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原湿地若尔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变化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26
1
作者 邓茂林 田昆 +1 位作者 杨永兴 王进琼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8-62,共5页
基于3S技术,应用Fragstats软件对高原湿地若尔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0、2000和2007年3期TM解译图进行分析,研究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动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退化沼泽为若尔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景观基底,2007年达保护区总面积的48.05%... 基于3S技术,应用Fragstats软件对高原湿地若尔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0、2000和2007年3期TM解译图进行分析,研究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动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退化沼泽为若尔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景观基底,2007年达保护区总面积的48.05%。保护区建立前后的10 a间(1990—2000年),湖泊、河流、沼泽面积萎缩,主要演变为退化沼泽和草甸,退化沼泽、草甸和灌丛面积分别增加1 978.60、2 559.09和824.27 hm2,斑块数减少,景观破碎度和异质性降低,聚合度和优势度增加;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2000—2007年),河流面积小幅恢复,但湿地退化仍是主要趋势,湖泊和沼泽面积持续减小,草场面积持续增加,沙地面积增加1 929.00 hm2,斑块数增加,聚合度和优势度下降,景观破碎度和异质性回升。气候变暖等自然因素和人为排水疏干、过度放牧、无序旅游、基础建设等干扰影响是湿地退化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湿地 若尔盖 景观格局变化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干扰程度下高原湿地纳帕海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特征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陆梅 田昆 +2 位作者 张仕艳 莫剑峰 原海红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783-2788,共6页
采用In-situ野外取样技术与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对不同人为干扰程度下滇西北高原湿地纳帕海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人为活动干扰下,湿地类型从原生沼泽向沼泽草甸-草甸-垦后湿地逆向演替,F检验显示土壤脲... 采用In-situ野外取样技术与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对不同人为干扰程度下滇西北高原湿地纳帕海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人为活动干扰下,湿地类型从原生沼泽向沼泽草甸-草甸-垦后湿地逆向演替,F检验显示土壤脲酶、蛋白酶和蔗糖酶活性在各类型湿地间差异显著(F脲酶=14.246,F蛋白酶=13.760,F蔗糖酶=15.392),表现为垦后湿地>沼泽草甸>草甸>原生沼泽,过氧化氢酶活性差异不显著(F过氧化氢酶=2.697),且与上述三种水解酶变化规律不同。(2)F检验显示,土壤细菌数量差异显著(F细菌=10.883),呈现沼泽草甸>草甸>垦后湿地>原生沼泽;土壤真菌与放线菌数量差异显著(F真菌=18.032,F放线菌=15.078),呈现沼泽草甸>垦后湿地>草甸>原生沼泽。(3)回归分析表明,土壤脲酶与过氧化氢酶极显著正相关。在草甸湿地类型中,土壤脲酶、蔗糖酶、蛋白酶间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土壤酶活性虽与微生物数量相性不显著。(4)纳帕海湿地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变化是对人为不同干扰类型与强度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湿地 纳帕海 人为干扰 土壤酶活性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高原4种湿地植物群落对生活污水TP、COD净化效果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黄余春 田昆 +1 位作者 岳海涛 葛潇霄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3-37,共5页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选取小黑三棱+杉叶藻+荇菜、水葱+睡菜+荇菜、菰+荸荠+荇菜和香蒲+睡菜+眼子菜等4种云南高原常见湖滨湿地植物群落作为试验材料在净化槽中进行水质净化模拟研究。结果表明,4种湿地植物群落对生活污水TP(总磷)和COD(...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选取小黑三棱+杉叶藻+荇菜、水葱+睡菜+荇菜、菰+荸荠+荇菜和香蒲+睡菜+眼子菜等4种云南高原常见湖滨湿地植物群落作为试验材料在净化槽中进行水质净化模拟研究。结果表明,4种湿地植物群落对生活污水TP(总磷)和COD(化学需氧量)都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各植物群落对TP和COD的去除率均显著高于无植物对照组(P<0.05);但不同群落之间净化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水葱+睡菜+荇菜群落对TP去除效果显著优于其他3种群落(P<0.05),去除率达到94.72%,与该群落挺水植物水葱的生长特性密切相关;植物群落能有效促进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各群落对TP和COD去除的贡献率分别为32.73%~49.63%和14.76%~20.46%;湿地运行过程中,COD的去除效果存在不稳性和波动性。在湖滨带的恢复与重建过程中,适当增加挺水植物的比例,能有效促进湿地对TP和COD的净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高原湿地 植物群落 生活污水 净化效果 化学需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高原剑湖茭草湿地湖滨带对入湖泥沙截留效果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李卫东 刘云根 +2 位作者 田昆 梁启斌 刘惠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1期17643-17645,17685,共4页
以滇西北高原的剑湖茭草湿地湖滨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生活污水纳污河流-永丰河,农业面源污染纳污河流-金龙河和面山泥沙地表径流汇集河流-格美江河口的茭草湿地湖滨带迎水面和背水面采样监测分析,研究湖滨带对入湖泥沙的拦截效果... 以滇西北高原的剑湖茭草湿地湖滨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生活污水纳污河流-永丰河,农业面源污染纳污河流-金龙河和面山泥沙地表径流汇集河流-格美江河口的茭草湿地湖滨带迎水面和背水面采样监测分析,研究湖滨带对入湖泥沙的拦截效果。结果表明,剑湖茭草湿地湖滨带对各入湖河流泥沙拦截效果较好,且夏秋季节的拦截效果为冬春季节的2~4倍。同时,剑湖茭草湿地湖滨带通过对入湖泥沙的拦截作用能有效减少外源氯、磷污染物进入水体,从而达到对剑湖水环境保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湖 茭草湿地湖滨带 拦截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高原纳帕海湿地湖滨带优势植物凋落物分解特征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郭绪虎 田昆 +3 位作者 肖德荣 董瑜 刘令聪 杨浩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0-205,共6页
选取滇西北高原纳帕海湿地湖滨带优势植物茭草(Zizania caducifolia)、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和刘氏荸荠(Heleocharis liouana)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网袋法对凋落物的分解动态进行研究,并分析了凋落物的初始化学组成。结果表明:3... 选取滇西北高原纳帕海湿地湖滨带优势植物茭草(Zizania caducifolia)、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和刘氏荸荠(Heleocharis liouana)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网袋法对凋落物的分解动态进行研究,并分析了凋落物的初始化学组成。结果表明:3种凋落物都表现出随时间进程残留率有逐渐减少的趋势,但残留率并不与时间呈线性相关。水葱凋落物残留率(70.5%)显著高于茭草(56%)和刘氏荸荠(52.5%)(P﹤0.05),茭草与刘氏荸荠凋落物残留率无显著差异。不同凋落物分解速率存在差异。刘氏荸荠分解速率最大、茭草其次、水葱最小,平均分解速率常数k值分别为0.067、0.062和0.039。3种凋落物在不同时段分解速率存在差异,凋落物的分解与温度的关系非常密切,随着温度升高,分解速率加快,且呈线性增长。此外,3种凋落物在C、N组成上也存在显著差异,但没有发现凋落物分解速率与凋落物本身C、N、C/N间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帕海湿地 湖滨带 优势植物 凋落物 分解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高原常见湖滨湿地植物群落对生活污水氮的净化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黄余春 田昆 +1 位作者 岳海涛 杨扬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59-363,共5页
湿地植物具有净化水质的特殊功能,研究不同湿地植物群落对生活污水净化效果及机理,对退化湿地的恢复与人工湿地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选取小黑三棱+杉叶藻+荇菜(Com.Sparganium simplex+Hippuris vulgaris+Nymphoidespeltat... 湿地植物具有净化水质的特殊功能,研究不同湿地植物群落对生活污水净化效果及机理,对退化湿地的恢复与人工湿地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选取小黑三棱+杉叶藻+荇菜(Com.Sparganium simplex+Hippuris vulgaris+Nymphoidespeltatum)、水葱+睡菜+荇菜(Com.Scirpus validus+Menyanthes trifoliate+Nymphoides peltatum)、菰+荸荠+荇菜(Com.Zizaniacaduciflora+Heleocharis yunnanensis+Nymphoides peltatum)和香蒲+睡菜+眼子菜(Com.Typha przewalskii+Menyanthestrifoliate+Potamogeton distinctus)等4种云南高原常见湖滨湿地植物群落作为实验材料进行水质净化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植物都能较好的适应生活污水环境,各植物全株氮质量分数在12.37~19.55 mg.g-1之间,各群落植物氮累积量为229~269 mg.m-2,对生活污水脱氮贡献率为10.11%~11.21%;各群落对生活污水TN的去除率都在75%以上,均显著高于无植物对照组(P<0.05),其中水葱+睡菜+荇菜(Scirpus validus+Menyanthes trifoliate+Nymphoides peltatum)群落对生活污水TN去除效果显著优于其他3种群落(P<0.05),去除率高达(93.79±1.27)%;试验期间,各群落污水N03--N与TN浓度之间显著负相关(r=–0.597,P<0.05),能很好的揭示氮的去除过程;各群落植物净增生物量与群落TN累积量显著正相关(r=0.953,P<0.05),表明收割植物可充分发挥湿地植物的脱氮潜力;植物群落能有效增强和促进湿地系统对污水中氮的净化能力,各植物群落对污水TN去除贡献率在29.24%~43.57%之间,群落内植物生长特性及其种间关系是各植物群落水质净化效果存在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湿地 湖滨 植物群落 生活污水 脱氮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高原湿地退化与恢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珂 杨永兴 +4 位作者 杨杨 韩大勇 杨宇明 田昆 张昌兵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6714-6716,6719,共4页
高原湿地是我国重要湿地类型之一,生态环境功能独特,极具研究价值。总结了中国高原湿地退化与退化湿地恢复研究进展,并提出了高原湿地退化研究主要优先领域及退化湿地恢复与保护对策。
关键词 高原湿地 湿地科学 湿地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湿地纳帕海4种湿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特征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陆梅 田昆 莫剑锋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1-245,共5页
采用实地调查与In-situ取样技术及室内实验分析,对滇西北高原湿地纳帕海现存4种湿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人为活动干扰下,湿地类型从原生沼泽向沼泽草甸、草甸和垦后湿地演替,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 采用实地调查与In-situ取样技术及室内实验分析,对滇西北高原湿地纳帕海现存4种湿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人为活动干扰下,湿地类型从原生沼泽向沼泽草甸、草甸和垦后湿地演替,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呈现明显的衰减下降,其中有机质下降54.06g/kg,全氮下降1.96g/kg。(2)经F检验结果表明:4种湿地利用类型中土壤微生物总数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沼泽草甸>草甸>垦后湿地>原生沼泽;土壤真菌和放线菌呈相同的变化趋势,为沼泽草甸>垦后湿地>草甸>原生沼泽;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变化均具有明显的空间层次现象,即随土层加深而降低,表聚性明显。(3)除原生沼泽之外的3种湿地利用类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4)人为干扰加速纳帕海湿地的逆向演替进程,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特征的变化是对人为不同干扰类型与强度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湿地 纳帕海 利用类型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帕海高原湖泊湿地面山不同地类坡面径流产沙特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周祥 赵一鹤 +2 位作者 张洪江 陈奇伯 田昆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1-85,共5页
为了探索纳帕海高原湖泊湿地面山不同地类的水土流失规律,采用坡面径流小区观测法,对坡面不同地类的产流与产沙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和荒草地有较好的调节径流和减少土壤侵蚀的作用,坡耕地的产流量分别是二者的3.6倍和2.... 为了探索纳帕海高原湖泊湿地面山不同地类的水土流失规律,采用坡面径流小区观测法,对坡面不同地类的产流与产沙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和荒草地有较好的调节径流和减少土壤侵蚀的作用,坡耕地的产流量分别是二者的3.6倍和2.7倍,产沙量分别为二者的13.8倍和6.7倍;云杉人工幼林地的产流产沙量分别比坡耕地减少42.2%和81.2%。不同地类的坡面产沙量均随径流量的增加呈线性增加,且坡耕地显著相关。人工林不宜树种单一,乔灌草结合的空间配置方式是水土保持防护林营造的目标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帕海 土地利用类型 径流产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区湿地水文多功能性定量评估——以若尔盖湿地白河流域为例
10
作者 吴燕锋 倪炳波 +4 位作者 董李勤 张昆 章清松 孙嘉豪 章光新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46-1058,共13页
黄河源区湿地在维系区域及黄河下游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深入探究黄河源区湿地如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影响流域水文过程,对区域湿地恢复与保护和水资源综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若尔盖湿地白河流域为研究区,构建了耦... 黄河源区湿地在维系区域及黄河下游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深入探究黄河源区湿地如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影响流域水文过程,对区域湿地恢复与保护和水资源综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若尔盖湿地白河流域为研究区,构建了耦合湿地模块的HYDROTEL模型,基于有、无湿地情景的水文过程模拟,定量评估了2000—2022年流域湿地对径流、洪水、干旱和水源涵养的影响,揭示了流域湿地的水文多功能性。结果表明:白河流域湿地降低了径流的不均匀性和变异性,对径流分配不均匀系数、完全调节系数、集中程度和月变幅的影响效应分别为-11.7%、-9.18%、-8.39%和-20.84%;在研究时段内,流域湿地发挥着削减洪水和缓解干旱的作用,对3月流量、7月流量、年最大洪峰流量和Q_(5)流量的影响强度分别为-741.6×10^(4)、-2427.8×10^(4)、-1398.9×10^(4)和-324.5×10^(4) m^(3),对Q_(95)和基流的影响强度分别为19.9×10^(4)和5.8×10^(4) m^(3)。此外,湿地对流域蓄水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效应分别为30.6%和19.8%。因此,白河流域湿地发挥着重要的径流调节、洪水削减、干旱延缓和水源涵养提升的功能。本研究定量评估了白河流域湿地的水文多功能性,研究思路方法和研究结果可从水文功能提升视角为若尔盖湿地恢复与保护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水文模拟 水文功能 定量评估 白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化对高原湿地植物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吴晓燕 田昆 《绿色科技》 2016年第10期125-127,132,共4页
指出了高原湿地作为一种特殊生态系统在维持生态平衡中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高原湿地由于地理隔离和地形封闭的特性,其在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同时也成为更为敏感和脆弱的地带。全球气候变化是导致高寒地区湿地生态系统... 指出了高原湿地作为一种特殊生态系统在维持生态平衡中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高原湿地由于地理隔离和地形封闭的特性,其在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同时也成为更为敏感和脆弱的地带。全球气候变化是导致高寒地区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引起环境变劣、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重要因素。探讨了全球气候变暖,大气CO_2浓度升高以及环境胁迫3个因素对高原湿地植物的影响,以期为全球气候变化对高原湿地植物的影响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高原湿地植物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高原剑湖茭草湿地湖滨带对农业面源N·P污染净化效果研究 被引量:23
12
作者 李卫东 刘云根 +2 位作者 田昆 梁启斌 刘惠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2期18294-18296,18350,共4页
通过在滇西北开展高原剑湖茭草湿地湖滨带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研究,得出湖滨带对来源于农业面源污染纳污河流—金龙河水体中N、P污染净化效果,并结合湖滨带对农田废水中N、P污染净化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位于滇西北高原的剑湖茭草湿地... 通过在滇西北开展高原剑湖茭草湿地湖滨带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研究,得出湖滨带对来源于农业面源污染纳污河流—金龙河水体中N、P污染净化效果,并结合湖滨带对农田废水中N、P污染净化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位于滇西北高原的剑湖茭草湿地湖滨带对金龙河水体中的N、P污染净化效果较好,尤其在农业生产行为活动较频繁的夏秋季节,茭草湿地湖滨带对金龙河水体中N素和P素的污染净化效果分别可达55.8%~62.52%和59.47%~69.81%。剑湖茭草湿地湖滨带对剑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起到较好效果,并最终为保护剑湖水环境污染起到重要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高原湿地 茭草湖滨带 农业面源污染 净化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5-2019年香格里拉市高寒草甸景观格局和潜在生产力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晓蓉 崔媛 +5 位作者 张勇 许建伟 岳海涛 吴凯婷 曾昊 武慧敏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6,共11页
基于Landsat冬季遥感影像,提取1995-2019年香格里拉市高寒草甸的空间分布范围并计算草甸景观格局指数、根据水热条件估算高寒草甸的潜在净初级生产力(NPP),分析上述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995-2019... 基于Landsat冬季遥感影像,提取1995-2019年香格里拉市高寒草甸的空间分布范围并计算草甸景观格局指数、根据水热条件估算高寒草甸的潜在净初级生产力(NPP),分析上述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995-2019年香格里拉市气候呈暖干化趋势,社会经济指标快速发展。整体来看,香格里拉市高寒草甸面积从1995年1 058.73 km^(2)下降到2019年755.35 km^(2),草甸潜在NPP从96.1×10^(4) t/a下降到58.7×10^(4) t/a,这2个指标与区域平均气温、人口数量、第一产业GDP、第二产业GDP、第三产业GDP和大家畜存栏量呈负相关,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分区域来看,草甸面积和潜在NPP的变化过程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且这种异质性与气候暖干化的空间异质性高度重合。香格里拉市高寒草甸景观呈破碎化趋势,破碎化程度与气温和社会经济指标呈正相关,与降水量呈负相关。在气候暖干化和人为干扰强度增加的背景下,香格里拉市高寒草甸正在经历明显的退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格里拉 高寒草甸 景观格局 净初级生产力 气候暖干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和扑草净联合暴露对蚯蚓的生态毒性效应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超超 武军 +1 位作者 杨迈 孙仕仙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31,共10页
为探究重金属镉和农药扑草净单一及联合作用对土壤动物的生化毒性和细胞毒性,以赤子爱胜蚓为受试生物,研究了镉、扑草净单一及联合暴露对其乙酰胆碱酯酶(Ach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以及蚯蚓生长、繁殖、... 为探究重金属镉和农药扑草净单一及联合作用对土壤动物的生化毒性和细胞毒性,以赤子爱胜蚓为受试生物,研究了镉、扑草净单一及联合暴露对其乙酰胆碱酯酶(Ach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以及蚯蚓生长、繁殖、回避行为和体腔细胞DNA损伤的情况。结果表明:滤纸法得到扑草净对蚯蚓24 h和48 h的半致死浓度(LC_(50))为66.72 mg/kg和29.41 mg/kg,分别是镉的11.03倍和12.67倍;镉与扑草净联合暴露下随染毒时间延长蚯蚓体内AchE、SOD活性均受到显著抑制;复合污染导致蚯蚓的氧化损伤程度加强,MDA含量均高于单一处理组;联合暴露21 d内蚯蚓体质量没有显著抑制,但繁殖能力显著降低,回避反应较为显著;镉-扑草净联合暴露会引起蚯蚓体腔细胞DNA损伤,且与二者复合污染浓度存在剂量-效应关系。镉-扑草净联合暴露对蚯蚓产生更为严重的毒害,加重了机体的氧化应激效应,受到的环境胁迫作用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扑草净 复合污染 酶活性 DNA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稻田湿地土壤磷吸附和释放研究可视化分析
15
作者 夏欣 宋维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234-239,245,共7页
在稻田湿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对磷的吸附和释放特征在作物生长以及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CiteSpace软件对1992—2022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有关磷的吸附和释放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和计量分析,总结了稻田湿地磷的输入与输... 在稻田湿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对磷的吸附和释放特征在作物生长以及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CiteSpace软件对1992—2022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有关磷的吸附和释放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和计量分析,总结了稻田湿地磷的输入与输出概况、梳理磷的吸附和释放研究的发展脉络、利用普赖斯理论计算核心作者群体以及追溯探讨磷的吸附和释放在稻田湿地中的主要研究热点与应用情况。结果显示,1992—2022年有关磷的吸附和释放研究有1130篇文献,发文量整体趋势呈波浪式上升状态,大量学者对该领域愈发关注。对核心研究人员进行分析发现,以上海海洋大学林伟健、詹艳慧等为中心的研究团队发文量居于榜首,但不同作者之间合作较少。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后可将磷的吸附和释放研究内容分为4类,主要涉及在磷形态分布、磷的吸附和释放的影响因素、土壤吸附和释放磷能力的评估以及利用数学模型探讨磷的吸附和释放过程4个方面。稻田湿地中磷的迁移转化与磷流失的环境风险问题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覆盖技术和生物炭的使用是今后的研究趋势,将成为大量学者重点研究方向。有关磷的吸附释放研究愈发受到重视,发文量以及研究方向不断上升和扩散,在稻田湿地中的应用研究还不够广泛,各研究机构和学者之间要不断加强进一步的合作探讨,利用新技术促进稻田湿地的农业资源利用和推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湿地 土壤 吸附 释放 CITE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高原主要湿地挺水植物净化氮、磷效应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许国云 段宗亮 田昆 《山东林业科技》 2014年第2期1-6,51,共7页
实验选取滇西北高原湿地4种典型挺水植物,茭草、菖蒲、香蒲、水葱进行室内净化效率试验,通过对4种植物净化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的比较研究,为云南省污染湖泊治理的人工湿地构建提供科学依据。在对茭草、菖蒲、香蒲、水葱四种挺水... 实验选取滇西北高原湿地4种典型挺水植物,茭草、菖蒲、香蒲、水葱进行室内净化效率试验,通过对4种植物净化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的比较研究,为云南省污染湖泊治理的人工湿地构建提供科学依据。在对茭草、菖蒲、香蒲、水葱四种挺水植物的室内净化效率试验研究中发现,茭草对TN的平均去除率为69.3%;TP平均去除率为75.2%;氨氮平均去除率为76.4%;正磷酸盐平均去除率为74.7%;COD平均去除率为69.4%。香蒲对TN的平均去除率为60.1%;TP的平均去除率为66.3%;氨氮平均去除率为69.8%;正磷酸盐平均去除率为64.3%;COD平均去除率为60.3%。菖蒲对TN的平均去除率为56.2%;TP平均去除率为61.7%;氨氮平均去除率为64.7%;正磷酸盐平均去除率为62.4%;COD平均去除率为57.9%。水葱对TN的平均去除率为51.9%;TP平均去除率为57.8%;氨氮平均去除率为60.7%;正磷酸盐平均去除率为57.4%;COD平均去除率为53.8%,表明4种挺水植物具有较好的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4种主要挺水植物中,茭草对氮、磷的总体净化效率最高、香蒲次之、菖蒲第3、水葱第4。运用湿地植物净化水体中的氮、磷是一项既能处理污染,又能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生态工程,人工湿地构建中植物选择是基础,研究为我国高原污染湖泊湿地的治理、修复、重建以及保护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湖湿地 模拟实验 生活污水 挺水植物 净化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帕海湿草甸和沼泽化草甸植物群落生物量分配差异及养分机制研究
17
作者 毕晓婷 杨浚恒 +5 位作者 崔海军 宋维峰 赵旭燕 王婷婷 普靖媛 元素瑶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7,共10页
以纳帕海湿草甸和沼泽化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实验,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2种草甸的生物量分配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使用冗余分析、蒙特卡罗置换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探索土壤理化性质与生物量分配的关系。... 以纳帕海湿草甸和沼泽化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实验,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2种草甸的生物量分配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使用冗余分析、蒙特卡罗置换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探索土壤理化性质与生物量分配的关系。结果表明:1)沼泽化草甸和湿草甸的生物量分配整体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01),沼泽化草甸地下生物量(BGB)、总生物量(TB)和根冠比(R/S)显著高于湿草甸(P<0.05),二者的地上生物量(AGB)无显著差异;2)沼泽化草甸的土壤总碳(TC)、总有机碳(TOC)、无机碳(IC)、碱解氮(AN)、电导率(EC)、体积含水量(SVWC)显著高于湿草甸(P<0.05),而土壤pH和速效钾(AK)显著低于湿草甸(P<0.05),二者间的土壤总氮(TN)、总磷(TP)、总钾(TK)、有效磷(AP)无显著差异;3)土壤总碳(TC)与地下生物量(BGB)、总生物量(TB)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总钾(TK)与地上生物量(AGB)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速效钾(AK)与地下生物量(BGB)、总生物量(TB)呈显著负相关(P<0.05)。纳帕海湿草甸和沼泽化草甸的生物量分配存在显著差异,土壤总碳(TC)、总钾(TK)和速效钾(AK)与生物量分配特征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帕海 湿草甸 沼泽化草甸 生物量分配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东亚地区安息香科的物种分布研究
18
作者 和正华 杨华 +2 位作者 吴海洋 陈佳福 田斌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4-131,共8页
通过收集安息香科物种的分布数据确定其现实物种分布格局,利用MaxEnt模型预测其过去、现在和未来(2050年、2070年)的潜在分布来评估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鉴定出安息香科各物种的长期稳定避难所,并根据这些物种长期稳定避难所的分布格局... 通过收集安息香科物种的分布数据确定其现实物种分布格局,利用MaxEnt模型预测其过去、现在和未来(2050年、2070年)的潜在分布来评估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鉴定出安息香科各物种的长期稳定避难所,并根据这些物种长期稳定避难所的分布格局识别了安息香科物种优先保护区域并提出保护建议。结果表明:安息香科物种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区域位于黔桂湘三省交界,向四周逐渐降低。限制该类群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最冷月份最低温度、日温度平均范围和土壤类型。从当前到2050年,有70.45%的物种潜在适生区面积减小,29.55%的物种潜在适生区面积增加,评估为易危和濒危的各有2种;到2070年,有79.55%的物种潜在适生区面积减少,20.45%的物种潜在适生区面积增加,评估为易危的有11种,濒危的有4种,极危的有1种。安息香科的长期稳定避难所主要分布在滇东南、桂北、黔桂交界处、湘桂交界处、湘南、粤湘赣三省交界处等地。滇东南、贵州西部和北部及黔桂湘三省交界的区域可以保护约50%的受威胁物种。安息香科物种将受到气候变化的强烈影响,建议使用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及时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息香科 物种分布 MaxEnt模型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达措国家公园保护优先区识别与核心保护区效能评估
19
作者 曾昊 张勇 苏旭坤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7094-7104,共11页
厘清国家公园尺度上保护优先区的空间分布及核心保护区的保护效能,对国家公园体系的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以普达措国家公园为例,基于MaxEnt模型模拟重点保护物种的分布,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识别生态系统类型,并使用生态系... 厘清国家公园尺度上保护优先区的空间分布及核心保护区的保护效能,对国家公园体系的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以普达措国家公园为例,基于MaxEnt模型模拟重点保护物种的分布,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识别生态系统类型,并使用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模型(InVEST)评估其功能,通过Zonation模型依次识别单一因素及集成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保护优先区,并评估核心保护区的保护效能与保护空缺。结果表明:(1)保护优先区主要集中在公园西侧,以碧塔海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为中心向外辐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保护优先区存在约24.3%的空间重叠。(2)在重要物种保护类别方面,综合核心保护区对保护哺乳动物、植物和鸟类的保护效果分别为54.0%、48.8%和38.9%。在重要生态系统服务方面,综合核心保护区对水源涵养、碳储量、生境质量和土壤保持的覆盖率分别为63.1%、58.5%、63.4%和31.4%。(3)综合核心保护区覆盖了51.2%的集成保护优先区,且存在较大保护空缺,Ⅰ级、Ⅱ级和Ⅲ级保护优先区的保护空缺面积占公园比例分别为4.2%、5.2%和5.3%。研究可为国家公园尺度上保护优先区与空缺识别及分区优化提供科学参考和方法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达措国家公园 核心保护区效能 保护优先区 生态系统服务 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增温对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湖滨带优势植物的光和CO2利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1
20
作者 刘振亚 张晓宁 +4 位作者 李丽萍 王行 张贇 孙梅 肖德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7821-7832,共12页
大气增温对湿地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是近年来生态学界关注的热点。采用开顶式生长室(Open-top chambers,OTCs)模拟大气增温((2.0±0.5)℃,(3.5±0.5)℃),研究增温对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纳帕海湖滨带2种优势植物(茭草Z... 大气增温对湿地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是近年来生态学界关注的热点。采用开顶式生长室(Open-top chambers,OTCs)模拟大气增温((2.0±0.5)℃,(3.5±0.5)℃),研究增温对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纳帕海湖滨带2种优势植物(茭草Zizania caduciflora,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的光和CO_2利用以及光合碳同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增温对不同植物的光和CO_2利用能力以及碳同化速率的影响存在种间差异。增温显著降低了茭草的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光能利用幅(LSP-LCP)、CO_2饱和点(CSP)、CO_2利用幅(CSP-CCP)以及最大净光合速率(P_(max)),却显著增加了其CO_2补偿点(CCP);相反,增温显著提高了黑三棱的LSP、(LSP-LCP)以及最大净光合速率(P_(nmax)),而显著降低了其LCP,但对其CO_2利用参数无显著影响。(2)2种植物的光和CO_2利用能力对增温的响应存在季节性差异。不同温度处理下,茭草在6、8月的LSP和(LSP-LCP)均显著高于10月的对应值,其P_(nmax)也随生长期的增加而降低;黑三棱的光响应参数在不同生长季间无显著差异,其P_(nmax)在8月最高,而在6月和10月相对较低。(3)温度因子与茭草的光能利用参数均呈负相关,而与黑三棱的光能利用参数均呈正相关。本研究的温度因子中,日间积温对P_(nmax)和(LSP-LCP),年均温和最低温对(CSP-CCP)值的影响最为显著。本研究进一步表明,气候变暖对滇西北高原湿地湖滨带优势植物光合作用存在影响,但不同物种间存在差异响应,这种差异响应可能导致湿地生态系统植被结构的改变,其有关生态过程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高原 大气增温 湖滨带优势植物 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