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省茶树种质资源DNA分子标记研究综述
1
作者 张磊 赵翊暄 +2 位作者 陈强 俞滢 杨如兴 《茶叶学报》 2024年第6期1-9,共9页
概述了福建省茶树种质资源在DNA分子标记技术方面的研究,涵盖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sm DNA,RAPD)、简单序列重复(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ISSR)、起始密... 概述了福建省茶树种质资源在DNA分子标记技术方面的研究,涵盖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sm DNA,RAPD)、简单序列重复(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ISSR)、起始密码子靶向多态性(Symbolic compiler optimization technology,SCoT)、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等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结果表明,福建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背景较复杂,存在频繁的基因交流与遗传变异,遗传群体大致可分为不同适制茶类和不同原生产地等种质类型,遗传群体间的遗传信息与系统来源也存在一定关联性。并从茶树DNA新型标记技术开发、重要性状基因挖掘与关联分析、多组学技术融合应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提出展望,为茶树种质资源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精准定位与挖掘、茶树优良性状的亲本选择以及定向育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种质资源 育种 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占’与‘福云6号’茶树品种的茶橙瘿螨抗性差异及其与叶片形态结构、生化成分的相关性
2
作者 张辉 李慧玲 +3 位作者 刘丰静 李良德 王庆森 王定锋 《茶叶学报》 2025年第2期36-43,共8页
【目的】通过对茶橙瘿螨螨口数量与茸毛密度、叶面积、光合色素含量与生化成分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明确‘梅占’与‘福云6号’茶树中的抗茶橙瘿螨成分,为田间防治和育种材料筛选提供依据。【方法】田间采集‘梅占’与‘福云6号’茶树叶... 【目的】通过对茶橙瘿螨螨口数量与茸毛密度、叶面积、光合色素含量与生化成分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明确‘梅占’与‘福云6号’茶树中的抗茶橙瘿螨成分,为田间防治和育种材料筛选提供依据。【方法】田间采集‘梅占’与‘福云6号’茶树叶片,调查其茶橙瘿螨种群数量,体视显微镜统计叶片茸毛密度,游标卡尺测量叶长、叶宽与叶面积;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片光合色素、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和总黄酮含量,HPLC法测定咖啡碱以及柚皮素、槲皮素、杨梅素、芹菜素等黄酮组分含量;以及评价不同品种形态结构和生化成分含量与其对茶橙瘿螨抗性间的相关性。【结果】‘福云6号’上茶橙瘿螨种群数量明显高于‘梅占’上的种群数量。‘福云6号’的叶面积和茸毛密度显著高于‘梅占’的叶面积和茸毛密度,‘福云6号’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显著高于‘梅占’中的含量。‘梅占’新梢中咖啡碱、总黄酮、柚皮素、槲皮素、杨梅素和芹菜素含量显著高于‘福云6号’中的含量。相关性分析表明,叶片螨口数量与柚皮苷、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叶长等呈显著正相关,与叶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柚皮素和槲皮素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梅占’品种对茶橙瘿螨的抗性强于‘福云6号’。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槲皮素、柚皮素等成分可能是关键性抗生物质。该研究为茶橙瘿螨综合治理及以抗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茶橙瘿螨 生化物质 形态结构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叶1号’茶树新品系闽北乌龙茶感官风味与花青素含量初探
3
作者 李鑫磊 吴宗杰 +2 位作者 陈健 游小妹 陈常颂 《茶叶学报》 2025年第1期23-31,共9页
【目的】紫化茶富含花青素,花青素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等多种功效,但目前育成的‘紫娟’‘紫嫣’等紫化茶树品种制作乌龙茶存在香气不高,品质不佳等问题。应用高香乌龙茶品种紫化后代进行乌龙茶试制以及花青素含量研究,以期筛选出兼... 【目的】紫化茶富含花青素,花青素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等多种功效,但目前育成的‘紫娟’‘紫嫣’等紫化茶树品种制作乌龙茶存在香气不高,品质不佳等问题。应用高香乌龙茶品种紫化后代进行乌龙茶试制以及花青素含量研究,以期筛选出兼具高香与高花青素的乌龙茶适制紫化茶树新品种。【方法】以‘九龙袍’‘茗科1号’‘金牡丹’‘铁观音’等高香茶树品种为母本育成一批紫叶新品系,从‘金牡丹’后代紫叶新品系中筛选出‘紫叶1号’(暂定名)。以‘紫叶1号’为研究对象,母本‘金牡丹’为对照,制成闽北乌龙茶。采用感官审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对紫叶1号和金牡丹闽北乌龙茶感官风味品质与花青素组分含量进行比较。【结果】紫叶1号闽北乌龙茶具有花香浓郁、带糯香的香气特征,其花青素总量达到164.24μg·g^(−1),是金牡丹闽北乌龙茶(56.76μg·g^(−1))的2.89倍。紫叶1号闽北乌龙茶共检出花青素类组分70种,以飞燕草素-3-O-(对香豆酰)葡萄糖苷-5-O-葡萄糖苷、飞燕草素-3-O-葡萄糖苷、飞燕草素-3-O-半乳糖苷、矢车菊素-3-O-(6″-对香豆酰)半乳糖苷、矢车菊素-3-O-半乳糖苷、矢车菊素-3-O-5-O-(6-O-对香豆酰)-二葡萄糖苷、天竺葵素-3-O-半乳糖苷和天竺葵素-3-O-芸香糖苷-5-O-葡萄糖苷8种组分为主,占其花青素总量的94.4%。【结论】紫叶茶树新品系‘紫叶1号’制成闽北乌龙茶兼具高香与高花青素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新品系 紫化茶 闽北乌龙茶 高香 高花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荧光标记SSR的CID法快速鉴定福建茶树品种 被引量:8
4
作者 王让剑 杨军 +1 位作者 孔祥瑞 高香凤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0-218,共9页
茶树品种真实性鉴定是茶树种质资源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茶树品种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在茶树基因组上按照均匀分布的原则选择45 个SSR 标记合成荧光标记引物,利用这些标记引物对54 个福建无性系茶树品种进行PCR 扩增,标记基因型分型后... 茶树品种真实性鉴定是茶树种质资源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茶树品种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在茶树基因组上按照均匀分布的原则选择45 个SSR 标记合成荧光标记引物,利用这些标记引物对54 个福建无性系茶树品种进行PCR 扩增,标记基因型分型后进一步筛选出9 个SSR 标记核心引物.这批核心引物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均大于0.5,等位位点数在3-5 之间,基因型数在5-10 之间,属于高度多态性引物且方便进行基因型数据统计,适宜用来进行无性系茶树品种的真实性鉴定.利用其中的6 个标记核心引物建立了54 个福建无性系茶树品种的品种鉴别图(Cultivar identification diagram,CID),该CID 能直观地提供对其中任意品种进行鉴定所需要的标记引物以及相应的标记基因型,且能够方便地进行扩容以用来对更多的无性系茶树品种进行真实性鉴定.利用该方法对无性系茶树品种进行真实性鉴定,操作方便、快速准确、稳定性高、实用性强.本实验所获得的茶树品种鉴定图(CID)对茶树品种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促进茶树品种选育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SSR 品种鉴别图(CID) 品种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原生茶树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创新利用 被引量:19
5
作者 杨如兴 尤志明 +3 位作者 何孝延 张磊 陈芝芝 王文建 《茶叶学报》 2015年第3期126-132,共7页
概述了福建原生茶树品种资源迁地、就地保护和相关技术及优异茶树品种资源的筛选与创新利用情况。迄今为止,已保护的福建原生茶树品种资源7287份(品、株、系),其中2008年以来新增保护地方有性群体种及单株938个(株)、特异品种资源73株... 概述了福建原生茶树品种资源迁地、就地保护和相关技术及优异茶树品种资源的筛选与创新利用情况。迄今为止,已保护的福建原生茶树品种资源7287份(品、株、系),其中2008年以来新增保护地方有性群体种及单株938个(株)、特异品种资源73株、野生或半野生(近缘种)茶树品种资源24株。已筛育出地方种24个,选育出杂交种20个。建立了茶树品种资源公益性资源共享平台,筛选新品系40多个,创意利用茶树种质资源2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茶树 品种资源 迁地保护 就地保护 创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ST-SSR标记的福建云霄县和尤溪县野生茶树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杨军 孔祥瑞 王让剑 《茶叶学报》 2022年第1期11-19,共9页
为了对福建云霄县、尤溪县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初步鉴定与筛选,以福建省茶树主要栽培品种为参照,利用EST-SSR毛细管电泳荧光标记技术进行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云霄县、尤溪县野生茶树种质资源与参照品种亲缘关系较远,云霄... 为了对福建云霄县、尤溪县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初步鉴定与筛选,以福建省茶树主要栽培品种为参照,利用EST-SSR毛细管电泳荧光标记技术进行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云霄县、尤溪县野生茶树种质资源与参照品种亲缘关系较远,云霄县野生茶树种质资源与广东省凤凰水仙等类型茶树品种资源亲缘关系最接近;尤溪县野生茶树种质资源与参照品种亲缘关系较远。福建云霄县、尤溪县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平均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期望杂合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3.8966,3.3103、2.4550,2.2908、0.5264,0.4980、0.9463,0.8595,说明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群体间Nei’s遗传距离、遗传分化指数(FST)与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一致表明群体间存在显著遗传分化,且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为21%。本研究对野生茶树种质资源进行鉴定分析,为福建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发掘、利用和保护以及育种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EST-SSR 多样性 亲缘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新品系‘福黄1号’白茶的特征香气成分及其在加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6
7
作者 张磊 俞滢 +2 位作者 梁子钧 赵翊暄 杨如兴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34-145,共12页
为了研究高氨基酸白化突变新品系‘福黄1号’白茶的特征香气成分及其在加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以‘福黄1号’为材料,变异来源‘福安大白茶’为对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萎凋0、12、24、36、48 h和成品茶样品的香... 为了研究高氨基酸白化突变新品系‘福黄1号’白茶的特征香气成分及其在加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以‘福黄1号’为材料,变异来源‘福安大白茶’为对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萎凋0、12、24、36、48 h和成品茶样品的香气成分及其相对含量进行鉴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实验样品共鉴定出560种挥发性代谢物,其中萜类、杂环化合物、酯类、烃类等是以‘福黄1号’和‘福安大白茶’为鲜叶原料制成白茶的主要呈香物质。萎凋过程中,两个品种白茶的挥发性代谢物总含量逐渐上升,在萎凋48 h的时候达到最大值。相对气味活度值分析结果表明,萜品油烯、柠檬醛、1-辛烯-3-酮、大马士酮是‘福黄1号’和‘福安大白茶’的关键香气成分,水杨酸甲酯和苯甲醛是‘福黄1号’白茶的关键香气成分。1-辛烯-3-酮和柠檬醛在萎凋前期大量累积而后减少,萜品油烯、苯甲醛、水杨酸甲酯和大马士酮在萎凋过程中持续累积。萜品油烯、柠檬醛、1-辛烯-3-酮、大马士酮对‘福黄1号’和‘福安大白茶’形成花果香和甜香具有重要作用。1-辛烯-3-酮、水杨酸甲酯和苯甲醛是‘福黄1号’白茶清鲜香气形成的关键原因。本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新品系‘福黄1号’制成白茶的香气特征,为以白化茶树品种为原料制成的特色白茶产品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 ‘福黄1号’ 白化突变 挥发性代谢物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新品系‘福茗2号’区域试验报告 被引量:2
8
作者 游小妹 李鑫磊 +3 位作者 陈志辉 孔祥瑞 单睿阳 陈常颂 《茶叶学报》 2024年第2期38-44,共7页
【目的】选育早生、高产、高香茶树新品种,满足消费需求的多样化。【方法】以‘黄棪’为对照,在福建福安、松溪、福州3个区试点对‘福茗2号’新品系的种植成活率、物候期(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期)、鲜叶产量、制茶品质、抗性等... 【目的】选育早生、高产、高香茶树新品种,满足消费需求的多样化。【方法】以‘黄棪’为对照,在福建福安、松溪、福州3个区试点对‘福茗2号’新品系的种植成活率、物候期(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期)、鲜叶产量、制茶品质、抗性等方面进行为期6年(2016—2021年)的茶树品种区域试验。【结果】‘福茗2号’新品系种植成活率高,达89%以上;物候期比对照早1~2 d;鲜叶产量比对照高5%左右;制乌龙茶品质比对照高出0.5~1.1分;耐寒、耐旱性强,茶炭疽病和茶小绿叶蝉抗性均表现为抗。【结论】‘福茗2号’是一个早生、高产、优质、高抗的乌龙茶新品种,适宜在福建福安、松溪、福州及相似乌龙茶地区种植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福茗2号 新品系 乌龙茶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香型茶树新品种‘茗桂’选育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孔祥瑞 游小妹 +9 位作者 陈志辉 林郑和 单睿阳 李鑫磊 郑士琴 张亚真 伍惠妮 靳昊言 李灿香 陈常颂 《茶叶学报》 2024年第5期28-35,共8页
【目的】开展茶树新品种‘茗桂’的选育研究,为茶叶生产提供高香型茶树良种。【方法】采用人工杂交方法,从国家级鉴定茶树品种‘丹桂’(♀)ב瑞香’(♂)的F1群体中选育出综合性状优异的新品种茗桂。2008—2016年间在福建福安开展... 【目的】开展茶树新品种‘茗桂’的选育研究,为茶叶生产提供高香型茶树良种。【方法】采用人工杂交方法,从国家级鉴定茶树品种‘丹桂’(♀)ב瑞香’(♂)的F1群体中选育出综合性状优异的新品种茗桂。2008—2016年间在福建福安开展品比试验,2016—2018年间在福建福安、寿宁、漳平、安溪4个点开展区试,进行春梢生育期、鲜叶产量、制茶品质、抗性与适应性、生化成分等鉴定。【结果】茗桂属于灌木型高香品种,晚生种,生长势强,树姿半开张,小叶类,新梢芽叶淡绿色,茸毛少,芽头较肥壮。春茶一芽二叶盛期是4月上旬。产量较高,第一生长周期鲜叶产量4455 kg·hm^(-2),比对照‘黄棪’增产17%;第二生长周期鲜叶产量5505 kg·hm^(-2),比对照增产8%。该品种内含物丰富,一芽二叶生化样含水浸出物49.38%、茶多酚20.88%、氨基酸4.26%、儿茶素总量12.06%、咖啡碱3.88%。制闽南乌龙茶花香较显、味醇爽;或有桂花香,味较浓、清爽。高感茶小绿叶蝉,抗茶炭疽病,抗寒性和抗旱性强。【结论】茗桂是高香、制优率高、抗性强的茶树新品种,适宜在福建及相似生态条件茶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新品种 高香型 育种 茗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茶树品种资源初步关联分析
10
作者 杨军 孔祥瑞 +1 位作者 王让剑 郑国华 《茶叶学报》 2017年第3期115-120,共6页
为挖掘茶树农艺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位点,选用38对SSR引物对43份福建茶树品种进行多态性扫描与群体结构分析。在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的基础上采用Tassel GLM(general linear model)和MLM(mixed linear model)方法进行标记与农艺性状的关联... 为挖掘茶树农艺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位点,选用38对SSR引物对43份福建茶树品种进行多态性扫描与群体结构分析。在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的基础上采用Tassel GLM(general linear model)和MLM(mixed linear model)方法进行标记与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共检测出238个等位变异,每个位点6.26个等位变异。供试群体的Shannon指数平均值为1.261。通过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将供试材料划分成3个亚群。以GLM分析,发现8个与种径、茶类、百粒重和花瓣数相关联的标记,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分别54.3%、13.3%~21.8%、57.2%和50.9%;以MLM分析,发现6个与种径、茶类和百粒重相关的标记,各标记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54.2%、19.7%~24.2%、3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R 群体遗传结构 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品种‘白鸡冠’与‘福云6号’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11
作者 陈志辉 张亚真 +6 位作者 孔祥瑞 游小妹 林郑和 单睿阳 郑士琴 李鑫磊 陈常颂 《茶叶学报》 2024年第4期8-20,共13页
【目的】近年来对茶树白化性状调控机理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到目前为止白化性状的基因调控机制仍然未知。通过构建‘白鸡冠’与‘福云6号’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为后续白鸡冠叶色基因定位奠定基础。【方法】创建白鸡冠(♀)与福云6号(♂)F1... 【目的】近年来对茶树白化性状调控机理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到目前为止白化性状的基因调控机制仍然未知。通过构建‘白鸡冠’与‘福云6号’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为后续白鸡冠叶色基因定位奠定基础。【方法】创建白鸡冠(♀)与福云6号(♂)F1代遗传分离群体,采用SLAF-seq技术和HighMap软件开发SNP分子标记,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结果】用茶树参考基因组作电子酶切预测,选用HaeIII酶切方案。SLAF标签长度选择314~364 bp,预测到230000个SLAF标签。SLAF标签在基因组各染色体上分布基本均匀,酶切方案可行。建库准确性评估发现,对照样数据的双端比对效率为85.98%,酶切效率为91.82%,说明SLAF建库正常。本实验共获得828 448 417条reads(165.67 Gb)测序数据,测序平均Q30为93.94%,平均GC含量为43.67%,样本GC分布正常。获得SNP标记5 975 507个,成功分型的有643 601个,用于遗传图谱构建的标记有500 988个,最终上图标记有7 967个,总图距为2 754.59 cM,上图标记完整度为99.84%,共构建出15个高密度遗传连锁群。【结论】利用白鸡冠与福云6号F1代遗传分离群体构建出含15个连锁群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黄化 白化 遗传图谱 叶色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特异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俞滢 梁子钧 +3 位作者 张磊 赵翊暄 陈强 杨如兴 《茶叶学报》 2023年第6期1-12,共12页
福建省茶树种质资源丰富,特异资源种类繁多,这些茶树特异资源为研究茶树遗传多样性和茶树生物化学特性发挥重要的作用。茶树特异资源研究有利于拓展茶树资源利用的广度与深度,实现更高的市场价值。本文综述了福建地区高氨基酸、高茶多... 福建省茶树种质资源丰富,特异资源种类繁多,这些茶树特异资源为研究茶树遗传多样性和茶树生物化学特性发挥重要的作用。茶树特异资源研究有利于拓展茶树资源利用的广度与深度,实现更高的市场价值。本文综述了福建地区高氨基酸、高茶多酚、高咖啡碱、低咖啡碱、高苦茶碱、高EGCG、高EGCG3"Me、叶色变异、高香型等茶树资源的研究进展,对今后茶树特异品种资源应用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茶树遗传育种的研究重点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种质资源 特异 育种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叶片黄化变异相关的CAB基因家族鉴定及关键基因挖掘 被引量:1
13
作者 钟思彤 张亚真 +6 位作者 游小妹 陈志辉 孔祥瑞 林郑和 伍慧妮 金珊 陈常颂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5-192,共18页
捕光叶绿素a/b结合蛋白(Light-harvesting chlorophyll a/b binding protein,CAB)基因家族成员在植物叶片黄化变异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铁观音(Camellia sinensis Tieguanyin)基因组数据对CAB基因家族进行了筛选,并进行了生物信... 捕光叶绿素a/b结合蛋白(Light-harvesting chlorophyll a/b binding protein,CAB)基因家族成员在植物叶片黄化变异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铁观音(Camellia sinensis Tieguanyin)基因组数据对CAB基因家族进行了筛选,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和表达模式分析;进一步以不同黄化、绿叶茶树品种(系)为材料,通过基因克隆和qRT-PCR,分析CABs基因的表达特性,结合叶色参数和叶绿素SPAD值的相关性分析筛选出与茶树黄化变异相关的关键CAB基因。结果表明,共鉴定到25个CAB基因家族成员,其氨基酸长度为167~337个,蛋白分子质量为18.5~37.1 kDa,大部分CAB成员属于稳定性蛋白和疏水性蛋白,并且亚细胞定位预测在叶绿体上;根据进化关系25个CAB家族成员分为13个亚家族,Lhcb1亚族的成员数量最多;启动子分析显示,CAB家族成员启动子中包含大量的光响应元件,还有其他与植物生长发育、激素和逆境胁迫响应相关的元件。从茶树中克隆Lhcb1亚家族成员,通过序列比对筛选出CAB1、CAB6和CAB7基因;表达分析显示,CAB1、CAB6和CAB7基因都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在芽、叶和果实中表达量较高,并能响应多种逆境胁迫。qRT-PCR分析发现,CAB1、CAB6和CAB7基因在黄、绿茶树的叶片中具有一致的表达特性:与正常绿叶相比,黄化叶片中的CABs基因表达均显著下调;通过与叶色参数和叶绿素SPAD值的相关性分析,发现CAB1、CAB6和CAB7表达量与叶色参数a、b、L值以及叶绿素SPAD值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其中CAB1的基因表达量与叶色相关参数和叶绿素SPAD值的相关性最显著;烟草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CAB1在细胞核、细胞膜和叶绿体上均有分布。以上研究初步解析了茶树CAB家族成员的基本特征,挖掘出与茶树叶色变异紧密相关CAB基因,后续可作为候选关键基因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茶树叶色变异的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捕光叶绿素a/b结合蛋白 叶色黄化变异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橙花叔醇和芳樟醇樱草糖苷含量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候选基因预测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力岚 杨军 王让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71-886,共16页
橙花叔醇与芳樟醇是广泛分布于植物中的挥发性萜烯醇类化合物,在茶树新梢中主要以樱草糖苷形式存在,提高其含量对茶叶香气品质改良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茶树橙花叔醇和芳樟醇樱草糖苷的遗传机制,本研究以169个茶树自然杂交后代单株为关... 橙花叔醇与芳樟醇是广泛分布于植物中的挥发性萜烯醇类化合物,在茶树新梢中主要以樱草糖苷形式存在,提高其含量对茶叶香气品质改良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茶树橙花叔醇和芳樟醇樱草糖苷的遗传机制,本研究以169个茶树自然杂交后代单株为关联群体,利用均匀分布在茶树染色体上的675,245个SNP标记,对3个年份下茶树新梢中橙花叔醇与芳樟醇樱草糖苷含量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结果表明,橙花叔醇与芳樟醇樱草糖苷含量的表型变异系数为60.83%~80.08%,广义遗传力分别为51.29%与61.87%,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具有典型的数量性状遗传特征。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50个显著关联位点,各位点分别对橙花叔醇和芳樟醇樱草糖苷含量变化的贡献率均超过20%,其中橙花叔醇樱草糖苷含量(nerolidol primeveroside content,NPC)变化位点最大贡献率为38.73%,芳樟醇樱草糖苷含量(linalool primeveroside content,LPC)变化位点最大贡献率为39.07%。通过等位变异效应分析,鉴定出4个主效SNP位点及其优异等位变异,并发现1个可同时调控NPC和LPC的一因多效位点。结合已有的文献报道和基因的功能注释,筛选出每个显著位点置信区间内最有可能的候选基因共59个,主要涉及茶树的糖类代谢、转录调控、萜烯类生物合成等多个生物学过程,其中26个基因在适制绿茶品种和适制乌龙茶品种单芽中的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为深入解析茶树橙花叔醇和芳樟醇樱草糖苷含量的遗传机制提供了新的信息,为加速培育高香型优异茶树新品种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橙花叔醇樱草糖苷 芳樟醇樱草糖苷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候选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轮斑病发生为害特性及其茶树抗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郑士琴 孔祥瑞 +6 位作者 单睿阳 陈志辉 张亚真 李鑫磊 林郑和 游小妹 陈常颂 《茶叶学报》 2024年第2期1-10,共10页
茶轮斑病是茶树主要病害之一。本文基于近十年来(2013—2023年)国内外研究者对茶轮斑病的研究现状,对该病的发生为害特点、病原菌种类及其致病机理、茶树对轮斑病的抗病机理以及病害防控措施等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茶轮斑病是茶树主要病害之一。本文基于近十年来(2013—2023年)国内外研究者对茶轮斑病的研究现状,对该病的发生为害特点、病原菌种类及其致病机理、茶树对轮斑病的抗病机理以及病害防控措施等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以期为茶园绿色防控和茶树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茶轮斑病 为害特点 抗病机理 抗病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个高香茶树品种(系)制作沙县红边茶香气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鑫磊 陈泉宾 +4 位作者 孔祥瑞 杨卫琼 冯鸿弦 林忠平 陈常颂 《茶叶学报》 2024年第3期1-10,共10页
【目的】明确高香茶树品种(系)制成的沙县红边茶(下称红边茶)香气品质及香气特征,加快茶树良种应用,促进红边茶产业发展。【方法】以沙县当地推广种植的高香乌龙茶品种(系)‘0318E’‘黄玫瑰’和‘茗科1号’为原料,‘福建水仙’为对照,... 【目的】明确高香茶树品种(系)制成的沙县红边茶(下称红边茶)香气品质及香气特征,加快茶树良种应用,促进红边茶产业发展。【方法】以沙县当地推广种植的高香乌龙茶品种(系)‘0318E’‘黄玫瑰’和‘茗科1号’为原料,‘福建水仙’为对照,制成红边茶。采用感官审评与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对不同品种红边茶感官品质及香气组分进行综合比较。【结果】感官审评结果表明,0318E红边茶香气花香浓郁,黄玫瑰和茗科1号红边茶为花香显;0318E与黄玫瑰红边茶滋味表现为鲜醇,茗科1号为浓醇鲜爽;在花香与滋味鲜度上新品种均明显提升。香气成分测定结果表明,0318E红边茶香气组成最为独特,其吲哚、脱氢芳樟醇、1-乙基-1H-吡咯、己酸己酯、橙花叔醇、2-戊基呋喃、β-紫罗兰酮、乙酸苯酯、3-呋喃甲醛、(Z)-3-己酸己烯酯、(E)-4,8-二甲基壬基-1,3,7-三烯、芳樟醇氧化物C等多种花果香气组分相对丰度最高;茗科1号制作的红边茶α-法呢烯、β-罗勒烯、芳樟醇和芳樟醇氧化产物等部分重要萜类物质含量较高,吲哚、脱氢芳樟醇、橙花叔醇等花果香气成分仅次于0318E。【结论】高香茶树品种(系)0318E和茗科1号制作红边茶香气品质特征鲜明,适宜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县红边茶 高香茶树品种 感官品质 香气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PAL、C4H与4CL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力岚 杨军 王让剑 《茶叶学报》 2024年第3期34-46,共13页
【目的】分析茶树PAL、C4H和4CL基因家族成员的基本特征,探索它们与苯乙醇樱草糖苷含量性状之间的因果关系,对于深入研究PAL、C4H和4CL基因家族在茶树上的生物学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及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PAL... 【目的】分析茶树PAL、C4H和4CL基因家族成员的基本特征,探索它们与苯乙醇樱草糖苷含量性状之间的因果关系,对于深入研究PAL、C4H和4CL基因家族在茶树上的生物学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及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PAL、C4H和4CL基因成员在茶树基因组中的分布、理化性质、基因结构、系统发育关系、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与表达特性,以及探索茶树PAL、C4H和4CL基因成员在苯乙醇樱草糖苷含量差异显著的茶树新品系(高糖苷和低糖苷品系)新梢中的表达差异。【结果】7个CsPAL、4个CsC4H与4个Cs4CL基因分布在9条染色体上。所有CsPAL均只有1个内含子;除CsC4H4外,其他CsC4H成员均含有2个内含子;Cs4CL成员均含有多个内含子。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它们与杨树PAL、C4H和4CL蛋白的亲缘关系较近。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分析显示,亲缘关系较近的基因,其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的组成也较为相似。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预测发现,CsPAL、CsC4H与Cs4CL基因成员的启动子区域内含有多种顺式元件,包括逆境胁迫响应、生长发育相关以及激素响应等多种顺式元件。转录组分析发现,大多数CsPAL、CsC4H与Cs4CL的成员表现为组织特异性表达,且会受到激素、低温、干旱及高盐的诱导。CsPAL7、CsC4H4与Cs4CL3在苯乙醇樱草糖苷含量明显差异的品系中存在表达差异,CsPAL7在高糖苷品系中的表达量要大于低糖苷品系,CsC4H4与Cs4CL3在低糖苷品系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高糖苷品系,推测这3个家族基因的表达可能对茶树新梢中苯乙醇樱草糖苷的形成起不同的作用。【结论】本研究为PAL、C4H和4CL基因的功能分析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其家族成员可作为茶树分子育种的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PAL基因家族 C4H基因家族 4CL基因家族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黄化茶树种质中咖啡碱合成部位的研究
18
作者 张亚真 钟思彤 +5 位作者 陈志辉 孔祥瑞 单睿阳 郑士琴 余文权 陈常颂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5-584,共10页
咖啡碱作为茶树中的主要特征代谢物,是茶叶品质风味形成的重要组分和天然功能性成分。目前,茶树中咖啡碱的功能作用、分布规律、合成途径及关键基因已基本探明,但在亚细胞水平上,咖啡碱的合成部位有待进一步明确。以白鸡冠茶树及其自然... 咖啡碱作为茶树中的主要特征代谢物,是茶叶品质风味形成的重要组分和天然功能性成分。目前,茶树中咖啡碱的功能作用、分布规律、合成途径及关键基因已基本探明,但在亚细胞水平上,咖啡碱的合成部位有待进一步明确。以白鸡冠茶树及其自然杂交后代的不同黄化单株为材料,通过透射电镜对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发现黄化叶片中叶绿体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受损,且与叶片SPAD值及叶色表型紧密相关;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咖啡碱含量,发现黄化叶片中仍有大量咖啡碱积累,甚至超过正常绿色叶片。通过咖啡碱合成关键基因CsTCS1表达量测定、原位杂交及亚细胞定位发现,CsTCS1在不同黄化茶树种质叶片中的表达信号强度存在差异,但表达部位基本相同,主要分布在栅栏组织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在亚细胞水平上,茶树叶片中咖啡碱的合成部位主要是细胞核和细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黄化叶片 咖啡碱 合成部位 亚细胞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龙茶新品种‘福茗1号’选育
19
作者 游小妹 孔祥瑞 +3 位作者 李鑫磊 陈志辉 单睿阳 陈常颂 《茶叶学报》 2025年第2期22-27,共6页
【目的】选育早生、高产、不同香型茶树新品种,满足消费需求的多样化。【方法】以‘金观音’为母本,从其自然杂交F1代中采用单株育种法选育出‘福茗1号’新品种。2016—2021年以‘黄棪’为对照,在福建福安、松溪、福州3个区试点对其物候... 【目的】选育早生、高产、不同香型茶树新品种,满足消费需求的多样化。【方法】以‘金观音’为母本,从其自然杂交F1代中采用单株育种法选育出‘福茗1号’新品种。2016—2021年以‘黄棪’为对照,在福建福安、松溪、福州3个区试点对其物候期(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期)、鲜叶产量、制茶品质、抗性等方面进行为期6年的茶树品种区域试验。【结果】‘福茗1号’新品系物候期与对照相当;鲜叶产量比对照高4.63%~16.96%;制乌龙茶有奶香或花香,品质比对照高出0.80~1.27分;耐寒、耐旱性强,茶炭疽病表现为感,茶小绿叶蝉抗性表现为抗。【结论】‘福茗1号’是一个早生、高产、制乌龙茶有奶香或花香的茶树新品种,适宜在福建福安、松溪、福州及相似乌龙茶地区种植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福茗1号 奶香 新品种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龟子绿僵菌Ma54颗粒剂载体与促活剂的筛选及评价
20
作者 李良德 李慧玲 王定锋 《茶叶学报》 2025年第2期44-49,共6页
【目的】金龟子绿僵菌Ma54对茶园害虫灰茶尺蠖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该菌株目前缺乏成熟的剂型,导致在田间使用过程中效果不稳定。载体与促活剂是组成颗粒剂的重要成分,从不同类别材料中筛选菌株Ma54颗粒剂研制的合适载体与促活剂,为后... 【目的】金龟子绿僵菌Ma54对茶园害虫灰茶尺蠖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该菌株目前缺乏成熟的剂型,导致在田间使用过程中效果不稳定。载体与促活剂是组成颗粒剂的重要成分,从不同类别材料中筛选菌株Ma54颗粒剂研制的合适载体与促活剂,为后续剂型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高岭土、硅藻土、菜籽粕、珍珠岩、活性白土5种供试载体与菌株Ma54孢子粉制成孢悬液,通过PDA培养板上的菌落,镜检载体对孢子萌发率的影响,并考察密封存放不同时长(7、14、21、28 d)对孢子贮存活性的影响;通过含有6个梯度浓度(0.01%、0.10%、0.20%、0.30%、0.40%、0.50%)海藻糖、酪氨酸的PDA培养板,检测2种促活剂对Ma54孢子萌发率与萌发促进率的影响;将筛选出的载体与孢子粉、促活剂按比例搭配,进行挤压造粒,检测造粒过程孢子的损伤率。【结果】5种载体对孢子萌发率的影响并不大,仅珍珠岩和高岭土可有效延长孢子的贮存期;2种载体储存孢子28 d后,孢子萌发率为61.47%和62.87%,显著高于纯孢子贮存方式的21.07%。海藻糖或酪氨酸2种促活剂均能显著提升孢子的萌发率,孢子萌发促进率均大于20.84%,且不随促活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珍珠岩和高岭土在造粒过程中对孢子活性的影响较大,高岭土对孢子的损伤率达70.18%,而珍珠岩为21.37%。【结论】珍珠岩在5种试验载体中表现最好,酪氨酸可进一步促进孢子的萌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龟子绿僵菌 颗粒剂 载体 促活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