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冲击电压下3种纳米改性变压器油击穿特性的比较和分析 被引量:24
1
作者 司马文霞 曹雪菲 +3 位作者 杨庆 余斐 施健 宋鹤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74-381,共8页
为了提高变压器油绝缘性能,研究了不同导电性能纳米材料添加改性对变压器油冲击击穿特性的影响。选取铁磁性导电纳米粒子Fe3O4、半导体纳米粒子Ti O2和非导电纳米粒子Al2O3,经不同的表面改性剂处理后,分散于变压器油中,制得纳米改性变... 为了提高变压器油绝缘性能,研究了不同导电性能纳米材料添加改性对变压器油冲击击穿特性的影响。选取铁磁性导电纳米粒子Fe3O4、半导体纳米粒子Ti O2和非导电纳米粒子Al2O3,经不同的表面改性剂处理后,分散于变压器油中,制得纳米改性变压器油,并证实了3种纳米改性变压器油的稳定性。通过操作冲击击穿试验,对比研究了不同浓度纳米改性变压器油的宏观击穿特性,得出3种纳米改性变压器油的最佳质量浓度分别为0.03g/L、0.01 g/L和0.02 g/L。在最佳浓度下进行雷电冲击击穿试验,结果表明:除负极性雷电冲击情况外,纳米改性变压器油的冲击击穿特性较之纯净变压器油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其中操作正极性击穿电压提高幅度较大,可达44.1%、33.3%和35.5%。基于针–板模型的极性效应,结合空间电荷分布分析及结合极化理论,认为纳米改性变压器油冲击击穿特性的改善与添加纳米粒子捕获电子并改变原有空间电场分布相关,而3种纳米改性变压器油击穿特性的不同是由纳米粒子表面极化特性的不同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改性 变压器油 透射系数 击穿特性 针板模型 空间电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悬臂梁增强型光声光谱的SF_6特征分解组分H_2S定量检测 被引量:21
2
作者 张晓星 李新 +2 位作者 刘恒 李健 程政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187-196,共10页
H_2S作为SF_6分解产生的关键特征组分,能够有效反映SF_6气体绝缘电气设备内部绝缘故障的严重程度及故障是否涉及固体绝缘材料。采用新型硅微悬臂梁传声器与分布反馈式半导体激光器搭建了悬臂梁增强型光声光谱痕量气体检测系统,以H_2S气... H_2S作为SF_6分解产生的关键特征组分,能够有效反映SF_6气体绝缘电气设备内部绝缘故障的严重程度及故障是否涉及固体绝缘材料。采用新型硅微悬臂梁传声器与分布反馈式半导体激光器搭建了悬臂梁增强型光声光谱痕量气体检测系统,以H_2S气体v1+v2+v3泛频吸收谱带中心波数为6 336.62 cm-1的吸收谱线作为研究对象,仿真研究了H_2S气体的红外吸收特性,试验研究了H_2S气体悬臂梁增强型光声光谱响应特性,采用最小二乘回归分析了H_2S气体光声信号与其体积分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气体吸收未饱和的情况下,光声信号强度与H_2S体积分数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系统对N2中痕量H_2S的检测下限为0.84×10-6,对SF_6中痕量H_2S的检测下限为1.75×10-6。研究结果为采用SF_6分解组分法判断设备内部绝缘故障类型和严重程度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F6特征分解组分 H2S 悬臂梁增强型光声光谱 定量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流电场下水滴对导线电晕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胡琴 吴执 +3 位作者 舒立春 蒋兴良 杨爽 徐清鹏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237-245,共9页
导线电晕会带来巨大的危害,是输电线路设计与运行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降雨天气会严重影响导线的电晕特性。本文在小型电晕笼内对导线表面附着水滴时进行交流电晕试验,同时结合二维和三维有限元仿真来分析导线的电晕特性。研究表明... 导线电晕会带来巨大的危害,是输电线路设计与运行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降雨天气会严重影响导线的电晕特性。本文在小型电晕笼内对导线表面附着水滴时进行交流电晕试验,同时结合二维和三维有限元仿真来分析导线的电晕特性。研究表明,导线表面布满水的起晕电压远小于导线表面附着少量水滴的起晕电压;根据水滴在电晕过程中的破裂方式提出采用水滴的第一次破裂电压和第一次喷射微滴电压来表征水滴在电场作用下的稳定程度,试验得到导线表面附着三滴水的第一次破裂电压、第一次喷射微滴电压低于导线表面附着一滴水的值;水滴在交流电场中将会做两倍于电场频率的受迫振动,而且水滴在不同的振动位置对空间场强的畸变程度不一,这将导致水滴电晕过程中的瞬时电晕现象;通过三维仿真计算得到导线表面附着三滴水时的空间场强最大值和强场强区域体积大于导线表面附着一滴水的值,说明三滴水时对电场的畸变更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流电场 电晕 水滴 破裂 振动 空间场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二乘矩阵束的励磁涌流识别方案 被引量:5
4
作者 陈星宇 《电力工程技术》 2019年第2期44-49,共6页
准确、快速地切除变压器故障直接影响电力系统能否持续安全稳定运行,励磁涌流的鉴别正是变压器保护中的重要一环。为了有效辨识励磁涌流与故障电流,避免变压器差动保护的不正确动作,利用变压器励磁涌流与短路故障电流频域信息的差异,提... 准确、快速地切除变压器故障直接影响电力系统能否持续安全稳定运行,励磁涌流的鉴别正是变压器保护中的重要一环。为了有效辨识励磁涌流与故障电流,避免变压器差动保护的不正确动作,利用变压器励磁涌流与短路故障电流频域信息的差异,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矩阵束算法的励磁涌流识别新方案,以变压器两侧的差动电流作为信号量,通过矩阵束算法分析采样信号中不同频率的分量,计算含衰减因数的电流能量信息熵识别励磁涌流。仿真试验证明了新判据具有原理清晰、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能够正确区分励磁涌流和故障电流,为后续研究及工程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器 差动保护 励磁涌流 最小二乘矩阵束 信息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熵权法与故障树的智能变电站保护系统扰动度在线评估方法 被引量:33
5
作者 王洪彬 徐亨 +3 位作者 童晓阳 刁兴华 郭升 郑永康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772-1787,共16页
为了实现对智能变电站保护系统可靠性进行在线评估,分析了智能变电站保护系统中二次设备的故障原因,建立设备故障与告警信号的关联,构建了各保护失效的故障树。采用结构熵权法,分别对各间隔及其下属各保护功能的重要性赋予权重。给出了... 为了实现对智能变电站保护系统可靠性进行在线评估,分析了智能变电站保护系统中二次设备的故障原因,建立设备故障与告警信号的关联,构建了各保护失效的故障树。采用结构熵权法,分别对各间隔及其下属各保护功能的重要性赋予权重。给出了基于结构熵权法和故障树的智能变电站中二次设备失效的扰动度和保护系统的完整度在线评估方法及其流程。先在线收集来自各设备的告警信号,带着告警信号对各告警故障树分析,确定受告警信号影响的二次设备与保护功能,再根据已确定的各保护的重要性权重,在线计算得到全站保护系统的扰动度和完整度。典型变电站多个故障算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变电站 保护系统 扰动度 可靠性 结构熵权法 在线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用户均匀性差异的风电消纳策略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朱金菊 戈阳阳 +3 位作者 徐亨 赵清松 李琼慧 龙虹毓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45-152,共8页
为了充分挖掘需求侧潜在的风电消纳能力,促进风电消纳,提出一种计及用户均匀性差异的风电消纳策略。基于热舒适度α、灵敏度β、距离b、热负荷Q分析个体用户i的均匀性差异,并基于以上参数利用场景分析构造出均匀型、近端型、中间型及远... 为了充分挖掘需求侧潜在的风电消纳能力,促进风电消纳,提出一种计及用户均匀性差异的风电消纳策略。基于热舒适度α、灵敏度β、距离b、热负荷Q分析个体用户i的均匀性差异,并基于以上参数利用场景分析构造出均匀型、近端型、中间型及远端型的终端热负荷空间分布场景1~4,在计及用户扰动的前提下根据其均匀性差异选择出精准用户参与调控,使需求侧用户更有效地参与风电消纳。调节策略以风电消纳最大为目标,使用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算法求解。算例结果表明:场景1下,本文调度策略下的风电消纳量较以热定电增加8.01%,煤耗降低3.24%;在本文调度策略下,场景2较场景1风电消纳最大,提高6.21%,煤耗、扰动人次最少,依次降低2.39%,48.79%;风电消纳的提高、煤耗和扰动人次的降低表明所提策略和模型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匀性 差异 风电消纳 扰动 场景分析 热电协同调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能量枢纽多区域电—气互联能源系统分布式协同优化调度 被引量:25
7
作者 文云峰 瞿小斌 +2 位作者 肖友强 袁鹏 赵荣臻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2-30,共9页
能量枢纽概念已广泛应用于集成电力、天然气及其他多种异质能源的综合能源系统的数学建模和优化。当多区域互联综合能源系统的基本决策主体转变为多个相互连接且自治运行的能量枢纽时,多个决策主体之间的交互将更为频繁和复杂,对整个综... 能量枢纽概念已广泛应用于集成电力、天然气及其他多种异质能源的综合能源系统的数学建模和优化。当多区域互联综合能源系统的基本决策主体转变为多个相互连接且自治运行的能量枢纽时,多个决策主体之间的交互将更为频繁和复杂,对整个综合能源系统进行集中式优化将难以为继。为避免集中式优化方法存在的数据采集量大、模型复杂、与实际运行管理模式不匹配等现实问题,针对多区域电—气互联能源系统的多主体分布自治决策特点,构建了以能量枢纽为基本决策主体的电—气能量流解耦机制,提出了与能量枢纽分布式粒度相适应的多主体协同优化调度模型,并给出了基于交替方向乘子法的分布式求解流程。针对两个耦合能量枢纽的电—气互联能源系统开展的算例测试结果验证了所述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枢纽 分布式算法 多决策主体 能源互联网 电-气互联能源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