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筛选马氏珠母贝肉酶解产物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肽
1
作者 夏小雨 温财兴 +7 位作者 曹文红 秦小明 李钰金 林海生 陈忠琴 郑惠娜 朱国萍 高加龙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3-150,共8页
本研究采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I converting enzyme,ACE)为蛋白配体,分析马氏珠母贝肉蛋白酶解产物(protein hydrolysate of Pinctada martensii,PHPM)超滤组分与配体的结合情况,利用质谱鉴定结合肽... 本研究采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I converting enzyme,ACE)为蛋白配体,分析马氏珠母贝肉蛋白酶解产物(protein hydrolysate of Pinctada martensii,PHPM)超滤组分与配体的结合情况,利用质谱鉴定结合肽段的氨基酸序列后,筛选潜在抑制ACE活性强的肽段进行合成,研究其体外ACE抑制活性、抑制类型及多肽与ACE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PHPM分子质量在3 000~5 000 Da的超滤组分与ACE蛋白具有较强的结合信号,在结合物质的肽序列中优选出4种具有潜在活性的ACE抑制肽进行合成,其中多肽SLPWPMKPMNLIE的半数抑制浓度最低,并且通过氢键与ACE蛋白C端结构域的疏水口袋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珠母贝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肽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酶抑制动力学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子对接技术的牡蛎酶解产物中免疫调节肽筛选及其抗氧化作用
2
作者 吴虹颖 黄倩倩 +2 位作者 秦小明 曹文红 林海生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85-192,共8页
该研究基于分子对接技术筛选牡蛎提取物中的免疫活性肽,并通过体外实验探究其免疫调节和抗氧化作用。在分子对接结果中,LLQLGSGR(OP1)和DNSIAMESMK(OP2)肽段与Toll样受体2和Toll样受体4的结合能分别为-7.7、-6.1 kcal/mol和-6.3、-4.1 k... 该研究基于分子对接技术筛选牡蛎提取物中的免疫活性肽,并通过体外实验探究其免疫调节和抗氧化作用。在分子对接结果中,LLQLGSGR(OP1)和DNSIAMESMK(OP2)肽段与Toll样受体2和Toll样受体4的结合能分别为-7.7、-6.1 kcal/mol和-6.3、-4.1 kcal/mol,展现出较强的结合能力。在体外细胞实验中,OP1在200μg/mL下显著增加了RAW264.7细胞NO的产量(P<0.05),并在100μg/mL下促进了细胞增殖、炎症因子的分泌以及细胞吞噬功能,吞噬指数达到1.45±0.04(P<0.001)。OP2在100μg/mL下,显著增强了RAW264.7细胞TNF-α的分泌(P<0.01),也表现出良好的免疫调节作用。在抗氧化实验中,OP1与OP2在200μg/mL下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达到49.10%、56.32%,羟自由基清除率分别达到37.82%、41.46%,同时在超氧阴离子清除实验中均表现出较好的清除效果,显示出较强的抗氧化能力。综上,OP1和OP2展示了良好的免疫调节作用和抗氧化活性,为开发天然免疫调节剂和功能性食品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 分子对接 RAW264.7细胞 免疫调节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扇贝加工废弃物中镉的脱除技术研究现状 被引量:3
3
作者 毛伟杰 任惠峰 +1 位作者 樊佳欢 胡雪琼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7期73-75,共3页
扇贝是日本的重要水产品之一,其加工废弃物占总质量的30%左右,由于其废弃物中重金属含量超标,通常被焚烧处理,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因此脱除扇贝加工废弃物中重金属的研究非常重要。日本对重金属脱除技术的研究比较重视,进行了大... 扇贝是日本的重要水产品之一,其加工废弃物占总质量的30%左右,由于其废弃物中重金属含量超标,通常被焚烧处理,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因此脱除扇贝加工废弃物中重金属的研究非常重要。日本对重金属脱除技术的研究比较重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综述了日本关于扇贝加工废弃物中镉的脱除方法,以期对我国水产品废弃物中的重金属脱除技术的研究及推广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贝 加工废弃物 脱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壳贝类净化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林恒宗 高加龙 +6 位作者 范秀萍 林海生 曹文红 梁志源 黄艳平 章超桦 秦小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49-457,共9页
为提升鲜活贝类品质与食用安全性,解决贝类前处理加工中净化效率低,污染物难以脱除,净化过程损耗等难题。本文从贝类对污染物蓄积及转化代谢规律、净化方法及影响净化效果的关键因子进行了综述,并指出在净化过程中应采用多种净化方法组... 为提升鲜活贝类品质与食用安全性,解决贝类前处理加工中净化效率低,污染物难以脱除,净化过程损耗等难题。本文从贝类对污染物蓄积及转化代谢规律、净化方法及影响净化效果的关键因子进行了综述,并指出在净化过程中应采用多种净化方法组合或优化、加强冷杀菌技术,益生菌制剂在活体贝类净化中的应用研究、开发绿色高效安全净化剂、研发新型净化设备与现代化净化工厂设计、及时制定与更新贝类净化行业标准等建议,以期为深入开展贝类净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壳贝类 净化技术 贝类污染物 蓄积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鲳鱼加工与副产物高值化利用研究现状 被引量:4
5
作者 涂雨晨 林海生 +1 位作者 高加龙 钟赛意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90-196,共7页
金鲳鱼(Trachinotus ovatus)是中国南海主要的经济养殖鱼类之一。随着养殖技术的快速发展,金鲳鱼产量逐年上升,其保活流通、保鲜及其精深加工对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文章综述了金鲳鱼的保活流通、低温保鲜、非热加工、生物保... 金鲳鱼(Trachinotus ovatus)是中国南海主要的经济养殖鱼类之一。随着养殖技术的快速发展,金鲳鱼产量逐年上升,其保活流通、保鲜及其精深加工对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文章综述了金鲳鱼的保活流通、低温保鲜、非热加工、生物保鲜、鱼糜加工、罐头加工、腌制烟熏加工、金鲳鱼蛋白高值化加工、预制食品和副产物(鱼头、鱼骨、内脏蛋白酶、鱼油和胶原蛋白)高值化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讨论了各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鲳鱼 加工技术 副产物高值化利用 保活运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心率测定技术在香港牡蛎保活运输过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邓杰 常向阳 +2 位作者 林恒宗 范秀萍 秦小明 《渔业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3-101,共9页
心率能反映牡蛎活力水平和生理状态,可作为生命特征指标,用于监测牡蛎的生理代谢水平,本研究为优化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保活流通过程中心率测定技术,探究牡蛎保活期间心率的变化,为牡蛎活体流通提供理论依据。以香港牡... 心率能反映牡蛎活力水平和生理状态,可作为生命特征指标,用于监测牡蛎的生理代谢水平,本研究为优化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保活流通过程中心率测定技术,探究牡蛎保活期间心率的变化,为牡蛎活体流通提供理论依据。以香港牡蛎为研究对象,依据线性数学模型确定牡蛎心脏位置,并基于红外传感器结合PowerLab装置优化红外心率测定技术,探讨了牡蛎活体流通过程暂养盐度波动、线性诱导休眠和贮藏期中对牡蛎心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经6 mm钻孔前处理后,在海水中暂养对牡蛎活力影响较小,第9天存活率仍达100%,且红外测定方法的第2~18 h内心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个体规格、干露、盐度、温度均显著影响牡蛎的心率(P<0.05),海水贮藏牡蛎经红外技术测定的心率随时间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干露贮藏牡蛎末期心率随时间呈先上升后下降(P<0.05),过度的非生物胁迫时会引起心脏停止搏动现象的产生,可能会对其造成不良影响。研究表明,红外测定技术适用于作为测定牡蛎心率技术,在保活期中心率变化有效反映了牡蛎的生理状态,可采用心率作为牡蛎无水保活的活力测定指标,对研究基于心率为指示牡蛎保活监测体系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牡蛎 心脏位置 优化技术 心率变化 活力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态二氧化氯协同溶菌酶对牡蛎肉鲜度品质及风味的影响
7
作者 李柳侦 夏小雨 +6 位作者 曹文红 秦小明 林海生 陈忠琴 郑惠娜 朱国萍 高加龙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5-126,I0004,共13页
【目的】探究稳定态二氧化氯协同溶菌酶处理对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肉的保鲜效果,为开发复合高效牡蛎肉保鲜技术提供数据基础。【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得到稳定态二氧化氯协同溶菌酶处理牡蛎肉的最佳条件;在... 【目的】探究稳定态二氧化氯协同溶菌酶处理对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肉的保鲜效果,为开发复合高效牡蛎肉保鲜技术提供数据基础。【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得到稳定态二氧化氯协同溶菌酶处理牡蛎肉的最佳条件;在最佳条件下处理牡蛎肉后进行贮藏,以未经过任何处理的牡蛎肉作为对照,通过感官评价、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质构、pH值以及色差等指标,评价处理后的牡蛎肉在4℃贮藏期间鲜度品质的变化,同时结合电子鼻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分析稳定态二氧化氯协同溶菌酶处理对4℃贮藏期间牡蛎肉风味的影响。【结果】稳定态二氧化氯协同溶菌酶处理牡蛎肉的最佳条件为稳定态二氧化氯质量浓度40 mg/L、浸泡时间25 min,牡蛎肉质量与稳定态二氧化氯体积比1 g∶7 mL;溶菌酶质量浓度0.4 g/L,牡蛎肉质量与溶菌酶体积比1.00 g∶0.70 mL;在贮藏期间,牡蛎肉感官评价和pH值呈下降趋势,其中协同处理组下降趋势有所减缓,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 <0.05);菌落总数和TVB-N值在贮藏期间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和单独处理组相比,协同处理后杀菌效果增强,菌落总数显著低于其他三组(P <0.05),而TVB-N值在整个贮藏期内均未达到腐败标准;与对照组相比,协同处理使牡蛎肉货架期延长2~4 d。此外,协同处理增强牡蛎肉的硬度,有效维持弹性,且不会对色差和感官品质造成不良影响;风味分析表明,协同处理可有效保持牡蛎肉中的酯类香气物质,抑制醛类物质的形成,改变了酮类物质的种类,保持和丰富牡蛎肉在贮藏期间的风味物质。【结论】稳定态二氧化氯协同溶菌酶处理延缓了牡蛎肉鲜度品质的劣变,使牡蛎肉在4℃下的货架期延长2~4 d,且不会对牡蛎肉色泽和感官品质造成不良影响,还能保持和丰富牡蛎肉贮藏期间的风味,是一种复合高效牡蛎肉保鲜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 稳定态二氧化氯 溶菌酶 贮藏 鲜度品质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蛎低分子肽双重乳液体外模拟消化吸收特性研究
8
作者 郭晓琳 杨文 +6 位作者 林海生 陈忠琴 曹文红 高加龙 谭明堂 章超桦 郑惠娜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63,94,共14页
牡蛎低分子肽(low molecular weight oyster peptides,LOPs)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但是存在腥味及易于被胃肠消化液降解的缺陷,采用双重乳液包封LOPs可显著改善其腥味,然而其消化吸收特性相关研究较少。以LOPs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界面性质,采... 牡蛎低分子肽(low molecular weight oyster peptides,LOPs)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但是存在腥味及易于被胃肠消化液降解的缺陷,采用双重乳液包封LOPs可显著改善其腥味,然而其消化吸收特性相关研究较少。以LOPs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界面性质,采用W_(1)/O/W_(2)型双重乳液封装LOPs,利用体外模拟消化及单层Cac o-2细胞模型研究LOPs的消化吸收特性。研究结果显示:LOPs具有较好的亲水性但不具有降低油水间界面张力的能力。在体外模拟消化过程中,LOPs双重乳液平均粒径由最初的(725.5±25.4)nm先增至(944.6±21.8)nm,最后降低为(772.8±21.4)nm;包封率由88.35%逐步降至30.01%;光学显微图像显示,乳液在胃消化模拟阶段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聚集,并于肠道消化阶段出现破裂。单层Cac o-2细胞模型的体外模拟吸收实验结果显示,LOPs的转运方式为被动扩散,而LOPs双重乳液的转运机制为外流效应。LOPs双重乳液能有效提高LOPs的生物利用率,对LOPs具有良好的保护与缓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低分子肽 双重乳液 界面张力 模拟消化 单层Cac o-2细胞模型 吸收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蛎蛋白肽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活性肽筛选
9
作者 章秀莉 陈雅婧 +8 位作者 郑志鸿 曹文红 秦小明 林海生 陈忠琴 郑惠娜 朱国萍 夏小雨 高加龙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98-207,共10页
为了探讨牡蛎蛋白肽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的保护作用并筛选出具有解酒护肝潜能的活性肽,提取牡蛎蛋白并制备牡蛎蛋白肽,对其进行水解度、分子质量分布及氨基酸含量的测定,以急性ALD小鼠为模型,检测小鼠... 为了探讨牡蛎蛋白肽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的保护作用并筛选出具有解酒护肝潜能的活性肽,提取牡蛎蛋白并制备牡蛎蛋白肽,对其进行水解度、分子质量分布及氨基酸含量的测定,以急性ALD小鼠为模型,检测小鼠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活力,肝脏中的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乙醛脱氢酶(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及肝脏病理学检查,以评价各组样品对急性ALD的改善作用,进一步对具有显著抗肝损伤活性的组分进行质谱鉴定与筛选。结果显示,相较于模型组,样品组小鼠血清中ALT和AST活性、肝脏中MDA和TG含量显著下降,而肝脏中ADH、ALDH、SOD和GSH活力则明显提高,肝脏的病理状态也得到显著改善,其中A-2 h组和N-4 h组效果最佳。进一步通过质谱鉴定发现A-2 h组含有1536条肽段,N-4 h组含有1782条肽段,对其进行活性预测、筛选后得到10条活性较高的牡蛎肽。分子对接结果显示,FAPPR、RFFYR、FPGQR与ADH具有强烈的结合能力,具备一定解酒护肝活性潜能。通过体外实验进一步验证其ADH激活活性,结果显示,这3条肽段均表现出一定的ADH激活活性。综上,本研究筛选得到3条具有解酒护肝活性潜能的活性肽,为开发牡蛎ALD治疗药物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 急性酒精性肝损伤 活性肽 乙醇脱氢酶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加工处理对华贵栉孔扇贝柱特征风味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7
10
作者 祝亚辉 曹文红 +2 位作者 刘忠嘉 章超桦 秦小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131-138,共8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在鉴定特征风味化合物组成的基础上,以新鲜和真空冷冻干燥处理的华贵栉孔扇贝柱为对照,探究热加工处理对华贵栉孔扇贝柱特征风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扇贝柱粗蛋白和粗脂肪...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在鉴定特征风味化合物组成的基础上,以新鲜和真空冷冻干燥处理的华贵栉孔扇贝柱为对照,探究热加工处理对华贵栉孔扇贝柱特征风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扇贝柱粗蛋白和粗脂肪受不同处理方式的影响较小;与新鲜华贵栉孔扇贝柱相比,热加工处理使滋味组分5’-一磷酸腺苷、甜菜碱和Cl-含量显著增加(P<0.05),Na+含量也明显增加;游离氨基酸和K+含量明显降低,且5’-三磷酸腺苷及其关联化合物(除5?-一磷酸腺苷)、琥珀酸和PO43-含量显著降低(P<0.05)。热加工处理的变化比真空冷冻干燥处理的变化更明显。热加工处理扇贝柱与对照组(新鲜贝柱、真空冷冻干燥贝柱)的挥发性成分组成和种类各不相同,分别得到63、34种及6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新鲜贝柱、真空冷冻干燥处理和热加工处理干贝挥发性风味分别以醇类、酸类和烃类、醛类物质为主,总量分别占26.20%、30.84%和29.38%、16.78%。研究表明,热加工处理干贝的特征香气主要呈现鱼腥味、蜂蜜样香气、水果香和油脂味,主要特征风味物质有三甲胺、1-辛烯-3-醇、顺-2-戊烯-1-醇、1-戊烯-3-醇、1-戊醇、壬醛、十一醛、己醛、庚醛、苯甲醛、羊脂醛、癸醛、3-辛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贵栉孔扇贝柱 真空冷冻干燥 热加工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特征风味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藏与冻藏条件下烫漂处理对牡蛎肉品质的影响
11
作者 崔俊伟 郑惠娜 +4 位作者 曹文红 秦小明 高加龙 林海生 陈忠琴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7,共14页
牡蛎肉在贮藏过程中极易发生品质劣化,烫漂可钝化酶并杀灭大部分的微生物,从而延缓原料在贮藏过程中品质劣化,但热处理在牡蛎原料贮藏中的研究较少。基于此,以贮藏在4℃和-20℃未经烫漂的新鲜牡蛎肉(CK)和烫漂牡蛎肉(Bo)为研究对象,通... 牡蛎肉在贮藏过程中极易发生品质劣化,烫漂可钝化酶并杀灭大部分的微生物,从而延缓原料在贮藏过程中品质劣化,但热处理在牡蛎原料贮藏中的研究较少。基于此,以贮藏在4℃和-20℃未经烫漂的新鲜牡蛎肉(CK)和烫漂牡蛎肉(Bo)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贮藏过程中牡蛎肉的安全、外观、质构、风味指标,全面分析CK和Bo组在4℃和-20℃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种贮藏条件下,CK和Bo组均存在品质劣化现象,且CK组的劣化程度更明显。在4℃冷藏过程中,两组的气味和挥发性盐基氮(TVB-N)变化明显,在贮藏第4天,CK组的TVB-N达到最高(11.68 mg·100 g-1)。在-20℃冻藏过程中,两组的TVB-N均呈上升趋势,但Bo组显著低于CK组(p<0.05)。贮藏过程中两组的乳酸含量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20℃贮藏条件下CK组在第30天达到最高(2.78 mg·100 g-1)。4℃贮藏条件下Bo组的主要呈味氨基酸(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整体呈上升趋势,而CK组的变化规律不明显;-20℃贮藏条件下主要呈味氨基酸均呈下降趋势,Bo组的下降程度较CK组小。研究结果可为牡蛎原料加工前的品质把控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肉 烫漂 贮藏 鲜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扇贝闭壳肌营养品质及呈味特征评价
12
作者 许晓蓝 王治军 +4 位作者 陈忠琴 谭明堂 林海生 高加龙 曹文红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35,共9页
对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墨西哥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concentricus)、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4种扇贝闭壳肌的营养品质和呈味特征进行综合评价。检测4种扇贝闭壳肌的基... 对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墨西哥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concentricus)、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4种扇贝闭壳肌的营养品质和呈味特征进行综合评价。检测4种扇贝闭壳肌的基本营养成分、矿物质元素、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并综合氨基酸评价进行营养品质的比较;同时,对比分析游离氨基酸、5'-核苷酸、有机酸和有机碱含量的差异,并利用味觉活性值(taste activity value,TAV)和味精当量(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EUC)进行呈味特征对比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华贵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的营养品质优于其他两种扇贝。氨基酸组成中,必需氨基酸指数(essential amino acid index,EAAI)以华贵栉孔扇贝最高(65.66),其次分别为虾夷扇贝(64.51)、海湾扇贝(64.09)、墨西哥湾扇贝(56.20)。在呈味方面,华贵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的鲜味优于其他两种扇贝。4种扇贝中甜菜碱、琥珀酸、乳酸、腺苷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精氨酸的味觉活性值均大于1,对扇贝的鲜甜味有重要贡献;味精当量分析表明华贵栉孔扇贝的鲜味强度最高,达到5.73 g MSG/100 g,其次分别为海湾扇贝(4.31 g MSG/100 g)、墨西哥湾扇贝(3.02 g MSG/100 g)和虾夷扇贝(1.96 g MSG/100 g)。该研究为探究不同品种扇贝闭壳肌的营养品质和呈味特征的科学问题提供了数据支撑,为扇贝在食品和调味品产业中的加工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贝 营养品质 氨基酸 呈味特征 5'-核苷酸 有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法脱除重金属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丽娜 解万翠 +2 位作者 杨锡洪 章超桦 李子琪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356-359,365,共5页
工业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问题——重金属污染问题日趋突出,严重威胁了生态环境平衡和人体健康,如何缓解重金属污染是目前环保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在简介物理、化学和生物法等脱除重金属技术的基础上,综述了生物法中的微生物法,... 工业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问题——重金属污染问题日趋突出,严重威胁了生态环境平衡和人体健康,如何缓解重金属污染是目前环保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在简介物理、化学和生物法等脱除重金属技术的基础上,综述了生物法中的微生物法,总结了微生物法脱除重金属的显著优势。重点介绍了常见的微生物脱除剂,并分析其作用机理,探讨了国内外利用微生物法处理重金属的应用成果,最后展望了微生物法脱除重金属的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脱除 重金属 机理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类中PSP毒素的脱除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毛丹卉 解万翠 +2 位作者 杨锡洪 卞中园 章超桦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91-396,共6页
为探讨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脱除方法,有效提高贝类食品安全性。本文从物理法、化学法以及生物法三个方面综述了PSP毒素在水产品中的脱除方法及净化效率;对温度处理,安全吸附,微生物降解,酶解转化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总结,以期为贝... 为探讨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脱除方法,有效提高贝类食品安全性。本文从物理法、化学法以及生物法三个方面综述了PSP毒素在水产品中的脱除方法及净化效率;对温度处理,安全吸附,微生物降解,酶解转化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总结,以期为贝类脱除PSP毒素及贝类净化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 麻痹性贝类毒素 脱除方法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亚历山大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冻融法提取优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毛丹卉 解万翠 +3 位作者 杨锡洪 章超桦 李彩媚 莫星忧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3期102-108,共7页
为增加微小亚历山大藻的细胞破壁率,降低提取过程中毒素组成的改变,提高麻痹性贝类毒素(PSP)提取液的毒力,选用冻融法进行PSP提取并进行方法优化。首先对提取液p H、冷冻温度、解冻温度、冷冻时间和冻融次数等进行单因素试验,考察冻融... 为增加微小亚历山大藻的细胞破壁率,降低提取过程中毒素组成的改变,提高麻痹性贝类毒素(PSP)提取液的毒力,选用冻融法进行PSP提取并进行方法优化。首先对提取液p H、冷冻温度、解冻温度、冷冻时间和冻融次数等进行单因素试验,考察冻融过程中藻细胞破壁率和相对荧光值以确定优化范围;再以相对荧光值为响应值进行Box-Behnken中心组合响应面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冻融次数3.45,解冻温度36.99℃,p H7.66,该条件下预测相对荧光值为200.347,毒力为7 034 MU。验证试验设定藻破壁毒素提取条件为:冻融3次,解冻温度37℃,p H 7.8,该条件下相对荧光值为188.923(±10.96),提取液的毒力为6 616(±101)MU,与预测值基本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法 微小亚历山大藻 麻痹性贝类毒素 提取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脱腥联合喷雾干燥处理对牡蛎蛋白酶解产物风味的改良作用
16
作者 曾珊 曹文红 +2 位作者 李佳蔚 陈忠琴 谭明堂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5-207,共13页
[目的]以香港牡蛎为原料,探究复合脱腥处理联合喷雾干燥对牡蛎蛋白酶解产物特征风味的改良作用,并高效获得更好风味的牡蛎酶解产物基料。[方法]采用青柠汁、甜叶菊粉、红茶粉3种脱腥剂复配联合喷雾干燥对牡蛎蛋白酶解产物进行处理,以感... [目的]以香港牡蛎为原料,探究复合脱腥处理联合喷雾干燥对牡蛎蛋白酶解产物特征风味的改良作用,并高效获得更好风味的牡蛎酶解产物基料。[方法]采用青柠汁、甜叶菊粉、红茶粉3种脱腥剂复配联合喷雾干燥对牡蛎蛋白酶解产物进行处理,以感官评分和得粉率为指标,考察复合脱腥剂的配制比例、复合脱腥剂与酶解液的料液比及喷雾干燥的最优工艺条件,并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法、电子鼻和电子舌辅助感官检验进行风味分析。[结果]最优工艺条件为m_(甜叶菊粉)∶V_(青柠浊汁)∶m_(红茶粉)=1∶3∶2,m_(复合脱腥剂)∶V_(牡蛎酶解液)=1∶20,进风温度180℃,蠕动泵转速10 r/min,麦芽糊精添加量为1.5倍,此时得到的牡蛎酶解产物基料整体滋味和气味更佳。[结论]单独喷雾干燥能使酶解液贝肉香浓郁,滋味咸鲜;而复合脱腥联合喷雾干燥处理后整体滋味呈酸甜,有效减弱了咸鲜味,呈现鱼腥味和哈喇味的醛类物质含量减少,具有花香、果香等令人愉快气味特点的烯烃类物质相对含量增加,风味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牡蛎 喷雾干燥 风味改良 酶解产物 挥发性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齿围沙蚕酶解产物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丽娟 朱国萍 +2 位作者 曹文红 陈忠琴 谭明堂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85,共10页
为探究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以双齿围沙蚕酶解产物为研究对象,环磷酰胺诱导建立免疫抑制小鼠模型,测定空白组、模型组、样品组(相对分子质量<5000、5000~8000、>8000沙蚕酶解产物)... 为探究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以双齿围沙蚕酶解产物为研究对象,环磷酰胺诱导建立免疫抑制小鼠模型,测定空白组、模型组、样品组(相对分子质量<5000、5000~8000、>8000沙蚕酶解产物)的小鼠体质量、免疫脏器指数、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总白细胞数量及免疫球蛋白质量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沙蚕酶解产物3种超滤组分均能提高小鼠免疫脏器指数,增加脾脏T细胞CD^(3e+)的数量,提高免疫球蛋白的质量浓度,均具有一定的免疫功效;其中<5000酶解产物高剂量组免疫功效最佳,可显著性提高小鼠体质量指数、免疫脏器指数及白细胞的总数(P<0.05),极显著性增加脾脏T细胞CD^(3e+)的数量和CD^(4+)/CD^(8a+)的比值(P<0.01),增强浆细胞对免疫球蛋白的分泌效果。研究表明,双齿围沙蚕可改善免疫抑制剂导致的免疫功能损伤,增强免疫抑制小鼠免疫调节作用,具有开发成免疫调节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齿围沙蚕 酶解产物 免疫调节 免疫抑制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红米花色苷-牡蛎肽新型复合饮料制备工艺及降血糖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钟凯翠 邹雯清 +1 位作者 陈忠琴 秦小明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4-203,共10页
该文旨在研究海红米花色苷-牡蛎肽新型复合饮料的最佳制备工艺及降血糖作用。以海红米花色苷和牡蛎肽作为原料,添加甜菊糖苷作为矫味剂,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优化饮料的制备工艺。评价稳定剂含量与贮藏条件对饮料稳定性的影响,... 该文旨在研究海红米花色苷-牡蛎肽新型复合饮料的最佳制备工艺及降血糖作用。以海红米花色苷和牡蛎肽作为原料,添加甜菊糖苷作为矫味剂,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优化饮料的制备工艺。评价稳定剂含量与贮藏条件对饮料稳定性的影响,分析其体外淀粉消化酶抑制活性,并采用Ⅱ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研究其体内降血糖作用。结果表明,海红米花色苷-牡蛎肽新型复合饮料的最佳制备工艺是:牡蛎肽1%、花色苷0.8%、甜菊糖苷0.1%,羧甲基纤维素钠0.15%、果胶0.2%,以上均为质量分数。此饮料宜低温贮藏,其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能有效改善Ⅱ型糖尿病小鼠高血糖、胰岛素抵抗、糖原合成困难及组织损伤等症状。该研究提供了一种海红米花色苷-牡蛎肽新型复合饮料制备方法,且成品饮料能有效发挥体内降血糖作用,为降血糖功能饮料研发提供了新思路,有助于促进我国功能饮料市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色苷 牡蛎肽 复合功能饮料 制备工艺 降血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螯合硒对牡蛎肽免疫活性的影响
19
作者 杨君扬 张烘煜 +7 位作者 陈忠琴 谭明堂 林海生 高加龙 郑惠娜 曹文红 杨维 陈忆宾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7,共12页
【目的】通过螯合结构优化实现牡蛎肽硒复合物免疫活性功能的提升。【方法】借助Capto Q离子交换层析对牡蛎肽及其硒螯合物进行分离纯化,筛选出易与硒结合的肽;通过红外和圆二色光谱对比螯合前后官能团的变化确定硒的结合位点;运用液相... 【目的】通过螯合结构优化实现牡蛎肽硒复合物免疫活性功能的提升。【方法】借助Capto Q离子交换层析对牡蛎肽及其硒螯合物进行分离纯化,筛选出易与硒结合的肽;通过红外和圆二色光谱对比螯合前后官能团的变化确定硒的结合位点;运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LC-MS/MS)和分子对接对硒螯合肽结构特征及结合位点进行分析;以RAW264.7巨噬细胞为实验对象,对比牡蛎肽及其硒螯合物洗脱组分(P2和F2)的细胞免疫应答变化。【结果】波谱和分子对接结果均表明,肽链上的氨基、羧基、羰基等均参与硒离子螯合过程的共价反应,且螯合反应使肽链的二级结构从无规则趋向规则的折叠、转角结构;LC-MS/MS结果表明,在所检测出的螯合物中,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碱性氨基酸占比和等电点(PI)值越高的肽链具有更强的硒螯合能力。体外细胞实验表明,F2能显著提高RAW264.7细胞一氧化氮(NO)、活性氧(RO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的分泌;增加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促进免疫相关蛋白COX-2和iNOS的表达,且效果显著优于P2。【结论】牡蛎肽在与硒螯合后结构发生变化,PI值越大的肽更易于与硒发生螯合,螯合后免疫活性得到显著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肽 硒螯合物 特征肽 RAW264.7细胞 免疫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处理方式对牡蛎降糖肽结构序列及消化特性的影响
20
作者 王华 苏小洁 +4 位作者 陈忠琴 曹文红 高加龙 朱国萍 林海生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55-64,共10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醇沉和活性炭吸附处理方式对牡蛎降糖肽结构和消化特性的影响。采用醇沉和活性炭吸附处理牡蛎降糖肽,富集其支链氨基酸(Branched chain amino acids,BCAAs),利用氨基酸组成分析仪及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lt... 本研究旨在探究醇沉和活性炭吸附处理方式对牡蛎降糖肽结构和消化特性的影响。采用醇沉和活性炭吸附处理牡蛎降糖肽,富集其支链氨基酸(Branched chain amino acids,BCAAs),利用氨基酸组成分析仪及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of-Flight-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分析其氨基酸组成及肽谱序列。通过体外模拟消化模型比较牡蛎降糖肽胃肠消化前后的体外降糖活性(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和二肽基肽酶Ⅳ(Dipeptidyl PeptidaseⅣ,DPP-Ⅳ)抑制活性)和肽谱序列特征,探究其消化特性。结果表明,与未经过处理的牡蛎降糖肽相比,醇沉和活性炭吸附处理后牡蛎降糖肽的BCAAs含量(从55.30 mg/g提高至122.87 mg/g)及比例(从15.78%升高至18.77%)显著提高(P<0.05),且其肽链N端位置富含BCAAs,脯氨酸靠近C端,具有降糖肽的典型结构模式。经过胃肠消化后,牡蛎降糖肽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但其对DPP-Ⅳ的抑制活性较稳定,同时醇沉和活性炭吸附处理提高了牡蛎降糖肽的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保留率。研究表明,醇沉和活性炭吸附处理可有效提高牡蛎降糖肽中BCAAs含量,使其肽链N端富含BCAAs,此特征有利于提高其消化后的降糖活性保留率,尤其牡蛎降糖肽中DPP-IV抑制肽段具有较好的消化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降糖肽 醇沉 活性炭吸附 支链氨基酸 结构序列 消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