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质构造隐蔽致灾因素透明化勘查技术——以新疆屯宝煤矿为例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海军 郑三龙 +5 位作者 王相业 董敏涛 吴艳 马良 杨伟 朱玉英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3-188,共16页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是制约矿井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化开采的关键地质因素,透明地质是实现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探测的重要技术手段,其中地质构造透明化勘查是重中之重。为建立适用于不同地质条件或煤矿区的地质构造隐蔽致灾因素透明化勘查...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是制约矿井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化开采的关键地质因素,透明地质是实现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探测的重要技术手段,其中地质构造透明化勘查是重中之重。为建立适用于不同地质条件或煤矿区的地质构造隐蔽致灾因素透明化勘查技术体系,首先在对构造隐蔽致灾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构造分析入手,地面、井下联合调查的构造隐蔽致灾因素快速排查技术体系,高效圈定矿井地质构造异常发育区、分析其分布规律;基于以往地面地质勘查钻孔资料和三维地震勘探数据初步分析全井田煤层厚度、断裂构造以及顶底板构造起伏形态;采用槽波勘探、定向钻探、超前物探、随采随掘地震、巷道快速写实等综合技术手段,对采掘工作面的地质构造逐级透明化;采用理论分析、工程类比、数值模拟、相似材料模拟、现场工程验证等方法,对地质构造类型、属性特征与煤层厚度、煤岩体结构、瓦斯涌出量、瓦斯压力、顶板矿压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在开采条件下采掘工作面过断裂构造不同区内的瓦斯参数、顶板/矿压灾害的响应规律,通过特征参数阈值选取实现工作面构造隐蔽致灾因素的监测和预警;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对不同地质构造及其灾害属性的数字化表达,通过建模软件实现对构造隐蔽致灾因素的三维透明化显示;构建了区域构造地质研究、隐蔽致灾因素精细勘查、致灾威胁性科学评价、地质构造透明化4个层级的地质构造隐蔽致灾因素逐级透明化勘查技术体系,并在屯宝煤矿进行了工程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屯宝煤矿地质构造类型复杂,不仅发育有地堑式、地垒式、雁列式、挠曲等断裂构造样式,同时发育有小型冲刷带、断层及其破碎带等;复杂地质构造是诱发矿井瓦斯突出、顶板灾害、应力集中以及矿井冲击地压显现等矿井灾害的关键性地质因素,断层对巷道应力集中的影响范围为10~15 m,对工作面的影响范围为20~30 m;工作面内存在瓦斯富集区,瓦斯含量与瓦斯涌出量的分布具有明显分带性,且分带性受断层的控制;煤层瓦斯的含量、瓦斯涌出量随着工作面与断层的距离变化呈现对数相关性,在距离断层25 m处出现明显增加,在大于25 m区域变化不大,在小于25 m区域随着距离的减小呈指数型增大。工作面初次来压位置前后20 m、工作面见方前后30 m为中等冲击危险区域,采空区煤柱影响区、终采线前后50 m、落差大于4 m的断层前后30 m等区域为弱冲击危险区域;冲击地压、顶板和瓦斯等多种矿井灾害的隐蔽致灾因素叠合区域为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研究成果实现了构造复杂区域地质构造隐蔽致灾因素与矿井灾害透明化的无缝衔接,为煤矿区传统的地质勘查向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提供了可行的技术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安全 隐蔽致灾因素 地质透明化勘查 地质保障技术 断层 智能开采 透明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滤失效应的煤层水力压裂与裂隙扩展关系研究
2
作者 王刚 王恩茂 +3 位作者 隆清明 徐浩 陈雪畅 刘昆轮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71-1083,共13页
煤体是多孔介质结构,水力压裂过程中液体会沿原生孔裂隙流失,即滤失效应,降低水力压裂施工效果。同时,煤层水力压裂压力变化与裂隙扩展之间的对应关系没有形成体系,无法准确判断水力压裂对煤体的损伤情况。为此,以乌东煤矿为研究背景,... 煤体是多孔介质结构,水力压裂过程中液体会沿原生孔裂隙流失,即滤失效应,降低水力压裂施工效果。同时,煤层水力压裂压力变化与裂隙扩展之间的对应关系没有形成体系,无法准确判断水力压裂对煤体的损伤情况。为此,以乌东煤矿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实验室试验以及现场试验的技术手段,首先,以岩石力学圆孔问题围岩应力分析理论和煤体渗流理论为基础,结合孔壁应力集中诱发拉伸破裂准则理论,分析考虑滤失条件下的水力压裂起裂机制;其次,开展急倾斜顶煤水力压裂试验,依据试验煤样裂隙扩展情况,判断急倾斜顶煤压力曲线与煤岩体的破断关系;再次,开展现场水力压裂试验,进一步判断现场压力曲线与顶煤破断之间的关系;最后,总结分析出4种压力曲线演化规律,作为判断煤岩体水力压裂效果的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当钻孔内部注水压力达到煤岩抗拉强度相等的拉应力时,孔壁出现首次开裂。水力压裂过程中,注水流量必须大于滤失量,且注水速率越大,憋压过程所用时间越短。压力曲线可划分为4种类型:(1)一次起裂型,(2)裂隙导通型,(3)流体滤失型,(4)二次起裂型。在压裂过程中流体滤失型占比越小压裂效果越优。该研究结果能够为现场水力压裂对煤体损伤效果提供判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急倾斜煤层 注水压力 原生孔裂隙 滤失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地压矿井科学产能确定及科学提升产能研究
3
作者 崔峰 罗钟 +4 位作者 来兴平 陈建强 彭宝山 邹磊 刘旭东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95,共15页
我国埋深1 000 m以上的煤炭资源储量占总储量的50%以上,未来将是煤炭资源供应的主要部分,开展冲击地压矿井科学产能确定研究并科学提升冲击地压矿井产能,对于保障我国深部煤炭资源的安全高效开采有重要意义。针对冲击地压矿井产能确定... 我国埋深1 000 m以上的煤炭资源储量占总储量的50%以上,未来将是煤炭资源供应的主要部分,开展冲击地压矿井科学产能确定研究并科学提升冲击地压矿井产能,对于保障我国深部煤炭资源的安全高效开采有重要意义。针对冲击地压矿井产能确定与产能提升问题,利用理论分析、现场监测等研究方法,完成了含有冲击地压煤层的矿井井田范围科学划分,分析了冲击地压矿井不同的采煤方法、开采顺序、开采布局下采煤面扰动响应特征,建立了冲击地压矿井科学产能的确定方法,提出了冲击地压矿井产能科学提升的顶层设计与实践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明确了冲击地压矿井冲击倾向性鉴定与冲击危险性确定的必要性,实现含有冲击地压煤层的矿井井田范围科学规划;研究了采煤方法、开采顺序与布局以及开采参数对采煤面扰动响应特征,得出了冲击地压矿井采煤面科学设计的系统性方法,为冲击地压矿井产能提升创造条件;提出了冲击地压矿井产能确定的技术路径,基于采动力学构建了“分阶段、分区域、分时期、看卸压力度、看历史防控水平”的冲击地压矿井采煤面推进速度确定方法;构建了冲击地压矿井产能提升的顶层设计,明确指出了控制产能的关键是产能提升所带来的冲击危险性,实现采动强度与卸压力度平衡,降低冲击危险性,从而有效的进行产能提升。构建了冲击地压矿井从井田范围科学规划、采煤面科学设计到产能科学确定及科学提升产能的一体化技术路径,为冲击地压矿井科学产能确定及科学提升产能提供了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矿井 科学产能 科学提升产能 采动强度 卸压力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智慧矿山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4
作者 许石磊 王永杰 +2 位作者 仲淑姮 黄颖莹 韩泽奇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65-171,共7页
在全球矿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智慧矿山研究成为推动我国矿山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以中国知网2014—2024年364篇核心期刊文献为样本,运用CiteSpace工具系统分析国内智慧矿山研究的演进脉络与前沿动态。研究发现:研究历程历经... 在全球矿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智慧矿山研究成为推动我国矿山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以中国知网2014—2024年364篇核心期刊文献为样本,运用CiteSpace工具系统分析国内智慧矿山研究的演进脉络与前沿动态。研究发现:研究历程历经“基础探索-技术突破-生态构建”三阶段跃迁,早期聚焦数字矿山理论与信息化架构,中期深化智能装备与自动化技术研发,当前转向5G、AI与云计算的集成创新;研究热点呈现“基础技术-核心应用-新兴融合”三层结构,数字孪生、三维建模、智能管控系统等持续主导,5G通信、边缘计算等技术研究增速显著;研究趋势体现技术集成化、场景全流程化及可持续发展三大转向,逐步形成“感知-分析-决策-执行”闭环生态系统。结果表明,智慧矿山研究已进入跨学科协同创新阶段,未来需强化智能决策算法优化、异构数据融合治理及人机协同模式探索,同时推进数据治理标准化与绿色开采技术融合,以系统性创新驱动矿业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本文为学界把握研究动态、产业界制定智能化战略提供理论参照,助力我国矿业实现安全、高效、绿色的全面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矿山 文献计量分析 研究热点 研究趋势 知识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GOA-VMD-LSSVM的轴承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5
作者 张辉 宋泓炎 +3 位作者 范华超 赵连明 江帆 鲁宗虎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55,共7页
针对煤基活性炭生产设备轴承故障类型难以准确诊断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目标蝗虫优化算法(MOGOA)优化变分模态分解(VMD)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的煤基活性炭生产设备轴承故障诊断方法。首先,针对传统蝗虫优化算法(GOA)参数敏感、易... 针对煤基活性炭生产设备轴承故障类型难以准确诊断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目标蝗虫优化算法(MOGOA)优化变分模态分解(VMD)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的煤基活性炭生产设备轴承故障诊断方法。首先,针对传统蝗虫优化算法(GOA)参数敏感、易于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引入多目标蝗虫优化算法,通过引入基于排列熵与峭度倒数归一化的复合适应度函数,优化VMD的惩罚因子和分解层数。其次,使用优化VMD分解提取的轴承振动信号并筛选出敏感变分模态分量(IMF)进行重构。最后,通过MOGOA优化LSSVM模型,形成MOGOA-LSSVM故障诊断模型。与GOA-LSSVM方法对比,本研究所提方法故障诊断准确率提高了5%,运行时间缩短了9.72 s,验证了该方法在故障诊断方面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基活性炭设备 轴承 多目标蝗虫优化算法 VMD LSSV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东煤蒸汽直接干燥脱水提质特性研究
6
作者 郁卫江 高金龙 +2 位作者 蔡明祥 买吾拉尼江·莫合特尔 张博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7-155,共9页
采用蒸汽直接干燥技术对新疆准东地区高含水低阶煤进行提质研究,并探究了温度、粒度、干燥时间对高含水低阶煤水分脱除效果的影响,考察了干燥后水分复吸规律和发热量改善情况。研究显示蒸汽温度是影响准东煤炭脱水效果的关键因素,脱水... 采用蒸汽直接干燥技术对新疆准东地区高含水低阶煤进行提质研究,并探究了温度、粒度、干燥时间对高含水低阶煤水分脱除效果的影响,考察了干燥后水分复吸规律和发热量改善情况。研究显示蒸汽温度是影响准东煤炭脱水效果的关键因素,脱水效果随着蒸汽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强,同时温度越高产品的水分波动范围越小,脱水效果更加稳定。验证了蒸汽直接干燥能量输入加热和水分蒸发是2个独立的过程,应合理控制干燥温度以免造成能量浪费。粒径是影响脱水效果的重要因素,13~0 mm的煤炭料群兼具了大颗粒形成的料层空隙率大和小颗粒内部水分迁移阻力小的优势,脱水效果最优,在234℃条件下干燥后脱水率可达59.93%,而增加干燥时间对物料脱水效果的影响较小,表明物料的脱水行为发生在蒸汽快速释放的瞬间。蒸汽直接干燥不仅可以脱除煤的自由水,还可以降低部分结合水含量。提质煤水分在96 h内几乎不发生复吸现象,提质煤复吸水分增加量均小于1%,表明含氧官能团的分解使得煤亲水能力降低从而降低水分复吸能力。脱水前后提质煤高位发热量维持在26 MJ/kg左右,低位发热量从17.94 MJ/kg增加到22.66 MJ/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阶煤 蒸汽直接干燥技术 发热量 干燥提质 脱水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粒CO吸附扩散流动理论模型及数值解算
7
作者 李康 韩飞 +5 位作者 张文轩 魏向阳 王义均 李文富 韩宗祥 王刚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75,81,共11页
为了探究CO在煤中吸附扩散流动的理论模型,基于密度梯度扩散理论,建立了球形煤粒CO吸附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差分和无量纲法对球形煤粒CO吸附数学模型进行解算和简化,提出一种扩散系数反演的新方法,并对该方法和模型进行验证。模拟分析了... 为了探究CO在煤中吸附扩散流动的理论模型,基于密度梯度扩散理论,建立了球形煤粒CO吸附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差分和无量纲法对球形煤粒CO吸附数学模型进行解算和简化,提出一种扩散系数反演的新方法,并对该方法和模型进行验证。模拟分析了不同煤样、不同粒径的CO压力演化过程,讨论了CH_(4)、CO、CO_(2)吸附性能和扩散系数的差异。结果表明:CO吸附量的模拟曲线与实验数据保持一致,证明了模型和反演方法的可靠性;扩散系数与粒径成正比,表现为幂函数的形式;CO的吸附过程是由表及里逐渐扩散的;煤粒外表面的无量纲压力随无量纲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相同的无量纲时间下,靠近煤粒中心的无量纲压力与煤粒粒径成反比;分子动力学直径更小的CO_(2)的扩散系数和吸附能力远大于CO和CH_(4)的,CO和CH_(4)的扩散系数和吸附能力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煤粒 CO吸附 游离气体密度梯度 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倾斜巨厚煤层掘进巷道贯通期间冲击地压防治研究
8
作者 冯攀飞 朱红伟 +2 位作者 宗程 崔峰 刘江峰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2-523,共12页
掘进巷道贯通期间应力集中易诱发冲击地压灾害,保障巷道安全掘进贯通具有重要意义。以新疆乌东煤矿急倾斜巨厚煤层巷道的贯通掘进为背景,采用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巷道贯通期间围岩应力和能量分布特征及演化规律;制定了急倾斜... 掘进巷道贯通期间应力集中易诱发冲击地压灾害,保障巷道安全掘进贯通具有重要意义。以新疆乌东煤矿急倾斜巨厚煤层巷道的贯通掘进为背景,采用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巷道贯通期间围岩应力和能量分布特征及演化规律;制定了急倾斜巨厚煤层巷道贯通期间的冲击地压防控策略和方案;利用多项微震物理指标,分析了巷道贯通期间能量的时序变化特征,并对卸压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巷道垂直应力、水平应力、能量峰值随着贯通距离的逐渐减少均有增大的趋势,应力和能量集中区域主要出现在两掘进面之间;接近贯通位置50~120 m时,微震能量频次增加,b值出现骤降趋势,S值、EEM值出现逐渐递增趋势;巷道即将贯通时,微震频次有较大幅度的上下波动,能量出现少量异常高值,b值再次迅速下降,S值下降至低值,EEM值骤降至极小值;卸压后单日平均释放总能量下降了60.7%;单日总频次下降了62.8%;b值、S值、EEM值能很好地反映巷道掘进时煤岩的活动特征,在反掘段内均未偏离正常水平,卸压防控措施效果良好。研究结果可对急倾斜巨厚煤层掘进巷道贯通期间冲击地压的防治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倾斜巨厚煤层 巷道贯通 冲击地压 数值模拟 微震物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加载条件砂岩破坏声发射多通道参数差异性研究
9
作者 尹勇 杨伟 +4 位作者 赵志鹏 李振雷 李娜 杨菲 卢安良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0-147,共8页
岩石损伤破坏过程伴随明显声学特征,不同声发射(AE)通道的信号特征常常存在差异。为探究岩石破坏过程声发射不同通道信号差异化特征和机制,开展不同加载条件下砂岩受载破坏多通道声发射同步监测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加载条件下砂岩受载... 岩石损伤破坏过程伴随明显声学特征,不同声发射(AE)通道的信号特征常常存在差异。为探究岩石破坏过程声发射不同通道信号差异化特征和机制,开展不同加载条件下砂岩受载破坏多通道声发射同步监测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加载条件下砂岩受载破坏全程各通道声发射参数表现出共性规律,即参数在弹性阶段活动微弱,其余阶段则密集活跃;不同通道的参数演变模式及参数幅值差异显著,部分通道累计振铃计数曲线在压密阶段增速大而在破坏阶段增速小,其余通道增速则相反,且破坏阶段幅值差异达2~6倍。造成这种差异的机制是:砂岩破裂引起的弹性波随传播距离增大而衰减;砂岩的破裂源和传感器的间距不等导致信号强度差异;设定门槛值造成部分通道信号遗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破坏 声发射 加载条件 多通道参数 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断层构造区工作面回采速度诱发冲击地压机制研究
10
作者 郭魏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5-131,共7页
回采速度对冲击矿压的影响至关重要,以屯宝煤矿工作面复杂组合断层为研究背景,基于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践,研究了断层构造区工作面回采速度对诱发冲击地压的作用机制,并进行了工程实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回采速度的不同主要影... 回采速度对冲击矿压的影响至关重要,以屯宝煤矿工作面复杂组合断层为研究背景,基于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践,研究了断层构造区工作面回采速度对诱发冲击地压的作用机制,并进行了工程实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回采速度的不同主要影响了工作面采空区顶板的垮落程度,进而影响围岩应力调整速度,该过程对应了弹性能释放剧烈程度和冲击危险性。开采速度的增加导致断层构造区域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与侧向压力峰值逐渐升高,易出现应力峰值的突变,且加快了断层损伤程度和突变速度,导致断层构造区域提前产生滑移现象。断层构造区域工作面开采能量频次与回采速度具有较好相关性,回采速度大于3.6 m/d时单个震动的平均能量上升6倍。建议屯宝煤矿断层构造区域时工作面开采速度小于3.6 m/d,且保持匀速开采。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工程条件下冲击地压发生机理和工作面安全开采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构造 回采速度 断层滑移 能量释放 冲击地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直立特厚煤层岩层破断运移规律研究
11
作者 刘旭东 乔浩 +1 位作者 方贤威 朱红伟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119,共7页
为了研究急倾斜煤层冲击地压灾害致灾机理,通过理论分析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力学模型研究近直立特厚煤层覆岩破断运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近直立煤层岩层破断主要集中在直接顶岩层,随工作面开采深度增加,顶板岩层首先出现离层,... 为了研究急倾斜煤层冲击地压灾害致灾机理,通过理论分析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力学模型研究近直立特厚煤层覆岩破断运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近直立煤层岩层破断主要集中在直接顶岩层,随工作面开采深度增加,顶板岩层首先出现离层,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倾倒折断,靠近工作面顶板处的岩块多为倾倒运动,靠近工作面底板处的岩块多为向下滑移运动,采空区中部的岩块多表现为跌落和翻转运动。通过现场测试发现,岩层发生离层、破断受到工作面采动与顶底板的影响,直接顶岩层受工作面采动影响较大,运动较为剧烈,基本顶则较为稳定。通过进一步研究近直立煤层顶底板岩层的垮断情况,为近直立煤层综放开采条件下煤岩层破断运移致灾预报及灾害防控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直立特厚煤层 岩层运移 岩层破断 相似模拟 钻孔窥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作面超前巷道矿压分区演化规律与分段控制研究
12
作者 张春雷 刘永红 +3 位作者 杨亮 郭晓菲 钟金贵 张震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4-132,共9页
为探究工作面超前巷道围岩破坏的演化规律,综合运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工作面超前区域采动应力场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高偏应力是引发围岩破坏的关键诱因,基于双向应力非均匀程度的变化规律,提出基于围压比... 为探究工作面超前巷道围岩破坏的演化规律,综合运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工作面超前区域采动应力场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高偏应力是引发围岩破坏的关键诱因,基于双向应力非均匀程度的变化规律,提出基于围压比值的应力分区方法,将工作面超前采动应力场划分为四个区域:极限平衡区、高偏应力区(η≥η_(2))、偏应力回降区(η_(1)<η<η_(2))以及原岩应力区(η=η_(1));②基于超前巷道围岩的不同破坏形态及稳定状态的变化,进一步按照矿压显现现象将超前巷道划分成四个区域:破碎区、蝶形破坏区、椭圆形破坏区和圆形破坏区;③基于超前巷道的分区规律提出差异性分段支护控制方法,旨在确保支护结构与围岩相互协调,有助于优化超前巷道补强支护设计,为施工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动应力场 超前巷道 蝶形破坏 塑性区形态 超前支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某露天矿排土场土壤质量分级评价 被引量:13
13
作者 孙雪亮 赵建港 +3 位作者 余勤飞 李晓楠 李欣颖 张凯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78-185,共8页
以新疆某露天矿排土场为研究区域,对其0-60 cm处土壤含水率、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进行采样分析,利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和昌吉市一般农用耕地土壤质量标准作为参考,评价当前土壤养分现状;采用土壤肥力指数法,对... 以新疆某露天矿排土场为研究区域,对其0-60 cm处土壤含水率、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进行采样分析,利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和昌吉市一般农用耕地土壤质量标准作为参考,评价当前土壤养分现状;采用土壤肥力指数法,对不同深度下土壤质量进行分层评价。结果表明,根据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和昌吉市一般农用耕地土壤质量标准,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碱解氮含量极低,有效磷含量较高,速效钾随选用参考标准不同而不同。此外,研究表明,不同深度的土壤质量综合评价值略有不同,分层评价土壤质量更客观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土场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质量评价 土壤肥力指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倾斜深埋巨厚煤层掘巷冲击地压前兆特征及其灾害防治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来兴平 贾冲 +6 位作者 胥海东 崔峰 刘旭东 王昊 陆长亮 张随林 何仕凤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7-350,共14页
随着冲击地压矿井逐渐向深开采,其巷道掘进伴随的冲击显现愈发强烈。针对巷道掘进过程中的冲击地压有效防治问题,以新疆乌东煤矿急倾斜煤层矿井为例,运用微震监测对巷道掘进的冲击地压时空前兆特征加以分析。结合巷道掘进的应力与能量... 随着冲击地压矿井逐渐向深开采,其巷道掘进伴随的冲击显现愈发强烈。针对巷道掘进过程中的冲击地压有效防治问题,以新疆乌东煤矿急倾斜煤层矿井为例,运用微震监测对巷道掘进的冲击地压时空前兆特征加以分析。结合巷道掘进的应力与能量变化数值模拟分析,揭示巷道掘进的冲击地压发生机理,提出急倾斜巨厚煤层巷道冲击地压防治策略,并完成现场工程实践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急倾斜巨厚煤层巷道掘进的冲击地压发生前第2~5天出现微震总能量极低值,或存在至少4 d的能量潜伏期;冲击地压发生前5 d普遍存在3 d以上的最大能量占比高频波动期。冲击地压发生前存在明显缺震现象,发生位置集中分布在距离掘进工作面较近的微震能量极小值区间范围内,或位于微震能量极值区间附近的微震频次极小值区间范围内,且冲击地压事件位于冲击变形能指数较高区域。急倾斜巨厚煤层水平分段综放开采的坚硬覆岩结构不易破断,使得巷道掘进存在上水平采空区两侧“双翼型”应力集中,掘进工作面前方与巷道底部受顶底板岩层相互挤压的应力集中分布且能量积聚显著,随着巷道掘进深度增加其应力集中与能量积聚进一步增强,容易诱发冲击地压等动力灾害。综合分析形成急倾斜巨厚煤层巷道掘进的工作面爆破卸压、巷道钻孔卸压与补强支护、复杂区域架蓬的冲击地压防治策略。结合冲击地压时空前兆异常为及时加强卸压力度提供时机。通过工作面与巷道卸压使得掘进期间未发生单日累计1×105 J以上微震能量,在对支护优化调整与复杂区域重点防护后,巷道掘进日均微震能量降至2.2 kJ,其1 kJ以上微震事件占比下降且巷道断面整体平整。研究结果为急倾斜巨厚煤层巷道安全掘进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倾斜巨厚煤层 巷道掘进 冲击地压 前兆特征 防治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屯宝煤矿井下爆破作业有毒有害气体管控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凡 胡国建 +2 位作者 王雪涛 钟小洪 魏肖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9-83,共5页
针对煤矿井下爆破作业有毒有害气体管控难的问题,以屯宝煤矿绞车硐室及瓦斯抽放硐室施工为工程背景,通过利用矿井瓦斯抽放系统、配合设置隔离和搭建气室等措施调整优化施工工艺,采用全新的技术方法,使爆破作业期间气体管控良好,在满足... 针对煤矿井下爆破作业有毒有害气体管控难的问题,以屯宝煤矿绞车硐室及瓦斯抽放硐室施工为工程背景,通过利用矿井瓦斯抽放系统、配合设置隔离和搭建气室等措施调整优化施工工艺,采用全新的技术方法,使爆破作业期间气体管控良好,在满足国家规定的基础上,有效对有毒有害气体进行管控,同时极大减少了作业时间,保障了施工安全,增加了工作效率,施工期间未发生气体超限和伤人事故,安全高效解决了炮烟问题,证明该方法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下爆破 炸药爆破 气体管控 有毒有害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化浅层岩体防治急倾斜特厚煤层冲击地压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钟涛平 李振雷 +4 位作者 何学秋 宋大钊 胡旭聪 刘旭东 周超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29,共14页
急倾斜特厚煤层受其特殊的地质、应力和开采技术条件影响,冲击地压防治方法与一般煤层存在较大差异。将理论推导、数值模拟、现场监测等方法相结合,研究了急倾斜特厚煤层的岩层弯曲和煤层能量积聚特征,提出了弱化浅层岩体防治急倾斜特... 急倾斜特厚煤层受其特殊的地质、应力和开采技术条件影响,冲击地压防治方法与一般煤层存在较大差异。将理论推导、数值模拟、现场监测等方法相结合,研究了急倾斜特厚煤层的岩层弯曲和煤层能量积聚特征,提出了弱化浅层岩体防治急倾斜特厚煤层冲击地压的方法,得到了防冲关键参数,并进行了工程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急倾斜特厚煤层岩层弯曲时内部岩体破裂释放能量是动载的主要来源,采空区两侧围岩转移、传递至煤层的水平集中应力是静载和能量积聚的主要来源;防治急倾斜特厚煤层冲击地压应弱化工作面浅层岩体的应力传递能力,来降低传递至工作面的动载扰动强度以及转移、传递至煤层的水平集中应力。基于此提出了通过浅孔爆破措施弱化急倾斜特厚煤层浅层岩体的防冲方法。现场工程应用表明,矿井补强浅孔爆破后,工作面微震事件总能量降低了42.38%、总数量增大了471.74%,说明工作面的能量释放由大能量剧烈释放逐渐转为小能量平缓释放,且未再发生过冲击显现,冲击地压危险得到有效控制。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条件矿井防治冲击地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倾斜特厚煤层 冲击地压 应力传递 岩体爆破 微震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透视变换和SNc-YOLOv5的大块煤识别方法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于涛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63,共10页
为了提高带式输送机大块煤识别的准确率,避免大块煤堆积对皮带造成的磨损,延长输送机的使用寿命,提出了基于透视变换和SNc-YOLOv5的大块煤识别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透视变换技术对原始图像进行处理,有效地将图像中的非输送机区域滤除,并... 为了提高带式输送机大块煤识别的准确率,避免大块煤堆积对皮带造成的磨损,延长输送机的使用寿命,提出了基于透视变换和SNc-YOLOv5的大块煤识别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透视变换技术对原始图像进行处理,有效地将图像中的非输送机区域滤除,并对输送机区域进行坐标矫正;然后,采用SNc-YOLOv5模型对经过标准化处理的图像进行深度学习建模,得到大块煤识别模型;最后,通过试验分析和现场应用对该方法进行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在1号煤矿数据集的试验分析精确率为94.8%,召回率为83.2%,在2号煤矿数据集的试验分析精确率为92.8%,召回率为85.3%,现场应用置信度达到0.9,与其他方法进行比较,精确率和召回率指标均优于其他方法;该方法在图像预处理阶段提取带式输送机区域对图像进行标准化,仅对感兴趣区域进行处理,提高了大块煤识别的准确率。该算法部署到某煤矿现场,能够实现实时监测,为带式输送机的安全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提供了有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块煤识别 带式输送机 透视变换 图像标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露天矿外排土场隔水层重构材料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马力 王晓民 +4 位作者 张奇峰 罗强 虎岩 马宁 李蒙博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45-353,共9页
新疆煤炭资源储量巨大,具备开发建设大型露天煤矿的条件与优势,但由于新疆干旱区气候特点,造成露天开采对生态环境影响和破坏范围广、程度高,开展干旱区露天矿生态修复具有重大实际意义。由于排土场物料松散、孔隙度大、渗透性大,对干... 新疆煤炭资源储量巨大,具备开发建设大型露天煤矿的条件与优势,但由于新疆干旱区气候特点,造成露天开采对生态环境影响和破坏范围广、程度高,开展干旱区露天矿生态修复具有重大实际意义。由于排土场物料松散、孔隙度大、渗透性大,对干旱区排土场生态修复提出严峻挑战。为解决我国西部干旱区露天煤矿生态修复过程中水资源的紧缺问题,提高干旱区露天矿生态修复效果,基于材料强度和渗透率双重技术目标,探究重构露天矿外排土场隔水层材料配比,以不同材料配比方案利用室内渗透性试验及单轴抗压强度开展相关研究。采用XRD衍射试验、单轴抗压试验与变水头渗透试验确定了不同配比试件的材料主要成分、单轴抗压强度与渗透率并研究了重构隔水层的材料配比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固化剂掺比增加2%时,试件抗压强度提高22%,但增加趋势随着固化剂掺比超过8%时开始降低,固化剂掺比从8%增加至10%时,试件的抗压强度仅增加6%。随着粉煤灰掺比的增加其渗透率逐渐减小,粉煤灰掺比每增加2%可使渗透率降低28%。固化剂掺比量对试件抗压强度的影响程度大于粉煤灰掺比对其的影响程度,且对于渗透率而言,粉煤灰掺比的影响程度更高。粉煤灰掺比固定时,固化剂掺比与试件的单轴抗压强度呈正相关。固化剂掺比一定时,粉煤灰掺比增加其单轴抗压强度也在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开采 矿区生态修复 干旱区 排土场 抗压强度 隔水层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开发与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培 韩贻明 +1 位作者 沙蒙嘎儿·巴合道列提 张欢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57-262,共6页
为提高水工建筑物巡视检查成果质量,实现水电站安全运行智慧化管理,采用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学习、GIS等技术,建立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实现水工建筑物巡视检查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通过在工程区域合适位置建设无人机自动... 为提高水工建筑物巡视检查成果质量,实现水电站安全运行智慧化管理,采用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学习、GIS等技术,建立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实现水工建筑物巡视检查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通过在工程区域合适位置建设无人机自动起降基站,实现无人机自动放飞、自主充换电;无人机按照巡检周期和航线任务定时执飞,自动采集数据并回传至巡检信息平台,平台对巡检数据进行智能识别、统计分析,并将缺陷标注在三维地图上进行可视化展示。该系统不仅可应用于水工建筑物巡视检查,也可为河道岸线巡查、河湖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自动起降基站 巡视检查 智能巡检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抗滑煤柱的倾斜基底内排土场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马力 靳新宇 +3 位作者 张奇峰 姜凯升 李蒙博 虎岩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1-188,共8页
煤层赋存角度倾斜导致相应区域内排土场基底倾斜,造成内排土场稳定性降低易发生滑动。为了探究抗滑煤柱在露天矿倾斜基底排土场中的应用效果和作用机理,以某露天矿倾斜基底排土场为研究对象,对倾斜基底未留设抗滑煤柱和在坡脚处留设抗... 煤层赋存角度倾斜导致相应区域内排土场基底倾斜,造成内排土场稳定性降低易发生滑动。为了探究抗滑煤柱在露天矿倾斜基底排土场中的应用效果和作用机理,以某露天矿倾斜基底排土场为研究对象,对倾斜基底未留设抗滑煤柱和在坡脚处留设抗滑煤柱情况下的排土台阶分别作理论分析,基于极限平衡法分别推导出了2种情况下的边坡稳定性计算公式。以基底地层倾角及排土场排弃高度为变量进行研究,得到基底地层倾角α或排弃高度H与边坡稳定系数Fs均呈负相关反比例函数关系,基底地层倾角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大,排土场排弃高度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小。采用FLAC~(3D)软件结合强度折减法对排土场留设煤柱前后状态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验证,与理论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得出在当前地质条件下留设宽10 m抗滑煤柱可提升稳定性5%,从理论上揭示了留设抗滑煤柱对排土场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最后对抗滑煤柱留设参数进行研究,以煤柱留设高度h及煤柱留设坡面角β为研究对象,得到抗滑煤柱的留设高度与稳定系数呈正比例二次函数关系,抗滑煤柱坡面角对稳定系数影响成反比且影响较小,为后续在排土场边坡设置抗滑煤柱的研究及通过留设抗滑煤柱提高边坡稳定性的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煤矿 倾斜基底 抗滑煤柱 内排土场 稳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