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黏原油辅助气体吞吐稠油开采技术室内实验和技术界限 被引量:1
1
作者 户昶昊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6,共9页
稠油蒸汽吞吐后期及蒸汽驱的油汽比仅为0.1~0.2,能耗大、碳排量高等问题突出,针对该问题,可利用低黏原油辅助气体吞吐的开采方法来改善开发效果。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和油藏数值模拟,开展低黏原油辅助气体吞吐开采稠油的机理及油藏适应性研... 稠油蒸汽吞吐后期及蒸汽驱的油汽比仅为0.1~0.2,能耗大、碳排量高等问题突出,针对该问题,可利用低黏原油辅助气体吞吐的开采方法来改善开发效果。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和油藏数值模拟,开展低黏原油辅助气体吞吐开采稠油的机理及油藏适应性研究,制订低黏原油辅助气体吞吐的技术界限。研究表明:低黏原油辅助气体吞吐开采机理主要为稀释降黏、溶解增压、扩大波及范围和乳化相变等作用,带油率(采出稠油与注入低黏原油的体积比)可达到1.00~3.00以上,且能耗低、产水少;低黏原油辅助气体吞吐适合开采普通稠油油藏和特稠油油藏,尤其适合深层、薄互层和小断块稠油油藏。该研究对稠油转换低黏原油辅助气体吞吐开发油藏筛选和工程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黏原油 气体 吞吐 稠油 低碳 带油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稠油油藏火驱辅助重力泄油技术实验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刘其成 刘宝良 程海清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4-87,154,共4页
火驱辅助重力泄油技术是一种能把火驱的高热效、重力对燃烧前缘的稳定特性、油藏热油运移距离短综合在一起的火驱开发前沿技术。以S1-38-32块超稠油油藏为研究对象,利用自主研制的火烧油层比例模拟实验装置,分析了实施火驱辅助重力泄油... 火驱辅助重力泄油技术是一种能把火驱的高热效、重力对燃烧前缘的稳定特性、油藏热油运移距离短综合在一起的火驱开发前沿技术。以S1-38-32块超稠油油藏为研究对象,利用自主研制的火烧油层比例模拟实验装置,分析了实施火驱辅助重力泄油技术的可行性。根据火线形成与拓展特征,认为点火之前初始热通道的建立、维持泄油斜面的稳定是实现稳定泄油、避免气窜导致火线烧毁水平生产井的重要条件。探索了火线沿水平井段完整推进的3种调控方法。该研究可为试验方案设计、现场实施提供有效的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稠油油藏 火驱辅助重力泄油 相似准则 比例模拟 可行性分析 调控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技术在稠油高低温氧化评价中的应用
3
作者 闫红星 徐建斌 +4 位作者 陶硕 秦敏 姜文瑞 刘妍 杨俊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7615-7622,共8页
为了认识稠油开发过程中低温氧化与高温氧化阶段原油变化规律,利用静态氧化釜开展稠油的高低温氧化实验,借助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分析技术对高低温氧化前后的原油分子量及O、N、S杂原子化合物特征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原油低温氧... 为了认识稠油开发过程中低温氧化与高温氧化阶段原油变化规律,利用静态氧化釜开展稠油的高低温氧化实验,借助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分析技术对高低温氧化前后的原油分子量及O、N、S杂原子化合物特征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原油低温氧化阶段分子量分布特征与原样相似,相对分子量分布范围在200~750,整体呈平缓状单峰型分布,高温氧化阶段分子量分布范围前移,呈明显的前峰单峰型分布;杂原子化合物中的O元素在低温氧化阶段主要以无环的饱和二元酸形式存在,在高温氧化阶段受环化、芳构化及脱甲基作用的影响,伴随着侧链烷基及杂原子基团的断裂和芳构化过程,造成原油中杂原子化合物向着碳数更小、双键当量(double bond equivalents,DBE)值更低的方向演化。该研究探索了温度与原油结构及化学组成之间的关系,对于指导稠油开发现场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火驱 低温氧化 高温氧化 燃烧状态 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空气改善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采效果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赵庆辉 冷光耀 彭旭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5-59,共5页
为改善普通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发效果,利用热采比例物理模型和地层原油高压物性分析等设备,在室内开展了注空气辅助蒸汽吞吐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溶解空气后的原油体积系数增大、黏度降低,原油的气体溶解能力随压力增加而增大;空气... 为改善普通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发效果,利用热采比例物理模型和地层原油高压物性分析等设备,在室内开展了注空气辅助蒸汽吞吐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溶解空气后的原油体积系数增大、黏度降低,原油的气体溶解能力随压力增加而增大;空气中的氧气与原油发生低温氧化反应放出热量,并且温度和压力越高,放热量越大。未反应的N2及生成的CO2等烟气起到增压助排、扩大蒸汽波及体积、提高热效率等作用,改善了蒸汽吞吐的开采效果;低温氧化反应后原油的轻质组分减少、重质组分增加,黏度有增大趋势,但高温条件下对空气辅助蒸汽吞吐的开采效果影响不大。与常规蒸汽吞吐方式相比,空气辅助蒸汽吞吐方式可提高周期油汽比、回采水率和采出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稠油油藏 空气辅助蒸汽吞吐 开发效果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转汽驱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赵庆辉 张鸿 +2 位作者 杨兴超 程海清 潘攀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6-154,共9页
辽河油田曙一区深层超稠油油藏经历多年蒸汽吞吐开发,取得了一定的开发效果,但进入吞吐开发中后期,面临周期产油量低、油汽比低及稳产难度逐年增大等问题,蒸汽吞吐后接替技术的研究已迫在眉睫。在室内利用高温高压比例物理模拟装置,针... 辽河油田曙一区深层超稠油油藏经历多年蒸汽吞吐开发,取得了一定的开发效果,但进入吞吐开发中后期,面临周期产油量低、油汽比低及稳产难度逐年增大等问题,蒸汽吞吐后接替技术的研究已迫在眉睫。在室内利用高温高压比例物理模拟装置,针对蒸汽吞吐后转蒸汽驱的影响因素、调控策略和生产特征开展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蒸汽吞吐阶段形成的温场对后续蒸汽驱开发有较大影响。蒸汽吞吐转汽驱的前提条件,一是注采井间油层热连通温度要达到原油转驱温度以上,二是吞吐阶段培育的蒸汽腔体积要足够大,横向波及注采井距1/3左右为宜。注采井段调整是改善汽驱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层内无稳定分布的夹层情况,蒸汽吞吐及蒸汽驱阶段注汽井采用下1/2井段注汽,能够有效抑制汽体超覆,提高采出程度。当蒸汽驱达到剥蚀生产阶段后,将生产井由全井段调整为下1/2井段生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波及体积,提高采出程度;超稠油蒸汽驱生产特征以剥蚀作用为主,驱替作用为辅。研究结果为深层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转汽驱开发方案优化设计及矿场试验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稠油油藏 蒸汽驱 转驱温度 驱替特征 调控策略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油藏火烧—蒸汽复合驱开发效果实验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鸿 马宝全 +2 位作者 程海清 张勇 胡军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3-102,I0006,I0007,共12页
稠油油藏单一方式火烧开采后期存在易气窜、燃烧不充分、波及效果差等问题。以辽河油田G3块火驱试验区天然岩心为研究对象,进行稠油油藏一维火烧物理模拟实验,结合产出流体、储层矿物特征,分析火烧—蒸汽复合驱热采技术优势,应用数值模... 稠油油藏单一方式火烧开采后期存在易气窜、燃烧不充分、波及效果差等问题。以辽河油田G3块火驱试验区天然岩心为研究对象,进行稠油油藏一维火烧物理模拟实验,结合产出流体、储层矿物特征,分析火烧—蒸汽复合驱热采技术优势,应用数值模拟进行特征验证和生产预测。结果表明:火烧—蒸汽复合驱比单一方式火烧的火线最高温度提高150℃以上、高温区域扩大2倍以上。水蒸汽参与火烧过程产生化学反应,降低开发后期对空气的需求;反应过程中释放大量热能,既加热原油促进流动性,又加热储层岩石提高储层渗流能力。火烧—蒸汽复合驱提高阶段采油速度,改善开发效果,数值模拟结果与物理模拟实验特征吻合。该结果为稠油油藏进一步改善火烧油层开发效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烧—蒸汽复合驱 稠油油藏 火线温度 储层渗流 采油速度 物理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芳烃化合物在稠油火驱室内实验中的指示作用 被引量:7
7
作者 闫红星 杨俊印 +2 位作者 姜文瑞 张艳芳 李培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14-921,共8页
火驱是否实现高温氧化是评价稠油油藏火驱开发效果的技术难点之一,为了认清火驱开发过程中原油化学性质的变化规律,采用室内三维物理模型开展了稠油火驱实验,并对火驱高温氧化后的原油开展芳烃气相色谱—质谱方面的研究。火驱后原油中... 火驱是否实现高温氧化是评价稠油油藏火驱开发效果的技术难点之一,为了认清火驱开发过程中原油化学性质的变化规律,采用室内三维物理模型开展了稠油火驱实验,并对火驱高温氧化后的原油开展芳烃气相色谱—质谱方面的研究。火驱后原油中萘系列、菲系列以及稠环芳烃相对含量增加,三芳甾烷相对含量降低;火驱过程中萘系列化合物与菲系列化合物均容易发生脱甲基、甲基迁移以及甲基取代反应,并且β构型萘与菲化合物的热稳定性要明显好于α构型;由于4-甲基二苯并噻吩与1-甲基二苯并噻吩热稳定性的差异,可以用其相对含量的变化和谱图分布特征判断火驱是否高温氧化;稠环芳烃中蒽可以作为火驱高温氧化的标志物,苝/苯并[e]芘、荧蒽/芘、蒽/菲比值的变化也是指示火驱高温氧化的良好指标。原油中芳烃化合物的变化特征与特征性标志物可以作为火驱过程中指示燃烧状态的良好指标,为稠油火驱燃烧状态的判识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火驱 燃烧状态 高温氧化 色谱—质谱 芳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油藏火驱取心井高温氧化区带识别方法 被引量:4
8
作者 刘其成 闫红星 +2 位作者 杨俊印 程海清 董晓东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6-83,共8页
为了准确识别火驱取心井的高温氧化区带,利用杜66块曙1-46-K037取心井的岩心对原油的族组分、饱和烃、官能团、有机元素和储层的碳酸盐矿物、黏土矿物开展分析。研究表明:受火驱高温作用的影响,高温氧化区带内原油族组分中的饱和烃与芳... 为了准确识别火驱取心井的高温氧化区带,利用杜66块曙1-46-K037取心井的岩心对原油的族组分、饱和烃、官能团、有机元素和储层的碳酸盐矿物、黏土矿物开展分析。研究表明:受火驱高温作用的影响,高温氧化区带内原油族组分中的饱和烃与芳烃含量增加,非烃与沥青质含量降低;饱和烃气相色谱图中主峰碳降低,轻重比增加,红外光谱中的含氧度增加,有机元素中H/C原子比增加。由于高温条件下矿物存在热分解和相互转化,在高温氧化区带,储层中的碳酸盐矿物(白云石、方解石、菱铁矿)含量降低,黏土矿物中的高岭石、伊利石、绿泥石含量升高,伊蒙混层含量降低。利用原油的特征参数判识的高温氧化区带要窄于利用储层矿物特征判识的高温氧化区带。该研究探索了火驱开发过程原油和储层矿物的变化规律,完善了利用取心井识别高温氧化区带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驱 稠油 高温氧化区带识别 取心井 储层矿物 杜66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火驱产出流体色谱指纹特征燃烧状态判识方法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其成 闫红星 +2 位作者 杨俊印 杨鹏成 张崇刚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0-145,共6页
为认清稠油火驱过程中原油与尾气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规律,采用室内三维物理模型开展了稠油火驱实验,并对火驱高温氧化后的原油与尾气开展了饱和烃、芳香烃、烯烃、尾气组分等方面的色谱指纹特征研究。研究表明:稠油火驱后原油物性变好,... 为认清稠油火驱过程中原油与尾气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规律,采用室内三维物理模型开展了稠油火驱实验,并对火驱高温氧化后的原油与尾气开展了饱和烃、芳香烃、烯烃、尾气组分等方面的色谱指纹特征研究。研究表明:稠油火驱后原油物性变好,族组分中饱和烃、芳香烃含量升高;饱和烃色谱指纹图中正构烷烃含量明显增加,轻重比增大;原油中新生成了烯烃化合物,与同碳数饱和烃成对出现且同碳数烯烃与饱和烃比值始终小于0.5;芳香烃色谱指纹图中菲系列化合物发生了明显的甲基转移与脱甲基作用;尾气多维气相色谱图中可见烯烃、氢气、一氧化碳等火驱高温氧化的特征组分。该研究可作为火驱过程中指示燃烧状态的有效技术手段,为稠油火驱燃烧状态的判识提供了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驱 燃烧状态 色谱指纹 饱和烃 烯烃 芳香烃 尾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火驱过程焦炭的化学性质与微观形貌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闫红星 杨鹏成 +2 位作者 张艳芳 姜文瑞 秦敏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90-2395,共6页
为了认清稠油火驱过程中焦炭的化学性质与微观形貌特征,利用室内高温高压反应釜开展了焦炭的生成实验,并对生成的颗粒状的焦炭的样品开展了有机元素、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岩石热解、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CT... 为了认清稠油火驱过程中焦炭的化学性质与微观形貌特征,利用室内高温高压反应釜开展了焦炭的生成实验,并对生成的颗粒状的焦炭的样品开展了有机元素、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岩石热解、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CT扫描三维重建等方面的研究。研究表明:稠油火驱过程中生成的焦炭中氧元素含量增加近3倍,与原油相比具有富氧贫碳的特点,焦炭中存在含氧的官能团主要以乙醛、酮、羧酸、酯、醇等大分子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焦炭的有机质成分以可裂解的S_(2)为主,可以为稠油火驱的持续燃烧提供燃料,存在的残碳(residual carbon, RC)是稠油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裂解缩聚生成的大分子极性化合物,在高温含氧的条件下也可以作为火驱的燃料;SEM与CT观察发现,焦炭的孔隙空间是由一系列大小不一的有机质孔洞组合而成,小孔洞与大孔洞相互连通组成一个系统的孔隙空间网络,有利于火驱过程中与氧气的充分接触。研究结果将有利于认识火驱高温氧化过程中生成的焦炭的化学性质与微观形貌特征,为火驱开发的机理深化与开发方案的调整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火驱 焦炭 官能团 扫描电镜 岩石热解 微观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热采伴生气物质来源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国栋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4-68,共5页
针对注蒸汽热采过程中伴生气来源不清的问题,利用高温高压反应釜对辽河油田齐40块原油、岩心及地层水等样品开展室内实验,探索伴生气产生机理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原油是热采伴生气的主要物质来源,其主要发生水热裂解反应,储层矿物对... 针对注蒸汽热采过程中伴生气来源不清的问题,利用高温高压反应釜对辽河油田齐40块原油、岩心及地层水等样品开展室内实验,探索伴生气产生机理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原油是热采伴生气的主要物质来源,其主要发生水热裂解反应,储层矿物对水热裂解反应起催化作用;伴生气产生的起始温度为150℃,其产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当温度达到300℃时水热裂解与稠油热裂解共同作用导致伴生气产量急剧上升;在250℃时,9 d后原油水热裂解反应基本完成,之后伴生气产量无明显增长。该研究可为稠油热采充分利用伴生气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热采 伴生气 水热裂解反应 物理模拟 齐40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空气开发中稠油不同馏分氧化特性研究
12
作者 张鸿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6-82,共7页
应用蒸馏法将原油分离为轻质、中质、重质3种馏分,通过FT-IR及TG-PDSC手段,对比稠油不同馏分的特征官能团,分析了注空气过程中其不同反应阶段的氧化特性。结果表明:轻质馏分官能团以直链烷烃为主,中质馏分官能团以含氧基团为主,重质馏... 应用蒸馏法将原油分离为轻质、中质、重质3种馏分,通过FT-IR及TG-PDSC手段,对比稠油不同馏分的特征官能团,分析了注空气过程中其不同反应阶段的氧化特性。结果表明:轻质馏分官能团以直链烷烃为主,中质馏分官能团以含氧基团为主,重质馏分官能团以芳香环为主。轻质馏分蒸发阶段质量损失率最大,中质馏分主导低温氧化反应,对该阶段放热量贡献最大,重质馏分在高温氧化阶段质量损失及放热量最高。利用Coats-Redfern积分法计算低温氧化阶段活化能随馏分中轻质组分含量减少而增大,重质馏分活化能整体最高;对于稠油油样,重质馏分所占比例高,350℃以上重质馏分发生高温氧化对稠油提高采收率至关重要,350℃以下主要是轻质馏分和中质馏分参与低温氧化。稠油油藏注空气火驱开采应以快速实现重质馏分高温氧化为主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空气 火驱技术 原油馏分 FT-IR TG-PDSC 氧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层稠油油藏直平组合火驱优化 被引量:14
13
作者 赵睿智 陈明贵 +3 位作者 高飞 程海清 宋杨 喻高明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3-237,共5页
文中根据辽河油田G3区块火驱试验区地质油藏特征、火驱实验数据,运用油藏工程、数值模拟及分析化学方法,建立了包含4相7组分火驱反应动力学方程,并拟合物理模拟结果及实际生产动态,确定方程配平系数、指前因子、活化能、焓变值等关键参... 文中根据辽河油田G3区块火驱试验区地质油藏特征、火驱实验数据,运用油藏工程、数值模拟及分析化学方法,建立了包含4相7组分火驱反应动力学方程,并拟合物理模拟结果及实际生产动态,确定方程配平系数、指前因子、活化能、焓变值等关键参数,建立了该区块火驱油层数值模型。同时,对影响直平组合火驱开发效果的水平井与直井的位置、水平井在油层内的纵向位置、水平段长度、注空气强度及水平井排液量等关键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水平井部署在油层中部位置、水平段合理长度为280~300 m、合理注空气速度在1.0×10^4~1.5×10^4m^3/d、水平井采液速度为50~70 m^3/d时,水平井及其所在井组产量稳定,采出程度较高,开发效果较好。研究结果对该区域直平组合火驱方案设计及相似油田同类方案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模拟 反应动力学方程 数值模拟 直平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油饱和度对火驱开发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赵庆辉 刘其成 程海清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9-72,共4页
在室内利用火烧油层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开展了稠油油藏不同含油饱和度条件下燃烧基础参数测试和火驱开发效果评价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同一油品条件下,含油饱和度对门槛温度、燃料消耗量和空气耗量等燃烧基础参数影响较小,但对火线推... 在室内利用火烧油层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开展了稠油油藏不同含油饱和度条件下燃烧基础参数测试和火驱开发效果评价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同一油品条件下,含油饱和度对门槛温度、燃料消耗量和空气耗量等燃烧基础参数影响较小,但对火线推进速率有较大影响,火线前缘推进速率随含油饱和度增加而降低;实验条件下能够实现高温燃烧的最低含油饱和度界限值为15%,低于该含油饱和度无法形成持续稳定的火驱前缘。从驱油效率和空气油比指标评价了不同含油饱和度条件下火驱的驱油效果,综合分析认为火驱开发含油饱和度下限值为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火驱 含油饱和度 基础燃烧参数 开发效果评价 室内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驱油墙技术界限判定及运移特征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伟伟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1-135,共5页
针对火驱地下油墙形成及运动规律不清的问题,利用自主研制的火驱物理模型,开展了杜66块K039井天然岩心物理模拟实验,对比分析了含油饱和度与温度的关系,提出了油墙技术界限的判定方法。结果表明:油墙技术界限的上、下限分别为实验压力... 针对火驱地下油墙形成及运动规律不清的问题,利用自主研制的火驱物理模型,开展了杜66块K039井天然岩心物理模拟实验,对比分析了含油饱和度与温度的关系,提出了油墙技术界限的判定方法。结果表明:油墙技术界限的上、下限分别为实验压力下的饱和蒸汽温度值和实验用油的拐点温度;火线形成后,原油在高温作用下聚集形成高饱和度油墙;随着火线推进,油墙范围不断增大,模型内压力不断上升,当油墙接近生产井时油墙范围达到最大,模型内压力达到峰值,生产井进入稳产阶段;随着原油不断采出,模型压力下降,油墙范围逐渐减小直至消失,火线到达生产井。将室内油墙运移特征应用于杜66块观察井,分析表明,试验井组油墙已形成,且前锋已到达生产井,处于热效驱油稳产阶段。该研究明确了火驱过程中油墙的运移规律及增油机理,通过对油墙的动态跟踪判识,可判断出现场油墙的相对位置及生产阶段,对稠油火驱开发现场的综合调控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66块 火驱 油墙 技术界限 运移特征 增油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油田S1区泄漏气体成因与来源
16
作者 闫红星 杨俊印 +3 位作者 朱连忠 韩煦 姜文瑞 薛莹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52-555,560,共5页
文中运用天然气组分分析和轻烃色谱指纹特征对比等手段,查明了辽河油田S1区生产井泄漏气体的来源、成因及运移过程。研究认为:泄漏气体中烯烃、H_(2)和CO等组分的存在,证实了该气体为稠油热采伴生气;泄漏气体的轻烃色谱指纹特征的前峰呈... 文中运用天然气组分分析和轻烃色谱指纹特征对比等手段,查明了辽河油田S1区生产井泄漏气体的来源、成因及运移过程。研究认为:泄漏气体中烯烃、H_(2)和CO等组分的存在,证实了该气体为稠油热采伴生气;泄漏气体的轻烃色谱指纹特征的前峰呈倒V形分布,后峰呈前低后高的V形分布,并且几乎不含有1,1-二甲基环戊烷,这与馆陶组和兴隆台油层伴生气的轻烃色谱指纹特征相似,而与杜家台油层伴生气差异较大。跟踪监测发现,泄漏气体随着时间的推移,N_(2)质量分数、干燥系数、丁烷系数下降,重烃组分C^(2+)及CO_(2)质量分数升高,具有水溶气脱溶特征,因此认为泄漏气体在向地面运移过程中,气体在油藏上覆地层水中经历了溶解—扩散—脱溶的过程。该研究为预防稠油热采开发过程中生产井气体泄漏的发生与针对性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对保障稠油油藏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泄漏气体 气源 轻烃色谱指纹特征 干燥系数 丁烷系数 水溶气脱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衍生物在油水分离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彪 刘庆旺 +3 位作者 范振忠 梁婷 尉小明 钱黎庆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6-71,I0005,I0006,共8页
以石墨烯为基底制备的材料具有大的比表面积、高孔隙率、超低密度和易定制超润湿性等特点,是理想的油水分离物质。介绍石墨烯衍生物——气凝胶、海绵与膜在油水分离方面的应用,石墨烯凝胶和海绵通过氢键、π—π键、静电力及范德华力综... 以石墨烯为基底制备的材料具有大的比表面积、高孔隙率、超低密度和易定制超润湿性等特点,是理想的油水分离物质。介绍石墨烯衍生物——气凝胶、海绵与膜在油水分离方面的应用,石墨烯凝胶和海绵通过氢键、π—π键、静电力及范德华力综合作用,吸附油污、染剂及重金属离子,石墨烯膜通过尺寸选择作用与唐南效应综合作用分离水和其他物质,对未来石墨烯材料应用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油水分离 气凝胶 海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驱尾气CO2含量与燃烧状态对应关系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孙洪军 程海清 宋扬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6-80,共5页
针对火驱尾气CO2含量界限与高温氧化状态关联性不明确的问题,利用自主研制的火烧油层物理模拟装置,以D66块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氧化程度样品的高温氧化实验,探索了CO2含量与燃烧状态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原油、低温氧化过的原油、... 针对火驱尾气CO2含量界限与高温氧化状态关联性不明确的问题,利用自主研制的火烧油层物理模拟装置,以D66块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氧化程度样品的高温氧化实验,探索了CO2含量与燃烧状态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原油、低温氧化过的原油、焦炭3种样品400℃高温氧化产生的CO2含量分别为12.29%、13.88%、17.98%,即原油氧化程度越高,其高温氧化产生的CO2含量越高,主要原因是低温氧化形成的含氧化合物在高温氧化过程中被转化为CO2。作为直接的判识指标,当CO2含量超过15.00%时可界定为高温燃烧。利用该指标分析了D66块先导试验井组与平面燃烧状态波及情况。结果表明,39%油井实现高温燃烧,转驱时间较长井组燃烧状态较好,井组匹配率可达70%以上。该项研究可为生产动态调控、火驱方案调整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状态 判识指标 CO2含量 物理模拟 高温氧化 D66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缔合减阻剂的分子模拟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庆旺 郭昊 +3 位作者 范振忠 钱黎庆 尉小明 刘致远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20-223,225,共5页
采用分子模拟软件Materials Studio2017R2分别构建非离子型疏水改性聚丙烯酰胺(HM-PAM)、部分水解水溶性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HAWSP)、部分水解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HPAM)溶液模型,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来计算HPAM、HAWSP与HM-PAM类... 采用分子模拟软件Materials Studio2017R2分别构建非离子型疏水改性聚丙烯酰胺(HM-PAM)、部分水解水溶性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HAWSP)、部分水解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HPAM)溶液模型,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来计算HPAM、HAWSP与HM-PAM类聚合物在不同Na Cl浓度下的回旋半径(Rg)、均方位移(MSD)。从模拟结果来看,HAWSP与HMPAM、HPAM相比具有更大的回旋半径、更大的特性黏数、更大的流体力学尺寸,会产生更好的减阻效果。在室内采用流体流动阻力测试仪测定HPAM、HAWSP与HM-PAM减阻聚合物在不同Na Cl浓度、不同剪切条件下的减阻性能。实验结果表明,HAWSP型聚合物减阻效果良好,与HM-PAM、HPAM相比具有更好的耐盐性、抗剪切性,与模拟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模拟 疏水缔合 回旋半径 耐盐性 减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驱高温氧化特征判识方法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程海清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35-139,共5页
针对火驱地下高温氧化特征状态难以判识的问题,利用自主研制的火烧油层物理模拟装置,有针对性地开展了K039井天然岩心火驱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不同温度、不同区带内尾气组分与原油性质变化规律,提出了氧气转化率、加氧程度、主峰碳、轻重... 针对火驱地下高温氧化特征状态难以判识的问题,利用自主研制的火烧油层物理模拟装置,有针对性地开展了K039井天然岩心火驱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不同温度、不同区带内尾气组分与原油性质变化规律,提出了氧气转化率、加氧程度、主峰碳、轻重比等火驱高温氧化特征判识方法。结果表明,当满足氧气转化率大于50.00%、加氧程度高于原始状态1倍、主峰碳前移、轻重比增大等条件时,火驱处于高温氧化阶段。将室内实验建立的判识指标应用于D66块取心井,分析表明,D66块火驱实现了高温氧化,纵向波及埋深为939.1~950.6 m,动用程度占火驱主力层段的40.3%,具有较大的调整潜力。该项研究可为火驱方案调整、生产动态调控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状态 氧气转化率 加氧程度 物理模拟 取心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