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掺氢天然气管道氢致损伤及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
作者 刘志坦 吴溢凡 +4 位作者 李玉刚 王纯 曹炼博 成先明 杨可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89-196,共8页
在当前全球能源转型和碳减排目标的背景下,掺氢天然气输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受到了广泛关注。这种技术通过将氢气与天然气混合使用现有的天然气管道基础设施进行输送,不仅有助于提高能源效率,还能促进清洁能源的使用。然而,氢气的引入也... 在当前全球能源转型和碳减排目标的背景下,掺氢天然气输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受到了广泛关注。这种技术通过将氢气与天然气混合使用现有的天然气管道基础设施进行输送,不仅有助于提高能源效率,还能促进清洁能源的使用。然而,氢气的引入也给天然气输送系统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探讨了氢致损伤的主要机理,综述了影响掺氢天然气管道氢致损伤的因素。此外,对当前用于探测和评估掺氢天然气管道损伤的技术进行阐述,通过比较和分析这些检测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包括提高检测技术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以及开发新的检测方法以应对掺氢天然气输送过程中的特殊挑战。本文旨在为掺氢天然气输送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对于推动氢能及天然气的安全、高效输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致损伤 天然气管道 缺陷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燃煤电厂CO_(2)在线监测技术应用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新培 韦飞 +1 位作者 马修元 宣添星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79,共7页
选取3台不同类型的燃煤电厂,搭建了不同种类的5套系统,分别从原理、设计、性能指标等方面开展对比分析,总结。结果表明,CO_(2)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应重点考虑监测断面的技术条件,优先选择满足前4后2或全断面流速相对均方根≤0.15的监测... 选取3台不同类型的燃煤电厂,搭建了不同种类的5套系统,分别从原理、设计、性能指标等方面开展对比分析,总结。结果表明,CO_(2)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应重点考虑监测断面的技术条件,优先选择满足前4后2或全断面流速相对均方根≤0.15的监测点。通过流场试验和数值模拟来确定合适的测量位置和流量测量装置;稀释法+NDIR、抽取冷干法+NDIR和抽取冷干法+TDLAS系统的CO_(2)性能指标均能满足标准要求,其中抽取冷干法+TDLAS系统性能最佳;线测量和准面测量流量计在满足监测断面要求时,相对误差可控制在±2%以内;NDIR与TDLAS、国产与进口系统的CO_(2)浓度相对偏差均在3%以下,但碳排放速率的相对偏差可达15%左右。研究成果为燃煤电厂这类重点排放源企业如何选择合适的CO_(2)在线监测系统提供了参考与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碳排放 流量计 相对偏差 相对均方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化学团聚技术强化脱除细颗粒物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天媛 崔向峥 +5 位作者 马凤骁 汪军林 耿赛 尹卫华 骆自忠 张军营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6-102,共7页
燃煤机组经过超低排放改造后,除尘器对粉尘的脱除效率大大提升。然而,除尘器对PM_(2.5)等细颗粒的捕获能力有限,导致许多细颗粒通过烟囱排入大气,降低了周边空气质量。基于化学团聚技术,在国内某600 MW燃煤电站开展细颗粒物排放控制示... 燃煤机组经过超低排放改造后,除尘器对粉尘的脱除效率大大提升。然而,除尘器对PM_(2.5)等细颗粒的捕获能力有限,导致许多细颗粒通过烟囱排入大气,降低了周边空气质量。基于化学团聚技术,在国内某600 MW燃煤电站开展细颗粒物排放控制示范试验研究,旨在通过系统的采样测试探究化学团聚技术对PM_(2.5)排放的控制效果。基于固定污染源采样标准(ISO 23210-2009)开展现场采样测试。对化学团聚技术投运前后细颗粒物排放质量浓度进行检测,依托样品表征方法对颗粒样品进行测试分析,综合评价化学团聚技术对燃煤细颗粒排放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团聚吸附剂喷射后,静电除尘器(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ESP)入口粉尘的平均粒径由57.3μm增大至69.6μm,平均粒径增大21.5%;团聚后,ESP入口PM_(1),PM_(2.5),PM_(10)质量浓度分别由124.2 mg/m^(3),359.5 mg/m^(3),947.7 mg/m^(3)减小至85.6 mg/m^(3),240.6 mg/m^(3),492.0 mg/m^(3),团聚效率分别为31.1%,33.1%,48.1%。飞灰粒径筛分结果表明:团聚后,粒径在38μm以下的飞灰质量分数由32.7%减小至9.2%,而粒径在38μm~75μm范围内的飞灰质量分数由29.7%增大至62.8%;最终,在团聚吸附剂作用下,湿法烟气脱硫(wet flue gas desul furization,WFGD)出口总粉尘质量浓度由1.32 mg/m^(3)降低至1.09 mg/m^(3)。综上,化学团聚技术对燃煤电站细颗粒物团聚效果显著,PM_(2.5)脱除效率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团聚 细颗粒物 脱除 煤燃烧 600MW燃煤电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先行示范区的若干思考--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朱晔 尹海涛 +6 位作者 庄柯 刘娟 徐石明 查冬兰 李波念 封红丽 杨政勇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0-156,179,共8页
本文基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视角,提出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先行示范区的思路,回顾两个发展战略的研究现状,思考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先行示范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必要性、可行性、历史实践、综合条件等方面分析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先行示... 本文基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视角,提出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先行示范区的思路,回顾两个发展战略的研究现状,思考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先行示范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必要性、可行性、历史实践、综合条件等方面分析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先行示范区的具体原因,在宏观规划、试点内容、关键要素、系统性目标、时间进度、保障措施五个方面提出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先行示范区的具体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新型能源体系 先行示范区 宏观规划 综合能源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杂流场的烟气流量测量技术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马修元 韦飞 +1 位作者 宣添星 王新培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2-111,共10页
烟气流量是影响碳监测精度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分布不均、随机组负荷变化而改变的复杂流场环境是阻碍烟气流量精准计量的主要因素。以某电厂660 MW机组烟囱入口烟道为研究对象,基于烟气流场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了4种不同测量原理的流量... 烟气流量是影响碳监测精度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分布不均、随机组负荷变化而改变的复杂流场环境是阻碍烟气流量精准计量的主要因素。以某电厂660 MW机组烟囱入口烟道为研究对象,基于烟气流场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了4种不同测量原理的流量计测量精度随点位数量、工艺布置形式等因素的影响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矩阵流量计相比,多点皮托管流量计对复杂流场环境的适应性更好;在测点数量同为28的情况下,矩阵流量计偏差是多点皮托管流量计的1.54倍;光闪烁流量计测量精度受安装位置标高影响较大,最大偏差是最小偏差的23.3倍,表明光闪烁流量计对复杂流场环境的适应性较差;超声波流量计可倾斜安装和多声道安装,工艺布置形式灵活多变,对复杂流场的适应性显著提高,双声道布置时可将偏差控制在±1.5%以内。研究成果为流量计设备选型及工艺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监测 复杂流场 流量计 数值模拟 工艺布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机组空气预热器堵塞原因分析及运行调整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杨骁 高文杰 +4 位作者 龙斌 梁川 王赫 韩钟国 张然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76,共5页
针对某600 MW燃煤机组长时间深度调峰后空气预热器堵塞问题,通过现场试验采集数据分析,确认硫酸氢铵液化后吸附大量飞灰黏附在空气预热器蓄热片上是导致机组空气预热器堵塞的主要因素,并根据机组实际情况开展喷氨优化调整试验,有效缓解... 针对某600 MW燃煤机组长时间深度调峰后空气预热器堵塞问题,通过现场试验采集数据分析,确认硫酸氢铵液化后吸附大量飞灰黏附在空气预热器蓄热片上是导致机组空气预热器堵塞的主要因素,并根据机组实际情况开展喷氨优化调整试验,有效缓解该机组空气预热器堵塞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硝系统 空气预热器 喷氨优化 SCR AB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30 MW燃煤电厂脱硫废水高温烟道蒸发脱除SO_(3)试验研究
7
作者 王建豪 王志康 +3 位作者 崔向峥 熊卓 赵永椿 张军营 《煤炭转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8-136,共9页
燃煤电厂石灰石-石膏脱硫法产生的脱硫废水成分复杂,难以处理,煤燃烧产生的SO_(3)易造成空预器堵塞,增强雾霾的发生。提出一种脱硫废水烟道蒸发协同脱除SO_(3)的工艺,将添加磺化复合剂的脱硫废水通过雾化喷枪喷入空预器前高温烟道,雾化... 燃煤电厂石灰石-石膏脱硫法产生的脱硫废水成分复杂,难以处理,煤燃烧产生的SO_(3)易造成空预器堵塞,增强雾霾的发生。提出一种脱硫废水烟道蒸发协同脱除SO_(3)的工艺,将添加磺化复合剂的脱硫废水通过雾化喷枪喷入空预器前高温烟道,雾化液滴与高温烟气充分换热后蒸发,SO_(3)通过磺化反应吸附脱除。将该技术在330 MW燃煤电厂进行了应用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空预器高温烟道喷入1.0 m^(3)/h脱硫废水,可实现55.19%~55.39%的SO_(3)脱除率;空预器入口烟气温度下降5.6℃~5.7℃,除尘器入口烟气温度下降1.9℃~2.3℃,系统连续运行300 d,单侧烟道平均处理废水0.87 m^(3)/h,长期运行空预器内部未见积灰与堵塞;同时SO_(3)被捕获后,防止了空预器阻力增加,脱硫废水蒸发过程对空预器和设备没有腐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脱硫废水 SO_(3) 烟道蒸发 排放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660 MW CFB锅炉循环物料分配特性研究
8
作者 姚力 谢玉婷 +4 位作者 葛铭 刘海玉 姜恒 于辉 金燕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1-81,共11页
基于计算颗粒流体力学数值模拟方法,以山西平朔超临界660 MW CFB锅炉为研究对象,建立炉膛全回路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以实际炉膛中的参数为基础,研究6个旋风分离器的物料分配特性,并通过改变一、二次风配比,一次风均匀性和二次风均匀性,... 基于计算颗粒流体力学数值模拟方法,以山西平朔超临界660 MW CFB锅炉为研究对象,建立炉膛全回路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以实际炉膛中的参数为基础,研究6个旋风分离器的物料分配特性,并通过改变一、二次风配比,一次风均匀性和二次风均匀性,分析运行参数变化对炉内气固流场以及旋风分离器入口物料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炉内颗粒的分布特性导致旋风分离器入口颗粒质量流量呈“两边高、中间低”的分配特点;总风量一定时,较大的一、二次风配比可减小旋风分离器入口颗粒质量流量的偏差;炉膛一、二次风的布风均匀性也会对旋风分离器入口的颗粒质量流量分配产生影响,6个旋风分离器入口的颗粒质量流量偏差分别在中间布风板的风速偏差为10%时和中间二次风量的偏差为5%时达到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B CPFD 运行参数 旋风分离器 物料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流故障下开关柜电热特性仿真分析研究
9
作者 刘斌 刘汉青 +7 位作者 张延平 曹晗 王展鹏 高宗宝 康德磊 刘凯 高国强 吴广宁 《电气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3-332,共10页
随着中国电网的不断增大,开关柜的数量日益增长,但开关柜内部装置繁多,机械结构复杂,且环境封闭,散热条件较差,温升问题日益严重,增加了对安全性保障的难度。针对开关柜的过电流温升问题在SolidWorks完成了开关柜整体建模,通过COMSOL软... 随着中国电网的不断增大,开关柜的数量日益增长,但开关柜内部装置繁多,机械结构复杂,且环境封闭,散热条件较差,温升问题日益严重,增加了对安全性保障的难度。针对开关柜的过电流温升问题在SolidWorks完成了开关柜整体建模,通过COMSOL软件进行了电热耦合仿真研究。通过在开关柜的门侧内壁安装热像仪,对开关柜动触头和电流互感器接头进行温度监测,验证了仿真的正确性。基于电场、温度场理论,介绍了过流故障下开关柜电热特性,研究了在不同过电流情况下,开关柜温升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过流故障下,开关柜触头的温度明显高于正常工作下,容易引发触头的温度变化,且随着过电流的增大,触头温度会出现线性增加和非线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关柜 过流故障 电场 温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级水电站中长期调度发电量和调峰目标的竞争关系研究模型与方法
10
作者 魏艳清 柳迪 +3 位作者 吴红峰 刘建锋 刘丰 邹小林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9-223,共5页
随着我国持续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电网调峰是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的关键支撑。此时,梯级水电站中长期调度目标从发电量最大逐步向调峰转变,以缓解剩余负荷不稳定、火电机组频繁启停等问题。然而,中长期调度中发电量和调峰目标之间... 随着我国持续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电网调峰是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的关键支撑。此时,梯级水电站中长期调度目标从发电量最大逐步向调峰转变,以缓解剩余负荷不稳定、火电机组频繁启停等问题。然而,中长期调度中发电量和调峰目标之间的竞争协同关系尚不清晰。为此,对比了以剩余负荷均方差最小为目标的调峰模型和以发电量最大为目标的电量模型,在福建省古田溪梯级水电站开展实例研究,结果表明:①调峰目标和发电量最大目标存在竞争关系,调峰模型可以在提高余荷均方差平稳性的同时,对发电量的减损较少,其相比电量模型更具优势;②入库流量与均方差和发电量间斜率成反比,入库流量越大则斜率越大,即调峰模型的优势变得更加显著。研究可为梯级水电站中长期调度模型的目标函数选取提供参考,从而进一步提升梯级水电站调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级水电站 中长期调度 剩余负荷 调峰 最大发电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电锅炉系统协同能效及碳排放的评价方法研究
11
作者 王炳力 于在海 +2 位作者 宋大勇 张海涛 张琦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3,共8页
热电锅炉系统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着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挑战。针对热电锅炉系统的能效优化、低碳发展问题,从经济、能源利用、燃料管理、碳排放与环保、运行5个方面,建立了协同能效与碳排放的热电锅炉系统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 热电锅炉系统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着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挑战。针对热电锅炉系统的能效优化、低碳发展问题,从经济、能源利用、燃料管理、碳排放与环保、运行5个方面,建立了协同能效与碳排放的热电锅炉系统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采用主观的层次分析法和客观的熵权法相结合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相应的隶属度函数,对某燃煤热电锅炉的300 MW工况进行了综合评价;此外,分别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TOPSIS评价方法对热电锅炉系统的调峰能力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补充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并得到了不同指标层下机组运行的最佳负荷。建立了一种协同能效与碳排放的热电锅炉系统综合评价方法,可以为热电锅炉系统兼顾高能效、低排放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锅炉系统 熵权法 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价 TOP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电站锅炉管材料HR3C在超临界水中的氧化机理研究
12
作者 孙建 刘跃东 +4 位作者 刘同干 陈辉 方亚雄 杨文正 朱忠亮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6-125,共10页
目的 获得奥氏体不锈钢HR3C在605℃-26 MPa和640℃-26 MPa超临界水环境中的抗氧化性能,为燃煤电站锅炉管材料损伤机理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在超临界水氧化实验平台开展了奥氏体钢HR3C在605℃-26 MPa和640℃-26 MPa超临界水中氧化2 00... 目的 获得奥氏体不锈钢HR3C在605℃-26 MPa和640℃-26 MPa超临界水环境中的抗氧化性能,为燃煤电站锅炉管材料损伤机理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在超临界水氧化实验平台开展了奥氏体钢HR3C在605℃-26 MPa和640℃-26 MPa超临界水中氧化2 000 h实验。为探究氧化膜生长机理,进一步开展了奥氏体钢HR3C在含H_(2)^(18)O超临界水中的氧化实验。利用电子天平、场发射电子显微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以及二次离子质谱仪对试样氧化动力学、氧化膜微观形貌、元素组成、物相成分以及^(18)O分布进行了检测。结果 奥氏体钢HR3C氧化动力学在605℃下遵循抛物线规律,640℃下偏离抛物线规律。HR3C表面形成的氧化膜主要为Fe_(3)O_(4)/尖晶石、Fe_(2)O_(3)、Cr_(2)O_(3)以及MnO。外层主要为富铁氧化物,内层为富铬氧化物。^(18)O主要分布于氧化膜外层。640℃下氧化2 000 h后氧化膜发生明显剥落。结论 温度的升高增加了HR3C的氧化速率和剥落倾向,氧化初期金属离子的扩散导致氧化膜生长,长时氧化过程金属离子和氧离子扩散导致双层氧化膜的形成。较高的富铬氧化物含量,是HR3C具有较高抗氧化性能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水 氧化机理 二次离子质谱 氧化膜开裂 扩散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吸收光谱测量的CO催化氧化特性研究
13
作者 庄柯 贺拴玲 +3 位作者 许芸 董月红 张乾 彭志敏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90,共7页
CO、CO_(2)作为燃烧过程中的重要产物,大量排放会造成碳减排压力增大,对其浓度进行高精度实时在线监测对提高锅炉燃烧效率及碳排放准确计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波长调制-直接吸收光谱(WM-DAS)技术和赫里奥特(Herriott)多次反射池设计了... CO、CO_(2)作为燃烧过程中的重要产物,大量排放会造成碳减排压力增大,对其浓度进行高精度实时在线监测对提高锅炉燃烧效率及碳排放准确计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波长调制-直接吸收光谱(WM-DAS)技术和赫里奥特(Herriott)多次反射池设计了可实现混合气体中含量为10^(-6)量级的CO、CO_(2)浓度准确在线测量实验系统,系统检测限可达到10^(-8)量级;然后基于该实验系统开展CO催化氧化特性研究实验,探究氧气含量和CO浓度对催化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为339 K~344 K、压力为101 kPa条件下,氧气含量在1%~5%范围内,CO催化效率随氧气含量的增加而升高;当氧气含量为1%、CO体积分数为800×10^(-6)时,催化效率随反应温度升高而增加。实验结果可为工业烟气中CO的去除、转化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长调制-直接吸收光谱 CO测量 CO_(2)测量 催化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区协同增效模式对湿式冷却塔热力阻力性能影响的变工况研究
14
作者 薛永锋 金俊先 +3 位作者 杨继冲 王友昊 何锁盈 高明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94-1201,共8页
以某1000 MW机组的大型湿式冷却塔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基于分区配水、填料非等片距布置和干湿混合雨区的三区协同增效模式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并且验证了其准确性。重点开展了三区协同增效模式对湿式冷却塔热力阻力性能影响的变工况研究。... 以某1000 MW机组的大型湿式冷却塔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基于分区配水、填料非等片距布置和干湿混合雨区的三区协同增效模式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并且验证了其准确性。重点开展了三区协同增效模式对湿式冷却塔热力阻力性能影响的变工况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工况下,三区协同冷却塔的热力阻力性能均显著优于常规冷却塔。在循环水流量、进塔水温度、空气干球温度和空气湿度的研究范围内,采用三区协同增效模式后,水温降平均增加了0.63~0.72 K,冷却效率平均增加了3.66~4.11百分点,冷却数平均增加了0.16~0.20,通风量平均增加了10.54%~10.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式冷却塔 三区协同增效 热力阻力性能 变工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烟气治理全过程的煤电行业SO_(3)减排潜力研究
15
作者 孙雪丽 李辉 +2 位作者 王圣 刘涛 赵秀勇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092-3101,I0020,共11页
摸清火电行业SO_(3)排放底数和减排潜力是制定行业污染控制政策及标准限值的基础。基于燃煤电厂SO_(3)产生和脱除机制,该文建立基于燃煤电厂烟气治理全过程的SO_(3)减排量和排放量计算模型和方法。通过文献调研和实测掌握燃煤电厂SO_(3... 摸清火电行业SO_(3)排放底数和减排潜力是制定行业污染控制政策及标准限值的基础。基于燃煤电厂SO_(3)产生和脱除机制,该文建立基于燃煤电厂烟气治理全过程的SO_(3)减排量和排放量计算模型和方法。通过文献调研和实测掌握燃煤电厂SO_(3)排放现状特征和规律,研究不同标准限值目标情景下电力行业未来SO_(3)减排潜力。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燃煤电厂SO_(3)产生量约63.60万t,排放总量约15.03万t,现有全过程污染治理技术对其综合协同脱除效率约76.37%;若未来标准制定时将限值设置在10mg/m^(3),预计可通过对约20%装机机组进行技术改造满足达标要求,可在2020年SO_(3)排放总量基础上实现减排12.64%;若将SO_(3)限值设置在5mg/m^(3),预计通过约40%装机机组进行技术改造满足达标要求,可实现34.84%的总量减排。该研究结果可为火电行业SO_(3)排放限值设定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SO_(3) 排放量 减排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电机组技术供水管道焊缝根部缺陷相控阵检测
16
作者 李阳 姚邦葛 +3 位作者 董鑫天 吉柏州 李红川 李久航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303-306,321,共5页
当建设单位未严格执行水电站机组技术供水管道的焊接工艺,造成焊缝根部产生未焊透、未熔合等缺陷时,水电站运行中这些缺陷会进一步扩展使管道焊缝破裂,导致水淹厂房事故的发生。目前对技术供水管道采用A型脉冲超声波检测时,因其分辨率... 当建设单位未严格执行水电站机组技术供水管道的焊接工艺,造成焊缝根部产生未焊透、未熔合等缺陷时,水电站运行中这些缺陷会进一步扩展使管道焊缝破裂,导致水淹厂房事故的发生。目前对技术供水管道采用A型脉冲超声波检测时,因其分辨率低、管壁薄声程小,且焊缝根部缺陷与根部的成型不良、焊瘤等结构相距较近,两者超声回波易混淆难以分辨。为此,尝试采用相控阵检测技术,并对焊缝根部不同高度缺陷开展模拟仿真理论分析,结合对比试块进行测试验证,并开展实际管道焊缝的检测试验。结果表明:相控阵技术可对焊缝根部高度不小于2mm的缺陷开展评价,但对高度不大于1 mm的缺陷回波与焊缝根部结构回波较难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壁管道 技术供水 焊缝 相控阵 根部缺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晶态钒氧化物低温脱硝催化剂及除尘脱硝一体化滤料性能研究
17
作者 杨勇 赵春松 +5 位作者 殷大永 王梦勤 周香 朱鸿 金奇杰 徐海涛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22-1725,1730,共5页
通过草酸辅助法制备了一系列非晶态钒氧化物脱硝催化剂,研究了草酸加入量及不同元素掺杂改性对催化剂低温脱硝活性的影响,并将最优催化剂负载在聚四氟乙烯(PTFE)滤料上,制备出了除尘脱硝一体化滤料。采用XRD、SEM、BET、H_(2)-TPR、NH_(... 通过草酸辅助法制备了一系列非晶态钒氧化物脱硝催化剂,研究了草酸加入量及不同元素掺杂改性对催化剂低温脱硝活性的影响,并将最优催化剂负载在聚四氟乙烯(PTFE)滤料上,制备出了除尘脱硝一体化滤料。采用XRD、SEM、BET、H_(2)-TPR、NH_(3)-TPD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草酸添加量与钒的摩尔比为2.5∶1时,钒氧化物的比表面积得到了显著的提升;5%Nb掺杂改性促进了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性能,并提升了催化剂的表面酸性,这些因素使得催化剂的低温脱硝性能得到了明显提升,最优催化剂在空速8000 h^(-1)、温度为140℃时脱硝效率可达62%。使用最优催化剂制得的除尘脱硝一体化滤料在负载量275.8 g/m^(2)、160℃时达到了80%的脱硝效率,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气脱硝 Nb掺杂 除尘脱硝一体化 V_(2)O_(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含沙量短临预报模型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魏苗 胡新源 +4 位作者 周聂 陈娜 易瑞吉 马仲坤 陈华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0-67,共8页
入库水流含沙量直接影响水电站机组安全运行,准确预测入库含沙量可为水电站的停机避峰提供决策依据,同时对减少水轮机组泥沙磨损,延长其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为开展更为有效和精准的入库含沙量短临预报,研究基于气温、水位、流量等水... 入库水流含沙量直接影响水电站机组安全运行,准确预测入库含沙量可为水电站的停机避峰提供决策依据,同时对减少水轮机组泥沙磨损,延长其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为开展更为有效和精准的入库含沙量短临预报,研究基于气温、水位、流量等水文气象监测资料,结合长短期记忆模型(LSTM)、支持向量回归模型(SVR)和随机森林模型(RF),探索构建含沙量短临预报模型,并以位于喀什河(KSH)流域的塔勒德萨依(TLDSY)电站库区为研究对象,对所建模型的适用性及可靠性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所建SVR模型可有效预测入库水流含沙量的涨落变化趋势,但在含沙量定量预测方面,该模型存在一定的误差,预测结果普遍偏高;RF模型可较为准确的根据过去10h的水文气象信息预测出未来1~3 h的入库水流含沙量,但随着预见期的增加,RF模型稳定性下降明显,可能出现较大的局部误差;LSTM模型同样可较为准确预测出未来1~3h的入库水流含沙量,并且对预见期为4~5h的预测效果更为稳定,其NSE值始终保持在0.6以上,MAE值在0.15kg/m^(3)以下,沙峰预测误差可控制在15%以内。综上所述,研究基于LSTM算法所建的含沙量短临预报模型表现最佳,可基于历史水文气象监测信息,实现更为准确的入库含沙量短临预报,进而为水电站安全高效运行提供更为可靠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LSTM 含沙量预报 短临预报 喀什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60MW高水分褐煤锅炉超低负荷运行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子祥 张启超 +3 位作者 乌晓江 叶妮娜 许芸 张忠孝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2-92,共11页
为揭示大容量高水分褐煤机组的超低负荷运行特性及性能优化方式,基于建立并验证的燃煤锅炉燃烧模型,研究了33%最大连续额定负荷下燃烧器运行方式对660 MW高水分褐煤锅炉炉内燃烧、传热及NO_(x)转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超低负荷下炉内... 为揭示大容量高水分褐煤机组的超低负荷运行特性及性能优化方式,基于建立并验证的燃煤锅炉燃烧模型,研究了33%最大连续额定负荷下燃烧器运行方式对660 MW高水分褐煤锅炉炉内燃烧、传热及NO_(x)转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超低负荷下炉内仍可形成良好组织的流动及燃烧场,但锅炉综合性能显著下降,如燃烧温度及受热面吸热量显著降低、炉膛出口NO_(x)排放增加等;运行4层燃烧器时投运连续的下、中间组或中间、上组燃烧器,可有效防止燃烧、传热过程的显著恶化及NO_(x)排放的明显增加;燃烧器投运层数影响锅炉综合性能,运行2层燃烧器时炉内剧烈燃烧区域过于集中,不利于维持较高的燃烧温度及传热强度,炉膛出口NO_(x)排放升高。研究结果揭示了超低负荷下燃烧器投运位置及层数对660 MW高水分褐煤锅炉综合性能的影响,可为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电力并网背景下高水分褐煤机组参与深度调峰的运行调整及优化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超低负荷 燃烧器位置 燃烧器层数 锅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纯石墨杆的纵向模态超声导波测温方法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婉儿 郑相锋 +2 位作者 张新梦 高翔 刘秀成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63-271,共9页
针对密闭空间内的高温场温度测量需求,提出一种基于高纯石墨杆的纵向模态超声导波测温方法。利用考虑温度影响的频散方程,分析了温度影响导波波速的主要因素,优选了适用于温度测量的激励频率和模态。通过建立温度非均匀分布波导杆中导... 针对密闭空间内的高温场温度测量需求,提出一种基于高纯石墨杆的纵向模态超声导波测温方法。利用考虑温度影响的频散方程,分析了温度影响导波波速的主要因素,优选了适用于温度测量的激励频率和模态。通过建立温度非均匀分布波导杆中导波信号渡越时间随温度变化规律的预测模型,计算得到石墨杆中的准确的回波渡越时间。开展1000℃范围内导波测温实验,验证了预测模型的正确性。实验结果表明:激励频率为30 kHz的L(0,1)模态导波测温的准确度达到了10℃以内,且多次实验重复性较好。本文的研究证明了超声导波方法的高温测量能力,为高温场温度测量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导波 温度测量 石墨杆 纵向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