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频分复用激光吸收光谱技术的高湿烟气中痕量甲烷-氨双元燃料逃逸测量
1
作者 王昊 马柳昊 +4 位作者 杜建国 周晨 王玮 王伟 王宇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13-1922,共10页
甲烷(CH_4)掺氨(NH_3)燃烧是实现高温热工过程减碳的可靠技术路径之一,在高通量双元燃料进给时,燃烧组织欠佳会导致痕量级燃料逃逸问题,脱硝系统的非正常运行也会加剧氨逃逸,因此急需对双元燃料逃逸进行同步测量。此外,甲烷掺氨燃烧中... 甲烷(CH_4)掺氨(NH_3)燃烧是实现高温热工过程减碳的可靠技术路径之一,在高通量双元燃料进给时,燃烧组织欠佳会导致痕量级燃料逃逸问题,脱硝系统的非正常运行也会加剧氨逃逸,因此急需对双元燃料逃逸进行同步测量。此外,甲烷掺氨燃烧中烟气水汽浓度较高,显著的气体分子展宽效应给传统且广泛使用的激光吸收光谱检测带来挑战。本文发展了适用于高湿背景痕量双元燃料同步测量的频分复用-波长调制光谱技术,通过测量配制的10%~50%(体积分数)高水气氛下痕量(1×10^(-6)~100×10^(-6))双元燃料混合气体,定量分析了水汽对CH_(4)和NH_(3)光谱展宽的影响,获得了CH_(4)和NH_(3)浓度与目标谐波信号峰值的线性关系,系统地对比了频分复用测量与单路测量结果,验证测量结果的可靠性。通过Allan方差评估甲烷和氨检测下限分别为82×10^(-9)和88×10^(-9),进一步通过对已知浓度的混合气体实时测量验证了该方法具有足够的灵敏度和快速响应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分多路复用 测量 高湿烟气 增湿 二元混合物 燃料逃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态有机储氢技术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2
2
作者 刘若璐 汤海波 +3 位作者 罗凤盈 邓亮 冯芷晴 张锐明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51,56,共6页
综述了不同种类液态有机储氢材料的储氢性质,重点分析了液态有机储氢技术在固定式供电、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储能、移动式供能以及大宗能源运输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应用前景。基于供氢链各环节,对比分析了液态有机储氢技术与传统的高压气态储... 综述了不同种类液态有机储氢材料的储氢性质,重点分析了液态有机储氢技术在固定式供电、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储能、移动式供能以及大宗能源运输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应用前景。基于供氢链各环节,对比分析了液态有机储氢技术与传统的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物理储氢等储氢方式的优缺点,研究发现,液态有机储氢技术在能源长期存储和长途运输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用氢地临近海岸的情况。液态有机储氢材料的成本是氢供应链成本的主要部分,后期应把研究重心放在提高储氢载体的储氢能力及循环能力、开发高性能的低成本催化剂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有机储氢 有机化合物 储氢 氢运输 加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燃室射流角对氨氢发动机燃烧性能影响的研究
3
作者 张孚 陈海娥 +3 位作者 李骏 胡昱 胡星星 赖钧明 《汽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25-1334,共10页
氨、氢在发动机上的应用被认为是实现碳中和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基于一台排量2.2 L,且配置主动预燃室喷氢的液氨直喷发动机,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不同氢气射流涡旋角度和预燃室喷孔涡旋角度对预燃室内涡流形成机制及对燃烧性能的影... 氨、氢在发动机上的应用被认为是实现碳中和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基于一台排量2.2 L,且配置主动预燃室喷氢的液氨直喷发动机,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不同氢气射流涡旋角度和预燃室喷孔涡旋角度对预燃室内涡流形成机制及对燃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氢气射流涡旋设计能够在喷氢过程中预燃室内形成非常强烈的涡流,有利于提高预燃室内混合气浓度和掺氢比,指示热效率可由50.82%提升至50.90%;预燃室喷孔涡旋设计虽能将点火时刻预燃室内湍动能提高35%以上,但其降低了火焰射流速度,使得指示热效率由50.82%降低至50.17%;通过对两种涡旋角度的优化实现最高热效率5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氨直喷 主动预燃室 氢气射流涡旋角度 预燃室喷孔涡旋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红外层析吸收光谱技术应用于甲烷掺氨层流预混火焰温度测量 被引量:1
4
作者 陆盛曜 马柳昊 +4 位作者 张健鹏 李青 周吉伟 万涛 王宇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733-2743,共11页
氨(NH3)是一种代表性的零碳燃料,其完全燃烧产物为水(H_(2)O(g))和氮气。由于其独特的零碳排放优势,近年来,NH3已在热力锅炉、内燃机和工业窑炉中实现高比例掺烧的减排应用。由于火焰温度与燃烧效率和污染物生成密切相关,因此亟须精准... 氨(NH3)是一种代表性的零碳燃料,其完全燃烧产物为水(H_(2)O(g))和氮气。由于其独特的零碳排放优势,近年来,NH3已在热力锅炉、内燃机和工业窑炉中实现高比例掺烧的减排应用。由于火焰温度与燃烧效率和污染物生成密切相关,因此亟须精准的实验数据以实现对燃烧过程的主动控制。本文开发了基于中红外层析吸收光谱技术的测量系统,通过跃迁谱线分析,优选了H_(2)O在基频谱带(v3)内2482 nm附近的吸收谱线开展吸收光谱测量。采用多个Voigt线型函数实现H_(2)O光谱重叠吸收特征的精确拟合,并结合阿贝尔逆变换和正则化技术实现了不同掺氨比燃烧工况下火焰温度的免标定、定量测量。实验结果表明纯氨燃料和甲烷/氨气混合燃料的火焰面位置位于燃烧器上方高度的0.5~2 mm之间,当体积掺氨比从20%向100%增大时,火焰面逐渐远离燃烧器,同时火焰最高温度大约从1600 K上升至2000 K。本文开发的测量方法与系统,不仅能捕捉到层流预混火焰沿着轴向和径向的非均匀温度分布,还能分辨出不同燃烧工况下的火焰温度差异,特别适合零碳氨燃料火焰温度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红外层析吸收光谱技术 温度测量 氨燃料层流预混火焰 温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偏相干方法的车内路噪噪声源识别
5
作者 刘志恩 胡宇航 +3 位作者 卢炽华 程灿 李晓龙 陈弯 《噪声与振动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3-209,共7页
为准确、高效地识别车辆在行驶时对于结构路噪贡献量较大的传递路径,引入偏相干分析方法。该方法无须测试路径的传递函数,只需给定工况下的响应结果即可,可大大提高测试效率。针对某款汽车在40 km/h工况低频路噪凸显的问题,分别采用部... 为准确、高效地识别车辆在行驶时对于结构路噪贡献量较大的传递路径,引入偏相干分析方法。该方法无须测试路径的传递函数,只需给定工况下的响应结果即可,可大大提高测试效率。针对某款汽车在40 km/h工况低频路噪凸显的问题,分别采用部件传递路径分析法和偏相干分析法进行结构路噪传递路径贡献量分析,以部件传递路径分析法分析结果为基准验证偏相干分析法的可靠性,最终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吻合良好。基于分析结果确定车内结构路噪传递的主要路径并进行改进,通过对左右后悬架衬套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使204 Hz频率点处噪声峰值显著降低,车内驾驶员右耳处的噪声总声压级降低3.09 dB(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 结构路噪 部件传递路径分析法 偏相干分析法 衬套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厚度L形复合材料层合板残余应变监测和失效行为研究
6
作者 王伟伦 曹子荷 +5 位作者 俞星辰 卢弈先 曹东风 胡海晓 冀运东 李书欣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46,共11页
开展大厚度L形复合材料层合板残余应变监测和失效行为研究,探究大厚度条件下铺层顺序对结构承载能力和失效模式的影响。采用内埋光纤布拉格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FBG)监测固化成型过程中L形复合材料层合板弧形区域内部的温度场和应... 开展大厚度L形复合材料层合板残余应变监测和失效行为研究,探究大厚度条件下铺层顺序对结构承载能力和失效模式的影响。采用内埋光纤布拉格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FBG)监测固化成型过程中L形复合材料层合板弧形区域内部的温度场和应变场的演化和分布特征,研究厚度和铺层角度对L形复合材料热残余应变和回弹角的影响。开展侧弯加载试验,借助数字图像相关(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DIC)表征手段观测其侧向截面的应变场和失效模式。与经验公式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探求不同铺层角度条件下热残余应力对大厚度L形复合材料层合板承载能力与失效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厚度L形构件存在一定的温度梯度,但上下层与中间层的温差较小;由于模具作用,含角度L形构件比单向铺层结构更易在拐角内侧产生前负载区域。侧弯试验结果表明,纯0°铺层得到的极限载荷和理论预测基本一致,但准各向同性铺层对应的极限载荷比理论预测小25%,说明前负载区对后继承载能力和失效模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形复合材料 固化监测 前负载 失效模式 残余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vancements in chromium-tolerant air electrode for solid oxide cells:A mini-review
7
作者 HUANG Jiongyuan CHEN Zhiyi +3 位作者 LUO Yujie AI Na JIANG Sanping CHEN Kongfa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9-261,共13页
Solid oxide cells(SOCs)are emerging devices for efficient energy storage and conversion.However,during SOC operation,gaseous chromium(Cr)species released from Fe-Cr alloy interconnect can lead to Cr deposition and poi... Solid oxide cells(SOCs)are emerging devices for efficient energy storage and conversion.However,during SOC operation,gaseous chromium(Cr)species released from Fe-Cr alloy interconnect can lead to Cr deposition and poisoning of air electrodes,causing substantial degradation in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and compromising 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SOCs.This mini-review examines the mechanism of Cr deposition and poisoning in air electrodes under both fuel-cell and electrolysis modes.Furthermore,emphasis is placed on the recent advancements in strategies to mitigate Cr poisoning,offering insights into the rational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ctive and Cr-tolerant air electrodes for SO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id oxide cells air electrodes Cr poisoning surface modific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薄铺层混杂复合材料层合板低速冲击损伤及冲击后压缩特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郑凯东 曹东风 +2 位作者 胡海晓 李瑞奇 李书欣 《载人航天》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9-477,共9页
相对于传统厚铺层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薄铺层复合材料具有明显的损伤抑制效应,在诸多力学性能方面表现更为优异。基于准各项同性厚铺层层合板,采用“离散”与“聚集”2种薄层嵌入厚层的方式衍生出的2种厚/薄层混杂层合板,研究低... 相对于传统厚铺层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薄铺层复合材料具有明显的损伤抑制效应,在诸多力学性能方面表现更为优异。基于准各项同性厚铺层层合板,采用“离散”与“聚集”2种薄层嵌入厚层的方式衍生出的2种厚/薄层混杂层合板,研究低能量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复合材料结构的损伤程度和分布特征以及冲击后的剩余压缩性能。实验获取了冲击与准静态压缩实验过程的力学响应;超声C扫与热揭层实验揭示了3类含冲击损伤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分层损伤形貌特征,量化了损伤尺寸大小。实验结果分析表明:薄层的“离散”与“聚集”2种嵌入厚层的方式,充分利用了薄铺层复合材料的损伤抑制效应,改变了复合材料结构分层损伤的中心对称分布特征与特征分层损伤沿厚度方向分布位置,改善了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剩余压缩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速冲击 混杂效应 热揭层 损伤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用锂离子电池组液冷散热系统设计与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岩 肖纯 +2 位作者 沈国鑫 李锦 张少睿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7-314,共8页
目的解决传统热管理系统中锂离子电池组在充放电过程中温度过高、温差过大等问题。方法以液冷方式为主要手段,在传统蛇形冷却通道的基础上设计1种单流入单流出的微通道结构和2种双流入单流出的微通道结构,并采用新型高导热材料石墨烯薄... 目的解决传统热管理系统中锂离子电池组在充放电过程中温度过高、温差过大等问题。方法以液冷方式为主要手段,在传统蛇形冷却通道的基础上设计1种单流入单流出的微通道结构和2种双流入单流出的微通道结构,并采用新型高导热材料石墨烯薄膜作为散热辅助材料。基于有限元仿真软件从电池组的最高温度、温差、温升和流体压力4个角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优化后电池组的最高温度由36.4℃降至36℃,温差由8.7℃降至3.9℃,电池组的散热能力及温度一致性得到提高。结论双流入单流出结构优于单流入单流出结构,其中双波纹蛇形为最佳的液冷微通道结构,石墨烯薄膜的采用可进一步提高电池组的温度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组 液冷式 双波纹蛇形 石墨烯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MFC系统建模与空气供给子系统氧气过量比的控制
10
作者 刘岩 肖纯 +2 位作者 陈静 伍炜 吴浩健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09-717,共9页
针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空气供给子系统氧气过量比的控制问题,首先,建立面向控制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的四阶非线性动态模型,构建电堆负载电流与最佳氧气过量比之间的拟合曲线方程;随后,设计一种采用新型复合趋近律的滑模控制器,并... 针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空气供给子系统氧气过量比的控制问题,首先,建立面向控制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的四阶非线性动态模型,构建电堆负载电流与最佳氧气过量比之间的拟合曲线方程;随后,设计一种采用新型复合趋近律的滑模控制器,并利用沙丘猫群优化算法对滑模控制中的参数进行寻优和整定;最后,对改进后的滑模控制器进行仿真验证,并与PID和其余3种滑模控制进行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当电堆负载电流变化时,改进后的滑模控制器可根据阴极流量偏差参数调节空压机的驱动电压,此时系统实时氧气过量比会迅速向最佳氧气过量比靠近,可将其两者之间的偏差控制0.1%之内,其所需的平均调节时间和误差性能指标均优于对比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空气供给子系统 滑模控制 沙丘猫群优化算法 氧气过量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蒸气添加对氨/甲烷火焰中NO生成特性的影响研究
11
作者 李锦涛 李青 +2 位作者 纪飞宇 马柳昊 王宇 《燃烧科学与技术》 2025年第4期466-478,共13页
本文以水蒸气掺混对氨/甲烷层流预混火焰中NO生成的影响为研究目标,对比了不同掺氨比、当量比下掺水对NO生成特性的影响规律,并进行了NO生成敏感性以及路径分析,以明晰相关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纯甲烷和甲烷掺氨火焰(后简称为含氨火焰... 本文以水蒸气掺混对氨/甲烷层流预混火焰中NO生成的影响为研究目标,对比了不同掺氨比、当量比下掺水对NO生成特性的影响规律,并进行了NO生成敏感性以及路径分析,以明晰相关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纯甲烷和甲烷掺氨火焰(后简称为含氨火焰)中NO峰值浓度随着掺水比例的增大逐渐下降,且NO下降速率随着掺水比例的增大而提高;低当量比时,纯甲烷火焰中NO随掺水比的相对下降幅度远高于含氨火焰(高出2~4倍),表明掺水策略对纯甲烷火焰NO控制的有效性远高于含氨火焰.高当量比时纯甲烷火焰掺水后NO下降幅度略高于含氨火焰(高20%~110%).水掺混对氨和甲烷火焰中NO影响的主要贡献是热稀释效应,而化学效应影响占比较小.值得注意的是,纯甲烷与含氨火焰的NO生成机制显著不同,纯甲烷火焰中掺水主要通过降低火焰温度抑制热力型NO生成,在含氨火焰中则是通过抑制HNO生成以及促进NO被NH2还原的方式来使NO降低.本文相关结论可对氨气燃烧NO控制策略的优化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气/甲烷 层流预混火焰 掺水 NO生成特性 反应路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