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天然气地下储气库重大理论、关键技术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
1
作者 完颜祺琪 李国欣 +7 位作者 朱华银 胥洪成 苏云河 李春 李康 邱小松 魏欢 宋丽娜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63,共11页
2019年中国地下储气库(以下简称储气库)进入高速发展期,气藏储气库面临着部分在役库达产率低、低渗泛连通气藏建库设计难度大等难题;盐穴储气库面临造腔速度慢和储气空间利用率低等挑战;油藏储气库建库机理与相关技术尚处于探索阶段,亟... 2019年中国地下储气库(以下简称储气库)进入高速发展期,气藏储气库面临着部分在役库达产率低、低渗泛连通气藏建库设计难度大等难题;盐穴储气库面临造腔速度慢和储气空间利用率低等挑战;油藏储气库建库机理与相关技术尚处于探索阶段,亟需攻关研究。为此,以破解气藏、盐穴、油藏不同类型储气库建库机理、储气空间优化设计等难题为目标,开展了系列理论研究与技术攻关。研究结果表明:(1)形成的在役库提高上限压力优化、大型低渗泛连通气藏建库、储气库群协同调峰优化等技术,助力气藏储气库高效建设与扩容增产;(2)建立的大井眼与水平井造腔、残渣空隙空间利用预测技术,指导了盐穴储气库高效造腔与储气空间利用最大化;(3)创建了气液高速交互滚动排驱仿真模拟与周期注采油气体系相行为模拟实验技术和油藏,形成了油藏建库驱替—传质耦合库容量预测方法,形成了油藏建库协同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新模式;(4)复杂地质条件储气库高效建设运行和地下空间多元综合利用是未来增强储气保供能力和实现“3060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结论认为,研究成果有力支撑了中国储气库快速发展,近5年来气藏、盐穴、油藏储气库建库能力全面提升,保障了储气库工作气量由100×10^(8) m^(3)向200×10^(8) m^(3)翻番增长,对我国地下储气库建设和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气库 提压扩容 滚动排驱 造腔设计 优化运行 地下空间综合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藏改建地下储气库库容量计算方法 被引量:7
2
作者 高广亮 刘伟 +7 位作者 李聪 孙彦春 杨智斌 何海燕 孙军昌 王皆明 张宪国 刘满仓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32-140,共9页
库容量计算是地下储气库(以下简称储气库)建库地质方案设计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油藏建库由于存在气油水三相渗流和复杂的气—油组分交换相行为,其库容形成机理与气藏建库具有显著差别。为此,基于多轮气驱、相平衡实验和数值模拟等研究,... 库容量计算是地下储气库(以下简称储气库)建库地质方案设计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油藏建库由于存在气油水三相渗流和复杂的气—油组分交换相行为,其库容形成机理与气藏建库具有显著差别。为此,基于多轮气驱、相平衡实验和数值模拟等研究,剖析了油藏建库库容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结合建库不同阶段储层流体分布及运移特征,提出了将建库油藏纵向划分为气驱纯油带、气驱水淹带/油水过渡带和纯水带3个不同区带,进行差异化计算库容量的新思路,并建立了以“有效储气孔隙体积”为核心,综合考虑不同流体区带注气微观驱替效率、宏观波及系数、剩余油二次饱和溶解及其性质变化等多相渗流和相行为的油藏建库库容量多因素预测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油藏水驱后气驱改建储气库,微观气驱效率和宏观波及系数是影响油藏建库库容规模的主控因素;②剩余油二次饱和溶解及其体积收缩对库容规模具有一定的影响,原油挥发性越强、建库稳定剩余油越多,剩余油二次饱和溶解和原油性质变化对库容量影响越显著;③冀东油田堡古2挥发性油藏建库次生气顶自由气有效库容量为18.61×10^(8)m^(3),其中气—油组分交换相行为引起的建库稳定剩余油收缩增加库容量为2.81×10^(8)m^(3),贡献率为15.1%,自由气和剩余油二次饱和溶解总库容量为28.60×10^(8)m^(3)。结论认为,该方法在冀东油田堡古2号、南堡1号储气库进行了应用实践,所建立的油藏库容计算模型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但由于油藏建库机理较气藏更为复杂,目前水淹区和纯油区的宏观波及系数和微观驱替效率以室内试验、数值模拟计算为主,高强度注采引发的气窜、气油水互锁等对库容的形成将产生较大影响,建库运行过程中需加强动态监测,实时修正数值模型,并建立合理的注气和排液技术界限,合理控制油气界面稳定扩展,提升达容达产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砂岩油藏 库容量 微观气驱效率 宏观波及系数 气油相行为 有效储气孔隙体积 原油收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穴储库中高氦气体吸附和扩散行为分子模拟
3
作者 陈泽亚 完颜祺琪 +5 位作者 刘满仓 刘晓强 陈践发 李康 吴佳楠 尤兵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5-24,共10页
【背景】人造地下盐穴储氦是解决氦气长时间、规模化战略存储的最佳途径之一,是建立自主可控氦气保供体系的必然选择。目前制约我国盐穴型地下储氦库建设的核心问题在于盐岩对高氦气体(氦体积分数≥70%)的密封能力。【方法】采用分子动... 【背景】人造地下盐穴储氦是解决氦气长时间、规模化战略存储的最佳途径之一,是建立自主可控氦气保供体系的必然选择。目前制约我国盐穴型地下储氦库建设的核心问题在于盐岩对高氦气体(氦体积分数≥70%)的密封能力。【方法】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构建盐岩狭缝孔−通道孔复合模型,揭示温压、氦含量、孔隙流体性质对氦气与甲烷的二元混合气体中氦气的赋存状态及扩散特征的影响,明确基于多因素耦合的氦气自扩散系数和菲克扩散系数变化。【结果和结论】(1)氦气在盐岩纳米孔隙中以游离态赋存为主,仅有少量吸附态分布在矿物表面(吸附热2.56~3.05 kJ/mol),竞争吸附能力极弱;(2)盐岩狭缝孔内氦气体积分数达90%时,氦气会以直径更大的氦团簇方式赋存,有助于氦气的地下封存;(3)相比于纯氦气,二元混合气体系中氦气的自扩散系数显著降低,随甲烷比例增加,氦气扩散系数逐渐下降,证明载体气的存在可有效抑制氦气的扩散运移能力;(4)盐岩微观孔隙内的流体性质是影响氦气密封性的重要因素,相比于单一气相环境,当盐岩孔隙被高矿化度地层水充满时,在储氦库运行时间尺度下氦气逸散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氦气 盐穴储氦库 吸附 扩散 分子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水层CO_(2)地质封存技术攻关方向 被引量:8
4
作者 丁国生 唐立根 +14 位作者 丁一宸 阮金凤 朱华银 鲍清英 司光 陶野 张国辉 刘晓卓 初广震 王云 钟荣 裴根 李东旭 李霞 李天行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45,共7页
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下,为了延长化石能源行业的生命周期,亟需进行大规模碳减排的重大革命,其中CO_(2)地质封存(CCS)这一大规模碳减排的托底技术,已在全球达成共识。为此,系统梳理了全球CCS发展趋势,并针对中国CCS地质特点... 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下,为了延长化石能源行业的生命周期,亟需进行大规模碳减排的重大革命,其中CO_(2)地质封存(CCS)这一大规模碳减排的托底技术,已在全球达成共识。为此,系统梳理了全球CCS发展趋势,并针对中国CCS地质特点和工程技术现状,分析了中国发展水层CCS面临的挑战和难点,提出了中国水层CO_(2)地质封存技术的攻关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水层CCS起步早,当前正在开展世界级规模水层CCS先导试验,技术水平与国外并行,CCS有望成为中国未来大规模碳减排的主要手段;②鉴于中国水层多无法回避陆相沉积、断裂发育、非均质性强等先天条件,中国未来建设大规模水层CCS将面临封存规模大、封存成本高和长期封存安全性等3个方面关键技术的挑战;③从推动和形成CCS负碳新产业角度,中国未来水层CCS碳埋存需要攻克CCS地质体评估、CO_(2)高速注入、低浓度CO_(2)封存、降低成本和地质监测等5个关键技术。结论认为,该研究认识进一步坚定了中国发展水层CCS技术的信心,提出的5个方面关键技术为快速形成负碳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明确了攻关方向,同时为后续推动大规模地下储氢、储氦、压缩空气储能等战略性新兴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前瞻性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双碳战略 大规模碳减排 水层CO_(2)地质封存 CCS地质体 CCS攻关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