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河池综合试验站2019年度工作进展
1
作者 廖先谋 《蚕学通讯》 2020年第2期47-52,共6页
2019年河池综合试验站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鲁成首席科学家的带领、体系各岗位专家的大力支持帮助下,结合河池蚕区蚕桑生产实际情况,加大蚕桑产业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新工艺的研发试验示范力度,有效攻克影响河池蚕区蚕桑产业发... 2019年河池综合试验站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鲁成首席科学家的带领、体系各岗位专家的大力支持帮助下,结合河池蚕区蚕桑生产实际情况,加大蚕桑产业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新工艺的研发试验示范力度,有效攻克影响河池蚕区蚕桑产业发展技术瓶颈难题。1.1产业发展2019年河池桑园生产面积达到6.26万hm^2,年养蚕336.27万张,产茧11.39万t,经济效益46.21亿元,同比2018年桑园5.88万hm^2,年养蚕309.72万张,产茧11.38万t,经济效益45.68亿元分别增长6.56%、8.57%、0.08%和1.16%,全市平均每667m^2桑园产值4910多元,全市21.73万养蚕户平均养蚕效益达到1.27万元,共节约生产成本2.91亿元,产业发展健康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技术体系 蚕桑产业 养蚕效益 蚕区 养蚕户 综合试验站 工作进展 河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专题指导蚕桑产业帮扶乡村振兴
2
作者 廖先谋 《蚕学通讯》 2022年第3期61-62,共2页
2022年4月25日,国家科技特派团蚕桑产业帮扶顾问、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南大学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代方银教授,针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凤山县蚕桑产业发展的实际情... 2022年4月25日,国家科技特派团蚕桑产业帮扶顾问、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南大学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代方银教授,针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凤山县蚕桑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广西河池市东兰县、巴马瑶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及全国其他蚕桑产业帮扶县(乡村)的共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技术体系 乡村振兴 巴马瑶族自治县 国家重点实验室 首席科学家 蚕桑产业 都安瑶族自治县 大化瑶族自治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蚕桑帮扶顾问专家组助力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蚕桑产业发展
3
作者 廖先谋 《蚕学通讯》 2021年第2期19-19,共1页
2021年3月10—14日,4月19—21日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蚕桑帮扶顾问专家组的黄先智副教授(桑枝叶加工岗位科学家)、河池综合试验站廖先谋站长,以及广西河池市宜州区丰利蚕业有限公司张银秀经理、宜州区顺泰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石佰才董事... 2021年3月10—14日,4月19—21日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蚕桑帮扶顾问专家组的黄先智副教授(桑枝叶加工岗位科学家)、河池综合试验站廖先谋站长,以及广西河池市宜州区丰利蚕业有限公司张银秀经理、宜州区顺泰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石佰才董事长等,先后深入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为蚕桑产业持续发展把脉问诊,以科技助力隆林蚕桑产业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技术体系 专业合作社 蚕桑产业 隆林各族自治县 广西河池市 科技助力 广西百色市 宜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河池市积极推进千亿桑蚕茧丝绸产业发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廖先谋 《蚕学通讯》 2021年第3期30-30,共1页
近年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项目的技术支撑下,河池市的蚕桑产业得到了持续稳定发展。到“十三五”末的2020年底,全市桑园面积发展到6.21万hm 2,蚕茧年产量达到14.13万t,同比“十二五”末的... 近年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项目的技术支撑下,河池市的蚕桑产业得到了持续稳定发展。到“十三五”末的2020年底,全市桑园面积发展到6.21万hm 2,蚕茧年产量达到14.13万t,同比“十二五”末的2015年桑园5.38万hm 2,蚕茧产量11.12万t,分别增长15.40%、27.07%,分别占广西桑园总面积和总产茧量的31.23%、37.53%,占全国桑园总面积和总产茧量的7.69%、19.44%。河池市的桑园规模、茧丝加工能力连续16年稳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是广西最大的桑蚕茧丝生产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蚕茧生产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技术体系 桑园面积 蚕茧生产 蚕茧产量 产茧量 蚕桑产业 广西河池市 茧丝绸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河池市农业农村局与广西南宁天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桑枝循环利用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被引量:1
5
作者 廖先谋 《蚕学通讯》 2021年第4期58-59,共2页
“十三五”以来,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鲁成教授的带领下,在体系内有关岗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广西河池综合试验站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研发试验取得突破,通过将桑树夏伐、冬伐枝叶作为畜牧(家禽)蛋白饲料开发,有力地推... “十三五”以来,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鲁成教授的带领下,在体系内有关岗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广西河池综合试验站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研发试验取得突破,通过将桑树夏伐、冬伐枝叶作为畜牧(家禽)蛋白饲料开发,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牛、羊等畜牧(家禽)产业的壮大发展。为充分发挥广西河池蚕桑重点产区的产业优势,利用河池市桑树夏伐、冬伐所产生的200万t桑枝叶加工成畜牧青贮饲料,结合河池当地稻草、玉米秸秆、甘蔗尾叶等丰富的饲料资源,在河池市各个连片桑园周边选点建厂,采用“桑枝+农作物秸秆”的模式将原料进行初级及精深加工,制成生态饲料原料,为河池畜牧业提供新的饲料来源,推进玉米、豆粕减量替代,降低了饲料蛋白的进口依赖性,改善了畜牧产品品质,从而为实施高效无抗养殖的国家战略做出了良好的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技术体系 产业优势 重点产区 饲料来源 饲料资源 生物科技 饲料蛋白 桑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先行 科技扶贫 三美村发展桑蚕产业脱贫致富见成效
6
作者 廖先谋 《蚕学通讯》 2020年第1期58-58,共1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其辖区的水源镇三美村是一个少数民族行政村。该村地处广西西北部,境内石山、土坡林立,辖19个自然屯、25个村民小组1362户4885人,拥有耕地面积282 hm 2,主要用于种植桑蚕、水果、...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其辖区的水源镇三美村是一个少数民族行政村。该村地处广西西北部,境内石山、土坡林立,辖19个自然屯、25个村民小组1362户4885人,拥有耕地面积282 hm 2,主要用于种植桑蚕、水果、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外出打工成为该村群众主要的经济收入,三美村是广西界定贫困村之一,“十二五”核定的贫困户有383户1434人,贫困人口发生率为29.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扶贫 村民小组 桑蚕产业 国家级贫困县 广西西北部 自然屯 脱贫致富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发成果落地转化 助农增收成效显著
7
作者 廖先谋 《蚕学通讯》 2020年第2期52-52,共1页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河池综合试验站在体系鲁成首席科学家的带领、体系各岗位专家的大力支持帮助下,结合河池蚕区蚕桑生产实际情况,将体系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和新工艺等研发成果对接落地转化,助农增收成效显著。据统计,该...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河池综合试验站在体系鲁成首席科学家的带领、体系各岗位专家的大力支持帮助下,结合河池蚕区蚕桑生产实际情况,将体系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和新工艺等研发成果对接落地转化,助农增收成效显著。据统计,该试验站在河池蚕区先后试验、示范、应用了桑树新品种如“特优系列”“强桑系列”等累计达到了2万多hm^2,新技术如“商品小蚕叠框育技术”“熟蚕电动省力上蔟技术”等累计达到了610多万张,新装备如“汽油圆盘割桑机”“小蚕共育专用切叶机”等累计达到10多万台(套),新模式如“桑树病虫药组合防控模式[8%残杀威3包(杀虫剂)+5%三唑铜1包(杀菌剂)]”等累计达到1.4万hm^2,“滚动式效益叠加养蚕生产”模式等累计达到430多万张,体系创新科技应用强有力地支撑河池蚕桑产业持续稳定发展。2018~2019年,河池蚕区拥有桑园12.14万hm 2、养蚕645.99万张、产茧 22.77 万t、经济效益91.89亿元。2019年桑园面积达到6.26万hm^2、养蚕336.27万张、产茧11.39万t、经济效益46.21亿元,同比2017年桑园5.56万hm^2、养蚕298.61万张、年产茧10.97万t、年经济效益44.82亿元分别增长12.56%、12.61%、3.83%和3.10%。2019年河池市每667 m^2桑园产值4 910多元,全市21.73万户养蚕户均养蚕效益达到1.27万元,共节约生产成本2.91亿元,产业发展增收节支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技术体系 研发成果 桑园面积 万户 养蚕生产 小蚕共育 蚕桑产业 蚕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