修复的研究进展,并进行再利用路... 矿区生态修复是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对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4—2024年中国知网文献数据,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系统梳理了矿区生态修复的研究进展,并进行再利用路径分析。结果显示,2014—2024年矿区生态修复领域文献发表量呈显著上升趋势,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植被恢复技术、土壤改良技术及智能监测技术等方面,在提升植被覆盖率、增加生物多样性、创造经济价值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上修复成效显著,但修复的长期性和动态监测机制有待强化,跨学科融合研究仍存在不足,再利用模式仍以传统路径为主。建议今后应深化技术系统性整合与创新、加强跨学科合作、探索多元再利用路径、完善监测评估机制,并推动政策与技术支持,以促进矿区生态修复工作向更高效、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生态修复 研究进展 修复技术 修复成效 再利用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矿区排土场生物结皮分布特点及其对土壤-植被的修复作用
2
作者 吴慧光 陶玲 +4 位作者 徐芸 贾荣亮 罗亚勇 王少昆 马旭君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44-50,共7页
生物结皮是公认的修复退化生态系统的“生态工程师”,但对其在高寒矿区排土场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土壤-植被的修复作用认知还不够深入,限制了其在高寒矿区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本文以宝日希勒露天煤矿排土场生物结皮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 生物结皮是公认的修复退化生态系统的“生态工程师”,但对其在高寒矿区排土场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土壤-植被的修复作用认知还不够深入,限制了其在高寒矿区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本文以宝日希勒露天煤矿排土场生物结皮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与人工接种试验,研究了排土场生物结皮分布特征及人工培育生物结皮对土壤-植被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1)以藓结皮为主的生物结皮是该区地表重要覆盖物,最大盖度达49%,分布特征受到地形、维管束植物种、栽植年限影响;(2)生物结皮在维持土壤颗粒结构组成(黏粉粒含量提高6%)和养分(全碳和全氮含量分别提高24%和10%)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以藓为主的人工培育生物结皮材料(藻:藓=1:3~4)接种后,其在提高维管束植物生产力(草本生物量最大可提高21%)以及降低土壤侵蚀方面的作用(全碳、全氮和黏粉粒含量及pH值和电导率最大可分别提高20%、16%、1%、-3%和21%)不容忽视。因此,本研究为利用生物结皮促进高寒矿区排土场土壤-植被系统整体修复的思路与实施途径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矿区 排土场 生物结皮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有机肥在矿山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吴慧光 杨光辉 +5 位作者 李程 陶玲 寇志强 赵雪君 洪光宇 王少昆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23年第4期58-62,共5页
微生物有机肥作为一种新型肥料已经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其同时具备良好的肥力和微生物活性,对土壤、植物和水体均有较强修复作用。矿山开采后地表土壤、植被和水体会发生严重退化,微生物有机肥可以有效改善矿山土壤理化性质... 微生物有机肥作为一种新型肥料已经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其同时具备良好的肥力和微生物活性,对土壤、植物和水体均有较强修复作用。矿山开采后地表土壤、植被和水体会发生严重退化,微生物有机肥可以有效改善矿山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优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从而促进植物生长,加速矿区植被修复。微生物有机肥在矿山生态修复中的优势逐渐提升。本文介绍了微生物有机肥的组成及功能,论述了微生物有机肥在矿山土壤修复、植被修复和水体修复中的实际应用技术,并提出了微生物有机肥在矿山生态修复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为矿山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重建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有机肥 矿山修复 功能微生物 土壤肥力 植被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培育苔藓结皮生长特征对浇水间隔期的响应 被引量:1
4
作者 郭海桥 马立博 +4 位作者 张静辉 罗亚勇 王鹤松 贾荣亮 赵鑫宇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23年第4期53-57,共5页
苔藓结皮是由苔藓、微生物和土壤形成的复合体。所需苔藓种源不足一直是野外工程化生物结皮恢复的瓶颈。土壤水分是限制苔藓结皮繁育的重要因素,分析浇水间隔期对苔藓结皮生长的影响,可为苔藓结皮的人工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在科尔沁沙地... 苔藓结皮是由苔藓、微生物和土壤形成的复合体。所需苔藓种源不足一直是野外工程化生物结皮恢复的瓶颈。土壤水分是限制苔藓结皮繁育的重要因素,分析浇水间隔期对苔藓结皮生长的影响,可为苔藓结皮的人工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在科尔沁沙地开展5个浇水间隔期(每次浇水间隔3 d、5 d、7 d、10 d、15 d)苔藓结皮培育试验,测定苔藓植物的植株高度、植株密度、覆盖度,以及苔藓结皮层的厚度和干重,分析苔藓结皮生长特征对浇水间隔期的响应。结果表明:(1)苔藓结皮具有较强的耐旱性,浇水间隔期5 d条件下苔藓结皮生长状况最优,苔藓植物的植株高度、植株密度、覆盖度以及结皮层的厚度和干重均最大,分别为2.2 mm、12.64株·cm^(-2)、94%、2.6 mm、0.32 g·cm^(-2);苔藓结皮在轻度干旱条件下的生长特征优于过度湿润环境,其培育和拓殖在干旱半干旱退化生态系统的近自然恢复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2)10 d以上的干旱期对苔藓结皮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相比浇水间隔期5 d、15 d的苔藓植物的植株高度、植株密度、覆盖度、结皮层厚度及结皮层干重分别下降59.4%、41.1%、25.5%、43.3%和62.5%。综合考虑结皮生长发育与浇水成本,科尔沁沙地苔藓结皮培育较合理的浇水间隔期为5~1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结皮 生长特征 覆盖度 结皮层的厚度 浇水间隔期 科尔沁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