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型黄曲霉毒素检测仪的研制 被引量:2
1
作者 徐静 张宁 +4 位作者 田宏哲 王丹 李妍 刘慧颖 曹际娟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99-304,共6页
针对当前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中,中低端仪器无法实现多组分定量分析,高端仪器因价格高、体积大而无法在小型实验室推广的现状,开展了黄曲霉毒素专用检测仪的研制工作。设计并搭建了基于胶束电动色谱-发光二极管诱导荧光检测系统的仪器架... 针对当前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中,中低端仪器无法实现多组分定量分析,高端仪器因价格高、体积大而无法在小型实验室推广的现状,开展了黄曲霉毒素专用检测仪的研制工作。设计并搭建了基于胶束电动色谱-发光二极管诱导荧光检测系统的仪器架构,对关键光学元件等进行了组合选择,以紫外发光二极管为光源,BP 365和BP 430分别为光源和荧光滤光片,多模石英光纤传导荧光信号,光电倍增管检测信号,并对胶束电动分离系统的缓冲溶液成分等进行了优化,实现了常见6种黄曲霉毒素的基线分离。在0.1-10μg/L浓度范围内,标准溶液的浓度与荧光响应的峰面积之间呈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峰面积的日内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0%-2.4%,日间RSD为5.1%-6.0%。对6种黄曲霉毒素的检出限为0.3-0.8μg/kg,加标回收率为85.3%-97.0%。该仪器具有体积小、造价低、无需衍生化反应及大量有机试剂等特点,适用于食品中多种黄曲霉毒素的同时定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曲霉毒素 荧光 发光二极管 检测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茯砖茶香气成分的SPME-GC-TOF-MS分析 被引量:28
2
作者 颜鸿飞 王美玲 +3 位作者 白秀芝 朱绍华 戴华 李拥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176-180,共5页
采用单因素对比试验方法确定固相微萃取湖南茯砖茶中香气成分的优化条件,并结合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鉴定湖南茯砖茶香气组分。结果表明: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分析湖南茯砖茶香气成分的最佳条件为DVB/CAR/PDMS萃... 采用单因素对比试验方法确定固相微萃取湖南茯砖茶中香气成分的优化条件,并结合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鉴定湖南茯砖茶香气组分。结果表明: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分析湖南茯砖茶香气成分的最佳条件为DVB/CAR/PDMS萃取头(50/30μm)、萃取温度80℃和萃取时间60 min。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从3个茯砖茶中共分离鉴定出93种香气成分,占检出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0%以上,主要由酮类、醛类、碳氢类、杂氧类、醇类、酸类、酯类、含氮类8类化合物构成。在鉴定出的香气化合物中共有香气组分50个,其中含量较高的组分有反,反-2,4-庚二烯醛、甲基庚烯酮、2-戊基呋喃、香叶基丙酮、3,5-辛二烯-2-酮(E,E)、6-甲基-3,5-庚二烯-2-酮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 湖南茯砖茶 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管电泳/发光二极管诱导荧光法测定麻黄中麻黄碱与伪麻黄碱含量 被引量:5
3
作者 徐静 李军 +3 位作者 胡强 陈嵘 李妍 曹际娟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77-981,共5页
基于麻黄碱及伪麻黄碱衍生物的光谱及化学性质,设计并构建了毛细管电泳/发光二极管诱导荧光检测系统。对关键光学元件进行组合选择,以蓝光发光二极管为光源,BP 470和BP 530分别为光源滤光片和荧光滤光片,光电倍增管检测信号,并对电泳分... 基于麻黄碱及伪麻黄碱衍生物的光谱及化学性质,设计并构建了毛细管电泳/发光二极管诱导荧光检测系统。对关键光学元件进行组合选择,以蓝光发光二极管为光源,BP 470和BP 530分别为光源滤光片和荧光滤光片,光电倍增管检测信号,并对电泳分离系统的缓冲溶液、分离电压等参数进行优化;以FITC为衍生试剂,10 mmol/L Na2B4O7+16 mmol/L SDS为缓冲溶液,12 kV电压下可实现麻黄中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基线分离。在0.25~10 mg/L范围内,麻黄碱和伪麻黄碱标准溶液的质量浓度与荧光响应的峰高之间呈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其检出限分别为0.38μg/L和0.29μg/L,峰高的日内重复性(RSD)分别为2.0%和2.2%,日间重复性(RSD)分别为5.4%和5.1%。将该方法用于中药麻黄中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测定,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4%和1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黄碱 伪麻黄碱 毛细管电泳 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炼工序对辣椒油中16种多环芳烃含量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建华 杨君 王兴华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1-44,共4页
采用凝胶渗透色谱净化结合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GC-MS/MS)法研究了辣椒油在不同精炼工序中16种多环芳烃(PAHs)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辣椒毛油经过脱酸、脱色和脱臭加工工序后所含16种PAHs含量逐渐减少,其中脱色工序影响最显著,... 采用凝胶渗透色谱净化结合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GC-MS/MS)法研究了辣椒油在不同精炼工序中16种多环芳烃(PAHs)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辣椒毛油经过脱酸、脱色和脱臭加工工序后所含16种PAHs含量逐渐减少,其中脱色工序影响最显著,苯并(a)芘含量从毛油的3.4μg/kg降至成品油的0.4μg/kg。同时发现采用活性炭和高岭土混合吸附剂在较高温度下脱色,可显著降低辣椒油中PAHs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辣椒油 精炼 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