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巨大不修复肩袖损伤(IMRCTs)常导致肩部疼痛及活动受限,影响肩关节的生物力学功能。近年来开展的上囊重建术(SCR)和肩峰下球囊植入术(SBS)旨在通过填充物效应增加肩峰下距离(AHD),以期改善肩关节功能。然而,通过填充物效应恢复AHD...目的巨大不修复肩袖损伤(IMRCTs)常导致肩部疼痛及活动受限,影响肩关节的生物力学功能。近年来开展的上囊重建术(SCR)和肩峰下球囊植入术(SBS)旨在通过填充物效应增加肩峰下距离(AHD),以期改善肩关节功能。然而,通过填充物效应恢复AHD是否能够改善肩关节外展能力尚不清楚。方法采用9例肩关节标本,通过动态生物力学平台模拟正常肩关节、IMRCT、两次对折阔筋膜SCR、4次对折阔筋膜SCR、4 mm SBS和8 mm SBS手术。评估了SCR和SBS对AHD和肩关节外展角度、肩峰下压力、肱骨头上移等生物力学影响。所有数据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评估不同模拟条件下的差异。结果与完整条件相比,IMRCT显著降低了肩关节外展角度(从10 N的Δ-9.7°到90 N的Δ-11.6°;P<0.05)。虽然SCR和SBS手术能够将AHD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8 mm SBS手术:Δ+2.6 mm,P<0.001;4次对折阔筋膜的SCR:Δ+1.2 mm,P=0.039),但它们并没有改善肩关节外展功能(P>0.05)。此外,8 mm SBS手术和4次对折阔筋膜的SCR条件下的最大接触力显著增加。结论SCR和SBS可有效恢复AHD,但无法改善肩关节外展功能,且增加了肩峰下压力,加剧移植物撞击磨损。临床上需要重新思考利用填充物效应恢AHD的手术策略,评估SCR和SBS手术的有效性。展开更多
目的步态是人体步行的姿态和行为特征,反映了神经和运动系统的协调能力。帕金森病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伴有步态功能障碍,现有步态分析设备成本高昂、操作复杂,难以在临床应用。本研究旨在开发一套可穿戴系统对神经系统病变患者的运...目的步态是人体步行的姿态和行为特征,反映了神经和运动系统的协调能力。帕金森病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伴有步态功能障碍,现有步态分析设备成本高昂、操作复杂,难以在临床应用。本研究旨在开发一套可穿戴系统对神经系统病变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定量评估。方法提出一种Lab-in-Shoe智能鞋系统,通过集成惯性测量单元和鞋内薄膜压力传感器,利用零速修正算法完成双足位置和姿态的解算,从而测量步态典型时空参数。该系统在临床进行初步应用,招募了7名健康受试者和15名帕金森病患者进行8 m长的Timed Up and Go(TUG)测试。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分与步长(r=-0.88,P<0.001)和步速(r=-0.84,P<0.001)存在显著负相关性。Hoehn-Yahr分级与步长(r=-0.75,P<0.001)和步速(r=-0.70,P<0.001)存在显著负相关性。将6类显著相关的步态参数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评分与步态参数的回归模型(R2=0.8149,P<0.001,RMSE=10.14)。结论本研究通过Lab-in-shoe智能鞋系统采集、分析帕金森病患者的步态参数;初步结果显示能有效区分不同阶段患者的步态异常,随着疾病加重,步长、步速均呈现明显下降的特征;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也表明步态参数与帕金森病情严重程度存在强关联性。未来有望将该系统应用于神经系统病变患者的诊断、康复。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导航下骺开放(physeal bar resection,PBR)治疗儿童创伤性胫骨远端骺早闭所致踝内翻畸形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骺开放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2002年6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儿童创...目的分析导航下骺开放(physeal bar resection,PBR)治疗儿童创伤性胫骨远端骺早闭所致踝内翻畸形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骺开放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2002年6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儿童创伤性胫骨远端骺早闭所致踝内翻,并接受导航下骺开放患儿的临床资料。统计其性别、年龄、受伤机制、骨桥形态、受伤至手术时间、骺阻滞方式、截骨方式、畸形矫正时间,并测量胫骨远端外侧角(lateral distal tibial angle,LDTA)。根据患儿影像学资料,将其分为骺开放成功组及骺开放失败组;以男12岁、女10岁为界,将患儿分为高生长潜力组、低生长潜力组;结合其他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骺开放成功的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3例患儿,手术时年龄(9.1±2.5)岁,随访32.0(22.0,54.0)个月,受伤至接受骺开放时间为18.0(13.0,28.0)个月。高生长潜力组共47例,其中男30例、女17例;低生长潜力组共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所有患儿接受导航下骺开放手术,同期行胫骨远端外侧骺阻滞25例,同期行截骨11例。骺开放成功组术前LDTA为(108.1±5.5)°,骺开放失败组术前LDTA为(112.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9,P=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生长潜力(OR=15.122,95%CI:2.076~110.159,P=0.007)和术前LDTA(OR=0.855,95%CI:0.755~0.969,P=0.014)是骺开放是否成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儿童创伤性胫骨远端骺早闭所致踝内翻畸形的骺开放治疗具有挑战性,生长潜力、术前LDTA是影响手术结果的重要因素。准确评估骺板功能及生长潜力、合理手术决策、导航术中精确操作以及术后严密随访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巨大不修复肩袖损伤(IMRCTs)常导致肩部疼痛及活动受限,影响肩关节的生物力学功能。近年来开展的上囊重建术(SCR)和肩峰下球囊植入术(SBS)旨在通过填充物效应增加肩峰下距离(AHD),以期改善肩关节功能。然而,通过填充物效应恢复AHD是否能够改善肩关节外展能力尚不清楚。方法采用9例肩关节标本,通过动态生物力学平台模拟正常肩关节、IMRCT、两次对折阔筋膜SCR、4次对折阔筋膜SCR、4 mm SBS和8 mm SBS手术。评估了SCR和SBS对AHD和肩关节外展角度、肩峰下压力、肱骨头上移等生物力学影响。所有数据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评估不同模拟条件下的差异。结果与完整条件相比,IMRCT显著降低了肩关节外展角度(从10 N的Δ-9.7°到90 N的Δ-11.6°;P<0.05)。虽然SCR和SBS手术能够将AHD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8 mm SBS手术:Δ+2.6 mm,P<0.001;4次对折阔筋膜的SCR:Δ+1.2 mm,P=0.039),但它们并没有改善肩关节外展功能(P>0.05)。此外,8 mm SBS手术和4次对折阔筋膜的SCR条件下的最大接触力显著增加。结论SCR和SBS可有效恢复AHD,但无法改善肩关节外展功能,且增加了肩峰下压力,加剧移植物撞击磨损。临床上需要重新思考利用填充物效应恢AHD的手术策略,评估SCR和SBS手术的有效性。
文摘目的步态是人体步行的姿态和行为特征,反映了神经和运动系统的协调能力。帕金森病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伴有步态功能障碍,现有步态分析设备成本高昂、操作复杂,难以在临床应用。本研究旨在开发一套可穿戴系统对神经系统病变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定量评估。方法提出一种Lab-in-Shoe智能鞋系统,通过集成惯性测量单元和鞋内薄膜压力传感器,利用零速修正算法完成双足位置和姿态的解算,从而测量步态典型时空参数。该系统在临床进行初步应用,招募了7名健康受试者和15名帕金森病患者进行8 m长的Timed Up and Go(TUG)测试。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分与步长(r=-0.88,P<0.001)和步速(r=-0.84,P<0.001)存在显著负相关性。Hoehn-Yahr分级与步长(r=-0.75,P<0.001)和步速(r=-0.70,P<0.001)存在显著负相关性。将6类显著相关的步态参数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评分与步态参数的回归模型(R2=0.8149,P<0.001,RMSE=10.14)。结论本研究通过Lab-in-shoe智能鞋系统采集、分析帕金森病患者的步态参数;初步结果显示能有效区分不同阶段患者的步态异常,随着疾病加重,步长、步速均呈现明显下降的特征;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也表明步态参数与帕金森病情严重程度存在强关联性。未来有望将该系统应用于神经系统病变患者的诊断、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