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基分布式能源技术研究与经济性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张磊 张俊杰 +3 位作者 王顺森 刘辉 张东青 石赜 《节能技术》 CAS 2021年第5期403-406,412,共5页
本文针对我国煤炭应用现状,提出实施能量供给侧结构改革,探索发展基于煤基分布式的多能互补能源系统,以大幅降低污染物排放,并有效提高能量利用水平的可行性。本文分析了分布式能源以及煤基分布式能源的发展现状,对煤基分布式能源节能... 本文针对我国煤炭应用现状,提出实施能量供给侧结构改革,探索发展基于煤基分布式的多能互补能源系统,以大幅降低污染物排放,并有效提高能量利用水平的可行性。本文分析了分布式能源以及煤基分布式能源的发展现状,对煤基分布式能源节能与环保排放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煤基分布式能源既能明显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又能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发展煤基分布式是实施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基 分布式 供热 节能 环保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力现货市场环境下新能源侧储能配置方案的经济性测算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建伟 赵丽梅 +4 位作者 何鲲 马会萌 杜昊易 赵璐璐 陈换军 《分布式能源》 2023年第5期29-35,共7页
储能是电力系统向着高比例可再生能源趋势发展的重要支撑手段,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量的持续攀升,电源侧储能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内电力市场环境分析,以山西省为例,首先开展了新能源电站在电能量市场和“两个细则”下的收... 储能是电力系统向着高比例可再生能源趋势发展的重要支撑手段,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量的持续攀升,电源侧储能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内电力市场环境分析,以山西省为例,首先开展了新能源电站在电能量市场和“两个细则”下的收益、考核相关政策解读以及储能需求分析;然后,以储能收益最大为目标,搭建了考虑电费、超额获利回收、功率预测精度考核等因素的收益测算模型;最后,对新能源侧储能的收益进行了模拟测算,结果表明:不同的储能配置方案,投资经济性具有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 电力现货市场 新能源电站 经济性测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超临界660MW机组切圆锅炉主蒸汽/再热蒸汽汽温提升和偏差调整方法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延兵 王鹏 +5 位作者 薛少鑫 李宗金 刘伟龙 王玉平 杨忠灿 黄军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2-58,共7页
为解决某电厂660MW超超临界锅炉投产后出现汽温偏低和两侧偏差大的问题,对该锅炉进行制粉系统运行优化调整试验和燃烧系统运行优化调整试验。通过分析试验结果,提出采用提高过热度、调节烟气挡板开度、上摆燃烧器喷口、优化二次风配风... 为解决某电厂660MW超超临界锅炉投产后出现汽温偏低和两侧偏差大的问题,对该锅炉进行制粉系统运行优化调整试验和燃烧系统运行优化调整试验。通过分析试验结果,提出采用提高过热度、调节烟气挡板开度、上摆燃烧器喷口、优化二次风配风方式等措施,试验工况下主蒸汽汽温达到601℃(设计值605℃±5℃),再热蒸汽汽温达到623℃(设计值623℃±5℃),主蒸汽汽温左右偏差<9℃,再热蒸汽汽温左右温度偏差<3℃,为在建同类机组提供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超临界锅炉 分级配风 主蒸汽/再热蒸汽 汽温提升 汽温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30MW三源抽汽供热汽轮机通流综合提效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黄思林 梁占伟 乔加飞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04-911,950,共9页
为提升火电机组整体运行效率和降低供电煤耗,对三源抽汽工业供汽汽轮机通流优化升级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适于三源抽汽汽轮机通流优化升级方案,对比了不同方案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得到了适用于三源抽汽汽轮机通流优化升级的最佳方案... 为提升火电机组整体运行效率和降低供电煤耗,对三源抽汽工业供汽汽轮机通流优化升级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适于三源抽汽汽轮机通流优化升级方案,对比了不同方案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得到了适用于三源抽汽汽轮机通流优化升级的最佳方案。结果表明:原参数通流提效方案技术成熟可靠,相对改造前提高了缸效率,降低了机组热耗率,造价合理,投资回收期短;升参数通流提效方案改造范围大,投资较高,回收年限较长;原参数通流提效方案的热耗率验收工况(THA工况)热耗率及供电标准煤耗分别降低222kJ/(kW·h)和8.79g/(kW·h),额定供热工况热耗率及供电标准煤耗分别降低232kJ/(kW·h)和9.19g/(kW·h),投资回收期为6.6a,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机组 汽轮机 三源抽汽 工业供热 通流提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60MW超临界空冷机组提升供热经济性与灵活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靖长财 王凤池 《能源科技》 2021年第1期46-49,共4页
针对660MW超临界空冷机组供热如何提升经济性、调峰性能、供热能力的问题,本文以660MW超临界空冷机组为例,提出了采用汽轮机单布置低压缸双背压供热方案。采用理论计算和结合现场实际的方法,对该方案中的双背压确定、轴向推力、抽汽排... 针对660MW超临界空冷机组供热如何提升经济性、调峰性能、供热能力的问题,本文以660MW超临界空冷机组为例,提出了采用汽轮机单布置低压缸双背压供热方案。采用理论计算和结合现场实际的方法,对该方案中的双背压确定、轴向推力、抽汽排挤等关键问题进行系统性的理论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双背压供热方式,发电和供热具有灵活性和安全可控,机组发电煤耗下降至少6.8g/kWh、机组供热能力提升约15%、机组调峰能力增加15%,具有推广价值,且提出了双背压供热和两侧高背压供热的有机结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轮机 单低压缸 双背压 供热 经济性 灵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锅炉水冷壁磨损评估方法研究与工程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浩 夏润章 刘伟龙 《中国高新科技》 2023年第8期104-107,共4页
炉内受热面磨损易导致锅炉爆管停炉事故,因此,开发有效的磨损预测监测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的磨损检测方法效率低、费用高、用时久、覆盖面小,通过全炉膛精细化检测可获取大量样本数据,对于分析预测炉内磨损状况具有较高的理论... 炉内受热面磨损易导致锅炉爆管停炉事故,因此,开发有效的磨损预测监测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的磨损检测方法效率低、费用高、用时久、覆盖面小,通过全炉膛精细化检测可获取大量样本数据,对于分析预测炉内磨损状况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文章对某锅炉水冷壁管测厚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进行数据的汇集和清洗,采用热力云图对炉膛易磨损区域的磨损进行可视化处理。其次提出适用于炉内水冷壁磨损的预测方法,对易磨损区域进行定位和检修指导。相关研究工作有助于提高锅炉检修效率,将传统的手工记录磨损测量转向自动分析,将磨损预测由定性判别转向定量预测,提高锅炉磨损治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炉内磨损 水冷壁管测厚 磨损分析 磨损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建机组被迫自168h投运顺序阀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研究
7
作者 崔亚辉 《节能技术》 CAS 2021年第6期566-569,共4页
为消除某台新建汽轮机在单阀状态下出现的汽流激振问题,采用受力分析法,对该机组在顺序阀状态下产生的汽流力进行研究。因轴承温度不高,故采用顺序阀从上部两个阀门进汽,产生汽流力把轴颈往下压,减小轴承油膜厚度,增加轴瓦对轴颈约束力... 为消除某台新建汽轮机在单阀状态下出现的汽流激振问题,采用受力分析法,对该机组在顺序阀状态下产生的汽流力进行研究。因轴承温度不高,故采用顺序阀从上部两个阀门进汽,产生汽流力把轴颈往下压,减小轴承油膜厚度,增加轴瓦对轴颈约束力,成功把轴振和轴承温度都控制在优秀值以内。计算了高压缸效率变化1%对热耗和供电煤耗的影响,对比了单阀和顺序阀状态下运行时的经济性差别,该机组从168 h试运期间被迫投运顺序阀,运行四年后未发现异常,证明该措施兼顾了机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为解决新建机组在168 h试运前单阀状态下出现的汽流激振问题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建机组 汽流激振 顺序阀 高压缸效率 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仿真的35MW_(th)富氧燃烧锅炉岛控制策略 被引量:1
8
作者 刘伟龙 余祖珏 +5 位作者 孙鹤铭 冉燊铭 黎煜 胡帆 王鹏 柳朝晖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66-1173,共8页
为研究不同负荷变化率下富氧燃烧机组的运行特性,建立了35 MW_(th)富氧燃烧锅炉岛动态仿真模型,搭建了风烟系统和汽水系统的闭环控制单元。首先,在燃料量发生4%的阶跃变化时对系统的响应特性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模拟了负荷变化率为2... 为研究不同负荷变化率下富氧燃烧机组的运行特性,建立了35 MW_(th)富氧燃烧锅炉岛动态仿真模型,搭建了风烟系统和汽水系统的闭环控制单元。首先,在燃料量发生4%的阶跃变化时对系统的响应特性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模拟了负荷变化率为2%/min和5%/min时过程参数在控制系统调节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实际运行试验数据吻合良好,并且该控制系统的控制过程平稳且收敛迅速;当负荷变化率为2%/min时,系统更加稳定;为获得更加合理的输出参数,应尽量降低系统运行时的负荷变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氧燃烧 示范装置 控制策略 阶跃扰动 动态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卤族元素对湿法脱硫系统汞释放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常林 张翼 +7 位作者 刘毅 廖海燕 余学海 韩涛 赵瑞 张帅 王靖 赵永椿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26-132,共7页
脱硫浆液循环使用造成其组成复杂,尤其是卤族元素易在浆液内积累而较难脱除。氧化态汞水溶性较好,可被湿法脱硫(Wet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WFGD)系统脱除,然而脱硫浆液内已脱除的汞存在二次释放的问题。实验室采用汞在线实时监测方... 脱硫浆液循环使用造成其组成复杂,尤其是卤族元素易在浆液内积累而较难脱除。氧化态汞水溶性较好,可被湿法脱硫(Wet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WFGD)系统脱除,然而脱硫浆液内已脱除的汞存在二次释放的问题。实验室采用汞在线实时监测方法对模拟脱硫浆液内卤族元素影响汞释放行为进行系统研究,考察反应温度、卤族元素种类、卤族元素浓度和反应pH对汞释放的影响,并通过模拟计算研究汞释放机理。结果表明,卤族元素对汞释放的抑制能力按Cl<Br<I顺序逐渐增大。提高反应温度有利于降低汞的释放强度,温度由40℃升至60℃时,添加卤族元素的体系汞释放量降幅超20%。增加卤族元素浓度可明显降低汞释放量,当Cl、Br和I物质的量浓度由5 mmol/L升至50 mmol/L后,汞释放量分别降低了23.5%、53.8%和62.8%。增大反应pH后,反应体系的还原电势降低,可减弱中间产物的质子化作用,有利于降低汞释放强度。体系内加入卤族元素后会改变汞的反应路径,汞与卤素生成一系列配合物,减少了汞与体系内还原性物质接触生成不稳定的中间产物HgSO_(3),从而降低汞的释放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法脱硫 卤族元素 汞释放 释放强度 还原电势 脱硫浆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透平主流道及间隙流动特性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磊 乔加飞 +4 位作者 舒伟林 杨锐 杨国英 邓清华 李军 《热力透平》 2022年第3期184-190,共7页
以超临界CO_(2)为工质的闭式布雷顿循环系统具有结构紧凑、效率高等特征优势,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对某超临界CO_(2)轴流透平的气动性能和流动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对比了主流道及考虑气封间隙后的流动特性差异。结... 以超临界CO_(2)为工质的闭式布雷顿循环系统具有结构紧凑、效率高等特征优势,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对某超临界CO_(2)轴流透平的气动性能和流动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对比了主流道及考虑气封间隙后的流动特性差异。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透平通流部分级等熵焓降和气流出口马赫数较低,不利于透平效率的提高;端壁二次流对于主流影响较大,末级出口的气流角仍有较大范围受端壁二次流影响;考虑气封间隙后,泄漏量占比非常大,第1级隔板气封处的泄漏量达到了总流量的7.4%,透平总静效率也下降了7.27%。该研究结果可为超临界CO_(2)机组的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 轴流透平 流动特性 流动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电机组引风机变频改造后轴系断裂的原因分析与处理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英 《节能技术》 CAS 2022年第1期77-80,共4页
某火电厂大型引风机进行变频改造后发生了轴系断裂,对该风机-电机轴系建模,计算弯振、扭振强度,分析断轴原因。计算结果表明,风机组变频运行在某些转速时,进入轴系扭振的共振区,发生共振时应力超过了电机轴材料的疲劳极限,导致轴系在短... 某火电厂大型引风机进行变频改造后发生了轴系断裂,对该风机-电机轴系建模,计算弯振、扭振强度,分析断轴原因。计算结果表明,风机组变频运行在某些转速时,进入轴系扭振的共振区,发生共振时应力超过了电机轴材料的疲劳极限,导致轴系在短时间内发生断裂。通过进一步计算发现,风机及电机轴系的一阶固有频率与激振力频率避开10%以上时最大应力大幅降低,轴系疲劳寿命大幅增加,轴系可以长期安全运行。最终提出避开共振频率的运行措施,为后续风机变频改造提供借鉴,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对同类型改造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机 变频 轴系 扭振 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催化剂活性组分及助剂配合对V型火焰法制备碳纳米管的影响
12
作者 孙亚萍 乔加飞 +2 位作者 刘燕 郝卫 王顺森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7-202,共6页
为实现在燃煤锅炉中批量生产碳纳米管,深入研究火焰法制备碳纳米管具有重要的意义。选用α-Al_(2)O_(3)作为催化剂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催化剂,通过V型火焰燃烧器制备碳纳米管。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仪表征产物形态及石墨化程度... 为实现在燃煤锅炉中批量生产碳纳米管,深入研究火焰法制备碳纳米管具有重要的意义。选用α-Al_(2)O_(3)作为催化剂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催化剂,通过V型火焰燃烧器制备碳纳米管。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仪表征产物形态及石墨化程度,分析不同催化剂对产物形貌及性质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仪、氮气吸附-脱附及氢气程序升温还原表征不同催化剂的物理及化学性质,分析催化剂的催化机理。结果表明:开发的新型FeNiCr和CoFeCr三元催化剂,能够合成大量簇状碳纳米管;铬不适于做活性组分,在催化剂中起到分散剂的作用,能够促进碳纳米管簇的形成;催化剂孔容和孔径的增加有助于提高产量并形成簇状产物;相比于镍,铁和钴更适于做多元催化剂的活性组分且更易形成高质量且杂质少的碳纳米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簇状碳纳米管 多元催化剂 组分配合 V型火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