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乌兰木伦煤矿综采面过空巷泵送支柱支护技术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张国恩 赵建明 +1 位作者 胡江 刘虎生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5-38,共4页
为了安全顺利通过布置有多条平行于工作面空巷的12404-1综采面,分析了乌兰木伦煤矿12404-1综采面顶板岩性参数,按照顶板岩层自重的1.3倍安全系数计算并选择合理支护强度及支护形式,并采用空巷泵送支柱进行了补强支护。回采实践证明"... 为了安全顺利通过布置有多条平行于工作面空巷的12404-1综采面,分析了乌兰木伦煤矿12404-1综采面顶板岩性参数,按照顶板岩层自重的1.3倍安全系数计算并选择合理支护强度及支护形式,并采用空巷泵送支柱进行了补强支护。回采实践证明"泵送支柱+锚索"联合支护能够完全满足回采期间空巷顶板的稳定性,实现了综采面快速、高效通过多条近距离平行于工作面空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采工作面 过空巷 泵送支柱 支护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兰木伦煤矿2^(-2)煤二盘区首采面探放水技术 被引量:7
2
作者 张国恩 祁云 +3 位作者 赵杰 史洪恺 姜晓宇 何向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84-89,共6页
为提高矿井水害防治效果,降低矿山安全隐患,首先,以乌兰木伦2^(-2)煤二盘区首采面为研究对象,分析矿区水文地质状况,探究导水裂隙带贯通情况对水害的影响;然后,采取物探、钻探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探放水现场试验,预测评估工作面突水量,并... 为提高矿井水害防治效果,降低矿山安全隐患,首先,以乌兰木伦2^(-2)煤二盘区首采面为研究对象,分析矿区水文地质状况,探究导水裂隙带贯通情况对水害的影响;然后,采取物探、钻探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探放水现场试验,预测评估工作面突水量,并通过工作面水量计算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最后,提出回采工作面预留保护煤柱和局部区域顶板强排疏放等消除工作面水害隐患的措施。结果表明:2^(-2)煤回采过程中导水裂隙带贯通上覆采空区,具有较大的突水危险;经物探和钻探法相结合的探放水方式后,底板突水系数最大值为0.001 MPa/m,突水可能性较小;采取局部区域顶板强排疏放可有效降低突水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兰木伦煤矿 探放水技术 水害防治 裂隙带 排水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倾斜厚煤层异形巷道围岩变形特征及非对称支护技术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杨龙龙 陈凯铭 鞠志勇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5-162,共8页
本文针对倾斜厚煤层中异形巷道围岩变形量大和矿压显现明显的问题,提出了以高帮补强锚索和低帮大直径钻孔卸压为基础的“高补低卸”异形巷道非对称支护技术,并以乌兰木伦煤矿工作面为技术背景,通过对工作面运巷和风巷的异形巷道进行区... 本文针对倾斜厚煤层中异形巷道围岩变形量大和矿压显现明显的问题,提出了以高帮补强锚索和低帮大直径钻孔卸压为基础的“高补低卸”异形巷道非对称支护技术,并以乌兰木伦煤矿工作面为技术背景,通过对工作面运巷和风巷的异形巷道进行区域划分,分析了不同区域内异形巷道应力场和位移场演化特征,确立了“高补低卸”异形断面非对称支护技术关键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倾斜厚煤层运巷回采区异形巷道应力场分布最为复杂,高帮附近顶板支承应力大于低帮附近顶板支承应力,且呈现出非对称应力状态。异形巷道高帮变形主要是因为支承应力导致高帮煤柱强度弱化引起煤体滑移,而低帮和底板变形主要是支承应力较大和围岩应力集中系数高造成的。巷道高帮及顶板补强长锚索能够有效加固煤岩体。低帮和底板的大直径卸压钻孔能够将围岩集中应力向远场转移。现场应用表明倾斜厚煤层“高补低卸”异形断面非对称支护技术大大减小了围岩变形量和顶板离层量,对巷道进行了有效控制,应用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斜煤层 围岩变形 补强支护 钻孔卸压 应力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质岩石损伤效应下沿空留巷煤柱宽度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解振华 马添虎 +4 位作者 范张磊 范超军 刘虎生 胡江 李云飞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6-62,共7页
目前对沿空留巷煤柱宽度留设的研究集中在煤柱强度、煤柱载荷与煤柱稳定性方面,很少考虑岩石非均质性及损伤效应对煤柱留设宽度的影响。以乌兰木伦煤矿四盘区12煤沿空留巷为工程背景,在考虑岩石非均质性-损伤效应基础上,综合运用理论分... 目前对沿空留巷煤柱宽度留设的研究集中在煤柱强度、煤柱载荷与煤柱稳定性方面,很少考虑岩石非均质性及损伤效应对煤柱留设宽度的影响。以乌兰木伦煤矿四盘区12煤沿空留巷为工程背景,在考虑岩石非均质性-损伤效应基础上,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现场实测等方法,研究了煤柱留设宽度。研究结果表明:岩石非均质性-损伤效应模型可较好地反映岩石破裂特征,即在弹性阶段仅有少量颗粒发生破坏,在塑性阶段裂隙开始发育并出现贯通现象,在破坏阶段形成沿对角线方向的宏观剪切裂纹;随着煤柱宽度增大,巷道整体变形量先减小后增大,在煤柱宽度为6 m时发生突变,煤柱周围损伤区域范围及损伤程度不断减小;采动侧巷帮变形量大于非采动侧,但随煤柱宽度改变的变化量较非采动侧小,采空区侧围岩损伤分布大于实体煤侧;根据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确定沿空留巷煤柱宽度为5 m并应用于工程现场,工作面前方巷道整体变形量不大,工作面后方60 m后顶板覆岩移动变形基本稳定,验证了沿空留巷煤柱宽度留设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空留巷 煤柱宽度 围岩控制 围岩稳定性 岩石非均质性 损伤效应 单轴压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