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智能控制的机电一体化系统优化设计
1
作者 刘孟清 《消费电子》 2025年第3期13-15,共3页
本文聚焦于智能控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优化设计中的应用,目的是利用智能算法与技术提升系统性能、降低成本并增强稳定性。文章分析了智能控制算法(如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智能传感器技术及智能执行机构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同... 本文聚焦于智能控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优化设计中的应用,目的是利用智能算法与技术提升系统性能、降低成本并增强稳定性。文章分析了智能控制算法(如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智能传感器技术及智能执行机构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同时提出了一套基于系统建模与智能优化算法的优化设计方法。以某公司机械臂控制系统为例,通过实例验证了优化设计方法的有效性,实现了定位精度的大幅提升和能耗的显著降低。本文的研究为智能控制在机电一体化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新思路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控制 机电一体化 优化设计 系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煤矿冲击地压发生规律与分类防治 被引量:7
2
作者 潘俊锋 刘少虹 +3 位作者 马文涛 夏永学 王书文 冯美华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105,共11页
随着煤炭资源开采区域不断向西部以及深部转移,西部地区冲击地压矿井数量呈井喷式增长。陕西省作为煤炭大省,煤炭开发供应规模稳居全国前列,但冲击地压灾害尤为突出,为了有效遏制本地区煤矿冲击地压频繁发生势头,并为类似条件矿区冲击... 随着煤炭资源开采区域不断向西部以及深部转移,西部地区冲击地压矿井数量呈井喷式增长。陕西省作为煤炭大省,煤炭开发供应规模稳居全国前列,但冲击地压灾害尤为突出,为了有效遏制本地区煤矿冲击地压频繁发生势头,并为类似条件矿区冲击地压防治提供借鉴,通过分析陕西煤矿10年来的24座矿井、85起冲击地压案例,基本厘清了冲击地压发生规律,并开展了基于主控因素的分类防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煤矿冲击地压具有灾害矿井集中、灾害程度严重、多灾害叠加影响显著、防治难度大等特点;冲击地压监测技术、防治技术与地方法规建设历程几乎同步,达到了起步晚,起点高,示范效应强的结果;基于冲击地压主控因素,将陕西省冲击地压划分为3大类,分别为:坚硬顶板主导型、地质构造主导型和宽煤柱主导型,并针对主控因素提出弱化坚硬顶板、转移煤柱高集中应力、释放构造应力的防治方法。通过10年来的工程实践,不断优化矿井开采设计,探索煤层厚硬顶板千米顺层钻孔区域压裂新技术,加大防冲卸压技术的落实,冲击地压显现逐年减少,成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陕西煤矿 冲击地压监测 冲击地压防治 主控因素 分类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叉扇形断顶爆破防治临空回采巷道冲击地压技术
3
作者 潘俊锋 刘少虹 +2 位作者 马文涛 高家明 马宏源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17,共7页
针对冲击地压临空回采巷道超前支护区域频繁发生冲击地压问题,以某严重冲击地压矿井为例,在深入分析41次冲击地压发生规律基础上,建立了本面采空区与侧向采空区上覆顶板连通作用工程力学模型,揭示了其诱发冲击机理,提出了交叉扇形断顶... 针对冲击地压临空回采巷道超前支护区域频繁发生冲击地压问题,以某严重冲击地压矿井为例,在深入分析41次冲击地压发生规律基础上,建立了本面采空区与侧向采空区上覆顶板连通作用工程力学模型,揭示了其诱发冲击机理,提出了交叉扇形断顶爆破防冲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临空巷道侧向支承压力、侧向采空区支承压力、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和巷道交叉对冲击地压具有显著影响,叠加因素越多,发生冲击地压的概率越大,本面采空区与侧向采空区上覆厚硬顶板连通叠加作用是主控因素;本面采空区与侧向采空区上覆厚硬顶板连通形成直角扇形悬顶结构,大面积悬顶为冲击启动提供静载荷,达到极限垮断时提供动载荷,是冲击地压启动的载荷来源;临空巷道内超前支承压力影响区域是冲击危险性最高的区域,在该区域内实施交叉扇形断顶爆破卸压技术,可有效缩短侧向采空区、本面采空区连通直角扇形悬顶长度,降低动载荷源强度。研究为临空巷道回采期间冲击地压频繁发生提供了防治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临空巷道 交叉扇形 爆破卸压 顶板预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