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氨/煤混燃中细颗粒物和氮氧化物生成特性的试验研究
1
作者 张勇 崔保崇 +4 位作者 阮仁晖 李明 蒋禾青 王学斌 谭厚章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4-162,共9页
近年来,氨气(NH_(3))作为一种富氢无碳燃料,被视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无碳可再生替代能源,将其与煤粉进行混合燃烧是降低火力发电过程中碳排放的有效方法之一。针对氨煤混燃过程中的细颗粒物和氮氧化物(NO_(x))排放,本研究在二段式一维沉降... 近年来,氨气(NH_(3))作为一种富氢无碳燃料,被视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无碳可再生替代能源,将其与煤粉进行混合燃烧是降低火力发电过程中碳排放的有效方法之一。针对氨煤混燃过程中的细颗粒物和氮氧化物(NO_(x))排放,本研究在二段式一维沉降炉上开展了NH_(3)/煤混燃实验,在NH_(3)/煤在高温区的长停留时间,探究了掺NH_(3)比例对细颗粒物、NO_(x)排放、氨逃逸和燃尽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细颗粒物产率随着掺氨比例先增加后降低,然后再次增加。在掺烧比例为30%时细颗粒物产率达到了最低,且低于纯煤工况。此外,随掺烧比例的增加,NO_(x)排放展现出了与细颗粒物产率相同的趋势,而NH_(3)逃逸随着掺烧比例增加而增加。随着掺氨比例的增加,NH_(3)对炉内CO的氧化呈现出双重影响,在掺烧比例低于30%时,NH_(3)为CO的氧化提供了额外的OH自由基,促进了CO的氧化;但超过30%后,NH_(3)氧化消耗了过多的氧气,抑制了CO氧化,导致CO排放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NH_(3)的气相反应促进了煤粉的脱挥发分反应,强化了煤粉颗粒的破碎,有利于其孔隙结构的发展,促进了半焦的氧化反应,飞灰未燃尽碳含量随着掺烧比例增加而逐渐降低。以上结果有利于进一步理解NH_(3)/煤混燃中污染物的排放特性,为大型燃煤机组大比例掺烧氨气技术的开发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_(3)/煤混燃 燃烧特性 细颗粒物 NO_(x)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光电站中储能系统混合最优配置及其经济性研究 被引量:30
2
作者 刘永前 梁超 +1 位作者 阎洁 张静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43-150,共8页
储能是解决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问题的重要手段,然而,储能系统的投资成本高、运维损耗大,且不同类型储能系统的技术经济参数存在差异。因此,研究不同类型储能系统的混合优化配置及其经济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出风光电站内容量型和... 储能是解决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问题的重要手段,然而,储能系统的投资成本高、运维损耗大,且不同类型储能系统的技术经济参数存在差异。因此,研究不同类型储能系统的混合优化配置及其经济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出风光电站内容量型和功率型储能系统混合配置优化方法,以储能系统全生命周期净收益最大为目标,采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以张家口地区风光电站实际运行数据和当前3种主流储能电池实际参数为例,分析不同敏感性因素对储能系统选型及容量配置的影响。算例结果表明:容量型储能系统的经济性对电池价格变化更为敏感;液流电池及超级电容混合配置的经济性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系统 混合配置 最优容量 遗传算法 经济性 风光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排放下燃煤电厂氨排放特征 被引量:18
3
作者 钟洪玲 陈鸥 +4 位作者 王洪亮 曹莉莉 梁超 刘国栋 罗志刚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4-131,共8页
燃煤电厂采用SCR(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过程消耗大量的氨,同时存在氨逃逸和氨排放问题.为了掌握超低排放燃煤机组的氨排放程度、脱硝氨逃逸情况以及各环保设施对氨的协同脱除能力,为燃煤电厂氨减排政策制定和氨减排技术研发提供支持.在... 燃煤电厂采用SCR(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过程消耗大量的氨,同时存在氨逃逸和氨排放问题.为了掌握超低排放燃煤机组的氨排放程度、脱硝氨逃逸情况以及各环保设施对氨的协同脱除能力,为燃煤电厂氨减排政策制定和氨减排技术研发提供支持.在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中选取11个城市中的14台机组,采用例如DL T 260—2012《燃煤电厂烟含脱硝装置性能验收试验规范》的标准方法用稀硫酸吸收烟气中的氨再结合分光光度测试方法,对环保设施多个位置的烟气中氨进行浓度测试.结果表明:①氨排放浓度介于0.05~3.27 mg/m^3之间,平均约0.95 mg/m^3,通过烟气排入大气中氨的浓度不高;②测试的14台机组中有7台机组(约50%)脱硝氨逃逸值高于设计值(2.28 mg/m^3),说明脱硝氨逃逸超过设计值呈普遍现象,个别电厂脱硝氨逃逸严重,氨逃逸亟待解决;③环保设施对逃逸氨具有较好的协同脱除能力,平均脱除率约为64.86%.建议对于SCR脱硝氨逃逸严重的机组,对SCR出口烟道截面氮氧化物(NO x)实施网格式测试,在此基础上实施精细化精准喷氨、优化流场、提高SCR脱硝运行水平(或采用专业化运维),从源头上减少氨耗量,降低系统能耗和氨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烟气 超低排放 氨逃逸 氨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居民合理生活消费的人均碳排放计算 被引量:16
4
作者 顾鹏 马晓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509-1517,共9页
分析了我国居民消费直接与间接碳排放的变化及现状,并通过居民消费的微观角度,分析计算基于居民合理生活消费人均碳排放.试图通过居民消费的角度建立人均碳排放的核算方法,给出建议数据.根据国内当前主要消费环节的碳排放水平,对比国际... 分析了我国居民消费直接与间接碳排放的变化及现状,并通过居民消费的微观角度,分析计算基于居民合理生活消费人均碳排放.试图通过居民消费的角度建立人均碳排放的核算方法,给出建议数据.根据国内当前主要消费环节的碳排放水平,对比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碳减排升级潜力,计算了满足居民正常小康生活水平条件下的人均碳排放,年人均排放约2203kg-2333kg碳.居民基本生活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供暖制冷、住宅使用、污染治理和基础建设分摊等方面,而衣物与食品消耗、生活物质材料等方面的碳排放量所占比重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 消费 碳排放 公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驱型风力发电机的主轴强度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张春友 苏培亮 +1 位作者 毛晓娥 龙凯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0-104,共5页
为了实现某大型水平轴直驱型风电发电机的主轴强度设计,提出基于有限元软件和疲劳软件相结合分析的主轴设计方法。建立发电机的有限元模型,分析计算了14种极限工况下主轴的极限强度。根据GL2010认证规范,推导得到发电机主轴的S-N曲线。... 为了实现某大型水平轴直驱型风电发电机的主轴强度设计,提出基于有限元软件和疲劳软件相结合分析的主轴设计方法。建立发电机的有限元模型,分析计算了14种极限工况下主轴的极限强度。根据GL2010认证规范,推导得到发电机主轴的S-N曲线。基于疲劳分析软件,获得了主轴的疲劳累计损伤分布结果,考察了表面粗糙度对主轴疲劳强度的影响程度。分析校核结果表明,发电机主轴结构满足结构强度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电机 主轴 有限元法 极限强度 疲劳强度 疲劳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00 MW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机组分散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黄焕袍 阳光 崔青汝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1-26,共6页
在分析二次再热机组控制难点的基础上,介绍了1 000 MW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机组国产自主化分散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的研发,包括机组分散控制系统的设计及技术特点,机组协调控制技术,汽温控制技术,旁路控制技术及机组自启停(APS)控制技术。示范... 在分析二次再热机组控制难点的基础上,介绍了1 000 MW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机组国产自主化分散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的研发,包括机组分散控制系统的设计及技术特点,机组协调控制技术,汽温控制技术,旁路控制技术及机组自启停(APS)控制技术。示范工程的应用表明,该分散控制系统性能稳定可靠,各项性能指标达到或优于设计值,机组实现了启停全程控制自动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发电 1000MW 超超临界机组 二次再热循环 分散控制系统 机炉协调控制技术 汽温控制技术 三级旁路全程控制技术 机组自启停技术(APS) 示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卷积循环神经网络的风电场内多点位风速预测方法 被引量:41
7
作者 梁超 刘永前 +2 位作者 周家慷 阎洁 鲁宗相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34-541,共8页
传统的超短期风速预测方法往往采用风电场内单一位置处风速信号进行预测,忽略了风电机组间的风速相关性,导致预测模型难以考虑地形和尾流影响下的风速空间分布特征,限制了超短期风速预测精度的提高。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卷积循环神... 传统的超短期风速预测方法往往采用风电场内单一位置处风速信号进行预测,忽略了风电机组间的风速相关性,导致预测模型难以考虑地形和尾流影响下的风速空间分布特征,限制了超短期风速预测精度的提高。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卷积循环神经网络的风电场多点位风速超短期预测方法,考虑风速时空相关性进行风速空间分布的超短期预测。提出的方法结合了卷积神经网络和长短期记忆网络,采用卷积神经网络获取长期风速空间分布特征,利用长短期记忆模型获取短期时间序列特征,可以同时获得多个点位处的风速超短期预测结果。通过山东某风电场数据的验证:与传统方法相比,所提模型的精度均有所提升;将测试集按季度分开,在各模型预测结果均最好的第四季度,对于多点位的平均误差水平来说,所提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为0.367m/s和0.506m/s,比持续法分别降低了15.0%和15.2%,比支持向量机模型分别降低了31.5%和4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短期预测 卷积神经网络 长短期记忆网络 多点位 风速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定场址条件下风电机组载荷适应性评估 被引量:9
8
作者 付德义 张晓东 +3 位作者 王瑞明 薛扬 贾海坤 赵娜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25-431,共7页
考虑特定场址环境条件对于风电机组载荷与结构安全特性的影响,基于某3 MW双馈型风电机组载荷模型,运用GH Bladed软件对不同场址环境条件下的风电机组载荷进行仿真计算,形成特征环境条件下载荷特性数据库。分析各环境条件参数对风电机组... 考虑特定场址环境条件对于风电机组载荷与结构安全特性的影响,基于某3 MW双馈型风电机组载荷模型,运用GH Bladed软件对不同场址环境条件下的风电机组载荷进行仿真计算,形成特征环境条件下载荷特性数据库。分析各环境条件参数对风电机组关键部件极限与疲劳载荷的影响特性。基于特征载荷数据库,运用BP神经网络预测方法,建立特定场址条件下风电机组关键部件极限与疲劳载荷预测模型,并将模型预测结果与仿真结果进行比对。结果表明,基于BP神经网络的风电机组极限与疲劳载荷预测结果误差在6%以内,该方法对于不同场址条件下风电机组载荷与结构安全性评估具有普遍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机组 结构载荷 特定场址 载荷适应性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A Tools在电力系统小扰动稳定安全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星雨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95-102,共8页
为分析可再生能源并网中可能出现的电力系统小扰动稳定性问题,采用小扰动稳定性动态评估的方法,提出基于DSA Tools实现小扰动稳定性的综合评估。通过采用特征值分析、故障分析、单机无限大系统扫描和小扰动稳定性极限搜索等方法,对IEEE1... 为分析可再生能源并网中可能出现的电力系统小扰动稳定性问题,采用小扰动稳定性动态评估的方法,提出基于DSA Tools实现小扰动稳定性的综合评估。通过采用特征值分析、故障分析、单机无限大系统扫描和小扰动稳定性极限搜索等方法,对IEEE14节点系统和IEEE145节点系统的小扰动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IEEE14节点系统小扰动稳定性较好,IEEE145小扰动稳定性则较差。另外,研究表明DSA Tools软件和SSAT分析工具可应用于电力系统预警方案设计和系统保护框架策略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扰动稳定性 电力系统安全评估 DSA Tools SSA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