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0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的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业资源分布驱动力研究
1
作者 姚紫荆 杨晓明 +1 位作者 吴峰 田思泉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3-162,共10页
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是我国在南太平洋的最主要渔获物种,其资源分布受多种因子驱动,且一些因子间对资源分布影响存在交互效应。为了探寻长鳍金枪鱼渔业资源分布的关键驱动力、驱动因子的区域差异和驱动因子交互效应,采用中国2... 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是我国在南太平洋的最主要渔获物种,其资源分布受多种因子驱动,且一些因子间对资源分布影响存在交互效应。为了探寻长鳍金枪鱼渔业资源分布的关键驱动力、驱动因子的区域差异和驱动因子交互效应,采用中国2015—2019年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船渔捞日志数据和相关海洋环境数据,使用地理探测器分别探测南太平洋全域、西部海域A区(范围为0°~40°S、150°~180°E)和东部海域B区(范围为0°~40°S、180°~130°W)的主要驱动单因子和交互因子。结果显示:从全海域角度,纬度因子是渔业资源分布最大驱动因子,其解释力为0.5343;环境驱动因子中150 m东西向流速和200 m东西向流速为主要驱动因子,解释力分别为0.3305和0.3222。驱动力交互效应显示:全域内,某些月份的纬度因子与150 m东西向流速因子交互作用呈显著的非线性增强;A区内,年份因子和水温因子具有较强烈的交互效应;B区内,月份因子和盐度因子存在较强烈的交互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地理探测器是一种分析资源分布驱动力的有效手段,可为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业资源养护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鳍金枪鱼 南太平洋 地理探测器 环境驱动因子 交互效应 分区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渔业数据的印度洋大眼金枪鱼CPUE标准化研究
2
作者 张天蛟 信佳 +2 位作者 宋利明 袁红春 宋博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9-140,共12页
为了解不同空间尺度、环境因子及捕捞策略对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标准化的影响,基于3种空间分辨率的渔业数据: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IOTC)5°×5°、1°×1°数据以及我国延... 为了解不同空间尺度、环境因子及捕捞策略对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标准化的影响,基于3种空间分辨率的渔业数据: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IOTC)5°×5°、1°×1°数据以及我国延绳钓渔业0.1°×0.1°的统计数据,针对我国延绳钓捕捞渔船在印度洋的作业区域,对比分析了海洋立体环境因子(包括0~500 m水深的温度、盐度、溶解氧浓度和温跃层深度)以及不同捕捞策略下的物种组成等因子对大眼金枪鱼CPUE标准化的影响。在标准化模型中,将5°、1°以及0.1°网格的地理面积作为模型权重。结果表明,在3种空间分辨率下,增加海洋立体环境因子、物种组成因子、采用网格面积作为模型权重能够显著提高CPUE标准化模型的拟合度;其中,温跃层深度和240 m深度的溶解氧浓度在CPUE标准化模型中的重要性较高;物种组成因子从空间上区分了不同捕捞策略下的物种关系,能够提高CPUE标准化的准确性;使用网格面积作为模型权重,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捕捞努力量和鱼群丰度,应在CPUE标准化模型中加以考虑。研究结果可为精准评估金枪鱼渔业资源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眼金枪鱼 多尺度渔业数据集 CPUE标准化 海洋立体环境因子 物种组成因子 网格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S数据在远洋渔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许振琦 汪金涛 +2 位作者 雷林 吴峰 陈新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7-247,共11页
远洋渔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由于远离陆地和港口,缺少有效的观测和监管手段,影响了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船舶自动监控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是现代船舶必备的航海设备,该设备产生的数据具有覆盖范围广、精... 远洋渔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由于远离陆地和港口,缺少有效的观测和监管手段,影响了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船舶自动监控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是现代船舶必备的航海设备,该设备产生的数据具有覆盖范围广、精度高等特征,已成为研究远洋渔业的重要数据源。介绍了AIS数据的特性及其处理方法和国内外AIS技术的发展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综述了AIS在远洋渔业中的主要应用进展,包括AIS数据在远洋渔业中的3种主要应用方向及对应的研究方法,即渔船作业状态识别与中心渔场预报、远洋渔船监管与非法捕捞行为监测和海洋环境保护与海洋栖息地管理,通过对比论述了各研究方法的优缺点。最后对AIS数据在远洋渔业应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总结,对相关的研究方法所存在缺点和不足进行探讨,提出了AIS数据应用于远洋渔业的优化方向,以期为远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S数据 远洋渔业 捕捞状态 渔场预报 IUU 海洋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四五”上海市远洋渔业科技发展思路与重点任务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谢峰 张敏 陈新军 《水产科技情报》 2021年第3期161-165,共5页
为响应国家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远洋渔业的目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远洋渔业科技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产业技术发展趋势,研究了“十四五”上海市远洋渔业科技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重大任务,提出在“十四五”期间,上海市远洋渔业科技发展应通过... 为响应国家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远洋渔业的目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远洋渔业科技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产业技术发展趋势,研究了“十四五”上海市远洋渔业科技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重大任务,提出在“十四五”期间,上海市远洋渔业科技发展应通过产学研用联盟进行协同创新,重点在远洋渔业资源分布和渔场形成机制的基础研究、远洋渔业捕捞与加工的关键技术及装备体系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下的远洋渔业资源评估前沿问题研究、现代化远洋渔业专业渔船的标准化体系等若干关键技术和基础前沿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志性成果,为增强对远洋渔业资源的认知能力、开发能力、利用能力、掌控能力提供支撑,增强科技贡献率,向远洋渔业强省(市)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洋渔业 “十四五” 上海市 科技发展思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石微化学技术在鱼类生境履历重建中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高春霞 黄慧娴 +2 位作者 赵静 马金 李建华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3-172,共10页
研究鱼类活动踪迹的手段有很多,早期研究者通过渔业统计数据分析洄游鱼类的活动路径,徐兆礼等[1-3]根据10余年捕捞统计资料,推测了鱼类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的位置和范围,绘制出我国近海海域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大黄鱼(Larimi... 研究鱼类活动踪迹的手段有很多,早期研究者通过渔业统计数据分析洄游鱼类的活动路径,徐兆礼等[1-3]根据10余年捕捞统计资料,推测了鱼类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的位置和范围,绘制出我国近海海域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和小黄鱼(L.polyactis)的洄游路线。然而,渔业捕捞数据属于非独立数据,基于渔业统计数据分析的方法要求数据量大,且对数据质量要求也较高,极大限制了洄游路线估计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石 微量元素 稳定同位素 生境履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邻近水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及其污染源的识别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磊 魏天琦 +3 位作者 马继坤 信朝忠 蒋玫 陈新军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2,共10页
根据2022年3月和10月对长江口邻近水域14个调查站位的监测结果,研究了表层沉积物6种重金属(Cu、Zn、Pb、Cd、Hg、As)的时空分布特征,评价了其污染现状,分析探讨了其影响机理及来源。结果显示,2022年3月,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 根据2022年3月和10月对长江口邻近水域14个调查站位的监测结果,研究了表层沉积物6种重金属(Cu、Zn、Pb、Cd、Hg、As)的时空分布特征,评价了其污染现状,分析探讨了其影响机理及来源。结果显示,2022年3月,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Cu(28.23±6.04)mg·kg^(-1),Zn(52.21±17.59)mg·kg^(-1),Pb(25.34±7.56)mg·kg^(-1),Cd(0.67±0.25)mg·kg^(-1),Hg(0.073±0.066)mg·kg^(-1),As(10.79±4.20)mg·kg^(-1);2022年10月,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Cu(27.52±6.15)mg·kg^(-1),Zn(50.59±18.52)mg·kg^(-1),Pb(19.71±8.56)mg·kg^(-1),Cd(0.64±0.24)mg·kg^(-1),Hg(0.081±0.046)mg·kg^(-1),As(10.97±4.48)mg·kg^(-1)。从时间上看,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含量的季节差异较小;从空间上看,6种重金属含量总体上呈现由近岸向远岸递减的趋势。结果表明,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整体较轻,Pb、Cd、As在部分调查站位存在一定的污染。水动力学过程是决定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的主要因素,陆源输运是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表层沉积物 污染评价 污染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racePro的秋刀鱼LED集鱼灯水下照度研究
7
作者 花传祥 乔敏 +2 位作者 李非 朱清澄 王祥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6-173,共8页
LED集鱼灯是秋刀鱼(Cololabis saira)等光诱渔业重要的捕捞设备之一,其灯光配置和照度分布直接影响捕捞产量和渔获效率。LED灯光光束具有聚集性和指向性,安装倾角的变化显著影响水下光场照度分布。为了进一步提升捕捞效率,减少不必要的... LED集鱼灯是秋刀鱼(Cololabis saira)等光诱渔业重要的捕捞设备之一,其灯光配置和照度分布直接影响捕捞产量和渔获效率。LED灯光光束具有聚集性和指向性,安装倾角的变化显著影响水下光场照度分布。为了进一步提升捕捞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损耗,以秋刀鱼商用LED集鱼灯为研究对象,基于TracePro光学仿真软件构建了集鱼灯的三维发光模型。通过数值模拟方法,计算了水下照度场分布特征,并定量分析了不同水层中100~200 lx有效照度区间所对应水体的有效照明面积和体积。结果表明:1)在45°、60°、75°3个安装倾角下,水槽试验的实测值与TracePro拟合值无显著差异(p>0.05),验证了所建的灯具发光模型有较高的可靠性;2)在同一倾角下,随着水深的增加,有效水体面积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3)在30°、45°、60°和75°4个安装倾角下,有效水体深度分别为2.4、2.1、1.8和1.4 m;4)在0°~90°倾角范围内,有效水体体积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其中30°~40°倾角区间可获得最大的有效水体体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鱼灯 秋刀鱼 光诱渔业 TracePro软件 水下照度 照度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潮主轴与产卵场位置的叠加态对西北太平洋日本鲭资源补充量影响的模拟研究
8
作者 李曰嵩 杨宗达 +2 位作者 余为 潘灵芝 张瑜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2-211,共10页
为探究黑潮对于西北太平洋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输运分布和补充量的具体动力学影响机制,运用基于个体的生物-海洋耦合模型,采取拉格朗日质点追踪技术模拟西北太平洋日本鲭早期生活史过程。结果显示:2008—2016年间的西北太平洋日... 为探究黑潮对于西北太平洋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输运分布和补充量的具体动力学影响机制,运用基于个体的生物-海洋耦合模型,采取拉格朗日质点追踪技术模拟西北太平洋日本鲭早期生活史过程。结果显示:2008—2016年间的西北太平洋日本鲭的补充量存在较大波动,4月中下旬为每年日本鲭生长补充的关键时期。黑潮主轴与西北太平洋日本鲭产卵场在补充量的关键时期(4月中下旬)的叠加态可以归纳为两种典型情况,即贯穿态与绕行态。贯穿态时日本鲭的最终资源补充量较高,绕行态时则相反。分析认为,贯穿态时,日本鲭仔幼鱼输运分布海域的流速较慢,导致其仔幼鱼向东输送的距离较近,垂向输运的水层深度也较浅,仔幼鱼分布更集中于靠近黑潮一侧,使其所处水温较高,生长率较高,死亡率较低,最终导致资源补充量较高;绕行态时,其动力学机制与贯穿态相反。研究结果可为预测当年西北太平洋日本鲭资源补充量的丰歉情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主轴 西北太平洋 日本鲭 补充量 基于个体模型 产卵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体长世代分析法的秋刀鱼渔业资源评估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方磊 花传祥 朱清澄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7,共10页
秋刀鱼(Cololabis saira)分布于西北太平洋亚热带到温带海域,是中国远洋渔业主要的捕捞对象之一。为探究其资源状况,根据2014—2018年西北太平洋秋刀鱼的渔获体长组成和生物学数据,对体长世代分析(Length-based cohort analysis,LCA)模... 秋刀鱼(Cololabis saira)分布于西北太平洋亚热带到温带海域,是中国远洋渔业主要的捕捞对象之一。为探究其资源状况,根据2014—2018年西北太平洋秋刀鱼的渔获体长组成和生物学数据,对体长世代分析(Length-based cohort analysis,LCA)模型和基于生物量的体长世代分析(Biomass-based length-cohort analysis,B-LCA)模型进行性能检验和敏感性分析,并利用蒙特卡洛(Monte Carlo)方法估算模型参数、秋刀鱼资源量、捕捞死亡系数以及最大持续产量。结果表明:1)在5、10和15 mm体长间隔下,LCA和B-LCA模型均表现出优秀的拟合能力,且在5 mm体长间隔下,2种模型的拟合能力均更强;2)LCA模型对于以尾数为单位的渔业数据表现更佳,B-LCA模型对于以质量为单位的渔业数据表现更佳;3)LCA和B-LCA模型对生长因子(b)、渐近体长(L∞)的变化均较敏感,且对b的敏感程度更高;4)LCA模型估算的2014—2018年秋刀鱼平均资源质量约为65.93×10^(4)~171.51×10^(4) t,捕捞死亡系数为0.5292,最大持续产量为37.73×10^(4) t,而B-LCA模型估算的平均资源质量约为47.88×10^(4)~126.25×10^(4) t,捕捞死亡系数为0.5405,最大持续产量为33.02×10^(4) t。2种模型估算的最大持续产量均低于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North Pacific Ocean Commission,NPFC)各成员国年均产量(40.98×10^(4) t),表明2014—2018年秋刀鱼资源处于过度捕捞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刀鱼 渔获体长组成 LCA模型 B-LCA模型 资源量 最大持续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集鱼灯在海洋渔业中的发展趋势及热点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英 孔祥洪 +2 位作者 黄小双 陈新军 刘必林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17,共15页
随着海洋渔业的快速发展,集鱼灯作为一种生态友好、低碳且高效的关键设备,在提升捕捞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集鱼灯技术在过去二十年的发展趋势、主要贡献者及研究热点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 随着海洋渔业的快速发展,集鱼灯作为一种生态友好、低碳且高效的关键设备,在提升捕捞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集鱼灯技术在过去二十年的发展趋势、主要贡献者及研究热点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及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考察了该领域的发文量、主要研究机构、学科领域、核心作者和主要研究方向等关键指标,全面展示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及研究重点的变化趋势,揭示了集鱼灯技术的演变路径。研究结果显示:1)该领域年发文量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但在2018年后国内外发文量呈现相反的趋势。2)中国和日本是集鱼灯研究的主要贡献国,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沿海高校及科研院所。3)国内研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2004年至2013年偏重光诱捕捞的出海测试,而2012年至2022年则逐渐聚焦于集鱼灯合理配置、照度模型及照度分布等方面的研究。国际上,研究大致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2003—2009年)聚焦于基础理论研究和早期技术探索;第二阶段(2010—2016年)转向节能减耗和光源技术革新,以响应环保需求的提升;第三阶段(2020年以后)关注集鱼灯性能优化及其生态影响,贴合全球可持续渔业发展的趋势。研究表明,集鱼灯技术已从传统光源逐步转向更加可持续、节能的技术,未来研究方向将集中在光因子对集群行为的深入研究、三维光场可视化技术的应用以及集鱼灯实际应用效能提升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鱼灯 海洋渔业 发展趋势 文献计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印度洋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灯光罩网渔业CPUE标准化研究
11
作者 叶思齐 陆化杰 +2 位作者 张弼强 赵懋林 倪振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58-1267,共10页
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是渔业资源评估的前提和基础,为了更好地评估西北印度洋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资源丰度,掌握鸢乌贼资源分布与时空因子及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利用广义线性模型(GLM)和用广义加性模型(GAM),... 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是渔业资源评估的前提和基础,为了更好地评估西北印度洋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资源丰度,掌握鸢乌贼资源分布与时空因子及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利用广义线性模型(GLM)和用广义加性模型(GAM),结合时空因子及海洋环境因子对2015~2021年西北印度洋鸢乌贼灯光罩网渔业CPUE进行标准化研究,并评价各因子对CPUE的影响。GLM模型结果显示,6个变量对CPUE影响显著,依次为年份(Year)、月份(Month)、经度(lon)、纬度(lat)、海表面温度(SST)、叶绿素a浓度(chl a);依次加入六个显著变量构建GAM模型,并通过对不同GAM模型的AIC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包含6个变量的GAM模型AIC值最小且模型最优,对CPUE偏差的解释率为37.80%。研究表明,西北印度洋鸢乌贼高CPUE主要出现在9月至翌年3月期间,13°N~20°N、58°E~66°E、SST为26.0~29.0°C、chl a为0.07~0.73 mg/m^(3)的海域内。整体而言,基于GLM模型和GAM模型对西北印度洋鸢乌贼灯光罩网渔业CPUE标准化研究,能够较好地反映鸢乌贼资源的丰度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西北印度洋 灯光罩网渔业 CPUE标准化 广义线性模型 广义加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十年禁渔”初期长江口水域渔业资源的变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成功 王婷 +1 位作者 韩东燕 赵静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3-143,共11页
为了解长江“十年禁渔”期间长江口水域渔业资源的变动,研究基于2017—2023年长江口水域渔业资源调查数据,从资源量、优势种、群落多样性等方面分析了禁渔前后长江口水域渔业资源的变动情况。结果表明, 2017—2023年间,长江口水域共监... 为了解长江“十年禁渔”期间长江口水域渔业资源的变动,研究基于2017—2023年长江口水域渔业资源调查数据,从资源量、优势种、群落多样性等方面分析了禁渔前后长江口水域渔业资源的变动情况。结果表明, 2017—2023年间,长江口水域共监测到渔业资源126种,其中鱼类68种,虾蟹类43种,软体动物15种,禁渔前后渔业资源种类和资源量存在明显的变化。禁渔前(2017—2020年)长江口渔业资源状况持续衰退,种类数由2017年的37种降低到2019年的30种,资源丰度由2017年的0.56 kg/(kn·h)降低到2019年的0.25 kg/(kn·h);禁渔后(2021—2023年)种类数及资源丰度呈上升趋势,种类数上升至2023年的86种,资源丰度上升至5.20 kg/(kn·h)。长江口水域优势种由禁渔前的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安氏白虾(Exopalaemon annandalei)等甲壳类为主转变为禁渔后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刀鲚(Coilia nasus)、凤鲚(Coilia mystus)等鱼类为主,表明长江口鱼类的资源有所恢复。2017—2023年,长江口水域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不一致, ShannonWiener呈现逐步升高的趋势, Margalef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 Peilou指数历年来波动较小。随着禁渔政策的持续,长江口水域渔业资源逐步向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渔业资源 十年禁渔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 I基因的西北太平洋日本鳀群体遗传结构研究
13
作者 宋成辉 徐蓓韵 +2 位作者 刘洋 刘必林 王丛丛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9,共10页
为了解西北太平洋海域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的群体遗传结构,更好地对其进行资源开发和管理,利用线粒体CO I基因对西北太平洋海域8个日本鳀群体共203尾样本进行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变异研究。结果显示,8个群体总的单倍型多样性指... 为了解西北太平洋海域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的群体遗传结构,更好地对其进行资源开发和管理,利用线粒体CO I基因对西北太平洋海域8个日本鳀群体共203尾样本进行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变异研究。结果显示,8个群体总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9508±0.0083,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为0.00670±0.00027,总体呈现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水平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水平。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99.26%的遗传变异发生在群体内部;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_(st))均小于0.05,表明群体间不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基因流N_(m)数值较大(10.19910~无穷大),表明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核酸错配分布图呈现明显单峰,推测西北太平洋日本鳀在历史上可能经历过快速的群体扩张事件,群体扩张时间大约发生在0.260 Ma前。西北太平洋海域的洋流活动可能是导致日本鳀群体间遗传分化小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议在日本鳀渔业资源管理上,可将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日本鳀群体作为一个管理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鳀 CO I基因 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西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产力-敏感性分析的中西太平洋延绳钓渔业对海龟影响的风险评估
14
作者 秦智榛 石一茜 +1 位作者 戴小杰 吴峰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4-242,共9页
中西部太平洋海龟种群数量因金枪鱼渔业兼捕而快速下降的状况受到广泛关注。由于渔业统计资料匮乏,难以运用标准的资源评估方法对兼捕种类进行评估。根据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WCPFC)2013—2022年统计数据,运用生产力-敏感性分析(produc... 中西部太平洋海龟种群数量因金枪鱼渔业兼捕而快速下降的状况受到广泛关注。由于渔业统计资料匮乏,难以运用标准的资源评估方法对兼捕种类进行评估。根据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WCPFC)2013—2022年统计数据,运用生产力-敏感性分析(productivity-susceptibility analysis,PSA)方法,对中西太平洋的海龟种群遭受金枪鱼延绳钓渔业影响的风险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中西太平洋6种海龟皆处于中风险或高风险状态,风险值从低到高依次为:平背龟(Natator depressus)2.93、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3.04、太平洋丽龟(Lepidochelys olivacea)3.07、绿海龟(Chelonia mydas)3.35、蠵龟(Caretta caretta)3.49、棱皮龟(Dermochelys coriacea)3.62。其中,棱皮龟种群受延绳钓渔业影响而遭受过度捕捞的潜在风险最高,平背龟的风险最低。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平均最大体长(average maximum size)、渔具相遇率(encounterability)、捕捞选择性(selectivity)及捕获后死亡率(post-capture mortality)4个属性是海龟物种PSA风险值差异的主要来源,敏感性指数对海龟物种遭受风险的影响更大。研究结果可为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渔业的管理和海龟资源养护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龟 PSA 延绳钓 中西太平洋 兼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综合科学调查的中西太平洋菲律宾以东公海渔业资源初步分析
15
作者 淡雅婷 刘必林 +1 位作者 叶旭昌 刘志良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8-201,共14页
为了解中西太平洋海域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状况,基于2021—2023年上海海洋大学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淞航号”开展的远洋渔业资源综合科学调查,对中西太平洋菲律宾以东公海延绳钓渔获物、鱼卵仔稚鱼和浮游动植物等资源的数量、丰度、种类... 为了解中西太平洋海域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状况,基于2021—2023年上海海洋大学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淞航号”开展的远洋渔业资源综合科学调查,对中西太平洋菲律宾以东公海延绳钓渔获物、鱼卵仔稚鱼和浮游动植物等资源的数量、丰度、种类等进行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共成功完成257个站点的资源调查,其中使用延绳钓的资源调查累计渔获量5178.13 kg、364尾,渔获物21种,主要经济种类为蓝枪鱼(Makaira mazara)、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大眼金枪鱼(T.obesus)、黄鳍金枪鱼(T.albacares)和鲣(Katsuwonus pelamis)。鱼卵和仔稚鱼资源调查发现,在纬度较高海域鱼卵和仔稚鱼丰度较高,其中丰度最高的调查站点分别为97枚·1000 m^(-3)和3359尾·1000 m^(-3)。浮游植物调查发现,其总丰度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升高,靠近西北侧的调查海域中浮游植物丰度高于东南侧的调查海域。受极端气候影响,2023年混合层溶解氧饱和度低于其他年份,而海表温度、盐度和最大叶绿素a浓度高于其他年份。研究结果可为西太平洋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以及科学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绳钓 鱼卵仔稚鱼 浮游动植物 渔业资源 水文环境 独立于渔业的调查 中西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12S rRNA的南极鱼亚目鱼类物种鉴定研究
16
作者 王晓谕 彭祖焜 +3 位作者 朱久阳 黄开 朱国平 王丛丛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3-555,共13页
南极鱼亚目鱼类种类繁多,且同科鱼类在外形特征上相似,为对其进行准确的物种鉴定,于2021-2023年在CCLAMR48.1亚区和48.2亚区收集了101尾南极鱼类,利用DNA条形码技术,从分子水平分析南极鱼亚目鱼类间的系统进化关系,并验证了12SrRNA基因... 南极鱼亚目鱼类种类繁多,且同科鱼类在外形特征上相似,为对其进行准确的物种鉴定,于2021-2023年在CCLAMR48.1亚区和48.2亚区收集了101尾南极鱼类,利用DNA条形码技术,从分子水平分析南极鱼亚目鱼类间的系统进化关系,并验证了12SrRNA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对南极鱼亚目鱼类物种鉴定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采集的101尾鱼类包括3科13属13种,13种南极鱼类的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39 1,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的11.7倍,符合作为DNA条形码的基本要求。NJ进化树拓扑结构显示,除了头带冰鱼(Chaenocephalus aceratus)和眼斑雪冰鱼(Chionodraco rastrospinosus),其余序列均能形成独立的单支,同科物种聚类在一支上,具有较高的节点支持率。综上所述,基于线粒体12SrRNA基因的DNA条形码能够对南极鱼亚目鱼类进行准确的物种鉴定,在科的水平上展现出清晰的系统进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鱼亚目 12S rRNA DNA条形码 物种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茎柔鱼胃含物分析的东南太平洋饵料生物多样性研究
17
作者 李露 林东明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84,共13页
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基础,而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长期动态监测面临挑战。为探究东南太平洋鱿钓渔场的生物多样性特征,以茎柔鱼(Dosidicus gigas)作为生物采集器,调查了该海域生物多样性的时空分布,并采用广义相加混合效... 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基础,而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长期动态监测面临挑战。为探究东南太平洋鱿钓渔场的生物多样性特征,以茎柔鱼(Dosidicus gigas)作为生物采集器,调查了该海域生物多样性的时空分布,并采用广义相加混合效应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ixed-Effects Models,GAMMs)分析了生物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20个胃样本中共鉴定出43个物种,其中辐鳍鱼纲27种,头足纲8种,腹足纲7种,软甲纲1种。生物多样性指数呈显著的空间分布差异,Margalef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呈从大洋海域向近海海域递增的趋势;生物多样性指数季节性差异虽不显著,但春季生物多样性指数相对较高;生物多样性指数与叶绿素a浓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海平面高度和净初级生产力呈正相关,而与海表温度无显著关联。研究表明,东南太平洋鱿钓渔场生物多样性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季节间相对稳定,其时空分布差异是生境异质性和海域环境动态变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柔鱼 胃含物分析 生物多样性 鱿钓渔场 东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关联和聚类分析的南极渔业资源利用评价
18
作者 赵海伦 朱国平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4-495,共12页
南极渔业资源利用格局的研究对于推动南极治理进程、完善渔业资源管理制度和维护我国南极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ommiss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Antarctic Marine Living Resources,CCAMLR)公布... 南极渔业资源利用格局的研究对于推动南极治理进程、完善渔业资源管理制度和维护我国南极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ommiss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Antarctic Marine Living Resources,CCAMLR)公布的渔业数据(1969-2021年),采用灰色关联分析评估各国南极渔业资源利用程度;并运用聚类分析对资源利用主体之间的同质性与差异性进行探究,从横向与纵向两个视角评价南极渔业资源的利用情况,最后结合我国南极磷虾渔业管理现状提出中国方案。结果显示,纵向上,26个国家渔业资源利用程度可大致分为两个梯度,其中第I梯度包括了关联度较高的前苏联、法国、新西兰等国家,而关联度位于后段的13个国家(含中国)则归为第II梯度;横向上,各国南极渔业具备自身独特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同质性,聚类结果分为6簇且与实际渔业情况较吻合。研究表明,南极渔业呈现出有梯度、有差距的多边发展格局;我国的南极渔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未来需加大科研力度、深化国际合作、形成产业多元发展且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资源养护格局,为南极渔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渔业 渔业资源 南极磷虾 资源利用 养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种分布模型的鲸鲨全球空间分布与保护空缺研究
19
作者 王笑 刘凯宇 +2 位作者 李增光 万荣 赵林林 《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2-632,共11页
鲸鲨是地球上现存最大的鱼类,从赤道至亚热带和温带海域均有分布,在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维持中具有重要生态意义。全面了解鲸鲨的空间分布格局,探讨不同环境因子与其分布之间的关系,对鲸鲨种群的保护和管理至关重要。利用包含10种建模算法... 鲸鲨是地球上现存最大的鱼类,从赤道至亚热带和温带海域均有分布,在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维持中具有重要生态意义。全面了解鲸鲨的空间分布格局,探讨不同环境因子与其分布之间的关系,对鲸鲨种群的保护和管理至关重要。利用包含10种建模算法的集成物种分布模型,结合鲸鲨出现记录点(来源于OBIS、GBIF、iNaruralist数据库)和6个环境变量,对鲸鲨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同时探讨人类活动(如捕捞压力)对鲸鲨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海面温度、离岸距离和表层叶绿素a浓度3个环境因素对鲸鲨分布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模型预测,鲸鲨潜在栖息地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沿岸水域,涵盖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巴西东部以及大西洋远岸区域,且鲸鲨大西洋种群和印度洋-太平洋种群存在一定的生态位分化。在未来气候情景下,鲸鲨分布范围存在向高纬度海域扩散的趋势。此外,捕捞压力与鲸鲨预测分布区的叠加分析表明,西太平洋、东印度洋、东南亚沿海、非洲东岸和中美洲周边海域的鲸鲨容易受到人类捕捞活动的干扰,存在较高的误捕风险。保护空缺分析结果表明,当前仅16.44%的鲸鲨分布区位于保护区内,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为17.51%~22.58%,存在明显的保护空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鲸鲨 物种分布模型 气候变化 捕捞影响 生态分化 保护空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中心渔场的月间变动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陈春光 张敏 +3 位作者 邹晓荣 陆奇巍 许啸 梁严威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0-67,共8页
根据2003年~2011年中国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大型拖网渔捞数据和海表温度(SST)数据,利用ArcGIS 10.0绘制渔场产量重心时空分布图,用最短距离法对中心渔场进行聚类,对智利竹筴鱼渔场月间重心变动规律及其与SST之间的... 根据2003年~2011年中国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大型拖网渔捞数据和海表温度(SST)数据,利用ArcGIS 10.0绘制渔场产量重心时空分布图,用最短距离法对中心渔场进行聚类,对智利竹筴鱼渔场月间重心变动规律及其与SST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月份的变化,中心渔场从3月开始由南逐渐向西北方向移动,到10月之后逐渐向东南方向移动。3月~6月渔场主要分布在80°W^90°W、40°S^45°S,最适宜SST为12~14℃;7月~8月渔场主要分布在80°W^90°W、35°S^40°S,SST为13~14℃;9月~10月渔场分布为85°W^95°W、30°S^35°S,SST这15~16℃;11月~12月渔场分布在90°W^95°W、30°S^40°S,SST为16~17℃;而1月~2月渔场分布在85°W^95°W、35°S^45°S,最适宜SST为16~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利竹筴鱼 渔场 海表温度 东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