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磁双模态成像显示大鼠脑组织间液引流路径及物质清除规律
1
作者 高天姿 袁兰 +9 位作者 汪洋 谈瀚博 魏子伊 王家钰 高亚娟 刘东阳 崔诚 孙剑飞 谢肇恒 韩鸿宾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5-711,共7页
目的采用荧光示踪成像和磁示踪成像观察大鼠脑组织间液(ISF)引流路径及物质清除规律。方法将33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荧光示踪组(F组,n=18)和磁示踪成像组(MRI组,n=15),再细分为丘脑亚组、海马亚组和尾状核亚组。对F组大鼠注射伊文斯蓝... 目的采用荧光示踪成像和磁示踪成像观察大鼠脑组织间液(ISF)引流路径及物质清除规律。方法将33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荧光示踪组(F组,n=18)和磁示踪成像组(MRI组,n=15),再细分为丘脑亚组、海马亚组和尾状核亚组。对F组大鼠注射伊文斯蓝并行心脏灌流,取脑组织制成冰冻切片,观察各亚组示踪剂引流路径;对MRI组大鼠分别于注射钆喷酸葡胺(Gd-DTPA)前、后行MR扫描,对比各亚组脑区ROI信号强度,计算单位信号比值并观察其变化趋势。结果F组大鼠丘脑、海马、尾状核IFS引流分别存在优势路径,其到达相邻脑区及全脑的时间存在均差异。MRI组注射Gd-DTPA后4 h内丘脑、海马、尾状核示踪剂清除方向性及速率有所不同,表现为丘脑及海马区示踪剂向同侧皮层及侧脑室方向引流、尾状核区示踪剂向皮层和中脑方向扩散,且相邻引流脑区示踪剂信号达峰时间存在差异。结论光磁双模态成像显示,大鼠丘脑、海马及尾状核ISF优势引流路径及其内小分子物质清除速率均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荧光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参数水模的磁共振成像质控方法 被引量:5
2
作者 郝飞 和清源 +5 位作者 崔哲 刘子龙 卢嘉宾 张恒 徐萌 谢利德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8-144,共7页
目的研制对MRI仪定量检测能力进行质量控制的多参数水膜,并基于这种水膜建立相应的质量控制方法。材料与方法研制多参数水模,通过多参数水模中不同的结构层内置的特征溶液表征质子密度(proton density,PD)、纵向弛豫时间(longitudinal r... 目的研制对MRI仪定量检测能力进行质量控制的多参数水膜,并基于这种水膜建立相应的质量控制方法。材料与方法研制多参数水模,通过多参数水模中不同的结构层内置的特征溶液表征质子密度(proton density,PD)、纵向弛豫时间(longitudinal relaxation time,T1)、横向弛豫时间(transverse relaxation time,T2)、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并进行定值;然后提取水膜MRI图像目标区域灰度值、获取多域信息、通过数据拟合建立质控标定算法,并应用此质控方法对PAO、PA1两台设备进行测试。结果多参数水膜能满足对MRI设备的PD、T1、T2、ADC值质量检测。最小二乘法的T1质控分析方法对两台设备量值稳定性质控中,PAO的T1量值稳定性明显优于PA1。采用灰度卷积+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算法对质控数据进行分析,提高了两台设备量值准确度质控的准确率。结论本研究自行研制的多参数水模能够对功能成像定量技术进行质控,建立了能够溯源至国际单位制的设备性能评价方法并将其标准化,构筑了我国MRI设备质控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参数水模 质量控制 磁共振成像 功能成像 国家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生物调节加速脑组织间液引流及其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蔡颖 万巧琴 +2 位作者 蔡宪杰 高亚娟 韩鸿宾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00-1005,共6页
目的:探讨光生物调节(photobiomodulation,PBM)对脑组织间液(interstitial fluid,ISF)引流的影响,为PBM治疗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提供新的解释。方法:2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PBM组(n=12)、假PBM组(n=6)及空白对照组(n=6)... 目的:探讨光生物调节(photobiomodulation,PBM)对脑组织间液(interstitial fluid,ISF)引流的影响,为PBM治疗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提供新的解释。方法:2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PBM组(n=12)、假PBM组(n=6)及空白对照组(n=6),其中PBM组根据磁示踪分子探针注射部位的不同又分为PBM同侧示踪组(n=6)和PBM对侧示踪组(n=6)。PBM组和假PBM组大鼠在脑尾状核区ISF引流到达的额叶皮层区对应的颅骨上微创暴露硬膜;PBM组使用630 nm光纤(5~6 mW/cm 2)按照每次光照5 min,暂停2 min的方式,总共照射5次;假PBM组于相同位置使用光纤但不打开电源,保持相同时间;空白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操作。PBM结束后,将示踪分子探针注射到每组大鼠的尾状核区,之后利用磁示踪技术根据探针分子的扩散和分布,观察大鼠尾状核区ISF引流的变化规律,并使用细胞外间隙(extracellular space,ECS)扩散参数图像(diffusion rate in ECS-mapping,D_(ECS)-mapping)技术分析脑ECS结构的变化,最后得到反映脑ECS结构和ISF引流情况的参数:容积占比(α)、迂曲度(λ)、半衰期(T_(1/2))和扩散参数(D_(ECS))。比较各组间参数差异从而分析PBM对脑ECS及ISF的影响。结果:参数T_(1/2)、D_(ECS)和λ在PBM同侧示踪组、PBM对侧示踪组和假PB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9.286,P<0.001;F=13.458,P<0.001;F=10.948,P=0.001),而参数α在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17,P=0.324)。与假PBM组和PBM对侧示踪组相比,PBM同侧示踪组的T_(1/2)显著减小[(45.45±6.76)min vs.(76.01±3.44)min,P<0.001;(45.45±6.76)min vs.(78.07±4.27)min,P<0.001],说明脑ISF引流速度明显加快;D_(ECS)显著增大[(4.51±0.77)×10^(-4)mm^(2)/s vs.(3.15±0.44)×10^(-4)mm^(2)/s,P<0.001;(4.51±0.77)×10^(-4)mm^(2)/s vs.(3.01±0.38)×10^(-4)mm^(2)/s,P<0.001],说明脑ECS内分子扩散速率明显增快;λ显著减小(1.51±0.21 vs.1.85±0.12,P=0.001;1.51±0.21 vs.1.89±0.11,P=0.001),说明脑ECS结构的迂曲程度下降。结论:PBM可以调控脑ISF引流,这可能是PBM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潜在作用机制之一,也为经脑ECS途径提升脑功能的主动调控策略提供了全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外液 光生物调节 阿尔兹海默病 放射性示踪剂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