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渐进转轨经济货币供应数理逻辑及其中国实践
1
作者 周天勇 《现代经济探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14,共14页
文章建立了宏观经济资产负债表,并认为货币供应是宏观资产负债表资产侧和债务侧两方面需要形成的同一货币供应量;以货币分别对资产和债务的周转速度进行平衡。据此建立了“资产-货币-债务”联立仿真模型,并对中国货币供应和债务形成的... 文章建立了宏观经济资产负债表,并认为货币供应是宏观资产负债表资产侧和债务侧两方面需要形成的同一货币供应量;以货币分别对资产和债务的周转速度进行平衡。据此建立了“资产-货币-债务”联立仿真模型,并对中国货币供应和债务形成的历史数据进行模拟。结论是:渐进转轨经济中货币带有体制安排和变化的非中性功能。劳动实物工分分配转向市场化的工资分配,土地房屋有偿出让和商品化,疏通了货币流动和供应的堵塞,成为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但文章认为,从宏观资产负债表与货币供应内在关系看,高负债和资产价格收缩,也带来了资产负债表修复式的经济下行压力。据此,简述了进一步深化资产化改革和实施债务重组的思路和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转轨 货币非中性 宏观资产负债表 债务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制改革推动内生经济增长的全要素生产率潜力和需求空间——基于二元体制的数理逻辑与数据测算 被引量:2
2
作者 周天勇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4,共14页
文章分析了1978-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能结构,认为其高速增长的重要来源是,市场化配置改革提高要素生产率,以及土地有偿出让和城镇住宅商品化改革获得财富溢值。如何使定性的体制能够成为经济分析中的内生变量,是转轨经济学研究至今... 文章分析了1978-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能结构,认为其高速增长的重要来源是,市场化配置改革提高要素生产率,以及土地有偿出让和城镇住宅商品化改革获得财富溢值。如何使定性的体制能够成为经济分析中的内生变量,是转轨经济学研究至今没有解决的难题。文章从渐进转轨和二元体制视角,寻找生产、不动产、分配和需求各领域中市场经济状态下的标准值,还有计划行政干预下的偏差值,二者相互比较求出差值,分类定义为流量通过大小的闸口连续变量和能不能通过的开关变量,并将其组合入生产函数及其供给-分配-需求联立运算模型之中。以此数理逻辑方法,进行体制改革内生推动经济增长的分析,解释了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动力来源。经仿真测算,中国无论是在供给领域,还是在需求方面,都蕴藏着规模可观的体制剩余和市场潜力。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体制改革,未来11年可以释放在二元体制中巨大的生产能力、财富潜能和市场需求潜力,使经济增长能够达到平均5.5%的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制改革 二元体制 内生经济增长 全要素生产率 数理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地谋发展”模式的后果:二元土地体制下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过度与区域经济扭曲 被引量:3
3
作者 邵长銮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35,共19页
土地出让市场的降温并不意味着地方政府土地出让对区域经济扭曲的消失。从二元土地体制视角构建了地方政府土地出让决策模型,解释了地方政府通过降低农民土地补偿比例及差异化供地扭曲了区域经济发展。进而,基于地级市面板数据研究了地... 土地出让市场的降温并不意味着地方政府土地出让对区域经济扭曲的消失。从二元土地体制视角构建了地方政府土地出让决策模型,解释了地方政府通过降低农民土地补偿比例及差异化供地扭曲了区域经济发展。进而,基于地级市面板数据研究了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过度对区域经济扭曲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过度显著扭曲了区域经济发展。机制分析发现,地方政府通过提高土地出让收入依赖风险、扭曲土地出让价格以及抑制区域创新引致区域经济的失衡。异质性分析表明,地方政府采取“剪刀差”和“招拍挂”的土地出让方式加剧了土地出让过度对区域经济的扭曲程度。此外,地方政府对资本、资源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出让土地越多,对区域经济的扭曲效果越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房地产管控政策在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过度与区域经济扭曲之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有助于减轻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过度对区域经济的扭曲影响。同时,地方政府通过延长新增债券的平均期限、降低再融资债券占比方式缓解因土地出让过度造成的区域经济扭曲。研究结论为推进区域土地市场化改革,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土地体制 土地出让 区域经济扭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释放经济增长潜能的定量估计 被引量:22
4
作者 周天勇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4-31,共18页
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方法有许多限定和暗含的条件,体现的是严格的市场经济标准,中国在政府支出与企业资本投入分配、资金供给竞争中性、人口迁徙和劳动力流动、土地要素配置、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和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等方面与假设条件存在较... 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方法有许多限定和暗含的条件,体现的是严格的市场经济标准,中国在政府支出与企业资本投入分配、资金供给竞争中性、人口迁徙和劳动力流动、土地要素配置、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和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等方面与假设条件存在较大偏差,实际是这些方面体制扭曲造成的。因此,可用这些市场经济假设条件“应有但没有,应有多少但没有那么多、或者比应有的多”的还原逻辑,分析体制扭曲导致的产出损失,以及收入和消费与生产过剩的关系,将改革红利模糊的定性“猜测”变为量化测度。基于此,本文估算了理顺各项体制扭曲改革带来的经济增长潜能,以及2020—2035年形成国民产出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环境需要的居民收入和消费应有的增速。研究发现,应继续推进市民化的城市化,快速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满足八亿多农村居民和城镇非户籍居民对工业品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延长经济能够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工业化时间。以前20年人口增长影响后20年经济增长的定律看,如果不进行有关方面的改革,中国难以在2035年前跨越中等收入发展阶段;而分低高力度不同方案进行配套改革,则可以顺利进入高等收入国家行列。其中,获得经济增长潜能最大的改革,是还原土地要素市场交易配置和土地资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要素配置市场化 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增长潜能 土地资本化 假设条件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潜在和稳定增长的经济学分析——二元体制经济学的中国实践 被引量:6
5
作者 周天勇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17,共15页
基于现有发展经济学和转轨经济学的逻辑方法,对中国这样一个二元经济体制进行解释和分析,可能会有较大的缺陷和不足。中国是一个结构和体制双二元转型的国家,其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元计划体制向二元体制发育释放→二元体制并存胶着→二... 基于现有发展经济学和转轨经济学的逻辑方法,对中国这样一个二元经济体制进行解释和分析,可能会有较大的缺陷和不足。中国是一个结构和体制双二元转型的国家,其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元计划体制向二元体制发育释放→二元体制并存胶着→二元体制向一元市场体制并轨”这样一个特长时期的过程。从经济增长看,一元计划体制向二元部分市场的发育使被计划体制长期禁锢而闲置和低利用的生产要素开始高效率地配置和利用,生产力得以释放,这是20世纪后20年经济高速增长潜能来源的经济学解释。二元体制并存使要素配置受到计划或行政与市场的双重调节,因而信号扭曲将常态性存在;一些体制扭曲可以被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主体所纠正,但相当多的体制扭曲具有不可纠正性;而这种体制扭曲与非扭曲相比,在生产要素配置方面造成了“低效率—要素闲置和低利用—体制剩余性要素”及其产出损失,如果不能被不断的市场化改革所纠正,经济增长会处于自然失速状态;我们可以将竞争性市场经济的一些参照值标准化,用反事实方法计算二元体制各类扭曲值的差距,并用市场机制还原的逻辑,测算改革纠正体制扭曲形成的新经济增长潜能。其中关键的两个要点:一是因土地基本没有市场化配置,其不可纠正部分造成了大规模的体制性剩余,必须建立包含土地要素投入的古典增长模型;二是与完全市场经济国家不同的是,体制转轨国家全要素生产率(TFP)并不主要来源于广义技术进步,而是相当大比例来源于体制改革对要素利用率的提高和对要素配置的改善,并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增长的历史数据看,TFP增长是波幅较小和近乎平行的一条曲线。从均衡和安全增长看,人口生育、人口流动、土地交易和住宅供给等体制扭曲,再加上出口变化,对生产的需求可能造成消费迭代收缩、出口竞争成本上升、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居民收入被转移以及消费被挤出的后果;而考虑到全球各国经济从收支有余的保守型模式转向支大于收的债务型模式,特别是中国目前负债率较高并可能持续上升,以及宽松货币政策的必要性,我们探索了包含债务和土地资产变量影响货币供给和价格变动的基础模型。基于这样一个二元经济学的逻辑框架及其分析方法,通过建立模型、模块耦合和编程调参,初步形成计算体系,来模拟各类要素不同部位和力度的体制改革、调水改土发展战略和开放格局的方案安排,以预判其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潜能、需求侧可能性和资产能够保障的债务链和货币币值安全性,为决策提供学理、模拟和不同结果方面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经济增长 稳定经济增长 二元体制转轨 扭曲不可纠正 体制性剩余 要素市场化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增长潜能测算——基于体制扭曲差值内生的核算和仿真 被引量:4
6
作者 周天勇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26,共14页
对中国这样一个转轨国家的经济增长,用索洛模型等现代经济学主流分析方法进行来源的历史解释和潜能的未来展望,存在着模型本身假设场景与中国经济体制不符的局限。特别是如果以索洛模型计算,中国未来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2%—2.5%。而1978... 对中国这样一个转轨国家的经济增长,用索洛模型等现代经济学主流分析方法进行来源的历史解释和潜能的未来展望,存在着模型本身假设场景与中国经济体制不符的局限。特别是如果以索洛模型计算,中国未来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2%—2.5%。而1978—2021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24%的高增长率,潜能来源改革开放使TFP增长率由负转正、市场化改革使要素配置效率提高、城镇住宅资产化改革使其交易获得从零到市场价格的溢值,而土地有偿出让所发生的土地价格从零到市场价格的溢值则直接以生产法核算进入了GDP。中国目前的经济体制仍然是市场与计划并存的二元体制,市场经济标准值与二元体制扭曲值之间仍然存在着差值,如何将这种差值转化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潜能,应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将经济增长潜能转化为经济增长动能。据此,本文的分析思路是:一方面,差值乘以资源是生产、财富、收入和需求的损失,而损失除以标准值则是生产要素、财富资源、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需求的闲置、浪费和收缩等;另一方面,可以将其视为体制扭曲性剩余,改革逐步使体制扭曲值向市场标准值接近。在实际操作中,将差值(y-x)内生化入生产和需求的增长函数,仿真了中国2023—2037年的经济增长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供给侧推进要素市场化、土地和房屋资产化改革、调节水资源配置和开发新增可利用土地;需求侧改革人口迁移、土地交易分配和住宅供给渠道体制,对外开放方面保持创新交流、稳定出口并继续引进外资,未来15年中位水平可获得GDP年均5.66%的增长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增长潜能 体制扭曲差值 体制扭曲剩余 改革TF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要素市场化效率与土地和住宅资产化溢值--对中国二元体制转轨经济增长奇迹的一种解释 被引量:4
7
作者 周天勇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2-27,共16页
解释中国1978年以来的经济增长奇迹,应当以其四十余年特长周期的二元体制为分析框架。1978—2018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51%,广义技术进步TFP年均增长率为1.00%,经济体制改革获得的TFP年均增长率为2.49%,也就是说,GDP增长部分的26.18... 解释中国1978年以来的经济增长奇迹,应当以其四十余年特长周期的二元体制为分析框架。1978—2018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51%,广义技术进步TFP年均增长率为1.00%,经济体制改革获得的TFP年均增长率为2.49%,也就是说,GDP增长部分的26.18%为经济体制改革贡献的。经济体制改革获得的TFP从结构上分为要素市场化配置所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的TFP和城镇住宅资产化改革所带来的从零到市场价格溢值的TFP;1998年以前,经济体制改革获得的TFP来自前者;1998—2018年,GDP年均增长率为9%,要素市场化配置TFP年均增长率为0.79%,城镇住宅资产化改革TFP年均增长率为1.37%,城镇住宅资产化改革溢值TFP年均增长率占这一阶段总改革TFP年均增长率的63.43%。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增长来源是农村城郊集体土地从征用到有偿和竞价出让从零到市场价格的溢值。其中,收入法上,土地出让金部分没有计入政府分配项下;支出法上,却发生了购地投资;生产法上,从数据观察,可能还是按照居民和企业自己居住和使用的住宅、楼宇和厂房给自己交纳地租和物业费的核算规则,计入了房地产业增加值,还有一部分以居民住房按揭贷款和房地产商开发贷款利息渠道计入了金融业的增加值。这里发生了一个核算上的谬误,政府和居民收入分配占GDP比重,前者太低而后者太高,与财政部和统计调查数据相差太远。1992—2020年,土地出让面积年均增长率为6.98%,出让价格年均上涨32.99%,地方财政累积收取土地出让金为589139亿元。但房地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却从1997年的1.58%上升到2020年的7.34%。其变动的大部分来自土地资产化从零到市场价格的溢值。笔者认为,目前中国还存在着巨额的被二元体制扭曲禁锢的生产要素,也存在着巨额的城乡不能够交易的资源、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性土地和住宅。二元体制停止转轨的自然经济增长率到2035年前年均可能在2.50%左右。如果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继续提高体制性剩余要素的利用效率,并在坚持土地国有和集体所有的原则下放开土地和住宅使用财产权交易,释放资产化改革从零到市场价格的溢值,到2035年年均可获得3%左右新的经济增长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要素市场化效率 土地和住宅资本化溢值 经济体制改革TFP 资产化改革溢值TF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元体制转轨数理逻辑与未来经济增长仿真展望 被引量:4
8
作者 周天勇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0,共10页
二元体制国家中,体制扭曲是一个经济运行普遍存在的状态。其不可纠正部分,形成各有关经济变量的体制扭曲值,其与市场经济国家和本国市场体制部分各经济变量的标准值比较,可以求出标准值和扭曲值之间的体制扭曲差值。这是建立体制改革与... 二元体制国家中,体制扭曲是一个经济运行普遍存在的状态。其不可纠正部分,形成各有关经济变量的体制扭曲值,其与市场经济国家和本国市场体制部分各经济变量的标准值比较,可以求出标准值和扭曲值之间的体制扭曲差值。这是建立体制改革与国民经济产出之间数量关系分析一个关键性的内生变量。用其可以计算二元体制经济中要素、消费和资产的扭曲性剩余,也可以用“应该有,但没有”的反事实逻辑计算造成的产出、消费和资产损失,还可以用“应该有,通过向标准值逼近的努力,可以有”的事实还原逻辑,仿真体制改革释放的产出、消费和资产潜能。文章认为,二元体制自然经济增长率与一元市场经济国家自然经济增长率有重大的区别。前者速度在工业化阶段呈现中速和低速状态,增长潜能被禁锢在体制扭曲之中,需要推进改革释放;后者增长潜能在于萧条时期的流动性不足,主要用经济扩张性政策刺激。经过仿真计算,如果中国未来体制改革得不到落实,自然经济增长速度在1.50%-2.50%之间。考虑中国二元体制和国土开发率较低,文章给出了适应于中国未来二元体制深化改革和重大发展战略实施的增长模型,并进行仿真预测,2035年前发展阶段的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可保持在5%-6%的水平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体制 体制扭曲差值 体制性剩余 要素配置改革 资产化改革溢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深化改革释放经济增长潜能”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9
作者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I0002-I0002,共1页
稳定经济增长在合理的区间是2020年乃至未来中长期中国宏观调控与经济发展的目标。而学术界对未来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可能处于什么样的水平上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对深化体制改革能获得多大增长潜能以及潜能的结构分布也众说纷纭... 稳定经济增长在合理的区间是2020年乃至未来中长期中国宏观调控与经济发展的目标。而学术界对未来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可能处于什么样的水平上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对深化体制改革能获得多大增长潜能以及潜能的结构分布也众说纷纭。在学理分析方面,体制改革增长红利如何定性估计和定量测算,有无逻辑可寻和恰当的分析方法也需要认真探讨,以使改革决策科学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化体制改革 决策科学化 中国宏观调控 学理分析 增长红利 经济潜在增长率 稳定经济增长 定量测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民需求不足解释及其改革扩张对稳定增长的展望——基于二元差值的一个分析方法和框架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天勇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4,共14页
中国自2012年以来,由于出口需求和居民购买住宅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下降,经济增长在需求侧约束方面下行压力增大。用二元体制标准值与扭曲值及差值分析法,基于需求增长函数,在原有流体内生变量基础上,引入流动闸口变量,即将差... 中国自2012年以来,由于出口需求和居民购买住宅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下降,经济增长在需求侧约束方面下行压力增大。用二元体制标准值与扭曲值及差值分析法,基于需求增长函数,在原有流体内生变量基础上,引入流动闸口变量,即将差值作为分析的主要内生变量,以此建立解释需求侧经济增长下行,仿真推演需求侧体制改革对潜能释放的一个思路和框架性数理逻辑与计算方法,并对历史体制扭曲和经济增长损失,以及体制改革与未来经济增长潜能进行了关联分析,结论是需要要素市场化和土地房屋资产化供给侧改革,与人口流动迁移、城乡土地和住宅交易及分配、居住多元以抑制高房价,对居民收入转移和提高民生支出等需求侧体制改革统筹推进,缺一不可。如果改革协同并进展顺利,未来15年中国经济中位水平可实现5.5%的增长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体制经济 标准值 扭曲值 居民消费 经济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力资本对地区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肖吴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0-28,共9页
基于Hansen(1999)提出的面板门槛效应模型,选取2002-2016年全国六大地理区域人力资本水平和劳动收入份额的相关数据,以城镇化水平作为门槛变量,研究了人力资本对劳动收入份额的非线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处于哪个地理区域,提高人... 基于Hansen(1999)提出的面板门槛效应模型,选取2002-2016年全国六大地理区域人力资本水平和劳动收入份额的相关数据,以城镇化水平作为门槛变量,研究了人力资本对劳动收入份额的非线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处于哪个地理区域,提高人力资本水平都有利于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但以城镇化水平作为门槛变量,人力资本水平对劳动收入份额存在门槛效应,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力资本水平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正向影响会变小。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力资本 劳动收入份额 城镇化 面板门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