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苗药黑骨藤不同极性提取部位急性毒性及抗氧化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金文渊 杨欣 +4 位作者 刘育辰 刘刚 杨虹 赵刘亮 杨婉珠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期186-189,共4页
[目的]对黑骨藤不同极性部位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及抗氧化研究,确定其临床用药安全性及活性部位。[方法]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采用SD(180~220 g)大鼠,连续灌胃给药7 d(9.75 g/kg)后,测定血清中的肝功能和肾功能等相关指标,观察其肝脏、肾脏毒... [目的]对黑骨藤不同极性部位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及抗氧化研究,确定其临床用药安全性及活性部位。[方法]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采用SD(180~220 g)大鼠,连续灌胃给药7 d(9.75 g/kg)后,测定血清中的肝功能和肾功能等相关指标,观察其肝脏、肾脏毒性反应,采用ABTS(agreement of basic telecommunications services)法测定肝脏中的总抗氧化能力。[结果]黑骨藤不同极性部位给药7 d后,大鼠未出现死亡,石油醚部位、氯仿部位、醋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组对肝脏和肾脏生化指标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水部位组大鼠血清中的ALP和BUN显著升高(P<0.05)。[结论]黑骨藤的不同极性部位中的石油醚部位、氯仿部位、醋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未出现毒性反应,水部位中的ALP和BUN升高,可能表现出微低毒性。氯仿部位和正丁醇部位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骨藤 急性毒性 肝损伤 肾损伤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给药系统促渗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何金英 张永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43-1049,共7页
经皮给药可以避免口服给药后的胃肠道消化反应和肝脏首过效应、注射给药引起的疼痛,具有简、便、效、廉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经皮给药吸收效率低的问题阻碍了经皮药物的广泛应用。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近年来纳米载体促渗... 经皮给药可以避免口服给药后的胃肠道消化反应和肝脏首过效应、注射给药引起的疼痛,具有简、便、效、廉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经皮给药吸收效率低的问题阻碍了经皮药物的广泛应用。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近年来纳米载体促渗、中药挥发油促渗、物理促渗新方法新技术,为提高经皮给药制剂的开发提供了新策略。重点从这3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经皮给药的制剂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给药 纳米载体促渗 中药挥发油促渗 物理促渗 新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透析结合UPLC的弩药微乳经皮给药后多成分皮肤药动学研究
3
作者 谢欢 宋选飞 +5 位作者 周斌 刘耀 杨芳芳 陈迎龙 朱艳 张永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7-173,共7页
目的考察弩药微乳多成分在自制探针上的回收率与温度、灌流速度、浓度的关系,研究弩药微乳多成分在家兔皮肤组织中的药动学特征。方法采用UPLC测定绿原酸、苯甲酰新乌头原碱、杠柳毒苷、新乌头碱质量浓度;采用增量法与减量法探究温度、... 目的考察弩药微乳多成分在自制探针上的回收率与温度、灌流速度、浓度的关系,研究弩药微乳多成分在家兔皮肤组织中的药动学特征。方法采用UPLC测定绿原酸、苯甲酰新乌头原碱、杠柳毒苷、新乌头碱质量浓度;采用增量法与减量法探究温度、灌流速度、质量浓度对探针回收率的影响,UPLC测定弩药微乳经皮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透析液中多成分含量变化,并用DAS2.0软件处理数据。结果升高温度,各成分探针回收率逐渐提高;流速越大,药物回收率越低,且回收率与探针周围药物质量浓度关系不大。弩药微乳中绿原酸、苯甲酰新乌头原碱、杠柳毒苷、新乌头碱在皮下组织中的药动学参数C max分别为(3.24±0.36)(1.04±0.29)(4.78±2.15)(2.86±0.55)μg·mL^(-1);AUC 0-∞分别为(52.42±30.84)(7.70±3.73)(42.23±13.93)(22.68±12.51)h·μg·mL^(-1)。结论首次采用微透析在体实时取样技术,建立UPLC检测方法,对弩药微乳经皮给药后多成分皮肤药动学进行研究,为弩药微乳后续的考察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弩药微乳 微透析 UPLC 皮肤药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苗药弩药方最佳配伍筛选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成雪 张永萍 +2 位作者 徐剑 杨芳芳 刘耀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年第2期10-14,共5页
目的筛选苗药弩药方最佳配伍组成。方法利用均匀设计法得到不同配伍弩药11组,将11组弩药用1200 mL 50%乙醇浸泡,浸泡30 d;结合小鼠醋酸扭体实验、小鼠热板法实验、鸡蛋清致炎实验、二甲苯致耳肿胀实验对11组弩药方进行筛选。结果筛选的... 目的筛选苗药弩药方最佳配伍组成。方法利用均匀设计法得到不同配伍弩药11组,将11组弩药用1200 mL 50%乙醇浸泡,浸泡30 d;结合小鼠醋酸扭体实验、小鼠热板法实验、鸡蛋清致炎实验、二甲苯致耳肿胀实验对11组弩药方进行筛选。结果筛选的苗药弩药方最佳配伍为川乌40 g,八角枫30 g,天南星40 g,三分三20 g,雪上一枝蒿20 g,半截烂40 g,透骨香100 g。结论采用均匀设计结合经典镇痛抗炎试验对弩药方进行筛选,为苗药弩药方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药弩药方 镇痛抗炎 均匀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苗药大果木姜子总黄酮与糖类成分含量测定 被引量:6
5
作者 刘刚 刘育辰 +4 位作者 康雪佳 于福来 庞玉新 李霞 贾金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3期141-144,共4页
[目的]建立测定大果木姜子中总黄酮、总糖、还原糖、多糖含量的方法。[方法]以芦丁和葡萄糖为对照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大果木姜子中总黄酮、总糖、还原糖、多糖的含量并进行方法学考察。[结果]大果木姜子中总黄酮含量为(8.02±... [目的]建立测定大果木姜子中总黄酮、总糖、还原糖、多糖含量的方法。[方法]以芦丁和葡萄糖为对照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大果木姜子中总黄酮、总糖、还原糖、多糖的含量并进行方法学考察。[结果]大果木姜子中总黄酮含量为(8.02±0.19)mg/g,总糖含量为(35.26±0.96)%,还原糖含量为(4.78±0.95)%,多糖含量为(30.53±0.69)%。[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可以用于大果木姜子中总黄酮、总糖、还原糖、多糖的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果木姜子 总黄酮 总糖 还原糖 多糖 紫外分光光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水—脂”二元组分凝胶的皮肤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何金英 张永萍 +2 位作者 曹国琼 刘耀 徐剑 《环球中医药》 CAS 2022年第7期1133-1138,共6页
目的应用经皮微透析技术研究丹参“水—脂”二元组分凝胶的皮肤药动学过程,考察其在体透皮性能。方法采用增量法与减量法考察微透析探针体外内回收率,建立丹参“水—脂”二元组分微透析方法,采用微透析技术采集不同时间的皮下药物样品,... 目的应用经皮微透析技术研究丹参“水—脂”二元组分凝胶的皮肤药动学过程,考察其在体透皮性能。方法采用增量法与减量法考察微透析探针体外内回收率,建立丹参“水—脂”二元组分微透析方法,采用微透析技术采集不同时间的皮下药物样品,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法测定样品中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的浓度,并用DAS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通过微透析数据处理发现,丹参“水—脂”二元组分凝胶中丹酚酸B、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皮下最大浓度(C_(max))分别为1.58、0.32、0.41μg/m L,达峰时间(t_(max))分别为2.10、1.11、8.01小时,12小时内药时曲线下面积(AUC_(0~12))分别为7.60、2.32、1.36 mg/(L·h)。结论丹参“水—脂”二元组分凝胶透皮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水—脂”二元组分凝胶 微透析 药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果木姜子油的提取工艺优化及其对心肌缺血改善作用的研究
7
作者 孙巡巡 徐剑 +2 位作者 刘杰 郭江涛 朱小婷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11期262-273,共12页
目的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大果木姜子油的提取工艺,并探讨不同来源大果木姜子油对心肌缺血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法考察提取溶剂、液料比、物料粒径、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5个单因素对大果木姜子油得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响应... 目的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大果木姜子油的提取工艺,并探讨不同来源大果木姜子油对心肌缺血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法考察提取溶剂、液料比、物料粒径、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5个单因素对大果木姜子油得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响应面法就液料比、物料粒径和提取温度3个因素进行大果木姜子油提取工艺的优化。建立大鼠心肌缺血模型,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兔抗人单克隆抗体(Bcl-2 assaciated xprotein,Bax)及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ell lymphoma-2,Bcl-2)蛋白的表达、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心肌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FGF-2)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中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type plasminogenactivator,TPA)的表达,并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结果经响应面法分析大果木姜子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液料比7:1(mL:g),粒径过80目,提取温度90℃,得率为51.23%。药理实验表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中Bcl-2、FGF-2和TPA的水平下降,而Bax和PAI-1水平上升,经大果木姜子油治疗后Bax、PAI-1的水平下降,而FGF-2、TPA和Bcl-2水平上升。结论响应面法优化后的大果木姜子油的提取工艺条件稳定、可行,且大果木姜子油具有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本研究为提取和应用大果木姜子油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果木姜子油 提取工艺 响应面优化 心肌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德福韦混膦酯衍生物体外代谢及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杨洋 李静 +2 位作者 肖涛 李韬 傅晓钟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99-705,共7页
采用超高效液相-飞行时间质谱仪(UPLC-QTOF-MS/MS)和超高效液相-三重四极杆质谱仪(UPLC-MS/MS)考察阿德福韦混膦酯衍生物阿德福韦单L-硫代异亮氨酸乙酯、去氧胆酸丙酯(Q3-I2)的稳定性及体外代谢产物,将Q_3-I_2和对照药阿德福韦酯与人工... 采用超高效液相-飞行时间质谱仪(UPLC-QTOF-MS/MS)和超高效液相-三重四极杆质谱仪(UPLC-MS/MS)考察阿德福韦混膦酯衍生物阿德福韦单L-硫代异亮氨酸乙酯、去氧胆酸丙酯(Q3-I2)的稳定性及体外代谢产物,将Q_3-I_2和对照药阿德福韦酯与人工胃液、人工肠液、大鼠空白血浆和大鼠肝微粒体进行体外共孵育,采用UPLC-MS/MS和UPLC-QTOF-MS分别测定各孵育体系中的化合物剩余质量浓度和肝微粒体体系中的代谢产物,并通过底物消除法计算半衰期和清除率。化合物Q_3-I_2在胃肠道中稳定,延长了血浆、肝微粒体半衰期,同时能降解出活性代谢产物。在体外肝微粒体孵育体系中通过UPLC-QTOF-MS正负离子模式共检测到8种代谢产物,主要包括水解、氧化、乙酰化、葡萄糖醛酸化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德福韦混膦酯 衍生物 代谢 UPLC-QTOF-MS/MS UPLC-MS/MS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仲不同部位的加工方法对其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侯晓杰 张建锋 李玮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期37-38,41,共3页
加工方法是形成中药质量的关键点,不同加工方法对其质量的影响不同。以杜仲皮作为药用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因此需要对杜仲的其他部位做进一步的研究,以缓解杜仲皮资源的匮乏。综述了不同加工方法对杜仲皮、杜仲叶、杜仲... 加工方法是形成中药质量的关键点,不同加工方法对其质量的影响不同。以杜仲皮作为药用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因此需要对杜仲的其他部位做进一步的研究,以缓解杜仲皮资源的匮乏。综述了不同加工方法对杜仲皮、杜仲叶、杜仲雄花以及杜仲胶4个部位质量的影响,从而为杜仲资源的进一步研究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工方法 杜仲皮 杜仲叶 质量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源性复方人参水提物的抗疲劳作用
10
作者 熊武青 麻秀萍 +2 位作者 郭江涛 白志文 罗仕西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0-185,共6页
[目的]探究药食同源中药人参、黄精、玉竹及陈皮复合水提物对小鼠抗疲劳作用的影响。[方法]该试验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大株红景天胶囊,0.70 g/kg)和复方人参水提物低、中、高(1.56,3.30,6.60 g/kg)剂量组,连续灌胃给药30 d。通... [目的]探究药食同源中药人参、黄精、玉竹及陈皮复合水提物对小鼠抗疲劳作用的影响。[方法]该试验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大株红景天胶囊,0.70 g/kg)和复方人参水提物低、中、高(1.56,3.30,6.60 g/kg)剂量组,连续灌胃给药30 d。通过小鼠负重力竭游泳试验及肝糖原、血乳酸、血尿素氮等生化指标,评价复方人参水提物的抗疲劳作用。[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复方人参水提物对小鼠正常生长及精神状态无显著影响(P>0.05)。中、高剂量组显著延长小鼠负重力竭游泳时间(P<0.05),高剂量组显著提高肝糖原水平(P<0.05),降低血乳酸、血尿素氮及丙二醛水平(P<0.05)。[结论]复方人参水提物有助于缓解小鼠运动疲劳,具有较强的抗疲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人参 抗疲劳 药食同源 负重力竭游泳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枸杞浸膏微波真空干燥特性及干燥动力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卿果 徐剑 +5 位作者 缪艳燕 张永萍 赵罗娜 程纯 吴琦 吴京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22-229,共8页
为探究枸杞浸膏的微波真空干燥特性,通过考察微波功率密度、浸膏初始相对密度对浸膏温度、干基含水率、失水速率的影响规律,建立其水分比与干燥时间关系的干燥动力学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枸杞浸膏微波真空干燥过程... 为探究枸杞浸膏的微波真空干燥特性,通过考察微波功率密度、浸膏初始相对密度对浸膏温度、干基含水率、失水速率的影响规律,建立其水分比与干燥时间关系的干燥动力学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枸杞浸膏微波真空干燥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浸膏由流体状态转变为半流体状态(阶段Ⅰ);由半流体状态转变为干膏状态(阶段Ⅱ)。微波功率密度越大、初始相对密度越大,浸膏温度上升趋势越明显;干基含水率下降越快,失水速率变化幅度越大,所需干燥时间越短。通过拟合6种常用的薄层干燥经验模型,其中Wang模型R^(2)在0.98878~0.99902之间,X^(2)和SSE分别小于0.0017和0.00849,均为6个模型中的最小值。且经过验证,该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验值基本拟合,可以较好的预测微波真空干燥过程中枸杞浸膏水分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浸膏 微波真空干燥 干燥特性 干燥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果木姜子醇提物及不同萃取物体外抗氧化能力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简梨娜 郭江涛 +1 位作者 刘耀 刘杰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9-143,共5页
探讨大果木姜子醇提物及不同萃取物中总黄酮及总酚酸的质量浓度与其抗氧化能力的量效关系。运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大果木姜子不同萃取物中总黄酮和总酚酸质量浓度,并通过DPPH自由基法、FRAP法、羟基自由基法及ABTS^(+)自由基法测... 探讨大果木姜子醇提物及不同萃取物中总黄酮及总酚酸的质量浓度与其抗氧化能力的量效关系。运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大果木姜子不同萃取物中总黄酮和总酚酸质量浓度,并通过DPPH自由基法、FRAP法、羟基自由基法及ABTS^(+)自由基法测定其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乙酸乙酯萃取物通过清除DPPH自由基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活性,清除率为91.5%~93.0%;清除羟基自由基、ABTS^(+)自由基能力以正丁醇萃取物为优,清除率分别为67.2%~84.1%、91.5%~98.2%;根据FRAP法可以看出,在同等质量浓度条件下,醇提物及不同萃取物的抗氧化能力无明显变化,高质量浓度时抗氧化能力最强,可达0.992~1.040 mmol/L。大果木姜子在不同抗氧化测试中均有着较好的抗氧化能力,但由于醇提物及不同萃取物所含黄酮和酚酸的种类不同,其抗氧化效果表现出一定的差异,通过DPPH自由基法和FRAP法测定可以看出,大果木姜子的抗氧化能力呈现出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果木姜子 总黄酮 总酚酸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粱泡叶中异槲皮素TLC鉴别与HPLC含量测定研究
13
作者 李旭东 吴静澜 +3 位作者 张永萍 郭兵 聂倩 谢朝宇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年第3期52-55,共4页
目的 通过建立高粱泡叶药材中异槲皮素活性成分的薄层鉴别(TLC)及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HPLC)测定槲皮素含量。方法 70%乙醇为溶剂超声提取高粱泡叶中异槲皮素,以乙酸乙酯∶甲酸∶水∶氨水(18∶2∶1∶0.5)为展开剂于聚酰胺薄膜上展开,3... 目的 通过建立高粱泡叶药材中异槲皮素活性成分的薄层鉴别(TLC)及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HPLC)测定槲皮素含量。方法 70%乙醇为溶剂超声提取高粱泡叶中异槲皮素,以乙酸乙酯∶甲酸∶水∶氨水(18∶2∶1∶0.5)为展开剂于聚酰胺薄膜上展开,3%三氯化铝乙醇溶液为显色剂,105℃烘3 min, 365 nm下检视。采用HPLC,以异槲皮素为对照品,色谱柱为Agilent SB-C18柱(5μm, 4.6 mm×150 mm),以乙腈为流动相(B),以水(含2%磷酸)为流动相(A),梯度洗脱,洗脱程序如下:0~2 min, 10.0%~15.0%B;2~22 min, 15.0%~19.5%B;22~26 min, 19.5%~21.0%B;26~30 min, 21.0%~20.0%B;30~35 min, 20.0%~10.0%B;35~45 min, 10.0%B。柱温30℃,检测波长360 nm,流速1.0 mL/min。结果 高粱泡叶中异槲皮素在紫外灯下出现明显斑点。异槲皮素2~20μ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为1,平均回收率(n=9)分别为95%,99%,103%,RSD分别为1.0%,0.8%,0.6%。结论 本实验所建立的高梁泡叶药材异槲皮素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行,通过对高粱泡叶薄层色谱及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为后期高粱泡叶的应用开发奠定相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梁泡 异槲皮素 薄层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提取和干燥方法对铁皮石斛花挥发油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钱贵芸 杨芳芳 +2 位作者 徐剑 张永萍 刘杰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1-71,共11页
采用GC-MS法分析比较5种提取方法、5种干燥方法获得的铁皮石斛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探索铁皮石斛花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及干燥工艺。结果表明:从水蒸气蒸馏法、超声提取法、索氏提取法、微波萃取法、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的铁皮石斛... 采用GC-MS法分析比较5种提取方法、5种干燥方法获得的铁皮石斛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探索铁皮石斛花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及干燥工艺。结果表明:从水蒸气蒸馏法、超声提取法、索氏提取法、微波萃取法、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的铁皮石斛花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51、45、42、51、13种成分。从冷冻干燥、微波干燥、真空干燥、热风干燥及自然干燥的铁皮石斛花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92、84、101、86.67种成分。水蒸气蒸馏法更适用于铁皮石斛花挥发油的提取,其中棕榈酸的相对含量较高;超临界CO_(2)萃取法与其他提取方法的差异较大,提取的挥发油成分主要以酸类与酯类为主。真空干燥法在保留铁皮石斛花挥发油化学成分方面表现较好,其中苯乙醇的相对含量较高;自然干燥与其他干燥方法的差异性最大,提取的挥发油成分主要以烯烃类和醛类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皮石斛花 挥发油 提取方法 干燥方法 化学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提取方法对大果木姜子挥发油成分及其抑菌活性的影响
15
作者 钱贵芸 郭江涛 +3 位作者 张永萍 刘杰 徐剑 韩伟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0-35,55,共7页
比较超声提取(UE)、微波提取(ME)、索氏提取(XZ)、水蒸气蒸馏(SD)提取的大果木姜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考察其对大肠杆菌(Eco)、金黄色葡萄球菌(Sta)、枯草芽孢杆菌(Bs)、铜绿假单胞菌(Pak)的抑菌能力。结果表明:SD、UE、ME、XZ提取的... 比较超声提取(UE)、微波提取(ME)、索氏提取(XZ)、水蒸气蒸馏(SD)提取的大果木姜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考察其对大肠杆菌(Eco)、金黄色葡萄球菌(Sta)、枯草芽孢杆菌(Bs)、铜绿假单胞菌(Pak)的抑菌能力。结果表明:SD、UE、ME、XZ提取的大果木姜子挥发油分别鉴定出69、65、72、60种成分,相对含量分别占其总挥发油的91.382%、88.323%、85.709%、89.864%。4种挥发油对Eco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SD<XZ=UE=ME,对Sta的MIC为SD<XZ=UE<ME,对Bs的MIC为XZ=UE<ME<SD,对Pak的MIC为ME<XZ=UE<SD;4种挥发油对4种供试菌的抑菌效果均高于甲醇。相关性分析表明,醇类和烃类的含量与Bs的抑制作用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果木姜子挥发油 超声提取 微波提取 索氏提取 水蒸气蒸馏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提取物平衡溶解度及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16
作者 周斌 宋选飞 +2 位作者 谢欢 王云 张永萍 《现代中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79-86,共8页
目的 测定丹参提取物中“水-脂”二元组分指标成分在不同溶剂中的平衡溶解度及不同pH下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探索丹参提取物的溶解性能。方法 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结合质量权重系数法表征丹参提取物中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 目的 测定丹参提取物中“水-脂”二元组分指标成分在不同溶剂中的平衡溶解度及不同pH下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探索丹参提取物的溶解性能。方法 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结合质量权重系数法表征丹参提取物中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丹酚酸A、隐丹参酮及丹参酮ⅡA 6个指标成分在不同极性及pH值溶液中的整体溶解度和在饱和正辛醇-水系统中的整体油水分配系数。结果 37℃时提取物在水、甲醇、乙醇、乙腈、正丁醇、丙酮、三氯甲烷、乙酸乙酯八种溶剂中整体溶解性介于0.62~11.58 mg·mL-1之间,在水中的平衡溶解度较大;在缓冲液中平衡溶解度呈先增大后减小,最后趋于稳定的趋势;饱和正辛醇-水系统中的整体油水分配系数Kapp介于-1.12~-0.16之间,pH为4.97时lgP达到最大。结论 丹参提取物溶解性与渗透性均差,在剂型设计时可考虑在处方中加入适量醇类提高溶解度,调节pH值、利用促渗方法等促进药物经皮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溶解度 表观油水分配系数 丹参提取物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靶向阿德福韦混膦酯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文政 杨洋 +3 位作者 陈雅 肖涛 傅晓钟 董永喜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9-47,共9页
为获得具有肝靶向性的阿德福韦酯衍生物,以阿德福韦双L-氨基酸酯为先导化合物,利用胆汁酸的肠肝循环特性,采用骈合原理设计合成了10个阿德福韦单L-(硫代)氨基酸酯,单胆酸酯衍生物(6a^6j),其结构经过~1H NMR,^(13)C NMR,ESI-MS,ESI-HRMS... 为获得具有肝靶向性的阿德福韦酯衍生物,以阿德福韦双L-氨基酸酯为先导化合物,利用胆汁酸的肠肝循环特性,采用骈合原理设计合成了10个阿德福韦单L-(硫代)氨基酸酯,单胆酸酯衍生物(6a^6j),其结构经过~1H NMR,^(13)C NMR,ESI-MS,ESI-HRMS确证。采用Hep G 2.2.15细胞株研究化合物的抗HBV活性,挑选其中抗病毒活性好且选择性指数较高的化合物6c(EC_(50)0.92μmol/L,SI 512.63)进行小鼠体内组织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从给药15 min到12 h的各个时间点上,化合物6c在肝中的含量均比其他脏器中高,在肾中含量均比其他脏器低,且肝中含量在各时间点上均高于阳性对照阿德福韦,肾中含量均低于阳性对照。以上结果提示化合物6c具有较高的抗病毒活性,且具有良好的肝靶向性并降低了在肾中的蓄积,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德福韦 衍生物 肠肝循环 组织分布 肝靶向性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果木姜子挥发油的提取工艺优化、成分分析及抗氧化活性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杰 郭江涛 +5 位作者 刘耀 程纯 黄凯 简梨娜 徐剑 张永萍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211-219,共9页
为研究大果木姜子挥发油的最优提取工艺及其成分组成和抗氧化活性,以大果木姜子挥发油得率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挥发油的组成;运用清除DPPH·试验初步评价大... 为研究大果木姜子挥发油的最优提取工艺及其成分组成和抗氧化活性,以大果木姜子挥发油得率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挥发油的组成;运用清除DPPH·试验初步评价大果木姜子挥发油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浸泡时间5 h,料液比1:5 g/mL,提取时间8 h,在上述条件下,实际得率为10.67%。从大果木姜子挥发油中鉴定出74个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3.175%,其中相对含量高于3%的分别为1,8-桉叶素(21.854%)、正癸酸(12.893%)、β-蒎烯(4.873%)、对伞花烃(4.579%)、α-蒎烯(4.452%)、月桂酸(3.734%)、α-萜品烯醇(3.188%);大果木姜子挥发油抗氧化活性随着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当浓度在1.0~6.0 mg/mL范围内时,最高清除率为92.94%。优化的工艺适用于大果木姜子挥发油的提取,大果木姜子挥发油中含有多种成分,其中以萜类、烃类及酸类成分为主,抗氧化结果提示其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果木姜子 挥发油 响应面法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体外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加工方法对丹参中丹酚酸B和醇溶性浸出物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侯晓杰 张建锋 +1 位作者 李玮 吴珊珊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9年第2期218-221,共4页
目的:更好地控制丹参药材的质量,提高丹参药材中丹酚酸B和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方法:采用阴干、晒干、烘干、鲜切、发汗法加工处理丹参药材,用HPLC测定丹酚酸B,热浸法测定醇溶性浸出物,考察不同加工方法对丹参中丹酚酸B和醇溶性浸出物的... 目的:更好地控制丹参药材的质量,提高丹参药材中丹酚酸B和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方法:采用阴干、晒干、烘干、鲜切、发汗法加工处理丹参药材,用HPLC测定丹酚酸B,热浸法测定醇溶性浸出物,考察不同加工方法对丹参中丹酚酸B和醇溶性浸出物的影响。结果:不同加工方法的丹酚酸B和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差异较大,丹酚酸B含量以丹参洗后晒干最高;40℃烘发汗后60℃烘干最低;醇溶性浸出物含量以洗后鲜切40℃烘干最高;洗后100℃烘干最低。相对于晾晒、发汗、晒干法,洗后晒干法处理的丹参中丹酚酸B含量升高4.7倍,洗后鲜切40℃烘干法处理的丹参中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升高3倍。结论:该方法重复性好、精密度高,可用于控制丹参药材的丹酚酸B和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提高丹参药材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加工方法 丹酚酸B 醇溶性浸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须中总黄酮的大孔树脂纯化工艺优化 被引量:12
20
作者 刘杰 梁亚蓝 +1 位作者 李浩楠 郭江涛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6-80,共5页
比较5种大孔吸附树脂的静态吸附-解吸效果,确定纯化玉米须总黄酮的最佳大孔树脂为AB-8型大孔吸附树脂。采用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上样液质量浓度、上样液流速、上样液体积及乙醇体积分数、洗脱流速、洗脱液体积对玉米须总黄酮动态吸附-解... 比较5种大孔吸附树脂的静态吸附-解吸效果,确定纯化玉米须总黄酮的最佳大孔树脂为AB-8型大孔吸附树脂。采用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上样液质量浓度、上样液流速、上样液体积及乙醇体积分数、洗脱流速、洗脱液体积对玉米须总黄酮动态吸附-解吸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确定AB-8大孔树脂纯化玉米须总黄酮的最佳工艺:上样液质量浓度1.41 mg/mL、上样液流速2.00 mL/min、乙醇体积分数70%。该工艺稳定、可行,可用于玉米须总黄酮的分离纯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须 总黄酮 AB-8大孔树脂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