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非虚构写作:现实有着不可辩驳的力量
被引量:4
- 1
-
-
作者
冯骥才
-
机构
全国政协
国务院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委员会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
-
出处
《写作》
2018年第7期5-10,共6页
-
文摘
非虚构文学是非虚构写作的一种,"非虚构"扎根于历史与现实,有着让人无可辩驳的力量。从写作思维上来说,"非虚构"是对已有事物的发现,而不是从无到有的创造。但是,非虚构文学也是一种文学,它在"现实"中寻找典型性、审美形象,并通过细节描写和语言锤炼将"现实"中的文学价值充分表现出来。非虚构文学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阐释也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
非虚构写作
非虚构文学
口述史
非物质文化遗产
-
Keywords
Non-fiction Writing
Non-fiction Literature
Oral Histor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冯骥才:文化痛疼了,你要先痛疼
- 2
-
-
作者
冯骥才
-
机构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委员会
国家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
出处
《流行色》
2018年第2期4-11,共8页
-
文摘
文化疼痛了,你要先疼痛;如果文化疼痛了你还不痛,那就坏了。我们太不在乎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连文化人都不在乎我们自己的文化,还老说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这是不是有点虚伪呢?知识分子在整个文化自觉里面应该有一个概念,就是文化先觉。纵横:冯先生,您在20世纪80年代发表的小说《神鞭》《三寸金莲》影响极大,其主旨是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劣根性”,而您从90年代开始从事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却强调传统文化的保守和传承,从表面上看这种态度是矛盾的,逻辑上并不自洽,您自己是如何看待这种矛盾的?
-
关键词
文化人
冯骥才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自觉
知识分子
文化遗产
疼痛
年代
-
分类号
TU984.2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