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山西组—下石盒子组8段三角洲砂体沉积特征及构型模式 被引量:1
1
作者 王译羚 张成弓 +3 位作者 虎建玲 杜佳宁 侯林君 陈洪德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41-1460,共20页
鄂尔多斯盆地勘探开发进展迅速,随着有效储层识别技术的深入探索与定量表征研究的持续深化,盆地东南部展现了巨大的勘探潜力。强化该区域沉积演化认识,明确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沉积砂体规律,梳理其空间组合形态,对盆地致密气的勘探开发... 鄂尔多斯盆地勘探开发进展迅速,随着有效储层识别技术的深入探索与定量表征研究的持续深化,盆地东南部展现了巨大的勘探潜力。强化该区域沉积演化认识,明确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沉积砂体规律,梳理其空间组合形态,对盆地致密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岩相学观察、粒度分析、地化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区沉积特征。通过对研究区识别构型要素,结合测井资料利用回归分析建立构型要素的判别公式,实现定性定量识别构型要素、构建研究区构型要素的立体分布特征。在研究区下二叠统山西组2段—中二叠统下石盒子组8段(山2段—盒8段)中识别出9种主要岩相类型,10种构型要素,建立了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河口坝、席状砂、泥炭沼泽5种构型要素的Fisher判别公式,判别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席状砂、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分流河道—分流河道、河口坝—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6种叠置方式。研究区山2段、山1段发育曲流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盒8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和三角洲平原亚相。在构型要素判别公式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山2段、山1段和盒8段的砂体构型分布模式,山2段砂体构型以水下分流河道最为发育,山1段以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较为发育,二者叠置频繁,盒8段以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席状砂较为发育,砂体叠置样式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 砂体构型 沉积特征 三角洲前缘 叠置特征 山西组 下石盒子组8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拉通内裂陷构造—沉积充填过程及其资源效应——以中上扬子过渡带震旦系为例
2
作者 郭露 钟怡江 +4 位作者 张述鹏 刘磊 董翼昕 王志伟 王春连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19-2134,共16页
【目的】中上扬子过渡带震旦纪构造—沉积分异特征类似于川中绵阳—长宁地区,厘清该区域的沉积体系和沉积充填过程,可为油气及沉积型矿产的勘探提供指导。【方法】以野外露头和钻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和地球动力学成因分析,对... 【目的】中上扬子过渡带震旦纪构造—沉积分异特征类似于川中绵阳—长宁地区,厘清该区域的沉积体系和沉积充填过程,可为油气及沉积型矿产的勘探提供指导。【方法】以野外露头和钻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和地球动力学成因分析,对沉积体系的发育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剖析跨越裂陷的对比剖面在纵向上的演化和横向上的对比变化,揭示裂陷+盆地的发育特点、沉积体系特征和构造—沉积充填过程。【结果】受裂陷活动控制的张扭性作用影响,半地堑式的断陷盆地,并在裂陷内部发育了深水陆棚和裂陷边缘斜坡的碳酸盐质重力流沉积,显示出明显的分异作用。在陡山沱期和灯影期,分别发育了沉降中心与沉积中心重叠的补偿型沉积,以及浅水碳酸盐沉积增厚和深水欠补偿沉积的构造—沉积充填特征。陡山沱时期的深水沉积中心具有良好的生烃条件和页岩气勘探潜力;灯影组时期,上扬子东侧的加积型台地边缘和中扬子西侧缓坡带进积型台地边缘的高能丘滩是油气储层发育的优势相带,并且与裂陷盆地内的烃源岩形成了近源的有利烃储配置。控制裂陷盆地的同沉积断裂为含磷热液上涌提供了通道,而西断东倾的盆地结构则为深海富磷上升洋流沿斜坡带进入鄂西浅水沉积区聚集提供了有利的沉积地貌条件。【结论】中上扬子过渡带震旦纪的构造—沉积充填过程受沉积时间、断陷构造活动和碳酸盐工厂的共同控制。断裂控制的台地边缘高能丘滩和盆地内的优质烃源岩形成的有利烃储配置条件为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领域。同时,盆地的形成及充填过程为沉积型磷矿的富集提供了物质来源、物质运聚和富集成矿的有利构造—沉积环境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上扬子 震旦纪 裂陷盆地 充填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底部不整合面构造-沉积响应及其成因演化
3
作者 韩骁宇 张成弓 +3 位作者 井向辉 付斯一 苏中堂 刘子铭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9-726,744,共19页
许多大型油气藏的发现都与不整合面密切相关。在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底部发育有一个不整合面,许多学者称之为“怀远运动”不整合面。该不整合面对于马家沟组底部油气的勘探开发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基于野外剖面、钻井岩心的观察取样,... 许多大型油气藏的发现都与不整合面密切相关。在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底部发育有一个不整合面,许多学者称之为“怀远运动”不整合面。该不整合面对于马家沟组底部油气的勘探开发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基于野外剖面、钻井岩心的观察取样,结合显微薄片、测井和地球化学分析,对该不整合面的识别标志、平面分布和成因演化进行讨论。研究表明:该不整合面上下岩性发生了明显突变,不整合面之上为马家沟组含角砾白云岩、白云质石英砂岩或泥质白云岩,不整合面之下为亮甲山组含燧石条、结核的白云岩,或寒武系顶部含溶孔粉-细晶白云岩,多为平行不整合。盆地内地层的缺失程度反映了构造运动的强弱,整体来看怀远运动在盆地呈南强北弱,西强东弱的特征。不整合面的演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雏形期:张夏组和三山子组沉积期盆地中部隆起,隔绝东西海域,奠定了不整合面的雏形;生长期:冶里—亮甲山组沉积期盆地大部分区域隆起,下伏地层暴露剥蚀,不整合面基本形成;消亡期:马家沟组沉积期海平面上升,海相沉积物覆盖于不整合面之上,形成了不同地层接触的不整合面。不整合面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早古生代盆地南部受到了秦岭洋板块的俯冲,导致盆地南部抬升遭受剥蚀;二是该时期发生了规模较大的全球海平面下降事件,导致了海水逐渐退出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怀远运动 不整合面 马家沟组底部 构造-沉积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